晚清基督教敘事文學選粹:張遠兩友相論

Page 1



簡介 《張遠兩友相論》分為十二回,故事圍繞張和遠兩位好朋友展 開,張是基督徒,遠則對基督教毫無認識。兩人在路上相遇,談起基 督教信仰。此後遠不時登門拜訪張,請他解答信仰上的種種疑難。通 過兩人在夜間一連串的對話和討論,故事一步一步揭示基督教教義的 重點。對談的內容包括罪、懺悔、靈魂、永生、天堂、地獄、輪迴、 復活等問題。全書敘述的顯著特點是採用了問答體,這種形式有助於 啟發思考,方便表述各方論點,促進不同思想之間的交流。 一 九○ 七 年 的「中 國 百 周 年 傳 教 大 會」(China Centenary Missionary Conference)委員在會議召開前進行了一項調查,檢討了從 馬禮遜來華以來那一百年間(1807–1907)中國基督教文學的出版情 況,找出了最受中國人歡迎且在傳教過程中效果至為顯著的作品。最 後,他們得出一個排名榜,列出了頭二十位著作,其中《張遠兩友相 論》名列第二位,僅次於丁韙良的《天道溯原》。1 中國一九三九年 抗日戰爭期間,在華基督教界又進行了一次全面調查,而《張遠兩友 相論》當時仍在發行,可見此書歷久不衰,影響深遠。2 一七八五年四月二十七日,米憐(William Milne)生於蘇格蘭阿 伯丁郡(Aberdeenshire)的肯尼思蒙特(Kennethmont)。一八一二 年,他被倫敦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按立為傳教士,隨後啟 程前往中國宣教。翌年,米憐抵達澳門,繼馬禮遜之後成為第二位來

1

2

Records. China Centenary Missionary Conference, Held at Shanghai, April 25 to May 8, 1907 廣協書局總發行所編,《中華全國基督教出版物檢查冊》(上海:廣協書局 總發行所, ),頁 。


簡介

華的新教傳教士。當時清政府仍實施閉關禁教政策,米憐因而無法在 中國開展傳教工作,馬禮遜就屬意米憐前往南洋開設佈道站,並選定 馬六甲為基地。3 在一八一五年四月,米憐夫婦 同梁發等人抵達馬六 甲。他們意識到傳教人手匱乏,中國方言繁多,單靠口頭傳道,效果 必然相當有限,因此文字的無聲佈道就成了關鍵的策略。於是米憐在 馬六甲開設印刷所,撰寫和印製大量的傳教書冊,如《幼學淺解問答》 (1817)、《祈 禱

法 註 解》(1817)、《聖 書 節 註 十 二 訓》

(1818)、《古今聖史記集》(1819)、《三寶仁會論》(1821)、 《全地萬國紀

》(1822)、《鄉訓五十二則》(1824)及《靈魂篇

大全》(1824)等,4 其中影響最深遠的當推《張遠兩友相論》。一 八一五年八月五日,米憐更出版了歷史上第一份中文月刊《察世俗每 月統記傳》,此刊雖以傳播基督教教義為宗旨,卻也同時向華人介紹 天文、地理、科學、文化等知識,揭開了中國近代新聞事業發展的第 一頁。在此期間,米憐還協助馬禮遜翻譯中文聖經《神天聖書》,新 舊約全書於一八二三年出版。除了文字出版之外,米憐的另一重大貢 獻則在教育方面。一八一八年,馬禮遜與米憐共同籌辦的英華書院 (Anglo-Chinese College)正式在馬六甲創校,米憐出任首任校長。一 八二二年六月二日,米憐積勞成疾,死於肺病,享年僅 37 歲。5

3

Waiting for China: The Anglo-Chinese College at Malacca, 1818–1843, and Early Nineteenth-century Missions The Origins of the Anglo-American Missionary Enterprise in China, 1807–1840

4

Memorials of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to the Chinese: Giving a List of Their Publications, and Obituary Notices of the Deceased

5

關於米憐的生平、言行,參 A Retrospect of the First Ten Years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 to China Memoirs of the Rev. William Milne


晚清基督教敘事文學選粹

The Life and Opinions of the Rev. William Milne, D.D., Missionary to China “ "International Bulletin of Missionary Research 蘇精,〈米憐:馬禮遜理念的執行者〉,《中國,開門!馬禮遜及相關人物 研究》(香港: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 ),頁 。



張遠兩友相論

*

第一 1 從前有兩個好朋友,一名張、一名遠,他們兩個人同行路 間,相論古今。 遠曰:「我已聽人說尊駕曾經受了耶穌之道理,2 而信從 之。我看世人論說此事多有不同,且我自己不甚明白。今有兩 端,欲求尊駕解之。」 張曰:「豈敢!相公智深才盛,如何倒來求於愚弟乎?但 是相公自所願,3 則弟應當盡心遵命,請相公說那兩端出來。」 遠對曰:「好說了!第一,信耶穌者是何樣人?第二,信 耶穌者,日日之行如何?煩尊駕解這兩端。」4

據道光十一年

馬六甲英華書院印行之版本(牛津大學圖書館館藏)

年新嘉坡堅夏書院印行之版本(哈佛燕 進行編輯,並參照道光十六 京圖書館館藏)。版本差異之處將於注腳中注出道光十六年版之修改。 2

「」乃「回」的異體字。 「曾經」道光十六年版作「已經」。尊駕,對對方的敬稱;駕,原指車

3

駕,借指對方;《晉書•王鑒傳》:「愚謂尊駕宜親幸江州。」 上句中之「求於」,道光十六年版作「問於」。本句「 是相公」作「相

4

公 是」。 「煩尊駕」道光十六年版作「請尊駕」。

1


張遠兩友相論

張曰:「

信向耶穌者,比世人

不同。」

遠問曰:「有何不同?」 對曰:「他所食的飯、所居的屋、所穿的衣、所行的工、 所守的人倫等,大都與世人的相同,5 在這各樣未有什 [麼]不同。但其心、行二者,比世人大不同。」 遠曰:「其心行果若何?」 張曰:「看下幾件,方知其心行如何。 「第一,其敬止一

神,而日日拜之,其不敢不如

此。」 遠曰:「我看世人多亦敬神,則何說信者比世人不同呢?」 張對曰:「世人所敬的各神類,不過係自己手所作,無用、 無能的偶像而已。這是假神,不是 其

神。又這假神係無數的,惟

神止一。可見信者比世人不同。」 遠曰:「這樣講果是不同了。只怕尊駕若言各神係假而無

能的,則人家不歡喜,恐怕有人說尊駕無禮。」 張曰:「我知道世人不中意聽這個話。6 從前我自己亦不中 意聽之,但是因為我那時不多明白,後來更明白些,方知這話 果實在的,7 絲毫不錯。且因我已改了,從

不從假,所以多有

人毀謗我,說我這樣那樣不好,但我自己心內有平安,故不怕

6

「與世人的相同」道光十六年版作「與世人亦相同」。 「中意」於道光十六年版作「悅意」,其意略顯不同。悅意,高興、樂

7

意;《老殘遊記續集遺稿》第五回:「慧生聽了,大不悅意。」 「果實在的」道光十六年版作「果是實的」。

5


晚清基督教敘事文學選粹

人之說也。」 遠曰:「我自己亦聽得人家講及尊駕幾句,我本心亦有疑。 今幸得這便機會當面聽尊駕自講,是心願久矣。」 張曰:「豈敢!我從前多與世人往來,而與他們同從假神, 去飲酒、行婬、8 說謊、哄人等事,那時伊不毀謗我,9 不說我 不好;但我一改了舊樣,敬事止一

神,就有許多人欺

我,說我這樣那樣惡。就是本家裡,亦有人暗說我云: 了祖先所役各神,10 是因世人不知其

已棄

是我不孝。然我本心知不是因我不孝,實

神,而從假的,所以欺我也。」

遠曰:「欲尊駕推講些。請問 張曰:「

[戲]

神若何?」

神者,天、地、萬物之原本是也。其為全能、至

智、至恩、至義、至聖、至憐。」 遠曰:「啊!

神莫非與個天字同解

?」

對曰:「不同也。」 遠曰:「有何不同?」 張將手指向棹[桌]子,11 說道:「相公看這一張棹子, 是木匠所做的,則棹子豈是與木匠相同乎?」 對曰:「自然不同。」

8 9

婬,同「淫」。《集韻․平聲․侵韻》:「婬,通作淫。」 「伊不毀謗我」道光十六年版作「其不毀謗我」。

10

役,原指戍邊、服兵役,引申為役使或役使於;《莊子•齊物論》:「終 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

11

「張將手」道光十六年版作「張以手」。


張遠兩友相論

張曰:「而神與天亦然。天是神所造之物,而神為其工人 是也。」 遠曰:「我明白。只常聽人說個天字,是甚緣故?」 張曰:「多有人亂亂說天地兩個字一連,又有的用個天字 以指神,如人用朝廷以指皇上一般。」 遠大奇之,追思良久,就問曰:「

神是管天地

?」

張答曰:「然也。其為天、地、人、物之主宰,且萬國之 人所應該敬者,獨是止一

神,

[蓋]賜萬好與世人者,

是也。」 遠又問曰:「其

神有別名沒有?」

張曰:「有。或曰神,或曰主,或曰神主,或曰神天,12 或曰天地之大主,或曰一個天字亦皆有,而總皆指[著]一 神,此是信耶穌者所敬之神也。」

12

神天,具形上價值意味之天,同天道、天命;《尚書•周書•多方》: 「惟我周王靈承于旅,克堪用德,惟典神天。」馬禮遜翻譯的聖經即取名 《神天聖書》 ,「神天」即上帝。於道光十一年版中,僅本處與十 二回幾處出現「神天」一詞,而上述之「神主」方為大量使用之詞彙;然 道 光 十 六 年 版 中,自 第 三 回 起,「神 主」一 詞 卻 絕 大 部 分 被 改 作「神 天」。


晚清基督教敘事文學選粹

第二 張又曰:「今且講第二件。信耶穌者,皆知自己的惡處, 皆悔罪、改惡、歸善。比如他向來行過惡,或是役偶像、或是 好酒、或是姦淫、或是說謊、或是做賊、或是兇殺、或是邪術、 或是高己卑人、或是結仇、或是謀叛、作亂等惡,都是他們所 必須改;13 不肯改者,不

信也。」

遠曰:「這自然是好,但我世人恐怕難得如此。」 張曰:「果是難,因為我世人心是惡的,不是善的。最緊 要是知自己的惡,

不深覺己罪,則不能悔改。我心內若因得

罪神,實覺痛痛的悶,我一定就改。」 遠曰:「這樣,則令人心不安、不樂,恐怕多人不中意如 此之悔改。14」 張曰:「悔改是安樂之開頭。比如前年我左手臂發惡瘡, 我

[叫]醫生來看時,醫生說道:『此瘡根深也,當刺開之,

使膿流出來就得痊;不然,怕壞了手臂。』15 我是怕痛,久不 肯聽。一日,醫生苦苦勸我說道:『你怕痛

?』我曰:『甚

怕!』對曰:『汝再三想:若刺開瘡,則不過受幾個時辰的苦; 不刺開,則怕不止失手臂,就是生命亦難保存。汝細思之,何

13

「所必須改」道光十六年版作「必須要改」。

14

「中意」道光十六年版作「悅意」。 本句道光十六年版作「當剖開之,使膿血流出……恐壞了手」。「刺開」

15

於此版皆作「剖開」,以下皆同,不另作注說明。


張遠兩友相論

一為好?受暫時苦為好,還丟生命為好呢?』我聽醫生言,則 大驚,一連兩日夜,食、飲、睡,皆不得。心又想:早死是難, 何不快受暫苦,16 以長生命乎?於第三日早,天將曉時,我打 發小童去求醫生。醫生遂來刺開瘡,而不上半月,手臂痊了。 而悔改亦然。我世人個個大得罪了神主,17 而該當受生前死後 之苦。然神主有大恩,可憐世人,遣耶穌從天降地,代贖我罪。 神主又令我悔改,致受罪之赦;不悔改,則不免地獄之永苦。 我請相公想一想:悔改暫憂,與死後地獄之永苦相比,何一為 難乎?」 遠曰:「地獄之永苦,自然難。」 張曰:「悔改是入道之要路。欲得常生在天上者,須從此 道而入也。天地之大主,于聖書上,令我世界萬國之人悔改, 云:『惡者,宜棄其惡事;不義者,宜棄其不義事。而俱歸神 主,

神主必將恤憐他,又大施赦罪之恩與他也。』18 信耶穌

者,皆是聽此言,致悔改也。」(後月續講)19

16

「快受暫苦」道光十六年版作「

17

「大得罪了……」道光十六年版作「都得罪了……」。 見以賽亞書五十五章 節。神天聖書作「其惡人者,宜捨己前道;並不義

18

[寧]受暫苦」。

人者,捨己向懷之念。而即歸向神主,蓋他肯以恤憐接之,又歸向我之 神,蓋他盛然施赦也」;和合本譯作「惡人當離棄自己的道路;不義的人 當除掉自己的意念。歸向耶和華,耶和華就必憐恤他;當歸向我們的神, 因為神必廣行赦免。」 19

在道光十一年版中,某些章回結束後印有「後月課講」、「後月續講」或 「後月再講」等字樣。根據宋莉華的考察,《張遠兩友相論》一書最早在 年開始便連載於《察世俗每月統記傳》,如有長篇的文章刊載,《察 世俗》往往於每回之後加上「後月續講」、「後月接講」等字眼。參見 《傳教士漢文小說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頁 、 。因而,僅管馬六甲道光十一年版的書封上刻載明了其為「重鐫」之版 本,但仍可以推斷其可能相當接近《察世俗》中連載的版本。有可能刻版 工人在不知其是否重要的情況下,依《察世俗》中原有的內容而將其刻入。


張遠兩友相論

遠終夜如此思想,不知不覺而天就曉,周圍山頂、樹杪、118 屋背漸顯。不久而太陽初臨,霞光布護,向西山高頂射出輝耀, 散開黃金,

為可愛、可美矣。然遠之心不安,故不以此為悅。

其怕天堂不能得、地獄不能脫,所以心下又道:

此大美,何與我哉?不無年而我目必不再見光亮,我此得罪 天之人一死,落那苦嶽,那永黑、無光之所。嗚呼!我果 不如未生者矣。 遠怕人知覺其終夜在園內之事,故屋、洗臉、換衣、去 做工夫,且自勉強飲食如常。但手雖勤攻,119 而亦不想所行; 口雖飲食,而亦不知其味。且行工、且歎惜。想到晚上必到張 之家去,說他知其心事。(後月接續)

第十二 夫遠到時,張纔畢晚飯。遠坐,張乃將他一看,見他面有 悶色,120 乃問曰:「相公金體與府上都平安

?」

對曰:「托福!只我一人心內不安。」

118

樹杪,樹梢;[唐]王維,《送梓州李使君》:「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

119

泉。」 勤攻,勤奮,也有省身修己之義;[東漢]諸葛亮,《勸將士勤攻己闕 教》:「自今以後,諸有忠慮於國,但勤攻吾之闕,則事可成,賊可死, 功可蹻足而待矣。」

120

「悶色」道光十六年版作「愁色」。


晚清基督教敘事文學選粹

張曰:「有何不安?」 遠乃以昨夜園內之心事說他知,且又泣如雨下。 張慰之說道:「請相公放心、勿怕。我看汝園內之心事, 為佳日之初曉。121 如刺瘡必先有痛;膿血出,則瘡始醫。夫 願永福而不能得之者,未之有也; 亦未之有也。

懼永禍而不能獲脫之者,

神已定一大路,要萬人從之,致可避逃永禍,

又可進前向永福。夫凡

願永福、

懼永禍者,無一不喜從此

路;不肯從此路者,則其之願、懼並非

也。」

遠曰:「我今如盲者,黑中摸索尋道而不遇之,求先生指 教。」 張問曰:「相公以為此心事由何緣而出?」 遠對曰:「我看都是因想我罪惡之為多。我此小可微物, 曾多多得罪神天。神天至義、至公,我此罪人實該受神天之大 怒,我又怕神天不言免我罪。122 又有一件:倘若神天今日赦 我、照顧我,則我以後自然該當行善,然而我覺得在此胸中有 個惡心,不能免之不發,我恐怕不久而我之罪又加一倍。」 張曰:「相公向日有此樣的思否?」 遠曰:「都未有。」 遂將手指張之狗子而又說道:「我一向都如此隻狗子一 般,肚飽、身煖就安。天之大道,又永福、永禍與自己靈魂等, 我總不以之為,因近來蒙先生之教纔略悟。向日我常想,我 一人如他人一樣善,且比

121 122

舍之大半還更善些,

「佳日」道光十六年版作「佳景」。 「不言」道光十六年版作「不肯」。

那時我心下


張遠兩友相論

以為我此人有甚

大惡?不曾殺人之命,123 不曾偷人之物,不

曾欠人之錢,不曾燒人之屋;又也我不曾不孝兩親,124 我亡父 母並已安樂下土,且我不曾溺女,125 亦不曾作亂、煩惱于村 中。126 人人都說我是善良的人,我向來有這般樣的思,而現 今我看自己之惡為過於周圍諸 善事,今不以之為善,

舍人之惡;且我所有行幾件

行之之時,我心意屢次不正。在普天

下萬國人中,127 若有該當受那永禍之一人,我就是其人。不知 道我向日之思,比今日之思,為何如此大不同?」 張曰:「向日心暗,今日心略明,是此故耳。比如夜間走 于黑暗中之人,其身若有污穢,其自不知覺;等待天曉時,那 穢污之處就始露,而日越光,其穢越露。而相公亦然。非因汝 今有多罪,而向無罪;乃是因汝今知自罪,向不知之就是了。 我世人自少時都有罪,而知己罪者甚少。我恐怕多有人平生不 知自己之罪,待其死時,靈魂

落地獄受苦,方知其罪,但此

是遲了。那時要求赦,不能得赦;要求得出其永禍之所,不能 得出;128 要求得到天堂,不能得到。今汝略知覺自罪,甚為 幸!

只生前有救,死後則無救也。」

張未講畢,忽有個

人,姓東名知,129 有點事來求見者。

123

本 句 道 光 十 六 年 版 作「 ……」。

124

「又也我不曾」道光十六年版作「又我也未曾……」。 溺女,淹殺女嬰,重男輕女之故。[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十: 「溺女之風, 西江尤甚。天津沉封翁世華,官是省巡檢,所至有惠政,尤

125

那時我心下以為沒有甚

大 罪 惡,亦 不 曾

126

禁溺女。」 以 上 兩 處「不 曾」,道 光 十 六 年 版 作「未 曾」。煩 惱,煩 擾、騷 擾;

127

[清]俞萬春,《蕩寇志》:「那夥鳥男女來煩惱南旺營。」 「在普天下」道光十六年版作「在通天下」。

128 129

本句道光十六年版作「要求得出永禍之所,亦不能得出」。 「姓東名知」道光十六年版作「姓柬名知」。


晚清基督教敘事文學選粹

張對遠道:「今有個朋友來,要同我說話,求汝進我屋左 邊的小房坐下看書,我就來。」 遠乃走前,入小房而坐,細想張之言,而心又更不安,想 道:

生前可有救,死後則無救。但我此生命不定的,或明日死亦 未可知。且我今晚若不得罪之赦,至明日則不知如何,此關 係甚為重矣! 不久張進來道:「古人云:『君子以書為友,以靜為財 也。』130 相公有何妙思?」 對曰:「我無妙思,只鄙陋之思而已。我心實不安,我罪 為重擔,就是泰山亦不比此之重。先生若知去罪之道,則求指 教。」 張見其心如此急迫,乃自書架上取下一部八本書,名曰《新 遺詔書》,131 而說道:「我頗頗看過古文、時文、經書、子 史、綱鑑等書,132 而雖多有好在其內,然自首至尾,未有明說

130

此兩句或譯自英國諺語,上句「以書為友」即“ "(良書乃益友),下句「以靜為財」即“ 默是金)。

"(沉

131

《新遺詔書》,即《神天聖書》的新約部分,全名為《我等救世主耶穌新 遺詔書》。

132

古文、時文、經書、子史、綱鑑俱為明清士人之普及讀物。「古文」義指 前人之詩、文,如《全唐詩》、《古文觀止》一類之書籍;「時文」為明 清士子為科試而讀之「範文」;「經書」則指當指儒家之十三經,雖亦有 可能包括道佛之經藏,然因本書全文俱貶佛道之教,而下文卻說「雖多有 好在其內」,故當無道佛之經藏包括其中;「子史」則指諸子之集及歷朝 史 書。「綱 鑑」可 能 是 指 明 代 萬 曆 年 間 袁 黃、王 世 貞 合 編 的《綱 鑑 合


張遠兩友相論

去罪、救靈魂之道。除此一部書外,我未曾見何書能明講此兩 件。在這書之第四本,有幾句,求相公細看之。」 遠取書看,書云:

神愛此世,致賜己獨子,使凡信之者不致沉忘,乃得常生 也。(見若翰福音書第三章十六節)133 遠曰:「我不大明白,煩先生解之。」 張曰:「我不知相公在那一處有不明,求汝說出來。我雖 不才,亦當遵命。」 遠遂問曰:「神字,是鬼神之神,還是怎

說?」

對曰:「不指鬼神,乃指造成天地萬物之神主也。」 遠曰:「世字,是世代之世否?」 對曰:「這裡不講世代,乃言世間之人也。愛字,汝知其 意否?」 遠曰:「是親愛之意嗎?」 對曰:「略不同。是恤憐之意,言神天大發其恤憐與世間 之人也。」

編》,或清代康熙年間吳乘權、周之炯、周之燦合編的《綱鑑易知錄》, 兩書均為含道德教誨之歷史普及讀物;然「綱鑑」亦可泛指含道德教誨之 133

歷史普及讀物。 「若翰福音書」即「約翰福音」;神天聖書譯作:「蓋神愛世,致賜己獨 子,使凡信之者不致沉忘,乃得永常生也」;和合本譯作「神愛世人,甚 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晚清基督教敘事文學選粹

問曰:「怎樣發其恤憐呢?」 張曰:「底下之字語是其解,

所云:『致賜其獨子。』」

遠曰:「其獨子何解?」 對曰:「其,神主也。獨子,神主之子,耶穌,就是我前 幾日同汝說的救世者也。」 遠乃恍然有記,又說道:「致字呢?」 對曰:「致者,至極也。言神主所發之此恤憐,

為無限、

無量,在天、在地、在人間,總無可比。」134 遠曰:「賜字,是神主賜好與其子

?」135

張曰:「不是,不是。這賜字,言神天大施其無限之恩與 世上人,而賜其子耶穌降地受難、受苦死。」 遠曰:「為何死?」 曰:「其欲代我人類贖罪,而使萬人中凡信從之者,不致 死後沉淪于地獄,乃得永福于天上。此其受難之意。」 遠曰:「我之罪太過重,恐怕神天不肯赦我,又不肯賜我 得此永福。」 張曰:136「汝要依靠救世者,勿疑、勿違神天之令,則必 得救也。」

134 135

136

以上四處「神主」,道光十六年版作「神天」。 原道光十一年版作「贖字」,然與文句明顯不合。道光十六年版作「賜 字」,今從之。「神主」道光十六年版作「神天」。 「張曰」於道光十一年版,作「遠曰」,應為誤植。道光十六年版改作 「張曰」,今從之。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