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o yao 2014

Page 1

鄭 曜 畢業學校

政治大學

地政學系 土地測量與資訊組

推甄學校

國立臺灣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 碩士班 大地工程 乙組


Kevin Cheng

民國 82 年 1 月 22 日出生, 臺北人。


個人簡歷表 自

讀書計劃 研究計劃


個人簡歷表

基本資料 曜

Kevin Cheng

姓名

出生年月日

82/1/22

聯絡電話

02-2937-8028

行動電話

0953-628-862

電子信箱

100207425@nccu.edu.tw

興趣

打籃球、繪畫

性別

學期平均成績曲線圖 101 學年— 102 學年

90 85 80 75 70 65 60 大一上

大一上

大一上

大一上

大一上

大一上

78

72.14

81.9

86.47

83.22

82.43


活動經驗 (1) -系上活動參與 100 學年

參與 政治大學地政系地政之夜

→ 戲劇及舞蹈演出

參與 政治大學地政系籃球隊

→ 榮獲政大系男籃新生盃冠軍

參與 政治大學地政系啦啦隊道具組與美宣組 → 榮獲政大校慶啦啦隊比賽亞軍

101 學年

擔任 地政系迎新宿營工作人員 參與 政治大學地政系籃球隊並擔任球隊副隊長 →榮獲政大男子籃球系際盃冠軍 榮獲政大男子籃球聯盟季軍 榮獲全國市政盃季軍 參與 政治大學地政系啦啦隊擔任道具組組長 → 榮獲政大校慶啦啦隊比賽亞軍

102 學年

參與 政治大學地政系籃球隊並擔任球隊隊長 → 榮獲政大男子籃球聯盟冠軍 榮獲政大男子籃球系際盃亞軍 榮獲全國市政盃亞軍 榮獲全國大政盃殿軍

活動經驗 (2) -擔任系學會總幹事期間籌備、舉辦及協辦之系學會活動 101 學年

政治大學地政系北中南三區迎新及系上總迎新 政治大學地政系系烤肉 政治大學地政系迎新宿迎 政治大學文化盃合唱比賽 政治大學包種茶節 政治大學地政系地政周 政治大學地政系系卡拉 ok 比賽 政治大學校慶啦啦隊比賽

工作經驗 101 學年

2013 IUDW x NCCU 國際都市設計工作坊 工作人員 工作項目:行政支援、活動支援

102 學年

政大地政系系辦公室工讀生 工作項目:整理資料、文書處理、行政支援、活動支援


家庭背景

學生鄭曜,民國 82 年 1 月 22 日出生於台北市,本身為家中

與人格特質

的長子,尚有一名弟弟。父親白手起家創業,公司主要業務為 電子零件製造,母親任職於富邦人壽,目前擔任業務主任一職, 家境小康。自小因父母工作繁忙,進而培養自身獨立自主的個 性。於教育上,父母特別注重禮節及人際關係的經營,當面臨 人生重大決定時,父母總提點著我並尊重我最後的決定,鼓勵 我:「找到想要做的事情,就要認真做!」,成為我努力向上 的動力。此外,父母熱心助人和積極樂觀特質,深深影響著我, 在同儕需要幫忙的時候,我總是不吝給予幫助;也因為對事物 負責認真的態度,多次被推派為幹部。故,在家庭的影響下, 本身對於所喜愛的事情特別執著,在自己選擇要投入的事情, 就會盡力把事情做到最好,不讓自己的生命中出現遺憾。


個人興趣

父母除了平時會注重課業的學習,也強調戶外活動的 重要性,因此假日會全家出外爬山或是騎腳踏車,除了 培養家庭感情外,享受戶外的環境也讓疲憊的身體放鬆。 從小至今,在與家人一同運動之外的時間,籃球和慢跑 是我最喜愛的運動。在慢跑時,可以培養本身的毅力, 並為自己設立目標並且努力去達成;打籃球時,除了讓 我拋開一切煩惱的事情,也因為籃球而認識各式各樣的 球友以及學習到團隊的重要性。 相對於動態的活動,我也喜歡藉由繪畫來抒發壓力。 國小的時候會利用課外的時間學習繪畫的技巧,並且參 加許多比賽,很幸運地獲得過不錯的成績。後來因為課 業的關係,沒有時間繼續學習繪畫技巧,不過還是學以 致用的將自己美術能力發揮在班級的教室布置以及校園 的美化環境活動。進入大學後,參與了許多課外的活動, 因此在過程中開始督促自己做好時間的管理以及每日計 畫的安排,也讓我知道該如何在課業學習和課外活動中 間取得平衡點。


求學經歷

高中就讀於延平中學,延平高中教學嚴格,以升學為首要目

高中階段

標,造成當時課業繁忙,僅能利用寒暑假參與較大型的的比 賽或是活動。在高二的暑假,便與同學組隊參加遠哲科學趣 味競賽,在與同學共同努力下,順利成為學校代表與全國高 中生共同競賽。在準備全國比賽的過程中,我們抱持著一顆 求知的心和把事情盡力做好的態度,不斷的學習與嘗試,雖 未能取得全國的名次,但仍讓身為高中生的我們有了不同於 課業的經驗。高三時,因為雲林老家在土地的繼承與分割上 出現了問題,家中長者較缺乏這方面的認識,當時對於土地 的疑問與求知慾也影響了我對於大學科系的抉擇,故後來便 選擇了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就讀。

求學經歷

大一的階段,甫於延平中學較為填鴨式的教學中畢業,進入

大學階段

地政學系就讀,一開始無法掌握大學整體學習的方法,故在 大一的成績差強人意。然而,在測量學的課程,教授講學的 過程中我比同儕能較快理解課程,再加上外業實習的應用, 也慢慢累積對測量的認識。 邁入大二後,逐漸掌握學習的方向與方法,在測量相關的專 業科目中,如地籍測量學、工程數學、地圖學,除了盡力學 習,把基礎打好之外,也想在學習中發掘自己真正的興趣。 然在大學的學習環境中有多樣化的選擇,我也面臨思考自己


的興趣和未來的方向等問題。在歷經多次與家人、研究所學長談話中體認 到學習是為了精進自己,並學習解決事情的能力和做事情的態度,並不是 為了考試而唸書。 進入大三後,將以前的基礎發揮效果,在專業領域的科目中融會貫 通,也都能在考試中拿到不錯的成績。除了更加了解測量技術的各方面實 務應用之外,也越來越了解自己的興趣所在。其中,在通訊定位和慣性導 航的課程中,因為課程的期末報告要發想如何應用課程講授的相關技術, 我透過網路資料學習課堂外的測量的技術後,開始思考自己在將來如果能 夠繼續學習和透過研究來精進自己,將會是個好方向。 在有意要繼續學習測量和做研究後,我開始付諸實行。除了研讀有興趣 的測量領域相關資料和論文,也經常與教授討論本身對於某些測量技術應 用的想法。後來,在教授的鼓勵下決定要繼續修習研究所,利用充足的資 料和方法來驗證自己的想法。由於貴校對學生的栽培總是盡心盡力,再加 上擁有一流的師資及豐富的教學資源,以及強調多元整合及完整規劃的課 程,學生希望能進入貴系的研究所繼續研讀測量,並在老師們的領導下完 成測量相關的研究。


活動經驗 進入大學之後,除了透過課業上的學習來精進自己,我認為參與系上的活動和 社團活動的經驗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大二的時候,被系上的同學們選為系學會的總幹事,勇於挑戰的我也很珍惜 這得來不易的機會。作為總幹事,也就是系上的領導者,大大小小的活動都是由 總幹事發起。像是政大著名的包種茶節,透過擺設攤位的方式讓高中生認識地政 系,活動擺上檯面的時間只有一天,但背後要做的前置作業卻不容輕忽。最初找 尋到負責人後,便開始著手製作活動企畫書以及預算的編修,因為參與人數的預 估和借用場地種類的種種因素,要經過多次的討論才能定案。接著,要構想宣傳 手法和徵求工作人員,到了活動當天要預先跑流程以免發生嚴重的失誤。在一個 活動開始的設計到完美落幕的過程中,作為領導者的我,清楚了解如何營運一個 團隊,要求各個項目的負責人訂出進度表並按表實行,在活動準備過程中不斷的 詢問每個人員遇到的問題並立即解決。身為一個領導者該做的不是把事情分發下 去就坐享其成,而是與下面的人一同進行,甚至是花比所有人還要多的時間和心 力,這樣才能讓團隊凝聚在一起。 邁入大三的時候,很榮幸得被系上同學選為系代表,並把辦活動的經驗傳授給學


弟妹後,要負責的事情變成管理整個系學會的經費,開始學習如何統籌每 個班代表和監委的意見,並與活動負責人溝通之後刪減每個活動行前的預 算。另外,也當上了系籃球隊的隊長一職。由於系上人數眾多,光是籃球 隊的隊員也有三十個左右,對我來說,要如何管理好一個三十人的球隊又 是新的挑戰。經營一支球隊是一整年的事情,從規劃每次練球的訓練內容 到每一場比賽的調度,大小事都要處理的我曾經一度想要放棄。後來想起 父母常說的話:「找到想要做的事情,就要認真做!」,自己重新振作之 後也讓球隊的所有人凝聚在一起,最後如願拿到了校內比賽的冠軍! 或許這些經驗在未來不會被寫入工作履歷中,但會是我一輩子難忘的回憶, 因為我學習到課本上沒有的內容:與人的團隊合作、做事情的態度、認真 負責的領導者,這些事情沒辦法從文字中學習,卻是我大學生活中不可或 缺的一部份。


課業學習

歷年學期成績及排名表 修課年級

科目

微積分

上 :77 下 :60

林秋瑾老師

測量學

76

黃灝雄老師

計算機程式設計

64

詹進發老師

物件導向程式設計

67

詹進發老師

統計學

上 :77 下 :91

白仁德老師

地籍測量及實習

77

邱式鴻老師

工程數學

上 :77 下 :85

邱式鴻老師

地圖學

87

林士淵老師

電腦繪圖

83

黃灝雄老師

測量平差法

84

林老生老師

航空攝影測量學及實習

84

詹進發老師

慣性導航

85

甯方璽老師

大地測量學

82

林老生老師

地理資訊系統

77

詹進發老師

通訊定位

85

甯方璽老師

修課成績

指導老師


歷年學期成績及排名表 年級

學期平均成績

班排名

百分比

大一上 (1001)

78.00

21 / 36

58.3%

大一下 (1002)

72.14

31 / 36

86.1%

大二上 (1011)

81.90

11 / 31

35.4%

大二下 (1012)

86.47

7 / 31

22.5%

大三上 (1021)

83.22

10 / 30

33.3%

大三下 (1022)

82.43

13 / 30

43.3%

10 / 30

33.3%

合計

歷年學期成績及排名表 課程類別

科目名稱

數理學科

微積分、統計學、工程數學

測量實習

測量學及實習、地籍測量與實習、地圖學、測量平差法、航空攝影測量學 及實習、大地測量學及實習、慣性導航、通訊定位

軟體應用

地理資訊系統、電腦繪圖、軟體應用導論、資料處理

程式設計

計算機程式設計、物件導向程式設計

經濟學門

經濟學、土地經濟學、土地稅、貨幣銀行

法規政策

民法 ( 一 ) 、都市計畫、土地法、土地政策、土地登記

選修通識

現代經濟社會:歐洲經濟發展觀、低地國(荷、比、盧)史、大學入門、 歐洲政府與外交政策、普通心理學、探索數位世界、社會學動動腦、醫療 與生活─消化系統疾病與生活、生物技術導論、近代台灣歷史與人物。


讀書計劃

經過三年的學習與實習,由於在大學的

在對自願性地理資訊系統做過簡單的認

課程中多為理論基礎的建立,雖然尚未找

識之後,我開始思考:「為什麼要有這樣

到自己擅長的領域或是感興趣的科目,但

新的地理資訊系統出現呢?」,一項新技

還是抱持著把所有課程內容都充分的熟

術的出現不會完全無意義,只是要如何發

習,因為在未來或許有機會遇到相關的問

揮他的價值才是重點。所以我期望在將來

題。直到後來在網路期刊讀到到自願性

可以先對地理資訊系統做更深入的了解之

地理資訊系統(Volunteered geographic

後,再對自願性地理資訊系統做有價值和

information)相關的文章,才認知到測量

效率的應用的實驗。

技術持續在進步,並不是只有課本教的理

此外,在大三這一年裡我從課堂上老師

論基礎。對我來說,接觸到新的知識就會

的談話中得知國外測量技術的新穎和成熟,

想更深入的了解並開始思考自願性地理資

許多新測量儀器和技術也多是從國外開始

訊系統技術層面的問題,這也讓我有動力

引進。再加上研讀過國內的學術文章之後,

想要在將來對地理資訊系統做更深入的研

就我所知,鮮少人有做相關的研究和提出

究和認識。

類似的想法。所以,我希望能夠在修習研

在大三的時候,修習地理資訊系統這門

究所的期間,出國交換或是參加國際性的

課的時候,體認到這個領域是需要理論與

研討會,除了分享自己的想法也能夠提升

實務兼具的科學,需要將兩方面的知識結

國際視野。

合才可使其進步。因此期許自己在將來能 夠將大學所具備的理論知識基礎紮穩,做 更深入的了解與學習。另外在實務訓練方 面則秉持一絲不苟的態度面對,理論與實 務需要並重,才能成為深度及廣度兼具的 測量人。


近程目標 (大學畢業為止)

修課計畫:

1. 藉由大四上修習的測量總實習課程來複習以前學習的測 量基礎,並透過衛星定位測量以及遙感探測之課程與未 來研究所做連結。

2. 複習過去所學習之測量及數學課程,並熟悉儀器之操 作。其中,將針對數學課程做重點複習,並了解其於測 量上之應用。 電腦能力:

1. 複習過去所學習的 Python 程式設計語言,並加強物件 導向的基本概念和撰寫的能力。若是有多餘的時間,希 望能夠多學習一門程式設計 C 語言。

2. 由於構想的研究會使用地理資訊系統的技術,所以必須 複習剛學習完的 ArcGIS 軟體的操作和應用。 外語能力:

1. 準備 TOEFL 考試,透過修習進階英文聽力和英文寫作, 以及閱讀雜誌和小說來加強,提升自己的英文實力。

2. 透過學校的日文課程和自學來建立基礎的日文,若有多 餘的時間,希望能將日文當作興趣來學習,有機會想到 日本進行交換。 證照取得:

1. 報考測量技師執照,兌現自己所學的多寡。 2. 電腦繪圖相關證照


讀書計劃

中程目標 (研究所修讀期間)

修課計畫:

1. 修習關於測量平差法、數值攝影測量、衛星定位測量、影 像處理等課程,並專心致力於學習與瞭解。

2. 學習的同時尋找適合自己的領域,為論文撰寫做好準備。 電腦能力:

1. 加強程式撰寫的能力,除了加強 C++ 或 C 語言的能力外, 將針對演算法與資料結構做了解,並且嘗試學習其他語 言,如:JAVA 等。

2. 加強其他測量軟體操作能力,如:RiPROCESS、ERDAS Image 等。 外語能力:

1. 英文持續加強,期望能做交換生,開闊視野增加學術交 流,並且能發表英文論文。

2. 取得日文能力檢定資格。 學術參與:

1. 積極參與測量研討及專案研究計畫。 2. 閱讀空間資訊相關書籍、期刊,隨時獲取新知,此外,希 望能增加物理學相關知識,以便利未來研究之進行。


長程目標

預計將進入職場工作,希望可以加入研究團隊,開發適

(畢業後生涯規劃)

合於國家之測繪系統,將測量的技術應用建立在服務大眾 的精神上面。此外,定期參加國內外之研討會更新知識, 不為時代所淘汰,秉持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

在這次的準備過程中,很幸運地,對求學歷程重新審視 一遍,也找出待加強的部分且擬定改進策略。此外,修習 專題是個相當豐富與受用的經驗,更使我明白繼續進修的 必要性與迫切性。 而貴校對於人才的培育不遺餘力,在學術界可是有口皆 碑、首屈一指,再者,一流的師資及豐富的教學資源,強 調多元整合及完整規劃的課程令人稱羨,感謝各位評審老 師耐心閱讀完我的資料,如果我能有機會進入就讀,相信 一定能夠一圓我的理想和夢想。



研究主題 以 VGI 製作無障礙設施地圖 ——政大校區為例

就讀校系: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系測量組 學生:鄭 曜 日期:中華民國一○三年十月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地政系

研究 動 機

研究動機 「殘障朋友並沒有把自己歸類為殘障,而是我們的社會環境充滿著障礙。」 走在台北的街道上,如果你稍微留意,一整天能夠看到殘障朋友在路上行動 的機會其實不大。但是,身心障礙者在台灣總人口所佔的比例卻是逐年上升的。 這樣的現象讓人不禁思索,難道那些殘障朋友們都待在醫院甚至是家裡嗎?又 或是有什麼原因讓他們不願意走出來呢? 台灣的環境,對殘障朋友來說充滿著障礙。其實,台灣的無障礙環境已經在 進步。現在的一般大眾交通運輸工具都可以看見無障礙設施漸漸普及,以台北 市為例,大眾捷運系統已經是完全無障礙的空間,各路公車加裝無障礙設施的 比例也在提升。雖然大眾交通運輸工具已經可以提供殘障朋友一個無障礙的環 境來搭乘,但是在離開了捷運站和公車站之後的路程是否也能提供一個完全無 障礙的環境呢? 很顯然的,在捷運站和公車站附近的環境還可以看見無障礙設施的分布,但 是到一定範圍之外的道路就會發現無障礙設施設置的比率開始下降甚至是完全 沒有設置的情況。這樣的情形代表殘障朋友在前往目的地的路途當中,沒辦法 規劃出一條完整的無障礙路線。要改善此一情形,就必須要把缺少無障礙設施 的地點調查出來再進行增設。不過,這件事情換個面相來思考,可以解讀成現 在還沒有一份資料是可以呈現出整座城市現有的無障礙設施的分布位置。 統計設置無障礙設施的分布地點並以地圖的形式呈現,這是我認為現階段最 需要先執行的計畫。因為相較於我們能夠打開 Google Map 查詢並規劃出到達 目的地的最佳路徑,殘障朋友沒辦法從網路搜尋到完整的無障礙設施設置的地 圖來規劃路線的使用。另外,也能在地圖製作完成之後,清楚的了解缺少無障 礙設施的地段並進行增設的規劃。所以,相對於直接調查缺乏無障礙設施的地 段的方法,從調查現有無障礙設施的地段的方法所能帶來的效益和效率都比較 高。基於上述的原因,無障礙設施設置地圖的製作就有其執行的必要性。


研究 目 的

研究目的 製造地圖,最重要的步驟在於一開始的資料蒐集。要製作無障礙設施設 置的地圖,首先就要先將整座城市的無障礙設施的分布位置統計出來並做 分類。由於資料量過於龐大,若是全部由官方蒐集的話,在執行上需要耗 費許多時間和額外的人力。所以,在該如何製作這份地圖的環節可以找尋 更有效率的方法。 此研究希望能夠發揮自願性地理資訊的技術和特性,藉由全民的力量讓製 作地圖的效率提升。若是想要藉由自願性地理資訊蒐集沒有設置無障礙設 施的地段的資料,會有執行上的限制,例如:要特別留意哪裡缺少無障礙 設施,對於一般大眾來說是件很困難的事情,畢竟真正在使用設施的對象 是殘障朋友。但是,要殘障朋友使用自願性地理資訊的技術來回報狀況可 能會有不方便操作的情形。 相反地,透過製作地圖的方式來記錄現有的無障礙設施,一般大眾平常 在路上行動時就可以透過自願性地理資訊記錄下資料並且上傳。透過鼓勵 一般大眾多加使用自願性地理資訊來記錄能夠提升製作地圖的效率,另外 也能讓民眾了解到現在的社會環境對於殘障朋友來說,尚未達到完全無障 礙的程度。如此一來,可以藉由自願性地理資訊由下往上的方式來推動政 府進行增設設施和改善,打造一個屬於大家的無障礙環境。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地政系

文獻回顧 第一節、

無障礙環境與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

壹、 無障礙環境的歷史沿革 邁入二十世紀後,持續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1929 年的世界性大恐慌、第二次 世界大戰等社會變動,這些社會動亂使得多數人民陷於貧困及缺糧等等社會問 題,加上戰爭所造成的大量傷患及殘障的人數急遽上升。但此時,世界各國對 身心障礙者所採取的措施是將其自一般社會中隔離出來,集中收容在大規模的 設施中,即為「設施福祉」,為無障礙環境奠下基礎。 無障礙環境的想法主要起源於 1950 年代後北歐諸國為解除對弱智者從一般 社會隔離的制度,主張讓殘障者也能和一般人一樣在社會過普通生活,稱為 「正常化原則」(normalization principle),由瑞典人 Bengt Nirje、Karl

Grunewald、Lennart Wessman 與丹麥人 Niels E. Bank-Mikkelsen 於 1950 年 代提出。「正常化原則」認為智能障礙者行為發展上所出現的問題,並非本身 缺陷的必然結果,而是收容機構中資源的匱乏所造成。

1963 年聯合國在挪威奧斯陸召開年會,正式使用「正常化」之詞,提倡「正常 化」的理念,帶動歐美各國開始著手於考慮身心障礙者使用需求的建築設計準 則的修訂,「無障礙環境設計」之雛形也就是在此時期逐漸成形。 相對於「正常化原則」,英國的 Michael Oliver 在 1980 年代所提出的「身心 障礙社會模式」(social model of disability)比較能支持「無障礙環境」理念 的建構。社會模式強調物質層面的社會結構障礙(socio-structural barriers), 把身心障礙視為社會排除或壓迫,而非個人身體上的障礙。 不論是「正常化原則」或是「身心障礙社會模式」都深深地影響了世界各國往 後對無障礙環境的規劃設計與發展。

貳、 台灣無障礙環境演進 在世界各國開始引入無障礙環境的觀念並開始建造時,台灣也於民國六十九年 公佈實施殘障福利法,將無障礙環境的理念導入國內。雖然早在民國六十九年 就已導入無障礙環境的觀念,卻始終不見其成效,原因在於我國導入的理念背


文獻 回 顧

後歸諸於北歐的「正常化原則」,並非在身心障礙研究領域中影響深遠的「身 心障礙社會模式」。整個無障礙環境的建構其實是在缺乏理論支持與引導下進 行,推動過程幾乎就是在直接引進和訂定規範,然後在本土的脈絡中嘗試錯誤 摸索前進。 早在民國六十九年訂立的殘障福利法,在民國 86 年復將法案名稱修正為「身心 障礙者保護法」,法條條文只明定身心障礙者之醫療、教育、就業、福利服務、 交通、無障礙環境及稅賦優惠等措施權責機關,並無明文規定無障礙設施的設 置及設計規範。之後又在民國 96 年將「身心障礙者保護法」更名為「身心障礙 者權益保障法」,依舊沒有提及無障礙設施的相關規定。 直到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十章公共建築物行動不便者使用設施於民 國 77 年 12 月 12 日增訂,我國才開始明文規定無障礙設施相關規定。總共經 歷五次修正,最新修正是為便利行動不便者進出及使用建築物,爰明定新建、 增建建築物均須設置無障礙設施,不再僅限於公共建築物,應全面無障礙化。 最新修正條文在民國 102 年 1 月 1 日開始實施。 另外,在民國 97 年 4 月 10 日訂定的「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是依據「建 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 167 條第 2 項規定訂定的。法條條文明確規定 各項無障礙設施設計的規定,台灣的無障礙設施開始有一定規格設計規範和適

用範圍限制的出現。

參、 建築技術規則及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 「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十章第一百六十七條:「新建、增建建築 物均須設置無障礙設施,不再僅限定於公共建築物,應全面無障礙化,並明定 但書規定及得不適用本章或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一部或全部之規定。」 明確了要建立無障礙環境的理想,再加上第一百六十八條明文規定應有無障礙 通路通達之空間。 「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的第二章無障礙通路中 203 室外通路的 203.1 適用範圍提及:「建築線(道路或人行道)至建築物主要出入口,或基地內各 幢建築物間設有引導設施之通路,作為無障礙通路之室外通路應符合本規定。」 將室外無障礙通路設施的規格都統一,期望能夠達到完全無障礙環境。 但是,社會上的現況印入眼簾的卻是鋪著失去實際導盲功用的導盲磚路段以及 完全無導盲磚的路段。就無障礙通路的部分來看,實際狀況與法令規定的條文 內容不完全相符,台灣尚未達到理想中的無障礙環境。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地政系

文獻回顧 第二節、

地圖製作與地理資訊系統

壹、 地圖繪製技術的進步 在早期科技資訊技術尚未開發之時,製作地圖的工具除了紙和筆,尚需外 派人力到實地勘察,再整理勘查所蒐集到的資料,最後進行繪圖的作業,整體 作業所需的時間甚多。隨著電腦與資訊科技的普及與應用,使傳統圖形的製作 擺脫傳統紙面作業的方式,進而配合各項文字、數值等資料,使地理圖形不 僅作為展示使用,更使圖形物體本身賦予意義,換言之,網際網路的技術帶 來圖文聲影的電子地圖,造就了地理資訊系統(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的發展趨勢。(周天穎,1999) 地理資訊系統(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一門綜合性學科, 結合地理學與地圖學,是用於輸入、存儲、查詢、分析和顯示地理數據的計算 機系統。主要是由五個部分組成:

1. 人員:是 GIS 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開發人員必須定義 GIS 中被 2. 執行的各種任務,開發處理程序。 熟練的操作人員通常可以克服 GIS 軟體 功能的不足,但是相反的情況就不成立。最好的軟體也無法彌補操作人員對

GIS 的一無所知所帶來的負作用。 3. 數據:精確的可用的數據可以影響到查詢和分析的結果。 4. 硬體:硬體的性能影響到處理速度,使用是否方便及可能的輸出方式。 5. 軟體:不僅包含 GIS 軟體,還包括各種資料庫,繪圖、統計、影像處理及 其它程序。

6. 過程:GIS 要求明確定義,一致的方法來生成正確的可驗證的結果。 由於地理資訊系統有文字性的資料處理功能外,再顯以圖形介面的視覺效果, 讓使用者一目了然,也增加解決問題的說服性,因此地理資訊系統在繪圖的方

面逐漸成為主流(林立婷,2005)。


文獻 回 顧

貳、 參與式地理資訊與自願性地理資訊 雖然地理資訊系統成為製作地圖的主要工具,但是中央集權的製圖流程是由上 而下(Top-down)方式來進行的,製圖單位根據欲產製之地理資訊進行事前規 劃,並依循相關法規來進行建置流程,最後產製出高品質地圖資訊(Haklay,

Singleton,& Parker,2008),民眾只能作為單方向、被動接收所有地理資料 的角色。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網路世界進入 Web2.0 時代後,由過往 Web1.0 之初透過 建置網站者單向發佈訊息,演變至今各種能與不同使用者互動之社群平台,地 理資訊系統也藉著 Web2.0 的出現發展出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PPGIS,Public

Participation GIS)和自願性地理資訊系統(VGIS,Volunteered GIS)。 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PPGIS,Public Participation GIS) 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源起於 1990 年代,是以 GIS 作為基礎並結合社會科學 而產生 (Nancy,2003),目前由 NCGIA(National Center for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nd Analysis)組織統籌領導其發展。由於 PPGIS 還在剛起步的 階段,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但是在多數關於規劃議題討論的文章中,定 義 PPGIS 為一種系統,如蔡博文等 (2004) 定義 PPGIS 是以地理資訊系統的 功能作為基礎,融入參與式理念於地理資訊系統的運作中,做為公眾參與的平 台。後來傳統的 PPGIS 又發展出工作坊式 PPGIS 和網路式 PPGIS,其中網路 式 PPGIS 較常被應用在社區的規劃案中。因為網路式 PPGIS 之發展核心在於 「溝通」,透過 GIS 視覺化之展現,讓規劃單位與參與之民眾可視覺化的進行 公共議題的討論,作為一個權益關係人和規劃單位共同溝通討論的平台,提供 雙方進行規劃內容之問題定義、地方性資訊蒐集、可行方案規劃等(林玲伃,

2005)。 透過網路式 PPGIS 的案例來說明其用途和目的,就以台北市的捷運工程全民 督工系統(2004)為例。在當初規劃及施工過程中,由於規劃區面積大,對 於地方性之影響以及各地區之督工需要規劃地區民眾一起合作進行,因此以

Autodesk MapGuide 為工具,開發「捷運工程全民督工系統」。此系統提供計 畫圖上捷運線之選擇,民眾可以文字輸入方式提供對於捷運工程之建議或缺失 之提出(林玲伃,2005)。 由上述定義加上案例說明可以更肯定網路式 PPGIS 的用途是讓規劃當局和權益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地政系

關係人能夠在同一個平台視覺化地進行討論和溝通,使得規劃案能在雙方達成 共識的條件下順利進行。 自願性地理資訊系統(VGIS,Volunteered GIS) 自願性地理資訊此名詞源自於 2007 年 GeoJournal 內的一篇文章「Citizen as

sensors: The world of volunteered geography」,是由 Michael F, Goodchild 所提出的概念。這一新的地理資訊有別於傳統地理資訊,並非皆由受過專業訓 練之製圖人員所繪製之地理資訊,這類地理資訊藉由 Web2.0 的開發,利用新 技術來支撐與協助地理資訊的共享,因此多數地圖應用皆提供相對簡易介面 供使用者操作,並自願性地進行分享、建立已身所知的地理資訊(Goodchild,

2007)。 相較於傳統的製圖程序讓網路使用者只能單方向接收地理資料,自願性地理資 訊在地理資料的產製上開拓了新的時代。由於網路技術 Web2.0 之革新加上便 捷的工具與普及的 GPS 手持裝置,使得地理資訊技術得以將觸角延伸至非地理 資訊系統領域當中,更不被限制在單機之運作環境中,產製資料角色不再只有 專業製圖員或測量人員,不僅加速了地理資料的產製與發佈,資料量更以前所 未有速度在成長,並在 Web2.0 環境下透過地圖服務分享和流通這些地理資訊 (Haklay, Singleton, & Parker, 2008)。 自願性地理資訊在製圖方面也有實際應用的案例,例如:美國地質調查所

(USGS,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於 1879 年建立, 是美國內政部轄 下的科學機構,它的任務是把公眾土地分類和考察地質結構、礦藏、和美國國 家特產。但是,美國的國土面積之大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要全盤調查完需要花 費的時間甚多。因此,近年來美國地質調查所也開始接受 VGI 的概念,將自願 者融入國家地圖的繪製,藉由群眾的參與收集各種地理資訊,更可以有效的更 新與維護現存的部分國家地圖之圖資,並強化資料蒐集的管道(許煌鑫、洪榮 宏)。

由上述可知製作地圖的方法一直在創新,藉由民眾的力量蒐集地理資料是可行 的辦法。民眾使用 GPS 手持裝置並透過 VGI 的技術上傳自己所蒐集、關心的 地理資料,異於過去傳統 GIS 製圖單位以專業地圖知識搭配昂貴的精密儀器來


文獻 回 顧

產製,VGI 應用能透過群眾在短時間內建立大量的地理資訊。 經過比較之後,自願性地理資訊系統較適合用於製作地圖的地理資料蒐集方面 的應用,而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則是適用在規劃案中作為一個共同的平台讓規 劃單位和權益關係人討論。因此,經過文獻回顧討論後,本研究要應用自願性 地理資訊系統的技術來製作「無障礙設施地圖」。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地政系

研究方法 第一節、 選定範圍與蒐集資料 本計畫決定先採取小範圍的地區來做研究,若是在實驗的地區能夠成功製作 出無障礙設施地圖,就代表能將此方法應用在大範圍的地區,所以本計畫先以 政大校區為例來做研究。 選定完研究計畫的範圍之後,製作無障礙設施地圖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要蒐 集資料。回顧完文獻之後,本計畫決定要藉由民眾的力量透過自願性地理資訊 來提供資料,然而近幾年來自願性地理資訊逐漸盛行,就是因為資料蒐集工具 日益方便,例如:內建 GPS 的相機、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均可迅速取得影像 與空間坐標資料。所以,本計畫要借助於行動裝置的普及性與多元化的感測器 作為無障礙設施坐標位置資料的上傳媒介。 本研究計畫的核心是希望透過「全民的力量」來共同完成無障礙設施地圖。 由於選定的研究區域為政大校區,在製作地圖的蒐集資料階段的對象就會有全 政大的老師及學生甚至是常在政大校區活動的校外民眾。如此一來,經由民眾 上傳的無障礙設施坐標資 料會很大量,所以有必要將所有上傳資料的分群分類 做好。

第二節、 自願性地理資訊與改良式 DBScan 分群法 壹、 自願性地理資訊資料遇到的問題 利用自願性地理資訊的資料作為製作地圖的依據,因為是藉由民眾來上傳資 料,所以會面臨三項需克服的議題:坐標資料之重複性、上傳資料之時效性與 可信度的問題。在本研究計畫裡,目的是製作無障礙設施地圖,所以可以各別 針對三個議題做出不同的應對。 資料的重複性,因為每個人上傳的坐標資料可能存在誤差,無法精確的代 表出無障礙設施位置,所以可以在資料的重複性設定一定的標準,當上傳的坐 標資料重複性到達一定程度,即可代表該處確實有無障礙設施的設置。資料的 時效性,此一議題對製作地圖的影響其實不大。因為在製作地圖過程中所要的 資料,空間的重要性會比時間來的多。資料可信度的問題,在其他領域應用自 願性地理資訊會有可信度問題是因為其他領域所上傳的資料通常是地理標籤


研究 方 法

(Geotag)搭配著文字敘述,再加上民眾未經過專業的訓練,無法和受過專業 訓練的地理資訊專家相提並論是最大的主因。但是,在此研究裡所上傳的資料 只需要二維坐標資料並沒有牽涉地理資訊系統的專業知識。所以,可信度的問 題在此研究裡的影響可以忽略。

貳、 改良式 DBScan 分群法 DBScan 分群法主要分為五種:分割式分群法、階層式分群法、密度導向分 群法、網格導向分群法、模型導向分群法。在此研究計畫中要採用的是密度導 向分群法,主要是以資料點的密度來作考量,考量鄰近資料點數目是否超過一 定門檻,若是則可併為一群,否則不進行合併。 傳統的 DBScan 密度導向分群法是透過設定最小群集點數(Minpt)與鄰近 半徑值 (EPS) 兩者參數,以每一筆資料點為中心,搜索鄰近半徑值範圍(EPS) 內的資料點,當範圍中的資料點達到最小群集點數(Minpt)時則形成一個群 集單位,此分群成果能夠得到密度較高的資料分群成果,此外,DBScan 擁有 另一項特性,當資料點不屬於任何資料群集時,則可以視為雜訊,給予剃除(魏 肇賢等人,2014)。 在此研究計畫中,要將傳統 DBScan 密度導向分群法進行改良成以空間為主 要考量因子的分群法。空間因子的部分,若是越多空間資料相鄰近代表該處有 無障礙設施的真實性越高。在上傳資料陸續接收到系統之後,會依照其坐標分 布並依據設定參數最小群集資料點數(Minpt)與搜索鄰近半徑值(EPS)進行 判斷,假設最小群資資料點數為 α 筆,搜索鄰近半徑值為 β(魏肇賢等人,

2014)。其演算的過程種類如下: 1. 群集:當搜索鄰近半徑範圍 β 時,達到滿足最小群集資料點數 α。 2. 雜訊:當資料點無法搜索到其他鄰近資料或未能滿足最小群集資料點數 α 時,則該資料不屬於任一群集時,則該資料視為雜訊給予替除。

3. 加入現有群集:當新資料點匯入系統時,將計算搜索鄰近半徑範圍 β,判 斷是否屬於該群集,若滿足最小群集資料點數 α,則加入該群組。

4. 連結兩群集 : 當新資料滿足群集條件且與多個群集皆符合時 , 則可連結 合併 為同一群集。


國 立 政 治 大 學地政系

研究方 法

本研究提出將以空間為主要因子的分群方式 , 透過蒐集到的二維坐標資 料 , 建立一個二維的分群模式 , 並且改良 DBScan 分群法結合使用。在二 維平面中 , 原有 DBScan 的鄰近半徑值範圍將改變為一個平面圓範圍 , 判 斷平面圓範圍中是 否有相近的資料點 , 當達到目標參數最小群集資料點數 時 , 則形成一個群集 , 此 平面圓的大小則因設定參數為主 , 主要取得 (x,y) 二項數據 , 以圓方程式為主要 計算方法 ( 如下圖 ),a 與 b 為 97 TM2 坐標

X 與 Y, 而在資料蒐集中 , 透過設 定的空間參數決定此圓的範圍與資料維度 , 空間參數為 (a,b)、最小群集資料點 數 (Minpt)。

系統接收資料後 , 計算流程如下 :

Step1 當系統取得第一筆資料時 - 位置點甲 (x,y), 由第一筆資料為圓心的圓方程 式 , 進行與後續資料進行條件判斷 ;

Step2 第二點 - 位置點乙 (x2,y2) 資料匯入時 , 進行判斷 , 當方程式計算成果小 於 等於 1 時 , 則第二點則屬於在位置點甲範圍中 ;

Step3 當通報點甲的橢球範圍滿足最小群集資料點數 (Minpt) 條件時 , 則形成一群 集 , 最後透過群集的連接判斷出無障礙設施所設置的範圍。 當坐標資料透過分群之後 , 以導盲磚為例 , 就能夠將導盲磚設置的起點到終 點的整段路徑顯示出來。如此一來 , 經過坐標系統的轉換之後 , 就能夠與現 實生 活中的地圖 ( 例如 :Google Earth) 做結合 , 在地圖上就能顯示出有鋪 設導盲磚 的路段 , 如預期完成有標示無障礙設施的地圖。 預期成果如下圖 , 將坐標資料分群後 , 藉由與 Google Earth 的結合應用並 呈現 , 紅色線段即為有設置導盲磚的路段。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地政系

參考 文 獻

參考文獻 許煌鑫、洪榮宏,2013,強化時空與品質考量之自願性地理資訊架構發展, 國立成功大學測量與空間資訊學系碩士論文,台南。 李昕迪、劉俊宏、鄧東波,2011,自願性地理資訊之生產與管理—以開放 街圖為例,台灣地理資訊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高雄。 葉吉雄,2012,以網路式 PPGIS 提升民眾參與規劃之研究 - 以逢甲大學校 園為例,逢甲大學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林玲伃,2005,參與式網路繪圖地理資訊系統建構之研究 - 以校園交通規 劃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 魏肇賢、高豫麒、林威延,2014,應用 VGI 及改良式 DBScan 分群法於 交通事件自動化辨識之研究,2014 年台灣地理資訊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 會,台中。 蔡博文,2011,NGIS 的下一步:公眾參與,國土資訊系統通訊,80:2-9。 曾思瑜,2001,從「無障礙設計」到「通用設計」 -美日兩國無障礙環境 理念變遷與發展過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設計學報第 8 卷第

2 期。 Goodchild, M. F., 2007, "Citizens as sensors: the world of volunteered geography", GeoJournal, 69(4): 211-221. Elwood, S., 2008, "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motivated by critical, participatory, and feminist GIS", GeoJournal, 72: 173-183. Longley, P. A., Goodchild, M., Maguire, D. J., and Rhind, D. W., 2010,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 Science, Chichester: John Wiley & Sons.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