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系列 七教會書信之二.至死忠心的教會 講題:七教會書信之二──至死忠心的教會 經文:啟示錄二 8-17
Ⅰ . 釋題 A. 一幅地圖 小亞細亞即今日的土耳其。士每拿是約翰寫信給啟示錄教會的第二站,距 以弗所以北約 80 公里,是啟示錄七教會所處城市中最宏偉的一個。她有深水港, 商業發達,文化氣息濃厚,四處廟宇林立。她有一個著名的公共圖書館,人民 生活水平很高,知識水準也高;相對而言,當時人數既少又屬基層的基督徒, 生活和知識水平就顯得很低了。 再往北走是別迦摩,是小亞細亞省的首都。她的商業雖然不及以弗所和士 每拿,但卻是文化和政治的中心。她的特點是:有世界最著名的圖書館;「羊 皮卷」 (Parchment) 一字就是來自別迦摩 (Pargamum),可見當地出版事業的蓬 勃。圖書館有二十萬卷書,在古代手抄本的世界,這數目是驚人的。她又是小 亞細亞第一個建造羅馬皇帝廟的城市,市中心到處可見羅馬神廟。基督徒面對 如此高水準的文化和宗教生活,很容易產生自卑感,除非所信的是宇宙獨一的 真理並堅守信仰,否則很容易被同化,甚至放棄信仰。 B. 幾點解釋 當時羅馬由各地不同的城市、民族及自治邦所組成。如何統治這偌大的帝 國,實在是一大問題。在紛紜的文化背景和種族中,帝國需要一種共同肯定的 目標來維繫人心,這目標就是羅馬精神。帝國各地人民正享受羅馬統治所帶來 的和平和繁榮,除了極少數的民族,大部分都擁護帝國,對羅馬精神自然十分 追隨。大道上沒有強盜,海運也平安,及公正嚴明的法律,都保障著一大群正 當的公民,所以他們都擁護羅馬帝國而仇視企圖搗亂帝國秩序的人。這種擁護 漸漸體現在羅馬皇帝身上,最後皇帝被視為神。 到了第一世紀,崇拜該撒成了法令,用以維繫帝國人民的同一心志。然而, 崇拜該撒並不意味消滅各民族的宗教,百姓只要向政府填上申請書,依照規定 1
焚香奠酒,說一句「該撒是主」,立刻可以獲得證書,證明是守法的公民(類 似香港的良民證)。手續雖然這麼簡單,當時的基督徒仍不願意將「主」這名 稱給與任何人。大部分基督徒拒絕向該撒行任何禮儀,加上猶太人的誣告,漸 漸地基督徒被看作不良分子,隨時遭受迫害。士每拿和別迦摩都是敬拜該撒的 中心,士每拿更是當時羅馬皇帝神廟的所在地,所以對這批不肯敬拜該撒的 「不良分子」,逼迫最厲害。 Ⅱ . 經文 啟示錄二 8-17 8「你要寫信給士每拿教會的使者,說:『那首先的、末後的、死過 又活的,說:9 我知道你的患難,你的貧窮(你卻是富足的),也知道那 自稱是猶太人所說的毀謗話,其實他們不是猶太人,乃是撒但一會的人。 10 你將要受的苦你不用怕。魔鬼要把你們中間幾個人下在監裡,叫你們 被試煉,你們必受患難十日。你務要至死忠心,我就賜給你那生命的冠 冕。11 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得勝的,必不受 第二次死的害。』」 12「你要寫信給別迦摩教會的使者,說:『那有兩刃利劍的,說:13 我知道你的居所,就是有撒但座位之處;當我忠心的見證人安提帕在你 們中間、撒但所住的地方被殺之時,你還堅守我的名,沒有棄絕我的道。 14 然而,有幾件事我要責備你:因為在你那裡有人服從了巴蘭的教訓; 這巴蘭曾教導巴勒將絆腳石放在以色列人面前,叫他們吃祭偶像之物, 行姦淫的事。15 你那裡也有人照樣服從了尼哥拉一黨人的教訓。16 所以, 你當悔改;若不悔改,我就快臨到你那裡,用我口中的劍攻擊他們。17 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得勝的,我必將那隱藏 的嗎哪賜給他,並賜他一塊白石,石上寫著新名;除了那領受的以外, 沒有人能認識。』」 Ⅲ .背景及經文脈絡 A. 士每拿(二 8-11)1. 背景 「撒但一會的人」(9 節下)
2
士每拿有大量的猶太僑民,非常痛恨基督徒。他們常向政府告發,殺害基 督徒。這些猶太人,都已經向該撒行禮,獲取所謂「良民證」。所以主責備他 們「不是猶太人,乃是撒但一會的人」(二 9)。主後 168 年一個節期,當群 眾興高采烈地慶祝時,忽然有人把約翰的門徒坡旅甲 (Polycarp) 主教捉拿,主 教坦言自己是基督徒。猶太人帶領群眾叫囂,威脅坡旅甲主教向該撒下跪,否 則要燒死他。在旁的羅馬長官也勸他,但坡旅甲說:「我事主八十年,祂從未 虧負我,我怎能辱沒我的主。」這日是安息日,但最努力搜集柴枝點火的人, 就是猶太人。士每拿教會一直受逼迫,因為他們不肯妥協, 「生命的冠冕」(10 節下) 「冠冕」並非指皇冠或皇室人員所戴的冠冕,而是指在運動場上所贏取的 花環或花冠。因此,「生命的冠冕」是指因得勝而獲上帝所賜的永恆生命,神 把這生命好像榮耀的冠冕般賜給我們。 2. 經文脈絡 第 10 節:「你將要受的苦你不用怕。……你務要至死忠心。……」忠心 (Faithful) 是從信心 (Faith) 而來的,能忠心到底是因為對基督有確實的信心。對 基督的信心在以下七方面表現出來: 1. 認識我們的主是「首先的,末後的」(8 節),即認識主是永恆的,歷史 要隨歷史潮流洗刷而過去,惟有基督是永恆的。羅馬帝國雖有一時光采,但至 終會隨歷史而逝。 2. 認識我們的主是得勝的,「死過又活的」(8 節)。由於主全面戰勝了那 掌死權的魔鬼,所以能救我們脫離死的恐懼(來二 14-15)。 3. 主知道我們受患難,「我知道你的患難」(9 節上)。受苦的人若是孤單 地受苦,則苦不堪言。但當知道我們受苦是有人了解,有人分擔,則苦痛會大 大減輕。 4. 主明白我們真正的境況──看似貧窮,實則卻是富足的(9 節中)。主不 看外表,祂尋找的是屬靈生命成熟的人。 5. 3
主叫我們因受苦而得造就:「魔鬼把你們中間幾個人下在監裡,叫你們被
試煉……」(10 節上)受苦是不好的、消極的,上帝絕不願意看見人受苦。但 自從人犯罪後,苦難隨之來到世上,不論義人惡人都會受苦。但在主裡的人, 卻在苦難中體會到積極意義。我們受試煉有積極的意義,我們可藉著主的恩典, 迎向苦難。撒但要用苦難毀壞我們,但上帝卻藉苦難煉淨我們生命的雜質,提 升我們的生命。 6. 主設定了我們受苦的日子:「你們必受苦難十日。」(10 節中)由此可見, 苦難雖大,卻是上帝許可的。苦難並不能打擊所有人,只有「幾個人」下在監 裡;而受苦也並非無窮無盡的,「只有十日」,苦難在主設定的時間必會過去, 這樣,我們忍受苦難時便會有盼望。 7. 主要賜我們豐富的酬報:「生命的冠冕……必不受第二次死的害」(10 下 - 11 節)有甚麼比永恆的生命更寶貴?是主先在十字架為我們死,讓我們有永 恆的生命,叫一切信祂的,經歷大苦難後,與祂同享永生。今生暫時的死便不 足為懼。 B. 別迦摩(啟二 12-17) 1. 背景 撒但座位(13 節) 有解經家相信「撒但座位」是指羅馬醫治之神──亞斯克利比亞 (Asklepios)。別迦摩是敬拜這醫治之神的,其標記是一條蛇。今日很多醫療的 標記是一條蛇,並非摩西在曠野所舉的蛇,而是希臘醫治之蛇神。亞斯克利比 亞廟收容求醫治的人,他們晚上在廟中過夜。廟裡養了很多馴服又無毒的蛇, 當蛇在病人身上爬過時,病人認為是醫治之神撫摸他們,他們就會得到醫治。 基督徒看蛇為魔鬼,因此稱之為魔鬼的座位。但更重要的,是魔鬼藉帝王敬拜 控制整個城市,安提帕就是為了忠於信仰而死。「忠心的見證人安提帕」(13 節)中,「見證人」原文是 (martus),即英文殉道者 (martyr) 的意思;「忠心的 見證人」至終往往就要為著所見證的而擺上生命,所以「見證人」這字在今日 就成為了「殉道者」的意思。 「巴蘭」(14 節) 詳見民數記廿二至廿四章。摩押王巴勒召巴蘭咒詛以色列人;每次上帝的 4
話干涉,咒詛就變為祝福。後來巴蘭貪求巴勒的賞賜,另外設謀,引誘以色列 人拜偶像和行淫(彼後二 15;猶 11)。結果,以色列人激怒了神,神懲罰他們。 巴蘭的教訓,可總結為兩方面:一、宗教上的拜偶像;二、道德上的邪淫。 「服從了巴蘭的教訓」的意思,即與拜羅馬皇帝妥協,又追隨當日羅馬世俗社 會的放縱情慾風氣。 「尼哥拉」(15 節) 參看啟二 6,「尼哥拉一黨」是當時的異端,認為信主的人有恩典而來的 自由,可以任意拜偶像及行不道德的事。其實他們是一班極為世俗化的信徒, 一方面自稱基督徒,一方面仍隨俗行一切喪德敗風的事。 「隱藏的嗎哪」(17 節) 舊約的嗎哪在曠野養活了以色列人;新約的嗎哪則指耶穌基督,祂是天上 來的糧(約六 31-35)。 「白石」(17 節中) 有多種解釋,法官判罪時,陪審團投入白石代表釋放,黑石代表定罪。白 石又可作護身符。另一解釋是:白石代表主的同在,石上刻上基督的名,賜白 石即基督與信徒同經苦難。 2. 經文脈絡 a. 妥協的教會 基督稱讚別迦摩教會:「你還堅守我的名,沒有離棄我的道。」(13 節 下)然而,主隨即責備他們:「在你那裡有人服從了巴蘭的教訓……」(14 節)換句話說,在教會中有污染,對世界作出妥協。 別迦摩的主,被描述為有「兩刃利劍的」(12 節)。兩刃利劍是指聖靈的 寶劍,即上帝的道(弗六 17)。別迦摩需要的是持守真理。他們當中雖然有大 部分人是聽從主的,但仍有少數人與世界妥協,可惜大部分人竟然對此熟視無 睹。
5
b. 得勝之道 基督關注教會有否持守真理,祂定意要真理得勝。得勝之道在乎主的說話。 主的話有如兩刃的利劍,刺痛人的良心,剖開人的自尊,置背道者於死地,背 道的人必被消滅,巴蘭因此而死於刀下(民三十一 8;書十三 22)。巴蘭及尼 哥拉黨若不悔改必被吞滅。到了今天,兩者已消失多時,記載他們的資料也散 佚。惟有主道常存。 c. 主的賞賜 「隱藏的嗎哪」和「白石」(17 節),都指主耶穌(參「背景」)。主給 我們最大的賞賜,就是祂自己——永恆的生命和今日的恩典,世上沒有事物可 取代。 Ⅳ . 現代意義 基督對士每拿和別迦摩的教會所說的話,可說是針對了今日基督徒面對世 俗化社會的現況。當社會趨向多元化,基督教的信息不再擁有至尊的地位,它 只是眾多的宗教之一。現代人喜歡強調宗教對話,而人文主義的立場推崇人的 感受和人的選擇。基督徒在這樣的世俗化社會中,很容易把我們的信仰與其他 思想相提並論,削弱了基督教信仰對神主權的獨一性和至尊性的宣認。 主給士每拿教會的信,只有稱讚,沒有責備,因為他們堅守原則。面對今 日的社會問題如:同性戀、離婚等,我們基督徒是否有確定的聖經觀點?昔日 基督徒只尊崇基督為主,不願把至高的名歸給該撒;雖然敬拜該撒不妨礙基督 徒的生活,但士每拿的信徒竟寧死不妥協!今日的基督徒,是否為了理性的緣 故,不敢宣稱耶穌是神的兒子,或心底不再相信祂復活的神蹟?在生活上,我 們是否從不敢把生命及家庭交託給祂,只相信自己的投資和世上的財富?我們 是否只是視耶穌為名義上的主,實際上我們已把對主的尊崇及倚靠,歸給世上 的瑪門? 別迦摩教會強調持守真理;很多人卻以為有好的生活,愛眾人,做一個隨 俗的老好人,不須問我們信的是甚麼。世俗化社會的特徵是肯定人的本性,否 定上帝的權能,也否定他力的拯救。基督教與世俗思想十分對立:人的真我是 虛偽、自私、貪要、惡毒,是已經敗壞的;但基督徒活著的「不再是我」,是 基督在我們裡面活著,所以是否定自我、彰顯基督。我們要持守真理,以致我 6
們有一個新的世界觀,不以這個世界為價值根源,我們要把目光、注意力放在 永生的福樂中。當眾人投機炒賣,追求即時的財富,基督徒卻甘心過平淡的生 活,因為我們深信,有永恆價值的東西不在世上。 如果基督教隨俗,我們會交到很多朋友,生活也會舒服自然,但基督教教 會卻將漸漸失去了她的影響力,好像別迦摩教會在歷史上消逝。反之,士每拿 城直至今日,仍有過半數的基督徒(東正教)。士每拿城經歷了回教勢力千多 年來的攻擊,仍屹立不倒,成了東正教一個很大的學術和敬拜中心。這是今日 我們基督教教會要深思和作為借鏡的。 Ⅴ . 喻道材料 1. 堅守主日的見證 陳先生一家是熱心的基督徒,住在大城市。他的姑丈一家四口從外地的鄉 村來探望他。姑丈一家對大城市的各種事物都十分好奇。由於來訪日子不多, 所以陳先生熱情款待他們。陳先生夫婦二人待人誠懇,使他的姑丈有賓至如歸 之感。因此,姑丈很有興趣認識陳先生的職業、家庭、生活。 教會知道陳先生忙於接待客人,所以把他在星期日的事奉更調。可是,陳 先生對執事說:「星期日我們必定返教會,如果不帶姑丈一家返教會,則他們 對我的認識很片面。信仰生活對我們如此重要,所以我在星期日決不會因為有 親友來訪而改變生活習慣。」結果陳先生帶姑丈一家返教會,他的姑丈生平第 一次參加崇拜,接觸弟兄姊妹,令他很激動地說:「我們過去以為教會只有無 知的婦孺,誰知竟然有那麼多有學識的人,他們謙虛,有修養,又熱情。參加 教會聚會是我們這次旅程最有意義的探訪之一。」 很多人太顧慮世俗人的感受,而不敢彰顯自己信仰的力量,使生活與信仰 脫節。陳先生堅守主日,實在值得我們效法。 2. 敢於放棄的抉擇 王先生是一間公立學校的文員,工餘時間積極進修,考取了一些專業文憑。 一次偶然看見馬會聘請管理人員,薪金優厚且晉升機會大,王先生很隨意地申 請了。結果不單獲一次、二次面試,且獲通知聘任。他興奮了一個晚上,但隨 即冷卻下來。原來王先生是教會執事,不能認同賭博,他教主日學,間中也講 7
道。他想到:自己既然不能認同賭博,而卻在馬會工作,豈非矛盾?有人勸他: 「工作是中性的,你不賭錢便是了,況且,你不應聘,必然失去一個大好機會。 你現任文員,長此下去,只有一生清苦。」王先生經過考慮後,決定不應聘, 理由是無論他怎樣自辯,他的工作都是支持賭博,所以他毅然推辭。 生活的豐富,不在乎家道富貴,乃在乎主的恩典及心中的寧謐快樂,這不 是世俗人能明白的。 使用建議 1. 這篇道材與之前「重拾初愛的教會」,是解釋啟示錄二至三章基督給教會 的書信的第二篇。可用於一般崇拜或一些特別探討教會生活的聚會中。 2. 這一篇集中解釋主對士每拿及別迦摩教會的提醒、勸勉。當中特別要帶出 的是:教會∕信徒在逼迫、患難與不利的環境中要持守信仰,不與世界妥協。 3. 這篇道材的信息,對講與聽的人,都是一項挑戰;宣講的時候,特別需要 聖靈的能力,喚起會眾的回應。如覺得適切,可在講道之後呼籲會眾有一段安 靜、默想或重新立志的時刻。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