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心 第22期

Page 1

TRANSFORMATION

擁抱城市 IN THE CITY

Dec 2020 ]

22

[ ISSUE

Urban

轉化生命 FOR THE CITY


編者的話

陳敏斯教授 柏祺城市轉化中心 總監 顧問團(按字母或筆劃序)

「我不相信你們的調查結果,接近九成信

究都有限制,不是萬能匙,究竟問兩千多

Richard Higginson

計應該只有七至八成。」「我剛跟朋友敘

夠的。譬如你要驗一個湖的水質,你也不

Ray Bakke

徒會在疫情後返回自己的教會?據我估

Paul Stevens

舊,當中有一半都打算移民,肯定不會有

何志滌

表「疫情中的教會牧養調查」初步報告後

John Snelgrove 王仕雄 許志超 陳炎光 陳家華 陸輝

黃鐵城 劉忠明 中心委員會(按筆劃序) 司徒永富

屈偉豪(院長) 紀治興 馬文藻 陳志忠

陳敏斯(中心總監) 楊建霞 鄧達強 賴淑芬

九成會返回自己的堂會。」以上是我們發 的一些回應。雖然這些看來是很合理的問

題,但也反映發問者對研究缺乏基本了 解,又或者他們還沒有詳細閱讀整個研究

報告,其假設、研究方法及限制。誠然, 真相、實情都是非常複雜的,研究就是嘗

人足夠嗎?如果以客觀方法去抽樣,是足 需要抽出整個湖水來化驗,只要抽取一定 份量的樣本便可,關鍵是如何取樣,以避 免一些局部因素。嚴謹的方法外,最重要 的還是研究目的和如何處理這些結果,期 盼是次研究為我們帶來一些新的牧養方

向。此時此刻,形勢仍是千變萬化,問對 問題可能比找到答案更重要。

試以一個有系統和客觀的方法,探討和處

今期的主題文章 《「疫情中的教會牧養

的一些關係和模式,以謀對策和解決的方

然已在十月底發表,但當中帶出一連串

理這些複雜的情況,幫助我們掌握當中 法。若這些模式越接近現實,所訂下的解 決方法也應該是越有效的。

為什麼我們要做研究?其中一個主要的 原因就是我們不能相信自己的直覺,因為 每個人都受到自己的環境和主觀因素影

及網上崇拜」問卷調查初步結果 》,雖

的主題,我們在 11 月 19 日邀請了四位

不同的牧者於 《疫情中的教會牧養研討

會(一)實戰篇 》跟我們分享,並為當

日作出報道。接着是呂慶雄博士的回應 文章《疫潮與改革浪潮:教會觀與堂會變 革》。筆者的文章《教會數碼化 ― 危機?

響。譬如以上的例子,因為身邊的朋友或

契機?!》嘗試對比英美的情況,從中得

此,這種以偏概全的想法是非常普遍的。

會主任牧師李志剛博士在《轉化型領導和

自己的教會,便推算整個信徒群體都是如 那麼我們研究的結果就是真相嗎?當然 不是!我們只可說,與一個問了十個八個 自己身邊朋友的牧者相比,我們問了兩千 多位。而且牧者接觸的都可能是某個特定

的教會和群體,而我們用較客觀的方法向 不同年齡層、背景的人作調查,所以結果

是較為可靠和有代表性的。當然,每個研

( 封面相片由春麗提供,特此鳴謝)

到啟迪和方向。應屆畢業生香港馬鞍峰教 創造力對教會健康的影響》 一文分享他

的論文內容。另外應屆畢業生趙碧琪博士 也在《人生旅程中重要的一站》 一文分

享她整個博士學習的心路歷程。


擁抱城市 轉化生命 IN THE CITY FOR THE CITY

ISSUE 22

01

「疫情中 的教會牧養及網上崇拜」 問卷調查初步結果 伯特利神學院

柏祺城市轉化中心 香港福音證主協會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大大影響

了教會的日常運作和事工。教會大 多都因限聚令等防疫措施,暫停了 實體聚會和崇拜。為著了解信徒和

主題一:

疫情未有影響信徒參與教會崇拜 的穩定度

問卷結果顯示,超過 95% 回應問卷者,在回答問卷前的四個星期

教會在疫情中面對的挑戰,伯特利

(約 8-9 月期間)都有參與崇拜,其中約 73.7% 有每週參與崇拜。這結

主協會,在 2020 年 9 月聯合進行

疫情前穩定參與崇拜的組別當中,65.5% 只參與了自己教會的網上崇拜,

神學院柏祺城市轉化中心和福音證 了兩個網上問卷調查,分別從信徒 和教會的角度,探討網上崇拜及牧 養的狀況。以下是兩份問卷發現的 主要重點:

果反映,信徒未有因疫情中的限制措施,而大幅度減少參與崇拜。另外, 約 30% 有參與其他教會的網上崇拜。


02

同樣,超過 80% 回應問卷者,打算

在疫情過後回到自己教會的實體崇拜。 其中 30-39 歲的,較多人打算參與另一

間教會的實體或網上崇拜。此年齡組別 中,也有 41.4% 的人表示,在疫情期間

曾參與其他教會的網上崇拜。可見此年

齡群的離心力,似乎較其他年齡層為大。 研究結果顯示,整體而言,受訪香港信

徒仍然穩定參與自己教會的崇拜,信徒 未有因疫情而大量離開教會或停止參與 崇拜。

疫情過後的計劃 ( 按年齡 )

疫情過後我打算 ( 可選多項 )

參與 < 我教會 > 的實體 崇拜

參與 < 我教會 > 的網上 崇拜 ( 如果我的教會繼續 提供網上崇拜 ) 參與 < 另一間教會 > 的實體崇拜 參與 < 另一間教會 > 的網上崇拜

按自己的時間需要, 參與實體或網上崇拜 我會邀請親友一同 參與崇拜

我暫時不參與教會崇拜

主題二:

18-29 歲的信徒對網上崇拜的投入 程度顯著較低

問卷也問及參加者對網上崇拜的看

法,結果顯示 18-29 歲的回應問卷者,

與其他年齡組別相比,投入程度顯著較 低;也較難找到安靜的空間參與網上崇 拜。這可能是因為,不少年輕信徒沒有

自己的房間或私人空間,可以安靜參與 網上崇拜。年輕人似乎也較喜歡在教會 實體交流,研究也指出他們較期待與弟 兄姊妹再次一同參與實體崇拜和聚會。

對網上崇拜的看法 ( 非常同意 =5)

我在網上崇拜中較容易投 入 我較難找到安靜的空間參 與網上崇拜 我在網上崇拜中更能 感受神的同在 我在網上崇拜中 更能被講道信息牧養

我期待再次與弟兄姊妹一 同參與實體崇拜和聚會 * 數據上顯著較高 P<0.05 ** 數據上顯著較高 P<0.005 *** 數據上顯著較低 P<0.005

30-39

40-49

50-59

>60

N=371

N=375

N=458

N=608

N=339

84.6%

82.9%

87.1%

90.8%

90.3%

25.3%

27.2%

27.1%

24.5%

27.7%

6.2%

10.9%

8.7%

6.3%

5%

12.9%

18.9%

17.2%

13.8%

14.5%

26.7%

37.9%

32.5%

32.4%

33.3%

16.4%

16.8%

18.8%

23.4%

20.1%

1.9%

0.3%

0.2%

0.2%

0.6%

年齡組別上對網上崇拜的看法的分別

我享受參與網上崇拜

我多了和家人 一起參與崇拜

18-29

18-29

30-39

40-49

50-59

>60

2.76***

3.11

3.09

3.02

3.09

2.04

2.28

2.36

2.45

2.69**

3.10**

2.84**

2.73**

2.28

2.13

2.65

2.75

2.88**

2.85*

3.05**

2.93

3.05

3.02

3.04

3.26**

2.38

2.68

2.84**

2.67

2.72

4.63*

4.46

4.49

4.67**

4.76**


擁抱城市 轉化生命 IN THE CITY FOR THE CITY

03

ISSUE 22

主題三:

網上崇拜較有利不穩定參與崇拜的 組別

這次問卷調查中,有 191 名回應

問卷者屬於在疫情前不穩定參與崇拜的

組 別, 其 中 34% 是 18-29 歲,23% 是 30-39 歲。這群組當中,約 43% 有參與

其他教會的網上崇拜,39.3% 只參加自

己教會的網上崇拜,17.3% 沒有參與任

何崇拜。相比穩定參與崇拜的信徒,不

穩定參與崇拜群組的信徒,較多表示, 在網上崇拜中更能被講道信息牧養 ,以

及更同意疫情之後,教會應該實體及網 上崇拜並行。這可能因為網上崇拜的時 間和地點的限制較實體崇拜少,令此組 別更有動力投入和參與。當問及他們疫 情後的打算,此組別中有 57.6% 表示, 疫情後會參與自己教會的崇拜。

疫情前穩定與不穩定參與崇拜組別的分別

在疫情之前

N=2,054 Max = 5 ( 非常同意 )

我穩定參與 我教會的崇拜 N=1,960

我享受參與網上崇拜

3.02

3.06

我在網上崇拜中更能被 講道信息牧養

3.04

3.26**

3.49

3.74**

4.63**

4.29

3.98**

3.68

2.69*

2.46

3.94**

3.47

疫情之後,教會應該實體及網上祟 拜並行 我期待再次與弟兄姊妹 一同參與實體崇拜和聚會

在網上崇拜中,我較難感受到與弟 兄姊妹的結連 我多了和家人一起 參與崇拜

疫情期間我能維持與神的關係 (N= 2,151)

我不太穩定參與 教會崇拜 N=191

* 數據上顯著較高 P<0.05 ** 數據上顯著較高 P<0.005

兩份問卷結果對網上教會和牧養,

都指向有更多的發展和可能性, 同時也帶出實體關係建立、連繫, 以及面向社區的服侍和接觸, 是不可缺少的。


04

主題四:

疫情中影響信徒崇拜投入度 / 靈命的因素 問卷結果和分析顯示,有四大因素幫助信徒在疫情中投入崇拜,並維持與神的關係。

增加教牧 關懷和分享

小組的 相交和支持

A.

疫情中有助會眾 維持與神關係的因素

增加教牧關懷和分享:大多回應問卷者都表示疫情

期間教會的教牧傳道/領袖或小組組長與他們的聯

C.

絡次數相若。而數據上顯示教牧多了聯絡,以及教

被神的話語牧養,以及維持屬靈生命上的追求。

沒有因為疫情大幅改變。59.3% 參加了網上小組 /

能感受到弟兄姊妹的相交和支持。而此項也是線性 迴歸分析中,最能預測參加者疫情期間與神能維持

以聖經為中心的信息:問卷問到參加者現時最希望

聖經為中心的信息。可見信徒在疫情中,仍然希望

小組的相交和支持:回應問卷者的小組參與度,並

會。當中 70.6% 表示在網上小組 / 團契聚會中,仍

與神的關係的分數比其他組別為高。

教會提供什麼援助,當中最多 (56.4%) 表示需要以

參與 社區服待

團契聚會,16.9% 參加了實體及網上小組 / 團契聚

會有增加牧函 / 教牧分享的信徒,疫情期間能維持

B.

以聖經為中心 的信息

關係的項目。 D.

參與社區服侍:根據問卷結果,近 80% 受訪者的教

會,在疫情中有派發口罩,或其他抗疫物資等社區

服侍。而約有 22.5% 受訪者親身參與了這類社區服

侍。數據上,有親身參與社區服侍的回應問卷者, 在疫情期間維持與神的關係上,比沒有參與的信徒 顯著較高。


擁抱城市 轉化生命 IN THE CITY FOR THE CITY

ISSUE 22

05

主題五:

大半數教會收入不受疫情影響 疫情中教會的事工大受影響,奉獻和支出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變。回應問卷的教會當中,38% 奉獻收入與去年相若, 約 32% 奉獻較去年同期增加,而 25.8% 較去年同期奉獻減少。可見約 70% 教會收入,不受疫情影響。而因為疫情中

不少教會事工減少,約一半的受訪教會的支出,較去年同期減少。

總結 從教牧代表教會回應的這份問卷結果,可見受訪教會,在疫情中大多作了不少的調適。當中有過半受訪教會,

對網上教會和牧養發展態度正面,也考慮以網上教會作為前行的方向和發展。研究結果又顯示,不少線上線下牧養 的實際挑戰,包括在有效網上傳講信息的同時,如何繼續營造群體的氣氛,以及與新朋友連繫和福音工作等。

會眾和教會回應的兩份問卷回應都顯示,信徒在個人層面和教會在發展層面,對於網上教會和牧養的感覺正

面。兩份問卷結果對網上教會和牧養,都指向有更多的發展和可能性,同時也帶出實體關係建立、連繫,以及面向 社區的服侍和接觸,是不可缺少的。

雖然這研究不能代表所有信徒和教會的現況,但每項研究都幫助信徒群體和教會知道多一點彼此的經歷,讓

大家的聲音和意見得到更多聆聽和明白。盼望我們互為肢體,在變幻的時代中繼續一同學習,拓展神的國並堅守盼 望。我們也會考慮後續的質性研究,更立體和深入探討上述的研究結果。

最後,我們非常感謝各教會、機構、教牧和弟兄姊姊幫忙回應及發放兩份問卷。也特別鳴謝問卷的顧問團隊

(Prof. Kara Chan, Dr. Harry Hui & Dr. Neil Kwan) 為問卷設計和分析提供指導。

兩份問卷的詳盡結果請參閱:https://bit.ly/33iH86M


06

疫情中的教會牧養研討會 (一)

實戰篇

本刊記者

時代論壇圖片

根據研究報告的結果和

分 析, 柏 祺 城 市 轉 化 中 心和福音證主協會於 11 月 19 日 邀 請 了 四 位 教

牧, 分 享 他 們 在 疫 情 中

中心總監陳敏斯教授在聚會開始時,重溫了這次研究的重點。陳教授引用

了 美 國 Barna Group 新 出 版 的 Six Questions about the future of Hybrid Church

Experience,討論線上線下教會牧養的經驗,又以中心研究報告中香港的情況,一併 作比較。兩地的報告都顯示出,會眾對雙線牧養的接受程度提高,而發展雙線牧養則 需要超越網上崇拜,拓展至其他事工以善用網上資源。以下是四位牧者的分享重點:

的 牧 養 經 驗。 研 討 會 於 【線上線下牧養攻略】 分享嘉賓:鄭佑中牧師 網 上 舉 行, 有 約 二 百 多 人在網上收看。

在疫情中,不少教會的事工都大受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會眾和教會都已預

備好迎接線上線下的牧養模式。觀潮浸信會堂主任鄭佑中牧師介紹了他的教會在疫情 中的事工調整,以及開拓了新的牧養模式。鄭牧師形容教會在疫情中的改變,就像一 艘大船在大海中轉彎。疫情初期,教會開始慢慢加入崇拜錄播,以及教牧分享短片,

然後轉為崇拜直播。由於會友大部分是長者,較難使用和適應網上崇拜,觀潮浸信會 特別在限聚下,安排不少網上培訓,幫助長者使用設備,參與網上聚會,更鼓勵他們 作金齡義工,服侍社區及視象探訪。長者群體更開展了每週的網上祈禱會。當以為他

們一定會碰到不少技術問題,但參與祈禱會的,竟然穩定地有四十多位長者,並因此 鼓勵了教會內其他年齡組別,向長者學習,積極參與網上祈禱會和聚會。


擁抱城市 轉化生命 IN THE CITY FOR THE CITY

ISSUE 22

觀潮浸信會也在疫情期間,開展了 << 圈外有羊

07

失,鄭牧師學會不只看流失的人數,而是在事奉和牧養

>> 事工,服侍 DSE 同學。在教會內,按政府限聚規定, 中,只要有幾個年輕人能持續留在教會十多年,已是十分

提供地方作自修室,吸引了一些教會接觸不到的年輕群 體。教會把握機會與他們同行,更發現這些學生很希望

值得開心和感恩的了。

考完 DSE 後,可以有一些工作體驗。觀潮浸信會便與香 【移民潮是危是機 ?】 分享嘉賓:陳潮源牧師 港寬頻開展了拉闊計劃,讓同學有一些工作實習和個人 成長及職業導向課程。鄭牧師指出,年輕人很期望有分 享和同行的平台,他們需要的是一個機會。由於年輕人 較難投入網上聚會,反而在實習計劃後,在教會的實體 聚會中更見投入。 鄭牧師同意發展 雙線牧養是未來

的方向。有一些聚 會, 如 線 上 祈 禱

會,甚至能吸引更 多會眾參與,也有 更多線上線下的

機會,可以更深入 地培育靈命。

【更貼身的青少年牧養】 分享嘉賓:鄭家輝牧師 迦南堂主任牧師鄭家輝牧師分享了如何在疫情中與

青少年結連。迦南堂的事工大多因為疫情而停頓,同工卻

反而發揮無限創意,舉辦了不少線上線下的青少年興趣

面對香港新一輪的移民潮,生命頌浸信會堂主任陳

潮源牧師指出,教會有需要主動面向去與留的問題,與 會眾一同探討和裝備,應對移民潮。陳牧師先解釋不同

的人考慮移民的原因,

包括因政治環境改變 的走難式移民、為下一 代移民,或為新生活移

民。陳牧師觀察到,準

備移民的弟兄姊妹有不 少情緒掙扎,包括感到

驚恐、愧疚、無奈等。

有些信徒可能不敢告訴 教會,他們準備離開,

甚至有人在臨上飛機,才打電話告知牧者。因此陳牧師 在崇拜中也刻意教導,信徒需要彼此尊重,因為每個人 的去留,都有其原因與代價,留下或移民都需要適應。 最重要的是,去留都不要帶著恐懼,而是要帶著使命。

面對教會內超過 20 多個正準備移民的家庭,陳牧

班。例如暑期網上甜品班,特別安排青少年到教會領取物

師的教會舉辦了 Ekklesia Everywhere 課程,讓弟兄姊妹

透過網上平台一同製作甜品。同時也持續按限聚規定,盡

上的適應。更重要是 Ekklesia 的概念,讓他們了解教會

資,抓緊與他們連結的機會,然後讓青少年各自在家中, 量安排與年青人實體見面和進行戶外活動。

過去一年,青少年人都有不少經歷,鄭牧師分享了

與青少年人同行的方向,特別是經常見面談天,建立門徒 訓練。鄭牧師認為同行和陪伴真的十分重要,門訓中可 以一同建立屬靈習慣,一同靈修。有不同意見時,師傅

不單要了解和接受年輕人,也需要年輕人的理解和接受。 同時,師傅和教牧的生命也要被神擁抱。面對年輕人的流

深化與神的關係、預備迎接移民後,在家庭婚姻及生活

的不同形態,以及建立家庭崇拜和祭壇的需要。就算弟 兄姊妹離開香港,仍可以透過網上平台,繼續與香港的 小組結連。陳牧師又鼓勵弟兄姊妹,多了解移民地的文 化和背景,例如婚姻與性別可能是敏感話題,而外地華 人,對香港政局也有持不同看法的。陳牧師勉勵弟兄姊 妹,不一定要以神旨意之名才作移民的抉擇,但總要在 此事上禱告尋求,且要凡事為榮耀神而作。


08

【更落地的社區關懷】 分享嘉賓:陳淑娟傳道 陳淑娟傳道服侍的旺角宣道堂,在過去幾年,積極

開放教會作社區服侍,疫情並沒有阻礙他們的服侍。疫

情中的基層孩子,因為缺乏網路和設備,學校又沒有太 多支援,便很難參與網上用 zoom 上的課。大角咀區的

教會便合作開放,讓孩子們不用困在家中,又送出 ipad

和上網卡,讓他們可以參與學校的網上課堂。教會又舉 辦的網上活動和興趣班,既照顧孩子的需要,也讓家長 們有一點喘息的空間。

淑娟傳道的教會也有幫助區內小店,在四間小店購

買飯券,既有助小店的生意和各店員工的就業,又幫助了 領飯券的受益者。不少領飯的街坊,雖然仍有不同的需

要,但日子久了,也參與了教會派飯的服侍,有一些更信 主加入教會。淑娟傳道認為每一個社區都有不同需要,而 教會需要有敏感度,知道社區獨特的需要。因此必須多落 區逛逛,看看社區不同角落的需要,在講壇上與弟兄姊妹 多分享在社區所見。教會也走進社區舉辦了不同的體驗課 程,了解教會以外,社區不同的需要和體驗服侍。這不單 讓教會進入社區,也讓社區進入教會。

以上四個嘉賓在 11 月 19 日聚會中,只作了簡短的

分享。他們在接著四個星期一的晚上,再各自與其他嘉

賓,就上述四個題目,作更多的分享和討論,吸引了幾

會眾對雙線牧養的 接受程度提高,

而發展雙線牧養則 需要超越網上崇拜 拓展至其他事工 以善用網上資源。

百位教牧和信徒參加,在疫情中繼續彼此學習。


擁抱城市 轉化生命 IN THE CITY FOR THE CITY

ISSUE 22

09

變革

教會觀與堂會

疫潮與改革浪潮

疫情對教會的衝擊,並不只是網上崇拜或各類線上線下聚會及牧養的 考慮,還可能是另一輪的變革浪潮。這幾年香港教會所遇到的,是從

未遇上的動盪。除了疫情,現在面對社會運動、國際政治與經濟衝突、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甚至中央政府的施政,信徒都會問教牧同工如

何回應。而信徒也透過言語上的評論,或轉教會、離開教會、移民等 選擇來回應。

教會觀的共同基礎 根據疫情下教會發展的需要,較多的討論回到教會觀的問題。其實教會

作為信徒群體這定義,向來都頗清晰,不過,在我們日常對話中,不少時候 在討論堂會情況時,用上「教會」一詞,同時又誤把堂會的運作模式,視為 不可改變的教會傳統。過去討論的「健康教會」、「目的導向教會」、「使

命教會」、「無牆教會」,甚至近日提出的「微型教會」,前提都假設了教 會是信徒群體,在這基礎上發展不同「類型」或「功能」的堂會組織,或突 出堂會組織的某些職能。

若該變的不變,便不能應對時代需要,若刪除了不該變的部份,教會便

可能只是一個掛上宗教名目的社會組織。堂會變革,除了堂會牧者外,還有

其他不同的持份者,包括不同背景的會友、宗派,其他堂會牧者及神學家等。 而討論教會觀的原因,正是因為不能假設,所有持份者都擁有同一理念,或 對教會觀有共同理解。

大體上,不同宗派都接納來自《 尼西亞信經》中「我們信使徒所立的

獨一聖而公的教會」一段作為討論教會觀的共同基礎。教會的標記是:「使 徒所立」、「獨一」、「聖潔」和「大公」。另外,也引用彼得前書二 9,

提出教會作為信徒群體的道德責任。近年筆者有機會遇上不少能持守召命的

教會領袖,他們均以廣闊的教會觀,甚至天國觀來看今日的事奉轉變。他們 並不是以發展自己堂會會友為目標,反而看到社區需要,便推動聯合事工, 主動分享資源,幫助有需要的鄰舍。也有持守在黑暗中為公義發聲的群體,

呂慶雄博士

香港福音證主協會 副總幹事(培訓)

願意為那些被壓迫的、被邊緣化的族群挺身而出。


10

教會處境的討論 然而,環境轉變,也把平時看不見的差異突顯出

來。對香港教會來說,持有不同立場而引起爭論並不是 新事,除了社會運動,對靈恩運動和同性戀等不同立場 的爭論時有發生。理論上在同一信仰群體內成長,理念 與價值就算不完全一致,也應該甚為接近。有一向倡議

若認信群體被視為教會,現時作為社會組織的堂會,可

被視為教會的一種體現,而不是教會唯一呈現的方式。 只要有認信群體,而他們的行為,反映了是基督的跟隨

者,他們就組成了教會。作為認信群體,他們可以是流 動的,可以是沒有組織的,也可以是屬於當地組織的成 員,即堂會成員。

教會應進入社會的教牧同工,在社會運動期間,突然遭

在可預見的未來,移民潮會否是另一輪的教會變革

意思就是教會不應談社會事務,只講傳福音。這教會牧

期大規模移居一兩個國家,二方面因應網絡通訊發達,

導,但假設了會眾的想法應該一致。

三方面現時網上崇拜的普及,移居了不同地區的信徒,

到一些會友對牧者「講政治」表達不滿,認為政教分離, 潮?這段時間離港的移民,有別於以往,一方面是短時 者感到大惑不解,後來發現,過去沒有在這議題上多教

堂會牧者過去多由上而下發放資訊與教導,任務是

把基督的道理講得明白,會眾便自然會接受。認為有足

他們與香港,以至全世界的粵語群體,仍保持緊密溝通, 仍可以自由地與不同教會群體一起崇拜。他們可以有四 種選擇:

夠的聖經教導,在實踐上應會一致。可是,若過往堂會

一. 維持與母會的關係,仍是原來堂會的會友;

實踐,可能有不同取態。特別在今日社交媒體資訊泛濫

三. 植堂以建立新堂會;

缺乏討論社會議題的機會,聖經教導如何在當前處境下

二. 加入移民地區的堂會,成為新會友;

的時代,會眾如何接收及解讀各種來自不同途徑的信息, 四. 不刻意轉會或加入新堂會,在網絡和實體與其他信 牧者不得而知。面對社會議題,他們「突然」提出相反 意見,教牧確實難以應付。更大的問題是,這些討論往

徒聯繫。

往多以立場先行,忽略了聆聽「異議」作為溝通對話的

若我們接受合一的教會不是建立在宗派、教制、禮儀之

的不同解讀,結果又可以截然不同,教會變革又可以從

年輕人的教會較著重詩歌敬拜。針對較基層信徒的講道

大前提。原來,就算認知上有共識,但實踐上因對處境 何出發?

認信群體 德 國 系 統 神 學 家 潘 能 伯 格 (Wolfhart Pannenberg)

面對教會世俗化時,提出教會合一只需要一個條件,就 是對基督的認信 (confession of faith)。潘氏年代的西德

教會與今日的情況有些相似,教會有不少「離堂會」信

上,這次移民潮會否帶來新形態的堂會發展?以往針對 要淺白,甚至可以夾雜較「粗俗」的俚語。而網絡時代, 因應人的需要不同,網上聚會也是其中一種形態。

堂會運作的改變 由於環境的改變,時代的需要不同,堂會事工的形

式與內容應該也有不同。但到底如何作出改變的決定? 很多時候我們會因應目標對象的改變而變,但也有因為

徒。當時的西德,只有 15% 新教徒有恆常參加教會聚會, 傳統而拒絕改變。變與不變之間如何取捨? 天主教則有 25%。但不去教會的並不代表他們更不敬虔, 他們也是認信群體,潘氏稱他們為「沒有堂會生活的基 督徒」(Churchless Christians),他甚至形容恆常去教會 聚會的也許只是習慣,個人跟神的關係不一定密切。


擁抱城市 轉化生命 IN THE CITY FOR THE CITY

ISSUE 22

一.改變來自對處境轉變的研判 受到時空與處境的限制,不同時代與文化的堂會,

便有不同的架構及事工模式。例如,今日的兒童主日學 其實只有二百多年歷史,由十八世紀英國出版商人羅伯

特.雷克斯 (Robert Raikes) 開始。他不忍看到童工沒有

11

因此,在研判的過程中,不能閉門造車,要聆聽目標群 體的真正需要,不能由上而下作決定。

三.改變是一個邀請過程 筆者問過一年青牧者,他們教會在疫情中如何推動

受教育的機會,於是在周日以聖經為教材,教導這些童

各種變革?包括進行各類網上聚會,以及針對青少年人

華人教會的主日學事工,更只有一百年左右的歷史。而

主任牧師的一句疑問,以及一個邀請。主任牧師年初時

工識字, 後來發展至由教會推動的兒童主日學事工。而

今日的主日學重點,已不是針對童工的識字需要,而是 信徒子女的靈命培育。

疫情下,社會環境有所改變,不同堂會由於成員不

同,需要不同,改變的形式與幅度也不一樣。同工團隊 需要停下來,安靜禱告,共同探討如何調整事工。

二.改變來自聆聽 另一個改變的調整是來自聆聽。以討論多時的青少

年人流失的問題為例,在疫情期間,更突顯對這年齡組

別的誤解。一般人以為年輕人喜歡上網,他們就算不投

入,也不會抗拒各類型的網絡聚會。怎料,研究結果剛 好相反,他們竟是最不投入的一群。這種錯判,源自與

的一些特別活動,同工團隊為何可以同心前進?原來是 問一句:如何做到崇拜直播?年青同工便把所知的都講

出來,牧師便請他們一起嘗試,如此,眾多改變都由這 些年青同工執行,牧師認同之餘,還幫助說服其他人接 受。

堂會進行網上崇拜,今天的形式與大半年前應有所

不同。不論人手安排、直播或錄播形式,以及所選用的 器材及軟件都有所不同。改變是一個過程,特別是今日 的疫情還在日日變化,我們都可能習慣了,每項計劃都 需要兩至三手準備。而變革其實是一連串的實驗,經過 不斷嘗試的過程,才有機會達到期望的結果。單靠一人 之力是不可能做到的,賦權委任是唯一有效的出路。

以上三點雖以本地堂會事工作例子,是否也可應用

青少年人缺乏溝通,只憑表面觀察便作判斷。堂會的決

於移民潮,甚至重新建構這時代的堂會運作的改變?回

教會的建議,恐怕只會繼續錯判,繼續徒勞無功。

真實的認信群體,不論在哪裡也是基督忠心的追隨者,

策者若未能把握青少年人的想法,便提出改善他們投入

若該變的不變, 便不能應對時代需要, 若刪除了不該變的部份,

教會便可能只是一個掛上 宗教名目的社會組織。

到根本,不論時代怎樣變,疫潮影響多大,建立信徒為 那裡便有好見證的教會。


12

教 會 數碼化

危機 ? 契機 ?!

陳敏斯教授

柏祺城市轉化中心總監

20 世紀,我們見證到人口的大轉移,城市人口由世紀初的 8% 到世紀末的 50%,預計到了

2030 年,便達到 60%1。急促的城市化,對教會帶來極大的挑戰:多元的群體、不同的節奏, 新移民的龐大需要和社會高度發展,衍生出種種的問題。就以香港為例,大部份堂會都是在

60 至 80 年代建立的,並積極配合當時社會的發展和需要,也是香港教會的黃金時期。至

90 年代末,堂會增長放緩,過去 10 年都處於停滯期,跟不上人口在質和量的變化,現時大

部份堂會的領導層是較年長的中產分子,年青人、基層人士和新移民都較難投入教會。 另一個大轉移

本世紀初,我們見證了另一個大轉移,就是從實體轉到網上。數碼化的發展一日千里,大大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和

思想方式,而教會在這方面卻比較「落後」,作為一個重關係的信仰群體,總覺得不能被虛擬世界「侵略」。但

新冠狀肺炎這一個巨浪,在大家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都「被移民」了。有些堂會仍是不情不願,總覺得網上崇拜 是「次貨」,期望盡快回復「正常」。但也有堂會積極擁抱這個轉變,在網上靈活地發展其他事工,接觸平時較 難結連的群體。

時代論壇圖片


擁抱城市 轉化生命 IN THE CITY FOR THE CITY

ISSUE 22

雙線教會的經驗和未來

13

3. 分心及離開乃線上教會的最大挑戰

這個挑戰當然不局限於香港, 在我們調查的同期,

美國 Barna Group 也進行了相關的研究 。下面將列舉 2

這研究的四個主要發現,並比較與香港的異同:

1. 對線上及雙線教會模式的接受性提高

• 20% 信徒對教會數碼化「高度開放」

• 千禧代信徒認為雙線跟實體教會分別不大 雖然我們的調查沒有針對信徒對教會數碼化的開

放度,但有接近六成的信徒願意通過網上平台得到牧養

和照顧。較為意外的發現是,最難投入網上崇拜的,反 而是最年青的一群( 18 至 29 歲);年紀較大的,在某

程度上更能適應這個轉變。這反映出在年青一代的心目 中,實體跟雙線教會仍有很大的分別。

2. 但整體仍較喜歡實體敬拜

• 81%認為與他人一起敬拜非常重要

• >50% 認為疫情後,實體聚會仍是最理想的

• 20% 從前穩定聚會的信徒,在疫情中沒有參與 任何 ( 網上或實體 ) 聚會

• 在不穩定聚會的信徒中,67%承認他們的注意力 在網上聚會中減弱

在我們的調查中,只有 3% 從前穩定聚會的信徒在

疫情期間沒有參與聚會。這個穩定性也反映在教會的奉

獻收入上,超過七成的教會在奉獻上並沒有減少,而影 響超過 20% 的只佔極小數。另一方面,不穩定聚會的信

徒,反而是網上崇拜的「受惠者」,甚至較穩定聚會者, 更能在網上崇拜中得到講道信息牧養。對他們來說,疫

情之後,教會能維持實體及網上崇拜並行,就更為重要。

4. 發展雙線模式,需超越網上崇拜

• 在有提供網上崇拜的教會中,60%沒有其他網上 事工

• 63%信徒認為教會應善用網上資源作門訓及靈命 塑造

在我們的調查中, 76% 有參加小組 / 團契的網上聚

在我們的調查中, 有同樣的發現,93% 期待再次與

會, 77% 受訪者的教會,在疫情中仍有提供社區服侍,反

後,教會應該實體及網上祟拜並行,反映信徒雖然較喜歡

八成的信徒認為,信徒和教會應多善用網上的資源;超過

弟兄姊妹一同參與實體崇拜和聚會。但 57% 則認為疫情之 實體崇拜,但卻希望保留網上的選擇和所提供的彈性。

這個穩定性並不是要我們自誇,

反而是如何在這個基礎上 求變,讓疫情帶來的衝 擊,成為福音的契機。

映本地教會,大部份都不將網上事工局限於崇拜上。超過 七成的堂會認為這個趨勢將會持續,必須善用這些平台。 似乎在這問題上,雙方看法都較為一致。


14

探索的方向 比較歐美的情況,我們體會到香港教會的穩定性,包

括信徒參與聚會和財政上。但這個穩定性並不是要我們自

誇,反而是如何在這個基礎上求變,讓疫情帶來的衝擊,成 為福音的契機。英國的教會看見在疫情中,社區的需要大

增,而慕道者日眾,有些教會特別針對非信徒,因而多結果

子。教會數碼化這個大趨勢已不可逆轉,此刻我們需要探討 的有以下幾方面 : 英國的福音聯盟 (Evangelical Alliance) 在同年五

月進行了類似的調查 3,研究教會在疫情中的回應。他

們發現,很多教會都看到慕道的人數顯著增加,差不多 所有教會,都有參與社區服侍,幫助有需要的群體。至

於財政方面,雖然很多都受惠於政府的資助,但絕大部

1. 信徒對教會數碼化的接受性普遍提高,為教會帶來什麼 契機?

2. 檢視教會的每一實體元素,有哪些可以數碼化,甚至可 提供更多的互動和機遇?

3. 讓我們重新想像,在雙線教會下,可以怎樣進行款待、

份都對長遠的經濟表示關注。接近六成對奉獻收入感到

外展 、差傳 、牧養、動員 、社關、 團契 / 小組、 靈命 培育和門訓?

憂慮,三成表示支薪會有困難, 28% 表示如赤字延續, 4. 探詢會眾在疫情中的最佳經驗,配合以上的想像和大家 的夢想,發揮創意,共同塑造獨特和適合自己堂會的雙 他們的儲備將不足以支持堂會繼續運作。 線教會模式。

1.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 (2018). 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The 2018 Revision. 2. Barna Group. Six Questions about the future of the Hybrid Church experience, USA Oct 2020 3. Evangelical Alliance. Changing Church: Responding to the corona crisis, UK May 2020


擁抱城市 轉化生命 IN THE CITY FOR THE CITY

ISSUE 22

轉化型領導和創造力

對教會健康的影響 在過去 30 多年的信主歷程中,

教會的健康從來不是我的關注 點。初信的 10 年,我在教會 的事奉非常火熱,隨着年紀

的增長和工作的忙碌,教會生

活變得平淡,而事奉也走向社

會發展的方向。從「香港教會更新

運動」每五年進行的教會普查中看到,教會的發展往往 滯後於社會發展,也沒有見到教會對社會的重大影響。

過去 10 多年在德魯克管理學上面的研究與教學,轉化型

領導、創新、創造力都是我極感興趣的研究和教學方向, 加上近年在馬鞍峰香港教會 (Saddleback Church Hong Kong) 事奉和植堂,更加體會到教會健康和標竿教會系 統的操作方法的重要性。有見及此,我的研究課題便專 注在這幾個方向。

我的研究方法是量化的研究。我假設「轉化型領導

力」和「創造力」能增強「教會管理系統」從而增強「教

會健康」。我成功收集了 83 位教會領袖和牧者的調查 問卷,每人回答了 80 題以上的預設問題。而在量化分

析數據中,衡量問題可信性的指數 Cronbach’s Alpha

Coefficient 均在 0.85 至 0.96,這證明問題回覆的可信性

非常之高,令我十分欣喜。以下是在數據分析中發現的 幾個重要論點,可供大家參考。

15

李志剛博士

馬鞍峰香港教會 主任牧師

1. 領導者的個人績效與組織績效之間存在明顯 的差距,教會領袖認為其“個人”素質高於 其“組織”素質

• 教會領袖們較為自我,忽略了教會整體健康的優 先考慮(這是個人驕傲問題)。

• 教會領袖可能願意改變,但是沒有任何方法 / 系統 來推行和實施改變(這是缺乏教會管理系統問題)

• 變革的障礙太高,教會領袖缺乏領導變革的管理技 巧和領導技能(這是領袖的領導能力不足問題)

由 馬 鞍 峰 香 港 教 會 開 堂 的 那 一 天 開 始, 我 清 楚

知 道 自 己 是 個「 未 準 備 好 Not Ready」 和「 未 夠 秤 Not

Qualified」的牧者。帶領教會說易做難,我也沒有經驗, 所以除了要到美國接受培訓之外,我從來沒有缺席過香港

本堂的崇拜聚會。我非常清楚,我蒙上帝呼召,首要的任

務就是牧養這間教會。我和弟兄姊妹的關係,不是我崗位 的責任,而是要與他們一起經歷上帝。我和很多弟兄姊妹 的關係,絕對是齊上齊落、密不可分。我眼見過去很多知

名的教會領袖,在教會初步成功之後,都會把大量精神時 間放在教會以外的事務上。而自己的羊群也慢慢地遠離牧

羊人,更嚴重的是教會的健康,不再是他個人所關注了。 還有,在過去數年,跟很多教會領袖接觸,遇見很多非常

有心的牧者,可惜教會沒有一套行之有

效的管理系統,或把使命轉化成現實的 實踐系統。加上他們缺乏變革的管理和

領導技巧,縱使他們看見需要,但面對 教會內外張力,也不能把呼召與使命轉 化成果子。


16

2. 「標竿教會」的實踐與「教會健康」高度相關 • 「標竿教會」與教會健康密切相關。這種高度相

關性得出的結論是,必須實施有效的教會制度, 才能實現良好的教會健康。

• 縱使教會擁有很強的個人領導者,但沒有有效的 教會管理系統,他們仍將無法實現教會健康。

「教會健康」是目的,而「標竿教會」只是一套方

法。我很清楚「標竿教會」不是真理,而是一套基於真 理、帶領教會發展的操作系統。過去,教會普遍非常強 調真理的純正性,這是非常重要的;但也缺乏了有效活 出真理的研究和發展方法。能從這次量化研究中,得出

較年輕的教會在追求「創造力」方面具有前瞻性 思維和進取心。 這是實施組織變革的推動力。

回顧過去 30 年香港教會的發展,10 年前堂會的

數量明顯增加,而且也是帶動聚會人數增加的主要動 力。但在過去 10 年,新增堂會的數目明顯減低,聚會

人數增幅明顯下降。在過去五年,新增堂會數目甚至是 歷來最少,而聚會人數跌幅也是歷來最大。堂會的老化 已是明顯的事實,而增長的動力也隨之減少,再加上年 青一代離開教會,更加削弱了教會增長的動力。過往教

會常常都認為把內務做得完美(如釋經講道、團契關 係、行政工作等),教會便會健康增長。但從這次量

化研究中發現,年輕的教會較為健康,他們會專注在 「敬拜 Worship」、「事工發展 Ministry」和「傳福音

「標竿教會」與「教會健康」的高度相關性,我感到高

Evangelism」的工作上,這些都是對外型發展的方向。

效的方法,便能活出真理,這樣才能讓真理具體地影響

「事工發展」和「傳福音」),這樣便能重現教會增長

興。我想強調:方法不能取代真理,但是基於真理和有 個人、家庭、組織和整個社會。「標竿教會」只是其中 一套實踐「教會健康」的方法,我希望未來有更多有效 實踐「教會健康」的方法應運而生。

3. 較年輕的教會與「標竿教會」非常相關,也是 較為健康的教會

所以任何教會都應該加強對外發展的動力(如「敬拜」、 的動力,使教會年輕化的最好方法。

耶穌基督在約翰福音 10 章 10 節裡說:「我來了、

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叫人得生命的是

主耶穌基督,但讓人得更豐盛的生命就是教會的責任和 角色!

• 年齡在 0 到 20 歲之間的年輕教會與「標竿教會」 「教會管理」和「教會健康」是很大的議題,這個研究 在「敬拜」,「事工」和「傳福音」的目的有密 切的關係。

• 較年輕的教會較能與時俱進,與文化和社會息息 相關,在「敬拜」,「事工」和「傳福音」的方 法上也更相關。

只是揭開這個研究方向的序幕,希望未來有更多的研究 成果跟大家分享。

( 作者是應屆伯特利神學院轉化型領導學博士畢業生。)


擁抱城市 轉化生命 IN THE CITY FOR THE CITY

ISSUE 22

17

重要的一站

人生旅程中

我兒,要留心聽我的話,側耳聽我所說的 ......

你要謹守你的心,勝過謹守一切,

因為生命的泉源由此而出。 箴言四章 20 及 23 節

回想這五年轉化旅程, 處處都有神的恩典。

我所信的是誰? 我自小在教會長大,是

信二代,逢星期日返教會崇

拜及主日學,從未間斷。雖 然身邊很多同輩的二代信徒

都離開教會,令我成長時, 感到很孤單,但神緊緊抓住

我,沒有讓我走迷。在教會, 我參與音樂事奉,又帶領兒 童和年青人的工作。從幼稚

園到大學,我都在基督教或天主教學校讀書,中學時受浸,在聖經真理中長大,因

趙碧琪博士

維思教育中心 校長 / 董事 / 創辦人

此自以爲很明白聖經真理。

參加大學小組團契時,眼見基督徒同學們的生命見證和其他教會的活力,讓

我反思自己的信仰。原來我並不太認識所相信的神,也未有與神建立好的關係。

我的「信」只流於頭腦上,認知上,並沒有心裏明白。在中文大學崇基書院的五年 時間,讓我重新看見神,更渴慕認識神。

研究院畢業後,我沒有向本科發展。神開路,讓我到學校當老師。學校的工

作壓力很大,很繁重,工時實在超長。但作為老師,看見學生的成長及改變,那種 「以生命影響生命」的滿足感和意義,是讓我堅持下去的原因。十年前,我創辦了 自己的補習學校 ,更深深經歷神的帶領和試煉。


18

課程 ? 旅程 ? 其後我開始思考再進修,希望在職場上及教會事奉

中實踐更多,見證神更多。讀研究院的時候,我考慮過修

讀神學,也希望完成我的博士夢。最終經過教會牧者鼓勵 及多月的禱告,我開始接觸轉化型領導博士課程。

當然,書本上有很多可學習的,但令我更有得著

的,是活的見證 ,就是老師和同學在職場上,教會裡的 見證。 他們成為我的榜樣,更成為我的鼓勵和支持,讓 我在地上的旅程,活得更討神喜悅。

旅程亮點 在這五年旅途中,有多個亮點,讓我分享一下。

第一課是 Drucker Academy 的基督教機構 / 教會轉

化式領導及管理課程。對一個沒有商科背景的我來說,第 一課已很震撼。課程內容很實用,能讓我更明白,如何在

職場領導上更像基督,更能見證神。我不但在課堂的理論 層面上有很多得著,在老師及同學的分享中也獲益良多。 因此,我決定正式修讀轉化型領導課程。

這五年間,要兼顧工作、家庭、教會事奉和學業,

實在有點喘不過氣來。但因為神的恩典,修讀聖經科,領 導學,和城市實驗 ( 考察 ) 都讓我更明白神的心意。祂要 陶造我成為更合祂

第一個亮點是我修讀課程第二年的靈修科。課堂上

的靜修操練中, 我學習安靜等候神。要在繁忙的工作及

生活中慢下來,安靜遇見神,我相信是城市人的一大挑

戰。在靈修操練中,我重新體會靈修,不單只是讀經及 禱告, 更需要安靜,讓我有時間及空間遇見神,與神建 立更進深的關係,讓我更明白神的心意。神提醒我:「要

一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

的路上,都要承認他,他必使你的路徑平坦正直。不可 自以為有智慧,要 敬畏耶和華,遠離

使 用 的 器 皿, 要 我

惡事。」( 箴言 3:

在 職 場 上 見 證 祂。 這課程確實是一個

5-7)。

成長的旅程。

亮 點 二, 是

在一個領導學課程

這旅程中,聖

中,回顧自己的成

經科目讓我在頭腦

長,檢視神如何介

上、 知 識 上 更 明 白

入我的生命,讓我

神, 靈 修 科 目 讓 我 更 親 近 神, 與 神 建

立更好的關係。生命的更新不只是頭腦上的認識,更需要

心裏的認識,這才是真正的更新。除了聖經科外,我在領 導科目中,學習不同的領導理論,反思在職場上的應用。

神更在這旅程中給我不同的試煉, 包括在工作和教會轉 變中操練我,讓我更能實踐所學習的。

成為今天的我。當

回顧分成不同階段的人生,我見到無論在家庭背景,學

校, 工作,事奉,處處都有神的介入,陶造我成為今天

的我。回想我一切的經歷,好的、壞的,都造就今天的 我。 感謝神,讓我回望過去,處處見到神的恩典。

書本上有很多可學習的, 但令我更有得著的,是活的見證,

就是老師和同學在職場上, 教會裡的見證。


擁抱城市 轉化生命 IN THE CITY FOR THE CITY

ISSUE 22

作為一個慢熱內向的我,在這兩個城市實驗 ( 戶外

考察 ) 中,有更長時間與老師們和同學們相處,交談,

19

結語

深入分享生命,這一切都鼓勵我,更讓我們成為同行的

當初報讀課程,說真的,只為滿足自己的博士夢,

學習經歷神的愛,最終我們都會得到天上的冠冕。在旅

向,沒有清晰的召命。但在這五年的旅程中,神不停地

夥伴。我們行的是窄路,但在過程中有弟兄姊妹的支持, 並順便回應曾跟神許下修讀神學的諾言。 最初我不知方 程中遇見的所有人,都豐富了我的體驗。

在論文研究方向方面,我都有很大的掙扎。最初

希望研究信二代離開堂會,堅持了三年,發覺不是我能

更新我, 操練我,叫我心意更新而變化,讓聖靈在我身 上作工帶領,一步一步看清神給我的召命。

感恩,因為這五年的磨練,我學習很多,經歷很

力範圍內可以完成的,於是決定更改研究方向。最終決

多,更學到對神的信靠,不埋怨經歷挫折傷痛,反而要

白,不是為自己研究,而是要跟隨神的帶領。神最明白

影響生命,以生命敬拜神,以生命見證神。

定回應自己職場事奉的崗位──學校的研究。我深深明 我,為我預備最適合的場景見證祂,榮耀祂。

最後半年,寫畢業論文的過程很痛苦,因為正正

經歷了社會運動,及疫情爆發,有很多事情要處理,讓

自己不能專注論文的研究及寫作。朋友經常問我何時畢 業?我的回答是:我不肯定。若然神容許,我就會在他

的時間裡完成論文。若然完成不了,我這五年的經歷已 經讓我有很多的成長,信心更大。能否畢業,不在我,

在神。我最在乎的是,回天家那天,神會否讚賞我,說 : 『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哪,你作得好!你既然在不多的 事上忠心,我要派你管理許多的事。進來,享受你主人 的快樂吧!』馬太福音 25:21

很感恩,在 2020 年我終於完成了博士論文。

定睛在神的永恆中。作為老師,我會抓緊機會,用生命

從前我的補習學校,只是一所普通的補習學校。但

現在我會視這地方為見證神的地方,為學生,家長, 同 事,社區帶來祝福 。

我深信這個課程的完結,只是我人生旅程的其中一

站。往後願我能更多尋求神的心意,被祂使用,見證神, 榮耀神。

( 作者是應屆伯特利神學院轉化型領導學博士畢業生。)


20

活動 花絮 「恩、賞、探索」

Appreciative Inquiry (AI) 中心於 10 至 12 月期間舉辦了多個 講座、網上和實體工作坊。自去年

推出,已接觸多位教牧及機構領袖、 同工,並有超過 50 個教會及機構參

予了相關培訓 。

「疫情中的教會牧養及網上崇拜」 問卷調查結果發佈會

福音證主協會與中心合辦於 10 月 28 日

下午二時在網上舉行,超過 200 人參加。

伯特利神學院畢業禮 於 10 月 31 日假伯特利神學院舉行, 並於網上直播。本年度畢業的博士 生一共有五位,全都是轉化型領導 學博士。


擁抱城市 轉化生命 IN THE CITY FOR THE CITY

ISSUE 22

21

「疫情中的教會牧養研討會」 系列

於 11 月及 12 月在網上舉行, 由呂慶雄博士和陳敏斯教授主 持,並邀請到陳潮源牧師、鄭 家輝牧師、鄭佑中牧師及陳淑 娟傳道在不同主題上分享,並 由不同嘉賓作出回應。

伯神網上公開課程

【疫流而上 靠主前行】 於 12 月 8 日由陳敏斯教授主講「從無 奈無力到無窮無盡」,提到近日日疫 情肆虐,教會面對社區龐大需要,更 覺自身難保,究竟可怎樣靠主轉化, 重拾使命,祝福我們的城市 ? 超過 200 人參加。


活動預告

恩.賞.探索 (Appreciative Inquiry, AI)

「恩、賞、探索」Appreciative Inquiry 實體工作坊 基督教機構和教會的應用

基 督 教 機 構 和 教 會 的 應 用

第一場 1 月 18 日、 19 ( 上午 ) 及 2 月 3 日 ( 上午 )

香港正面對前所未有的衝擊,一浪接一浪, 經濟緊絀,士氣低落、異象模糊。團隊還能 承受嗎?面對一連串緊迫的問題及種種不足,

第二場 3 月 8 日、 20 ( 上午 ) 及 3 月 26 日 ( 上午 )

不免沮喪,甚至失去前行的動力。

「恩、賞、探索」透過將問題重述,以正向的

CityLab ( 佐敦廟街 239 號 3/F)

探詢出發。根據各人的強項和正面經驗,精心設計 的流程,啟動有價值的對話,釋放善意、創意和動力,

2021 年全球領䄂高峰會 ( 香港 )

建立團隊,重新上路,重拾使命。

3 月 5 及 6 日 ( 英語 ) Island ECC 3 月 18 至 20 日 晚 ( 廣東話 ) 金鐘港福堂

誠邀你跟團隊一起參加!!

尹祖伊博士 Joey WAN

張少珠博士 Alice CHEUNG

DBA, MBA, CDE

陳敏斯教授 Natalie CHAN

DTL, MSc (HR), BBA

DMin, M Couns, MBA

報名及詳情

每名參加者可獲贈工作坊手冊一本

https://qrgo.page.link/Dtmij

城 市 事 工

課程

日 期

2021 年 1 月 4-8 日

領導評估

2021 年 2-5 月 ( 二 )

工作神學

2021 年 1 月 18-22 日

預告

2021 年 5 月 3 - 5 日

2021 年 6 月 07-12 日

以上活動之報名及詳情 http://rbc.bethelhk.org 查詢 : 2148-5577 或 rbc@bethelhk.org

教 授

呂慶雄

使命教會

陸 輝

研究導引二 ( 適合凖備在 2022 年畢業的學生 ) 實踐神學 (zoom 網上授課 )

陳敏斯

呂慶雄 / 陳敏斯

Zoe Bennett、陳敏斯、 紀治興及其他客席講師

2021 年 6 月 28 日 - 7 月 2 日 研究導引一 ( 適合剛開始整個課程的學生 )

呂慶雄 / 陳敏斯

2021 年 9 - 12 月 ( 二 )

鄧達強

2021 年 7 月 26 - 30 日

服侍邊緣群體:整全策略與實踐

2021 年 10 月 17 - 30 日

基礎城市研究二 : 中東城市

2022 年 1 月 17-21 日 2022 年 2-5 月 ( 四 )

2022 年 2-5 月 ( 二 )

2022 年 4 月 19-30 日

普世城市事工 憐憫和公義

職場神學及事工

領導學:基督教的理論與實踐 基礎城市研究一 : 馬尼拉

督印:屈偉豪 院長 出版:柏祺城市轉化中心 編委:鄧達強、呂慶雄、許家欣、劉翠華、劉明華

主編:陳敏斯 設計:麥家豪

賴淑芬

呂慶雄 / 陳敏斯 鄺偉文

陳敏斯 / 紀治興 呂慶雄 陳敏斯

編輯:陳小萍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