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6/NO.4
捍衛所愛 拒絕核電恐懼
月 日 綠 盟 與 各 抗 議 團 體、 民 眾 6 22 至原能會抗議。每個人將手中蔡春鴻 主委違反公共危險罪的「告發狀」貼 在原能會大門的柱子上,表達對於重 啟核二的不同意和憤怒。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https://www.facebook.com/gcaa.org.tw
「綠色」 指的是環境運動的永續理想;
「公民行動」指的是環境保護必須落實在讓社會弱勢公民優先參與相關過程的重要性;
「聯盟」 指的是我們將結合各種民眾的力量,促成跨領域、跨社區的交流對話與互助協 力,共同推動公共政策走向國家資源合理分配、永續經營的理想社會。
所以,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不只是個環保團體,而是希望作為「公民行動」的支援團體, 和大家一起為打造一個具公義的公民社會而努力。
綠盟秉持「議題結盟、社區串連、公民行動、永續社會」的理念以及「社區的、草根的、
知識的、行動的」的準則,長期致力於台灣環境政策的建構與環境議題的推動,期望達 到永續的生活環境。
編輯室手記 一部時代懺悔錄
2
012 年 5 月 20 日, 治 理 我 國 傳 播 媒 體 長 達 六十五年的新聞局走入歷史,相關業務移交新 成立的文化部。 或許是文化慣習使然,對於逝去的人事物,人們 總是不願口出惡言。對於新聞局傳媒治理的歷史 評價,政府官員一片歌功頌德也就算了,主流傳 媒竟也只挑「好」的講(更何況這些「好」還不 見得是真好),沒看見什麼中肯犀利的評論;這 多少也透露出台灣社會對於傳媒治理這個議題的 漠視與輕忽吧! 當然,我們不需為了批評而批評,更不能否定新 聞局內部有不少戮力從公的公務員。不過,如果 我們對於新聞局的傳媒治理沒有能夠進行深度、 嚴格的批評檢討,那如何為接手的文化部提供方 向和教訓警惕?台灣社會總不致於天真到以為只 要換個機關名稱,所有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新聞局的傳媒治理,最根本的缺陷在於其身兼政 府發言人 / 化妝師的角色混淆,以及此一雙重角 色帶來的各種施政弊病。不過,這一點也經過兩 次重要的改造。第一次是 1987 年解嚴。黨國威權 體制的逐步瓦解,大幅淡化新聞局不當控制傳媒 的色彩,然而角色混淆的問題仍然存在。第二次 是 2004 年通訊傳播基本法通過,隔年國家通訊 傳播委員會(NCC)成立。新聞局讓渡了傳媒管 制權力,但保留傳媒輔導的權力(為何如此,似 乎也從來沒有公共辯論),而且角色混淆的問題 也還是存在(難道輔導獎勵就不擔心新聞局不中 立?)。 嚴格說來,解嚴之後,新聞局傳媒治理的最大問 題,已經不是黨政不當控制傳媒(雖然並未完全 消失),而是傳媒治理功能和責任的相對被邊緣
化。由於新聞局作為政府發言和宣傳機關的功能 相形凸顯,新聞局長曝光度高,表面形象極為重 要,傳媒政策制定和治理能力反在其次。這使得 新聞局變成兩黨「未來之星」的歷練場和加分區。 民進黨陳水扁在位八年,上任了八個新聞局長; 馬英九帶國民黨重回大位之後第一任,不遑多讓, 也產生了四個新聞局長。新聞局長上台下台,有 如跑馬燈。這些人個個青年才俊,不少人離開局 長一職之後,都能在政壇上繼續往上走。然而, 試問哪一個人真正在傳媒治理上,下苦功、做信 用,紮紮實實地推動長遠的改革和建設?我可以 很肯定地說:沒有。 難道傳媒治理不重要?暫且不論從民主的理論與 現實來看,都是無法接受的;更不用說看看近 二十年來台灣傳媒環境的惡化程度,公民社會的 不滿和抱怨有增無減,該負最直接責任的新聞局 難辭其咎。這樣一個單位,竟可以被風風光光地 送進歷史嗎?歷任新聞局長們此時應該要寫的, 不是一首讚美詩,而是一部懺悔錄! 文化部是可以期待的嗎?目前我們不得而知。但 可以確定的是,如果文化部的內心還是住著一個 新聞局,那麼將會十分悲觀。不過,改革者沒有 悲觀的權利。《共誌》本期專題透過對年輕藝文 / 傳媒工作者的訪談,引出我們對文化部的期待。 另外我們很榮幸邀請到「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 成員洪淳琦和駱麗真,分別就文化部組織以及文 創補助政策提供我們專業的認識基礎。 此外,本期與上期相同,持續增加新寫手。洪貞 玲的北歐原民媒體觀察,生動且充滿啟發。張雅 晴是編輯部的生力軍,專題大部分文章和「共青 年」都是她的傑作。其他老手們也有精采演出, 馮建三的委內瑞拉特稿、唐士哲用不為人知的 BBC 小故事帶出發人深省的評論,以及簡妙如獨 具一格的樂評,都值得一讀。 《共誌》出滿四期了,期待您的持續支持與指教。
共國際
40
在遙遠北方,原住民的聲音嘹亮而堅定
溪州水圳訪調紀行
世界小姐與二十一世紀社會主義
共民間
嘉義赤翼社 ──
樂團浪潮 DIY
31
02
追求改變,沒有邊界
評河豚子《你不是人》專輯及台灣 地球適應不良症 ──
18
共樂評
文化批判論壇:(後?)林來瘋啟示錄報導紀實
27 21
共青年
共座談
天的啟示 14
共消息
共觀點
失衡的文化治理,投機的創意產業
請聽文化創造者與「想」用者的聲音 「真文青」們的文化治理想像
文化部誕生的意義簡評《文化部組織法》
共專題 把文化搞大
本期目錄
24
44
37
48
34
發行
編輯委員
共誌 ˙ 季刊 ˙No. 4
媒體改造學社
何東洪 ˙ 林玉鵬 ˙ 唐士哲
本期 2012 年 6 月 30 日出版
http://twmedia.org/
郭力昕 ˙ 馮建三 ˙ 張世倫
2011 年 3 月 30 日創刊
本刊網址
劉昌德 ˙ 鄭凱同 ˙ 蔡蕙如
http://commagazine2011.blogspot.com/
簡妙如 ˙ 魏玓
本刊臉書
主編
http://www.facebook.com/#!/COMMagazine2011
魏玓
編輯台信箱
執行編輯
《共誌》為編輯委員會自籌經費出
commagazine.editors@gmail.com
蔡蕙如
版,每期置放於大學傳播科系或獨立
通訊地址
美術編輯
書店等通路免費索取,目前已提供部
新竹縣竹北市六家五路一段一號 223 室
瑞秋 loveasanasan@gmail.com
份文章線上下載。詳細索取地點與線
03-5712121#58709
印刷
上下載方式請注意本刊網站公告。
北城有限公司 02-86661537
ISSN 2223-9448
「真文青」們的文化 請聽文化創造者與「 撰稿 / 蔡蕙如
營造豐富的文化生活環境,激發保存文化 資產意識,提昇國民人文素養,讓所有 國民,不分族群、不分階級,都成為臺灣文化 的創造者與享用者,展現臺灣的文化國力。(文 化部,2012) 文化是什麼?文化如何被國家機器所想像/收 編/治理?文化如何展現一國國力?從政府的 角度來看,自 1967 年起的發展與變化,可以 看出政府對文化政策藍圖想像之缺乏,包括早 期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之名而成立的「中華文 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實為樹立相較於中 國文化大革命的中華文化正統,並教化人民、 延續政權正當性;到 1981 年終於成立部會級 的文化建設委員會,卻不被重視而欠缺資源與 人力運作;2003 年以經濟部為首進行跨部會實 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模仿英國創意產業 政策,希冀透過民間產業計畫合作,增加「文 化創意」的產值,尚未見實效卻見民間創投產 業大賺無本生意之怪象。 而今,眾所注目的文化部終於在 2012 年 5 月成 立,我們不僅樂見文化部整合原先文建會、新 聞局、文創產業計畫小組等各項業務後,能逐 漸扭轉/根治過去 40 多年來以政治為經、經 濟為緯的文化治理想像與病灶。但如何「讓所 有國民,不分族群、不分階級,都成為臺灣文
化的創造者與享用者」?除了政府治理視角、 國際視野(如何把台灣文化推展出去)、產業 觀點(如何讓文化具有經濟效益)的巨觀規劃, 實際在文化各個領域的創作者與「想」用者們 的實際處境與建議,也應當成為貼近文化政策 於在地生存脈絡的理解。 特別是,若我們希冀文藝創作與文化產業的發 展得以在文化部成立後蓬勃發展,但卻發現一 直以來不少青年不敢/有心無力踏入文化創作 這條路上,或是已經踏入的青年卻經常在生 存/創作難以平衡的窘境中勉力度日。這些文 化青年,無疑是文化部成立後最需要呵護培育 的種子,但在缺水缺空氣缺陽光缺肥料的情境 底,實在難以孕育更多「豐富的文化生活環境、 創作者與享用者」。這也展現在政府的補助政 策思維的權衡比例問題,例如,即使我們接受 雲門舞集與明華園是台灣表演藝術與傳統文化 的某種驕傲,但表演藝術之於全體國民而言, 若我們只能辨識表演藝術等於前二者,似乎在 這個領域裡,又太寂寞了些。 於是,在〈「真文青」們的文化治理想像〉的 採訪計畫中,我們試圖訪問了一些非常熱情、 剛投入不久或已經進入各個文化工作領域的青 年們,由於篇幅與人力的限制,這次的訪問包 括六個領域的青年們:音樂創作者、劇場表演
文化治理想像 與「想」用者的聲音 者、實驗電影創作者、紀錄片工作者、漫畫家 與言情小說家,分享他們在當前文化創作工作 的生存處境,以及對於該領域發展的建議與期 待。這不僅是文化青年們對文化部的喊話,也 希望未來能促成更多對話與實際建議。 有趣的是,這六個創作領域看似差異性極高, 但卻也面對不少相似的問題。這次採訪,不僅 透露出創作者共同的困境,以及他們共同的想 望,同時文化青年各自迥異的創作歷程,也展 現出他們對於文化創作的熱情。 創作與產業環境 對於不同領域的創作者而言,他們所面對的創 作與產業環境動態是相當不同的,例如漫畫、 言情小說較常直接面對讀者的反應,並且需要 的是更為豐厚活絡的產業發展;但對實驗電影 與紀錄片而言,由於接近的觀眾較少難以成為 一個所謂的產業,因此更需要的是對於創作的 直接補助。但幾乎所有領域的創作者都面臨到 「創作與(或)產業環境太小」的問題。 對漫畫家而言,台灣漫畫市場主流只有少年漫 畫和少女漫畫,卻無其他類型發展的空間;對 紀錄片工作者而言,定時定期的播映管道實在 太少;對音樂工作者來說,livehouse、音樂祭
的表演場地太少但交通經費又太高不符成本; 對表演工作者而言,願意看劇的人太少,收支 難平衡;對實驗電影工作者而言,同行扶持的 人太少;對言情小說創作者來說,雖有初步 產業規模但卻長期受到輕視(非純文學)而無 法擴展。這些創作者幾乎都共同面臨產業規模 小、映演管道不足下相對接觸觀眾/讀者也相 對地少的狀況,但如同漫畫家書玉所言:「市 場(產業)沒有這個選擇,並不代表這個選項 不存在,而我就是想畫既非少女也非少年的漫 畫!」如何為不同領域的文化青年們提供一個 更寬敞且友善的創作空間,這樣的空間不僅可 以吸引更多元的創作者投入,也提供享用者接 近,則是文化部可以思量的第一步。 創作維生平衡兩難 如何維生,是年輕創作者們踏入各自創作領域 的第一個難關,但在訪談過程中,大多數的文 化青年都認為,為了創作身兼數職是必要過 程,很少有人能不工作光靠創作養活自己,少 數創作者得到家人支持、補助而可以全心全意 投入創作,即使像言情小說創作者或可以「一 個月出一本」的速度維生,但創作卻被字數與 時間所限制。大多數人都以一邊兼差一邊創作 為常態,但其中也有失衡的狀況:工作時間過 長導致創作時間縮短,又或者為了維持創作活
動而選擇勞動條件相對惡劣的工作。紀錄片工 作者阿津就說:「拍紀錄片,是一種志業而不 是職業」。但志業如何長期耕耘,則是這些文 化青年的一大考驗。 環境培育仍無以為繼 訪談中,許多人都認為,或許教育與社會整體 氛圍是最重要的關鍵。表演工作者認為:因為 多數人沒有看戲習慣,劇團不得已壓低票價以 求票房而形成的惡性循環;而曾經留日的漫畫 家則見識到成熟的漫畫產業體系,如何從漫畫 教育、技術訓練,到出版社與販售之間環環相 扣;音樂創作者也看到當今基礎音樂教育把學 生限制在某種既定的框架裡,導致全民對主流 以外的音樂類型接受度很低。這顯示了一個共 通的困境即是台灣美學素養教育的不足,或許 在近幾年有逐漸改善,但仍由固定某些品味所 界定的「美學」進行教化,又或者在整體升學 壓力氛圍下,美學教育(素養)某部份成為升 學利器(一個具有文化教養的證明),某一部 分又被主流選考科目所挪用與排擠而無法實際 落實。 政策建議 雖然不少受訪者都認為在其各自創作領域中, 最重要的是才能與實力,也不認為政府可以幫 助他們什麼?但再進一步深談的過程,卻都可 以指出一些他們所想像的、更為完善的創作與 享用皆得宜的文化環境。說到底,對於完善的 文化環境的設計與實踐,的確是政府的責任之 一。特別是在台灣目前有許多文化創作都還沒 完全被讀者/觀眾所認識的情況下,大眾媒體 無疑是一重要的傳遞管道。對此,無論是表演 工作者或音樂工作者,以及紀錄片工作者都提 及大眾媒介的重要性,這不僅是介紹他們創作
的平台,也可以觸及更多觀眾並進一步引發興 趣,當人們逐漸了解並培養對不同音樂風格、 表演類型、紀錄片的興趣時,進一步進入美術 館、戲院或劇場的觀眾才有可能增加,而不是 每次都靠壓低票價、幾近免費的方式做淌血的 演出或播映。 譬如日本有電視頻道播放高品質的國內外戲 劇、電影、音樂現場表演、轉播與專訪,或是 轉到英國 BBC、channel 4 總很容易地看到各種 另類、實驗的影像創作,以及中國中央電視台 近期也成立了專屬紀錄片播映的頻道,這些例 子說明大眾媒介的特性有助於文化創作表現的 傳播。而目前在台灣,除了商業電視台無心多 做無立即賺頭的節目,連公共電視體系也無力 多做更多可能性,則是目前文化部應立即解決 /疏通此渠道堵塞之災。 除此之外,多數創作者也表明政府的補助邏輯 失當的問題,除了最一般的撰寫企畫書過程的 耗費心力(多數寫出的東西只為得到補助而寫 的寫作邏輯,以及補助案少之又少,又或者 資訊難尋等問題),另外補助的方向也缺乏長 遠目標,只為求短期可見成效(補助樂團製作 專輯的製作時間過短,大多樂團要不事前做好 等申請,要不就是隨便應付了事把專輯做出來 而已)。很多創作者認為,唯有教育培育美學 素養紮根、整體創作表演環境加強、補助政策 更人性化,才有可能真正促使整體文化環境提 升,而非每年報告書上虛幻的補助金額數字年 年高升,又或者是舉辦單次文化活動的「整體 利益效果」與「參觀人次」的評估報告,就足 以證明「我們已經擁有一個越來越豐富的文化 環境」了。
PLAY
01. 一個友善活潑的音樂環境 02. 如果可以自由地拍 ... 03. 言情與物質之同時必要 04. 政府可以跟我們一樣有實驗的勇氣嗎 05. 只要願意改善 永遠不嫌太晚 06. 國家也可以幫助漫畫家 07. 文化部誕生的意義 簡評《文化部組織法》 08. 失衡的文化治理 投機的創意產業
01. 音樂
一個 友善活潑 的音樂 環境 採訪 / 張雅晴、蔡蕙如 攝影、撰稿 / 張雅晴
午 後,Skaraoke 的 薩 克 斯 風 手 Jaco 手 春日握啤酒笑著對我們說:「今天難得請假, 天氣這麼熱,一定要喝一下。」 大學一年級開始自學薩克斯風,大二就投入爵 士樂表演,27 歲的 Jaco 待過大大小小的樂團, 卻一直到加入 Skaraoke 後才真正開始思考要靠 演奏維生的可能性。 大學時代 Jaco 曾去溫泉會館作場,但老闆一下 子要他演奏美國老歌、一下子要台語歌,「到 最後,我連蔡依林都表演了!」曾有老樂師勸 他:「一定要另外有工作能夠支持做音樂,不 然會過得很苦,還要常常表演自己不喜歡的東 西。」因為這樣,退伍後 Jaco 沒有從事專職樂 手,反而成為景觀工程師。即使目前的工作條 件再差(工作時數長、薪水低),他仍咬牙硬 撐,就因為這份工作能包容樂團不定期的表演 時間。 Skaraoke 成立一年後在春吶表演受到肯定,奠 定了樂團基礎。2007 年獲得知名運動品牌邀請 的創作和表演機會,則讓他們有了繼續發展的 信心。不過除了少數大型活動,Skaraoke 的表 演仍然以台北為主,因為外地的邀約通常不會
提供交通費,表演收入平分之後,往往連交通 開支都不夠。因此如果同一時間在台北有表演 機會,他們通常會婉拒其他地方的邀約。 Jaco 說,政府與其每年提供一大筆錢給少數的 樂團錄製專輯,不如全面補助樂手到各地表 演的交通費。他甚至提出具體辦法:當日有 livehouse、音樂祭等表演活動的樂團,可以向 主辦單位領取「表演證明書」,做為當天交通 往返的證明,據此獲得政府的交通費用減免或 優惠。這樣一來,不僅增加樂團工作機會,還 可以促進全台各地樂手交流。 中途加入我們談話的鍵盤手阿翔對補助交通費 的提議讚不絕口,他說,對樂團來說最主要的 不是錄專輯,而是增加表演機會。很多台灣獨 立樂團作品的品質不足,主因就是表演舞台太 少,缺乏磨練機會。 除此之外,他們認為如果政府能製作高品質的 廣電音樂節目或是多辦音樂活動,都有助於樂 團成長。Jaco 說,目前台灣大多數電視節目邀 請發片藝人,根本沒有打算認真介紹音樂,只 是玩玩遊戲、整整人,讓他們曝光一下,「這 根本不是我們樂團所想要的方式。」
曾到沖繩表演的他們看到一個城市對待 音樂活動非常不一樣的方式。Jaco 非常 羨慕沖繩那種整個城市都被音樂包圍的 氣氛,「音樂祭的時候,到處都是表演 舞台,每天走出家門就可以看 表 演 的 感 覺 真 的 很 棒, 就 像 是 去 便 利 商 店 一 樣。」Jaco 說,音樂本來就是要給大家 聽 的, 他 希 望 公 開 表演的機會越多 越好。
最後,阿翔強調,改善音樂教育環境也很重 要。現在的基礎音樂教育把學生限制在某種 既定的框架裡,導致全民對主流以外的音樂 類型接受度很低,「我們從國小到高中的 音樂課都在吹直笛,難道沒有別的選擇 嗎?」說起來,政府可以介入改善之處 很多,但歸根究柢,就是要創造一個 更友善、更活潑的音樂表演環境與氛 圍。
02. 紀錄片
如果可以 自由地 拍 ''' 採訪 撰稿 / 蔡蕙如
些人是活生生地在你眼前展示著生 「那命!那是真的,不是假的。」阿津回想 起第一次看紀錄片的時候,被螢幕中所流洩出 真實生命/生活的氣味所深深吸引的悸動。 阿津在大學時期就讀傳播相關科系,當時即受 到紀錄片形式與內容的吸引,她心底很清楚自 己想要做的就是拍紀錄片,但是現實生活的考 量,逼使她必須權衡/轉換生存與理想之間的 界線。畢業之後她待過麵包店、NGO 組織等 等。直到去年,她才又開始進入以紀錄片工 作為生活核心的生命狀態,同時間也考上研究 所,一面修課、一面進行紀錄片拍攝的工作。 回想起來,阿津很感謝當時有圈內的前輩在前 面拉著自己走。阿津在之前的案子曾認識一些 氣味相投的紀錄片工作者,後來經常聚在一起 聊各種對於紀錄片的想法,但當時迫於現實考 量,阿津選擇在 NGO 組織工作。薪水較穩定, 還可以償還學貸、繳房租與基本的生活費。雖 早已因理念不合萌生去意,但也因為現實因素 而難以抉擇。當時就是這些朋友一方面鼓勵阿 津報考研究所,另一方面也勸她離職加入他們 的拍攝團隊。掙扎許久後,阿津問自己一句話: 「如果 2012 年是世界末日,我沒拍紀錄片會 後悔嗎?」得到了「我會非常後悔」的答案,
再加上當時同時考上研究所,讓阿津終於邁向 以拍攝紀錄片為重心的生活。 阿津很清楚,紀錄片這條路「是志業、而不是 事業」,由於它不可能賺錢,所以我必須去賺 錢,來維持我想要做的事。她也很誠實地面對 目前景況:只有在拍攝工作的空檔,才有時間 拍我們想拍的東西。阿津也指出大多數紀錄片 工作者在台灣,其實花很多時間在找標案、寫 企畫、投企劃、接 case(能接到 case 的已經算 是不錯的了)上。若想拍自己想拍的,放眼望 去國內可以申請的也非常有限,像是國藝會、 公視【紀錄觀點】、CNEX 年度徵選等,但也 都競爭激烈。 除了紀錄片工作者艱困的生存處境外,阿津認 為連當前台灣紀錄片的播映管道都有待加強。 她指出目前唯一的、固定的、全國性的播放管 道只有公共電視每周一小時的節目【紀錄觀 點】。但是節目時間太短、太少,作品格式受 到 57 分鐘長度限制,補助津額也是少得可憐, 而且紀錄片導演與公共電視之間的版權合約也 不盡合理。 阿津強調,整體而言,目前國家對紀錄片創作
的補助還是太少。去年新北市政府開始提供紀錄片補助計畫,是阿津今年度要努力爭取的目標之一。如果能夠有充分的 支援,她最想拍什麼?「我想拍女性,以女性為主題的紀錄片!」阿津滿心期待著。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03. 言情小說
言情與物質 之 同時必要 採訪 / 張雅晴 攝影、撰稿 / 張雅晴
十八歲那年的暑假,婉婷翻到一本「只有 第一章精彩」的言情小說,失望之餘萌 生了「這樣都能出書,自己應該也可以」的想 法,於是在兩個禮拜內完成第一本言情小說。 雖然這本書最後被退稿,但卻激起她挑戰的決 心,「如果失敗就不願意嘗試,那就像是只喝 一口的咖啡,我永遠都不會知道下面甜甜的味 道。」婉婷拿起手邊的咖啡杯比劃著。此後過 稿的第一本書,則是她在大學四年內斷斷續續 寫作、對同一個故事雛型前後重寫了七次的成 果。 台灣的言情小說市場目前主要由五家出版社把 持:有的是簽長約,規定作者一年要創作的本 數;有的則簽單本約,每出一本書就會和作者 重新簽約。已經出到第四本書的婉婷,自認 還沒有實力和出版社談條件,「出版社一個月 有幾百份稿子進來,手邊多的是等著圓夢的新 人,很容易就可以取代你。」婉婷說,目前的 合約是把中文版權一次賣斷,就算作品賣到大 陸和香港,作者也賺不到,「這其實是違反著 作權法的,但是所有出版社都這麼做,很難改 變。」認清現況,婉婷把重心擺在磨練作品, 她相信只要品質與產量兼具,讀者會看見、出 版社也會看見。
但是自己的書究竟賣了多少本?作者並不容易 知道。一般而言,出版社不會對作者透露實際 銷量,婉婷因為曾經任職出版社編輯,對於這 點反而很能理解。她說,太過在乎數字容易有 得失心,甚至可能影響創作品質,不要捨本逐 末,用心創作的過程比較重要。 婉婷說,她對自己的現狀很滿意,只要維持創 作質量,稿酬和過去在出版社工作的薪水是相 當的,而且有持續增加的空間。不久前出版社 透露又要幫她調漲稿酬,「我真的很幸運。」 她靦腆的笑了。 對婉婷來說,如果能維持每月一書,靠著稿費 養活自己並不是問題;但是她並沒有把自己的 未來限制在這個領域內。一方面是因為言情小 說字數的限制,有時故事明明可以發展成十幾 萬字的小說,卻要在中間硬是把它切斷收尾, 因此會想要嘗試其他更不受限制的創作。另一 方面是因為大眾容易對類型小說有偏見,對言 情小說尤甚,也間接導致市場發展受限,作者 跟出版社都不容易成長。 在歐美國家,許多羅曼史作品常被改拍成電 影,這在台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婉婷說,
因為文以載道的觀念,大家會覺得純文學 的作品地位比較高,文學獎也幾乎都是為 純文學設立;但是她認為娛樂性質的小說 值得被社會尊重,言情小說也夠格和其 他的類型小說並立。婉婷建議政府應該 要考慮到文學創作的多樣性,增設各 種類型小說的獎項;類型受到肯定, 好的作者才會願意在這個領域裡持 續耕耘。
04.實驗電影
政府可以 跟我們一樣 有 實驗 的勇氣嗎 採訪 / 林玉鵬、蔡蕙如 撰稿 / 林玉鵬
「並非高傲,在台灣教育體制內我已盡了 最大的努力,試著想要在學校內學習, 但仍沒有辦法給我想要的東西。」目前從事實 驗電影創作的 baodao,大學畢業後,在台灣教 育體制內試圖找尋能幫助自己成長的資源,但 很可惜地始終遍尋不著,因而選擇至美國修習 實驗電影學位。 到美國舊金山後,baodao 大開眼界,發現無論 是學院內或外的環境都非常健全,使他在技巧 和論述上都有極大的突破。在舊金山,有完整 的體系和社群支撐整個實驗電影的創作與論 述,創作者、觀影者的數量與活動都相當多, 讓整個體系的運作非常活絡。baodao 提到一次 在當地參加影展的經驗,當時去看在地實驗片 的觀眾遠比看溫德斯的《公路之王》還來得多, 讓他驚訝不已。 為了持續以台灣在地題材創作,baodao 選擇在 畢業後回到台灣,但隨即面臨現實的生活問 題。由於希望保有足夠的創作時間,而選擇兼 職工作,用(犧牲)金錢換取(多餘)時間來 創作。若選擇全職工作,勢必會影響到創作的 品質與能量。他也提到很多身邊同樣從事創作 的朋友都面臨這種情況。
baodao 前陣子有機會參與由台北國際藝術村所 舉辦的展演活動,但卻感到有些失望。由於展 場人力不足(只有一名志工),導致展出者的 作品無法完美呈現,而且在申訴多次後也沒有 獲得改善。 baodao 表示,創作者其實很重視回饋,但在台 灣,創作者很少能得到應有的回饋。他坦言有 時努力做出來的東西卻沒有回應,很難有動力 繼續做下去,也無法向對自己交代。另一方面, 他認為在台灣實驗電影的社群還沒有完全建 立,創作者很難維持持續創作的狀態;因為就 算作品成功,也乏人問津。 對於「政府補助」,baodao 更早已不做任何期 待。他認為現今的補助標準根本是「誰比較會 寫企畫書,而不是作品本身」。baodao 說,還 不如乾脆把補助制度改為樂透制,大家中獎的 機會都一樣,盡量不用經過評審過程。這次 抽中的人如果做不好,下次就沒有機會參加, 以此做為評判標準,讓更多人有機會表現。 baodao 的提議看似戲謔,但卻一語道破實驗電 影補助制度的內在荒謬。他同時指出,就算拿 到常態性補助,最多連續兩到三年,也無法支 撐創作者的生活。
Baodao 認為,政府實在拿太多 錢去補助學生,但其實處境最 困難的應該是剛畢業,即將從 事創作的工作者。像公視、文 建會一直把錢給學生,加上評 審過於保守,總是讓「很安全」 的實驗電影得到補助,沒有膽 識給有創意的作品。他覺得輔 導金應該要展現真正的價值, 而非為給而給。 baodao 特 別 提 到, 已 經 舉 辦 十一屆的城市遊牧影展是一個 比較可行的方向。它的資金來 源來自特定贊助企業(金主), 而且並不會做任何干涉,影展 內容也非常多元。「『尋找金 主』這件事我會一直放在心中, 靠政府實在鳥事太多,顧慮也 太多,熱情都被消磨光了。」 baodao 無奈地說。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05. 劇場
只要願意改善 永遠不嫌太晚
採訪、撰稿 / 張雅晴
Kimi 過去從來沒有接觸過劇 學舞蹈出身的 場,大學的英文話劇比賽勾起她對表演 的興趣,從此一頭栽入戲劇表演的世界,「我 很享受在表演的當下能夠跟觀眾、跟角色、整 個舞台環境有所聯結,那對我來說是一種很大 的喜悅!」Kimi 眼神發亮地說。人生就像是戲 劇,每個人每天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一站上 舞台我就發現,自己真的好喜歡表演!」 為了彌補非科班出身的缺憾,Kimi 報名了北 藝大推廣中心的排演課,從基礎表演開始學 起,而且越學越有興趣,從而發現自己音樂和 舞蹈的背景也能運用在表演上,甚至成為她的 優勢。但是由於劇場的圈子很小,沒有戲劇背 景和人脈幾乎很難獲得演出機會。畢業以後, Kimi 想演戲,卻找不到進入劇場的大門。這 時北藝大排演課的林竹君老師主動邀請她參加 藝穗節的演出,重新詮釋金士傑的劇本《家家 酒》。這是 Kimi 第一次因為演出而有收入, 她覺得自己好像「Do something big !」,也讓 她決定要繼續留在這個領域耕耘。 對劇場工作者而言,演員身兼多職的情況早已 見怪不怪。Kimi 因為還是新人,需要花比較多 時間投入練習,因此無力在排練期間做別的工
作,收入自然有限,若不是父母支持根本無法 靠表演維持生活。Kimi 說,在台灣劇團很難賺 錢,很多小劇團的表演即使賣了八、九成的票, 最後卻只能打平收支。 Kimi 認為,這應該是多數台灣人沒有看戲的習 慣,劇團不得已壓低票價以求票房而形成的惡 性循環的,「我常常想,為什麼台灣人不願意 花錢看自己的戲,卻願意去電影院看好萊塢電 影?」Kimi 說,政府應該好好重視台灣劇場環 境,從教育開始,培養人們的藝術鑑賞能力與 藝術愛好,讓台灣人看見劇場吸引人的地方。 Kimi 提到,她曾看過日本有專門的電視頻道全 天播放高品質的國內外戲劇和音樂表演,讓她 非常羨慕,「其實台灣也可以這麼做,電視傳 播的速度很快,用這種方式加深一般民眾對劇 場以及表演藝術的認識,進而了解劇場之美, 我覺得是可行的。」 劇場表演人才的教育則是另外一個重要環節。 Kimi 發現,很多人對表演有熱情,卻因為考不 上屈指可數的劇場表演系所而失去學習機會。 「為什麼不讓多一點人有機會呢?」Kimi 說, 政府其實可以增加現有戲劇科系的錄取名額、 在各地開設工作坊,甚至提供更多國內外戲劇
系交換學生或實習機會等,讓教學資源更加豐富和流通。 幾天前剛結束一場演出的 Kimi 說,即使很多人因為經濟壓力或是無力改變大環境,感到倦怠而相繼 離開劇場,她仍然願意為自己的興趣堅持下去,也希望看到政府的積極作為,「只要政府有心改變這 個環境,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會太晚!」Kimi 樂觀地期待。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06.漫畫
國家也可以
幫助漫畫家 採訪 / 張雅晴、蔡蕙如 撰稿 / 張雅晴
「我相信每個人都會有想要講的事情,創 作就是為了把這些事情說出來,有人用 音樂、有人用文字、而我是用圖畫。」從小就 體認到畫漫畫是一件可以讓人開心的事情,大 學就讀中文系的書玉原本以為自己畢業後會成 為一個國文老師,但是爸爸一句「妳要趁年輕 的時候做想做的事情!」讓她決定放下一切遠 赴日本留學,為的就是重拾兒時的夢想——畫 漫畫。 在日本,書玉見識到了成熟的漫畫產業體系, 從漫畫教育、技術訓練,到出版社與販售之間, 環環相扣。學校系統負責教導學生漫畫理論與 繪畫技巧,從素描基礎到腳本撰寫,都在教授 範圍內。兩年的課程結束後,書玉回到台灣擔 任漫畫家助手,「在日本學到的理論或畫技, 如果沒有平台可以發揮,終究只是『知識』而 不是『技藝』。」由於作品要掛上老師的名字, 在老師嚴格的要求下,她笑稱自己彷彿被打通 任督二脈,功力大增。這篇作品後來也得以於 「作畫」處掛上書玉的名字,在國語日報上連 載。 有別於日本有志投稿的新人和出版社之間公開 暢通的溝通管道,一通電話就可以和編輯約時
間看稿,台灣的出版社既沒有完善的編輯審稿 制度,開放外界投稿的機會也越來越少,新 人要入行的難度極高。在這樣封閉的環境下, 參加漫畫比賽成為一個重要管道。在離開漫畫 工作室後,書玉的作品獲選入圍第二屆「漫畫 之星」比賽,入圍的獎品是提供「成為職業漫 畫家」的訓練課程。對書玉而言,這個獎品比 獎金更珍貴,一方面在此課程中學員可以與線 上的漫畫家接觸、請益,另一方面這也是進入 業界的難得機會。特別是學員可子學習到,如 何在「出版社想要的」和「自己想畫的」中間 取得平衡;而這正是出版社編輯挑選合作對象 的重點。「要當職業漫畫家,我想某些妥協是 必要的。」書玉說。課程結束後,她順利取得 和編輯面談的機會,開啟夢想已久的漫畫家之 路。 目前台灣漫畫市場主流就是少年漫畫和少女漫 畫,但書玉認為應該要有更多元的樣貌。書玉 提到,台灣也曾出現突破範疇的《挑戰者》 漫畫月刊,可惜最終還是停刊,讓她相當難 過。後來看到國科會數位典藏計劃的出版品 《Creative Comic Collection 創作集》,又讓她 重新燃起對台灣漫畫多元發展的希望,「原來 漫畫也可以有這樣的模式:國家協助提供你想
要的資料(歷史照片、時代背景的材料、物件照片等), 漫畫家發揮創意加上公共資源的協助,這是我非常羨慕 的創作模式!」書玉興奮地說。 對漫畫家來說,為了生計,往往不得不跟隨主流,爭奪 有限的市場。但是書玉認為,如果漫畫家都一窩蜂跟著 流行走,就不會有新的東西。應該要把漫畫市場的規模 做大、類型做多,「人人都有餅吃不是很好嗎?」目前 書玉一方面將自己真正想講的東西放入主流少女漫畫當 中,也嘗試創作以京劇為主題的創新漫畫,希望能帶給 讀者更多想像空間,並挑戰台灣漫畫更多的可能性。
07.政策
文化部誕生的意義 簡評《文化部組織法》
文化部 撰稿 / 洪淳琦
今年五月二十號,《文化部組織法》正式生效, 文化部掛牌運作。 時代過去,台灣的文化在改變。掌管文化事務的政 府機關,雖然行動緩慢,但終於也在經歷「文化」 一詞的典範轉移。民國七十年,「行政院文化建設 委員會組織條例」生效,第一條設立宗旨告訴我們, 「行政院為統籌規劃國家文化建設,發揚中華文化, 提高國民精神生活,特設文化建設委員會」。設立 宗旨就彰顯了統治者對這塊土地的想像:台灣沒有 文化,因此需要重新建設,而且要建造發揚的是「中 華文化」,台灣粗鄙鄉野的精神生活更是需要提升。 文化的典範轉移:轉移了嗎? 台灣當然有豐富的文化,奈何就是沒有統治者想像 中的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文化的同時,對台灣原有 文化的破壞當然非常致命,因國家盡力建設其一, 必排除其他。因此,認定為不入流的文化被禁止, 我們土地上原住民族、客家、閩南的語言、文化迅 速流失。但,人為打造的文化建設也是如此蒼白, 花費三十年的時間建設,台灣內部累積的能量水到 渠成時,一瞬間內我們就能看穿、推翻、戲謔這種 文化建設它空洞的本質。 文建會的組織條例,卻一直沒有隨著三十年間台灣 社會的改變而修正,幾個可以說不入流的文辭,包
含已提到的第一條「規劃文化建設」、「發揚中華文 化」,第二條文建會需執掌「與對敵文化作戰之策劃 及推動事項」,這些將文化視為作戰工具的詞語,到 今天都還是有效的法律。一國文化行政機關的基本組 織法,能夠一直以這種目標和文字生存到現在,才終 於要被取代,實在也是一大奇觀吧? 終於,我們的文化行政機構將脫離「文化建設」這個 怪誕的名字,是不是表示我們從戰時生活終究要走進 了日常生活?文建會在網站上的文化部改造說明是這 樣寫的:「為提升文化為國家發展的首要戰略,將透 過政府組織改造,整併相關部會,健全文化行政體制, 以利文化事權統一、資源有效整合、預算統合分配, 將文建會及相關單位改制為部的層級─文化部」。 文化,即使今年之後不再是對敵文化作戰的武器,難 道還是國家發展的「首要戰略」嗎?文化作為軍事性 的隱喻,在文建會心中是如此根深柢固。文化何必非 是工具、何必是戰略?台灣的文化,為什麼不能因為 它自身的價值而有其存在的目的? 我不知道文建會是否因為當文化具有工具性的戰略價 值,才有辦法說服立法者把公務員的員額、預算投注 到文化領域,但不論如何,文化部組織法都已脫離說 帖、草案、公聽會了,我們需要文化部完整的轉型。 文化部,從來都不是因為文化是國家發展的首要戰 略,才能存在,相反的,文化部存在的理由,正是台
灣豐富多元的文化本身而已。因此,我認同現在文化 部組織法第一條所規定的設立宗旨,以簡單的條文超 脫了戰略和意識形態:「行政院為辦理全國文化業務, 特設文化部。」 文化部的組織和任務安排 文化部組織法只有八個條文,文化部另訂定「文化部 處務規程」,來分配文化部內部單位的分工執掌。本 文限於篇幅,只能以上述兩部法令,介紹文化部內部 重要單位所負責的事務,及法條文字中可能產生的矛 盾。 首先,依文化部組織法第五條,文化部底下有兩個附 屬機關,性質上仍是獨立的行政機關: 一為「文化資產局」,辦理文化資產之保存、維護、 活用、教育、推廣、研究及獎助事項,實際上是文建 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更名而來的,承接原 業務。另外一個是「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執行 電影、廣播、電視及流行音樂產業之輔導、獎勵及管 理事項。新聞局在文化部成立後裁撤,承接新聞局中 關於廣電音樂之業務。 另外,文化部裡的負責文化事務的幕僚單位有七個 司,來因應文化部組織法規定應辦理的文化事務。 第一個是「綜合規劃司」,主要工作包含重大文化趨 勢政策、中長程規劃、文化法人與公益信託之設立及 督導、民間資源整合與跨領域人力發展之規劃。 第二個「文化資源司」,主管文化資產、文化設施、 博物館、社區營造政策相關事項。本司與前面介紹過 的「文化資產局」業務重疊,依文建會的說明,「司」 是內部幕僚單位,定位為政策擬定單位。需要執行政 策,必須行使公權力的,則以「局」之三級附屬機關 設立。所以,文化資源司是行政機關裡的內部單位, 屬於研擬政策階段;而文化資產局是行政機關,負責
「執行」階段。至於是否能將業務全部切分為研擬和 執行二部份?仍待文化部實際作業後檢驗。 第三個,「文創發展司」。主要負責文化產業政策之 規畫、法規研擬;文化創意產業獎助、補助、融資、 投資等財務融通機制之規劃及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園 區與產業聚落之規劃、文化創意產業與科技應用之研 擬與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跨界加值計畫、時尚、文化 科技結合等計畫之研擬及推動等。 從上述列舉的工作,顯示出文建會研擬文化部處務規 程時,對文創的實質內涵並不了解。例如,文創司要 負責「文化創意產業與科技應用之研擬與推動」,又 要負責「時尚、文化科技結合等計畫之研擬和推動」, 如此情有獨鍾地重複了兩次文化和科技的結合,不知 原因為何?科技與文化的結合,在科技時代應是藝術 家專業而自由的選擇,不知道是否還需要由文創司負 責提點和計畫? 文創司另負責「文化創意產業跨界加值計畫」,希望 促進跨界結合,似乎十分熱衷於「結合」及「加值」 二字。我不反對跨界結合,只是令人懷疑的是,文創 的發展是否應先把目標訂為「跨界結合」或「文化科 技結合」?文創計劃的主動性,究竟是在藝術家?還 是在文創司? 翁金珠立委也提案不同版本的文化組織法草案供立法 院審查 ( 但未被採納 ),其中她批評文創司存在的必要 性,說:「文創一類詞意籠統、概念任意變化,通俗 於坊間無妨,應用於官制署稱則不當,將導致職掌之 範圍模糊事權僭越、資源重複,可人為解釋之部份過 多,陷公務人員於無所適從。」這批評有一部份已經 為時已晚,前兩年立法通過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 中,正式定義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範圍,「文創」一詞, 已經確定在法律上將會廣泛地應用。但另一方面,在 文化部處務規程中,無所適從的官員,窮盡其想像所 寫出文創的內涵,竟發生了法條重複和語焉不詳的問 題,使得翁委員的評論,仍值得我們反省。
附帶一提,前述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裡面列舉出的文 創產業範圍,也不是文創司所能掌握的範圍。文創產 業,有一部份跑到影視及流行音樂發展司執掌的範圍 去、有一些跑到人文及出版司去了、又有些跑到管理 視覺藝術和表演藝術的藝術發展司去了。如此一來, 文創發展司還剩下什麼呢? 第四個,「影視及流行音樂發展司」,掌理電影產業、 廣電產業、流行音樂產業政策及法規研擬推動;電影、 廣播、電視及流行音樂類財團法人之監督及輔導等。 它的名稱有個有趣的插曲:文建會所提出的草案版本, 本來只叫做「影視發展司」,但主管範圍涵蓋廣電、 電影和流行音樂。後來經過自認流行音樂的代表余天 立委極力主導,還提出自己的文化部組織法版本,該 版本將「電視司」、「電影司」和「音樂及出版司」 直接分成三個司,以全力發展這三個領域。最後立委 們協商的結果,就是在這個司的名稱上,把「流行音 樂」幾個字再加上去,以表示朝野重視。 本司也有和文化資源司 / 文化資產局一樣的問題,本 司與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業務重疊,劃分司和局的 權責也是未來執行可能的問題。 第五個「藝術發展司」:視覺藝術、公共藝術和表演 藝術相關的政策推動,及個人獎助、跨界展演藝術和 傳統藝術之規畫。 第六個「文化交流司」,負責國際及兩岸文化交流之 規劃。這部份在立法院審查時,也有立委提出質疑, 因為外交部不完全贊成文建會想在我國駐外單位廣設 文化中心的想法。文化部成立後,從外交部駐外的員 額中移來文化部的,只有十六名,是否能達成文化交 流的目的,仍有待檢驗。 最後第七個司,「人文及出版司」。該司負責人文素 養之培育、文學創作人才培育交流、多元文化保存、 融合及發展、出版產業之法規政策規劃、公有文化創 意資產之圖書、史料等之利用等等。
看到上述文字,我們必須思考究竟國家應培育什麼樣 的人文素養?會去永康街喝咖啡的人才有人文素養? 常去戲劇院音樂廳的人才有人文素養?對人文素養單 一的想像,可能會重蹈文建會組織法時期,職司建設 單一文化的覆轍。同樣的,本司負責的「多元文化的 保存、融合及發展」,「保存」和「融合」兩詞之詮 釋也應當心。多元文化,不應是將少數文化關在博物 館裡保存,而是如何讓台灣能成為一個真正尊重、包 容、多元並陳的蓬勃社會。在國家的法條中談「文化 融合」,更有掌權者以其強勢文化,融合其他文化的 隱憂。 我們堅定的知道,台灣,既不要某種特定的人文素 養,也不需要融合成單一文化。
我們仍需要革新、多元的思維 在文建會提出的文化部組織法草案版本中,文創司、 影視發展司及藝術發展司的司長職務,可比照專科以 上之學校教授聘任。換句話說,這幾個司的司長可以 不用從具有高階公務員資格者中來尋找,相反的,可 聘任民間的專家來擔任司長。但這個立法嘗試,在黨 團協商時就被刪除,至於為何刪除,從書面的立法歷 程上找不到原因。但,困在總員額、銓敘資格的文化 部,能否能找到合適的人才,來規劃我國的文化政 策?文化部如何引入外部的、大眾的、及專業的意 見,是我們應該關懷的議題。 最後,我們也要指出,文化部的升格,不應只是新的 組織法把各機關合併、重設。我們應持續追問:這些 行政機關內部的人員,在整理辦公桌、搬辦公室、改 門牌後,是否透過有效的訓練、教育、討論,使他們 具有革新的思維,讓真正新的文化部誕生?(本文作 者洪淳琦為哈佛法學碩士、執業律師,文化元年基金 會籌備處成員。專研文化法。)
失衡的文化治理 投機的創意產業
08.政策
撰稿 / 駱麗真
2
010 年 1 月 14 日立法院第七屆第四會期休會前, 終於通過政府再造四法,「八部、二會」正式走 入歷史,新規畫的中央政府共有十四部、八會、以及 三個獨立機關(圖一),並自 2012 年元旦開始施行。 在政府組織再造中,文化人自當對於文化部的未來殷 殷期盼,而由文建會升格而來的文化部,還包含由原 本新聞局、教育部的部分業務與既有預算,也將移撥 到文化部,人員名額也將從既有的 1 千人擴增到 2 千 人,文化部終將於 2012 年 5 月 20 日正式掛牌上路。 但沿自文建會以來的諸多問題仍然尚未解決。例如過 去代表國家文化事務最高機構的文建會年度預算向來 不足,不但未達馬總統競選政見口號與文化白皮書裡 所承諾戰政府總預算的 4%,甚至連 1%都不到(本 年度僅 0.52%);此外,尚待釐清之疑弊中,更以「夢 想家」一案最令國人關心,因為爭議的焦點已經不是 「好不好?」這類藝術上或主觀上評價的問題,而是 經費運用、發包流程上種種遭受多數專業人士質疑, 在劇場專業慣例上普遍認為不合情、不合理,因此嚴 重疑慮其不合法,但文建會卻始終以「保密合約」及 後期的「已進入司法程序」為由,不願說明釐清的無 作為,快速流失了文化界對它的信任。 文建會過去因為所佔政府經費比例極少,事權又多被 視為無關緊要,每到競選時的文化白皮書,都被譏為 看看就好;文化政策口號,更被諷為聽聽就好。文建 會長期來更是被藝文界質疑成為政治服務的工具或其
他單位的提款機,甚至毫無文化專業的人也被任命為 文建會主委,足見文建會的使命在執政團隊中,已明 確定位為節慶化、煙火化、票房化、口號化的任務功 能。 2011 年「夢想家」此一過份大意、罩門大開的事件發 生,才在當時膠著的總統選情裡,以及執政黨需要「危 機處理」的情勢下,讓部分藝文界人士組成的「文化 元年基金會籌備處」得以促成三黨總統候選人進行公 開的文化政策答辯。所以文化部的升格,樂觀者理應 解讀為國家對於文化事務的重視,同時宣示為文化治 理的重要開創,畢竟文化部組織架構已遠遠超越文建 會格局。然而,其中的文創發展司與近期吵得沸沸揚 揚的十二家創投公司與文創投資案(此案的投資模式 很可能就是未來「文創院」每年二百億預算的試行、 示範模式)讓人不得不憂心「龍主委準備好了嗎?」, 「文化部的文創治理準備好了嗎?」 2010 年 2 月,立院三讀通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 (簡稱文創法),其中第九條第一項規定:「國家發 展基金應提撥一定比例投資文化創意產業。」同年五 月,國發基金便決議匡列 100 億元,挹注文建會的「加 強投資文化創意產業實施方案」,文建會也隨後訂定 《文化創意產業運用國家發展基金提撥投資管理辦 法》、《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辦理加強投資文化創 意產業實施方案作業要點》等法規。這個方案的目標
是希望結合國發基金與民間力量,發展台灣文創產業, 並以「共同投資」及「委託評管」兩種方式進行;看 似立意良好,但其中問題甚大。 例如已經施行「共同投資」的 60 億元,委由各「專業 管理公司」間接投資,各公司同時須以不低於文建會 投資額度之 30%共同投資。政府自豪以「量化效益: 帶動國內外資金投入,預計可引進至少 18 億民間資金 投資文創產業」,但如此低的投資效益花的卻是納稅 人的血汗錢。 而「委託評管」的 30 億元更由 2010 年 11 月起到 2020 年 5 月,連續十年由文建會將 30 億元 分年付費給這些管理公司「委託投資管理計畫經費」。 去年 6 月 21 日以總金額 7 億 7 仟萬元的「加強投資文 化創意產業委託投資管理計畫」通過決標,十二家得 標單位平均獲得 6 千 5 百萬的管理計畫經費,用來管 理前面提到政府所給「共同投資」的經費。 政府掏出你我的納稅錢,以「為降低民間風險」為理 由,而擬訂出「民間只要出 30%資金,政府就給予最 高 100%投資補助款」的辦法進行投資。在這種匪夷 所思的邏輯下,政府還可能提供每家特定企業平均 5 億,企業只須相對提出約一 1.5 億的資金共同投資, 而為了這項共同投資,政府再支付每一家 6 千 5 百萬 作為管理計畫經費;等於納稅人出 5.65 億(79%), 資本家(特定企業)只出一 1.5 億(21%)。不僅如此, 相關辦法在「投資必然有風險」的邏輯下,規定即使 是賠光了也不用還。 值得注意的是,依照此套畸形的辦法,「共同投資」 及「委託評管」如果都發生在同一家公司或交叉投資 的同一批股東所開的公司上,那麼有可能在球員兼裁 判的情況之下,五鬼搬運便可將創投資金轉為自身獲 利了。另外一個疑點是,這 12 家在短時間內成立的管 理顧問公司(其中六家甚至是在專案啟動之後數月才 成立或核准變更的),文建會是以何種邏輯與標準認 定他們值得放膽傾注鉅額投資?這些疑點在今年四月 媒體與立委揭露其中一家公司「文創一號」1 的疑似弊 1
案之後,才首度被社會各界正視。但讓人失望的是, 文建會也只是透過會內新聞稿,糾正報載 100 億額度 的文創投資案「花了 90 億」是錯誤的,其實「只花 60 億」,其餘便是強調「本會相關作業均依規定辦 理」,對相關辦法的可能弊端沒有任何檢討。這種近 日政府部門最流行的堂皇理由:「依法行政」,正是 「惡法亦法」的荒誕邏輯。 如果這樣獨厚廠商和資本家的文創政策與施政思維持 續下去,等於是宣告了理應是文創核心的創作者,必 然與政府認定可扶植可育成可創投的價值全然脫勾。 文創的源頭不只不受重視,而是早已在整個政府的文 創大業中被切割掉!漠視文創源頭培育的結果,可以 預見,必將走上複製創意、複製發展模式的末路。文 化向來是政府粉飾與利用的最佳對象,華山園區正是 政府利用了藝術家的天真浪漫衝出一塊「樂土」,然 後以管理之名逐步接收,再以國家整體園區規劃的理 所當然政策思考,BOT、ROT 了華山,圖利了財團, 也出賣了藝文創作者的情感。 財團以大眾品味趨勢為由,宣稱他做的就是民眾需要 的,但是事實上是把民眾的藝文消費行為(心態)逐 漸窄化(吃吃、喝喝、買買)。更嚴重的是就此消滅 了原創的價值,因為不必用心用錢扶植那些看不出產 值產能的原創。我們不應再讓政府利用各種理由,不 透明、不合情、不合理、卻合法的方式,執行徹底向 新自由主義傾斜的文化政策,而且急速的消滅了願意 從事核心創意開發的珍貴價值認同! 沒有文化想像的治理必定失衡,創投固然是以投資為 思考,但投資的原意還是在藉由投資的機制,回到源 頭扶植創意人才。若只是一味的計算投資績效與 KPI 值,徒然浪費了納稅人的血汗錢,肥了以「文創」為 名的投機資本家。(本文作者駱麗真為世新大學 公 共關係與廣告學系 助理教授、台灣科技藝術教育協 會 理事長、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視覺藝術協會 常務理 事)
相關報導請見 2012 年 4 月 10 日《自由時報》。知名電視製作人王偉忠為「文創一號」公司董事,同時身兼執行影視
產品製作的其他公司董事長或董事,引發疑慮。
新聞 傳 / 播教育還可以怎麼搞?
獨立記者作為一種出路
資深記者看這一行
我不怕,我是菜鳥記者
記者這一行還能幹嗎 嘛 ( ? )
徵 稿
青年行動共出來!共青年專欄希望透過報導全國各地行動青年,鼓舞更多青年行動。歡迎全 國高中生、大學生主動報名,編輯部將選擇適當的對象進行報導! 共民間長期徵稿中 | 共民間旨在呈現台灣民間人物生命故事,透過對於人物事件的刻劃,描 繪出生命厚度的底蘊。歡迎投稿。 來信請洽:commagazine.editors@gmail.com
14 天
的 啟示
撰稿 / 唐士哲
1
956 年 11 月 2 日,蘇伊士運河危機正炙, (註)當天在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 的一個現場問答政論節目【有問題嗎?】(Any Questions?) 中, 主 持 人 葛 萊 士 伍 德(Freddy Grisewood)一開場便宣告:『在我們接受第一 個提問前,我必須說,今天有許多聽眾也都要 求討論這個話題,但本節目礙於「規定」,恐 無法在節目中處理。』不等主持人明講是什麼 問題,其中一位與談人,《每日郵報》的政治 記 者 費 萊(Henry Fairlie) 直 嗆:「 我 們 都 有 這個幻覺,英國已經入侵埃及了!」頓時現場 一片譁然。主持人及與談人針對該不該討論這 個話題,陷入一番唇舌激戰中。見苗頭不對,
BBC 緊急將進行中節目斷訊數分鐘之久。當節 目回復播出後,尷尬的葛萊士伍德試圖由播音 中斷前的混亂狀況找回頭緒。 延遲的救贖 是什麼規定可以使 BBC 甘冒「消失」這個廣播 最大的禁忌?原因很簡單,是「十四天規定」。 這個規定規範 BBC 台內的節目,不能公開討 論任何在未來十四天內,即將在英國國會裡討 論的議題。規定同時也禁止國會議員在特定議 案立法討論期間,對電波媒體發表該項議題的 看法。如果國會臨時決定討論某項議題,BBC
即便已預先排定該項議題在節目中討論,也必 須取消,以避免觸犯規定。由於英國出兵蘇伊 士運河的軍事行動在國會中仍然爭吵不休,依 規定,節目是不能談論公開談論這個議題的。 「十四天規定」是 BBC 的內規,由 BBC 主動 於 1944 年制訂。即便它是二次大戰時新聞管 制的一部份,這項規定並沒有隨著二戰的結束 而終止。由戰時至承平,由廣播到早期的電視, 直到 1950 年代中期,它仍是規範 BBC 時事報 導或政治事務討論的準則。 BBC 為何要制訂這個在今天聽來簡直是自廢武 功的陋規?廣播與電視實況播出的特質,不正 是適合用來作為任何公眾事務的即時報導,或 者扮演針砭時政的角色嗎?事後回溯,制訂這 個規定的時空脈絡,有 BBC 作為新起的廣電 機構與政治周旋的曲折考量。 BBC 以退為近? 成立於 1922 年的 BBC,由於是政府特許的電 波事業,早先各方對這個媒體的政治擔負,防 範多過熱情回應。政府或政黨希望電波媒體與 實際政治爭議絕緣,好讓議會辯論永遠是英式 民主政治的核心;報業則處處防範廣播新聞搶 了先機,使晚一步出刊的報紙新聞成為舊聞。 多方求全的結果,是 BBC 乾脆退守第二線, 在時效上設定一個不搶鋒頭的延遲條款。晚了 十四天之久,「時事」討論威力盡失!但「失 之東隅,得之桑榆」,這十四天成了一道安全 閥,它防杜 BBC 這個公器淪為有心人藉機放 話、或政治人物強徵召為喉舌的舞台。日後 BBC 能成為獨立於政治控制以外的中道勢力, 部分也歸功於這延遲的救贖。 然而政治控制與否,存乎一念之間。1950 年
代,在保守黨執政期間,首相艾登(Anthony Eden)將這項內規性質的協議,上綱為政府的 明文規範,並擴大適用至公共與商營媒體。但 艾登此舉遭到質疑,「十四天規定」的爭議於 是浮上檯面。一方面,1955 年通過「電視法 案」後,英國開放商業電視頻道的設置。「十四 天規定」既然是 BBC 的內規,主管商業電視 的獨立電視局(ITA)主張商營電視台應有管 制的豁免權。另一方面,下議院的後座議員 (back-benchers)與小黨也希望取消這道媒體 發言的禁令,以突破議會裡被兩大政黨菁英壟 斷的發言權。 而更重要的原因是 BBC 本身態度轉變。面臨 商營頻道的競爭,BBC 深感此規定已成緊箍 咒。罷工、具大規模毀滅性的氫彈試射等,連 年英國內政與國際事務治絲益棼, BBC 卻礙 於議會討論的禁令,第一時間內皆只能置身事 外。終於在 1956 年爆發的蘇伊士運河衝突中, BBC 決定不再沈默。BBC 與成立不久的獨立電 視台(ITV)同聲要求取消規定,並且 ITV 已 無視規定,在時事節目中公開辯論英軍在埃及 的軍事行動。由下議院組成一個特別調查委員 會,先是將原先十四天的禁令縮短為七天。隔 年,下議院做成暫時取消禁令的決議,並旋即 永久取消這個規定。 零時差福禍難料 「十四天規定」凸顯英國廣電媒體發展早期, 弱媒體與強政治的態勢。往後禁令一開,電波 媒體與政治不再有等臂之距。電視政治新聞與 時事討論的時效與議會政治同步後,電視在政 治生活中扮演角色日漸重要。訪談、辯論,圓 桌討論等公眾論壇形式盡出,針砭時政不再綁 手綁腳,言論也變得越來越腥羶不拘。即便國 會論壇仍舊是英倫民主政治運作的重鎮,但電
視廣泛快速的民意影響力,卻使得政治人物對 這個媒體的態度,由鄙視到勉強接受,進而極 盡迎合討好。柴契爾主政的八0年代,媒體與 政治已是水乳交融,保守黨政府成為商業媒體 最大的廣告客戶。國會議事辯論、黨代表大會 等場合,已見電視攝影機長驅直入。不論工黨 或保守黨,政治人物體會到,實況轉播比起閉 門的議會辯論協商,更容易兌換選民的支持。 政治與媒體間少了時效區隔的結果,是「表演 式政治」當道,政治人物競逐曝光所兌現的政 治影響力。「十四天規定」即便反動保守,它 潛藏的英國媒體在特定時期的自律、節制,以 及政治與媒體之間的分際,卻格外令人玩味。 媒體如何做到不受政治或經濟因素干預,以維 護「公器」的價值?在英國廣播歷史中,「十四 天規定」的存廢,可以看出一個媒體的獨立性 格,無法超脫其存在的時空脈絡之外。十四天 規定使得政治事務的公開討論不搶時效,政治 人物因此無從第一時間「挾媒體以自重」;而 它的廢除也是由於政治勢力意圖防堵電子媒介 的輿論監督。存廢之間,可以看到一個媒介對 於自主角色的拿捏。十四天的延遲對現今搶時 效的電視政論文化而言,好像天方夜譚,但作 為一個廣電機構的內規,它是當時的 BBC 以 迂迴的方式,定位自己的獨立性。這個規定廢 除後,電視的政治討論與實際政治過程零時 差,但實況轉播所欠缺的周詳考慮,卻也大開 政治進行「媒體管理」、「危機控制」的方便 門。 在台灣,我們有相當旺盛的時事討論文化。除 了有七個全時新聞頻道外,我們有多達十五個 常態播出的政論節目。收視率競爭的結果,是 電視上公共事務的討論服膺「衝」的邏輯。今 年年初,Makiyo 與日籍友人友寄隆輝毆傷計程 車運將,在檢察官未偵察終結起訴前,【2100
全民開講】就搶先獨家,安排友寄上節目專訪。 現場鏡頭下,只見李濤扮演執法者,以重複而 瑣碎的問題詢問沒有律師陪同在場的友寄。 時間往前推,前總統的弊案審理期間,也常有 政論名嘴違反偵察不公開的原則,把「我在檢 調的好朋友告訴我」或「根據層峰的線索」掛 在嘴上,公開一些無從查證的政治內情。政論 節目不僅為新聞報導設定議題,更走在法律程 序或政治過程之前!事事衝在前頭的結果,整 體社會形同犯了強迫症,被迫遷就政論節目話 題的時效性,卻無暇質問這種衝過頭的專業直 覺,是否過度擴大了「觀眾知的權利」在社會 中的比重;而躲在言論自由免責權下,以搶時 效合理化自身作為的媒體專業,是否也正在戕 害「其他專業」? 在事件發生的當下或之後的報導是新聞,隨後 的時事討論對新聞產生輿論、觀點或批判,但 我們的政論文化常常逆轉這個順序。當爆料文 化使得公共事務的討論成了揭露,這還算不算 是媒體的公共服務範疇內的合理作為?這個屬 於媒體時效與政治時間的競賽,或許十四天是 一個啟示:在英國廣播與電視事業發展的早期, 曾經有一段時間是在電子媒體「自願的謙卑」 下,有節制的,甚至是小心翼翼的定位自我的 角色。
註:蘇伊士河危機發生於 1956 年,埃及總統 納瑟(Gamal Abdel Nasser)片面宣布將蘇伊士 運河國有化,從英國手中奪回運河的管轄權。 英、法與以色列為了戰略與經濟利益,出兵埃 及,同時迫使納瑟下台,雙方在加撒走廊與西 奈半島爆發軍事衝突。後由於美、蘇與聯合國 介入調停,英、法與以色列同意撤軍。
共消息
、 、、、、、、、 、、、、、、、、、、、、
果果大戰啟示錄
、
、、、、、、、
、
、、、 、
、、
、、
、 、
《逃》書出版 見證移工在台灣的血淚史
2012 年四月 到五月 間,旺 旺中時 集團與 壹傳 媒集團公開互槓,利用旗下報紙、電視與網路 的大量版面和時間互相攻訐、火力全開,可謂 「(米)果(蘋)果大戰」。此事起因於壹傳 媒旗下壹電視頻道欲在市佔率最高的中嘉有線 電視系統上架遭拒,而旺中併購中嘉有線電視 系統的申請案,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 的審議 過程中 爭議不 斷,且 被外界 質疑將 成 「媒體巨獸」、「壟斷言論」,而壹傳媒對此 案尤其用力批判。 兩大媒體集團因為各自企業利益對幹,低級難 看,講白一點,就是狗咬狗;說得文雅一點, 則以 NCC 主委蘇蘅對此事的評論為代表:「公 器私用,是媒體的墮落」。但「公器私用」這 個評語 有點問 題,從 媒體產 業主管 機關 NCC 的角度說出這個評語,問題更大。NCC 在新自 由主義的脈絡下建立,其政策思維與主事者言 說,從來沒有一絲一毫的企圖,想要從根本上 改變現有傳媒的私器本質;也沒有端出任何具 體辦法,去有效節制私人傳媒的牟利邏輯,讓 他們往公器的這一端盡量靠近一點。在這種默 認傳媒為私器的治理基礎上,NCC 批評某些傳 媒是「公器私用」,不可不謂荒謬錯亂。傳媒 墮落或許是事實,但創造一個讓傳媒快樂墮落 天堂的是誰? NCC 難辭其咎。 魏玓 6 66
四方報新書《逃-我們的寶島,他們的牢》於 五月一日勞動節出版,書中呈現 26 位 逃「跑 外勞」的故事,深刻描繪越籍移工在台灣勞動 現場的不公平對待與為何而逃的原由。 在未深究移工為何而逃之前,人們總很快地定 論逃跑外勞是罪犯、危害社會治安的不定時炸 彈。但實際上,移工在台灣受到苛刻的法令與 政策限制、毫無保障的工作環境,與身負龐大 債務(為了能夠出國工作所欠母國仲介的各種 代辦費用)來台工作的壓力,使得逃跑變成求 生的唯一選項。
四方報自創立以來,就經常收到逃跑移工來信 訴說故事與心情。到最後數量多到得以成立一 常態性版面「逃」來定期刊登。透過這樣的版 面,不僅讓逃跑移工生存處境讓一般社會大眾 正視、理解,透過這個版面也得以重新檢視當 今台灣移工政策的荒謬與可議之處。故事為逃 跑移工來信之集結,整理成《逃-我們的寶島, 他們的牢》讓更多人透過書籍出版的形式,聽 見逃跑移工的心聲。 蔡蕙如 6 6 66
共消息
、、、、、、 、、、、 、、、、 、、、、 韓國 MBC / KBS / YTN / 國民日報 / 、、、、、、 、、 聯合通訊社罷工
此後 MBC 工會成 員每天 在街頭 舉行集 會以尋 求社會大眾支持他們的抗爭。 隨 後, 為 聲 援 MBC, 促 進 合 理 公 平 的 傳 媒 環 境, 韓 國 公 共 電 視 -「 韓 國 放 送 公 社 (KBS)」、韓 國 24 小時新 聞頻道 YTN、 國 民日報與聯合通訊社,也在 3 月初一同加入了 此次抗 爭行動,要求 MBC 社長金 在哲和 有管 理責任 權的人 必須辭 職,以 確保 MBC 電視台 的言論自由與新聞編輯的獨立性。
由於不滿政治力介入媒體經營,自今年 1 月底 開始,韓國四大全國性廣播機構之一-文化廣 播公司(MBC 電視台/文化放送株式會社)的 工會宣 布無限 期罷工;並透 過 1 月 6 日、9 日 兩天 MBC 電視台 記者的 投票結 果,提 出更換 社長金在哲(音譯)與新聞室主管的要求。 與上次 MBC 工會在 2010 年 5 月的總罷工相同, 今年初的罷工也是為了抗議社長金在哲的不當 管理, 由於其 官方指 派空降 MBC 社長職 位的 背景,再加上任意安插親近當權者的人員進入 電視台 各部門 擔任高 層,MBC 新聞記 者早已 不滿金在哲干涉報導走向、箝制新聞自由的舉 動。 去年(2011)11 月,韓、美自由貿易協定(FTA) 於韓國國會通過,向來以批判政府著稱的 MBC 新聞,竟改以總統李明博的官方發言為頭條, 隱匿 FTA 可能對韓國帶來的負面影響;後續有 關李明博私宅風波的新聞也輕描淡寫地帶過, 再次讓 MBC 工會感到政治力量的介入。於是 1 月 25 日,約 170 名 MBC 電視台 記者和 攝影記 者挺身而出,在 MBC 電視台大廳舉行了示威。
比起往年的抗爭行動,這次的罷工不只延燒至 今長達三、四個月,參與的人員也較過去更為 廣泛;2010 年 MBC 罷工時,只有 綜藝節 目、 教育節目停播,以及新聞時段縮短,而此次連 戲劇部門的導演與製作人也加入罷工,造成熱 門戲劇跟著開天窗。除此之外,韓國廣播作家 協會與 約 40 位電影 導演亦 各自發 布聲明 表示 對 MBC、KBS、YTN、國民日報、聯合通訊社 工會罷工的支持,要求保障媒體的公營性與獨 立性。 時至五 月底,MBC 的罷工 已經超 過 100 天, KBS 也超過 70 天,雖 然參與 罷工的 勞動者 不 斷壓迫 新國會 在五月 前重新 審視「 廣播電 視 法」,修訂有關公共廣播電視社長的職權範圍, 限制其任意派任各部門高層的權利;但新國會 則回應修法一案無法如期在五月底前完成,但 考慮 MBC 與 KBS 等媒體 罷工時 間過長,已影 響韓國國內廣播系統運作的正常性,允諾會將 政治力介入媒體經營影響新聞自由,甚至是國 家民主一事,納入新會期的討論。而罷工者則 決意繼續進行罷工抗爭,直到要求社長下台的 訴求實踐為止。參考資料:韓國新聞記者協會 網站 http://www.journalist.or.kr/ 田育智
、
6 6 66
共消息
、
、、、、、、、、、 智利學運跨越週年
智利人均所得一萬六千美元、經濟成長率 6%、 低失業,稱霸拉美,但所得分配高度不均,也 是拉美 第一, 基尼系 數超過 警戒線 0.4 甚多, 達 0.549, 中 國「 只 有 」0.469。2011 年 5 月, 大學生、高中生在智利多起抗議聲浪中,並不 缺席, 他們發 動示威,最多 時候, 曾佔領 100 所 學 校。2012 年 5 月, 本 則 通 訊 撰 寫 時, 學 潮 仍 未 停 止。2006 年 4 至 6 月, 智 利 高 中 生 曾有「 企鵝革 命」, 最多參 與人數 達 79 萬, 是 1973 年以來,最大 規模的 學運。1970 年, 智利率世界之先,經由民選,誕生第一個社會 主義政 權,但 未滿三 年,1973 年 9 月 11 日軍 方在美 國支持 下,派 飛機轟 炸總統 府,阿 葉 德(Salvador Allende) 以身殉 道。其 後,智 利 進入軍管,以國家強制力,鎮壓人民的反抗, 推動新自由主義政經政策。至今,智利高中生 僅 45% 就讀公 立學府,大學 經費 86% 直接取 自學生,知名大學每月平均學費 7 百至 1 千美
元,過 去 15 年來, 平均一 年實質 增加 3-4%, 許多學校形同將大學當作搖錢樹。大學生畢業 後,平均以 15% 薪資,支付就學貸款,美國以 高學費 知名, 亦「僅 」佔 5%,英 國在去 年調 漲學費 為 9 千英鎊 以前, 是 3%,歐 陸大多 數 國家仍由稅收直接支付學費。富商總統平耶熱 (Sebastián Piñera)在 2010 年秋天 因成功 救援 礦工,聲望高至 63%,學運興起後,已從 2011 年 6 月大跌,支持 度僅在 26-30%, 到 2012 年 都未復原。反之,力挺學生的比例是 70%。今 年 5 月 1 日勞動節當天,《華爾街日報》說學 運重要 領導人 佛蕾喬(Camila Vallejo, 智利共 產黨青 年團團 員,見 圖)是「穿紅 尿布的 嬰 兒」,次日她在推特回應,指該報的說法顯示 智利人「意識已經覺醒」,「前進中」。
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
徐季耘 6 6 66
、、、、、、、、、、、、、、
「暴動小 苗」女子龐克樂團
、、、、、、、、、、 點燃俄羅斯抗議文化
穿戴色彩鮮艷的蒙面盜匪帽、無袖緊身衣褲的 俄羅斯 女子龐 克團「 暴動小 喵」(Pussy Riot), 因為今 年 2 月 21 日在救 世主大 教堂 (Christ the Saviour) 的快閃 表演, 遭警方 先後逮 補其中 3 人。她 們被指 控觸犯 了引發 宗教仇 恨的流 氓 罪,從三月初在總統大選前後被逮捕,便開始 長達數 月的拘 留及調 查,預 計 6 月 24 日才會 有結果。若警方所指控的罪名成立,最高將可 被判七年監禁。 從不以真實面貌現身的暴動小喵,成立於 2011 年,由大約 10 名表演者及 15 名支援成員所組
共消息
成。她們在俄羅斯各個知名公共場所進行非法 巡演,用明艷外形、暴噪的龐克音樂,高唱她 們的政治抗議,再將拍攝影片上傳至網路。她 們唱著:「俄羅斯要革命,普亭怕得要命!」 在教堂表演「龐克祈禱者」並演唱〈神聖個屁〉 (Holy Shit),要 聖母「 快讓普 亭滾蛋!」她 們 還在訪談中公然批評東正教主教,配戴奢華手 錶、還毫不掩飾與普亭政權靠攏。結合龐克女 性主義 以及抗 議文化,暴動 小喵以 新穎的 表 演,表達她們對俄羅斯的政治貪污、國家壟斷 控制媒體的不滿。她們希望抗議文化能促成俄 羅斯在司法、教育及文化上的改革。她們說: 「若俄羅斯沒有獨立的司法系統,就不會有民 主」。 由於對 3 名成員長達數月的拘留過於嚴厲,已 引起世界人權組織及各國人士的關切。其中有 兩位成員都還有年幼小孩,無法見到小孩其至 使她們 曾在獄 中發起 絕食抗 議。從 三月底 開 始,莫斯科本地就有抗議人士發起聲援運動, 並獲得其它國家城市的呼應,從華沙、柏林、
布拉格、巴黎、倫敦到美國華盛頓州首府奧林 匹亞…,都有民眾及著名音樂人發動到俄羅斯 大使館前抗議、以及相關的聲援演唱會。國際 特赦組織在四月就正式將三人認證為良心犯, 並呼籲 俄羅斯 當局應 立即無 條件釋 放她們。 聲援人 士還成 立「釋 放暴動 小喵」(Free Pussy Riot) 網站,讓各國民眾可以連署發抗議信給俄 羅斯政 府。美 國華盛 頓州暴 女搖滾 (Riot Grrrl) 運動的創始樂團之一 Bikini Kill 的主腦 Kathleen Hana, 也在她 的個人 部落格 發表聲 援談話 影 片。90 年代美 國暴女 搖滾運 動,為 女性爭 取 「生活的權利!」「為了可選擇而搖滾!」這 樣的 DIY 文化及 女性主 義思潮,在 21 世紀的 俄羅斯,正爆發新的政治動能。 設計對白 Lady Gaga: 暴動小喵天生比我還酷! (Pussy Riot was born in cooler than me !) 簡妙如 6 6 66
記錄、整理
/
陳鴻嘉
共座談
文化批判論壇:(後?)林來瘋啟示錄報導紀實 NBA 歷經去年勞資對抗、封館近 美國職籃 半球季而陷入球迷的「信任危機」,想 不到卻在今年二月演出「大逆轉」,更想不到 扮演救世主角色的球員,竟然是位僅領最低薪 資的二年級生、從哈佛畢業的亞裔球員。林書 豪引發的「林來瘋」(Linsanity),從紐約往 外強力放送,在太平洋彼岸的全球中心,彷彿 成為「美國夢」電影的終極翻版;在太平洋此 岸的邊緣海島,則再演「台灣之(沾)光」的 媒體與國族狂熱。若非球員受傷的現實讓美妙 的故事暫時中斷,我們還真難有機會平心靜氣 地談這股「林來瘋」的媒體與社會意義。 是以,跳到籃球場外,四位長期投身運動與媒 體領域的專家學者與實務工作者,分別從美國 媒體、台灣媒體、種族與省思「林來瘋」表象 下可能被之不平等等不同角度,一同討論林書 豪現象帶來的啟示。 這場座談會由《共誌》與文化研究學會合辦, 舉行時間 2012 年 5 月 7 日,地點紫藤廬,由《共 誌》編委劉昌德兼任主持人。以下是座談會精 采內容節錄。 林來瘋的成因 4
4
4
陳子軒 | 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所副教授: 回顧林來瘋的媒體現象,可以引用美國知名運 動雜誌「運動畫刊」(Sports Illustrated)的分 析,來解釋美國媒體為何刮起此一風潮。在林 書豪崛起之前不久,美國美式足球也出現了一
個相似的例子,同為虔誠的基督徒 Tebow 在上 個球季帶領野馬隊闖進季後賽,並在首輪對上 匹茲堡鋼人的延長賽中,以 80 碼傳球達陣幫 助球隊獲得勝利。而 Tebow 掀起的媒體熱可說 是 Linsanity 的引子。 就在超級杯結束的隔一天,林書豪在其 NBA 球員生涯裡首度先發,接下來的故事不用贅 述。林書豪如灰姑娘般的傳奇在全美甚至是全 球媒體重鎮的紐約裡上演,媒體自是不能放過 這再好不過的題材。媒體究竟有多瘋?林書豪 連兩期登上「運動畫刊」的封面,在此之前僅 有 Dirk Nowitzki 與 Michael Jordan 兩 位 球 員 曾 有此殊榮;《新聞日報》(Newsday)則是連 續 20 天讓他登上體育版的封面,追平《紐約 郵 報 》(New York Post) 把 Tiger Woods 刊 在 體育版封面的紀錄。那麼媒體何以如此瘋狂報 導呢?「運動畫刊」認為所有豐富的新聞故事 元素在林書豪身上均可以看得到 第一,完美的時機(Perfect Timing)。美國職 業運動均有其週期性,每年一月就是全美大學 美式足球的杯賽;二月超級杯;三月大學籃球 的三月瘋、棒球的春訓;四月大聯盟開打、高 爾夫球名人賽;五月、六月 NBA 與 NHL 的季 後賽;七、八月棒球;九月 NFL 開打;十月 MLB 季後賽;十一、十二月還是屬於 NFL。而 每年二月份是全美體育新聞最淡時,尤其是超 級杯結束後,這也是何以「運動畫刊」會在二 月份推出泳裝特輯的原因,所以林書豪的崛起 這好適時填補了這段新聞淡季。
共座談
第二,身世之謎(Original Myth)。擁有美國 籍的林書豪父親是本省閩南人,母親是所謂的 外省人,所以林書豪的出生因而有了曖昧性, 林書豪究竟是美國人、台灣人、還是中國人 也成了一個可以炒作的話題。第三,球探走眼 (Grievance Narrative)。林書豪高中畢業時竟 然沒有任何一家大學願意提供籃球獎學金讓它 就讀,進入 NBA 後,又有兩支球隊不識這匹 千里馬,這下子這些球隊的教練都被事後諸葛 地拿出來數落一番。 第四,力挽狂瀾的故事(Redemption Story)。 從板凳出發的替補球員竟成為全紐約籃球迷的 新救贖,挽救全美第一大城職業籃球隊的戰 績。 第 五,Lin 的 文 字 超 連 結(Pun-ready last name)。因為 Lin 開頭的英文單字甚多,林書 豪的姓 Lin 非常容易與其它字連結,故媒體與 網路上的創意造字不斷。 最後,以往某單一新聞事件的不同角度與題 材,可能需要用兩三個月進行採訪與寫作,但 林來瘋卻在兩三週之內耗盡所有可能角度,而 這樣的速度與狂熱確實反映了我們如此熱切期 盼類似 Linsanity 和 Tebow 的故事,但我們終究 知道雖然 Lin 對湖人攻下 38 分,但他不會是 Kobe;Tebow 也 不 會 是 Peyton Manning, 或 許 就是因為我們知道故事不會長久,所以如此迫 切地去抓住它。
名。而 2 月 11 日當天 ESPN 主動於台北京華城 舉辦直播派對,現場估算,約有 1000 名左右 的球迷齊聚一堂為林書豪加油,這樣的盛況也 是 ESPN 舉辦直播派對以來的新紀錄。 台灣時間 2 月 18 日,尼客出戰黃蜂一役 ESPN 的收視率再創新高,以 4.79% 再度榮登當天全 國有線電視收視的第一名,將無線台收視率 也納入計算則為全國第二。而且 4.79% 所指的 收視觀眾大多數是從頭看到尾、沒有轉台的觀 眾,林書豪的收視魅力可見一斑。另外,2 月 24 日尼克與熱火之戰也有 3.03% 的收視率,為 當天全國有線電視收視的第三名。 歸結來說,ESPN 直播林書豪場次的平均每場 收視率為 2.22%,而前幾年王建民的直播場次 平均收視率約為 1%,若加上民視則總收視率 約 在 2% 左 右, 所 以 林 書 豪 所 掀 起 的 收 視 熱 潮比起王建民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此外,在 2 月 5 日前 NBA 直播場次的平均每場收視率為 0.19%,2 月 5 日後非尼克直播場次平均每場收 視率為 0.28%,比起在此之前的 0.19% 仍約有 5 成的成長。即使林書豪因傷無法再戰,但從收 視數字來看,其帶來一定程度穩定的 NBA 收 視族群應無疑義。 「典型」華人的社會期待? 4
Linsanity 在台灣的收視魔力 4
4
4
林煒凱 | 台灣 ESPN STAR 媒體企畫經理: 台灣時間 2012 年 2 月 11 日紐約尼克與洛杉磯 湖人之戰創下 2.69% 的高收視率,為當天全國 有線電視收視的第一名,若將無線台收視率也 納入計算亦為全國前三,甚至重播的收視率 1.37% 亦能排在當天全國有線電視收視的第六
4
4
王智明 | 中央研究院歐美所助研究員: 從華人打籃球的歷史脈絡來看,究竟美國社會 或美國媒體對於華人的期待是什麼?如果有個 華人不按照這個期待來行動,美國社會、媒體 乃至於我們,會怎樣看待這個華人呢?先回到 20 世紀初期,華人移民是聚居在一個特定的區 塊之中(例如舊金山的華埠)因為當時沒有太 多的公共設施,政府官員關心青少年的身心發 展,深怕青少年們無所事事遊蕩街頭,徒增社
會問題,所以著手興建運動設施,希望青少年 能有其適所。況且教導青少年打籃球,也是教 導一種美國文化,亦即是一個同化的過程。 所以華人打籃球的源起與移民、文化政策有 關。只是這同化過程並未改變華人或亞裔、黃 種人在美國社會中的刻板印象,也就是華人專 長在念書不在運動。因此 Lin 作為一個哈佛畢 業生並不新奇,但 Lin 作為一位職業籃球員卻 是為人驚艷之事。 此外,前述這同化過程並未改變美國社會期待 華人具有謙遜不外放的特質。所以當過去歐尼 爾挑釁姚明,姚明可以充耳不聞,林書豪可能 被 ESPN 編輯一語雙關影射為中國佬時,只是 一笑置之認為並非有心之過。我們要問,如 果今天姚明略為強硬地回應了歐尼爾自認為的 「玩笑」、林書豪起身駁斥,我們對他們的觀 感還是一樣嗎?或美國媒體對於他們的期待或 者運用他們的方式還是一樣嗎? 從林書豪身上我們彷彿投射自己能夠跟不同種 族的人平起平坐,因為原來我們也夠快、夠壯、 跳得夠高,但同時我們仍舊投射一個美國良好 公民的形象。我們要挑戰習以為常的常識想法: 有無可能投射所謂「壞情感」在林書豪身上? 如果林書豪是華人運動員中的 Allen Iverson, 他會不會或可不可以像現在一樣受歡迎?最 後,球迷與球員之間的關係究竟是種記憶、是 種情感、還是創造消費,若是最後一種,電視 台或許每隔三年就需要期待出一個傑出的華人 運動員。 Linsanity 所可能掩飾之不平等 4
4
4
劉昌德 | 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 Linsanity 表 象 之 下 可 能 被 掩 飾 掉 的 不 平 等 結
構,值得探討。首先,在 NBA 中屬於領著基 本薪資的林書豪竟然帶領球隊打出七連勝,自 此身價水漲船高,除了應接不暇的代言、廣告 邀約,已有媒體預測,林書豪明年的薪資將由 500 萬美元起跳。由此看來,林書豪成了 NBA 底層球員的指標,彷彿只要努力,機會一旦來 臨,就能躍升百萬甚至千萬球星之列。如此一 來,NBA 球員薪資差距過大的結構問題就消逝 在林書豪奇蹟似的崛起旋風之中。 其次,林書豪的竄紅,恰好成了美國夢一個強 而有力的證據,只要肯努力,不管是哪個種族, 美國社會永遠敞開大門給與成功的機會。甚 至,ESPN 編輯因為使用了一個可能具有種族 歧視意涵的標題而遭到解職,ESPN 也發表公 開聲明向林書豪道歉。只是這樣的作法真的證 明了種族不平等不再是個問題?還是該編輯只 是犯了政治不正確的失誤,眾目睽睽下,不得 已去職? 最後,從林經理提供的收視數字來看,NBA 因 為林書豪的熱潮而在台灣有了相較於前幾年更 多的收視人口,若再加上先前 MLB 透過王建 民在本地有了穩定的收視市場,跨國資本似乎 總是可以巧妙運用國族情感讓閱聽眾買單,而 且我們也總是得用本地運動員在北美職業運動 中傑出的表現來肯定自己。但台灣之光為何不 是田壘、為何不是恰恰,或許會有人說,因為 台灣不是最有競爭力的舞台,MLB 與 NBA 才 是最高殿堂。那麼,誰來定義哪裡是最有競爭 力的最高殿堂呢?在以全球為架構的運動文化 場域中,仍有核心 / 邊陲國家的不平等,林來 瘋的現象可能還是再次複製了 NBA、MLB 是 最高殿堂的既定印象,而我們的國族情感只是 在為帝國的資本吶喊著。(本座談會記錄全文 將於稍後刊登在《文化研究月報》)
地球適應不良症 評河豚子《你不是人》專輯 及台灣 DIY 樂團浪潮 撰稿 / 簡妙如
躁
密的吉他帶出振奮的鼓點,貝斯撩撥似地招起手…,頭髮在迎向夏天的南風裡揚起,眼前從水泥 都市瞬間轉成有繽紛色彩的動物森林。河豚子,來自高雄的三人女子樂團,在玩獨立搖滾多年後,
從前身樂團橘娃娃改組,2012 年 3 月正式推出第一張專輯《你不是人》。拿到她們 DIY 製作的專輯後, 就愈發感受到這股清爽魅力。沒有文藝夢幻,不賣弄性感可愛,也不費力挑釁,三件式樂器的簡單組合, 但又衝出少女系毫無道理的力量。啊,我們不是人,你也不是人的話,那就進來聽聽這個動物搖滾寓 言吧!
共
年輕人的地球適應不良症 作為專輯概念,《你不是人》不是高雄在地政 治歷史中的抹黑用語,反而是一首首拿動物發 想的奇趣搖滾。結合瞪鞋派音牆、噪音、電子 及夢幻流行 (dream pop),河豚子沒有交出刻意 模仿或突顯女性魅力的音樂作品,反而就是 有點迷糊傻氣、有點個性、但又有點不知怎 麼定位的自然派可愛。〈陳振昌,你是隻猴 子〉、〈劍龍〉、〈水鴛鴦〉、〈少女黑貓〉、 〈dogville〉、〈走吧!我們一起看帕芬鳥〉… 奇異的各色動物或擬動物化主題,河豚子沒把 專輯作成童言童語的動物繪本,反而比較像用 搞怪日本漫畫的嘲諷姿態,說出當前 25 歲上 下年輕人的共同隱疾──「地球適應不良症」。 對世界的煩擾憂慮,都以跨紀元的原始世界 呈現,主角們褪去人的外衣回歸為動物,配上 河豚子急躁坦率的節奏、悅耳的音樂及少女歌 喉,一上台就把人的世界踢翻過來。 第一首就很有重量又有鮮明旋律的〈陳振昌, 你是隻猴子〉,搞笑的拿英文及台語來押韻: 「Hey chung, you are a monkey, 你總是喝到茫 去….」。monkey 和「茫去」,說的是樂團多 年好友陳振昌(也是專輯排版者)常幹的事 與心事:「你的心中藏著許多秘密,關在家 裡喝一整天的威士忌,可是又有誰會真的稀 罕你…?」已經夠慘了,好友如此安慰:「不 要再耍悲傷的猴戲…快點回到愛你的人身邊 去,…忘記那些雜碎的面貌」。末段編曲慢慢 地像喝醉酒般漲滿,少女聲主唱突然清脆地喊 了兩聲,再以破音結束,很是回甘暢快! 主打歌等級、記憶度高的〈劍龍〉,則是動物 系世界觀與生存哲學的表白。主角化身腦袋小 小卻有尖尖尾巴的劍龍:「除了每天吃吃草,
MUSIC comments 評
曬曬太陽,生活就只剩下練習防禦」。為什麼 要這樣呢?「我的時代還沒有最兇的暴龍,… 總有天被吃掉在你看不到的地方」。面對險惡 只能自保,劍龍的願望顯得痴傻:「如果我被 吃掉希望你也會想念我,世界毀滅的時候我也 已經擁有太多,請別忘記這原始可愛殘酷的世 界」。日式的末日想像,成為本地搖滾青年總 在思索又用來回應現實的恆常寓言。另一首以 鼓 手 Orca 為 名 的〈ORCA! ORCA!〉, 用 電 玩 式電子琴聲的熱鬧前奏帶出,但卻是在說「不 想去無聊聚會」的避世心理。用一種只有自己 聽得到的腹語:這些人不知道我可能會有重大 發現嗎?「蟲洞在海裡」。把物理學的「蟲洞 理論」當成一個時空穿梭的隱喻,從這個洞避 開無聊世界,再從另一個宇宙隧道的洞出來。 如果真有這種洞,不是很完美嗎? 少女黑貓,茫茫去… 透過擬動物化的奇想與偽裝,年輕人的地球不 適應症,一一吐露對現實世界及人際關係開始 露出吃人樣貌的厭倦。而仍很懷春的情感,還 有無可確認的未來卻仍在與夢拉扯…。有時在 侏羅紀,有時到原野叢林,有時又沈入深海, 一點也世故不起來的厚重搖滾又與青澀甜美的 歌唱並置,《你不是人》很快讓人進入夢遊異 境般的狀態。 另一首像混著毛絨絨噪音從海裡一躍而來的 〈少女黑貓〉,也很神秘引人。少女黑貓是誰 呢?「我還不夠認識她,是少女還是黑貓,聲 音充滿酸麻痛楚,我還感覺徬徨」。滿滿的音 牆,鋪陳著謎一般的「她」。內頁還真畫上了 一個眼泛黃光的女孩,奇異地吐出黑色毛球。 原來,「黑貓」是河豚子新購入的一款「有著 少女音色的效果器」,也是主唱好不容易養了
共
MUSIC comments 評
的一隻貓。稚音少女與神秘黑貓的連結,就像 三個女生還在馳騁搖滾聲響的摸索,瞪鞋搖滾 由緩而漸飽滿的基本形式,渾然就像拱起身來 的黑貓,讓河豚子在已很熱鬧的台灣獨立搖滾 場景中一躍而出。 主唱 wama 負責所有的詞曲創作及吉他,源源 不絕的浮躁及優美旋律音色,帶出絕大部分的 甜美及濃烈。貝斯手柚子的彈奏,很則出色地 彈出像是能聽人傾訴的好友,總是頻頻點頭、 認真應答,〈一個人的日子〉就很經典。外型 很有個性又有點迷濛的鼓手子芳(Orca),則 是洋溢著青春無懼的準確力道,把河豚子的厚 重感打出氣勢,但又很有色彩。 整張專輯封面及內頁,都由主唱 DIY 繪製。 多彩鮮艷的飽滿配色,有亞熱帶風情的灌木叢 加上海草,再一隻隻畫進劍龍、鴛鴦、黑貓、 比較像鯨魚的海豚,還有紅嘴黃下巴的帕芬 鳥…。封面更逗趣,兩隻拿著酒瓶的酗酒猴子, 像好友般眼神呆滯地坐靠在一起。一個戴眼 鏡、一個沒有,但那表情…。原來,喝醉的人 「茫茫去」的模樣就跟猴子沒兩樣。河豚子的 團名據說來自日本的《搞笑漫畫日和》,無怪 乎畫風及言語都很日系。這大概也是台灣樂團 特有的一種在地風格,讓源自英美的獨立搖滾 樂風,混搭出有點日系幼齡化、但又搞怪奇趣 的在地風格。 鑽石一般的台灣 DIY 玩團世代 介紹河豚子,並不是因為她們太突出,而是為
了記下當前台灣玩團世代另一個豐收時刻。經 過了十多年的摸索,愈來愈多的樂團能完全 DIY 地作出好作品。不靠補助、不靠廠牌,只 有十五萬上下的預算,在朋友的錄音室,甚至 自己的臥房,錄製出一張張像鑽石一般令人激 賞的專輯。一種很有禮貌的、拒絕這個世界, 自己幹自己的龐克實踐。近兩、三年在河豚子 之前,就已經有透明雜誌的《我們的靈魂樂》、 Skip Skip Ben Ben 的《No-Fi, No-Fiction》、 傷 心欲絕的《我愛您》…等等,全是自己創作、 編曲、錄音,自己發行、規劃巡演宣傳,音樂 的原創性及美學也都很完整的代表作品。樂 團們也有許多友好團的相互合作,拍謝少年 (Sorry Youth)的主唱維尼幫河豚子配唱了好 幾首合音,兩團幾乎差不多時間出新專輯,結 合起來一起巡迴打拚,展現音樂社群相互扶持 的青春熱血。 即使還稱不上是矌世鉅作,或多麼有深度,但 比起那些愈來愈華麗的樂團、愈來愈讓人生膩 的K歌流行曲,愈來愈制式的音樂節還有 MV 演出內容…,這些台灣 DIY 樂團的後龐克音 樂,實在耐聽與好聽太多。在前輩們開始玩起 對自己加冕的遊戲,我們沒有失望的理由,只 有在愈認識世界後,對可以珍惜的事物愈來愈 雀躍。只要閉上眼睛用心聽,我們應該會一直 聽到,這些在不同角落、魔幻的叢林裡用心創 作,正在發出彩色光芒、鑽石一般的搖滾呼喊。
嘉義赤翼社
追求改變,沒有邊界
採訪、撰稿、攝影 / 張雅晴
「為什麼學生一定要穿制服,老師卻不用 帶名牌?」、「為什麼學生在坡道上不 能騎車,老師卻可以?」、「為什麼我們已 經 18 歲了,卻不能選擇自己要吃什麼、只能 吃承包商在學校賣的便當?而且這些東西連老 師自己都不吃!」……這些很多人都視為理所 當然的事情,對一些些高中生們卻是一連串的 問號。意識到「如果什麼都不做,那什麼都不 會改變。」一群來自嘉義的高中、職學生們成 立了「赤翼」,他們創辦刊物、辦讀書會,用 飽滿的行動力向社會傳達他們的聲音,證明除 了學校的功課之外,還有很多事情值得他們去 做。 想做就做吧! 「或許你也應該做一些事!」2010 年暑假, 當時剛考上嘉義高中的岸高和秉霖參加國科會
人文社會科學營,某位大學教授的一句話,深 深烙印在他們的心底。進入學校之後,本來就 關心社會議題的兩人,注意到校園內許多問題 明明存在已久,卻始終沒有人試著去解決。半 年後,大埔農地徵收事件與國光石化開發案引 起一連串的社會運動,激起兩人想要「做些什 麼」的熱情。深知媒體傳遞消息的效率與影響 力,岸高認為,若創辦一份刊物作為嘉中師生 的溝通平台、推動校園內外公共議題的討論與 改善,應該會是個可行的方式。秉霖笑著說: 「那時後我們每天騎車上下學就會一直討論, 到底要不要做這件事,討論到最後,啊算了, 那就做好了!」 兩人召集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投入編輯, 一份完全公開、自由發表的刊物「赤翼」就誕 生了。各個班級和辦公處室都可以看見這份理 性討論班聯會制度、資優班制度、甚至是教官
職權的刊物。創辦刊物的過程並非順遂,除了 經費不足,許多成員為了顧及課業紛紛退出編 輯群,對外的邀稿也經常得不到回音。但岸高、 秉霖和後來加入的品任等人卻仍憑著一股熱情 將赤翼延續下來,刊物的內容也日趨多元,嘉 東變電所的抗議行動和媒體識讀都在報導範圍 內。2011 年暑假,赤翼透過「友善校園學生論 壇」將觸角延伸到校外。論壇結束後,赤翼增 加了幾位來自華南高商和嘉義女中的新成員, 跨校的連結讓整個組織馬上熱鬧起來。赤翼元 老成員之一的品任說,現在的赤翼不單是發行 刊物,還要朝向有架構的學生組織發展。
衣服不是本來就不用紮嗎?他們就沒有那個規 定啊!」
雖然關心嚴肅的公共議題,赤翼的成員們在相 處時卻一點也不嚴肅沈悶。一個議題丟出來, 馬上就有許多不同的聲音互相爭辯,即使在辯 論的過程中火藥味十足,但是吵完了大家感 情還是一樣好。擔任社團顧問的嘉中畢業學長 Balo 就說:「在我們這裡,大家的地位都是平 等的,沒有什麼領頭人物,也沒有口徑一致這 種事,開會從來就沒有安靜過!」就讀嘉女的 芙敏說,第一次來社團時,看見大家你一言我 一語的討論、講話又快又有條理,讓她非常羨 慕,希望自己之後也能夠像他們一樣。
雖然每個人遇到的問題都不同,但加入赤翼的 人都有個特點,就是真的想用行動去改變些什 麼。Balo 在高中時曾是第一代反對髮禁的學 生,當時他和朋友也試圖組織嘉義地區各校的 學生來討論校園議題,但最終還是失敗收場; 他搞笑的說:「我們常常說,等了十年,終於 等到這批學弟了!」芙敏說,大家都覺得站出 來替自己爭取權益的就是壞小孩,遇到問題時 明明很多人會抱怨,但最後站出來的人卻很 少,還會被老師和其他同學認為是在找麻煩。 話一說完,在場成員紛紛點頭如搗蒜。
多元組成交互激盪
在嘉女,芙敏和雯欣曾試圖聯署班代改革班聯 會的會議制度,雖然惹來老師的不滿和同學誤 解,學校卻因此試辦她們提議的新制度,讓芙 敏深信「做了才會有改變」。相較於校風嚴謹 的嘉女,嘉中和華商相對開放,但多數人面對 問題時仍然選擇沈默。在這樣的風氣下,赤翼 雖然努力在刊物上提供與學生權益相關的知識 和討論,卻還是很難獲得熱烈迴響。
赤翼結合了三所學校的學生,其中又包含高中 與高職兩種體系。不同的校風和思維,讓他們 在討論事情時可以激盪出不一樣的火花。就讀 華商的峻淵說,一開始他也很緊張,但實際 和嘉中的人相處過後,他發現自己在辯論過程 中,許多想法被激盪出來,他笑著說:「我們 各自有各自的長處啦!」嘉中的宜程說,既然 是跨校的組織,就要從找出大家共有的問題來 討論,「如果只針對單一學校的問題,例如討 論衣服是否要紮進去,華商的人說不定還會問:
岸高則說,華商的同學「做就對了,想那麼多 幹嘛?」的態度,打破很多他既有的想法,也 為組織增添不少活力。Balo 在一旁補充說,技 職體系的學生執行力本來就比較強,嘉中和嘉 女的學生面對問題時習慣動口不動手,雙方合 作正好互補。岸高抓抓頭說,他自己蒐集資料 的能力很弱,有一次要選開會的地點,華商的 宏昇丟給他看一堆部落格上的心得文,他才知 道「原來餐廳可以這樣找!」。
以轉進為前進 「關心的人雖然很少,但也不是完全沒有!」
秉霖說,刊物在班上傳閱的過程中,同學們多 少都會翻一翻,甚至也有像冠穎這樣被刊物內 容吸引而主動加入組織的例子。宜程也說,學 校老師就算不完全認同他們寫的文章,但是對 於他們創辦刊物的行為卻是肯定和支持的,有 的還會主動提供建議。
全自己的論點。」他說。芙敏也說,辯論的訓 練讓她有機會接觸每個人對公共議題的不同看 法,還可以學習如何說服別人認同自己的論 點。
不過,成員們對於現階段組織運作集中在校園 問題的局限性,還是有意識的,也決定要慢慢 轉向,以建立嘉義在地文化為新的目標。品任 說,組織要多方面發展,才能夠長久存在; 原先赤翼的角色比較偏激,很容易為反對而反 對,現在他們希望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行動根 基。一系列的讀書會和培力課程,就是為了厚 植成員實力所設計的。
考慮社團的長久發展,赤翼目前最大的問題仍 然是新血補充不足。組織內一半以上的成員都 已經高三,為了讓接下來的學弟妹能保有主導 組織運作的權利,大家都有共識讓赤翼的成員 繼續限定在高中生,畢業的成員僅能以顧問的 身分回來參與。也因為這樣,如果遲遲沒有新 的學弟妹加入,赤翼很難延續下去。秉霖說, 阻礙大家加入的最大的原因可能還是家庭觀 念,嘉義的家長們普遍認為小孩子只要會讀書 就好,不須要花時間在別的事情上。
讀書會的目的,是要讓參與者從「被動聆聽 者」,轉變為「主動的分析與詮釋者」,每個 人都要負責導讀部份內容。幫忙同學挑選教材 的 Balo 說,他盡量選擇大家的知識基礎都是零 的內容當作讀物,避免突顯成員彼此的程度差 異。宏昇談到自己導讀過的《都市地理學》, 興奮地說,他本來就很喜歡古蹟,這本書給他 很多新的觀念,而且一點都不無聊。冠穎也說, 藉由《血汗超商》的讀書會,他第一次瞭解到 總公司和加盟主之間的剝削關係,讓他開始思 考「為什麼社會上會出現這種情況?」 截至目前為止,赤翼已經舉辦過兩次培力課 程,第一次課程的重點在培養社團運作能力, 第二次則是著重在建立文化視角。跳脫高中課 堂 上「 老 師 教, 學 生 聽 」 的 模 式,Balo 用 辯 論的方式訓練大家的思辨能力,主題涵蓋美牛 議題、陸生來台、二二八事件等等。反對美牛 進口的岸高在美牛議題辯論時被分配到正方, 為了說服其他人,他重新建構自己的論述,也 因此看見自己在思考上的盲點,「辯論可以健
期待新血加入
為了招募新成員,他們已經寫好一首歌,打算 拍招生 MV。同時大家也準備在暑假進行社區 調查和拍紀錄片的計劃。而對於他們想像中的 「嘉義在地文化」的內涵,每個人都有不同的 想像。宏昇說:「嘉義有很多日治時期遺留下 來的古老房舍,連在地人都不懂它們的美,這 些東西現在我們不保存紀錄下來,以後就都沒 有了。」 關於赤翼未來的走向,同學們坦言還在摸索 中,但刊物的編輯作業並沒有停擺。除了原有 的公共議題討論,他們希望能透過刊物宣導組 織的理念、增加在地文化的報導和翻譯國際新 聞。岸高說:「我們一直在學,一直在朝目標 前進,以前沒有做過的,現在我們都做了;這 段過程就像是一種磨練,讓我們不斷去發現自 己到底可以做到什麼程度。」一群精力旺盛的 青年們,正在嘉義的豔陽下,攜手嘗試把自己 打造成這塊土地上的一股新興進步力量,而他 們的嘗試沒有邊界。
溪州水圳 訪調紀行 1 撰稿 / 2011 年溪洲訪調小組成員 石冠倫、王聖義、 李威寰、江昺崙、陳欣、陳慈愔、章思偉
訪調的路上:溪州,故事與人 七月底,我們前去溪州訪調的時候,二期稻作 正要開始。不少田地已處於翻土整地階段,犁 田機來來回回的,有些則已一列列的插上秧 苗,為田地添上綠意了。 生活在莿仔埤圳周遭的人們,已百歲的水圳陪 伴了他們一生,四十幾歲以上的農民們,兒時 那「乾淨、沒水泥、可以抓魚」的水圳是共同 的記憶。隨著水圳因現代化圳路的修葺及為了 配合集集攔河堰的大工程,圳溝水泥化、挖深、 加高、分槽,現今已無法成為孩子們的玩耍天 堂。第一天吃過晚飯後,我們在濟公廟旁遇到 的一位大哥,臉上帶著點無奈說:「看了就覺 得危險,掉下去就上不來了啊,所以不會讓孩 子接近圳路」。原來,現代的工法竟在農村帶 來危險和疏離。 但政府卻連整個開發案的告知都沒做好。
以調用農業用水的專管鋪設工程來說,在正式 的說明會召開之前,農民們接收到的告知,竟 是挖土、鑽探機具和工程人員。就如同住在水 圳附近的陳伯伯所告訴我們的,「是最近試 挖的時候才知道的」。陳伯伯經歷過水圳未水 泥化的階段,小時候於水圳玩水、洗澡、養牛 的記憶仍清晰,長大一點後,也在未有現代化 灌溉系統的狀況下努力顧田水。當時是真正的 「看天吃飯」,僅有簡單的水圳和湧泉。 陳伯伯也說,稻田一甲地成本約十萬,而萬一 遇上颱風就血本無歸啦!(新聞上的農損幾千 萬僅換成每斤漲價幾塊錢甚至政府出手凍漲, 長期心血全毀的苦痛,誰能體會?);缺水休 耕的話每分地一期補助四千五百元,也得扣掉 整理、除草的費用。現在的他,自己種米是賺 不了錢的,還得靠孩子們給紅包和老農津貼。 談到對中科四期的抗爭,他卻較為悲觀,也許 當過村長的他,明瞭一些地方勢力的矛盾與中 央的政治問題,怕抗爭只是狗吠火車。這樣的 態度,其實存在許多農民心中,不過,居住於 圳寮村的謝寶元先生站了出來。 今年六十一歲,仍老當益壯的阿寶叔,因前陣 子的焚化爐抗爭事件發生後 ( 反對彰化溪州興 建焚化廠),又來一個中科四期,決定先站出 來擔任自救會的會長。之後的八七護水活動, 以及多次上台北的陳情,也總能見到他的身 影。自救會的組成,來自於彰化縣內各地的人 們,也有外地人。阿寶叔說,未告知、偷試挖 也就算了,居民當場在施工時詢問,工程人員 竟只回答部分事實(如說是挖、埋水管,卻沒 說這水管是要做什麼),連鄉長都不知情呢。 每每帶著笑容的阿寶叔,忙農事之餘也要參與
1 本溪州訪調小組於 2011 年 7 月中,前往溪州鄉進行訪調。主要的行程是訪問農民、瞭解溪州農業、人文地理,以及參訪莿仔 埤圳。我們在拜訪溪州時也認識了許多鄉親,在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很多農民的樸實勤奮,算是另一種台灣的典範吧。很懷念在 溪州的日子,也很感謝幫忙我們的所有人,沒有大家,這幾天的故事不會如此精彩。
0
自救會的會議。當聽到他對我們這些學生說謝 謝時,總是有點難熬的,畢竟在地人承受的不 只是農業的危機而已,還有在地勢力的後續動 作所帶來的煎熬。而我們初來,且不一定久居, 即不容易被在地的羈絆所困住。然而若久居則 又是另一種情境了…… 記得訪調結束前,我們分別騎著機車繞著大半 個溪州鄉,土法煉鋼地張貼一些以廢紙做成的 「八七護水行動」簡易海報。午間,途經水尾 村的一間麵攤,幾乎要曬傷的我忍不住停下 點碗麵。吃麵時老闆娘默默的在一旁洗碗,過 了許久才問道我是哪裡人,開啟一些短暫的談 話。「我當然知道啊」是她對我那十五張海報 的回應。付完錢後,老闆娘拿了兩張去,「我 幫你貼吧」,她嘆了口氣。一旁一位旁觀的老 先生也要了一張。 再次騎車上路,似乎感覺炎熱稍減。我想,在 地人肯站出來的確才是最好的及時雨,有如穀 雨一般,使那土地正義成長茁壯,農業能生生 不息。
莿仔埤圳據聞於清乾隆年間,由鹿港人陳四芳 集資開鑿,直到 1901 年,日本總督府才將水 圳從管理者葉惠清(時任溪州庄長)手中收回, 並加以整修,成為台灣第一條官設水圳。水圳 開鑿至今已有大約 180 年的歷史,經由日本人 加設提防整修之後也歷經了百年歲月。水圳不 只孕育了無數的稻米、甘蔗,也餵養了世世代 代的溪州人,農民陳大哥說:「這就是我們的 母親,母親的水。」
0
0
0
0 0
彰化縣的水圳取水,主要來自濁水溪。但濁水 溪的水量並非全年豐沛,而彰化的農業用水用 量又很大。所以在民國 90 年以前,彰化農業 長期採用「大區輪灌」的制度。自民國 74 年 起,彰化農田水利會提供濁水溪水給莿仔埤圳 四天,然後停六天(三天給八堡一圳、三天給 二圳),這三個區域平分溪水。據溪州鄉的農 民說,這樣的分配,對莿仔埤圳的農民還算是 較有利的。而且在停水的那六天裡,如果水量 夠大,有時也會額外供給莿仔埤圳使用。但是 民國 90 年,集集攔河堰完工後,莿仔埤圳的 供水情況,就有明顯的變化。 集集攔河堰的建設,主要是為了供應六輕用 水,最高可達每日 80 萬噸的水量。而為了保 證六輕工業區可以全年無休地有水可用,集集 攔河堰嚴格控管水量。從此以後,莿仔埤圳的 水嚴格地「供四停六」,甚至有時「供三停 七」。主要原因就是工業用水排擠了農業用水。 0
割開大地母親的血脈搶
0
水元兇攔河堰
0
0
0
0
0
0 4
中科四期湊一腳 4
根據學者計算,一旦中科四期開始運轉,彰 化地區的農業用水,每年將增加 1000 萬噸至 3000 萬噸的缺口,受影響的農田高達 18550 公 頃。沒有水,農民要怎麼維生呢? 中科管理局又稱,他們只會在夜間取水,此時 農民休息,不會影響農民灌溉的權益。但這樣 並不合理,因為莿仔埤圳的水量受北岸聯絡渠 道控制,而北岸聯絡渠道的水量,又受集集攔 河堰控制。集集攔河堰有所謂「總量管制」的 制度,換句話說,集集攔河堰每天送給北岸聯 絡渠道的水量是固定的。一旦中科取走水量, 莿仔埤圳的水量必定下降。這與什麼時間取 水,並不相干。
0
0
0
0
0
0
00
伊於胡底抽井水 彰水會會長承認,彰化農田用水的缺水率高達 6 成 7。由此可見彰化農業灌溉用水之不足。 莿仔埤圳嚴格地「供四停六」,其結果就是農 民必須打井抽取地下水,以支應停水的六天。 因為對於生長期的水稻來說,三天沒有灌溉, 水田就會乾涸,稻子就容易有蟲害或者生病。 但是抽取地下水,有兩個問題。第一是成本太 高,請人打井加上抽水馬達的購買、維修,通 常須花費近十萬。這對於農地面積普遍不大的 彰化農民來說,抽地下水的成本佔其投資的比 例,是相當高的。而圳水則是免費。第二是地 下水缺乏圳水原有的礦物質,對農作物的滋養 程度,不如圳水。所以只要有圳水可用,農民 普遍喜歡用圳水,打井抽水其實無奈的選擇。
草根反抗的漫漫長役 2011.7.26 彰化農田水利會中科四期(二林基 地)調度用水地方說明會 當晚,水利會在大庄廟口舉辦工程說明會。沒 參加過說明會的我們就前往旁聽。當我們抵達 現場,看到了幾位警察,並且遇到了在地的議 員,他說他之前參與反焚化爐活動時遭到黑道 攻擊,提醒我們要注意自身安全。而在現場也 看到了一些高大的人士,雖然不能妄加猜測, 但我們多少也感受到了地方勢力複雜的關係。 說明會一開始,由水利會會長呂爐山開頭,他 表示過去農業培植工業,現在則是工業回饋農 業,所以農民才不用繳水租,因此大家應該接 受這個調水的工程。接著由水利會總幹事進行 說明,主要是針對之前被質疑的問題做辯駁。 當他講解至一半,一位台下的農民發出不滿的 聲音,認為水利會都在騙人,鄉代則站出來 質疑他並非當地人,場面一時混亂了起來,經 過他人勸阻後說明會才得以繼續。但不多久台 下的農民又激動的想表示意見,場面再次陷入
混亂,最後水利會會長表示大家都不聽他們說 話,他也不要聽大家說話,旋即帶著水利會的 人離場。水利會的人離開後,台下的農民阿伯 們一個個到台前發表自己的想法。從他們激動 的語氣,我們可以清楚的感受到他們的憤怒, 只是可惜這些話已無法傳遞給離去的水利會官 員們了。
2011.8.7 在地居民守護水圳紀實 為了讓政府以及更多人關注中科搶水議題,並 且凝聚溪洲鄉親,莿仔埤圳產業文化協會、反 中科搶水自救會 8/7 在大庄村水源頭舉辦了反 中科搶水──千人護水圳的活動。活動前幾 天,各地的朋友陸續前來協助,工作人員製作 當天會用到的招牌、海報,並沿著水圳掛設路 標,和更早即沿水圳綁上的「守護水圳」旗幟, 一同指引了會場的方向,而那天空藍的旗子隨 風飄搖,更是傳達這個活動的意念。 十點開始全島護水大會師,來自各地的支持團 體和當地居民齊聚在高掛起「護水」大字的水 源頭,眾人拿著許多標語,抗議政府與財團在 圖利時總忽略了環境永續和農民生計。接著護 水祈福儀式開始,由反中科搶水自救會會長帶 著大家焚香祭拜天地,祈求風調雨順。在活動 主持人帶領呼喊「反中科、護水源、顧田水、 救農業」的口號下,眾人繞行水源頭三周,表 達護水意念,再由會長念訟祈福文,那一字一 句,都是所有農人對水的依賴和守護田園的希 望。最後大家以紅色顏料將指印蓋在「水、水、 水」的字型上,宣示大家一同護水的決心。 台灣真的需要那麼多的科學園區嗎?而在科技 發展背後我們又要付出多少環境生態的犧牲? 而這又是多少在地居民的犧牲呢?我們重新思 考不斷地這些議題,這些也許是社會價值觀的 問題,但也是我們必須一直去尋找實際方式來 改進的。
中
自
中科四期與搶水工程的近期發展 自訪調小組踏查溪州以來,中科四期與搶水工程的變化
2011.9.13
2011.9.16
2011.10.7
2012.4.19
中科管理局為使廠商及早進駐,要求變更 2009 年有關放流水的環評結論,希望可以在放流水 專管設施完成前,就讓廠商進駐。此要求遭環 保署駁回。
2012.3.15 溪州農民北上總統府陳情,要求中科四期進行
環保署發函溪州農民,認為依照中科管理局與 彰化農田水利會之說詞,溪州搶水工程不須環 評。且若其說詞與事實不符,將由中科局與彰 水會負責。反中科搶水自救會回應:「環保署 不就事實查證,而是以「買水」及「賣水者」 的一紙函文來不負責任的判斷;明明中科管理 局及彰化農田水利會就說詞反覆矛盾,就多次 說謊,但是環保署仍然不敢查證。」
2012.3.21 負責監督國科會之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等 11
溪州、二林等地的千位農民,北上行政院抗議 中科四期搶水圈地。
2011.10.16 藝文界參訪溪州莿仔埤圳,發起「搶救百年水
圳 ‧ 守護台灣糧倉」連署活動,並宣言:「沒 有水就沒有生命、就沒有農業。沒有農業,我 們就沒有糧食;沒有農業,農村就不復存在, 農人應該如何依存?」 環保署做出「搶水工程不須環評」的結論後, 農民改採法律途徑,向台北行政法院申告,認 為搶水工程必須進行環評。而中科局與彰水會 竟在法院做出判決前,搶先在 2012/2/23 動工。 2012.3.13 國科會主委朱敬一於立法院聲明,為因應面板 產業前景黯淡,友達也因此不進駐中科四期, 故「中部科學園區第四期二林園區的產業結構 可能改變」,而中科四期園區也應該有轉型的 計畫。國科會已經呈報行政院,請政務委員評 估轉型話。 2012.2.23
2011.9.13
檢討,在轉型計畫出爐前,搶水工程必須停工。 並質疑:「中央白臉官員急踩煞車?地方黑心 搶水工程繼續執行?」 位各黨籍立法委員,率領國科會、中科管理局 等中央各部會官員,前往溪州現場會勘。針對 溪州搶水工程,國科會副主委賀陳弘宣佈暫停 施工。 2012.3.28 立委、官員會勘當天已然停工的搶水工程,又
公然違背上級指示,繼續施工。 2012.4.12 溪州農民第十二度北上抗議搶水工程,包括吳
晟老師在內的三百位農民於烈日下枯坐五個小 時,換得政務委員承諾一週內召開「中科轉型」 協調會,並將停工「列入協調會議程」。 2012.4.19 國科會召開「二林園區調整轉型協調會」,但
此會只邀請官員代表、支持工程的地方立委、 賣水的彰水會。國科會副主委於會後記者會表 示「中科四期確實有重新檢討之必要、將往低 耗水產業方向研議,國科會將以兩個月的時間 進行轉型規劃,而此段時間內工程不會暫停。」 反中科搶水自救會則回應:將提出刑事訴訟, 控告中科局、彰化農田水利會圖利、瀆職。
在遙遠北方, 原住民的聲音嘹亮而堅定 撰稿、攝影 / 洪貞玲
2
012 年三、四月之交,北國還籠罩在皚皚白 雪之中,森林中樹木還未見新芽。放眼望 去,錯落灰黑的山巒映著藍天,少許村落房舍 妝點白地,這個彷彿用潑墨筆法勾勒出的天地 之間,一片靜寂。長久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薩 米人,身著彩色傳統服裝,拉開他們的嗓音唱 著悠依克 (Yoik),劃破靜默寂寥的極地,為蒼 茫大地增添繽紛的色彩。 地球北端極地的薩米人 (Sami/Sapmi),正用他
們的熱情擁抱來自世界各地的原住民朋友。挪 威北部,在被喚為薩米都心 (The heart of Sami) 的 Kautokeino,舉辦世界原住民電視聯盟大會。 世 界 原 住 民 電 視 聯 盟 (World Indigenous Television Broadcasters Network, WITBN) 是一個 很年輕的組織,由國際間的原住民電視台經營 者所倡議發起,希望透過各國原民台之間的交 流合作,強化媒體維護原住民語言和文化的目 標。2008 年 3 月,紐西蘭的毛利電視台舉辦了
Lavu 帳篷前面一曲 yoik,薩米朋友正引吭高歌
第一屆的國際會議,在九個創始會員的支持下 1 ,正式啟動了聯盟的運作。台灣原民台從一開 始就積極參與,2010 年 9 月在台東熱熱鬧鬧地 舉辦第二屆年會後,從第一屆執委會秘書處毛 利電視台手中接下棒子,才在今年將秘書處工 作交給挪威的薩米電視台。 WITBN 有幾個具體目標,希望發展彼此的合 作關係,可以擴大原民台的閱聽人口、增加資 源近用、促進知識轉換、國際領導地位、改善
節目內容、擴大聯繫世界原民電視媒體等2 。 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年會,就是讓各國原民台的 經營者可以交換彼此的工作成果和重要議題。 今年的年會,從 3 月 24 日到 29 日為止,除了 例行的聯盟會員的交流之外,還規劃發展原住 民新聞 (Indigenous Journalism) 的主題論壇。會 議規劃三大議題:新聞產製與觀點、節目分享、 技 術 革 新。 今 年 WITBN 還 新 創 了 國 際 原 住 民 新 聞 獎 (World Indigenous Journalism Awards,
1 WITBN 的創始會員包括 TG4 (Ireland); Māori Television (Aotearoa New Zealand); NITV (Australia); TITV / PTS (Taiwan); BBC Alba (Scotland); NRK Sami Radio and Television (Norway); S4C (Wales); SABC (South Africa) and APTN (Canada)。 2 關於世界原民電視聯盟的資訊,參見以下網址 http://www.witbn.org/
WIJA),頒發給澳洲原民台 NITV 深度報導大 獎,毋庸置疑,這是第一個獎勵具備原住民觀 點的電視影音節目的國際大獎。 雖然路途遙遠、跨越亞熱帶溫帶以至於極圈, 台灣團仍然盛情參與!我和台灣公共電視、原 民台的代表團以及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的 董事們,認真聆聽現場的討論,更深刻感受國 際原民台之間命運共同體的情誼。雖然,各國 的原住民有其不同的文化傳承、語言特色、社 會脈絡等等差異,但是,他們的命運又是何其 相同,同樣經歷被殖民教化、被剝奪權利、被 否定歧視。當國際社會正式承認原住民的權利 之際,這些原住民媒體要在民族振興的道路上 前進,需要更多攜手合作的夥伴! 拜原住民文化的豐富多樣之賜,WITBN 年會 有了更多活潑的展現,也讓我這個習於參加制 式學術會議的古板學者,眼界大開!會場裡強 調原住民觀點的重要性,也強調對話溝通的可 貴。這些企圖,從討論的主題中就明顯可見。 例如:訴說原住民的故事—我們的觀點、原住 民族媒體的力量、建立原民觀點、原民媒體與 高等教育之於原民新聞學的發展、原住民自決 與原民廣電作為一種言論自由、原民觀點與主 流觀點的遭遇等等等等。與會者熱烈討論著: 什麼是原住民新聞,如何在高等教育中發展原 住民新聞學,原住民媒體的任務是什麼,原住 民媒體跟主流媒體有何不同。 除了場內熱烈交換意見外,場外的活動更是吸 引國際賓客認識薩米文化的亮眼櫥窗。薩米文 化小販在會議廳外展示他們的特色手工藝品, 皮製禮服、銀器飾品、鹿角雕刻、毛帽雪靴等 等,美不勝收。 薩米人長期生活在極圈,他們的生活與麋鹿息 息相關。在一場戶外田野體驗活動中,主辦單
位把賓客帶到冰天雪地的曠野中,體驗薩米人 的牧獵生活。薩米牧場的老闆駕著現代化摩托 車,讓我們在曠野中與他的麋鹿群近身接觸﹔ 或者,由麋鹿拉著雪橇,帶著訪客在雪地中踽 踽前行。此時的溫度是零下二十度,訪客們身 上儘管加了帽子、手套、厚外套,大抵無法阻 擋寒氣,一定得穿上保護全身的「太空裝」, 才有辦法頂天立地,學做薩米人。 不過,就算是勇敢的薩米人,也無法長期待在 戶外,這時候,Lavu 就是最佳的避風港了。 Lavu 是薩米人的傳統帳篷,在曠野中可抵擋風 寒。Lavu 的形狀成圓錐形,上方露出一片天, 有助通風。帳篷中間,升起煙火,兼具保暖與 炊煮的功能。傳統的鹿肉、芋泥主食搭配熱咖 啡,就是人間美味了!一個下午,各國原住民 代表展現自己民族的傳統歌曲,接力傳唱,此 起彼落;或是相互呼應,例如蒙古的鈴鼓為瓜 地馬拉歌謠伴奏,薩米的 Yoik 和台灣達悟歌 謠唱和,竟能交融無間,傳達不分國界的歡樂。 還有一晚,訪客受邀參加挪威公共電視 NRK 交響樂團的演出,交響樂團搭配薩米傳統歌 謠,竟有一種說不出的奇妙趣味。薩米傳統歌 謠悠依克 (Yoik) ,據說是歐洲最古老的音樂之 一了。它有一種特殊的唱法,歌者總是要用濃 濃的喉音發出旋律。薩米朋友告訴我,每個人 都有自己專屬的 yoik,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 一個故事、一個地方、甚至是一隻動物。 也就 是說,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都是可以 yoik 的引子。 那一晚,除了國際賓客大開眼界之外,薩米人 也熱烈捧場,畢竟,整個 NRK 交響樂團移駕 到北方,可不是常有的事! NRK 所以這麼鄭 重其事,因為這次會議主辦方薩米電視台,就 是 NRK 的重要部門之一。也因此,NRK 的執 行長還特別從首都奧斯陸來到北方,代表主辦
WITBN 年會中,與會者分享各國原民台的運作經驗,左起第三人為 NRK 薩米部門執行長 Nils Johan Heatta,左起第四人 為加拿大原民台 APTN 執行長 Jean Lerose。
單位歡迎國際嘉賓。作為原住民媒體,薩米廣 播與電視並不是全然獨立的公司,而是隸屬於 挪威公共電視。這也讓我們見識到原住民媒體 與公共電視合作的一種特殊模式,而且,似乎 運作得不錯。 挪威公共電視 NRK 為歐洲訂閱率最高的公共 媒體,受到閱聽人信任及喜愛,而薩米語的電 視製作為 NRK 組織內的一個部門,得到公共 電視的支持及組織、財源上的支援。薩米電視 目前還沒有獨立專屬的電視頻道,薩米節目分 布在 NRK 不同的頻道與時段。缺乏專屬頻道, 缺點是時段不足、無法凸顯薩米節目的獨特地 位;但是,透過 NRK 主流頻道的播送,則可 以讓所有挪威人都有機會收視、認識薩米文 化。 在會議期間,我和研究夥伴、台大新聞所林麗 雲教授3 有 幸 參 觀 NRK 的 Sami 部 門, 並 訪 談
Sami 部門的執行長 Nils Johan Heatta,更清楚認 識挪威媒體對公共服務的堅持。NRK 的 Sami 部門包括電視與廣播的製播,員工共有 100 人, 每天放送五個小時的節目。1985 年上任至一直 堅守崗位的 Heatta,很清楚知道 Sami 媒體與公 共媒體共存共榮的價值與原則所在。根據憲法 與相關法規,挪威政府應保障 Sami 的語言與 文化自主;雖然隸屬於在 NRK,但是 Sami 部 門有其高度主導權,包括預算、人事與編輯方 針,NRK 其他部門都不能干涉。 在遙遠的北方,薩米人努力追求族群自治、自 主發聲,告訴挪威主流社會「我們是誰」。在 國際大會中,各國的原民台工作者,也激昂地 討論什麼是原住民新聞學、原住民新聞與主流 新聞有何不同、如何傳遞原住民觀點給全世界 認識。原住民的聲音嘹亮而堅定,在南方的我 們,感受到了嗎?我們又可以學到什麼呢?
3 筆者和林麗雲教授刻正執行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委託之原住民族電視台法制化之比較研究,此次挪威薩米行,得 以蒐集研究資料,一覽各國原民台的運作與挑戰。
世界小姐與二十一世紀社會
社會主義 撰稿 / 馮凱亨
所有國家,都是同中有異,委內瑞拉獨步 全球的表現,有三。一是 1975 年創設的 El Sistem,直接翻譯是「系統」,實際是「社 會行動音樂」,通過(古典)音樂的推廣及其 教育,正面變化中低階層青少年的生命軌跡。 由於成效良好感人,不但拉美鄰邦仿效,海外 許多國家包括北美西歐,無不交相讚譽。 另兩個特殊之處是,委內瑞拉「盛產」世界小 姐,委內瑞拉也在建構「二十一世紀社會主 義」。 「地球小姐」(Miss Earth)的選拔雖然資淺, 2001 年方當起步,但提倡環境保育、減量消費 的意識,讓人對這個後起之秀肅然起敬。迄今 11 位地球小姐,分佈均勻,亞洲、非洲、歐洲、 北美與南美都有,委內瑞拉拔得頭籌一次,不 算突出。
不過,眼光如果放到另三個歷史悠久的選美大 會,委內瑞拉就顯得鶴立雞群了。無論是英國 倫敦作為基地,起自 1951 年的「世界小姐」 (Miss World);或是美國的「環球小姐」(Miss Universe, 1952);還是基本上都在日本舉辦的 「 國 際 小 姐 」(Miss International, 1960), 委 國剛好都取得 6 年次的后冠,累計 18 次,遙 遙領先亞軍的美國(13 次)。 舉世第一的選美成績順應了主流價值,是對資 本主義體制的臣服;何況,風風光光的選美, 突出委國僅佔 21% 的歐裔子女,形同黯淡了絕 大多數的人口。所幸,委內瑞拉另有一項世界 記錄,恰巧相反,它逆流而上,在冷戰結束、 實存社會主義陣營潰敗、歷史號稱已然終結 二十餘年的當下,委國宣稱其現在與未來的行 進方向,就在建構「二十一世紀社會主義」。 兩種對立的世界第一,同時存在於委內瑞拉, 關鍵人物是雨果 ‧ 查維茲(Hugo Chavez)。
委內瑞拉的二月事件 1940 年,委內瑞拉晉身世界最大石油輸出國, 到了 1970 年,沙烏地阿拉伯方始取而代之, 委國目前仍位居第五大。1958 年,委內瑞拉兩 大政黨談好條件,輪流作莊,就地瓜分石油富 源。這個「民主約定」的代價是選舉有名無實, 持續 40 年。1983 年 2 月油價大幅下跌,經濟 活動快速滑落、貨幣貶值,貧富差距急速惡化。 1989 年,委國政府接受「國際貨幣基金會」疏 困方案的條件,財政緊縮、公共支出大幅刪減, 民怨及隨之而來的抗議行動四起,軍警在 2 月 27 與 28 兩日鎮壓首都卡拉卡斯及近郊的人群, 死亡人數低估是 396 人,但另有人認為超過 3 千。這次殺戮對於查維茲等年輕軍官是一大刺 激,軍人保國衛民,現在槍口對內! 三年後,又是 2 月,38 歲、已是上校的查維茲 發動政變,總統招降,他應允,但要求通過電 視,向民眾講演。他說,起義的訴求雖然落空, 但失敗「只是暫時」。一分鐘的號召,查維茲 頃刻成為全國英雄,民眾對政治建制的不滿有 增無已。11 月底另一群軍官政變,再度敗陣。 入獄兩年後,委國再次大選,新任總統以不再 重返軍旅為條件,開監放人,查維茲回返政治 圈,主流媒體少見聞問,地方鄰里小報及傳媒 倒是甚為殷切,寄以厚望。此時,委國經濟情 勢每況愈下,聯合國統計顯示,至 1997 年, 也就是查維茲獲得推舉,代表新政黨角逐大位 的 1997 年,人均所得已經從 1990 年的 5192 跌 至 2858 美元,貧窮人口從 1980 以來也增加了 17.65%,兇殺及其他罪案是 1986 年的兩倍,在 首都一帶尤其慘烈。1998 年底,他以 56% 選 票當選總統。1999 年,依舊是 2 月,查維茲就 職,隨即史無前例地提出修憲公投之議,4 月 25 日,88% 民眾投票贊成;再過 3 個月,負責
修憲的立委 131 席產出,其中佔人口 1% 的原 住民取得 5 席次(3 席是保障名額),參選的 1171 人雖有超過 9 成來自反對黨,支持查維茲 的各種組合仍取得 125 席! 8 月 3 日修憲大會 召開,12 月新憲法公投,半數棄權,但投票者 有 72% 支持。 改革與反撲 進入新世紀,查維茲政治支持度扶搖直上。 2000 年 7 月,依據新憲再選總統,59.8% 選民 力挺。現在,全國計已增加至 165 席次的立委、 23 位省長與 337 市長,其中,分別有 104 席立 委、17 位省長與約半數市長可以歸為查派。次 年底,新政府創立 49 部法律並付諸執行。其 中,《土地法》表明即將在 2004 年推動土地 改革;《碳氫化合物法》阻卻石油公司私有化, 另準備從 2004 年起,將石油營運商權利金從 1% 提高至 16.6%(後來在 2006 年 10 月再提高到 50%,在這段期間,台灣報端曾說〈委國搶油 中油擬訴諸仲裁〉);《漁業法》則有利於中 小型魚戶或公司。三法的總合效應是,委國菁 英優勢階層囊括數十年的經濟利益,有史以來 首度遭到威脅。 然而,菁英好日子過得久,無法認知,或是不 肯承認自己過去一直享受優厚、但不公平的特 權,他們反倒怪罪其實並不算激烈的矯正措 施。2002 年以後的動盪政局,根源在此。 再次,又是 2 月,查維茲在 25 日任命國營石 油公司 PDVSA 新董事會,一舉拔除霸佔該職 務多年的傳統菁英,他們、PDVSA 管理階層 及外資的緊密臍帶,就此中斷。代表資方的總 公會,原本就是先前執政半世紀、如今在野的 政黨之入幕之賓,總工會 CTV 歷來也是親近 PDVSA 的舊董事會。現在,為了對付查維茲政 權,算是閹雞工會的 CTV 逞其餘勇,不但不
與資方衝突,反而合作無間,到了 4 月 9 日, 更是罷工響應資方推倒查維茲的訴求! 情勢快速變化,新舊力量湧向大街,示威與反 示威對峙僵持,一切悉如反政府派所設計的腳 本,4 月 11 日,政變如期登場,馬到成功。發 動政變的人帶走總統,原已知情並穿梭其間的 美國,現在很快地承認新的造反派,也就是與 其關係良好的昔日菁英。他們非法「推翻」了 民選政權,山姆大叔立刻認可其為合法政府。 美國與這些菁英沒有想到的是,負責看管查維 茲的低階軍官接獲親友手機來電,得悉了實情 之後,他們拒絕將查維茲送出境外,更不肯加 害。說時遲那時快,支持查維茲的總統府衛隊 迅速表明,政變者若不離開總統府,他們將開 敞大門,放入麇集的人群。未幾,政變戲劇化 地失敗,查維茲返抵總統府。混亂中,17 人喪 命街頭,雙方人馬都有。政變前數個月,已經 進入委內瑞拉拍攝紀錄片的愛爾蘭團隊,意外 地忠實攝製了整個豬羊變色的過程,曾以《驚 爆 48 小時》為名在公視播放。時代可能是進 步的,1973 年 9 月 11 日,智利軍事強人在美 國羽翼下,派飛機轟炸民選的社會主義總統阿 葉德(Allende, Salvador),政變功成而戕害千 萬智利平民的往事,今朝不再能夠得逞。 在野朋黨未因政變落空而退卻或遭重罰,他們 逍遙法外,更不會因為失利以致「懷憂喪志」, 反對勢力「不屈不撓」、繼續出招。以台灣或 任何民主政體的眼光視之,應該都很難理解箇 中緣由,是因為舊勢力的盤根錯節,太過深廣 嗎?政變失敗八個月後,也就是 2002 年 12 月, 他們號召總罷工,特別針對委國命脈石油業, 與此同時,舊的統治階級要求查維茲辭職。最 後,查派發起更大規模的動員,另一批基層石 油工人登場,作為重要的委國經濟命脈之石油 生產,這才得以局部運轉。在紛擾的罷工與反
罷工過程,許多社區民眾與軍方人馬加入勤王 陣容。有了這些協作,食品供應得以沒有停擺, 為期九週的罷工終告崩盤。這次,再不懲處就 是縱容,就是養虎遺患。查維茲上台以後,第 一次,迄今也是唯有這麼一次整肅國營事業員 工的行動登場,參與罷工的 1 萬 8 千名管理、 行政及技術員工,請你走路。 這場罷工在 2003 年 2 月告終,但反對勢力未 被擊潰,在野勢力堅不雌服。不但頑強,他們 更利用新憲法創設的罷免權,先訴求後行動, 提出罷免總統的公投案。2004 年 8 月 15 日公 投的結果出爐:59% 選民反對。第三次擊退舊 勢力的查維茲毫不志得意滿,他在進取中鞏固 成果。當年 10 月底,查派在地方選舉大有斬 獲,攻佔省長 21 位,反對者只得 2 位,市長 比 例 從 5 成 增 加 到 7 成。11 月, 查 維 茲 主 辦 高層工作坊,所有支持他的新科市長與省長齊 聚討論後,聯手推出「新策略路徑圖」(New Strategic Map)。 「二十一世紀社會主義」登場 經過工作坊的內部討論、辯論及凝聚共識之 後,查維茲在 2005 年元月參加第五屆「世界 社會論壇」,地點是巴西阿雷格里港(Porto Alegre)。面對現場 1 萬 3 千人,以及直視運 動場外大螢幕的 5 千人,查維茲首次宣布委國 的前途,就在追求與建構「二十一世紀社會主 義」。現場人士熱淚盈眶,人類前途低迷數十 年、公正民主自由的進步動能不進反退,查維 茲從 1998 年秉持拉美傳統的民粹與民族主義 訴求與凱因斯經濟模式,走了 6 年,雖然有些 革新,仍在國家資本主義的叢林打轉,卻已無 法見容於舊有勢力。至此,委內瑞拉如同當年 卡斯楚在古巴革命後兩年,因美國封鎖、入侵, 致使不得不進入轉捩點,積極邁向另一模式。
社會主義的宣告,「可能如同許多左派的看法, 終究只是毫無意義的概念。但是,當下此刻, 這個概念既是不確定的反映,也是願景的許 諾,尚在試驗、猶待步步為營地爭取。」 有人審慎地振奮,另有人不解、焦慮、憤怒。 年初的這場「出櫃」,證實了固有勢力的「預 言」,真正是人以情境為真,則其結果為真! 2005 年底,委國選立委,南北美洲國家除古巴 外都是其會員的「美洲組織」,再加上「歐洲 聯盟」,派遣陣容龐大的觀選團,亦即監督大 選。但是,委國所有反對黨聯合杯葛,致使投 票率僅略高於 25%,但既有國際團隊的監督, 選舉之乾淨與合法並無爭議,反對派集體杯葛 致使所有 165 席次,盡入查維茲陣營。 2006 年 4 月,鼓勵、提倡參與民主的《共同社 區議政法》施行,相關人可以自己設定地理區, 少則 10 戶(原住民)、20 戶(鄉村),多則 200-400 戶(都會)就可成區,在區內 30% 成 人與會討論並民主多數決之後,就可決定專屬 於本社區的任何事務(從微型金融合作社、造 橋鋪路…至電台)。除鼓勵社區志工參與及自 行募款,各級政府亦對這些社區提供財政等協
助,如該法通過後 8 個月,次(2007)年中央 政府預算 530 億就有 1 億美元撥付這類社區。 再者,查維茲並在元月宣布另移撥 50 億美元 予以支持,到了 2007 年 3 月,也就是法律通過 後 1 年,這類議政區已有 1 萬 9500 個, 2011 年約有 3 萬個。 黨的重新打造 2006 年 12 月 總 統 大 選, 查 維 茲 以 63% 獲 連 任。次年 3 月查維茲公告計畫,表示擬逐步推 動政黨協商與整合至 11 月。這個組織的再造 與重整,雖有合縱連橫的盤算,卻亦有協力交 心、存異會同之心,經過這番努力,終於有了 「聯合社會主義黨」(United Socialist Party of Venezuela, PSUV)的成立,黨員 570 萬,由 11 政黨組成,佔 46% 選票,另有同樣支持「玻利 維亞革命」(Bolivian Revolution),但選擇不 加入 PSUV 的若干政黨(佔 16.5%,包括奉行 馬列主義、1931 年建黨的共產黨)。 2007 年元月,查維茲勾勒走向社會主義的「五 大動能」。首先是被私有化的重要產業,必須 重新國有化,包括電信公司 CANTY、首都卡
拉卡斯電力公司、最大鋼鐵廠 SIDOR。其次 是 8 月 15 日的修憲案,有 33 條款,立法院於 9 及 10 月討論後另提 36 條款,最後有 69 條在 12 月付諸公投。其中,9 成多涉及走向社會主 義所需的內政改革(如工時由 8 減至 6 小時、 投票年齡由 18 降至 16 歲、取消中央銀行的自 主性…等等)。但是,海內外傳媒對於這些民 生議題,並不關注,反而集中於抨擊行政首長 (總統,不包括省長與市長)若勝選可無任期 限制等 5 項條文。這些建制傳媒設定了議程, 對於英法德…等內閣制國家首相亦無任期限制 的事實,它們鮮見相提並論;修憲的真正意義, 如業已啟動年餘的前述參與民主之建設,得不 到彰顯。反之,查維茲要搞萬年獨裁、威權的 形象,如同緊箍咒,卻與修憲大業如影隨形, 致使查維茲 1998 年參選以來,首次在 12 月嚐 到敗績,約 56% 有選舉權的人前往投票,支持 修憲者是 49.29%,反對者險勝 1.4%。 2008 年初,1681 人參與為期近 2 個月的 PSUV 第一屆全國代表大會,查維茲獲選為主席,其 後,該黨與先前盟友關係轉壞,查維茲甚至 指控委共「說謊,會從政治版圖消失」。不 過,或許是組織形式整合有成,或許是修憲內
容從 69 條減少至 5 項,選民更能一目了然, 2009 年 2 月的修憲在 7 成投票率下,以 54% 過 關,諷刺或饒富意味的是,這 5 項非關任何社 會主義的實質內涵,而是一年多前,備受反對 勢力抹黑的任期規定,現在,若能勝選,委國 地方至中央的政治首長,連選得無限期連任, 除非敗選! 2010 年 4 月 PSUV 召開特別大會, 凝聚黨的「總體共識」於社會主義、人道主 義、馬克思主義、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對內 力主黨內民主,對外捍衛參與式民主。9 月, 曾在 2005 年抵制選舉的各反對陣營,此番不 再托大,業已組成「民主聯盟」(the Coalition for Democratic Unity, MUD),首度與 PSUV 對 決,在 66% 投票率下,PSUV 得 48.2% 選票與 96 席(委共另得 3 席),MUD 是 47.17% 與 64 席。黨的交鋒之後,就是黨魁角逐大位之戰。 2011 年 6 月,首次傳出查維茲罹患癌症的新 聞,2012 年 2 月,MUD 在初選後,推出 39 歲 的米蘭達州州長卡普瑞里斯(Henrique Capriles Radonski),將在 10 月爭取總統寶座。耐人尋 味的是,他「自稱是中間偏左的溫和進步派」。 查維茲能有明天嗎?
氣勢洶洶,聯合 CIA 發動政變、罷工、罷免與 罷選的反對者,竟能捨棄昔日定位,不惜「屈 尊俯就」而肯定「左」的符號象徵與價值, 不是小事。這或許可以作為旁證,說明委內瑞 拉歷經 10 多年的變化,內政改革已見成效, 順此延伸,意識領導權的建樹才有可能。以言 經濟,不平等逐年降低,石油富源不再中飽特 權。通貨膨脹確實不低, 1999-2010 年平均達 23.9%, 但 此 前 11 年(1987-1998) 是 53.9%。 以言醫療健保、教育與其他社會文化生活,改 善顯著,免費問診 9 年達 7451 萬人次。以言 政治,不單只是選舉,草根參與模式已在委國 強化,甚至生根。 當然,委內瑞拉從 1999 年的徘徊輾轉,到了 2005 年才矢志邁向「二十一世紀社會主義」, 在國際情勢與國內走資的經濟與文化勢力敵對 下,不可能在六年內就脫胎換骨。查維茲屢屢 反擊美國,指委內瑞拉居高不下的犯罪率,是 前文所說,根源於 1980 年代惡質資本主義的 「遺產」。同理,存在數百年體制的更多不良 制度、習性與慣性,百年能予根除就算迅速, 何能求其六載盡去?委國在三大資本選美盛 會,奪得 18 次后冠,7 次是在查維茲掌權期 間,不也是另一個有趣的巧合與指標嗎?姓資 姓社還會長期並存。一因 PSUV 組成的異質; 二為海內外主流傳媒因恐懼查維茲姓社的有限 成績,或將逐漸鬆動姓資的意識領導,是以刻 意或意識形態作祟下,誤認與曲解查維茲,致 使姓社成分獲得認知與滋潤的空間為之萎縮。 最後,政變的陰影始終存在。美國資本及其國 家機器聯手委內瑞拉舊的、失去政權十多年的 統治菁英,是不是還會反撲,甚至製造「合適 的時機」,再次發動政變? 2002 年,他們在 委內瑞拉失敗了,但 2009 年卻在宏都拉斯勝 出了。未來,無論是 2009 年宏都拉斯的「溫和」 政變,或是 1973 年智利的殘暴政變,能說都 是明日黃花,永不再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