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長的話
莫忘初衷 「我們走的太遠,以至於忘了為什麼而出發」 ─紀伯倫(黎巴嫩詩人)
「沒問題,我已經準備好了!」這是聖沙勿略如此回答他的長上。當時他們詢問他,是否可 以替代一位同伴去遠東傳福音。這種全心歸向上主的信德,無我而無懼,成就了他聖徒的使命, 令人敬佩。很慚愧,當初接下基金會董事長這項任務時,我並沒有準備好;非常謝謝神父們、董 事們和工作夥伴們給我這個機會,讓我多一個道場,加強修行和準備。 耕莘文教基金會是個素負盛名的文化教育機構,有傳統、有歷史;耕莘的傳統源於基督宗教的 教義,就像十字架的軸,歷史則包括志工培育、藝文寫作、原住民教育和社區關懷……等等,像十 字架的橫軸,兩條軸線的時空交叉,即形成耕莘以基督教義的「愛」為組織核心價值。基金會所有 的工作,無論志工、藝文、長青或其他,都是以「愛」為出發點的去學習、去感受、去分享。 耕莘既為一個教育型的組織,對於社會有著領導與倡議的責任。過去我們做得很成功,往後 我們更應該在「捐款」以及「退休人力資源的再利用」兩個議題上繼續努力。前者是因為捐款向 來為台灣許多公益團體的困難點,多數捐款者傾向迷性和感性,而缺少理性和智性;後者是高齡 化社會來臨,我們更需要重新去思考什麼是「退休人力資源」,讓一些“退休但不老”或“老卻 有活力”的人,可以繼續為社會貢獻一己之力。其實,我們有很多老神父可以做榜樣,這兩者都 需要社會新共識的建立,以及社會舊制度的改變。 英國倫敦政經學院教授David Lewis在其著作《非政府組織:管理初探》一書中提到,當前 NGO被期望朝向更企業化的營運方式,用創新的角度去面對社會的挑戰和募款;每個NGO都必 須清楚並參照自己的文本脈絡,配合組織的需求,去學習和應用不同的管理,而不是人云己云, 最後讓自己淹沒在各式各樣的管理理論與方法中而不知該如何是好。此外,他還特別提醒長期與 政府合作的NGO,應該多學習公共管理,瞭解公部門的運作機制及公共政策形成、制定與執行過 程,配合公共需求,創新公共服務的提供。但無論如何,很重要的一點是「莫忘初衷」:不能沒 有社會價值和社會公平正義。 我時常提醒基金會的夥伴們,世界一直在變,其他NPO都在進步,而且進步得很快,我們 必須加倍努力,不僅要提升專業能力,更要維持自身進步與學習的心。當我們向前大步邁進的同 時,仍要不時回頭自問:有沒有一顆熱忱的心?有沒有為社會增加一點點的善?為世界增加一點 點的光? 最後,與大家分享三個願望: 「一是願耕莘的朋友們,老老少少不論年紀,都能在這方園地中快樂學習並有所長; 二是願耕莘的夥伴們,都能從工作之中獲取樂趣以及生活的意義; 三是願天主降福耕莘,讓我們能影響更多的人一起來為社會增加多一點真、一點善、一點 美。」 耕莘文教基金會 董事長
2010/11/25
期許與祝福
傳統 創意 耕莘文教院落成的那一年,我還在法國就讀中學一年級。當年的我根本沒想到有一天會來台 灣傳教,更遑論是對這個消息的重視!一直到耕莘文教院運作19年之後,我才有機會第一次跨進 它的門檻。 1982年暑假期間,我第一次來到台灣,才有機會開始認識這個地方及裡面的神父團體。當時 按照我所看見的,這個機構的使命很像在歐洲耶穌會經營的類似場所,多元化的傳教工作,當然 也包括文化方面的各種活動。但在那個夏天,我的語言能力其實並不足以完全體驗耕莘文教院的 滋味。 1986年我再度回來台灣,大部分的時間駐營在南部。直到最近幾年從南部拔營回到北部,才 開始深入了解耕莘文教院對台灣人民的重要性。同年,台灣的社會民主已經開始發展,我還記得 當時的王敬弘院長提到:耕莘提供的場所對民間團體很方便實用、有助扎根社區與社會生活。還 在南部服務的我,雖然並沒有特別注意耕莘文教院的發展,卻當然知道王敬弘院長於1990年成立 了「財團法人耕莘文教基金會」。 直到2003年,我回到北部並就任耕莘文教院院長,開始有機會認識一些外界的人,我發現 對很多人來說,耕莘文教院是他們「台北心靈地圖」的重要地標。這些人中,與我年紀相仿的, 還記得自己是學生時,曾使用耕莘的圖書館、或參與耕莘的社團等等,甚至有些年輕人藉由父母 的回憶敘述從而知道耕莘。最近我接受一位拍攝「利氏漢法大辭典編製歷史」紀錄片的年輕導演 訪問,他說早在他學會如何執掌攝影鏡頭以前,他就在耕莘青年寫作會學會執筆成為一個作家。 回想當年我在南部時,親眼看見一個山地服務團日漸式微,然後消失;我猜想在同一個時間,耕 莘的山地服務團卻是往正向地蓬勃發展,適當地反應了台灣社會的變遷。任何時代都存在著弱勢 族群,耕莘的青年山地服務團察覺到時代的變遷,不再只是從外部來給予山地部落援助與服務, 而是進一步去學習不同的文化,去向城市以外的山地部落居民學習不同的生活型態。就像50年前 台灣經濟剛開始發展的那個時期,教會所提供的社會服務一樣,是不可能一成不變地維持到今日 的。 我期待且相信,耕莘文教基金會有足夠的智慧與分辨力來做調整,隨時代變遷而與時俱進。 讓耕莘文教基金會在許多人記憶中,不只是台北發展史裡的地標,更是充滿創意的地方。 現任耕莘文教院 院長
神父
CONTENTS
目錄
董事長的話
莫忘初衷 高明瑞 董事長
002
期許與祝福
篇一:傳統,創意 杜樂仁 神父
003
篇二:孫大川 主委
004
篇三:王秉鈞 教授
005
二十風華 生生不息 010
培育愛的種籽 The Source of Fostering Love
半世紀的守候,影響人、擴散愛!
013
堅持的守候
015
Adhere and Sustain
那時代 那些人 那些事 018
耕莘實驗劇團(1991-2001) 另一個新浪潮
019
黃英雄
022
十年點滴:劇團(公演)年表
024
耕莘青年山地學習工作團(1967-) 一封無法寄出的信
025
陳侃
來自部落的聲音:永遠的朋友 耕莘!
Lahuy Icyeh(拉互依.倚岕)
原住民大專學生返鄉服務工作(2000-2009) 返鄉之路,迢迢長長 一路走來,十年如一
趙沛霖
027 030 031
十年足跡:歷年服務據點
034
成長:十年返服之理念及策略思維
036
037
耕莘青年寫作會(2006∼) 從「救救耕莘」到「統一天下」
038
許榮哲
作者與讀者之外的第三種人:我想像的耕莘寫作會 我們的畢業生:事業 志業與一切的開端
朱宥勳
謝欣純
041 044
關於這些人和這些事 048
我們永不忘耕莘霞天 我的耕莘緣
史次年
049
耕莘 耕心
姚人天
051 053
勇敢的獵人再出發 生命需要實踐─堅持夢想,莫忘初衷
054 056
上山.下山 讓部落角落看見陽光
058
要長大好嗎?
059
朱俐珊
翻滾吧!Lokah 耕莘山學團第42-43屆隊員─白永馨、廖貽得、張家榕、謝姍姍等 2009.08夏日圓舞曲─寫於八天七夜國中生職涯體驗營隊之後
回到最初的原點,拾起心中的感動 梁元梅Yayut Yijung
將靜水泛起一波一波的漣漪 一場追逐原鄉記憶的生命行腳 靠自己的力量,我們要回家
戴佳豪
065 068
鐘幼琪
073 075
再見那瑪夏
大手牽小手,我們齊步走! 衷心感謝有你真好 吳克振
080 081
李品
老師,我想要一起散步 只要你長大
064
071
紗帽
返鄉服務之88水災後續分享紀事
061
李浩誠
082 084
感動,來自於每一次的相遇與凝聚 劉美玲
088
走進仲夏山巔
091
另一個天空下
092
白雲的故鄉
莊涵甄
094
張玉萱
096
麻必浩的夏天
桃花原遊記
099
搶救文壇新秀
102
自己的位置
103
何瑄
剪裁彼此的青春,並互相黏合
104
陳書羽
2009.07私の書私塾坊高中職暑期文藝營─記在陽明山上的四天三夜 104
兩岸文學交流 白靈
107
文字漂過意象的海峽─在四方的風中埋下引信∼
109
從傾聽開始,這讓一切變得十分美好
113
每個人都有一張地圖
115
壯遊千里 始於台灣 回到司馬庫斯
116
楊書軒
118
你不知道的修道人 下一顆巧克力的滋味
高曉濤
李佳融
活動軌跡:一步一腳印
119
122
二十風華 生生不息
認識耕莘
培育愛的種籽
二十風華 生生不息 —
The Source of Fostering Love
耕莘文教基金會成立於1990年4月26日,
Tien Cultural Foundation was set up on April
為耶穌會士王敬弘神父(時任耕莘文教院院
26 1990 by Father Richard Wang, SJ(王敬弘
長)鑑於八○年代後期政治解嚴、教育普及,
神父), during his term as Director of the Tien
文化活動日益受到青年朋友的青睞與肯定,為
Educational Center. He noticed that the Cultural
賡續並擴大社會服務層面與品質,遂在多位熱
activities provided by Tien Educational center
心教友的協助下,將當時院內四個不同屬性 的青年社團或服務單位─ 耕莘青年寫作會 (1966年成立)、耕莘山地服務團(1967年成 立)、耕莘文教活動組、耕莘視聽服務處等合 併而成立之。
■ 使命宗旨
were not only popular among young people but also recognized by society. In order to meet the enormous needs of society., he began to merge and further extend the existing cultural projects of the Center: 1) the Cultural Activities Division , 2) the Young Writers Club, 3) Mountain Service Corp, and 4) Audio Visual Center. That was the beginning of the Tien Cultural Foundation. Ever since, its
本會創立之初,本著基督愛與服務的精
social accomplishment had been honored by a
神,以「舉辦文教活動,提高國民文化水準,
series of of official awards, which are most comforting
促進個人人格成長及服務社會」為宗旨,協助
and encouraging for the co-workers. In the initial
人們追尋真正使之幸福的真善美聖之源。
years Father Wang also served the organization as
■ 專業特色
chairman.
■ Our Mission ● 秉持人文關懷,培育愛的種子。 ● 專注使命延續,緊扣社會脈動。 ● 厚植組織實力,創造平台效益。
The mission of the Tien Cultural Foundation is to organize cultural and artistic activities, that will elevate the civic standard, develope people’s individual personality and encourage their social engagement. It is our hope that cogther in a group, people will be able to followin the footsteps of Jesus Christ with love and service, searching for the truth, kindness, beauty and good in life.
■ Our Insights ● To
cultivate the young generation with
love and care of humanities 010
● Extend
our mission in observing and
● 服務學習─
建構青年公共參與交流平
台,提供青年實踐服務理想的場域。 年度推動計畫:山學團年度部落服務工作、 青年志工交流、原住民學童教育輔助等。 ● 文學人才─從文學推廣至青年作家及師
資人才培育,促進兩岸青年文學交流。 年度推動計畫:寫作會年度社團發展、兩 岸青年文學交流、葉紅女性詩獎、文學創 作研習及文藝營等。 ● 多元文化─藉由跨區域、跨領域之協力
合作,達到專業互補、學習增能之目的。 年度推動計畫:遊學台灣/青年深度人文生
● Create
an efficient platform while deepening
the capability of our organization
■ Our Focus ● Service
learning - to provide a filed for young
people to practice their ideas throuht service-learning, also to build a crossingover platform in public participation. ● Cultivating
writers and literature amateurs
to promote literature and reading, to cultivate writers and lecturers, and to build cross-strait exchanges among the young writers and readers. ● Multi-cultural
cooperation - to enhanceservice
態體驗營、原住民藝能班生涯輔導體驗營
through cross-field and cross-culture
等。
cooperation
● 社區發展─扮演社區藝術文化橋樑的角
● Community
Engagement - to promote
色,結合社區推廣各類藝文研習活動。
diverse kinds of cultural and art activities
年度推動計畫:年度長青藝文研習、社區
in the neighborhood and the community in
文化藝術活動、健康瑜珈等。 ● 教會合作─
結合福音價值觀及生涯規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answering the needs of society
■ 發展方向
which we are located. ● Catholic
community cooperation - to create
劃,為教會及NPO創造新的人才學習與合
a learning and cooperating field for young
作場域。
Catholic talents and NPO creative workers
年度推展計畫:耶穌會士在台福傳口述歷 史、塔冷通學習社群人才培育等。
王敬弘神父遺像 (財團法人耕莘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王敬弘神父,湖北省崇陽縣人,1934 王敬弘神父,湖北省崇陽縣人, 1934年 年6月28日生,1958年入 耶穌會,1971 耶穌會, 1971年晉鐸, 年晉鐸,1976年矢發末願。曾任光啟出版社社長, 耕莘文教院院長,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聖神同禱會領導人,耕莘文教基金會創會董 事及第一、二屆董事長。1995年起任職輔大神學院副教授。1999年1月21日因心臟宿疾 蒙主恩召,享年65歲。
011
■ 基金會1990年成立後,各項重要工作時程: 1990
認識耕莘
山學(服)團 寫作會
暑期出隊工作
二十風華 生生不息 —
長青學苑
文學推廣活動 銀髮藝文活動
耕莘實驗劇團
B2小劇場
1995
2000
2005
1990199019911991-2001
教育部終身學習列車策略聯盟
2000-2008
原住民大專學生返鄉服務工作
2000-2003
華裔青年返台服務學習工作 原住民藝能專班生涯輔導體驗營
2004-2009
2002-2008 2003-
華人女性詩歌季暨葉紅女性詩獎
2006-
搶救文壇新秀再作戰文藝營
2006-
青輔會青年社區參與行動計畫
2006-
司馬庫斯原鄉產業創新方案
2006-
樟樹國小都市原民學童週間課輔
2007-
青輔會
遊學台灣系列活動
2007-
耶穌會士在台福傳口述歷史
2007-
公益扶植多元文化發展計畫
2009-
塔冷通學習社群人才培育計畫
2010
幹事會老照片
文藝營老照片
012
2010
無論是現在、過去或未來, 每件事皆由因而生, 與事件相關的任何人、事、物, 更是彼此牽引相互重疊。
For the past half century, we are always being the guardien here. To influence people while expressing the Love from Jesus. Why we are here : the evangelists’ desire and love to the people in Formosa.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半世紀的守候,影 響人、擴散愛!
■ 成立緣起:福傳者內心的渴望 1963年,有一群可敬的耶穌會神父,在福 爾摩沙這個海島的北端,種下了人文和藝術的 種子,將美好的想望深植人心。一轉眼,四十 多年過去了,他們仍在這裡,呵護著成長中的 果實…… 耕莘文教基金會的成立,最早可追朔自 1963年耕莘文教院成立時期。座落在辛亥路和 羅斯福路交叉口近半個世紀的耕莘文教院,為 天主教耶穌會幾位歐美籍神父所共同創辦的, 也是基金會會址及主要從事文教活動之所在。 回顧台灣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社會發展的軌 跡,不難發現耶穌會神父長期植根在地文化的 影響。在台灣社會創新動力開始起飛的六○年 代,當時擁有全台第一個開架式英美文學研究 圖書館與先進視聽設備的耕莘文教院,充份展 現了多元文化衝擊與交融的力量,不僅是早期 台北地區藝文青年相互切磋、學習的一個重要 聯誼場域,更是台灣戒嚴時期一個重要的藝文 發展舞台。 全盛時期的耕莘文教院,有二十多位神 父分別在台大、師大、政大、輔大……等大專 院校任教,他們將教學收入和親友捐款全數投 注於耕莘的青年培育工作,以無私無我的行動 體現基督教義「愛」的核心價值,期待藉由福 音精神的傳遞,影響更多青年追求「真、善、 美、聖」的生活態度。神父們對於青年培育工 作的全心奉獻,奠定日後基金會成立時之使
In 1963, a group of fathers from the Society of Jesus worked on cultural and art education in the north of Formosa Island. It has been 40 years past, and they are still here, in order to guard and guide the fruits they have cultivated. The Tien Cultural Foundation was previously several students groups founded by the SJ fathers of the Tien Education Center during the 60’s. Located at the Hsinhai and Roosevelt entrance over half-century, the Tien Education Center and the Tien Cultural Foundation worked to enhance and deepen the efforts made by all these foreign fathers ffrom the Society of Jesus. They have deeply influenced Taiwan. It was an age of new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Taiwanese society in the 60’s. Tien Education Center has the first open shelf English Literature Library in Taiwan, also provides the most high-tech audio-visual equipment, which is always open to the students and young people. Tien Education Center was also an important place for the art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aiwan during the Martial Law. Not only working in the Tien Cultural Foundation, these fathers taught in important universities, such as Taiwan University,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Chi University and the Catholic Fu-jen University. They were fully devoted into their career. “Love” was the core value which supports their work, and their passion on
013
命、精神、理想與目標。 認識耕莘
■ 耕莘的定位:青年培育
二十風華 生生不息 —
從過去的青年社團扶植、文教課程經營, 至今日推動青年公共參與及勞委會多元就業方 案,耕莘提供青年一個實踐夢想的場域,引導 社團青年觀察社會、關懷人群,提升青年的人 文關懷與公民責任。多年來,我們始終秉持張 志宏神父當年創立基金會前身─耕莘青年寫 作會、耕莘山地服務團時的理念初衷,鼓勵青 年藉由親自體驗志願服務或文學創作活動的過 程中,不斷地去覺察、去學習,重新審視生命 的意義與價值,開闊人生視野,進而逐漸磨出 自己生命中珍貴的寶石。
■ 青年社團組織 ● 耕莘青年寫作會(1966年∼)
以培育寫作人才、提倡文學研究風氣、開 闊人生境界與視野為目的。 ● 耕莘青年山地學習工作團(1967年∼)
邀集北區大專院校學生從事原住民部落服 務,深入新竹尖石鄉體驗學習。 ● 耕莘實驗劇團(1976年∼)
主辦耕莘藝術季及兒童戲劇巡迴演出, 將戲劇的本質回歸至社區中,進而成為在地社 區生活劇場。(本實驗劇團近來因使用場館改 變,暫無對外公演。) ● 原住民大專學生返鄉服務工作隊(2000
年∼) ● 培訓原住民大專生於暑假期間返回部落服
務,體驗回饋與奉獻的真諦。
014
行動文學課
cultivating the young generation also became the mission and value of the Tien Cultural Foundation.
■ Our Position: Cultivating the young generation Tien Cultural foundation provides a field for young people to realize their dreams through all kinds of activities. We lead the youth to observe the society, to care the people, raise their sense of civic responsibility. We still follow Father George Donahue, S.J.’s philosophy while he funded the Young Writers Club and the Mountain Service Corp: To encourage young people to devote themselves into volunteering service or writing. They will aware and learn from their practice, they will review their value from the self discovering journey, and expand their vision of life. Finally, they will find their own treasure of life, which they could live on with.
■ Youth Clubs / Groups ● Young
Writers Club The objective is to cultivate mutual writers, to raise the habit of reading and researching, to expand the vision of life. ● Mountain Service Corp Invite the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to run the volunteering service in the aboriginal villages in the Back Mountain (Jian-shih Township) of Hsin-Chu County. ● Tien Experimental Drama Group Main organizer of the Tien Arts Festival, also the Children’s drama road show. The main objective these years is to work the value of drama and theater back into the community. (Due to the conversion of the experimental theater, the drama group doesn’t have new presentations recently.) ● The Abor iginal University Students Service Team Train aboriginal university students during the summer time and send them back to their tribute for a month of service. The objective is to experience the give and take of all the gracious in life, and also learn to serve they home town.
Adhere and Sustain
時間像一條縱的直線,空間是一條橫的直線,
Time and Space, across here, it forms
這兩條線的時空交叉,便形成了基督的十字架。
the Cross of Christ. We hold here, to present his love to people.
■ 耕莘使命再定位─ 持續不斷地影響 人、擴散愛 在耕莘文教院內彷彿擁有一種複合的速 度。 忠實傳達當年神父們「培育愛的種籽,影 響人、擴散愛」的福傳初衷,是幾十年不變的 慢動作重放,然而耕莘隨著需求不同,因應變 化的步調卻是快節奏的。
■ Mission re-position: Cautiously to influence the society and to expand the love of Christ. Since funded in 1990, the Tien cultural foundation is fully dedicated in the community arts and culture promotion, also the cultivation of young generation. The long term work has placed widely the seeds in those who seek for the beauty in arts and culture.
耕莘文教基金會自1990年成立以來,致力
For the past 20 years, although we have
推廣社區藝文及青年人才培育工作,長期植根
been experiencing the great challenge such as
在地文化並散播文化藝術種子,真心、誠心並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building, health issue
用心耕耘,默默將追求生命中美好的想望深植
during the SARS, we are still here. We try our best
人心,為社會注入一股源源不絕的真善美之清
to provide our service, and collaborate with the
流。
government on several special projects in order 回首二十年來的每一個步伐,耕莘雖然歷
to respond the need of the society. For instance,
經了部份場館拆遷、SARS風暴等重大挑戰,但
the project “Aboriginal University Students
仍堅持「以務實的態度持續精進,在穩健之中
Service learning and Service Camp” after the
求創新發展」,除了持續策劃各類廣受民眾青
921 earthquake. The cooperation with the Lottery
睞的長青藝文研習、生命教育與親職教育講座
Founds “Reducing digital divide in Aboriginal
之外,更透過青年直接服務經驗的累積,漸次 提升組織跨域及跨部會連結合作能力,成功研 發或串連許多社會創新方案,如:921地震後承 辦行政院原民會的《原住民大專學生返鄉服務 工作》、樂彩傳愛基金之《數位科技融入/原住 民文化產業活化發展專案》、司馬庫斯社區發 展及青年遊學體驗、原住民文化創意產業之人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堅持的守候
villages”. Also the “Indigenous creative industry worker training”initiated on our own idea in order to raise the indigenous arts business. In recent years, we started to work on the “new immigration multi-culture non-profit projects”. Again, it lengthened our service fields. We promise to work in ffollowing Christ’s love and the entire SJ father’s vision which they set 20 years ago when founded
才培育及生涯輔導體驗……及至近年《新移民
the Tien cultural Foundation. We will stay here to
多元文化公益扶植》等,賡續轉換基金會不同
be with all the young people and our society.
活動面向並擴大服務模式。 015
認識耕莘
■ 我們相信:耕莘是一個不斷接受並給予 恩典的組織 回顧基金會過往的發展進程,我們向以
二十風華 生生不息 —
專精於「服務學習」以及「文學人才」領域為 核心基礎,進而拓展「社區發展」、「多元文 化」、「教會合作」等領域及跨領域之發展, 帶動組織整體提升。 隨著時間的推移,耕莘長期散播的福音種
■ Tien Cultural Foundation, an organization who give, and receive the grace from God at the same time. In reviewing the trace of our development, we have “Service Learning” and “Writer’s Cultivation” as the fundamental, and we heaved our organization with cross-field projects, such as “community engagement”, “multi-culture”, and “Church cooperation”.
籽已在各地生根抽芽、成長及至擴枝散葉,復
For the time being, Tien Cultural Foundation
結出纍纍果實,對教會內或社會上都有可貴的
has precious experiences on youth cultivation,
經驗可供傳承。放眼未來,耕莘將秉持半世紀
which could be valuable not only for the Catholic
的堅持,除了持續推展青年培育工作之外,更
church but also for the society. We are planning
計畫性將過去傳承的經驗逐步系統化,提升青
to systemize our experience, in developing the
年培育工作面向的層次,發展《塔冷通學習社
“Talent-cultivating young generation for future
群—NPO暨社會事業機構青年人才進階培育
NPOs and social enterprises”. this project will help
計畫》,使行之有年的青年社團能有生涯發展
the existing youth groups to expand their vision,
的視野,同時也切望成為教會機構經營人才的
also will be willing to become the platform on
培育平台,提昇教會青年社會參與度並擴散福
talent management for the Catholic church. Tien
音精神,逐步實踐福音中愛人如己的價值觀,
Cultural Foundation is looking forward to be a
持續不斷地影響人、擴散愛。
good influence on promoting love in the future for the beloved church and the society!
張志宏神父(Rev. George Donahue ,S.J.) 1921∼1971。張神父1921年7月19日生於美國舊金山市, 1939年入天主教耶穌會,1946年誓願為中國服務而至大陸, 1939 1951年在上海晉鐸。1964年到台北耕莘文教院,1966年創立 1951 「耕莘青年寫作會∼鼓勵大專同學 將社會光明面發乎文章」。1967年 將社會光明面發乎文章」。 年 創立「耕莘青年山地服務團∼鼓勵大專同學關心弱勢族 群,以尊重的方 式給予必要的協 助」。1971年2 助」。 月15日因意外車 禍喪於花蓮天祥 立霧溪畔,享年 50歲。 1971耶穌會是張志宏神父與清泉部落朋友
016
張志宏神父與詩人余光中,以 宗教會心,以文會友
那時代 那些人 那些事
耕莘實驗劇團 (1991-2001)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另一個新浪潮 〈信念〉 人類的藝術創作像大自然開放一朵花一般,花對大自然的意義就 是藝術對人性的意義。 今天伊甸沃園已不存在,一朵花是要經過與髒泥、頑石與污染的 空氣的輾轉掙扎後矗然開放。 我們要看破目前社會上假情假意商業化的「假藝術」,也要洞察 另一種逃避現實孤芳自賞的「擬藝術」,我們將自己的生命先跌入大 地的污土上,睜開眼正視四面,勇敢地從痛苦與黑暗中掙向光明,真 正的藝術工作是體會社會人性的痛苦與墮落而衝放出來的花朵。 摘錄自耕莘實驗劇團團章(1977年1月修訂版)
─文
黃英雄(耕莘實驗劇團藝術總監)
耕莘實驗劇團的出現,最早應從台灣劇場起了最大改變的七○年 代開始。雖然那個時間很短,但無可否認的卻成就了現今戲劇界的檯 面人物。 耕莘劇團在面臨成員各自發展的局面, 暫時停止了一段時期。直到九○年代初期, 當時我正好擔任耕莘青年寫作會理事長,立 即著手復團的工作。其實這是一個整合的工 作,藉著寫作會中人才濟濟,首先成立了編 劇課程,意即在小說、散文與詩歌中的創 作,以全心的態度面對新文種的挑戰。在當 時耕莘劇團標榜的精神便是「百分之百的原 創」,當時戲劇研究所創作組都尚未成立, 這樣的展現其實多少有一種啟發的作用。 另一項重要的訊息則是將耕莘文教院地 下室二樓,原本是跳土風舞的場地改建為小 劇場。雖謂之為小,但卻是浩大的工程,也 是在這個階段,耕莘文教基金會成立了。在 各種元素都齊備後,開始著手向文建會申請 經費,第一次得到六十三萬的補助,立刻用
▲黃英雄老師
019
來購買二十盞燈光,以及十二迴路的節光器。另外從市政府也獲得觀 說說耕莘
眾席搭建的經費。於是一個簡陋但可以風光演出的劇場終於誕生了。 第一次演出的作品「戀ㄩˋ」,是探討近乎佛洛伊德心理學的作
那時代 那些人 那些事 —
品,當時文建會主委郭為藩先生蒞臨,由團長陸達誠神父接待,共同 觀賞與指導。事後也向郭主委請求在劇團上署名,但當時以寫作會為 重,故先行向文建會請求落款扁匾額便以「耕莘青年寫作會」為先, 但劇團的匾額則因後續問題而一拖再拖,以致最後作罷。 劇團的成立是集眾人之力而成,但不可否認的必須提到兩個人, 其一自然是團長陸達誠神父。陸爸對劇團十年期間,每齣戲都全力參 與,更給予團員精神上最大的鼓勵。重要的是陸爸全力信任劇團的創 作,也尊重創作的精神。很多人以為耕莘實驗劇團所演的戲必然是與 天主教有關,但「神明闖紅燈」這齣戲,卻把神轎、乩童同台演出, 觀賞的每位神父都笑得合不攏嘴,這在當時是相當令人感動的,也由 此理解到耕莘文教院這個園地,原來真的可以容納百川。而陸爸正是 具備這種特質的人,也因為他引領著劇團,劇團才能在逐漸成長中走 過十年。 另一個人則是當時基金會董事長、也是文教院院長的甘國棟神 父。在劇場蓋好之後,曾出現一些人事紛擾,當時我立刻急流勇退, 但甘神父卻打我的手機,要我無論如何一定要回來主持劇團與劇場, 甘神父甚至以「月薪」要我留下,電話足足講了一個多鐘頭,在深受 感動之餘,我毅然留了下來,而直至921大地震之後才暫停劇團與劇場 的工作。 我曾為劇團的成長訂定了目標,預計在復團後的第二年帶團員們 上國家劇院實驗劇場。這些願望都一一達成了。「四次元的劇本」與 2004年秋劇本創作班
「幻想擊出一支全壘打」,連續兩年在國家劇院演出,一共二十場, 場場滿座,只可惜為了上
▲
國家大劇院而寫的音樂劇 「管仲與鮑叔牙」,卻因團 務暫停而無法實踐,殊為可 惜。慶幸的是,「管仲與鮑 叔牙」已經請音樂家鍾弘遠 老師譜曲,由徐美娟老師指 揮,由我自己導演,預計 020
2012年在國家劇院演出,稍
能彌補這份遺憾。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劇團因為921大地震,為了顧 慮安全起見,大樓必須拆除,於是 劇場便在這種無奈的情境下也消失 了。當年在台北市與皇冠小劇場齊 名的耕莘小劇場從此走入歷史,想 來不免令人唏噓。 然而世上不可能有永遠的高 浪,洶湧而來的波濤雖然壯觀,但 畢竟有落沉消失的一天。也許小劇場與耕莘實驗劇團的十年歷史,算
▲2005年以書讀心文藝營
得上是台灣戲劇史上的一個浪潮,不管是否曾掀起波濤,但畢竟那也 是一群喜歡戲劇的朋友在那十年中的共同能量。我們先不問其前因與 後果,但卻絕對無法否定這群喜歡戲劇的年青人的付出與努力。 耕莘劇團並不是從此走上歷史,正確地說只是暫時休息。也許 等到另一次的機緣成熟,還有另一批的戲劇同好,在各種氛圍的配合 下,必然會有再起的契機。這自然又是另一波的浪潮再起,也許這個 浪潮會更大,就算更小也是無妨,因為浪潮之所以稱為浪潮,是因為 它們適時展現了動能。 每個世代都有其特殊的生命力,從戲劇的角度而言,是展露生 命能量與人文精神最好的詮釋方式。當下的許多年青人詮釋劇本的方 式,均呈現了他們自己的面向,這是讓人相當驚喜的,卻也讓人感觸 更多。如果耕莘小劇場還在,會有多少懷抱理想的年青人在這塊園地 展現創作呢?心中的願望有無窮的渺茫與傷感,但卻是真誠而踏實地 存著一絲的希望。
021
說說耕莘
十年點滴:劇團(公演)年表
那時代 那些人 那些事 —
1976.11.22
耕莘影劇欣賞研究社與耕莘實驗劇團成立(第一 次成軍)。
1991.11.01
耕莘實驗劇團再次成軍(第一次成軍於1976年11 月12日),團長為陸達成神父,藝術總監為黃英
▲《收藏、台北、1999》
雄。 1992.11.12
耕莘劇藝中心(即24號B2耕莘實驗小劇場)完工 啟用;耕莘文化中心(24號4樓)重新裝潢峻工啟 用。
1992.04.24 ▲《收藏、台北、1999》
參與81年大專院校暨社會話劇比賽於國立藝術館 演出《雷雨之夜》。
1992.09.03-09.06
耕莘實驗劇團於耕莘文教院地下二樓「耕莘小劇 場」,演出實驗劇《煉獄》。
1992.12.18-12.20
耕莘劇團演出《聽說你家是龍穴》
1993.05.24
耕莘實驗劇團於國立藝術館演出《愛麗絲夢遊記-
▲木劍先生
現代版》。 1993.05.26-05.30
於耕莘小劇場加演數場《愛麗絲夢遊記-現代 版》,5月26日至27日免費招待台北市三百名學 童。
1993.12.04-12.14
耕莘實驗劇團於第一次進駐國家劇院演出十場 《四次元的劇本》,由黃英雄編劇、導演。
▲台北大劈棺
1994.05.03
耕莘實驗劇團於國家藝術館演出《劇作家和他的 爺孫們》。
1994.09.20.1
耕莘實驗劇團榮獲文建會及教育部頒予「話劇比 賽社會組季軍」;同年第二次進駐國家劇院獻 演。
▲露營3
1994.12.07-12.15
在國家劇院實驗劇團演出《幻想擊出一支全壘 打》十場,本劇改編至第14屆聯合報得獎小說, 黃英雄原作並編導。
022
▲誰怕無敵鐵金剛1
1995.06.24-06.29
第十回公演《台北車站》。
1996.04.19-04.21
第十一回公演《詩的聲光》。
1996.10.18-10.23
第十二回公演《獨家報導》。
第一屆耕莘藝術季《尋找佛洛伊德》。
1997.10.24-10.26
第十三回公演《神明闖紅燈》本劇是改編自小說 「失落的神靈」。
1998.03.27-03.29
第二屆耕莘藝術季、第十四回公演《獅王史赩 魔》,為黃美序教授所發表的作品,由藝術總監 黃英雄參與製作工作。。
1998.10.02-10.04
▲神明闖紅燈1
第十五回公演《木劍先生》,文本原著是從黃英 雄先生的小說中抽離再造的戲劇舞臺作品。
1999.05.13
第三屆耕莘藝術季:製作會議
1999.05.28-05.30
第十六回公演《收藏、台北、1999》。
1999.10.15-10.17
第三屆耕莘藝術季,《螢火蟲的燈泡不亮了》。
2000.04.29-04.30
前往竹北市中正國小《螢火蟲的燈泡不亮了》共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1997.03.07-03.09
▲神明闖紅燈2
3場,30日一場在竹北市立托兒所。 2000.05.20
耕莘實驗劇團前往台南縣巡迴演出《螢光蟲的燈 泡不亮了》
2000.09.28-11.14
第四屆耕莘藝術:e-藝術季──大家來找碴。
2000.11.03-11.05
第四屆耕莘藝術季:《台北大劈棺》
2000.12.31
出席文建會九十年度演藝團隊發展扶植計畫複審
▲獅王史赩魔1
會議簡報。 2001.02.12
簽署九十年度演藝團隊發展扶植計畫營運計畫合 約書。
2001.02.26
第五屆耕莘藝術季:召集評審、工作人員會議。
2001.05.10
第五屆耕莘藝術季:入選團體籌備會議。
2001.05.25-05.27
第一屆兒童戲劇嘉年華,由黃英雄編劇的《誰怕
▲獅王史赩魔2
無敵鐵金鋼》原名《台灣製造》,是一齣以玩具 擬人化的趣味兒童舞台劇,為耕莘劇團的第二齣 兒童劇。 2001.06.01
《誰怕無敵鐵金鋼》巡迴演出-竹北市中正國小
▲螢火蟲的燈泡不亮了1
及鳳岡國小 2001.08.04
前往新莊市新莊藝文中心演出《誰怕無敵鐵金 鋼》。
2001.10.26-10.28
第五屆耕莘藝術季:《露營》。
2002.06.30
耕莘劇團演出《我家住在鯨魚肚子裡》 ▲螢火蟲的燈泡不亮了2
023
耕莘青年山地 學習工作團 (1967~)
米 ▲1969杵小
▲養老
▲1973年-協助居 民
農忙工作
▲1972秀巒養雞
▲1972 陳
志成養
老
▲小朋友
墾
▲協助部落開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一封無法寄出的信 「天主祇看你用心盡力的過程,而不在乎結果」 ──張志宏神父
文
陳侃(耕莘山地服務團第3屆團員) ▲山學團的山
敬愛的張神父:您好嗎? 我寫這封無法寄出的信給您,是因為前幾天我重回以前您和大夥 闊別的地方立霧溪畔。看到那壯麗的風景,使我不期然又想起您來。 從花蓮太魯閣的牌樓驅車前進,穿過燕子口,我竟然忘記當初你 離棄我們而去的確切地點,但我可以確定,我們就在九曲洞和燕子口 之間的溪畔分別。 如今,重回舊地,聽到那喃呢燕語,聽到那溜溜溪流,我卻感覺 不出一絲興奮。那水流,彷彿又是當年的鳴咽聲,那種感覺,是多麼 的飄忽不定。 張神父,也許您早就知道,但我還是向您老人家報告,當初你創 辦的山地服務團,今年已經第43屆,仍然有許多年青人隨著您踏過的 腳印,為服務原住民同胞的理想勇往直前。 當年跟隨您健走中部橫貫公路的許多年青人,如今已經成為社 會的中流砥柱。您老人家還記得吧?!當年為您人工呼吸急救的趙同 學,如今已是大學教授,她也追隨您的腳步,成為神職人員,奉獻給 天主,繼續為這個社會發光、發熱。 我現在還珍藏著民國60年2月12日您單獨和我拍攝的那張照片, 我特別在照片後註明:橫貫公路旅行途中,與張志宏神父(Geoge Donohoe S.J.)攝於梨山,時距張神父逝世於九曲洞附近墜崖前三天, 現張神父已息於彰化靜山修道院墓地,頓失神師、人師、悲痛不已, 特此哀誌! 那時,我們真是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年青人,您的雙眼本來已經 無法看清楚遠方,我們卻要您當領隊。您知道嗎?您之所以墜崖,大 家深深自咎,心中著實自責不該要您帶隊。可是,您就喜歡我們不知
025
天高地厚的天真,就是因為您的身教和言教,今天我們仍然相信「老 說說耕莘
天爺總會給年青人知過能改」的機會。 記得在耕莘山地服務團的日子,有一天我們舉辦一場募款晚會,
那時代 那些人 那些事 —
就是因為我們太年青,會場中由觀眾自己傳遞的捐款箱,不見了。您 問我有沒有見到這個箱子,我說:「沒見到」。看著漸散的人群,您 的目光是多麼的失望,我知道,您失望的不是那箱子丟掉了,而是對 「人性」的失望。可是,隔天您就忘了募款箱丟掉的事情,您的眼神 裡,仍然充滿對人性善的信心。難怪當時您隨即說了一句:「也許有 人比我們更需要!」對人性永遠肯定是善良,這是您留給我們最大的 禮物。 您離開我們前一天的晚上,大概是在慈恩吧?!健行隊舉行一個 晚會,大夥兒起哄要您表演,要表演什麼呢?您除了把壓箱的兒歌拿 出來唱之外,還在「時人訪問」中扮演當時紀政的美國夫婿瑞爾,接 受「記者」訪問,趣妙的問答,大夥兒真是笑彎了腰,笑痛了肚子。 想不到,那是您在人世間的最後一個晚上,令人欷噓的,這些景象都 好像昨天晚上才發生。 今年,又有一批年青人參加,我們的行列,您一直期望要更多的 年青人成為這個社會的中流砥柱,這就是您的安慰。願你在天之靈祝 福我們這個團體,祝福我們的工作。別了, 敬愛的張神父!
您那不成材的學生陳侃 敬上 中華民國98年6月3日
026
▲張志宏神父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來自部落的聲音: 永遠的朋友 耕莘! wiy~ pitu yacing msyaw ru, ini wah na 耕莘 ? 七月多了,怎麼耕莘的大學生沒有到部落? 文
司馬庫斯部落青年Lahuy Icyeh(拉互依.倚岕)
前些日子,耕莘夥伴俐媛姊來電,說明耕莘文教基金會 成立20週年,要編一本紀念刊物,希望能夠寫一篇文章,很爽 快的當下就答應了,但文稿卻一直難產,不是沒有進展,而是 花了許多時間,試著在繁雜的回憶中,尋找成長的過往裡,各 種與耕莘有關的線索,特別是山學團的種種互動,我問我自己 到底要怎麼來寫?如何以部落族人的觀點來敍述?尖石鄉後山 諸部落(Tbahu田埔、Tunan秀巒、Kinlwan錦路、Yulu養老、 Thyakan泰崗、Smangus新光、Cinsbu鎮西堡、Mrqwng玉峰、 Quri石磊、Tayax抬耀、Smangus司馬庫斯) 長期以來是怎麼 看待耕莘?後來我覺得我想的太多了,若要深論,應該會是一 個很有趣的碩士論文題材,回到電腦桌前,務實的提醒自己, 就從自己與耕莘的關係來起頭好了。
記憶耕莘
▲拉乎依(耕莘 永遠的朋友)
國小的暑期固定都會有大學生到部落,每年就是有大學生,要走 很久很遠,負重到部落,背包裡裝著很多礶頭、白米、麵條,二年級 時,終於知道先來的是「清大山服社」,後 到是「耕莘山服團」,後者留在部落的時間 多一個星期,幾年下來就很習慣,每年夏天 會有一群大哥哥,大姊姊到部落倍我們玩、 課業輔導、一起到農地裡工作、放電影、有 醫生來看珍、各部落籃球賽,惜別晚會時很 多會掉下眼淚,早期隊員還要一起到山裡頭 種段木香菇,背一天的菌種才到達目的地,
▲1988-1司庫
027
那樣的年紀只是很習以為常的以為這 說說耕莘
是本來就會有的。四年級有一次部落 小學生4個人,我們手持著爸爸的soki
那時代 那些人 那些事 —
(大鎌刀)進入部落下方的竹林, 要幫忙耕莘砍材,他們要煮飯燒菜用 的,特別是剛到的時候,火都點不太 起來,煮的飯跟yaya(媽媽)的口感 味道很不一樣,不太熟,又帶著濃濃 的燋味,而且一粒米都不剩。
台北求學
▲司庫(更早年)
國小畢業時,山學團(當時叫 山服團)24屆的雅鈴姊,告訴我的父 母親,是否願意讓Lahuy到台北泰山 念國中,家人都很讚同,希望可以讓 我接受更好的教育環境,開學日將 近,家人送我到泰山鄉住處,下完了 我的東西,yaya跟大哥叮嚀我要好好 在這裡讀書,不要想家,並為我一 起進行祝福禱告,禱告聲結束,當家
▲2007司庫-39出隊05
人下樓梯時,這回才知道要跟家人分離,很久才能再見面,那般感受 對我而言的打擊實在太大了,那天,哭了一整晚,一大清早,生硬的 水泥屋沒有部落烤火的木頭味道,沒有家人泰雅語交談的聲音,那陣 子,每天抱著枕頭哭,太思念部落的家人。雅鈴姊花很多時間倍我, 跟我聊天,分散了想家的心情,一個多月後,我開始適應了這個陌生 的新環境,還記得很多耕莘的朋友都會輪流來看我,帶我去吃好料、 看電影、課輔、打球,謝謝美娟、曉珍、佳聰、娟娟、國禎、明廷, 妃欽、俊傑、清大朋友以及輔大長青團契……還有很多老家夥們,因 著各位的鼓勵協助,可以考上我的第一志願「國立嘉義農專」,再念 「嘉義大學」二技部,於三年前在靜宜大學生態所畢業。
山服團到山學團 民國56年成立至今,從尖石前山,逐漸深入到尖石後山,從半天 的路程,到3天的路程才能到達服務的部落,半個世紀的累積,再過 028
幾天即進入民國百年,社服團體的經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營與內部的互動,是複雜的,是極 具挑彈性的,是人與環境的互動, 更是人與人的交流,到了原住民部 落,亦會是異文化的相遇,從「耕莘 山地服務團」到「耕莘青年山地學習 工作團」,名稱的改變,對不太了解 的人,或許只能單方面從字面上的排 列組合來聯想,而局內人必能體會, 這確實是一個漫長的歷程,一屆接著 一屆各學校的大學生,像是大隊接力比賽,一棒接著一棒,持續到今
▲司庫(現今1)
天,這不件容易的事。相信,一個具備深切反省能力的社會團體,必 能持續為該團體注入新的生命,新的力量,進一步由自身服務學習, 再回饋到大社會的各角落,這樣的生活態度是時下台灣社會青年所欠 缺的,「耕莘經驗」,值得大家來認識。
永遠的朋友 耕莘! 耕莘的精神「愛與服務」,追尋「真、善、美、聖」的人生, 這樣的宗旨,實踐在日常生活中,很困難,有個團體,一步一腳印, 一直延續到今日,放眼至未來。耕莘這個名稱,已不僅是紀念田公先 生,在我的心目中是尖石後山泰雅部落的工作好夥伴,家中的一員, 山學團大合照(擇一)-2
▲
在台灣社會中, 已是一種「愛與服 務」的符號,衷心 的祝福基金會20歲 的生日快樂,謹能 以此短文分享給所 有讀者們,再次感 激所有耕莘人,謝 謝大家為這土地所 付出的一切。
029
原住民大專學生 返鄉服務工作 (2000-2009)
文 趙沛霖 (耕莘青年山地學習工作團第27屆總幹事、返服專案原企劃創始)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返鄉之路,迢迢長長 一路走來,十年如一
1999年921大地震重創台灣,加上凱姆等颱風的陸續侵襲,造成各 地屋毀、橋斷、路塌、山崩等天然災害頻傳。特別是南投縣仁愛、信 義二鄉的原鄉部落,由於地處山區,交通不便,物資貧乏,加上道路 損毀、土石流等影響,使得救災重建的工作倍加艱困。 面對災後原鄉的艱難處境,時任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教育文化 處的林處長江義遂決定,號召全國原住民大專青年返鄉服務,投入原 鄉災區重建志工的行列,並將這個任務交由耕莘文教基金會研擬可行 的建議方案。 耕莘文教基金會自1990年成立以來,便以培育青年為其核心使命 之一,著重青年人格成長及社會服務的實踐;而「配合政府相關政策 服務原住民」更是耕莘青年山地學習工作團(原耕莘山服團)的重要 任務項目。 在接獲原民會的訊息後,時任董事長甘國棟神父及曲慶浩執行 長,便與前山學團鄭家明團長、老隊員及幹部們共同著手規劃,以山 學團長期在新竹縣泰雅族部落的服務模式為藍圖,強調「以原住民青 年為主體」,通過具體的重建服務工作,支持與陪伴災區居民,融入 部落居民實際生活與特有文化,讓原住民大專青年在服務的過程中, 體驗回饋與奉獻的真諦。 同時在規劃伊始,耕莘便秉持「經營理念而非經辦活動,為價值 而不為資源」的想法,除了強調原住民大專青年的主體價值之外,也 留心返鄉服務工作隊長期穩定推展的可能性,特別是由原住民大專青 年自主經營發展,耕莘擔任從旁陪伴與支持的角色,讓返服工作隊可 以在原鄉社區向下紮根,將青年與社區居民的生活臍帶、情感聯繫與 共同的生命經驗可以不斷傳承與擴散。 2000年暑期開始舉辦的「原住民大專學生返鄉服務研習及服務
031
工作」,與以往直接派駐鄉公所實習的形式、價值、功能與影響有著 說說耕莘
相當的差異。在新的模式裡,大專青年進入社區的身份和行動位置是 與社區居民比較平行甚至相對謙和;與社區居民互動方式是依各社區
那時代 那些人 那些事 —
的殊性需求與工作隊的核心能力結合共同協作完成,因此與社區居民 及融合的深度、廣度和密度比較緊實;又由於進入社區的特殊時空條 件,讓青年們和社區組織、信仰體系、行政部門的互動機會頻率明顯 增加,使青年可以從不同層次、各個面向縱橫地認識原鄉風貌,體驗 較全面的部落情境與生命脈絡;同時青年隊員間雖然背景不同,但因 為有共同的任務目標,特別又在一個相對困苦的環境中服務,容易產 生強烈的使命感與對生命的感動,因此在為期一個月的相處之後,彼 此間會形成共同生命經驗的長期穩定網絡,增加各族群間的相互認識 與尊重。 從執行面的角度而言,全國各大專院校的原住民青年,不分族 群、語言、年級,不曾相識,要在短短一週的共同培訓課程後,到災 區共同生活21天,並且在這段期間內,發揮團隊互助的精神為社區居 民提供各項可行的服務,還有可能因颱風來襲被困在部落無法如期收 隊;又得更進一步設想收隊後保留再返鄉服務的空間,這對原民會、 對耕莘、對災區居民、甚至對原住民大專青年來說,實在都是件不小 的挑戰,也是一段「未知的」探險之旅。 當時由於第一屆的返服工作隊員尚未召募進來,因此所有前置作 業、服務地點的選定、服務隊員的召募、服務項目的規畫、行前培訓 課程籌備、服務期間的後勤支援、安全通聯維護網的運作、檢討與傳 承等階段,大都得仰賴耕莘山學團既有的老隊員網絡聯結及服務經驗 的投入,再加上原民會、原鄉社區、耕莘文教基金會及耕莘山學團之 間密切的協調,才能讓返鄉服務工作的計畫啟動,雖然一開始有部份 聲音質疑耕莘似乎弱化了原住民大專青年在這個計畫執行中的主體性 和自主性,但經過時間的考驗,相信這樣的疑慮應該早被具體事實無 言的澄清了。 眨眼間,返鄉服務工作隊十年了,十年後的今日與當初起心動念 的時間、空間、人事、環境條件都有相當程度的變化,然而在我們時 不時回頭品味那初衷的清雅芬芳後,是否也能在繚亂瞬變中再次呈現 基本信念、天賦使命與核心價值的透晰明亮,以尋見一條雖困難但可 行的道路。
032
祝福耕莘的二個十與返服的一個十!
原住民大專學生返鄉服務計畫理念
進入社會的準備
第一年
由使命出發
管理 自己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回到社會
小隊員
培育愛的種子 第三年
我們的使命
第二年
管理 組織
管理 他人
返鄉服務
工作團隊
輔導員
99年計畫策略模式 連結
產業協力 服務
目標設定部落
服務
討論 + 遴選
成果 心得 分享
隊員 88人 執行
歷屆隊員
輔導員 12人 規劃
99年報名人員
回饋
出隊服務 12部落
串連資源 延伸培訓
主動聯繫之部落
延伸
青年提案部落
專業化 服務
基本需求 服務
a.青輔會(遊學 壯遊台灣) b.勞委會(多元就業方案) c.教育部服務學習方案
發表 延伸
學生工作團隊3人 + 專案輔導執行人員
033
說說耕莘
十年足跡:
那時代 那些人 那些事 —
南澳鄉東岳村
台北汐止山光社區
秀林鄉可樂 南澳鄉金洋村
大同鄉英士村
壽豐鄉水璉村
烏來福山村 萬榮鄉西林 復興鄉霞雲村
復興鄉義盛村
復興鄉奎輝村 復興鄉長興村
和平鄉環山 仁愛鄉力行村
關西鎮馬武督村
五峰鄉桃山村 北埔鄉大隘村
仁愛鄉平靜
仁愛鄉瑞岩 泰安鄉梅園村 仁愛鄉曲冰
南庄鄉東河社區
仁愛鄉中原
和平鄉松鶴 和平鄉裡冷
信義鄉
仁愛鄉法治村 信義鄉潭南村
泰安鄉大安村
鄉
034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歷年服務據點
豐濱鄉靜埔村 瑞穗鄉奇美村 卓溪鄉山里 卓溪鄉崙山村 關山鎮電光
鄉雙龍村
海端鄉新武 延平鄉永康村
霧台鄉佳暮村 台東市新園 卑南鄉達魯瑪克
海端加拿村
那瑪夏鄉 霧台鄉 民生村 那瑪夏鄉 佳暮村 桃源鄉 茂林鄉 阿里山鄉 達卡努瓦 桃源村 萬山村 霧台鄉 泰武鄉 霧台村 阿里山 新美村 佳興村 桃源鄉 鄉特富野 三地門鄉 那瑪夏鄉 建山村 大社村 泰武鄉 來義鄉 阿里山鄉 阿里山 南沙魯 鄉茶山村 佳平村 文樂村 山美村
牡丹鄉東源村
阿里山 鄉來吉村
春日鄉士文村
牡丹鄉大梅
035
說說耕莘
成長:十年返服之理念及策略思維 台北縣
那時代 那些人 那些事 —
2000
新竹縣
苗栗縣
台中縣
2001
94
2002
100
2004
115
仁愛鄉平靜、仁 愛鄉瑞岩仁愛 鄉力行仁愛鄉法 治、信義鄉潭南
和平鄉松鶴
仁愛鄉法治、仁 愛鄉平靜 仁愛鄉力行、仁 愛鄉發祥 信義鄉潭南
2005
97
2006
98
汐止山光社區
復興鄉霞雲
北埔鄉大隘
2007
98
汐止山光社區
復興鄉長興
關西鎮馬武督
2008
99
汐止山光社區
復興鄉光華
關西鎮馬武督
2009
98
汐止山花社區
復興鄉義盛
烏來福山
復興鄉奎輝
南投縣
和平鄉松鶴 80
仁愛鄉法治仁愛 鄉平靜 仁愛鄉發祥信義 鄉潭南 五峰鄉桃山
南庄鄉東河社區 和平鄉裡冷
仁愛鄉法治
五峰鄉桃山
和平鄉裡冷
信義鄉雙龍
泰安鄉梅園
和平鄉裡冷
仁愛鄉曲冰
泰安鄉大安
和平鄉環山
仁愛鄉瑞岩 仁愛鄉中原
泰安鄉大安
和平鄉環山、和 信義鄉潭南 平鄉裡冷
5
4
4
7
6
10
嘉義縣
高雄縣
屏東縣
台東縣
花蓮縣
宜蘭縣
2000
80
2001
94
阿里山鄉山美
桃源鄉建山
霧台鄉霧台
豐濱鄉靜浦
2002
100
阿里山鄉茶山
桃源鄉建山
霧台鄉霧台三地 門鄉大社
豐濱鄉靜浦
2004
115
阿里山鄉特富野 茂林鄉萬山
來義鄉文樂
阿里山鄉特富野 2005
97
2006
98
阿里山鄉山美
2007
98
2008
99
2009
98
豐濱鄉靜浦
南澳鄉金洋
霧台鄉佳暮泰武 海端鄉加拿 鄉佳興、春日鄉 卑南鄉下賓朗 士文
萬榮鄉西林 豐濱鄉靜浦
南澳鄉金洋
桃源鄉桃源
牡丹鄉大梅
台東市新園
卓溪鄉山里
南 澳 鄉 東 岳 (澳)
阿里山鄉新美
那瑪夏鄉民生
牡丹鄉東源
延平鄉永康
卓溪鄉崙山
大同鄉英士
阿里山鄉來吉
那瑪夏鄉達卡努 泰武鄉佳平 瓦
卑南達魯瑪克; 卓溪鄉崙山、壽 關山鎮電光 豐鄉水璉、秀林 鄉可樂
阿里山鄉新美
那瑪夏南沙魯
海端鄉加拿 延平鄉永康
5
036
桃園縣
6
春日鄉士文 7
海端鄉新武
8
瑞穗鄉奇美 秀林鄉可樂 10
4
耕莘青年寫作會 (1966年∼)
丰采
毛演講的 ▲1983年-三
▲寫作會
老照片\3.1
966年第1
屆寫作會
的林海音
說說耕莘
從「救救耕莘」到 「統一天下」
那時代 那些人 那些事 —
文
許榮哲(耕莘青年寫作會文藝總監)
2006年,新春團拜,一群耕莘人約在烏來的文山農場。沒有往年 的新春愉悅,只有陸神父憂傷的眼神,以及他不停掛在嘴邊的「救救 耕莘」。 那幾年,連最具指標性的耕莘暑期文藝營的人數,都從最輝煌 時期的一百八十人,一路降到只剩十來個,下一次恐怕連班都開不成 了。 很多人安慰陸神父:「這不是耕莘的問題,而是大環境的問題, 文學是沒落的貴族,我們必須面對。」 當時我還在聯合文學工作,雖然對這樣的論調感到憤怒,但卻 無力改變一些什麼。從此,陸神父憂傷的眼神深深的烙印在我的腦海 裡,揮之不去。 隔不久,當年的祕書欣純帶著陸神父的憂傷和難題來找我。欣純
038
▲1980年的暑期班
▲1976年寫作會的楊牧
有一種天真過了頭的特質,口頭禪是我也這麼想。很不幸的,我和她
於是不管欣純提出什麼要求,我都OK的啦。於是不管我提出什 麼點子,她都說我也這麼想。於是我們一邊OK,一邊我也這麼想的 開始動手了。我找來和我們同樣天真的8P(我說「這不是工作,而是 夢想」,他們也點頭說「這的確不是工作,而是夢想」),用距離現 實最遠的想像力,離地五百呎幻想出了第一屆的「搶救文壇新秀再作 戰」文藝營。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一樣天真,口頭禪是OK的啦。
冒著被臭罵的風險,我們到處去網路貼文,連最會罵人的小說家 張大春的部落格都貼了。因為我們想像著:每一個文學網站都躲著一 個潛水冒泡的朱宥勳。 不管對方允不允許,我們騎著摩托車,載著一堆DM,到台北縣巿 每一家圖書館,一家一家放招生DM。管它圖書館規定如何,明放不行 就暗放,暗放不行就偷放。我們想像著:每一家圖書館都窩著一個恨 死讀書的神小風。 努力還不夠,最重要的是天真。天真的相信每一次的努力,都將 獲致一個可怕的收穫。 最後,天真的我們成功了,第一屆的搶救文藝營來了一百人。陸 神父說:「這是耕莘的第三次文藝復興,第一次是朱天文、朱天心的 年代;第二次是白靈、許悔之的年代;第三次是……」
▲2006年寫作會新春團拜
039
第三次是天真的年代。越軟弱,就必須越天真。天真是當時我們 說說耕莘
唯一的武器。 轉眼之間,五年過去了。
那時代 那些人 那些事 —
這幾年,耕莘青年寫作會幾乎可以用脫胎換骨來形容,從即將邁 入第六屆的「搶救文壇新秀再作戰文藝營」,到一年兩期的「劇本創 作班」、「女性文學班」,口碑好,期期爆滿。 然而這之間最大的收穫並不是營隊的成功,而是「天才」的匯 集。 我永遠記得十年前,我孤伶伶的一個人來到耕莘,一個人孤伶 伶的待了下來,一個人發著寂寞的光,我多麼渴望擁有另一個天才夥 伴啊!沒想到這件事在十年後成真了,歷經五屆的文藝營,我們從將 近一千位學員中,挑選出最優秀的五十位成為夥伴,像海賊一樣的夥 伴,我們決定一起搭上耕莘這條船,出發去尋找文學的寶藏。 從此,我們不再是孤獨的單兵作戰,而是華麗的傾巢而出。 就像今年暑假開辦的第一屆「文學鐵人營」一樣,三天兩夜的營 隊,所有的導師和講師全都是前五屆搶救文藝營培養出來的天才:黃 崇凱、朱宥勳、神小風、killer、何瑄──他們的平均年齡比當年被戲 稱為乳臭未乾的8P還小了8歲。 此等成績,連我這個擅於幻想的人,也無從想像起。 不僅於此,強大之後的耕莘,開始著眼於兩岸文學交流。從連續 三年的葉紅女性詩獎,皆由白靈老師領軍,深入大陸各地,與當地詩 人交流串連;再到去年的「兩岸青年文學營」,成功的把兩岸最頂尖 的文藝青年聚集起來。今年耕莘又主辦了「邀請大陸青年作家來台」 長達兩個月的文學參訪,而明年預計要辦理的是「兩岸高中生文藝 營」。 今年暑期幹訓的時候,我對台下的天才夥伴們,說了這麼一句 玩笑語:「最近我腦海中,不停浮現『統一天下』這幾個字」。表面 上,這是一句玩笑話,然而玩笑底下,是……我真真確確的感受到了 一股洶湧而來的巨大力量。 力量最初的源頭是─天真。 從「救救耕莘」到「統一天下」,耕莘徹底的改頭換面了,然而 不管怎麼改,總有一些地方是永遠不變的,如果真有那麼一個地方, 我希望是「天真」,因為天真無所畏懼,於是也就無所不能。
040
文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作者與讀者之外的第 三種人: 我想像的耕莘寫作會 朱宥勳(耕莘青年寫作會第3屆總幹事、清大台文所研一)
我們先從一個選擇題開始:下列三種人裡面,哪種人最不可能參 加文學活動? A.高中、大學學生 B.出社會的上班族 C.家庭主婦 在公布答案之前,我先來猜測一下各個選項的理由: 選A的人,我想你可能是受到傳播媒體的影響。我們不是總是說年 輕人沉迷於網路、滿口注音文嗎?他們怎麼可能跟文學有關係?選B的 人,你考量的可能是很實際的情形,上班族時間繁忙,哪裡有時間閱 讀文學、更別說參加文學活動?選C的人,應該是突然感覺到某種違和 感,好像這樣柴米油鹽的族類很難和或嚴肅、或細膩的文學作品扯上 關係。 在進入耕莘青年寫作會以前,我的想法就跟上面一段一樣。我會 2007文藝營
▲
告訴你大家都對文學沒有興趣,所以這題無解。 然而現在,你讓我重新作答一 次,我會告訴你,這題依然無解,但 理由相反。大家都對文學有興趣。 只是有的時候他們不知道自己有 興趣,只是有的時候我們誤以為他們 沒有興趣。 讓我重寫一份「耕莘寫作會版」 的詳解: 選A的人,你錯了,現在的高中 生大學生的確很依賴網路,但網路上
041
絕大多數的媒介就是文字,就是閱讀。他們也許不比前幾代的人念的 說說耕莘
書多,但念的也沒有比較少,他們不會特別讀書,因為他們生活中充 斥著包含書在內的各式各樣閱讀。
那時代 那些人 那些事 —
選B的人,你錯了,上班族平日忙得不可開交,可是台灣近幾年長 篇翻譯小說的閱讀風潮,他們功不可沒。他們在捷運上,在假日裡, 在睡前的燈下,慢慢地花好幾個禮拜讀完一本厚厚的《追風箏的孩 子》。更重要的是,每年一度,當文藝營舉辦的時候,他們會抱著渡 假的心情,把自己泡在文學裡面,把平日的疲憊洗乾淨。 選C的人,你還是錯了,柴米油鹽可以磨去一個人的時間,但磨不 去她從副刊、連續劇、言情小說裡面一次次練習的情感感受力。她們 會害羞地告訴你,她不懂「文學」,可是你會發現,她和所有人一樣 懂,因為她能感受。 在進入耕莘寫作會以前,我以為在文學裡面只有兩種人,一種 是作者,他負責寫出好作品;一種是讀者,他享受作品,或者批評作 品以激勵作者進步。後來我發現還有第三種人,他介於讀者與作者之 間,負責把好的作品介紹給讀者知道。這種人有一種大宗職業,我們 稱之為「編輯」或「出版人」。但耕莘寫作會讓我知道,這常常被忽 略的「第三種人」是很重要的,而且未必只能透過「編輯」、「出版 人」這類職業才能完成中介任務。在一次次的讀書會、文學課程和文 藝營裡,我不斷地感受到這件事情,有些人不知道自己對文學會有興 趣,有些人知道自己對文學有興趣但不知道該怎麼作。我們傳統上總 是把文學當作一種神秘的天賦,好像你有沒有興趣、有沒有才華是冥 冥註定的,文學不能教。可是耕莘寫作會卻不斷在證明一件事情:文 學可以教的,閱讀可以教,寫作可以教,任何人只要願意,都可以 學。學會了之後,你會突然發現你的 世界瞬間變得很寬廣,語言的世界無 邊無際,於是文學的世界也沒有邊 際。也許我們挖掘你本來不知道的天 才,也許我們本來就不需要是天才, 從來沒有人說過只有天才才能從文學 中感到愉悅。我順手就可以喊出好幾 個名字,是我們眼看著從青澀懵懂的 狀態進入寫作會,幾個月甚至幾年之
042
▲2007文藝營
後就鍛鍊出一流寫手的身手的,比如
神小風、林佑軒、劉韋利、李雲顥……等等。即使有些人志不在發展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寫作事業,但也可以清楚看到閱讀分析作品時大幅度的進步。 我慢慢相信,台灣文學不缺好的作者、作品。甚至台灣人也不 缺讀者。缺的是更多的「第三種人」,把兩端牽在一起。今年辦的兩 個活動讓我有很深的感觸。首先是年中辦的「九份文學行腳營」,營 隊中來了好幾位四、五十歲的婆婆媽媽,她們幾乎沒有文學閱讀的基 礎,還有三個人是到了現場才知道原來這是個文學營隊。我們一開始 想慘了,這課要怎麼上?後來輪到我上課時,我稍微調整了教材裡的 幾個例子和用語,戰戰兢兢站上講台。但隨著時間前進,我感受到她 們的眼神和表情變化。她們完全能懂,因為文學表達的本來就是人的 情感,她們只需要有人用乾淨、有條理的語言說給她們聽。另外一個 活動是暑假的「文學鐵人營」,我們本來的目標是招收對寫作有興趣 的高中生來拼命寫,等到實際下營,才發現全營大多數人根本沒有寫 作習慣。我們硬著頭皮,把活動跑下去。沒想到這群被媒體、師長批 評沒有寫作耐心和能力的孩子,三天之內每個人都寫出五六千字、甚 至上萬字的小說。每一堂下課,每一次午休時間,每一次晚會過後的 空檔,我們都陪著他們坐在那裡,拿著稿紙一直往下爬格子。用完了 再拿,再拿,直到凌晨三四點,我們催他們回去休息,他們說:「再 一下就好。」再一下就好,這段寫完就好。他們寫完不會有獎品,寫 得也當然多不成熟,但又如何?在此之前,他們不知道自己能寫、有 那麼多東西想寫。而到了此刻,他們集體感受到什麼是文學寫作的狂 熱,正如我們這些寫作者趕起稿來不眠不休、呼天搶地但又嗑藥般拼 下去的熱情。甚至到了營隊結束之後一兩個月,我們這些導師還陸陸 續續收到孩子們回家之後寫的小說。這些各有自己生活的媽媽、孩子 們,只需要幾天的營隊,就能夠讓文 學進入他們的生活之中,即使在此之 前,她(他)們還一直覺得自己是 「不懂文學」的人。 她們或他們,表面上看起來離文 學最遠的族類,其實並不如俗見一般 缺乏文學的天賦。她/他們只是需要多 一點「第三種人」。 像耕莘寫作會這樣的「第三種 人」。
▲2007文藝營
043
說說耕莘 那時代 那些人 那些事 —
我們的畢業生: 事業 志業與一切的開端 文
謝欣純(前耕莘青年寫作會輔導秘書)
2001年夏天,一年多的補習班教師生涯,令人感到毫無目標可追 尋,我決定重新開始找工作。彷彿是天主的帶領,再次接到曲主任來 電,詢問是否有意願進入耕莘文教基金會擔任執行秘書。感謝主!我 的人生自此展開三階段意外而精彩的冒險旅程。
三個拓展事業領域寶貴歷練 第一階段冒險旅程,是當時第三屆,今年第十一屆的「2002年 原住民大專學生返鄉服務研習暨服務工作」。這項工作的內容特殊, 簡言之是以執行秘書的角色,與學生工作團隊(由第一、二屆學員組 成)合作,培訓並帶領100名原住民大專學生利用暑期回到部落從事服 務工作。透過活動,認識了職業生涯中第一位重要mentor,趙沛霖大 哥,也從此奠定與一群原住民好友至今近十年的友誼。因為這些朋友 們的真心交陪,讓我真實感受台灣原住民珍貴又獨特的文化精髓,開 拓了我對原住民文化的視野。同時,初次經歷跨文化團隊運作的種種 體驗,如溝通、協調、在彼此差異中尋找最合適的平衡點等等,亦成 為我日後赴法進修文化藝術管理的研究主題。一直至2003年初夏,下 定決心「出走」前往法國讀書後,這段歷練方才中斷。 第二階段歷練,來自「原住民文化創意產業三年發展計畫」 及2007年的企業合作專案「新竹尖石後山縮短偏鄉數位落差執行計 畫」。在結束一年多的留法生涯後,承蒙曲執行長愛護,2004年底我 再次回到耕莘團隊,陸續參與前述兩項活動之規劃與執行。過程中, 我因著接觸許多專業講師、藝文工作者或藝術家們的關係,慢慢釐 清:耕莘唯有扮演「串聯買方與賣方資源並加以整合」的平台角色, 才能真正協助原住民藝文工作者達成產業轉型的目標。此外,經由與 我另一位mentor、長期投身部落工作的楊曜誦,共同執行縮短偏鄉數位 落差計畫的合作經驗,讓我明白山學團服務經驗給予他們的價值:服 044
務,無論是偏鄉或弱勢關懷,皆必須長期並永續經營;因為唯有「永
續」,才得以被看見!
(簡稱寫作會)的品牌重建工作。2004年回到基金會工作後,因緣際 會從寫作會資深秘書黃九思大哥手中接下了社團發展重任。經營近40 年,因著時空移轉變遷,寫作會過去在歷史中建立的金字招牌逐漸蒙 塵,每期課程招生欲振乏力,暑期活動缺乏活水灌溉。講師們實力無 法完整發揮,學員似乎難更上層樓。傾力參與寫作會30多年的會長陸 達誠神父對這樣的情形感到憂慮,多次談到希望能重振社團。當時憑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第三階段旅程,也是我最寶貴的體驗,就是參與耕莘青年寫作會
一股傻勁,想盡辦法要擦亮這塊招牌,畢竟是耕莘文教基金會由耕莘 山地學習工作團、耕莘青年寫作會、耕莘實驗劇團結合的重要基礎之 一;許多台灣作家過去曾是耕莘的講師或學員,前身為蘭陵劇坊的耕 莘實驗劇團,後來也由寫作會發展出來新團隊經營,更無法看著社團 經營面臨危機。 天主保佑,讓我遇見許榮哲和李儀婷這對文壇佳偶。他們是寫 作會中新生代的成員,對台灣文學環境有一番見解,腦子裡經常有許 多想法等待被實現。更讚的是他們帶著一群非常厲害、理念相同的年 輕作家師資,以相當有效率的方法將活動規劃成型,即使經費預算有 限,仍願意冒著超支的風險,盡全力支持講師們的規劃,務求活動圓 滿成功。2006年5月,寫作會成功推出「搶救文壇新秀大作戰」文藝 營,不僅活動報名人數突破預期,更為幹事會帶來許多儲備幹部人 選。五年來,透過儀婷一套包含成員資格審核、幹部選立規則、教育 訓練、行政工作分配等SOP系統的運作下,寫作會陸續成功推出作品 批鬥會、幹部訓練、寒假高中生文藝營等各式活動,並且持續穩定成 長。其中,初期幾位優秀的成員,如黃蟲、宥勳、神小風等,這一兩 年陸續出書,成績斐然。而這些新出爐的作家們在幾年訓練之下,各 個都是活動高手。 另外,在2006年透過已故女詩人葉紅姐的家人贊助,成立第一屆 「華人葉紅女性詩獎與詩歌季」活動。詩人白靈老師、女詩人艾琳姐 和任玲姐在過程中給與非常多協助與指導。這是台灣首次針對女詩人 而設立的獎項,目的除紀念葉紅的熱情與才華外,希望鼓勵更多華人 女作者,創作更好的詩作。葉紅女性詩獎近年得以在兩岸三地成為女 性詩人重要發表舞台,是葉紅家人樂意分享、盡力推廣,與幾位催生 詩人兼任勞任怨執行者的莫大功勞! 2007年自耕莘離職之後,一直沒有離開寫作會。承蒙寫作會成員
045
們的接納厚愛,每次文藝營都能上營協助行政工作,與這些好友們共 說說耕莘
享幾天單純快樂,他們代表著我在耕莘努力過的美好,成為對企業工 作中各種挫折和困難,幫助我再前進的力量。
那時代 那些人 那些事 —
五年紮實細緻策劃執行歷練 細數在耕莘文教基金會工作的前後約5年光景,有幸接觸多種面向 的工作,最深刻學習與人溝通之藝術:跨文化、跨領域、不同立場與 需求,如何在其中尋求各方最大利益,找出理想解決方案,個人認為 這必然是台灣非營利組織在募集資源、規劃方案時的重要課題,同時 也是個人這幾年在企業職場中的主要命題。 離開耕莘文教基金會之後,進入公關公司任職,才逐漸明白別人 口中說的『生存戰場』是怎麼回事。感謝在耕莘多年磨練細節執行與 紮實活動經驗,讓我很快適應那樣快速競爭的環境,也更珍惜耕莘給 予的價值:成就他人,亦是成就自己。離職前我常跟曲執行長說,他 是我的貴人,執行長總是笑說我太客氣。但直到現在,我依然感謝他 給我機會成為耕莘人,在耕莘文教基金會找到人生命題,每每回顧都 更清楚:目前在企業職場為事業打拼,是磨練也是沉潛,同時仍尋找 讓我無論如何都不想放棄的志業,成為未來職場努力的終極目標。
一切的核心與開端 「青年培育」是耕莘的核心價值,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需要 回歸到這個本質上檢視,不論是山學團的小傢伙們、原住民大專青年 或藝能班學生、企業志工、寫作會新一代學員與作家們……每個活動 都緊緊扣著「培育者的培育中心」概念在運作。期待著我們現在陪伴 的這些青年種子,未來也成為培育他們年輕一代的mentors!傳承並創 新,永續不輟。
046
關於這些人 和這些事
我們永不忘耕莘霞天 霞天 霞天,我們翱翔在耕莘的霞天, 耕莘 使我們研究書法, 耕莘 帶我們快樂延年, 我們以書藝友,我們以翰墨結緣, 我們發揚民族文化,我們實驗中道理念, 繼往開來 勇往直前, 樂觀奮鬥 書藝作伴, 堅忍圖成 光輝燦爛!
─王敬先(耕莘長青學苑書法班老師) 寫於2006.12長青學苑成果發表會
文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我的耕莘緣 史次年(霞天長青學苑學員)
許多年前,我即久聞耕莘的大名,路經座落於辛亥路與羅斯福路 間的耕莘樓宇時,也不只一次放緩了匆忙的腳步,停駐瞻望一回文教 院那樸實無華莊嚴肅穆的外觀。 追根究底,或者該歸之於福緣,在一次偶然的情況下,我成了 耕莘長青學苑的學員,我與耕莘的關係便由「仰慕」而成「置身其 中」,由「遠視」而為「近習」,由「旁觀」而轉「加入」。角色的 變換,使我有機會體驗耕莘宗旨「愛與服務,傳承創新」的根源和基 礎,也使我明瞭了耕莘對社會的貢獻。 在耕莘數項服務環結中,長青學苑是為社會上年長之人特別準 備的。學苑提供的課程種類繁博多彩多姿,十數年來,我自歌唱班開 始,先後研習過國劇票房、花鳥、山水國畫、太極拳、太極劍、英 文,目前仍在繼續著硬筆畫、二胡、書法等課程。 上課的過程中,我不斷重溫年青時曾經歷過的學習興味和樂趣, 平凡單調的日子因此而綿綿持續的被注入了活水源流。與來自不同環 境、不同背景的同學相處和互動,擴張了我的人際來往,加強了我視 野的曠達和心境的樂觀。各位老師對學員付出的心力精神,及學苑工 作人員的耐心週到,也常令我深深讚嘆感謝。每年舉行的節慶主題活 平劇班表演
▲
動,是大家共同參與熱烈響應的盛事,而年底的全體師生成果展覽, 更是同學們大展身手, 各顯箱底功夫的焦點。 在耕莘渡過的歲 月中,我給自己的人生 行囊添入了無數寶藏。 悠遊在融洽的環境裡, 我陶治於合手志趣的藝 業,我也遇到許多意氣 相投的人,彼此切磋琢 磨,同學的交際情誼甚 至往往遠伸至課後。如
049
今,我可以不忌僭越的說,除了 緣牽耕莘
我的家人以外,我還有另外一個 人數眾多的家─耕莘大家庭。
關於這些人和這些事 —
二十年的光陰,可以讓弱不 禁風的初生幼苗,崛壯成高聳直 立華蓋遮天的大樹,讓嗷嗷待哺 的黃口小兒,茁長成清朗颯爽進 ▲多元的二胡表演
退有度的青年,而成立了二十年 的長青學苑,在耕莘工作人員致 力經營,老師循循善誘,和學員 攜手共進之下,也猶如細心栽培 過的田圃,呈現一片花攢錦簇繁 華絢麗。 在此,我衷心祝賀耕莘長青 學苑這方園地的及冠之年,也祝 福這塊寶土必然的歷久彌新。
▲在「快樂家庭」的學習氛圍營造下,耕莘長青銀髮學員彼此間建立如家 人般的情感,樂於助人,也樂於與人分享。2009.06,《耕莘關懷樂坊》 銀髮志工團體正式成立。2009.10.08 受邀出參與「世界安寧日串聯生命 之愛聯合記者會」活動。(圖為志工們與活動代言人孫越合影留念)
050
▲史次年大姊於2009年成果展上與其作品合影
▲二胡班盛老師細心的指導學生
文
姚人天(霞天長青學苑水彩班學員)
耕莘文教院座落台北市鬧區,羅斯福路與辛亥路路口,係為紀念 田耕莘主教所創設,因此命名耕莘。這裡既是一所教友聚會靈修佈道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耕莘 耕心
的教堂,也是一所包羅萬象的類似社會大學和職訓中心的教學機構。 教學內容五花八門、形形色色,有文學藝術的,如寫作、書法、中西 繪畫、篆刻、音樂、歌唱、舞蹈、琴藝等,有養生保健的太極拳、經 絡養生。而來此受教學習的,有待業和在職的青壯年,有退休的中老 年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可謂是容納眾庶的耕心園地。 試問有那所大專院校有如此 「海量」包容。 我和妻子陶麗麗有緣進 入這所文教中心學習,緣於十 餘年前學友劉愛琦的介紹。首 先她引領我們來院參觀舉辦的 年終書畫展。這些展出的作品 全是受教學員的創作,觀賞之 際,讚美不已,劉隨即邀約我
▲2010年「霞天慶九九.畫藝展樂活」慶生會-敬祝90歲老師與學員
們來文教院學習。 劉學友在文教院習西畫, 授業老師是留美歸國的蔡素行 女士。她說蔡老師才藝好,師 德高,已有畫冊刊行。我們隨 即在院內書店購得一冊。 翌年春,我們即報名入院 生蔡老師班上學習。首先是學 素描(硬筆畫),這是西畫的 入門,一年後再轉至仍是蔡老 師教授的水彩班。數年以還, ▲2009年長青旅遊-慈湖一日遊
051
緣牽耕莘 關於這些人和這些事 — ▲
水彩班合照,姚人天 先生(上排左四)及 夫人陶麗麗(下排左 三)老師蔡素行(下 排左四)
我們由門外漢漸次入門。畫藝雖鮮有進步,但對畫的欣賞力卻有所提 高。 我們每週四上課一次,上課這一天,就是我們一週最愉快的一 天。同學們老中青同堂,彼此和睦融洽,相互觀摩,我以八七高齡不 覺時有少年疏狂。 上課時,我們的畫作貼於講台上的牆板上,老師逐一講評指出各 人畫作的優缺點,而後老師再開始改畫。同學們的畫經老師修改潤色 之後,顯得完美些了,同學們都欣喜不已。 我們沒有參加教堂的靈修,但每次踏進文教院的大門就好像通過時 空遂道進入另一個世界,沉浸在寧靜安祥的氛圍之中,開始耕心了。
國畫班
▲
052
勇敢的獵人再出發 社團簡介: 「耕莘青年山地學習工作團」成立於1967年7月1日,原名「耕莘山服團」,是由天主 教耕莘文教院司鐸張志宏神父所創辦,為全臺灣第一個關懷原住民的社團。創立之初,服務 地點以新竹縣五峰鄉清泉為主,後移至後山地區─尖石鄉玉峰、秀巒兩村之泰雅族部落。 1993年11月5日,基於對族群平等理想之追求,正名為「耕莘青年山地學習工作團」(簡稱 「耕莘山學團」),自此將定位由服務者轉換為學習者。
在一次次上山中 我們發現了 一些被我們遺忘的角落 一些隱藏在背後的故事 也發現了 或許只是單純的陪伴 也是一種力量
緣牽耕莘
生命需要實踐─ 堅持夢想,莫忘初衷
關於這些人和這些事 —
漫漫長路,耕莘山學團將邁入第四十五個年頭了。在陪伴部落走 過的歲月中,有耆老的逝去,也有新生的喜悅,不管是賀伯、艾莉風 災,或是部落電腦教室落成、老照片展覽,這些點點滴滴我們都不曾 缺席。 在部落,一個輕度颱風,就足以毀掉一年來辛勤工作的心血;孩 子莫名生病或意外,卻沒有辦法(也或許沒有意願)馬上送進醫院, 因為醫院位在兩小時車程的地方;文化的不同以及環境因素,讓孩子 們很難從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國中畢業的小女生,唯一的生涯規劃就 是等著嫁人……這一切,在我們慢慢瞭解部落以後,才突然驚覺自己 的力量是多麼渺小且微不足道。 四十幾年的歲月變化,今日的部落已和昔日大不相同。多年來, 面對部落不曾間斷的改變以及新衍生的不同需求,讓我們不斷的反省 自己之於部落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思考著山學團對於部落是幫助還是 消耗。從「山服」走入「山學」,不僅僅是名稱的改變,也包含了我 們彼此間的激辯與討論。每年,新組成的團隊依舊不斷的重新調整自 四十多年來,陪伴部落 孩子們一起學習、一起 成長,是耕莘山學團與 部落擁有的共同記憶
己的腳步,搜尋自己的方向,只期望我們所作的事能夠更貼近部落的 需求。
▲
從出隊後的「感動」 到「具體實踐」的行動,是 一條很長的路。我們需要 付出、思考與抉擇,一切從 零開始,走得戰戰兢兢;偶 爾,路途中也曾因轉到頭暈 而沮喪到想要回頭,可是, 為什麼一路走到現在?是 的,因為人生不能回頭,因 為我們看見了許多改變,更 因為「莫忘初衷」。 054
從開始到結束似乎就是一場夢,總覺得自己就像是愛麗絲夢遊仙
記得最後聚在一起的分享,有人說是一種很神奇的力量才會將我 們聚在一起,真的很神奇,我心中也是這麼認為。到底是什麼力量指 引我們報名參加,讓我們持續堅持下去,甚至願意付出?臨下山前的 告別,部落長老曾經說到,我們會上山來,一切都是主的旨意。如果 這真的是主的旨意,我很感謝祂如此的悉心安排,讓我的生命旋律更 加悅耳動聽。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境中的主角愛麗絲一樣,做了一場奇幻而不可思議的夢。
不記得自己有什麼驕傲的事可以分享,不記得自己可以花一段 很長的時間去完成一件事,不記得自己有什麼能夠去付出……,但在 山上共同生活二十一天的日子裡,有著我想忘也忘不了的記憶片段。 第一次嘗試背這麼大的登山包,第一次走這麼多的路,第一次執行教 案,第一次帶小朋友課輔,第一次到不認識的家戶裡作客,第一次在 工寮清洗一大堆剛採下的番茄,第一次……,這許許的多的第一次, 真切使我領悟到:原來自己還有很多事可以做,服務不應該只是被動 的等待,而是要用自己的能力主動去找事情來做。這意外的收穫是上 山之前從沒想到過的,路還很漫長,相信未來定還有許多事正等著我 去迎接、去學習。 出隊結束了,下山後並不是一個結束,而是另一個新的開始。因 為認識了山上的人、事、物,因為在山上投入的感情,我們所能瞭解 與領會的,又更多更紮實。 2007年的夏天,是我最棒的回憶、最值得驕傲的暑假,以及最 多感動的日子,我知 道,我期待著的另一 個開始已經來臨了。
▲
志工們正嘗試用玩具教材 來吸引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與注意力。圖為石磊部落 志工執行科學實驗教案時 的活動剪影。
055
緣牽耕莘
上山.下山
關於這些人和這些事 —
以前寫過一段話:「想上去再待一陣子,帶幾件衣服,幾本書, 幾枝筆,還有隨身聽,就隨便找個人家借住。早上幫忙農忙,下午逗 逗小鬼打打球,到了晚上,或是隨便翻看看幾本書,或是圍著火堆和 朋友烤火喝酒,或者,大手一攤,躺在村裡國小的操場上看星星,然 後在微涼的午夜和衣睡著。不是為著任務甚或懷著任何理想上山,放 空一切,單純而自由地與他們互動互餽,隻身一人,享受恣意孤獨的 快感。」 跳過相互掩飾、試探以及評價的過程,甫見面就是人與人的真 誠。釋放自己與人單純互動,這種交往模式本身就帶著巨大的能量。 所以從踏入竹東市場開始,攔車、食宿、唱和、禮拜,一切的交集都 是充電。即使是一種逃避,但是那種信任就有股振奮人的力量,逃也 逃得有意義。於是每當煩悶的時候,總是想往山裡躲。 原本就很期待這次的上山,去年(2008年)暑假只能待在秀巒, 那裡連遠望都望不到新光部落,而上次回去部落,早已經是一年多前 的事了。 原以為小朋友大概早就把我忘記了。不過秀元一看到我就眼睛一 亮,「阿胖都!」,親切喊著替我取的綽號。儘管一見面就挨這臭小 子的罵,但心裡不免甜滋滋的。 到部落時剛下過一場雨,大家都還躲在家裡,地上還是一片泥 濘,但是當秀元把我們回到部落的消息傳了開後,一時間小朋友都出 來了,一個一個猛往我身上爬。下過雨的午後,這群小惡魔是土石 流,一下子就淹沒了我。還有小恩(化名),這個總是掛著兩條黃鼻 涕的野孩子,之前不小心燒傷了自己,傷勢嚴重,後來被轉診到台大 醫院的燒燙傷中心。好在他爸爸說目前已經脫離險境,才讓我們比較 放心。那天回部落,大家爬上爬下的,他站在一旁遠遠的看。後來跑 去向他打招呼,他也只是靦腆地笑著,然後才像是想起了什麼,不確 定地問說:「你們有來醫院看我齁?」我點了點頭,於是他也肯定地 笑了:「我也有在電視上看到你唷!」說完也和大夥兒一起爬到我身 上來。我抱起他,看了看他手上那被燒皺了的皮膚,心裡很捨不得。 上山之前,曾聽同梯隊友提起一位部落青年,說他之前因為對
056
課業的不適應,已經休學回到了部落裡面,聽說打算重新開始,重考
進有關自然保育的科系。他爸爸知道我們要上來,特別叮嚀我們要好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好鼓勵他。後來找了個機會和他聊過,他決定還是回到原來的校系試 試。其實這樣還不賴,我們總是橫衝直撞,缺少沉潛思考的時間。 Jump into the gap 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回到部落,他接下了教會青年會 會長的工作,似乎顯得更加忙碌。但是從他溫厚自信的談吐中,我相 信山裡的神靈仍會眷顧著他。 假日的部落活力十足,尤其是在遊客不多的淡季。每逢六日,在 外地讀書工作的都會回到部落和大家一起做禮拜。教會的力量維繫了 這小鎮的人情,活絡的氣氛令人歡愉。大家似乎都沒變,愛喝酒的男 人依然惺忪著雙眼搖擺著滿是酒精的步伐,關心我們的yaya們一樣七嘴 八舌問著我們怎麼上來的啊?什麼時後到的?怎麼這麼早走?有沒有 真的認出我來,倒也無關緊要,重要的是那濃濃的人情味兒。 下山回去時坐部落人的車,他說明天放假,所以要北上到三重找 朋友,提議一路送我們回台北。盛情難卻,我們也樂得輕鬆省事。一 路北行,看著三十多歲卻還像個孩子的他,在車上插科打諢,猛逗同 行的女孩子,我卻想起他也嗜酒成性,不知道的是他躲進酒香裡逃避 的究竟是什麼?感覺到他玩世不恭裡自我保護的味道,卻不知道他是 哪裡受了傷?疑惑很多,但卻不敢深問。想到他每次回到部落的酩酊 顢頇,想到山上總是有許多人出外打零工討生活,卻總是負傷回到部
的小朋友,當然,也想起自己。 看來面對現實生活的壓力,大家都想逃回山裡去,逃回山裡唱歌
一直以來,耕莘山學團 堅信閱讀陪伴對偏鄉部 落學童的重要性。圖為 志工在養老部落幼兒園 陪伴孩子們的情景
▲
落的那種無奈神情,嘆息裡還帶著酒氣。想起每個禮拜都會回到部落
飲酒烤火聊天打獵,或許就這樣變成一隻山野裡的居 民,也不是件壞事吧。
▲有感於每年只利用暑假21天出隊期間來彌補孩子們學習 空窗期的不足,山學團的志工利用寒假上山來延伸孩子 的學習曲線
057
緣牽耕莘
讓部落角落看見陽光
關於這些人和這些事 —
「老師!72和74哪一個比較大,字都一樣大阿,怎麼會不一樣?」 「老師,如果以後不會看國字有沒有關係,會不會找不到工作?」 「老師,其實我乘法和除法都不會算,在學校唸書好無聊喔!」 「如果花一個禮拜把數學乘法和除法搞懂,你會來嗎?」「好 啊!」 「可是會很辛苦吶!」「老師,沒關係啦!」
三個禮拜的出隊,一眨眼就過了。離開山上那天所經歷的一切, 就像做了一個漫長的夢,顯得有點兒不真實,而我們所愛的那群孩 子、那些想要做卻還未開始做的事,都還在那裡……。於是,我們告 訴他們,我們一定會再回來。 「為了什麼圓夢?為了什麼關懷?為了什麼我們仍聚集在這裡?」 因為感動與收穫遠比付出的要多,因為孩子們那甜甜的一聲: 「老師~」,因為想回應部落人對我們的照顧,所以我們回來部落,從 圓夢與關懷開始做起。 2007年10月,山學團第41屆出隊隊員分別為自己暑期出隊的部 在部落要想引起小朋友 的學習興趣,除了豐富 的教材教具外,「肢體 語言」更是萬萬不可少 的秘密武器。圖為司馬 庫斯部落志工陪伴學齡 前兒童時的情景
落擬定一些計畫,希望能藉由自己的力量,在出隊結束後持續回到部 落,幫助最需要幫助的人。在切實可實踐的共識基礎下,山學團第 42、43屆的出隊工作以「圓夢關懷」為主軸,內容則不拘形式,希望 透過定期的陪伴與關懷,為部落裡的弱勢家戶帶來一些正向的力量。
▲
有人質疑著這樣的方式,能有什麼 具體的效益?我們很難解釋,當我 們進入一個人的生命中,或當自己 的生命繫著一個人或一個家庭時, 陪伴就會很有價值,也很有力量。 下山,才是服務的開始。於 是,我們帶著夢想,再次進入尖 石。而夢想的起點,就從「大學生 能做什麼?」開始。 058
文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要長大好嗎? 朱俐珊(耕莘山學團第42屆圓夢計畫負責人)
小威(化名)的耳朵因幼時受傷未獲 妥善處理而使聽力受到影響,加上外在環境 刺激不足,導致小威學習發展遲緩,很晚才 學會說話、講國語,同時亦有偏差行為的產 生。由於小威的父母在他小時候就過世了, 阿婆年紀太大,姑姑嫁至竹東,唯一的哥哥 又在山下工作,所以沒人有辦法定期帶他下 山看醫生。 面對小威的狀況,我們知道唯有找出造 成問題的根本原因後,才能對症下藥,一步 步循序的改善或解決問題。因此,2008年圓夢計畫之一「聽見未來」 的第一步:每月定期帶小威下山就醫,具體改善聽力障礙問題。 2008年3月14日,我們第一次帶小威下山到台北馬偕看醫生。醫 生說小威耳朵的狀況不太好,右耳裡面的髒東西黏在耳膜上,他不敢
▲山 學 團 志 工 在 陪 伴 、 協 助部落國中生提升學習 程度的同時,對於心理 方面的輔導與諮詢亦是 重點工作之一。圖為養 老部落寒假課輔教學的 情景
清,必須先點一週的藥水讓髒東西軟化後再清。爾後,我們就近選擇 新竹馬偕為小威進行後續的治療。雖然醫生說小威的耳朵恐怕要定期 清理一輩子,但值得慶幸的是,小威的情況已有好轉,目前聽力只較 常人差一些,而且看診的時間也已從每月一次延長為每三個月一次。 還記得2008年5月12日,第三次帶小威下山清理完耳朵裡面的髒東西之 後,往來的車聲、風呼呼吹過的聲音以及我們說話的聲音,都讓小威 一直說:「唉呀∼很大聲、很大聲……」這一刻,心裡真的充滿了無 限的感恩。 從開始帶小威下山治療的一年多來,我和小威在過程中培養出一 種特別的感情。小威有著比同齡孩子成熟的臉孔,更乾瘦的身體,與 更稚氣的任性。看完醫生後,我們一起坐公車回竹東。我把手環繞著 他的背,抱著他,然後漫無目的地聊著。他貼心地靠著我的耳朵小小 聲講話。 我說:「威,你要學怎麼自己來看醫生好不好?」 他說:「不要。」 我說:「以後沒有人帶你看醫生,你怎麼辦?」 他說:「你會帶我阿。」 我說:「我不會一直都在,一直帶你看醫生啊!」
059
他問:「你要死掉了嗎?」 緣牽耕莘
小威,我沒有要死掉,只是你已經長大。你已經快要升國中了, 要學習很多事情!我不可能帶你看一輩子的醫生,所以我要教你學會
關於這些人和這些事 —
獨立。 我說:「我教你怎麼看醫生,你以後就可以帶阿婆看醫生了!」 他說:「我不要。」 我說:「你要,你不是小孩子了耶。」 他驚訝著看著我,像是驚訝著他已經長大的事實。我說:你國中 的時候,就是青年了耶! 他說:「跟你一樣嗎?」 我說:「對啊!跟我一樣是青年,所以要學會很多東西!」 他說:「可是我不會認字……」(小威國小六年級,卻因缺少刺 激使得發展遲緩,到現在還不會注音符號。) 我說:「沒關係阿,不會認字也可以做很多事情啊!」 孩子,你已經長大了,要開始為自己負責,我不是你的母親,也 不是你的家人,可是我擔心著你。我抱著你,你躺在我的手上,我請 你一定要慢慢學會長大。要學會思考、學會體諒、學會感謝。 竹東快到了,可是我還想再給他很多,很多溫暖、很多柔軟、很 多愛。還有方向、還有事實、還有鼓勵。 我說:「你要吃飯吃多一點、衣服穿多一點、要學會照顧自己, 好不好?」 他說:「好。」 我說:「你要努力,學會怎麼看醫生,學很多很多事情,好不好?」 他猶豫著,看我一眼,沒有回答。像是還不想脫離孩子世界的 保護網,我輕輕的重複:「要加油,好不好?」他才慢慢的點頭。孩 子,你要加油。孩子,不要害怕,你始終要長大! 我想起一句話「Life is full of lose.」生活充滿失落,但我們還是可 以選擇活在當下。阿威,你要加油,不認識字沒有關係。我們可以選 擇要用什麼態度面對一天,可以選擇不要逃避。 加油好嗎?加油! 「為什麼要圓夢?要為誰圓夢或要圓誰的夢?要圓的又是什麼 夢?」在執行計畫的過程中,我們心中不斷的思忖。表面看來,我們 似乎是在圓自己的夢、圓大學生的夢,但事實上也是圓小威的夢,更
060
▲在部落孩童心中,山學團 的志工不僅是他們的大哥 哥、大姐姐,也是他們的 「耕莘老師」。圖為養老 部落志工利用山上隨處可 見的素材─樹葉,帶領 孩子們製作葉拓作品
是圓「服務」的夢。老傢伙說:「深切的同理心作用,難免會讓人感 到難受,甚至是一股低沉的無力感。但要記得的是適時的向心力與離 心力」。我們為這樣的原生家庭環境感到無奈的同時,仍要去從積極 的孤明面去看待這問題,即使我們能做的事很小,面對的挑戰很多。這 是從老傢伙的經驗中得到最深的體認與感觸。重新思考,勇敢面對。
2009.08夏日圓舞曲 ─寫於八天七夜國中生職涯體驗營隊之後 文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翻滾吧!Lokah
耕莘山學團第42-43屆隊員─白永馨、廖貽得、張家榕、謝姍姍等
當我們用眼睛看,我們只能記憶10%; 當我們用耳朵聽,我們只能記憶30%; 當我們用身體經歷,我們卻能記憶80%; 當我們用心去感受,將無限內化於心。
八天七夜的營隊,就像一場震撼教育 2009年8月的國中生營隊(註)以「職涯體驗」為主軸,輔以一些 產業課程與分享活動的設計,讓國中生透過打工見習來探索自己的性 向,摸清自己的輪廓。很幸運的,我和夥伴被指派陪伴的國中生是較 成熟懂事的一群,期間雖然也因某些不安定因子的存在而導致衝突發 生,但整體狀況堪稱良好,與孩子們的關係就在斷裂與修補之中,迂 迴前進。 抽菸、喝酒、吸毒、打架鬧事、不斷進出警局,孩子狀似不經意地 敘說著自己的「豐功偉業」,訝異我看他的眼光沒有改變。「我何必要 改變,這是你們自己的人生,不是嗎?況且現實社會中也不乏因潛在 慾望而淪為同樣情境的人存在,但那真的是你們想要的嗎?」當我這 麼問著孩子時,腦中不禁聯想到部落那群無奈述說前塵往事的中年男 子,後悔著自己年少輕狂的過往,衷心希望這一切不會是無限輪迴。 尖石國中的生態是一時半刻無法改變的,也許那樣的模式就是山 上與平地的差異,這麼說或許殘忍,但那也可能是一種篩選機制,誰 能夠走出來,洗掉染缸裡的顏色,誰就比別人更有機會掌握人生。
參加過很多的營隊,這是我第一次擔任輔導員。一直覺得自己不 是當輔導員的料,因為輔導員就像學員在營隊期間的父母,除了必須
061
照料他們一切細膩的需求、傾聽大小聲音外,更重要的是必須讓他們 緣牽耕莘
對自己產生信任感。可能因為自己體內也還殘留部份尚未成熟、青春 年少的自我,總覺得跟他們對話,彷彿是在跟私密、柔軟、易碎的自
關於這些人和這些事 —
己對話,難以捉摸和親近。 也許在這次營隊中,我不只是輔導員,也是另一形式的學員吧。 記得分享會上,當我落落長的訴說完自己的憂慮後,馬上就收到國中 生遞來的紙條,叫我要開心、不要 難過,他們也曾面對失去,所以知 道那是怎樣的感受。當下除了內心 充實的溫暖外,我突然覺得,無論 是面對過去,或是面對這社會短時 間內不可解的教育結構和社會現 實,雖然有時令人悲傷,但我們絕 對不能丟失讓自己愉悅和開心的能 力。於是,所謂最高層次對現實的 抵抗,不是抽菸、也不是飲酒、更 ▲隨著電影「海角七號」的 票房熱賣,琉璃珠手工手 工藝品也跟著“夯”了起 來。圖為部落產業課程, 蜻蜓雅築工作室的專業老 師正細心地指導國中生如 何製作出美麗的琉璃彩珠 的情景
不是翹課或是離家出走,或許就只是那樣一抹,純真、直接而沒有任 何武裝的微笑而已。 但願日後,我們還能勇敢而自然地對彼此微笑,在許多迎面而來 的現實,向我們撞擊、索討青春年華的時刻。
來自泰崗部落的小芳(化名),9月要升高一,今年(2009年)是 第二次來參加國中生營隊,主要是希望能有機會接觸到琉璃珠的創作 設計或是燒製。小芳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設計師,有朝一日能做出屬於 自己的作品。 也許是因為年紀以及有過工作經驗的關係,在我陪伴輔導的這群 國中生中,小芳是最能耐下性子的孩子。我曾經問過小芳,會不會覺 得串珠綁結繩的工作很無聊或很累?小芳說:「累是還好,只是很無 聊。一直重複著無聊的工作,都快睡著了。」隔了一會兒又說:「沒 關係啦,我還可以繼續。」孩子總是天真而誠實的,在我問小芳美髮 建教合作的老闆會不會很兇或工作很累,看著她猛點頭的可愛模樣, 內心真是覺得心疼。 這八天下來,讓我看到很多,也學到很多。唯一可惜的是,經我 062
們與店家溝通協調後,仍無法讓小芳如願嘗試琉璃珠的設計與燒製。
畢竟,設計的基本功不是一兩天學習就可練成的,加上琉璃珠燒製也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有一定的危險性。雖然理解老闆的用心良苦,但小芳一開始仍因失望 而擺臭臉,所幸經過一番自我調適後,小芳終可坦然地接受店家的安 排,也讓人對她的懂事、體貼與情緒管理感到欣慰不已。
八天七夜的國中生營隊,終於結束 了。容忍與承納的界限,在一瞬間被擴大 到前所未有的深度,無論生理上還是心理 上。很累,但卻累得很值得。 剛開始和這群國中生接觸,總覺得彼 此之間存在著很大的gap,不知該怎麼讓 孩子們明白我們想傳達的意念並去思考體 會,而這也是整個營隊最讓我們感到挫敗 的一部份。但現在回頭想想,孩子生活習 慣的養成主要取決於家庭環境的影響,我們很難期待他們在短短幾天 內就有明顯的改變,如果我們因此而感到挫敗,那是我們還沒準備好
▲部落國中生參與產業見 習工作的情景。圖中見 習地點為屏東縣三地門 鄉三地村「秋月的店」
要去認識、接受與了解他們。 老傢伙曜誦說我們可以做的,是陪伴和等待。陪伴孩子釋放累 積的負面情緒,等待孩子了解我們想帶來的正向力量,然後改變。有 時候,孩子們不是不會,只是需要更多的鼓勵與自信。這是段漫長的 路,但只要我們願意相信並堅持,孩子們終有一天將能夠跨越自己所 有的障礙。 孩子們,雖然路還很長,但有我們陪著你們,不要害怕,一起翻 滾吧!
註:「國中生部落產業體驗營」是針對新竹尖石鄉泰雅部落的孩子, 因對未來生涯與工作規劃沒有方向感與確定感,而發起的一項計 畫。主要目標在幫助對於未來沒有意願升學,或對未來生涯不知 如何規劃的尖石後山部落國中生,透過實際體驗部落產業工作並 結合成長團體的帶領方式,鼓勵孩子能繼續往自己的興趣發展,開 拓不同於升學的一條路,讓孩子建立課業以外的自信心與成就感。 2008年、2009年計畫地點均以屏東縣三地門鄉三地村。
063
回到最初的原點, 拾起心中的感動 信誓旦旦的想改變什麼 還是只是自己的一廂情願 如果說 連自己的部落都不能欣賞的風景 也不能疼愛的族人 那麼,部落對你來說 終究只是美麗的幻象 鞏固自己的認同感? 不讓理想變成朵朵的曇花 過多的臆測及設想 也只是無端浪費的顏料 你能為自己和自己的部落做些什麼? 路很長,未來一直來 一直來 ─胡克緯(2009年士文小隊)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之一
將靜水泛起一波一波 的漣漪 文
梁元梅Yayut Yijun g
(2004年返服工作團隊、台中縣和平鄉環山部落平等國小教師)
回到自己的部落教書已過了六個年頭,教育著下一 代,期望他們長大後能夠有屬於自己的視野,努力的實現 自己生命中的許許多多。「快樂的生活、正確的價值觀、 自信心」是我一直不斷想要給部落孩子們的東西觀,這是 可以帶著走的。孩子們將來不論是求學或是工作,當他離 開部落到與外面世界的人競爭時,他能拿得出來的,就是 他的誠摯與勇氣。這也是我想要跟原青學子們分享的。 「不是部落需要我,而是我需要部落。」當我們離 開了這塊土地,當心境回復到最單純的時後,最深切的思 念與情感油便會然而生,於是,我們就有了「想要」的動力─想要
▲梁元梅
重返,返回原鄉服務。回到部落後,我們就會明白能付出什麼,將身 上的光環、枷鎖通通拿下,一步一步從做中學,這是沒有時間表的, 有的只是不斷延續下去的力量。服務只是一個過程,因著服務階段的 不同,我們的返鄉之路出現不同的景色,用身上擁有的能力去付出, 不論過程是充滿歡笑、感動、失落或是悲傷,我們終究會走過去,但 心態的調整與學習,永遠是通往回家唯一的路。
返服走過十年,累積了多少能量? 當我們帶著自身的想像去描繪部落需要什麼時,何不暫緩腳步, 先學習怎麼在部落生活、怎麼與部落人互動。關起門來的服務是工 作,走出門外的服務是學習。服務,是一種互相尊重與合作的學習, 短時間有短時間服務的方式,長時間亦然,過度拘泥於形式,也只是 綁手綁腳,有多少能力、多少時間,做多少事,只要真心、謙遜的付 出,必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065
每次受邀與新一屆返服學員分享部落經驗時,我總是會想要問問 緣牽耕莘
大家:「為什麼要參加返鄉服務?參加的理由很重要嗎?」其實回到 當初參加活動的動機,我們會發現自己已經在做一種自我篩選了。而
關於這些人和這些事 —
部落要記得的是,在這塊土地上,不同族群的融合,是可以因為同一 個目標而凝聚在一起,其中還包覆著新一代原住民青年對於自我的期 待,以及對部落的想像。面對這群來自不同部落的原住民青年,我們 只要像個在家鄉等待熟悉孩子的親人般,看著他們用自己的才華連結 外面的世界,讓原本如靜水一般的部落,頓時泛起一波一波的漣漪。
文
鍾凡(2008年返服學生工作團隊總召
泰雅族)
2008年的初春,一群分別就讀於北部及東部的原住民大學生,利 用課餘的週末時光,穿梭在不同山林、不同族群的部落。無論天氣陰 晴、路況良好與否,大學生們清楚的知道,要去了解每一個有需要的 部落、傾聽每一位族人對大學生的期盼。這是我們三位大學生(鍾凡 及東華大學民族學院戴佳豪及王政專共三位)接下返鄉服務工作團隊 的重要使命,更重要的是藉由這一個機會,直接與在部落的族人面對 面,那種現場感受部落的震撼,讓我們重新思考身為原住民新生代的 角色。 每次的省思與感動,都讓我肯定接下工作團隊的決定。從小生長 在部落的我,已經太習慣於「部落」這樣的一個共同體,但所受的教 育卻沒有教我認識自己的文化,更沒有教我要對自己的文化有自信。 直到大一暑假開始從返服的隊 員、大二暑假擔任輔導員,大 三進階到工作團隊的角色,一 步步地我從大團體的一員到核 心。這三年的經歷以及感動, 成為了凝聚工作團隊夥伴們最 主要的動力。這樣子的背景, 讓我們團隊成員在意見交流時 更容易達到共識。一個月一次 以上的會議,推動著每一階段 的工作,也使我們的方向不致 走偏。 066
▲檢討考卷的專注模樣
我非常認同耕莘以社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團方式經營返鄉服務工作 計畫,並且讓這個平台成 為社會的公共財。基金會 的執行長以及其他工作人 員,時常鼓勵我們再去其 他單位為原住民貢獻不同 的能力,也勉勵我們建立 一個跨校跨區的原住民大 專生的組織,成就每一個 有夢想卻沒有地方發揮的 原住民青年。也許返鄉服務只是暑假的一個前章,而能將樂曲完整演
▲大小美女愛搞怪
奏出來的只有我們原住民大專生自己了。 但現在原住民學生的凝聚非常困難,除了面對整個求學環境的變 化之外,經濟壓力也促使大學生將多餘時間投入打工或是再去學習專 業才能,以應對未來的就業市場。對於原鄉的變化或是議題卻是愈來 愈模糊。曲執行長與我曾經討論過這話題,他說:「每個人所選擇的 道路不同,原住民需要的是更多元、不同領域的專業人才。」如今回 頭來看,原住民社會真的需要更多領域的傑出人才,而我選擇走的這 條道路,就是將這些不同領域的人給連結起來,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067
緣牽耕莘
之二
關於這些人和這些事 —
一場追逐原鄉記憶的 生命行腳 文
戴佳豪(2008年返服工作團隊、清華大學語言所)
2005年的7月,升大學的第一個暑假我獻給了返鄉服務 團隊,與返服的緣分也由此展開。那是個年輕氣盛的階段, 懵懵懂懂的小大一,面對外在世界仍舊有無止盡的遐想,年 少的我也渴望著人生第一次遠行能為暑假帶來美好的回憶, 至少,在還未北上受訓前的我是這樣認為的。人生參與過的 開幕式,印象中都是學校開學的那種形式,直到參與了返服 ▲戴佳豪
開幕與授旗才驚覺,那股將榮耀與責任臨降於身上的時刻,不僅僅是 一種儀式,更為自己悄悄地打開了身為原住民族的生命行腳第一頁。 2005年以小隊員的身分,第一次進入了屏東縣霧台鄉佳暮部落, 進行為期三個禮拜的返鄉服務工作。面對陌生的環境以及第一次與當 地魯凱族人面對面的緊張感,全伴隨著即將展開的服務工作而來,竟 讓自己壓得有點兒喘不過氣來。直到夜晚與小隊大哥大姐們分享內心 感受時,才發現原來自己與他人不同之處在於那隨著生命於血液裡成 長、無法分割的「原鄉記憶」。當我們左腳踏上這片土地,不管是平 地都市還是山地鄉長大的背景,在這一刻都展開了一場我族認同的辯 證過程。 原鄉之於我在當時是一種平行線關係,在佳暮的三個禮拜,讓我 重新認識了自己。我相信唯有真正的返歸原鄉,才能讓自己更實際去 體會、去感受原鄉的重要性。當其他人在原鄉環境中成長,我在另一 條追逐原鄉記憶的路上努力地追趕,期盼能追趕、建構出自己另一種 生命價值的可能。 大家常常將原鄉記憶的回流,稱之為「回家的路」。而原鄉記憶 之於我,更是挖掘人生另一種生命能量的方式,這是無法用主體社會 觀感來描述的,這股能量的力道定能會為日後原住民青年帶來莫大的
068
影響。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2006年,帶著更期待的心情再度參與返服工作,進入了高 雄縣桃源鄉桃源部落。在這個布農部落裡,對於自己原住民的認 同更為雀躍了,那是完全不同的感受。我開始可以用觀察比較的 方式去架構不同族群所建構出生命歷程的原鄉記憶。「原鄉差異 性」是我在06年返服的核心思想之一,原住民族之於我已經不是 一種名詞,返服也成為實踐原住民青年辯證族群認同的一部分。 2007年,第一次以小隊輔的身分帶隊進入花蓮縣縣卓溪鄉崙 山部落,一個由日據時期至近代社會變遷影響而形成的另一種布 農族與泰雅族分枝並存的部落面貌。在團體中角色位置的轉換讓 我經歷了人生的新頁,「組織化」是我07年的核心思想,而返服 之於我已不再僅限於培育原住民青年對原鄉的認同,它構築了另一種 形式的平台,讓原青學子有機會以經驗與生命歷程引導後進的原青晚 輩,從接觸部落開始,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當地族人的相互關係以 及引導小隊完成各階段的工作。前幾次返服經驗的累積,直到那年開 花成果。從05年的「追逐」、06的「自我省視」至07年擁有屬於自己
▲自921之後,耕莘青年志 工培育觸角擴及原住民大 專學生,透過返鄉服務 工作之在地生活體驗與觀 察,提升原住民青年對自 我身份的認同,協助部落 進行社區總體營造工作。 (圖為屏東牡丹鄉東源 村-社區環保佈置)
的原鄉記憶,構築的過程讓我明白原鄉記憶的「價值」就在於此,倘 若沒有親身經歷是無法有深刻的體會。三年的沉澱與經歷,在回歸原 鄉與挖掘生命歷程的過程中,讓我看見「原鄉記憶」在培育原住民青 年與土地情感上的內在價值及重要性。 2008 年的暑假,也是我大學生涯的最後一個暑假,原因校內事務 繁忙及其他因素已不打算再投入返服工作的我,因幼琪(2008年返服 專案輔導秘書)的一通電話,點醒了我內心快要熄滅的火苗。她說: 「你不是還有一些想法希望在返服工作中實現?」因為這句 話,我再次省視自己,是呀,不管在哪裡做哪些層面的原住民 事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有沒有盡全力去實現腦中一直 在思考的事情,勇敢走自己想走的路,問題在哪裡就該往哪裡 跑,因為機會過去了就沒了。於是,08年我以工作團隊的身分 再次投入返鄉服務,持續挑戰自己在原住民事務上的能力,也 求能為原鄉多出一份心力。 如果問我個人參與返鄉服務的經驗,我想鼓勵全國各大 專院校的原住民青年,努力追求自己的原鄉記憶並實踐理想, 挖掘自己另一種生命的能量,你會發現生命行腳將因此帶領你 看見更寬、更廣的視野,為原住民族注入嶄新的力量。 返服之初衷對於我而言,是一場追逐「原鄉」的生命行
▲關懷的眼神
069
腳,我已走了人生的前幾頁,你呢? 緣牽耕莘
文
鍾凡(97年返服學生工作團隊總召
泰雅族)
關於這些人和這些事 —
記得去年的這個時候,有一群大學生利用課餘的週末時光,穿梭 在不同山林、不同族群的部落。無論天氣陰晴、路況良好與否,大學 生們清楚的知道,要去了解每一個有需要的部落、傾聽每一位族人對 大學生的期盼。這是我們三位大學生(鍾凡及東華大學民族學院戴佳 豪及王政專共三位)接下返鄉服務工作團隊的重要使命,更重要的是 藉由這一個機會,直接與在部落的族人面對面,那種現場感受部落的 震撼,讓我們重新思考身為原住民新生代的角色。 每次的省思與感動,都讓我肯定接下工作團隊的決定。從小生長 在部落的我,已經太習慣於「部落」這樣的一個共同體,但所受的教 育卻沒有教我認識自己的文化,更沒有教我要對自己的文化有自信。 直到大一暑假開始從返服的隊員、大二暑假擔任輔導員,大三進階到 工作團隊的角色,一步步地我從大團體的一員到核心。這三年的經歷 以及感動,成為了凝聚工作團隊夥伴們最主要的動力。這樣子的背 景,讓我們團隊成員在意見交流時更容易達到共識。一個月一次以上 的會議,推動著每一階段的工作,也使我們的方向不致走偏。 我非常認同耕莘以社團方式經營返服工作計畫,並且讓這個平台 成為社會的公共財。基金會的執行長以及其他工作人員,時常鼓勵我 們再去其他單位為原住民貢獻不同的能力,也勉勵我們建立一個跨校 跨區的原住民大專生的組織,成就每一個有夢想卻沒有地方發揮的原 住民青年。也許返鄉服務只是暑假的一個前章,而能將樂曲完整演奏 出來的只有我們原住民大專生自己了。 但現在原住民學生的凝聚非常困難,除了面對整個求學環境的變 化之外,經濟壓力也促使大學生將多餘時間投入打工或是再去學習專 業才能,以應對未來的就業市場。對於原鄉的變化或 是議題卻是愈來愈模糊。曲執行長與我曾經討論過這 話題,他說:「每個人所選擇的道路不同,原住民需 要不同的人才以及不同領域的人。」,如今回頭來 看,原住民社會真的需要更多領域的傑出人才,而我 選擇走的這條道路,就是將這些不同領域的人給連結 起來,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070
▲返服學員們與原住民阿嬤合照
文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靠自己的力量, 我們要回家 紗帽(2009年返服工作團隊、那瑪夏鄉自救會召集人)
從沒想過自己的家鄉會如此的殘破不堪,更沒想過自己 的成長會是因為這樣的災難所逼迫出來。 2009年8月8日,結束了返鄉服務工作,原以為就可以 這樣好好享受我這大學最後的剩餘暑假,但大水的侵襲,毀 滅了我的想像,更毀滅了我的未來、我們的家!那天雨下得 好大好大,原以為這只是個普通颱風,只是持續的較久,沒 想到此時卻慢慢沖去我們的家園!當天晚上新聞上持續的播 報著有關小林村的新聞,心中的焦慮也從那時候開始忐忑不 安,陸陸續續也接到家鄉青年的消息,說著那瑪夏鄉的災情。訊息很
▲紗帽
多很雜,不知道誰說的是正確,但我們都知道我們的家正遭受空前的 大災難。 2009年8月9日,一早我坐車回高雄,看著窗外的街景,以前的 場景已不復在,根本不敢再去想像山上現在狀況。情緒很雜亂,但我 就只能坐在這擔心著我的家鄉,然後無助的哭嗎!我不想我也不要, 於是連絡了彼勇以及美玲,訴說著我們必須要把那瑪夏鄉的災情告訴 外界,當下的情緒激動迴響著:「我們要自己救我們的家、我們的族 人!」,就這樣,那瑪夏自救會成立了。 回想那時在自救會的每一天、每一刻,都是承載著許多的壓力。 那期間,發佈新聞、募集物資、在醫院照顧受傷族 人、到安置所辨識族人、協助資料登記甚至協助族人 辨識大體。一直不敢相信,我們成了災民,真正面 對這樣的磨難。我們能怎麼辦?即使忍受了許多難以 平復的情緒,受到許多不諒解,但我們不能被打擊, 因為這時候不站出來,還有誰可以救我們?無助、哭 泣、絕望每天都在我們的身邊循環著,我們之所以可 以承載,本著很簡單的想法─我們要回家! ▲晚上那瑪夏鄉自救會青年工作 會議景象
071
緣牽耕莘
一群年輕人的力量可以如此的強大 一群年輕人的力量可以如此的強大。很多長輩告訴我,這時候 就是我們應該做事的時候了,不該看著影子做事,試著把自己當做
關於這些人和這些事 —
大人。我一直都懂得這樣的承擔是需要的,但怎麼會是在這樣的時 候。一個月之中,做了好多好多看不見未來的工作,讓人好沉重好沉 重……。 記得當時為了重建條例,我們就這樣搭了救災的高鐵專車到總統 府,看到陳列的攝影機,才知道原來我們要抗議。我們總是開玩笑的 說,我們成了街頭份子,但真正拿起抗議牌子,頂著焰陽一路唱著布 農回家歌謠前進時,我們都哭了。儘管身處在這車水馬龍的城市,吶 喊也許都抵擋不過車子呼嘯的聲音,但我們仍然呼叫著,「我們要回 家!」你們聽見了嗎? 一年過去了,自救會組織在2009年9月完成階段性工作後已經結 束,而我們現在仍然透過許多不同的組織持續參與重建家園的工作。 2009年的暑假讓人付出的代價真的好多,不過也感謝上帝在這樣艱難 的時刻讓我依然看見溫暖。有時回想起當初成立自救會的那段經歷, 仍不禁會自問:我怎麼敢就這樣成立自救會?甚至與建好(民族村青 年)、彼勇(97年返服輔導員 ▲彼勇
民生村青年)共同擔任招集人。我
想,那是返服給我們的經驗與成長。
單靠自己的力量 單靠自己的力量,我們是無法如此迅速地將自救會的聲音傳出 去,因為有許多夥伴們的協助,如耕莘文教基金會、南方部落聯盟、 基督長老教會高鳳教會、南區原住民大專學生中心等等,而這些都是 參與返服三年所帶給我的「恩典」,就連參與返服研習的指導老師也 一起參與其中並帶來很大的幫助。 我知道重建之路還很漫長,我也明白「回家」已變得不再簡單, 但我仍然存抱著希 望,並且相信,部 落的未來,會更好 的!
072
▲旗山順賢宮安置中心
▲那瑪夏鄉自救會物資集散中心
文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返鄉服務之88水災 後續分享紀事 鐘幼琪 專案秘書
8月8日返鄉服務歡迎會結束後,確認所有學生回家或依親 的行程無虞,我們就高興地去慶功宴然後回到台北,壓根兒沒 意識到莫拉克颱風的後續威力。 8月9日星期日,睌上接到去年返服學員的電話,是高雄 縣那瑪夏鄉的人,他說:「幼琪,怎麼辦?新聞到現在都沒有 那瑪夏的任何救災消息,有部落人傳出訊息說,民族村(南沙 魯)被土石流沖毀了。」,我馬上打電話給2004年協助艾莉 颱風救災的山學團資深老夥伴─曜誦,他說只能靠媒體的力 量傳播,政府才會知道,並且給我高雄縣民政局局長的電話。 隔了一天,那瑪夏的訊息仍舊很少,但那瑪夏的學生們經過與部落聯 繫,確定整個鄉的情況都很糟─民族村全毀,逃出來的居民往部落
▲林婉宜、彼勇透過記者 訪問散佈那瑪夏鄉的救 災需求
上方的平台避難;民權村第一、二排房舍被土石流沖毀;民生村已有 部分居民前往教會避難,實際受災情況未知。學生們擔心家鄉及家人 們,心急地不知如何是好。 「幼琪,我們想成立自救會,耕莘可以幫助我們嗎?」就這樣, 由三位來自那瑪夏鄉的青年─民族村林建豪、民生村林婉宜(98年 返鄉服務工作團隊)、民生村伊斯馬哈單•彼勇(97返鄉服務工作隊 輔導員),自組了「那瑪夏鄉自救會」,在8月10日高雄旗山國中救 災直升機升降的現場,迅速招集了在外的那瑪夏青年們;同時本會就 協助返服學生的角色定位,給予情感上的支持陪伴、經驗上的傳承建 議,以及行政作業的經費補貼。青年自救會在救災工作設定了幾個目 標:負責傳遞那瑪夏鄉部落的最新消息,協調爭取救災直升機,對外 募集民生用品、食品等物資,在各受災居民安置所及各醫院設服務陪 伴人員,協助安置及就醫過程。 8月12日我與曜誦南下至高雄,了解自救會工作及運作情形,陪伴 工作及給予支持、建議,並負責帶回救災第一線的需求回來。剛到鳳 山自救會的工作站時,看到每個青年都累癱了,卻仍馬不停蹄地接電
073
話、對外聯繫、接收清點捐贈物資、上網更新最新消息;進入旗山看 緣牽耕莘
到滿街泥濘,國軍弟兄及居民忙著清理家園,牆上泥灰色的線條告訴 我們,當時淹水的高度將近一層樓高;旗山順賢宮─災民安置中心
關於這些人和這些事 —
之一,充斥著擔心害怕的氛圍。每一批從直升機下來的災民進入報到 時,大家擠在門口不停張望,等待著家人、親戚、朋友、鄰居,任何 熟悉的面孔都好。 本會於此次救災動用、連結了相關董事、NPO夥伴、廠商等關 係,特別要感謝江綺雯董事的協助,讓那瑪夏鄉得以在最短的時間內 獲得直升機的支援。感謝董事長、董事們及NPO夥伴們對於救災訊息 第一時間的回覆及支援,也非常感謝億光文化基金會捐贈LED手電筒 400支、銘德體育器材捐贈睡袋100個、製衣廠商黃先生捐贈衣服100 件,以及山學團也將所有物資整理送出。要感謝的、可以感謝的人有 太多了,這次真是讓大家感受到台灣人「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 熱心公益精神。 整個事件到目前為止,我個人至今仍然感受很深的,是青年積極 投入、承擔事情的精神。93年艾莉颱風重創尖石五鋒,那時也有一批 耕莘青年山地學習工作團(山學團)的伙伴、學生志工與部落人士自 組救災的組織,當時我以山學團學生的身份參與其中。因為有過那樣 的經歷,更可以了解到那瑪夏自救會青年們的勇氣以及辛苦。 自救會青年們要周旋協調的除了在部落的居民、被安置的居民 外,還有政府單位、醫療組織以及其他非營利組織,同時面臨被部落 長輩質疑:「你們學生可以做什麼?可以叫總統來救我們嗎?」的景 況。學生們其實什麼都不懂,只想要救自己的家人、救自己的族人、 救自己的家鄉,事實證明他們做到了,並且在這樣的過程中急速地成 長。從和他們電話中的對話與應對,感受到嚴肅專業以及面對各組織 的自我保護。 耕莘辦理原住民大專生返鄉服務工作多年,一直期待原住民的學 生、青年可以站出來,凝聚成一個有組織、有共識,為原住民社會服 務發聲的團體,卻遲遲未見動靜。但此次那瑪夏鄉自救會由返鄉服務 的學生及部落青年組成,許多非那瑪夏的返服青年學生也用空檔時間 協助那瑪夏的自救工作,這是一種無形而可貴的力量!我想對青年們 說:「你相信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你就會是怎麼樣的人。原住民青年加 油!你們是原住民社會未來最重要的支持力量。」也希望大家給青年
074
們多一些支持、多一些鼓勵,相信他們會達到我們意想不到的成果。
哈囉,那瑪夏。 歷經八八水災後的你,身體遍佈都是那風雨給你的傷痛,滿片的 山林,已換成侵襲後的瘡痍,巡踏的道路,也因為莫拉克導致的殘破 不堪。那瑪夏,半年過去了,你好嗎?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再見那瑪夏
八八災─寒假那瑪夏鄉部落支持陪伴計畫 計畫緣起: 2009年8月至9月期間,為因應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所帶來的 災害,耕莘過去培育養成之原住民青年發起自救行動,主動連結部落 人士共同成立「那瑪夏青年自救會」。耕莘本著「經驗傳承、協力建 議及網絡資源連結者」之角色定位,協力自救會青年展開緊急救援聯 繫、民生物資募集、受災居民臨時照護等工作,提供經驗傳承與行政 資源支持。 2010年1月22日至29日,支持由那瑪夏在地青年發起之返鄉服務 行動,召集耕莘扶植之青年寫作會、青年山地學習工作團、原住民大 專生返鄉服務工作隊的成員,同時對外連結台師大外僑學生等青年夥 伴,重返那瑪夏鄉進行家園重建及心靈陪伴服務。 文
柯佩琦(民族小隊志工)
不同於以往的服務地點,這次我們不再是回到原鄉部落去服務, 而是去高雄燕巢工兵學校營區,面對因八八水災而心靈受創的族人。 營區的氛圍與部落大不相同,聽不 見也看不到往日的酒酣歌舞及親切 笑容,有的只是一張張熟悉的面 孔、陌生的表情,以及在我心底繚 繞不去的一聲聲嘆息。 白天,我們面對灰暗又冰冷的 水泥牆,聞著鬱悶又壓抑的生活氣 息;夜晚,我們對抗公共洗澡區的 不安,以及半夜的哭嚎、醉酒或打 罵,八天營區的生活已超過我們的 想像。誠如夥伴家豪說的,經歷過 這一切才發現「體驗」是個很糟糕
▲在愛心第二春文教基金會的支持下,《那瑪夏鄉持陪伴計畫─寒假服 務工作》終於成行,提供青年一個實踐志願行動的機會(民生小隊)
075
的字眼,因為這些經歷都是建築在災民的委屈與辛苦上。 緣牽耕莘
回想那幾天在營區裡的生活,每天都像是活在一股無形的壓力 裡,短短八天卻如同八十天般讓人難以忘記。
關於這些人和這些事 —
一直到現在,還是很慶幸自己當初決定加入寒假返鄉服務工作的 衝動。因為在這裡真切讓我感受到,只要你有心付出,就能對一個人 甚至對更多的人產生影響,而我們也或從過程中意識到自己的價值, 進而更加肯定自我。這也是民族村小朋友對我的依賴所帶來的收穫。其 實,每個人可以付出愛的機會有很多,但卻似乎不常(或不願意?)給 自己機會去實踐。我一直記得民族村溫傳道給大家的勉勵,他說:「家 雖然沒有了,但是,我們還有心。」這個社會確實需要我們更用心的去 愛、去關懷,倘心若沒有了,我們的世界將不再精采,因為我們看不見 那一個個滿足的笑容,也看不見那一雙雙充滿希望的眼神。 文
林婉宜(民生小隊志工)
從來沒想過,一場風雨會造成家鄉的殘破,這是怎麼樣的一個警 示,告訴我們應該好好愛這片土地,以前我不懂得,但在這次返鄉服 務後,因為看見,我有了新的體悟。 回去部落一個星期,雖然時間短暫,但因為是回到自己成長的地 方,多了安全感,無須擔太多的心,只要用心、真心去和部落相處就 好,是我一開始抱有的態度。在這一星期裡,我把自己當作一雙小眼 睛,再一次的去感受那部落給予人的感動。 因為這次的服務,我看見了兒童追逐、不顧一切想要贏得勝利的 天真,也看見了阿公阿嬤對生命的韌性與執著;不去想我們能影響甚 麼,我想他們的微笑已經告訴我許多答案。 這次訪談的阿公阿嬤都是歷經八八水災不願下山的居民,阿公阿 《那瑪夏鄉持陪伴計畫 ─ 寒假服務工作》面 面相趣拼繪圖Tumananu 號成品(民族小隊)
嬤身體都有許多病痛,但為了這片土地,他們不懼怕,因為他們要守 護我們的家,深怕一下山,就看也看不見這片美麗的土地。阿嬤也提 及到,「不懼怕,是因為我們把一切信心交託給主耶穌,能做的真的
▲
就是『相信』!」跟阿公阿嬤聊了許多,對 於生命和土地的心,是因為他們自己才有省 思,即使現在看見了家鄉已不再像之前,但 是用最真誠的心去看這一切,他並沒有變, 因為那居住其中的人,一樣用著他們最堅毅 的心去面對,用最燦爛的笑容去回應,因為 他們,相信一定可以平撫這傷痛,再一次孕 育這土地。真的,感謝這次的服務,我給予 076
了許多真心,也擁有許多那生命的禮物。
文
朱俐珊(民生小隊志工)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因緣際會下,我參與了耕莘文教基金會主辦的志願服 務活動,跟我過去參與的營隊活動不同的是,此次參與人 員以返服的原住民大專生為主,服務對象則是受災於莫拉 克颱風的那瑪夏鄉民族村與民生村村民。此次活動的性質 有點類似於原住民返鄉服務,是一種族群文化的回歸,給 予學生機會將對社會事件的關注轉化為行動。 之前隸屬於耕莘山學團的我,過去的服務地點主要在 新竹縣尖石鄉,此次回到高雄從事志願服務,因為本身為 高雄縣的閩南人,所以將自己的「歸返」定位在社區。回 到自己的家鄉,認識、親近自己的土地與人群。 在不同於尖石的這片天空下,雖然因為天然災害而滿 目瘡痍,但依舊擁有燦爛也柔軟的藍。 第一天,在進入那瑪夏前,車子駛經被土石掩覆的小林村,我才 第一次真實地感受到颱風威力的無情與恐怖。我無法想像,也很難同 理,雖然這些景象就在我的眼前。在如此不可思議的畫面前,我的感 覺是麻痹停滯的,腦袋的頻率相當緩慢,像是拒絕接受一般,並開始
▲活 動 中 帶 了 一 本 書 名 為 《抱抱》的故事繪本,孩 子直接以行動表示對志工 的喜愛,也顯示之體的接 觸,最能直接帶給孩子溫 暖支持的感覺
對未來的這幾天感到不知所措。 在那瑪夏的民生村,我們主要的活動除了整理環境、幫老人家按 摩外,還有小朋友的育樂營。一開始的相見歡,像是宣告一般,我們 正式的進入彼此的生命當中。 這裡的小朋友一如部落孩子的活潑好動,他們喜歡動態的活動與 競賽,在他們身上,我們看見了他們的生長環境,他們的一言一行、 一舉一動都述說著許多生命的故事。因為活動時間的短促,對環境的 不熟悉,所以過程中我一直有許多的失落。對自己的角色定位開始模糊 不清,遂將自己退回工作的角色,少了真誠的情感與對孩子的熱忱。 神奇的是,我們服務團隊雖然在行前磨合的時間很少,但過程中 的合作付出,還有每日的心情分享營造出革命情感,凝聚了彼此。我 很慶幸地在這些日子裡有他們,不然在這段名之為服務的過程中,就 只是枯燥地、自我侷限地工作著,忘記自己為何而來,也失去自己的 本質與初衷。 還記得有一天,我們去訪問一位82歲的老人家。他半躺在客廳 散亂的綿被中,那時候他對我來說,只是一個普通的老人,獨自面對 老去的孤獨。在訪談過程中,他很主動地提出要吟唱傳統歌謠給我們 聽。在那當下,他眼神中的光芒傳達出了許多訊息,他的價值藉由傳 統歌曲的吟唱與報戰功的呼喊中被重新喚起。 在那瑪夏的天空下,就像歌謠中聲調的共鳴喚起阿公的生命力, 077
是一段面對並拾起失落的過程。不管過去有沒有服務的經驗,我還是 緣牽耕莘
必須虛心的學習。覺察服務過程中可能的失落,才能重新找回自己找 回過去走在尖石後山,台三線連接竹60這段路程中的收穫與感動。
關於這些人和這些事 —
文
全尚仁(民生小隊志工)
很難想像,經過近十天的志工活動,充滿許多成長的動力,而且 居然是來自那曾擁有過的小小童心。已經有好幾年了,沒有像這樣可 以開心的在球場上奔跑、追逐。那急促的心跳聲,似乎回到孩童時代 的天真,豪邁的喝下一大口水,小孩又趁勢抱了上來,哈!怎麼可以 這麼開心。 第二次回到那瑪夏,心中有總有說不完的感謝。雖然經歷災難的 摧殘,但我依舊覺得她好美,變了樣的溪流,根本奪不走蘊藏在她內 心裡那說不上來的溫暖。 距上次離別已過了半年多,期間自己也因為學校生活上的一些難 題,讓我很難打起精神。奇妙的是,當我又再回到那瑪夏,與這些夥 伴們一起工作時,突然間就擁有許多活力,我真的很開心,那瑪夏給 了我好多東西,讓我的心不致枯竭。 很多很多關於小朋友的故事,在腦海中迴繞著,儘管不捨,但 孩子們天真滿滿的笑容卻又更加讓我提醒自己:珍惜此刻是多麼的美 好! 還有在訪問時,遇到一位愛唱歌的阿公,真的好開心,好久沒聽 到這麼原汁原味的聲音了,在這裡頭又是一段又一段的精采故事,是 歡樂、是無奈、是喜悅、也是滄桑,談不完、說不盡,卻也讓我們有 勇氣去面對未來並創造未來。 小小的服務,大大的收穫。突然間覺得時間好短,好想再陪陪小 朋友,也想再聽老人家唱歌,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們說好了,再見! 文
陳嘉敏(民生小隊志工)
真的很感謝上主,讓我在台灣求學的最後一個假期中,滿足了想 從事原住民服務及參與八八災後重建工作的心願,也很謝謝耕莘文教 基金會提供機會,讓我這位僑生有幸加入這個以原住民大專青年為主 的工作隊,讓我成長許多。 在出發前兩天的研習中,一直在思考自己能帶給民生村村民的究 竟有什麼?害怕自己會不小心勾起村民們災後的負面情緒。 在從高雄上去那瑪夏鄉的崎嶇山路中,一路上觸目可見的是多 到可怕的黃土,以及大大小小的石塊、斷橋和坍塌的隨道,直到親眼 目睹小林村被土石流掩埋的殘破景象,突然覺得心酸到有點兒難以 078
承受。如果我是這裡的村民,此刻最想要的應該就是家人平安和歡笑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吧,我心裡這麼想著。這也成了我為自己訂定的服務方針及目標。 一週的服務,包括整理女窩協會、帶育幼營、拜訪老人家等三大 工作,點點滴滴為我的生命又累積了一些些重量與厚度,而快樂,是 真的可以被感染的。在四天的育幼營中,我扎扎實實享受著與孩子的 互動,孩子們的天真、純潔把我的心房打開了,不管是他們的笑容、 擁抱、圖畫、尖叫,又或者是汗嗅、吵架、鼻涕、小秘密……等等, 一一都觸動了我的心。真心謝謝孩子們願意讓我走進他們的生活,讓 我知道他們每個小小行為的背後都有大大的故事。 此外,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應該就屬「拜訪老人家」吧,這是我 一個全新的嘗試。過去,一直認為老人家很難靠近,但在部落裡,每 次只要我們跟老人家打招呼之後,不但很容易就能與他們閒話家常, 甚至還有機會了解他們過往的故事,或一些內心的想法。因為語言的 關係,我很少參與訪談的工作,通常都只是在一旁幫老人家按摩,一 邊聆聽他們的生命故事。從接觸他們肌肉的大小或鬆緊之中,我會像 想著他們以前從事的活動或工作性質。在按摩老人家的手時,不由得 讓我想起小時候也曾經玩過阿嬤手背上那層鬆得可以拉起來的皮,每 每總讓還是小孩的我覺得非常神奇。而今,看著部落老人家這些歲月 的痕跡,心裡剩下的只有悲傷的感覺,突然想起自己已多久沒有關心 我那位八十多歲的阿嬤了。我耳裡聽著老人家告訴在市區工作或已成 家獨立的子女說不用擔心自己,但其實語氣裡又自然流露出對子女的 思念之情,深切感受到每個父母最大希望的無非是子女可以開心的生 活,雖然其中隱含了多少的不捨與擔心,相信我的父母也是如此,雖 然很鼓勵我來體驗山上的生活,但背後應也是壓抑很多的擔心和害 怕。這次的部落老人訪問工作,感覺上就像是經由這些老人家的分 享,讓我開始了解並體會父母不曾說出的那些心聲,相信在未來與父 母的相處上,我能夠更成熟、更仔細地聆聽,以及付出更多的關懷。 七天的服務及探索自我生命的旅程,很快就結束了,多了許多自 愛與依戀,是我這個從小在城市長大的「外國人」,從來沒有感受或
《那瑪夏鄉持陪伴計畫 ─寒假服務工作》成果 發表與傳承(民生小隊)
▲
我成長的領悟與體會。譬如原住民對於「土地」和「家」那份深切的 體會過的。我很欣賞原住民對家的看重,我 相信他們的「家」,不單單是指一戶人家或 是一個里、一個村或一個部落,更有可能的 是一種族群的象徵。那是一種相互扶持的無 我精神,在石牆城市裡很難感受的到。經由 這次的服務經驗,加強我對人與人之間的真 心互動,也讓我更珍惜身邊的人事物,因為 這一切都不是理所當然的。
079
大手牽小手,我們齊步走! 2007年8月,在第八屆原住民大專學生返鄉服務工作結束之後,基金會有感於台北縣汐止 市「山光社區」和「花東新村」兩個集中型原住民社區的學童,因家庭或其他因素造成其學 習動機低落,於是扮演媒合的角色,推動「台北原動力──都市原住民兒童週間課輔陪伴計 畫」,建構青年志願服務平台,提供北部大學生一個實習與實踐的場域,同時亦滿足學習低 落之國小學童對課後輔導的需求。2009.09.29 樟樹課輔志工老師陪伴孩子之活動剪影。本計 畫對象主要針對樟樹國小之都市原住民學童、新移民子女或家庭環境弱勢學童,提供一對一 的課輔及陪伴,推動至今已將邁入第四個年頭。
衷心感謝有你真好 文
李品(樟樹國小退休輔導室主任)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之一
本校課後照顧班非常多元,有教育部補助的攜手課後輔導,有來 自民間贊助的原住民合唱團課後輔導,永齡希望小學及耕莘文教基金 會課後輔導,每班約十人,一位輔導老師;唯有耕莘文教基金會是由 大專生指導,採一對一或一對二方式進行輔導,讓學生獲得更完善的 照顧。 今年輔導是三年級學生,雖來自不同班級但幾乎都相識,彼此較 熟悉,課程進度也較一致性,同學互相學習、較勁、鼓勵,在學習態 度及作業完成均明顯進步,期初設定的能力指標大多能達到;與學生 們一年來的相處,最值得讚許及感謝的是求知態度及習性的改變。 林同學是資源班學生,從拒絕學習,不寫作業到主動完成功課, 勇於參加閩南語演講比賽,並當期末資源班感恩活動小小主持人。鄭 同學只上課一學期卻常心存感念,到輔導處來嚷著要寫卡片,謝謝老 師對他的指導與照顧。 耕莘文教基金會除了對課業指導外,也利用假日帶學生參加「農 場體驗營一日遊」、 「花園新城花蟲季一日 遊」,讓孩子留下深刻 印象。以上點點滴滴因 為你們的付出與教導, 孩子們對念書寫字不再 視為畏途,而是有趣 的、喜愛的。一年來我 們看到孩子的成長與進 步,並豐富貧乏的生 活,我謹代表樟樹國小 謝謝你們,有您真好。 ▲課輔志工老師陪伴孩子之活動剪影。圖中地點台北縣汐止市樟樹國小教室
081
緣牽耕莘
之二
關於這些人和這些事 —
老師,我想要一起散步 文
李浩誠(2008年樟樹課輔志工)
課輔班有個孩子叫小魚。 小魚很乖巧、很貼心,會幫忙照顧家裡檳榔攤的生意, 但小魚不寫作業,學校聯絡簿上總有紅字寫著「作業缺交」。 因為不會,所以缺交。 小魚因為長期累積的學習挫折、注意力不集中, 課輔班的志工老師,總被小魚的作業追趕著。 雖然如此,小魚仍然很喜歡來課輔。
2008年10月初,我第一次進到那間教室裡。這是第一次的見面, 難免有些緊張。說實在會來參加這個課輔真是一連串的巧合,先是在 五月份時青年和平團找我們社團,想在樟樹國小舉辦育樂營,而之後 團裡大家討論後決定把社團方向調整往平時服務的區塊,又好巧不巧 地發現了耕莘文教基金會正尋求樟樹課輔的志工。就這樣我們一群人 踏出了這一學期課輔的第一步。 在我還沒來得及適應這兒的環境之前,幼琪就替課輔老師和孩 子配對好了。我的學生是個小不點,四年級的男生,叫做小魚(暱 稱)。可能是在山服(山地服務)待久了的職業病吧!不習慣把孩子 當孩子,喜歡把他們當作比自己小一些的朋友看待。 打過招呼後就開始上課指導了。第一次,孩子們總是特別乖巧, 加上一開始寫的是國語作業,所以非常順利,甚至還可以聊一下天。 從談天中,我知道了他的爸爸是阿美族,媽媽是太魯閣族,真是親切 阿~也聊到了他喜歡上體育課,還有他喜歡看氣象播報,是個挺有趣的 孩子。但進入數學作業之後,我開始遇到挫折了。小魚的數學底子沒 打好,基本的加減法運算不太熟練,於是花了半小時企圖教會他8+3 =11。然而一直到六點半的放學時間,我都還無法完成這件事。陪他 走到校門口的路上雖然還是跟他開心地聊天,但其實我有一點氣餒, 082
不曉得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教會他。
之後幾次上課,都陷入在“進位”的無限迴圈裡,每次想到課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輔都會糾結一下,傷腦筋該怎麼教才好。不過,隨著見面次數的累 積,我也愈來愈認識身邊這個孩子,和他家裡的情形。有一次看他聯 絡簿,老師寫到小魚上課都會睡著,晚上要早一點睡覺。我就問他: 「你晚上在幹嘛啊?怎麼不早一點睡覺咧?」。他說:「去找ㄐㄧㄝˇ ㄐㄧㄝ啊!」。原來前一晚小魚媽媽喝完酒之後罵了他姊姊,姊姊就 跑出門一直到晚上十二點多都還沒回家。 他們家開的是檳榔攤,共有三個姊弟妹,分別讀六年級四年級和 三年級,小魚在課輔之後常常要去檳榔攤幫忙顧店。他用的東西很多 都是姊姊用過給他的,或是某某基金會送的。對他們家了解愈多反而 更加無奈,因為不知道該如何幫助他。但隨著課輔時間愈久,慢慢地 也看到了小魚的成長─他開始會算進位、會借位減法。雖然比起其他 孩子學得慢了一些,可我跟他說,只要你愈來愈厲害就是最棒的! 每次課輔的一開始、中堂休息和回家時間是小魚最有活力的時 間,只要走進教室他就會很開心地撲過來抱我,回家時間也一定要等 我收拾好東西再一起走到校門口。上課的時候他總是癱軟在我懷裡放 空,貌似在聽我講話其實都在幌神。這時候我會跟他說:「加油!再 認真一下,等一下就可以休息了喔!」,這時小魚就會說:「那我們 等一下出去散步。」 「散步」啊……其實就只是在教室外的走廊玩耍。有時候看天 上很亮很亮的金星和木星、有時比賽跑步、有時候講講圖書館的鬼故 事、有的時候就單純地聊他在學校做了什麼好玩的事。對小魚來說, 那短短的五分鐘十分鐘,似乎是他來這裡課輔最快樂的時光。 課輔的最後一個月,因為學校社團職務忙碌而請了幾次假。每次 請假的下個禮拜小魚都會問:「你上禮拜怎麼沒來?」。最後一次課 輔那天下著雨,撐著傘送他出校門之後,一如往常道別,看著他小小 的背影走遠,有種奇怪的感覺,但說不出來。開期末志工檢討會議的
▲志工浩誠老師
時候,幼琪給了我一張小卡片,是學生寫給課輔老師的。小 魚的那一張寫了一句由注音和錯字拼成的一句話,但是我感 動了好久,那句話寫著「浩誠老師,我想要一起散步。」 也許這學期以來,他的進步很少,也許每次課輔都讓 我很傷腦筋不知道該怎麼教會他。但對我們來說,課輔不只 是寫寫功課算算數學,我們都在彼此的回憶裡留下了自己。 ▲課輔班學生,小魚,寫給課輔老師的小卡
083
緣牽耕莘
之三
關於這些人和這些事 —
只要你長大 文
吳克振 2009年樟樹志工
學期初時,偶然在網路上看到耕莘文教基金會在招募志工的訊 息,因課輔地點─樟樹國小,剛好就在自家旁,所以豪不猶豫的就 報了名。記得在填寫問卷有關「志工期望」這一項時,「把每一位同 學帶上來」是我當時唯一的想法。就憑著這樣一股滿腔熱血,我加入 了樟樹國小週間課輔陪伴志工老師的行列。 小玉(化名),是我負責陪伴的一位小四學童,在接觸之前,即 被其他志工夥伴告知她的狀況,大概是整個課輔班裡最不易控制的小 朋友。在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下,我開始了在樟樹的志工工作。 小玉的學習態度低落,加上連小一、小二的國語和數學在閱讀上 或運算上都有極大的困難,很明顯的跟不上班級的學習進度,所以現 在無心於課業上。在面對她時,我必須想各種有趣的方法來吸引她學 習,即使是一題數學運算也好、一題國語注音也好,我相信這對她都 會有不小的幫助。 對於小玉的學習態度,我曾經感到挫折感與無助。看到她現在如 此的無所謂,真的很替她的未來擔心,一心想把她給拉回來,盡自己 的努力去幫助她。包容心與同理心,是我從小玉身上學習到的重要事 情。在陪伴的過程中,讓我更能體會小朋友們的想法並產生同理心: 大家都是需要被協助與關愛的。這也是我成長的關鍵之一。
084
▲小朋友表現優異兌換到的獎品
▲課輔老師正在努力教會學生最頭痛的數學問題
學期末,雖然小玉依然沒在我的控制內,也不知道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自己是否有真正幫助到她,不過我相信等小玉年紀稍長 之後,應該就會開始努力與進行自我省思,祝福妳。
文
顧荃 2008-2009年樟樹志工(台大法律系二年級)
也許不同於許多人的初衷,我並不真的是個熱愛小 孩、專於教學的人,甚至,很多時候我是缺乏耐心的。 當初毅然決然報名參加,不知不覺也踏入了第三個學 期,小恩的成績幾乎沒有進步。但我依然不敢斷言她了 無希望。 自從開始每週往返樟樹國小之後,我越來越自慚 於他人說「你真有愛心」這句話,因為我想我並不真的 是無私的,畢竟在每個禮拜搭上捷運的前夕,我都還在 因為疲倦、懶惰而掙扎,最後踏上旅程也並不是因為「想到小朋友在
▲英文的會話練習
等我」,而是因為想到,她也許能夠讓我找一個解釋,能夠解答我對 於這個社會、這個世界是否能更好、更平等的疑惑。是的,來到樟樹 從來不是因為愛心,而是因為寄託了一個理想,當然這並不是什麼更 偉大的目標,如同前面所說的,我是這樣自私期待在他們身上找尋答 案。我想知道,透過教育、透過持續長期關懷,有沒有可能這些出生 於資源缺乏家庭的孩子,能夠在未來有更多的選擇,而 不是墮入貧窮的惡性循環? 可能會有人進一步追問,這又與我何干? 曾經看過一部短片,確切來源已不復記憶,只記得 片中拍了台北滿城的豪宅大廈、高樓林立及那些辛辛苦 苦在搬運水泥的工人,然後影片旁白說了這麼一段話: 「這座城市的光鮮是用它們的汗水積累起來的,那當你 們享受這一切時,對於他們的處境,怎麼能夠置身事外 呢?」那個當下我很震撼,它點醒了我長久以來一直有 點模糊的「理想」─我們之所以要在意那些我們千里 之外的人們,是因為我們生存的世界從來就不是倚賴自 己而建構出來的,那麼當我們都是彼此緊密依存的生命 共同體,又有什麼理由有些人必須在生存邊緣掙扎?面 對資源的不均等,這些孩子更是最直接、最無辜的受害 ▲課輔班出遊參觀陶博館
085
者。 緣牽耕莘
說了這麼多,並不是想顯現自己的 高尚還有遠大理想目標。只是一點這些
關於這些人和這些事 —
日子的感觸和思考。當我釐清了這些, 或許面對小恩,會少了一點情感依賴, 多了一些責任。我想,小恩對我來說從 來就不是一個討喜的孩子,而我對小恩 也很可能只是生命中一個不重要的過 客。然而,我想我所追求的,也許就是 那一絲絲的可能吧?就是那只有數千數 ▲北醫山服的志工們準 備很用心,孩子們也 玩的很開心呢!
百萬個機緣巧合,才會發生的可能。畢 竟,我所付出的很少,如果毫無所獲根本無關緊要。可是放棄了,也 許就是放棄那一絲絲的可能。 這三個學期以來,面對小恩我想我學到最多的是謙卑。如果無法 蹲得跟孩子一樣高,他們並不會跟你溝通。如果我不懂得放下身段, 認真得跟她往來,那麼我永遠都是在門外的人,而不是一個可以陪伴 她的人。小孩子是很誠實的─ 我所指的是他們的喜好總是如此分 明,也因為這樣,接近他們的路程也更顯遙遠,有時甚至是不得其門 而入。所以,我想我無法承諾小恩什麼,也無法保證這一切都是有意 義的,我唯一能說的,就是「我努力試試看」。悄悄期待,會有那麼 一天我們使彼此的生命發生改變。
086
▲與北醫山服合作閱讀營「RPG闖 關遊戲」
▲小朋友的彩繪陶牛
志工培訓交流與體驗 註:「志工培訓交流體驗營」活動,以本會服務性社團間的交流互動為主。參加學員包含返 服工作團隊及候選隊輔、山學團幹部、華裔在台志工等等,透過團體動力、同理心等課 程分享、討論以及參訪活動,讓組成性質各不相同的志工隊伍有機會瞭解彼此的精神及 服務模式,從瞭解到認同,進而相互勉勵及祝福,達到各社團志工互相認識交流之目 的,同時期望藉由社團間不同服務領域的經驗分享,激盪討論出更多的創意想法。
緣牽耕莘 關於這些人和這些事 —
感動,來自於每一次的 相遇與凝聚 文
劉美玲(原住民大專學生返鄉服務工作隊志工)
2007年2月6日,我抱著愉悅的心情參加由耕莘文教基金會所主辦 的志工培訓交流體驗營。這個活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要訓練青少年領 導才能,激發青少年的潛能,對現在的我們有很大的幫助,可是名額 不多,所以我實在是太幸運了! 其中讓我印象較深的一門課程是:「同理心」。老師用很溫柔的 方式讓我們清楚明瞭,作為一個領導者必須要用心去實踐,有了同理 心,我們將不再處處挑剔對方,取而代之的是讚賞、鼓勵、相扶持。 這樣一來人與人的相處,也變得愉快和諧。老師也鼓勵我們發表自己 的意見,尤其是在第三天的「開放空間」課程,大家都很勇於發表自 己的意見,是我覺得值得學習的地方。也讓我發現自己訓練不精,能 力不足,無法面對太多的突發狀況,若有多點時間學習就不至於如此 慌張了! 最讓我感到意外的是,第三天我們去了一個非常深山美麗的部落 ─司馬庫斯。起初想想,為什麼會來到這個部落?這個部落跟我們的 課程有什麼相關?其實,最主要是訓練我們的應變能力,以及適應能 力。當一個團體,進入一個陌生的部落時,要如何與部落人們達到良好 的關係,以及怎麼去運用部落裡的人文特色,是最主要學習的目的。 這幾天下來的學習,讓我對輔導以及返鄉服務有更深的了解,更 想要再進一步的了解以及學習。看到工作團隊都很認真的做準備,也 讓我感到非常的慶幸能夠參與!並且也認識了來自各地學校的學生, 增進了我的人際關係。期盼下次,還能有這樣的機會能夠參與類似的 活動,來增進不同的知識和經驗。
文
胡子軒(原住民大專學生返鄉服務工作隊志工)
當我收到志工交流營的錄取通知單,心裡很興奮的迎接當天的到 來。因為太興奮,這天一連火車坐過站、捷運搭錯線……,一直到下 088
車看見眼熟的路端,心中才鬆了一口氣,呼!我終於到了!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兩天裡待在富邦教育中心,是我學習最多的一次,讓我不僅與不 同的團隊相處在一起,也與不同的原住民相處,學習不一樣的文化。 老師教的課,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如何帶動氣氛如何提出、看出、 想出問題,以及動用大家的智慧破除艱難的任務使之變小,也學習到 帶一個團隊不是只有自己的立場,而是要團隊中大家的意見,參考做 解決之道,包括如何帶領小隊。在這兩天中,回家也不禁回想,假使 我帶了一團隊,我該如何帶領?當然,還是有想到囉! 後兩天,我們前 往最深山最美麗的部落 ─ 司馬庫斯。沒想 到,還真的很遠,但是 一下車,真的太美了。 可是,跟我當時在電視 裡看見的司馬庫斯,相 差甚遠,然而他們接受 到外來文化與資訊後,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 他們竟想出『共有財 產』這一計畫,也實行了很多年,但是,回頭靜靜的想:如果哪一天
▲青年志工交流營
有人出軌,似乎這又會牽動到族人不一樣的意識呢?不得不這麼想, 因為人總是會有貪婪的一面,只是不知是哪一天,當然希望也不要有 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為這是很難得的。 寒假訓練這四天課程,讓我學習到很多,也讓我勇敢面對,勇於 發問及發現,也讓我知道在人與人之間,溝通是最重要的橋樑,領導 者的表現更是團隊的隊員學習的地方。
文
許淑琴(原住民大專學生返鄉服務工作隊志工)
對於自己能參加這次的寒訓,我覺得收穫很多。不單單是接觸原 住民的朋友,也跟漢人的朋友認識了,或許參加的組織不同,所接觸 的人事物不同,但共同的那顆為別人服務的心卻讓我們有了近一步的 相識、交流。 從第一天的破冰式、同理心課程、返服經驗分享、團體動力如何 089
帶領、如何記錄、到司馬庫斯……等課程,不同的課程讓我們學到不 緣牽耕莘
同的東西。每個課程我都很喜歡,雖然課程內容有些會內容相似,不 過卻教導我們如何帶領別人,藉由很多的團體活動,團體分享,團體
關於這些人和這些事 —
討論,讓我們了解更多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帶領模式。 以前總覺得做為一個leader必定是個樣樣很強的人,不過寒訓下 來,我學到了,團體之中做為領導的人未必是樣樣很強的人,每個人 都有可能成為一個領導人,只是端看你的領導領域。很多東西、多想 法經由不同的交流有了更不一樣的思考,聽聽大家不同的返服經驗分 享,不同的想法體認,讓我對返服有了更深的感動,或許大家說的不 多,但我們卻能從字裡行間感染到返服給了大家很多收獲,不單單是 認識其他族群的問題,更能從中看到我們自己部落、原住民的問題。 走進司馬庫斯部落,對我來說很特別,從來沒有走進那麼深山 的部落,部落感覺近在眼前卻那麼遙遠,風景的優美對我來說是個吸 引,但最令我關心的是,有多少個部落跟司馬庫斯一樣隱藏在深山中 呢,如果沒有觀光資源的進入是否我們就一直維持這樣下去,很多的 問題就一直未被解決,很多時候唯有親身走到最原始的地方才能感受 到。這些天來,很高興除了有了不一樣的學習外,也認識了不少的新 朋友,對我來說真的收獲很多,謝謝你們願意給我們這個機會學習!
▲志工們和集合眾人之力完成的燈籠「巨」作一起合影留念
090
走進仲夏山巔
曾經,這裡是父母生長的地方 在記憶中,在夢裡,我依稀到過的故鄉 福爾摩莎,美麗之島,既熟悉又遙遠 今天,我要回到這島上的高山裡, 認識這片土地, 與這島上原生的古老民族,一同生活 踩下屬於我的生命足跡 福爾摩莎,美麗之島,將不再只是夢裡的家
緣牽耕莘
之一
關於這些人和這些事 —
另一個天空下 文
莊涵甄(第6-7屆華裔青年返台服務專案秘書)
平地的盛夏是這樣炙熱難耐,山間孩子們的歌聲卻彷彿是乘著陽 光的羽翼,像陣柔煦又微涼的風,吹撫過每個角落。在海拔1000公尺 左右的山區,是志工們扯著喉嚨叫著,是部落青年熱情浪漫地笑著, 是因為忙碌壓力大地哭了,還有那林蔭下溪水的清涼,伴我們洗去一 身的辛勞,眾多的吉光片羽,在陽光的讚美下,我們這樣走過2007年 的七月,在南投。 兩個星期來忙碌的生活,自己準備早餐、教材教具,課程中偷時 間去洗衣服,累到昏了也堅持要一起寫完當天的日記才睡覺,來自各 地的青年志工因奇妙的緣分聚在一起,帶著年輕的傻勁與熱忱,在耕 莘透過培訓後,義無反顧地就這麼上山了。從一開始看到不敗的蟑螂 與大尺寸的昆蟲時的尖叫,到後來可以把玩在手中(當然蟑螂還是擺 脫不了死在脫鞋下的悲劇命運),小姑娘們個個都成了女中豪傑! 在與部落青年的相處上,我們學習對彼此文化的包容和了解,兩 個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碰在一起,不僅激盪出不同的思維也偶有誤會 發生,但我們學習著如何找到平衡點,也愛上了他們的真誠以待。部 落青年們有著活在當下的樂觀,害羞而不善表達,而在一般世俗社會 中長大的志工們,是積極並善於規劃安排,如此大的差異,有時產生 的後座力也是超乎意外的大。但這一切卻在一次次熱切的對話中,讓 彼此的心如洋蔥般一層又一層地剝了開來,這是天主在武界瀑布化成 了彩虹,送給大家的禮物。離別的淚水讓我們互相擁抱,約定著許許 多多的下一次。 也許在大自然裡人們會特別謙卑,但布農族人對大地的尊敬並非 只是因為大自然,即便是在信仰了耶穌之後的今日,他們仍相信他們 所存在的土地是借來的,因此樂於分享他們所擁有的一切,志工們體 驗到布農族的美麗文化,那份對天地的崇敬、比法律還人性的民族約 束力、對族人的團結與熱情,是在發達的平地社會很難見到的,志工們 如一顆小水滴般滴入了布農族的滾滾江流中,隨著波浪又叫又哭又笑,
092
這些小水滴們即使回到了原本的渠道,也再不是原本的小水滴了。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玩耍
工到瀑布
師帶志 部落小老
▲星期日
▲2007年 南投小 抓螃蟹高手 布農夏日學習營-
小朋友也是
▲2007年南投小布農夏日學習營-身為大會合地主隊的武界,加油聲響撤雲霄
093
緣牽耕莘
之二
關於這些人和這些事 —
白雲的故鄉 文
張玉萱(第6屆武界部落志工)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武界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桃花源一般,總愛在清晨起床時看看窗外 煙嵐瀰漫的山巒以及從雲朵背後灑下的陽光,大雨來時更是整個河谷 村落都宛如國畫中的水墨氤氳,令人屏息的美。大學時期的我每到暑 假都會很想要跑到國外去體驗異國文化,一直到這次來了這裡,我才 深刻的審視到,原來我一直自以為宏遠的目光卻忽略了離我們最近的 純真。幸好發現的早! 結束兩週的部落生活返回台北,搭上捷運依循著貫性動作回到家 中,彷彿夢遊般地打開電腦連上網路,逐步回歸都市生活,腦海中那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的畫面變得有點兒不真實,卻又在想起某些 畫面時忍不住濕了眼眶。 其實,我是個不太知道如何跟小朋友相處的人,明知道這次活動 是帶小朋友還硬著頭皮報名,只是想給自己一個機會去嘗試看看。從 觀察其他志工如何與小朋友互動、如何教導小朋友,以及內心深處依 然存留的孩童本性,我真的也學會了,在童言童語之間捕捉每個人的 特性,甚至家庭背景。 或許對武界的孩子們而言,我們只是某年暑期道理班的大姐姐 們,如同過客般,將來會記得我們的不知有多少?但我知道,這份世 外桃源般的感受已深植在我們心中。志工最大的價值就在於,別人以 為我們付出很多,但其實我們獲得的遠遠超過我們所付出的。 其中有個小班的女生,雖然只出現過一次,但卻讓我一直惦記著 她。小女生那雙小小的手中一直緊緊握著一把鑰匙,那是她爸爸的機 車鑰匙。她爸爸因為跟媽媽吵架,所以離開她們去埔里工作,至今尚 未回家。小女生在等著爸爸回來後要把鑰匙交還給他。還記得當時我 094
只能忍著淚水跟她說:「把拔很愛妳的,雖然他和媽媽吵架了,但是
第六 07年 0 2 ▲ 友 小朋
裔 屆華
青年
返台
- 服務
志工
與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20 07年 南投 小老 小布 師的 農夏 「馬 日學 蘭姑 習營 娘」 - 是大 志工 會合 們與 的壓 部落 軸演 出
他們都很愛妳的喔!」我不知道她是 否聽得懂我說的話,只希望她能明白 父母對她的愛跟父母間的問題是沒有 關係的。多希望可以分擔一些她的傷 痛,那些我花很多時間才學會的道 理,一個如此年幼的小女生又應該怎 麼去承受呢?我們可以改變的太渺 小,但無論是多麼微弱的光芒,都希 望可以散發出來溫暖他人的心。
▲20 07年 南投 家都 小布 好投 農夏 入 日學
習營 - 團康
▲20 02年 第一 首度 屆華 舉辦 裔青 本計 年返 畫之 台服 活動 務活 情形 動剪 ) 影
習營
日學
活動
讓大
夏 布農 投小 性 南 年 個 07 ▲20 會舞很有 的大
(去
-
年
們編
老師
過坑
095
緣牽耕莘
之三
關於這些人和這些事 —
麻必浩的夏天 寫於《愛心關懷•原源不斷─災後部落資源募集計畫》之後 愛心關懷·原源不斷─災後部落資源募集 計畫簡介: 2004年7月,由於敏督利颱風引進的西南氣流北移,連續幾 日的豪雨使得中台灣的災情頻傳,有鑑於此,基金會即刻展開了 兩階段的資源募集計畫,並針對部落救援及災後重建工作,將苗 栗泰安鄉永安部落、台中和平鄉達觀、南投仁愛鄉法治、高雄茂 林鄉萬山、嘉義阿里山鄉特富野等五個部落列為重點協助地區。 2004年7月8日至10日,基金會分三個梯次將物資分批帶入不同的 部落,於第一時間內提供災民生活的重建幫助與民心的撫慰。
2004年的暑假,我們原本一如前例地要在當地舉辦小泰雅夏日學 校的活動,但因為敏督利颱風引進的西南氣流北移,連日的豪雨造成 中台灣的災情頻傳,7月3日在與永安部落災後重建委員會的秘書Vinai (林志英)老師聯繫後,得知部落災情相當嚴重,於是,基金會隔日 便快速調整出隊工作的任務,並展開了兩階段的資源募集計畫。 2004年7月9日,我帶領三位青年志工,出發前往此次賑災重點之 泰安工作隊的志工跟著 部落災後重建委員會與 部落居民們,大家一起 協助遭土石流侵襲的受 災家戶清理環境。
一:永安部落。此次風災,永安部落能在同時迅速成立災後重建委員 會,由部落四個協會包括美富安農業觀光休閒產業協會、象鼻村社區 發展協會、麻必浩護溪協會、達願部落深耕教育協會共同組成,並推
▲
派部落頭目擔任主任委員。委員會代表部落對外 統一發佈訊息,對內則進行所有情況應變及災後 重建的整合。在7月9日至14日的短短六天期間, 我們與部落在地組織的工作人員學習到的,不僅 僅是行政的調整與應變能力,更是學習到人與人 的團結、人與自然的尊重。 096
在一天的晚餐中,大夥兒聊到部落曾經歷過
的天災及遷村的過往,也談到漂流木及921受
者……等問題,更談到這一次媒體的大肆報導, 進入部落只採取災情的曝光,並未實際報導部落 居民分工協調及自救處理的情況,這點也是我深 感遺憾的部分。此次部落能迅速成立災後重建委 員會,是運用他們的智慧與團結擔起整個部落的 責任,於是部落自然成了一個大家庭,連我們臨 時的加入都成了像是遠房親戚的參與。對於這次
▲原本維護居民的岡哨被完全沖毀,屋基洈危立於新的河 床上。回想到當天晚上的河水上漲,居民也不禁搖頭地 說:河水上漲的太快太急了。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災戶舊地重建又成此次土石流首當其衝的受害
的風災,頭目以堅定的眼神與穩重的態度,不徐 不緩地說出:「這不過是大自然的變化,是天 意。路坍了、樹倒了、房子塌了,很多受災情況 也只是變回原來大地原始的模樣。但是人呢?不 要怨天尤人、不要因為補助物資的進入而變得貪 心,不要因為分配的問題讓彼此失了和氣,這是 老天給的難關,是面對自己的考驗。」,他又 說:「我的名字很多媒體都寫錯了呢!怎麼他們 聽不懂也不好意思問啊?」
▲部落的主要道路全部被土石沖刷,路基也被淘空,造成 了新的河床及溪流與路面同高,河流與道路距離不到一 公尺,居民處於一個相當憂慮及危險的生活環境。
頭目Dali所說的話,讓我想起前幾天部落人 的一些分享。他們說,自921之後,原住民與政 府之間關於補助的問題是越來越嚴重,也值得重 視;但是,部落人真正的想法卻不是像外界認定 地吵鬧,他們只是單純地認為:不要因此而懶 惰、不要拿原本不屬於你的東西。對於921將物 資空投在大安溪,引起居民的搶奪與爭吵,他們 擔憂地搖搖頭說:「這不是好的。我們不要這 樣。」
▲協助我們載運物資的小貨車,在顛簸的石路加上載運了 相當重量的水,進入中興村後水箱破裂,無法行駛。
那天晚上,我想了很久,關於施與受、貧與不均的問題。這是一 個非常嚴重的社會現象,但電視、報紙卻沒有探討原因。因為有了921 與賀伯颱風的前車之鑑,於是他們決定這一次,由他們決定自己要什 麼、或不要什麼。透過委員會的成立,他們做到了不讓大眾媒體一再 地炒作,亦不讓許多社會資源浪費與囤積。麻必浩的泰雅族人在第一 時間內,不僅制訂了良好的物資分配制度,也在全部落的同意下,感 謝大眾的熱心並對外發佈停止物資援助的新聞稿。
097
有一天早上,我們站在橋頭清理泥沙時,有一輛載滿 緣牽耕莘
物資的貨車開進部落,許多部落長輩們猛搖頭地拒絕,並 且把我推向前說:這位小姐是耕莘文教基金會的,他們是
關於這些人和這些事 —
我們接受的社會補助最後一個單位。道路開始修復通了, 我們可以下山了,物資足夠了,請你們去給其他更可憐的 受災戶。當時,我內心深受感動,他們的謙和與智慧,豈 是站在外圍的我們學習得來的?生活的富裕讓我們一昧地 想要給予,卻不懂得傾聽真正的缺乏與需要。都市裡的我 們都是不斷地學習著變形的生存技巧,久了便不知道真正 的追求是為了什麼目標,在學者專家反覆思考辯證,答案 往往卻是連自己都很難認同。 ▲資源募集
從他們的眼底,我發現在這裡,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人活著的需求 是什麼。因為單純,所以一切變得很簡單。 我們跟著部落人去竹林中採竹筍、在溪邊清洗泥巴弄髒的衣物, 為了日後風災斷糧開始種菜、或一起協助遭土石流的家庭清理環境, 常常一天過去了,全身酸痛躺在床上卻很快樂的討論明天的行程,這 種單純非常的有力量,有力量讓人期待天亮。 記得當初覺得自己背負著很大的責任,從募集物資的第一天開 始一天睡不到三小時,帶著五車載卡多的貨物進入部落,這一段都 是「給」,但我並不覺得有任何地快樂或驕傲;而六天之後,我所 「受」的、被給予的,卻是更多更多的領悟與成長。在我離開的那一 天,我發現我從麻必浩帶走的更多、更重、甚至為曾經參與他們的生 活感到十分地驕傲。
集
▲資源募
098
▲物資截止 募集的當天 一大早,耕 分類。 莘的
青年志工們
忙著點收與
桃花原遊記
緣牽耕莘 關於這些人和這些事 —
的作品
▲工藝展
合影留念
涯輔導營學員
屆生 ▲2009年第七
有種時光回溯的感覺,帶領著這群與自己年齡相仿的高中弟弟妹 妹們,因為曾經,我們也是這麼走過來的。 記得當初會接下營隊,是抱持著「但願能拿自己成功的經驗去激 勵弟弟妹妹們」的想法,可是當我開始認真審視自己、試圖去尋找些 什麼時,赫然發現,我不知道自己所謂的「成功」到底在哪裡?即使 第一天在火車站迎接隊員們時,我依舊找不到。 短短三天的活動,我們和弟弟妹妹們一起體驗學習、一起分享生 命,在課程中看見他們專注的眼神,在座談中發現他們無限的希望, 在晚會中感受他們單純的熱情,於是我明白了,這不僅僅是為了原住 ▲
2004年第二屆生輔營於 台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 前合影留念
民藝能班高中學生而規劃的營隊,也是為我們這些小隊輔而辦的。因 為在不久的將來,我們這些原住民大學生也即將要面臨學生生涯結束 的窘境(註),也有自己 的生涯規劃需要思考,只 是課題不同罷了,而這正 是天主賜給我們的一個自 省的機會,讓我們藉由營 隊帶領與陪伴的過程,開 啟自己不同的視野。 回想起過去高中時期 的青澀,我們也曾經懵懵 懂懂,面對未來不知該如
100
何抉擇,只是因為選項不
會文
化園
區
合辦
之
前的練唱畫面
▲不插電音樂會開始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員 族委
局 管理
住民 院原 行政 果展一隅 與 成 06年 ▲20 民藝能班 住 原
多,所以我們繼續升學唸書。如今,短短三 天的活動結束了,我們又再次踏入相遇前各 自的生活軌道,但我們知道這三天相處的記 憶讓彼此都有了些改變。也許有人是交到新 的朋友,有人可能是剛找到自己未來要走的 路……,然而不論是精神上、或是實質上的 一些收穫,都達到了基金會舉辦生涯輔導體 驗營的初衷目標。當然,也許有些人還在默 默思索,由衷盼望這次的經驗能在他們心中 埋下一顆小小的種子,也許不是馬上就可以 生根發芽,但在有一天,當它找到屬於自己 的陽光、空氣和水時,必定也能綻放出美麗 的花朵。 其實,住在偏鄉的原住民孩子不是沒有 生涯發展的空間,只要給予適當的空間和養 分,我們依然有機會可以看到他們手中掌握 著自己的未來,我們如此深深期盼著。
註:根據董氏基金會2008年調查顯示,「未 來生涯發展」排行大學生壓力來源的第 一位。 ▲2006年與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合辦之 原住民藝能班成果展一隅
101
搶救文壇新秀 社團簡介: 「耕莘青年寫作會」(簡稱「寫作會」)成立於1966年7月,由天主教耶穌會士美籍張志 宏神父所創立,以培養青年寫作人才、提倡文學研究風氣、開闊人生境界與視野為目的,長 期開辦專業文學寫作課程,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文學社團之一。從早期的暑期寫作班至常態 性寫作研習,再到近期的《搶救文壇新秀再作戰》文藝營,寫作會每個階段都一直不斷的創 新與傳承。四十幾年來,將近萬名青年朋友在此研習,其中有二百多位學員經常有大作在各 大報刊雜誌發表,部分持續創作者並成為當代名作家,如沈清松、蔣勳、傅佩榮、高大鵬、 白靈等等。
文
何瑄(耕莘青年寫作會)
我記得和學校同學談論文學的情景。 那時我還不夠歷練,聽不出同學口中「喔那本書啊我聽過……」的背後含 意,只一逕興奮向他們侃侃而談所有我閱讀、喜愛的小說,直到他們的眼神變 得飄忽茫然,低頭審視指甲摳除死皮、察看手機說要接電話─或更直接地拍 拍手訕笑道:「老師∼∼妳好厲害∼∼快上台講課。」我才明白這不是他們感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自己的位置
興趣的話題,於是又羞又窘地閉上嘴。 很快他們開啟其它話題:美妝名牌時尚衣鞋皮包、周杰倫蔡依林日劇韓劇 偶像劇……我插不上嘴只能在一旁靜靜聆聽。身邊眾人環繞卻無比寂寞的那一 刻,我明白這裡沒有一個屬於我的位置。 直到2007年參加搶救文壇新秀再作戰文藝營後,我加入了寫作會,才明白 自己不是沒有位置的,只是之前不曾找著;一如現在我明瞭,那種不被了解與 接納的寂寞,不是我的也不是旁人的問題─只是性質不同,如此而已。 我在寫作會中沒有一絲空降安插的僵硬冷感,我所說的每一句旁人都能默 契地明瞭,他們真切地關懷我了解我接納我,不以我讀的書我的思考為怪,事 實上我的朋友們廣閱博聞的程度遠甚於我多年的累積,甚至還有潛究熱愛張愛 玲的高中生。 望著他們對文學的熱情真教我汗顏,我感到自己領悟太慢,浪擲了從前的 時光,於是我展開另一種閱讀風景,重新閱讀馬奎斯張愛玲與村上春樹……甚至 看起從前避之唯恐不及的藝術電影,一切只為彌補我的貧乏,跟上他們的腳步。 也從當年開始,我逐年報名全台各大文學營。增加了閱讀的廣度後,我不 再滿足於隔著書本探索、揣測作者的思考,我盼望與作家實際面對面,他或她 的形象是否一如書中角色?嗓音是否如其敘事語言那樣優美動聽?凝望自己欣 賞的作家本尊現身台前講課,真教我興奮不已。 饒是喜愛的偶像我也不曾做出追星之舉,然我對文學名家雲集的場合卻不 具抵抗力,我報名文學營,買下作家的每本著作,與其他學員大排長龍,只為 與作家合影得到其親筆簽名,待下回與寫作會的朋友聚首,可以得意洋洋大肆 炫耀。 這樣仍及不上我的朋友,他們或上網高價競標夏宇的《腹語術》,或定期 前往二手書店尋珍覓奇,一口氣買下好幾本白先勇的絕版書珍藏,傳閱這些珍 本時,我們無不小心翼翼謹慎對待。 平常時候我們互相出借小說、詩集,餐聚時進行熱烈的討論:餐桌右端聊及 某一飲食作家,據其對食品、店家的講究,眾人打趣說他絕對是個「奧客」;左 端寫詩的朋友各自擁護楊佳嫻與鯨向海,展開一輪又一輪的辯論攻防賽…… 這樣的相處和諧融洽渾然天成,至今我心底依然目此為奇蹟。
103
緣牽耕莘
剪裁彼此的青春, 並互相黏合
關於這些人和這些事 —
2009.07私の書私塾坊高中職暑期文藝營 ─記在陽明山上的四天三夜
文
陳書羽(耕莘青年寫作會幹事會成員)
我想,這個營隊無論對工作人員或小隊員們,都是很特別的記 憶。 營隊的總幹事朱宥勳,在〈一場文藝遊戲的導覽地圖〉中說到: 「如果我們早點知道書是怎麼回事,那就好了。」若是我們能早點聽 見那些固體聲音,就好了。 因此這個營隊之於我,幾乎是一種彌補,對於我在過去的青春 時光,未能參與那些書與獨立書店、絕版詩集等等盛大嘉年華會的遺 文藝少男少女青春大合照
憾。於是當我看見小隊員們眼中蹦出「啊!
▲
真好」、「幸好我現在就知道了」的靈光 時,也就滿足了。 關於這次,當然不是我第一次當小隊 輔,但坦白說,我不是那麼喜歡當小隊輔的 人,雖然這項工作是如此貼近核心。因為我 不是容易「嗨」起來的人,也不是容易和別 人馬上就熟起來的人,一開始我也會害羞、 發窘,揣測彼此到底是什麼樣的人。而要成 為一個隊輔,便要先克服這些問題,也要幫 助大家克服。 所以我覺得非常幸運,可以帶到一個害 羞的小隊,畢竟要是小隊員嗨起來,我反而 會更不知所措。我喜歡和大家說話,聊聊彼 此,因為只有說話能夠互相了解,並建立感 情。我想也因為害羞,她們美好的特質是內 104
▲陸達誠神父與晚會演出各得獎人
斂而安靜的,但是隱隱發出光芒。
在這個營隊裡我有很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多感動,比如大家陪吃飯 慢的我聊天,變成整個營 隊吃飯最慢的小組,還有 大家認真上課,以及玩遊 戲時認真、靦腆的臉,還 有看到他們對於手工書的 付出,尤其是當我們聊完 天準備回去睡覺時,看到 女生宿舍還有燈光。
▲第三屆文藝營大合照
而看到第三天的大家最讓我心疼與吃驚─ 當我步入教室,看 到桌上的早餐像是沒怎麼動,而大部分的人都很努力的在完成自己的 書,也許是因為怕所剩的時間不夠完成自己的書,也許是因為前一天 睡得太少而沒有胃口,看到他們如此認真,身為小隊輔的我,真的要 驕傲得痛哭流涕了。在這三天,我與小隊員們有了共同的密語,還有 溫馴的熟悉。 在這次營隊的課程裡,我想最特別的就屬「讀者、作者與書本的 穴居處」,我們分成幾批人,各自循著不同的路線踏進不同的書店。 其中有同志書店晶晶、專賣人文社會科學的唐山和明目,乾淨整齊的 二手書店如茉莉和雅博客,也遠征師大別緻的舊香居。 看著那些小我好幾歲的孩子們,用好奇又羞怯的眼光翻撿書籍, 然後拿起來感受他們的溫度,甚至,也許有人嘗試著聽聽他們的聲 音,然後帶他們回家。 我只希望,這段在書坊地圖上的旅行,能夠成為那些孩子們很重
在書的嘉年華會之中見到熟悉的面孔。
第五屆搶救文藝營 分組討論導師時間
▲
要的記憶,並且在每個人身上延展出不同的故事。也期待能在未來能
註:「高中職暑期文藝營─私の書私 塾坊」2009年7月17日至19日,以 實地探訪模式辦理高中職暑期文藝 營,指導50位高中職學生如何尋找 在地文化資源,並藉由活動辦理作 為寫作會師資培訓之實習場域。
105
兩岸文學交流 誠如羅任玲於活動感想所說:「宇宙間有一種償還系統,當你真的做了什麼事時,宇宙 就會回報你,但回報時也不會打招呼。」因為葉紅,有了女性詩獎,因為詩獎,寫作會跨足 至大陸,到了大陸,又激盪出文學的火花,也埋下了日後無以估量的可能性。 面對新世代,寫作會的培育工作除堅持文學專業的提升外,更開始拓展與外部的連結合 作,積極推展兩岸文學交流活動。2009年8月及2010年10月,陸續承辦由中華發展基金管理 會(行政院陸委會為推動兩岸民間專業交流成立之專門基金)贊助之「兩岸青年學生文學交 流」及「大陸青年作家來台駐點」計畫,逐步實踐促進兩岸文學交流的夢想。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留念
來賓合影
與頒獎 灣得獎人
▲五位台
▲杜樂仁神
父頒獎給葉
紅優等得主
劉欣蕙
每個人都有一張地圖 文
白靈(耕莘青年寫作會執行顧問)
兩岸詩人交流,像互示生命的地圖,但任何人的地圖皆極其複 雜,連自己都摸不透,當然更不是幾條線就說得清的。何況有人的生 命頑強錯綜,大開大闔,並非常人所能臆度。但兩岸能各自伸手,互 「秀」一下掌上的肉圖,已是人生一大樂事。底下即說說對這張地圖 的感懷。 人一出生,手上就握有一張地圖,像迷宮似的,刻在皮膚上、肉 上、骨骼上、血液裡,無人能解,相師、江湖術士都不行。我們因此 彷徨、不安、四處奔闖,找尋為我們解謎的,不,解說地圖的人。 握著時是拳,攤開來是一掌紋的交叉縱橫,像是山川河流,眾 多解謎者議論紛紛,為我們的運命指出道路和關卡,許多人因此迷惑 了,躑躅不前,甚至蹲進自己的地圖裡,成為關卡的一部份。有人則 不信邪,掙扎著從地圖上奮飛而起,將地圖僅視為自己生命的起點或 休憇站,偶然駐足、瞥眼看看,即不再回頭。他的人生在既有的地圖 之外、之上、之左右、之八面四方,是無法命定的,是可以自己手繪 的,是翅影揮動處即是的。 107
緣牽耕莘 關於這些人和這些事 —
南京人文 家 家參觀葉輝的詩人之
士海波帶大 (右四)南京藝文人
咖啡館「
半坡村」
沙龍聚會
大部份的人半信半疑,一面走一面按圖索驥,疑惑著自己的地 圖上是否臥有寶藏、藏有貴人、或前方即人間苦惱的出口、或天堂的 入口,就這樣迷迷糊糊走完一生。有的幸運多了,跳出地圖之外,不 按牌理出牌,即便有人要拿筆拿刀代為規劃或測度,為你重劃地圖, 你卻不依,堅持跳出被指劃的方向,跳上時代巨獸的背脊,乘扶搖直 上,不知地圖之寬之長之上下之左右之縱深有幾萬里。 然則當你要將這樣的地圖示人時,顯然有其困難,此時不得已, 語言成了你唯一的地圖索引,詩成了你可能的較為清晰的地圖形象。 雖然任何生命地圖皆不是幾首詩就說得清,但至少是我們靈魂的底 片,真實的薄薄的不摻任何雜質的、可以透露生命底蘊的底片。 如此說來,兩岸各自伸手,互「秀」一下掌上的肉圖後,最後還 是得回到書房裡,孤燈之下,翻開對方的詩冊,認真找尋靈魂底片冲 印出的人的光影、時 間的光影、一整代一 整代人滾動過的光 影。
108
▲兩岸詩人一面品嚐在地美食,一面分享文學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文字漂過意象的海峽 在四方的風中埋下引信∼ 「大陸原來沒有文藝營活動!」2008年5月辦理葉紅女性詩獎期 間,耕莘青年寫作會白靈、許榮哲、羅任玲與女詩人顏艾琳,赴大陸 京滬交流並宣傳詩獎,與大陸文藝青年聊天時,赫然發現這件不可思 議的事。 於是,「想為大陸學生辦文藝營」成為基金會未來文學培育發展 的願景之一。 2009年5月中,因為接獲中華發展基金管理會委託辦理「2009邀請 大陸地區文學相關系所學生來台參加短期文學研習活動」(註)的機 緣下,我們很快就踏出實踐願景的第一步。
之一 留下來陪你生活 文
朱宥勳(耕莘青年寫作會第3屆總幹事)
「文化震撼」是人類學的老概念,在學校裡考試、寫報告的時候 常常看到,可是真遇到時還是覺得很有趣。 兩岸青年文學交流活動期間最常用的句型是:「啊,我們這個不 兩岸學生於陽明山 福音園合照
▲
會這樣說,我們會那樣說。」像是採集俚語的語言學者,縱然我一點 也不懂語言學。「鬱悶」在他們 是日常語而我們是書面語,記者 的白痴問句倒是兩方有志一同: 「你現在有什麼感覺?」隨身碟 叫做U盤、電腦叫做計算機、筆記 型電腦叫做筆記本等等,雖然他 們的筆電聽起來像廉價文具,但 其實貴得很。有的時候會不經意 染上一些捲舌、滑音和兒化韻, 就像那天機場送機,恍恍惚覺得 他們好像也染上了點台灣口音。
109
殖民啊、霸權啊、論述啊、帝國主義 緣牽耕莘
啊、意識形態啊,當這些概念被降到個人身 上,就稀釋得彷彿不存在。只要擱置那些完
關於這些人和這些事 —
全無助於我們寫作的政治前提,我們都可以 是很好的朋友,我們都像是彼此一樣聰明, 就算美學觀點差別好大,就算我並不喜歡他 們的詩和處理小說的某些方法,可是成為朋 友不需要讀米歇爾•傅柯,不必爭論葛蘭西 和班雅明,需要的是一起唱沒有營養的歌, ▲陸台兩方於座談會上 討論對方作品
講黃色笑話然後被公車司機罵。這十天假期,如果是假期的話,讓我 從政治敏銳中放假吧!讓我們離開現實面,無視於政治─那原本就 不是我們的責任和特質─我們的特質是愛聽相聲瓦舍,一口又一口 的灌五十八度金門高粱,一起歡笑、打鬧或者挨罵;那甚至也無關詩 或小說,符號是華美的世界,但畢竟有東西在那世界之外。 離開的前一晚,欣瑤跟我說:「我好不想回去喔。」我問她為什 麼,她說回去了就變成普通學生了。我懂她的意思。離開這個營隊, 我們都是人群裡的普通人,煩惱考試、報告和研究所論文,而在這個 營隊的十天,我們讓彼此變得不同。我又何嘗想回去呢?可不是有太 多機會能見到這麼多頂尖寫手,和他們一起拌嘴、嘻笑,一起嚴肅地 談文學理想。 我想,在離開那十天的營隊之後,我們心裡想的都是一樣的吧, 就像在成果展那天珊珊說的:「我想留下來陪你生活。」
之二 兩岸青年文學寫作觀察 文
黃崇凱(耕莘青年寫作會前任總幹事)
2009年8月,為期十天的「兩岸青年學生文學營」捎來了兩岸文學 青年交流的最新動態。來訪台灣的大陸文學青年均屬1980後世代,正 好與此次參加營隊的七年級台灣文學青年年紀相仿,兩邊的創作趨勢 及文學意見互相映照,便形成相當豐富的文學景觀。儘管兩岸樣本稍 嫌不足,依然可觀察出某些創作趨向的異同之處。
兩岸分別在寫些什麼? 110
一般而言,大陸學生慣於書寫的小說主題有二:一是個人情感抒
發,二是宏大歷史敘事,總歸而言較偏向外部世界秩序的描寫,所有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的內在變化都能與外部異動產生連結;台灣學生則偏向書寫個人成長 過程的情感創傷或省悟、內在世界的失序,而內部的癲狂錯亂又反過 來影響觀看外部秩序的樣貌。書寫主題的向內或往外於是形成不同的 創作風味。 在台灣,年輕作者們在書寫手法上趨向描寫一處模糊的封閉空 間,描繪受限空間中的人際關係及其底部的幽微碰撞或交融,因此時 間軸在小說中較彎曲跳躍,也較不明顯可見;相對而言,大陸青年的 小說作品中常常是搭配歷史背景,並以時間軸的延伸發展配合拓寬地 理空間的幅度,慢慢在趨於廣闊的空間裡述說更多的人物和情節,從 而連結一長時段的時間脈絡完成其敘述結構。因此在篇幅上,大陸同 學慣常撰寫較長的篇幅,結構上也比較沒那麼繁複多變;台灣同學則 多善於經營短篇,結構較精緻靈巧。詩歌方面,大陸同學多使用典 故,古典、今典均可入詩,同時亦夾雜許多西方文學典故或象徵,在 使用的語言質地上較為直白,情感展現也較為明顯,同時較注重口語 誦讀的效果,如徐鉞〈夜晚,第二十五個荷馬〉:「我多麼希望 首歌唱完,讓你
這
像海倫一樣回到長老們驚歎的眼前。」;反觀台灣
同學的詩作,文字語言較為華美雕琢,追求營造詩句中的具體意象和 抽象氣氛,同時在閱讀的形式上較為多樣繁雜,如彭心遠〈陽光牽走 我的行李〉:「把你的解釋梳 天有蟬聲裝飾的謊言
成一句短的隧道
在心裡倒數第一瞬光線
黑暗開始覓食
夏
撬開好幾山洞的
思
緒坍塌了夏日路段」。
兩岸要共同面對些什麼? 基本上,兩方的年輕創作者都屬於同一個世代,他們都共同分享 花蓮馬太鞍溼地體驗阿 美族人傳統捕魚方法
▲
著同一世代的書寫資源,也遭遇類似的寫作困境。年輕的書寫者們因 為現代科技的進展,交流、溝通與獲取他方的寫 作材料都變得容易許多,其結果不管是本土或異 鄉、遠古或近代等等資源都可以一起成為年輕寫 作者的資料庫,加以來自世界各國的翻譯文學紛 紛在出版市場上大肆流竄,年輕作者的知識庫來 源變得更加複雜多元,過去以地域劃定作者及其 作品的方式,在不久的將來可能要遭到改寫。此 處反映在另一面則是「文學城市化」,「文學城
111
市化」的結果是讓這些年輕創作者紛紛聚集到城市裡去,書 緣牽耕莘
寫的題材也越來越多地關注城市裡的人事物,新一輩的創作 者自由浮動於城鄉之際,結果卻是造成沒有任何一邊能夠成
關於這些人和這些事 —
為他們以身相許的所在地;城市和鄉村成為創作的舞台或背 景,本身並不像過去那樣理所當然地成為書寫者的文學原 鄉。然而在大陸,普遍來說似乎還存在著一條書寫農村的脈 ▲開訓典禮(右)陸委會 副處長蔡生當(右)作 家白靈(左)基金會執 行長曲慶浩
絡,但年輕作者們所書寫的農村也漸漸是那些被城市及市場壓垮的殘 破農村;台灣方面,現階段觀察所及的寫作趨勢則是更往城市的深處 裡走,意圖探究城市的腔腸水道,捕捉那些浮沉在底層的市井生活片 段。至於新詩在現代創作版圖中,則越來越難以有一衡量的尺度用以 評判優劣,主要因為華文現代詩歌的傳統尚嫌太短,對照西方詩歌創 作似乎能找出一條綿延的發展脈絡而自有其標準,現代華文詩歌評量 的標準仍是混沌分歧的。 然而,現代華文詩歌或小說創作其實都面臨著進入世界文學殿堂 的瓶頸,當文學走向世界化時,華文文學能夠提供何種獨特風貌,而 不僅是一種以華文書寫西洋文學的轉譯工作,尤其值得思考。這次的 兩岸文學青年交流,除了溝通彼此的創作現狀,或許也同時是尋求創 作突破新方向的嘗試。 註:2009年8月承辦中華發展基金管理會(行政院陸委會為推動兩岸民 間專業交流成立之專門基金)「兩岸青年學生文學交流活動」, 邀請大陸北京、上海、廈門等優秀文學青年來台,與台灣文學青 年交流文學創作經驗與心得。
112
▲文學營結束時學員互相擁抱祝福
▲參訪誠品書店
文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從傾聽開始,這讓一 切變得十分美好 高曉濤 大陸青年作家
此次大陸作家赴台駐點計畫(註)全程由耕莘 文教基金會運籌,未赴台前,即已經有陳偉茵與許 榮哲二位頻繁電話及電郵,協助辦理赴台事宜,兩 位行事嚴謹且高效,竟在短短兩個月內促成我們的 順利成行。 在台期間,我們所有生活、參訪行程全由耕 莘來運籌。衣食住行,無不精心安排。一到臺北, 曲慶浩執行長親自開車安排我們住進整潔舒適的國 際學舍,隨後拿到悠遊卡、手機卡,我們生活所需 全都想到。在兩個月的參訪中,耕莘辦公室成為我 們在臺北的家。我們在這裏結識了偉茵、俊男、俐 媛、羽萱、思儒和京致。 我們驚喜地發現耕莘文教基金會是一個文學的 培育基地。由許榮哲先生主持的耕莘文教基金會的 文學活動,幾乎每天都有各類創作班課程,我也有幸在許榮哲先生和
▲大陸青年作家高曉濤
儀婷女士的文學創作班講解詩歌,同學們不僅熱情,且具有敏銳的理 解力,難能可貴。 除了耕莘青年寫作會之外,利氏學社在國際漢學領域佔有一席之 地,編寫了西漢和法漢大辭典,此外在耕莘文教院還產生了臺灣第一 個實驗劇團,在促進臺灣民主運動的進程中同樣功不可沒。 關注弱勢人群,是一個成熟而健康的社會的標誌,「耕莘山學 團」即是服務於原住民部落。為了拓寬和加深我們對臺灣原住民人群 的瞭解,耕莘特別安排我們前往司馬庫斯,觀察和理解在這個臺灣最 難以到達的部落中所發生的事情。過去「耕莘山學團」學生要走三天 的路,我們一日完成,在深山峻嶺的夜晚,我們與部落長老展開一席 對談,令我感觸頗深。一個烏托邦的建立始在於對生活與幸福的理 解,以及對古老智慧的傳承與發揚之上。回來後,曲慶浩先生問我的
113
感觸,我說長老們對於自己的未來十分清楚。曲先生說,「他們清楚 緣牽耕莘
想要什麼,事情就簡單了。」其實這句話同時傳達出耕莘服務社會的 理念─傾聽先於關懷,這正是一種大關懷。
關於這些人和這些事 —
我們在臺灣的行程同樣如此,耕莘文教基金會的同事們總是反復 徵詢我們的想法,再給出建議─每個人都是從傾聽開始,這讓一切 變得十分美好。我同樣清楚,在我們此行大有收穫的背後,是他們這 樣一個群體在支持和幫助著我們,從資金、資訊、管理、統籌,到發 佈會上提供茶點等等工作,都與他們的努力分不開。藉此機會表達我 心中的感謝!
註:「大陸青年作家來台駐點」計畫由中華發展基金管理會贊助,耕 莘文教基金會主辦,邀請三位從沒來過台灣的大陸青年作家高曉 濤、柴春芽、徐紅,來台長駐兩個月(2010年10月12日至12月11 日)。藉由此次的交流,讓大陸青年作家深入認識台灣的文學現 況。相對的,也創造機會,讓台灣的青年作家,可以和大陸作家 面對面,進行較長時間的互動與交流。
114
壯遊千里 始於台灣 台灣,不只是高山海洋, 不只是熱帶與亞熱帶, 如果你愛上環遊世界, 你是否也愛上這塊福爾摩沙美地? 它滋潤的雨水遠遠超過你的想像。 台灣,真的不只是台灣。
延續耕莘山學團在新竹尖石後山服務的軌跡,耕莘文教基金會自1997年起,開始帶領青 年朋友體驗臺灣山林與原民部落的善與美,重新領略過去從不知道的臺灣另一風貌;同時, 藉著純樸靜謐的氛圍引導青年激發潛能、探索自我,從「遊學臺灣」到「壯遊臺灣」,自司 馬庫斯、新光、鎮西堡至沿途原鄉美景,一一留下我們的歡笑與汗水。
緣牽耕莘
回到司馬庫斯
關於這些人和這些事 —
文
楊書軒(營隊學員)
從司馬庫斯下山後,我便一直想和你 們談談那裡的美,想與你們分享那持弓的 意氣飛揚,看射出的箭飛躍過飄散熟黃氣 味的小米田,飛躍過充滿潮濕卻又清新氣 味的鬱鬱森林;看射出的箭獵獲了多汁肥 美的山豬肉,又射落了一顆顆飽滿、碩沉 的黃金水蜜桃,那是由三天二夜的愉快時 光凝聚而成,名為「回憶」的水蜜桃。 我記得前往的路,蜿延、曲折,一路 ▲學員們在獵人時間的 射箭英姿
轉彎、顛簸的震動,似乎在訴說通往美麗桃花源,莫不是要經歷一番 艱難的過程。我記得在咖啡館裡分享的心得、照片,動人的發言從一 張張誠懇的臉上、嘴中說出,是我好久不曾聽過的美好樂章。這些真 摯的言談源自對土地的愛,源自對原住民文化的發掘與重新認識,更 源自一顆充實的心,為這些無法估量的收穫而滿懷感謝。 我記得那天清晨,迎面撲來的新鮮空氣夾著樹木清香,環繞我們 像多年不見的老友;我們開朗的互道招呼,今早的巨木之旅,似乎會 如枝葉間灑下的金色陽光保證般的美好。「你不覺得『臥虎藏龍』是 在這裡拍的嗎?」、「我看比較像『十面埋伏』!」,我聽到耳邊傳 來這些言談,彷彿吹拂間,風也帶了些許的武俠味,我卻想起黑澤明 的電影「羅生門」中的一幕,那山賊穿過竹林中光影錯落的山坡,像 奧運選手全力奔赴終點那樣地奔赴他瞄準的獵物,奔赴他的獸性、他 的慾望;我也想起王羲之在蘭亭,與友人一同穿行的竹林小徑,也許 周圍還有一群鵝,微醺般顛仆的走動吧。一個竹林,竟讓我想起了野 性與文明的反差,就像眼前的遺址,被眾多的竹枝所圍繞守護的深處 有著斷垣殘壁,昭示著泰雅族人曾經的生活痕跡,介於文明與野性, 顯示一種滄桑,或是無言的悲愴。 穿過竹林,來到司富麗瀑布的步道入口,那時你們都遠遠的走在 前方,而我這個做什麼都比人慢,始終落後、喜歡落後的人,總在最
116
後面自在悠然的行走,觀察那些易被人群忽視的美好。此時一束束從
正上方落下,穿過竹與竹的間隙,揭露空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氣中一顆顆閃閃發亮的微塵的數道光柱, 深深抓住了我的目光,那不正是司馬庫斯 的文化特質─ 樸實人們和善開朗的個 性,以及對自身文化的重視與自信嗎? 就這樣,我蹲下身,拿起相機一次又 一次的捕捉眼前景色,我將這張照片命名 為「未走的路•光之瀑布」。「你好像很 喜歡拍路的寫照!」,壓後陣的領隊周大 哥這麼問我,我剎那間有些驚訝,似乎真是如此!我特別喜歡拍沒有
▲豐腴多汁的烤山豬肉 讓人念念不忘
走過的路,總覺得未走的路有一種神秘感,告訴我必需再次來訪。曾 經我有多少次來過內灣,卻經過司馬庫斯的這條路而沒有前往,即使 有次朋友騎車載我前行,但也只到青蛙石拍個照、談天說地,望著那 不知多遠的路,返轉回頭了。
「而我走的那條路人群稀少,這就造成了一切的差異。」 ─佛洛斯特〈未走的路〉
司馬庫斯的族人們,不正選擇了一條人群稀少的路嗎?我們又有 生命之樹傳述司馬庫斯 祖先的故事
▲
多少勇氣、多少毅力去追逐真正屬於我們的路?縱使寂寞、縱使人群 稀少,一個文化的獨立性不正因這樣的差異才趨 於完整?而什麼是我們的獨立性?又該如何去完 整呢? 我記得你們,旅程中意外相遇的東華學妹、 和我談論黃聲遠建築師的吉他手、來自澎湖的陽 光少年、與我一起向流星許願的夥伴,回程車上 一同品茶、品味儀式的茶藝社社員以及親切的小 隊輔們;穩重的頭目、目光銳利的獵人,以及和 高山空氣一樣純淨、像善良天使一樣微笑的小孩 子,還有更多我尚未熟識,卻始終記得你們臉孔 的營隊朋友們,我都記得你們。我們曾經相處過 的時光,不會因時間的流逝而消散,它能藉由文 字被完成,成為一道由我們親自搗過並且可以永 遠品嚐、咀嚼的麻糬。
117
你不知道的修道人 有一群修道人,在台灣已五十年, 他們踏遍台灣每一個山巔、海角,從青絲到了白髮, 成為「正港台灣人」,他們是天主教耶穌會士。 基於感念耶穌會對臺灣人民的貢獻,2007年春天,耕莘文教基金會、百達我為人人協會 開始了這項醞釀許久的計畫──《耶穌會士在台福傳記事之口述歷史》,邀請業餘作家針對 目前仍在臺灣且年事已高的耶穌會神父進行訪談,希望透過口述史的形式,忠實而完整的紀 錄下神父們為臺灣無私奉獻一生的步履。本計畫推動至今,於2009年5月、2010年9月已陸續 出版四本口述史書,預計將完成十本。
文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下一顆巧克力的滋味 李佳融(專案秘書)
口述歷史專案推動至今,已 將邁入第四年,主要是由一群可 愛的志工們熱情參與,包括:訪 問、錄音、寫稿、校對、編輯、 出版、新書發表、場地佈置、邀 請來賓……等,協助專案工作的 執行。很榮幸地,我於2009年6 月開始擔任本專案的兼職助理, 負責處理一些文書、聯絡、會議 記錄等工作。工作初期,對於專案還不甚了解,只知道是將耶穌會士 幾十年來在臺灣所做的服務,透過口述方式記錄下來,並出版成書。
▲神父友人分享了他們記憶 中的朱神父與陸神父,讓 現場貴賓都如沐春風
但有時心中不禁納悶:為什麼這群人願意以志工的身分,花很多的時 間與心力,自願來參與此項口述歷史的出版工作? 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在我實際接觸並參與─ 朱恩榮神父口述 的《天恩主榮一世情》、陸達誠神父口述的《誤闖台灣藝文海域的神 父》、房志榮神父口述的《志在榮主》以及孫達神父口述的《牧者的
工們內心熱情的動力來源。 我發現,倘若將會士、神父的身分除去,這群修道人的生命同我
新書發表會結束後,詹德 隆神父和多位神父於耕莘 聖心堂共祭五點鐘的彌 撒,多位與會來賓都踴躍 參加了這場台彌撒
▲
身影─跨越海峽的愛》等書之出版與發表後,我開始漸漸能體會志
們一般人一樣,在生活中 必須不斷經歷各種困難與 挑戰的磨練,不斷做著掙 扎與抉擇,就像吃著一盒 不同口味的巧克力,永遠 不知道下一顆巧克力嘗起 來的滋味是如何。然而因 著信仰的力量,這群修道 人仍能在充滿喜樂和痛苦 的生命當中,持續無悔地
119
奉獻出自己的生命。 緣牽耕莘
誠如台灣文學館館長鄭邦鎮, 於2009年南部新書發表會上的分享:
關於這些人和這些事 —
「口述歷史的豐富好像幾何上的多邊 形,更多的參考座標將形成更多對角 線、更多面向。……民主自由的時 代,更加重視每一個普通人,在庶 人、庶民的史觀之下,這樣的文類會 蓬勃的發展。」我相信,《你不知道 ▲讀者們紛紛找神父們簽名
的修道人─耶穌會士在台灣》系列叢書的讀者,絕對不應該僅限於 基督徒,而是值得這社會上更多的人一起來閱讀。藉由這些口述史書 的出版,我們除了能看到耶穌會士幾十年來在臺灣生根、發展,依著 這塊土地的需要在默默付出之外,我們也能像認識一個親近的朋友般, 從他們精彩的生命歷程中得到共鳴。 志工們因著採訪對象的不同,每個人所遭遇到的難題與挑戰各 異,書寫方式也不盡相同;但正因為這樣「多元」的景況,讓我更加 期待日後陸續出版的每一本新書,以及每一場發表會的到來。
120
▲朱恩榮神父
▲孫達神父
▲詹德隆神父
▲房志榮神父
印象耕莘
漫遊圖文書星 ─
舉辦﹁泛亞銀行台灣原住民大專青年獎助學金﹂頒 獎典禮,邀請了泛亞銀行董事長劉維琪、教育部呂 木琳常務次長、原住民族委員會陳主任委員建年先 生、陳監察委員進利先生等貴賓出席,給予學生鼓 勵。地點:泛亞商業大樓 樓大廳。
承辦青輔會﹁ 年度大專院校學生服務業創業計畫競 賽﹂北區研習營暨頒獎典禮。參與學員共 人,本會 推薦北區研習隊伍參加全省競賽, 隊進入複賽。
1
63
與青輔會共同主辦﹁青年做頭家,創業動起來 ─ 創業競賽交流工作坊﹂。 ﹁非營利組織經驗交流研討會﹂,學員共 人。
6
耕莘青年山地學習工作團榮獲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 頒贈﹁社會服務首獎﹂。
﹁耕莘文化創意兒童成長營 球﹂,學員共 人。
2004.02.02∼02.06 2003.11.17
耕莘實驗劇團榮獲文建會及教育部頒予﹁話劇比賽 社會組季軍﹂;同年第二次進駐國家劇院獻演。
號函准設立。 18371
24
92
耕莘山地服務團正式更名為﹁耕莘青年山地學習工 作團﹂。
耕莘實驗劇團第二次成軍。 耕莘 劇藝中心、耕莘文化中心重新裝潢陸續完工 啟用。圖為瘂弦、陸達誠、吳晟。
銀髮族藝文及休閒活動開始作業。圖 霞天計畫 ─ 為長青班學員上課情形︵李岳江老師︶
寫作會第 期寫作班及第一屆編採研究班開課。
社字
基金會成立酒會,並舉辦藝術作品義賣以籌募基 金。
本會奉教育部台
(79)
完成場館遷移,基金會辦公室由新大樓遷移至文教 院舊大樓 教室。
舉辦﹁桃花原北遊記 ─ 原住民青少年生涯輔導體驗 營﹂:輔大織品系、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順益博 物館、台北當代藝術館、烏來、公共電視、行政院原 住民族委員會。
68
B2
召開第一屆第一次董事會。
與台灣現代詩網路聯盟合辦﹁耕莘網路詩創作獎頒 獎典禮暨詩路 2001 年詩選新書發表會﹂。地點:文 建會大廳。頒獎人:文建會主委陳郁秀、寫作會理 事長楊友信、常務理事白靈。
辦理第一屆﹁華裔美籍青年返台服務計畫﹂,地 點:苗栗泰安。至 2008.07 共舉辦七屆。
410
22
2003.12.04
2002.06.27 2003.01.15 2003.03.29∼03.31 2003.03.05∼04.30
2002.08.27
1994.01. 1994 1993 1992 1989.08.22 1989.10.01 1990.04.26 1990.09.22 1990.10.05 1991∼(迄今) 發函籌募基金。
122
活動軌跡:
35
辦理教育部 年度終身學習列車計畫,擔任﹁藝文 賞析學習列車﹂之列車長。
耕莘山學團第 屆辦理﹁小小藝術家 ─2004 耕莘 暑期兒童營隊﹂,營隊內容:關渡琉園琉璃彩繪、 參訪蘇荷兒童美術館、練習製作版書等。營隊對 象:尖石鄉之國小學童。
第三屆華裔青年返台服務計畫,服務地點:苗栗縣 泰安鄉士林部落。本次無華裔青年返台參與,輔導 員耕莘志工共計 人、當地部落青年共計 人,服 務所受益學童:共計約 人。
37
暑期親子寫作研習,由楊佳蓉老師,透過親子互動 和溝通,配合循序漸進的說寫指導,使孩子更親近 作文,共有 對親子組合 人參加。
4
發起﹁愛心關懷 • 原源不斷 ─ 敏督利風災後部落 重建資源募集計畫﹂,分三梯次將物資帶入苗栗縣 大安溪部落、南投縣法治部落、阿里山特富野部落 及屏東縣萬山部落,順利完成第二階段賑災時期物 資的緊急運補。
44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首次改變大專生暑期返鄉服 務工作型態,委託本會辦理﹁原住民大專學生返鄉 服務研習暨服務工作﹂:招募在校原住民學生共 80 名,至苗栗泰安鄉、台中和平鄉、南投仁愛鄉及信 義鄉等地進行實地服務三星期。至 2009 年止,本會 共辦十屆返鄉服務工作︵未含 2003 年︶。圖由左至 右分別為 2000 、 2001 及 2007 年屏東縣牡丹鄉東源村 佈置美化。
接受教育部頒發﹁推展藝術教育有功團體獎﹂。
獲中國青年和平團頒發﹁和平服務獎﹂。
耕莘山學團每年暑期上山都會辦理部落運動會,圖 為田埔部落。。
7
參加文建會國家文化資料庫計畫,辦理﹁泰雅 四十 • 典藏尖石 ─ 新竹縣尖石鄉泰雅部落老照片 數位典藏計畫﹂,執行尖石鄉泰雅部落之老照片數 位化工作。
原住民青年生涯輔導文化體 舉辦﹁桃花原北遊記 ─ 驗營﹂:至輔大織品系、公共電視、十三行博物館、 烏來部落、山海雜誌。原住民藝能專班學生共 人
67
耕莘山學團於賀伯風災後,協助部落進行災後重建 工作。
19
89
榮獲教育部長︵郭為藩︶頒發﹁社會教育有功團體 獎﹂。
2004.08.20∼08.23 2004.07.19∼07.24
2004.07.05∼08.12
2004.07.04∼07.10
2000.07.02∼08.02 1999.08.01 1997.05.25 1996.08.01∼2009.08.02
1996.08.01
1994.11.12
2004.03.31∼12.24
2004.02.26∼02.28
2000.04.30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一步一腳印
123
印象耕莘
2.
教育部委辦之兩天一夜︽司馬庫司關懷體驗共識 營︾活動,參訪地點:桃園美好有機農場、新竹縣 尖石鄉司馬庫司部落,共有 位教育基金會從業人 員參加。
28
辦理 年度教育部終身學習列車計畫,擔任原鄉活 力教育學習列車之列車長,以策略聯盟方式協同教 育部所屬之教育事務基金會,共同促進整體原住民 教育之發展。
於耕莘文教院前小廣場辦理﹁城南有市集﹂活動。 內容:親子園遊會暨創意市集、社區 展示、 親子戲劇活動、手工書現場 、文學墨盒子、 街角看詩。
榮獲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遴選為﹁第八屆促進原 住民社會發展有功團體暨人士﹂非原住民類的表揚 團體。
N P O
參與中華之翼服務協會第四屆志工營:四川涼山大營 盤村小學︵彝族︶之暑期課輔服務方案,自山學團徵 求具教師資格的志工兩名,至四川痲瘋村孩子集中就 讀的小學擔任志工老師。以長遠發展及種子培育之概 念,與大陸青年志工建立交流、彼此成就,未來可號 召大陸青年來台至部落擔任志工服務。
13
N C C
3.
與溫羅汀聯盟合辦﹁冬墟 ─ 溫羅汀獨立書展暨創 意市集﹂活動,於耕莘文教院前人行道及小廣場舉 行。吸引附近社區居民參加。
接受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簡稱 ︶委託辦理 ﹁寬頻未達村里對寬頻網路需求及當地資源與特色 委託調查案﹂。計畫目標針對全台尚未建構寬頻網 路之村里進行網路需求調查及調查當地農特產、觀 光資源、文化特色及道路狀況。探訪地點分三部 份: 宜蘭台東; 台南嘉義; 屏東縣。共計 鄉 村。
2007.01.12∼2008.01.31 2007.01.05∼01.06
1.
96
舉辦﹁原創主義 ─ 原住民創意產業發展及行銷研 習座談會﹂地點:崇光女中。參加學員:全國原住 民及有部落服務經驗之大專生及青年、有意成為原 住民文化創意產業經營人才者、部落文化產業經營 者。
157
89
D I Y
辦理教育部 年度終身學習列車計畫,擔任原住民 教育學習列車之列車長
101
艾利風災桃山工作隊出隊,出隊服務內容為兒童課輔 與陪伴、居民關懷與陪伴。服務地點:楊梅弘武營 區。服務隊員: 年度原住民大專學生返鄉服務工作 隊隊員四位。 艾利風災桃山工作隊出隊:出隊服務內容為協助桃 山國小復校等相關工作。服務地點桃山國小,服務 隊員: 年度原住民大專學生返鄉服務工作隊隊 員、台大原聲帶學生、東華大學學生共六位。 93
2007.01
2006.12.30
94
與聯合報副刊、億光文化基金會合辦﹁台灣之顏﹂ 耕莘文學獎。共收到小說 篇、新詩 篇、報導文 學 篇。 12
耕莘山學團第 屆辦理﹁聖誕報佳音﹂活動,地 點:新竹縣尖石鄉抬耀、石磊、泰崗、田埔、養 老、新光、鎮西堡、司馬庫斯八個原住民部落,報 佳音隊員共約 人
124
93
38
40
2006.11.17
2006.07.15∼08.14
2006.01.15 2005.12.02∼12.04 2005.06.06 2005.05.10 2004.09.04-05∼10.30-31 2004.12.27
8
99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山學團第 屆接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以 ─ 下簡稱﹁國科會﹂︶補助 ─ 年度科學志工團隊 計畫,於後山七個服務部落推動科普閱讀及實驗活 動。
98
辦理﹁台北原動力 ─ 樟樹國小都市原住民學童平 日課輔﹂專案。圖為 2010 年 月 日,透過蘭溪小 學堂的安排,帶著樟樹課輔的孩子參加﹁ 年花蟲 季閉幕活動﹂,讓他們有機會至新店花園新城體驗 不一樣的社區人文風情。
96
響應青輔會﹁遊學台灣﹂辦理﹁原民部落探索 ─ 司馬庫斯人文生態體驗營﹂,服務對象為國內 ─ 歲青年,活動內容以體驗學習為主軸,包 括:部落風貌記錄、部落生態觀察、體驗文化激盪 與差異等。 青輔會︽青年社區參與行動計畫︾
5
與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共同主辦 ﹁原力十足 ─2006 原住民藝能班成果邀請展﹂, 創造讓原住民藝能班學生同台觀摩、交流、學習與 成長的機會。協調海星、關山、公東、內埔、來義 等五校共同參與。
舉辦﹁搶救文壇新秀再作戰文藝營﹂。於台北縣崇 光女中舉行。活動內容由小說家讀者 策劃。至今 已辦理五屆,活動仍持續中。
耕莘華人女性詩歌季暨第一屆葉紅女性詩獎系列活 動。針對全球華人女性徵獎,共來稿 件,由資深 評論家 ─ 南方朔、女詩人馮青、沈花末等三位老 師負責決審工作,首獎為耕莘青年寫作會學員王姿 雯。
44
耕莘華人女性詩歌季暨第二屆葉紅女性詩獎系列活 動。針對全球華人女性徵獎,共收到 件稿件,初 審選出 篇進入複審。
491
與台灣原住民族部落培力協會及國家高速網路與計 算中心合作規劃的﹁數位科技融入 原住民文化產 業活化 發展計畫﹂,於新竹縣尖石鄉鎮西堡部落舉 行﹁鎮西堡人文生態教育中心﹂籌備處成立典禮及 ﹁馬告產業小組網站開站祈福許願﹂活動記者會。
42
於耕莘文教院及一樓小廣場,與金車教育基金會聯 合辦理之﹁五月音樂鬧市集 ─ 市風日夏﹂活動, 共召集十餘個攤位、獨立書店在小廣場周邊設攤, 同時舉辦﹁搖滾音樂會﹂,邀請台北市八所高中、 兩所原住民重點學校及花東地區三所高中原住民藝 能專班學生輪番上陣。
30
77
與台灣原住民族部落培力協會及國家高速網路與計 算中心合作規劃之﹁數位科技融入 原住民文化產 業活化發展計畫﹂,於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部舉 辦﹁親近泰雅祖先 ─ 泰雅爾司馬庫斯部落教室落 成典禮暨小米播種農事體驗﹂記者會
2008.01.01∼2010.08.30 2007.10.16∼(迄今)
2007.07.03∼07.19∼(迄今) 15
8P
388
舉辦﹁九十五年度原鄉青年志工交流營﹂活動,以本 會服務性社團間的交流為主。參加學員包含返服工作 團隊及候選小隊輔、山學團幹部、返服老傢伙 人。 透過活動讓兩支不同組成性質之服務性隊伍有機會瞭 解彼此的精神及服務模式,從瞭解到認同,進而相互 勉勵及祝福。 3
2007.05.05
2007.04.01∼09.30
2006.06.01∼06.03 2006.05.06∼05.07 2006.05.01∼2010.09.30 2006.03.15∼03.16 2006.02.22
2006.02.08∼02.10
125
印象耕莘
辦理﹁女性書寫文學研習﹂透過文學欣賞與寫作技 巧指導,鼓勵女性及中高齡者勇敢追逐文學夢想。 年課程結束後,由學員自願組成常態讀書會,並 自行於網際網路建置作品交流部落格,作長期之交 流與互動。
舉辦︽社區藝文系列 ─ 多元風情嘉年華︾。由花 東原住民藝能班高中生︵公東高工、關山工商、海 星中學︶、外籍媽媽與小朋友們︵天主教善牧基金 會台北縣跨國婚姻家庭中心︶、印尼歸僑協會等夥 伴,帶來各自族群的文化表演。
那瑪夏鄉寒假服務工作隊:至高雄縣那瑪夏鄉民生 村、燕巢工兵學校進行出隊服務,主要工作內容包 括:兒童育樂營、老人關懷、社區清潔等。本會另 透過資源連結方式,由策略聯盟夥伴龍顏基金會熱 情贊助兒童繪本 冊,共襄盛舉。
新移民多元文化發展計畫︽我愛說故 多元亮點 ─ 事 ─ 說故事志工培訓︾。藉由﹁我愛說故事﹂說 故事志工培訓課程,培訓學員成為說故事種子老 師,為有需要之新移民家庭或弱勢團體提供關懷與 服務。
20
承 辦 中 華 發 展 基 金 管 理 會 主 辦 之 ﹁ 2009 邀請大陸 地區文學相關系所學生來台參加短期文學研習活 動﹂,共計 天。本活動由青年寫作會文藝總監許 榮哲總策劃,帶領幹事會近四屆總幹事一起執行。 參與大陸學生 人,台灣學生 人。 10
辦理﹁ 年度原鄉活力教育學習列車 ─ 部落營造 創新暨展示計畫﹂原住民社區教育創新計畫競賽活 動。
耕莘山學團第 ─ 屆連序兩年辦理八天七夜之國 中生職涯體驗營,地點:屏東縣三地門鄉。期待讓 參與活動的尖石後山部落國中學生,藉由見習過程 累積不同實務工作經驗、養成正確工作態度,並學 習接受新人事物地等的刺激,進而瞭解自己的興趣 和未來可能發展的方向。
響應青輔會﹁ 2008 暑假遊學台灣﹂辦理三天兩夜﹁文 化藝術農村探索 ─ 蘭陽平原人文藝術生態體驗 營﹂。本活動為年度創新之遊學活動。價值在於連結 教會資源︵如蘭陽青年會︶並試圖開發結合青年旅遊 的新型態活動。實際執行後對宜蘭的在地團體有更多 的認識,也因為單車行程,也串連了千里步道的單車 達人游麗花、許佑銘。
辦理 年度教育部終身學習列車計畫,擔任原鄉活 力教育學習列車之列車長,以策略聯盟方式協同教 育部所屬之教育事務基金會,共同促進整體原住民 教育之發展。
5
2010.05.23 2009.07.09∼07.18 2009.07.17∼07.19 2009.07.21∼07.23 2009.08 2009.08.19∼08.28 2009.11.14∼11.15 2010.01.23∼01.29
那瑪夏鄉青年自救會之成立
響應青輔會﹁遊學台灣﹂辦理三天兩夜﹁新光、鎮 西堡泰雅部落體驗營:打開心中的窗 ─ 在第一道 曙光照耀的地方﹂。
私の書私塾 舉辦三天兩夜﹁高中職暑期文藝營 ─ 坊﹂,本營隊完全由本屆寫作會幹事會總幹事朱宥 勳策劃與執行,主要目的在培訓幹事成為種子講 師,同時加強活動籌辦能力。
舉辦︽第一屆文學鐵人營 — 小時寫作不斷 電︾,講師群全由寫作會幹事會成員擔任,本營隊 除提供高中生暑假期間寫作訓練外,更重要的是寫 作會種子師資培訓平台。
126
43
辦理﹁異風山動樂音趴﹂社區音樂會。邀請花東原 住民藝能專班學生,及北部 所公私立高中熱門音 樂 舞 蹈 研 究 相 關 社 團 學 生 一 同 交 流 參 與 。 由 TVBS 主播拉娃谷幸小姐擔任主持人,而沙卡亨劇團的東
27
13
42
97
冬 • 侯溫做開場演出。 與百達我為人人協會合辦﹁耶穌會士在台福傳記事 之口述歷史﹂工作坊,參加對象以專案小組成員為 主,少部份為對口述歷史有興趣之教友或社會人 士,共計 位。
72
97
10
2008.08.21∼2009.08.28 2008.09.01∼09.18 2009.09.15∼2010 98 2008.08.08∼08.10 2008.05.29 2008.05.03
2008.03.15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本會結合 家 共同組成的公益扶植團隊以 ﹁多元綻光采 • 台灣亮起來﹂ ─ 新移民多元文化 發展計畫獲得教育部甄選通過。自此,耕莘將服務 觸角正式延伸至新移民家庭,期能為台灣多元文化 發展盡一份心力。
︽耕莘關懷樂坊︾銀髮志工團體正式成立。受邀出 參與 2009.10.08 ﹁世界安寧日串聯生命之愛聯合記者 會﹂活動。︵圖為志工們與活動代言人孫越合影留 念︶
兩岸詩人交流活動。 敘述
與百達我位人人協會合辦﹁耶穌會士在台福傳記事 之口述歷史專案﹂:首推朱榮恩神父口述的︽天恩 主榮一世情︾、及耕莘青年寫作會會長陸達誠神父 口述的︽誤闖台灣藝文海域的神父︾兩本新書, 於台北耕莘文教院舉辦新書首發會。 5/30 於台南 5/02 百達文教中心舉辦南區新書發表會。
影音教材,並附有越南及印尼語翻譯本,協助包含 新移民在內的許多家庭,能用愛與溝通陪伴孩子們 成長。
獲內政部頒發﹁推動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 有功團體﹂表揚
網際螢火獎
接受教育部頒發 年度﹁社會教育有功團體﹂,由 高明瑞董事長及曲慶浩執行長代表領獎。
舉行︽讀享詩與樂的午後暨第五屆葉紅女性詩獎︾ 頒獎典禮,邀請建中國樂社、師大附中詩社、中華 語文基金會在地人與外國人,共譜一場詩與樂的感 人對話。
99
N P O
辦理﹁馬拉桑 • 醉文化﹂原住民藝能專班生涯輔導 體驗營隊。行程安排: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台北市 娜魯灣原住民商場、西門紅樓、西門町青少年文化 商場、﹁藝術乾杯 • 馬拉桑﹂開幕茶會暨﹁音樂不 插電﹂小型音樂會、八里十三行博物館、芭達桑原 住民人文主題餐廳、野火樂集熊儒賢總監演講、台 北國際藝術村。
2010.12.25 2010.12 2010.12.5 2010.11.25
2010.10.23
與百達我為人人協會合作辦理︽耶穌會士在台福傳 記事口述歷史︾台北新書發表會,本年出版,孫達 跨越海峽的愛︾,以及房 神父的︽牧者的身影 ─ 志榮神父的︽志在榮主︾,邀請台大歷史系古偉瀛 教授擔任與談人,特別邀請詹德隆神父擔任主日彌 撒的主祭神父。
辦理﹁大陸青年作家來台駐點活動﹂,邀請三位受 邀作家徐紅、柴春芽、高曉濤來臺展開為期二個月 的文學深度交流及在台創作。
2010.10.12∼2.11
20
辦理 年度國科會﹁補助科學志工團隊計畫﹂之 ﹁原鄉幼苗 • 圓夢希望 ─2009 原住民兒童科學輔 導暨陪伴關懷計畫﹂,平日上山關懷陪伴泰崗部落 學童參與科學實驗遊戲之活動紀錄 97
2010.09.25
以﹁多元綻光采 台灣亮起來 ─ 多元文化整體推動計 畫﹂獲選教育部公益扶植計畫,結合 NPO 夥伴共同 致力台灣社會良性多元文化之推動。
辦理﹁塔冷通學習社群﹂自主學習的小團體,激發 個人與團體的塔冷通,達到青年生涯與社會組織雙 重良性發展的願景。
2010.09.18∼(迄今)
2010.6.1
2009.06.10 2009.06 2009.05.30∼06.03 2009.05.02 2009.04.24∼04.26
2009.01.01∼06.30
127
耕莘文教基金會二十周年專刊
半世紀的守候 影響人擴散愛 出 版 者:財團法人耕莘文教基金會 發 行 人:高明瑞 主 編:曲慶浩 總 編 輯:王俐媛 執行編輯:賴思儒 網 址:www.tiencf.org.tw 電 話:02-23655615(代表號) 傳 真:02-23685130 會 址:10089台北市辛亥路一段22號4樓 電子信箱:tcfroc@ms11.hinet.net 劃撥帳號:14354281 劃撥戶名:財團法人耕莘文教基金會 製版印刷:鴻霖印刷傳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