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ECT: Presentation by C.Y. Huang

Page 1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的大未來

黃齊元 藍濤亞洲總裁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 2011.01.28 0 0


全球2011年M&A的動力     

經濟景氣復甦 PE順利退出並募集新基金 中國經濟和市場崛起 ECFA簽訂讓台灣重回世界舞台 台灣產業整合

1

1 1


併購的形式       

收購 合併 合資 參股(少數股權參與) 策略聯盟 資產收購 反向收購(Reverse Takeover)

2

2 2


2010年台灣M&A五大代表性項目     

台積電併購茂迪 元太併購E-Ink 京東方併購美齊品牌 晶電併購廣鎵(及其它業者) 宏碁併購方正品牌,形成策略聯盟

3

3 3


2011年Q1台灣M&A代表性項目     

台橡併購Dexco 三井物產入股璨圓 鴻海入股日立中小尺寸面板公司 大陸建設銀行和台灣中壽收購太平洋安泰保險 潤成收購南山人壽

4

4 4


2011年M&A和PE十大趨勢 人民幣PE成為新主流  A股資本市場快速發展  台灣企業投資中國大陸第二波狂潮  台灣M&A大幅增加  「類PE投資者」大行其道  台灣資本市場面臨十字路口  TDR台灣集資,台灣投資  中國仍是PE主要投資標的市場  美國資本市場持續吸引大陸新興企業上市  台灣中小企業所用人民幣PE開發大陸市場 

5

5 5


台灣企業的未來 轉型  創新  全球佈局  策略聯盟 

6

6 6


轉型的選項 

    

 

西進 南進 品牌 通路 新市場 新業務 / 新產品 併購 / 整合 關門

7

7 7


台灣中小企業的過去 

   

創業家精神 台灣奇蹟 以小搏大 中國工廠 世界代工夥伴

8

8 8


台灣中小企業的困境 

    

 

台灣被邊緣化 全球金融海嘯 外資低估台灣(―Taiwan Discount‖) 缺乏資金人才 中國大陸崛起 中國市場興起 台灣政策限制 成長轉型瓶頸

9

9 9


大陸成為「市場」後的挑戰 

    

將大陸視為「Home Market」 廣度與速度 人才管理與制度 台灣經驗 vs.本土化 內部發展 vs.策略聯盟 籌資能力 vs.併購技能

10

10 10


影響台商大陸佈局的重大因素  

    

十二五規劃,「中國工廠」「中國市場」 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大陸「民營企業」興起 中國企業「走出去」 人民幣升值與工資上漲 A股及創業板興起 城鎮化趨勢 西進及內陸政策

11

11 11


台商最佳定位:世界與中國的橋樑 

世界與中國的橋樑 – 世界的中國夥伴

大中華資源整合平台

全球產業鏈的價值整合者

台商最大策略槓桿 — 在世界和中國之間找平衡點

台灣企業策略和架構 必須徹底改變 12

12 12


台灣是兩岸經貿的樞鈕 

   

充份發揮台商改由A股上「門戶」(Hub)的特色 耐吉(Nike)理論-日資偏好利用台灣進軍大陸 歐洲廠商也認同台灣的關鍵地位 大陸也可以透過台灣平台,結合人才、技術,兩 岸「走出去」開發全球市場 香港是金融的樞鈕,和台灣沒有重疊 台灣可以作為所有其它產業(科技、服務、文化等) 的樞鈕

13

13 13


發揮兩岸想像力,創造革命性財富  台灣企業全球佈局的挑戰,已不在投資的限制,而在 預測未來趨勢能力的匱乏,以及想像力的枯竭  作為世界和中國大陸市場的樞紐,台灣企業應該重新 想像任何的可能  台灣應跳脫單地創新的心態,而在點與點連接中尋求 最大的可能  「兩岸創新」會帶來革命性的財富重分配,台灣正處 在一個最有利的位置,問題是「Are we ready?」 2006.06.13工商時報 14 14


台灣的轉型與未來 過去經營模式

未來經營模式

台灣定位 企業成長 垂直分工 內部成長 國際行銷 資金帶動 業務合作 國際融資

全球佈局 產業鏈整合 垂直整合 外部成長 國際財務 資源帶動 股權合作 國際M&A 15

15 15


台灣六大新興產業和大陸關係 產 業

大陸市場

台灣市場

生技 醫療 觀光 文化創意 綠色能源 農業

潛 力 ★★★ ★★★★ ★★★★★ ★★★★★ ★★★ ★★★★

台灣產業政策,缺乏配套與有效執行 16

16 16


中國大陸七大戰略產業 項目

內容

新能源

天然氣、核電、水電等清潔能源將成為主要受益方向。

節能環保

固廢處理行業未來5年將進入建設高峰期;汙水處理行業 市場需求將保持快速增加。

新能源汽車 新材料 生物

新一代資訊技術 高端裝備製造

節能汽車與新能源汽車並重發展。

非金屬新材料,例如多晶矽深加工、高性能防腐材料、 先進的功能複合材料等,都取得了大突破。 涵蓋生物醫藥、生物製造、生物農業三個領域。 包括3G、地球空間資訊產業(3S)、三網融合與物聯網4 個區塊。 包括航空航太、海洋工程和高端智慧裝備。 17

17 17


中國大陸民企興起對台商的影響  

   

勇氣、速度與機遇造就大陸民企 A股與港股市場提供民企活水 福建幫興起-安踏、特步、361°等運動鞋品牌 味千拉麵、俏江南、鄉村基與小天鵝等餐飲連鎖 品牌 百度、盛大、優酷等互聯網新勢力 比亞迪、奇瑞、吉利等汽車新玩家

18

18 18


大陸民企與台商比較 大陸民企

台商

1.0 野蠻生長

1.0 中國製造

2.0 資本運作

2.0 創新與轉型

3.0 資源整合

3.0 中國市場

台商必須利用中國市場,搭配創新與轉型, 整合大陸與全球資源,縮短和大陸民企的差距 19

19 19


「優質平價」的產品定位  

  

「優質平價」是台灣產品最佳定位 可配合中國市場推出自有亞洲品牌 可進軍東南亞其它新興市場 85度C是消費產品或成功的例子 優質設計能力可以為台灣平價產品加分

20

20 20


開拓品牌的思路  

   

長期經營的勇氣與佈局 針對大陸市場,以省或區域作為跳板 培養人才,融合台灣/大陸管理思維與模式 改變「速度」概念,快速複製與執行能力 建立內部制度與公司治理 善加運用私募、併購及上市等資本市場手段

21

21 21


台灣20大國際品牌價值遠落後大陸 名 次

品牌

公司名稱

品牌價值 (億美元)

名 次

品牌

公司名稱

品牌價值 (億美元)

1

Acer

宏碁

14.01

11

UNI-PRESIDENT

統一企業

1.97

2

HTC

宏達電

13.71

12

ADVANTECH

研華公司

1.97

3

Asus

華碩電腦

12.85

13

D-Link

友訊科技

1.67

4

TREND MICRO

趨勢科技

12.28

14

ZyXEL

合勤科技

1.59

5

MASTERKONG

康師傅

10.66

15

MERIDA

美利達工業

1.46

6

WANT-WANT

旺旺

4.82

16

JOHNSON

喬山健康

1.36

7

MAXXIS

正新輪胎

3.91

17

GIGABYTE

技嘉科技

1.06

8

GIANT

巨大機械

2.91

18

CYBERLINK

訊連科技

1.04

9

SYNNEX

聯強國際

2.76

19

GENIUS

昆盈企業

0.68

10

TRANSCEND

創見資訊

2.4

20

DEPO

帝寶工業

0.5

22

22 22


台商揪團登陸 - MIT品牌 南京

北京

南京台灣名品城

• 「台灣映象」

投資新台幣300億元

天安門前

貿協「台灣精品館」

文化創意

東莞

泉州

台商一條街

泉州美齊城

大麥克批發賣場

集體打開內銷市場通路

集體採購、交易、會議 展示三位一體 打通資金與物流

23

23 23


資源整合者:台灣企業的未來

資源

Intellectual Capital (知識資本)

資金

Financial Capital

整合者/ 經營者

所有者

(財務資本)

資金會追隨資源整合者 24

24 24


兩岸策略聯盟/產業整合的兩大手段 聯外引中

聯中引外

歐/美

歐/美

投資

投資

台 中 中

聯盟

25

25 25


上市與運用資本市場  

   

作好控股架構、及早聘用專家,建立內部制度 85°上市成功關鍵是內控與制度 上市前適時引進‖私募股權投資基金‖(Private Equity)可提高估值 考慮多元資本市場,如台灣、香港、A股或美國 設計員工認股激勵制度 「速度」是重要成功因素,包括企業自身及證券 主管機關

26

26 26


哪一個資本市場較好?  

   

要看企業自身狀況,分別考慮 如果針對大陸內需市場,可考慮A股 台灣主管機關審批速度需加快,政策宜再鬆綁 2010年A股台商6家上市,超越台商「回台上市」 二年總和 多層次控股架構,可考慮不同業務不同市場上市 兩地、三地上市是未來趨勢,TDR已打出名號, 前途看好

27

27 27


企業的三個重要平台

營運平台

融資平台

策略聯盟 平台

平台最重要的目的在於資源整合

28

28 28


台商應有的重要概念

重組 (restructuring)

夥伴 (partnership)

產業鏈 (value chain)

平台 (platform)

槓桿 (leverage)

產業整合 (integration)

29

29 29


CEO腦海中應有的“關鍵字” 重組

 業務改造  組織改造  核心競爭力  速度/執行力  資本運作

擴充

 外部成長  合併/收購  策略聯盟  大中華佈局  全球佈局

產業

 產業鏈  規模經濟  產業整合

30

30 30


從機會財到管理財 

機會驅動

策略驅動

機會財

Success by Accident

管理財 Success by Design

成功是可以預先規劃的, 但是要有方法和專業顧問的協助 31

31 31


台商必須具備的關鍵能力 1. 適應力

2. 轉型力

3. 想像力/夢想力 (Imaginative)

系統思考、解決問題 跨國力 跨界力 整合力

創造力(Creative) 創新力(Innovative)

32 32


翁啟惠:台灣要有改變的動力 台灣經濟成長近年「穩定下降」,高科技產業沒 有持續帶來經濟成長  台灣產業發展太集中在電子產業  六大新興產業,尤其是能源、生物技術發展,需 要新的人才  台灣需要「新工業」,要「發現」(discovery), 不能只是「改善」(improvement) 

33

33 33


劉震濤:發展兩岸共同願景 規劃願景

合作問題

• 把握發展趨勢

• 溝通管道不暢通

• 發揮綜合優勢

• 互動機制不完善

• 深化產業合作

• 對對方產業不了解

• 擴大共同利益

• 台資如何打入大陸市 場,資訊仍不透明

34

34 34


從學習型社會,邁向下一個台灣 彼聖.聖吉(Peter Senge)巨著「第五項修練」  建構學習型組織的五種能力 -追求自我超越 -改善心智模式 -建立共同願景 -參與團隊學習 -推動系統思考 

WE are the CHANGE that we seek (我們追求的改變就是我們自己) 35

35 35


台灣走向世界,世界走進台灣 

從「台灣的台灣」到「世界的台灣」

台灣中小企業的未來 — 更小 (回歸創業的精神) — 更大 (馳騁全球的胸懷) — 更快 (後發先至的戰略) — 更精 (以小搏大的整合)

世界的新台灣,台灣的新世界 36

36 36


台灣M&A與PE的未來與建議  

  

加速利用M&A帶動企業與產業成長 兩岸攜手,一起走出去併購全球產業 善用PE,發展多元籌資管道 大中華戰略 + 全球佈局 利用ECFA政策,創造台灣的新定位與新價值

37

37 37


簡報結束 謝謝指教

38 38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