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未來相談室》思考參與的美感經驗(PAR表演藝術雜誌 338 期 / 作者 黃馨儀)

Page 1

從《未來相談室》思考參與的美感經驗 | PAR 表演藝術雜誌

2021/3/15

廣告刊登

聯絡我們

簡體 登入 / 註冊

新訊 ⽬錄 專欄 國際 專題 ⼈物 演出 評論 話題 藝活 商品 頻道 《PAR表演藝術》 338 期 / 2021年03⽉號

演出評論 Review | 戲劇

從《未來相談室》思考參與的美感 經驗

(

林育全 攝 原型樂園 提供)

⽂字 黃馨儀(劇評⼈、應⽤劇場⼯作者) A

A A

在參與式劇場成為顯學的現下,於2010年開始運作的原型樂 園,已是其中不可忽視的創作團隊。其創作極重視表演、空 間、媒材、觀演互動的探索與實驗,以公眾參與及關係美學為 主要關注,不斷引介策劃新型態展演計畫,並連結藝術創作者 與常⺠共同創作。尤其各種在夜市、街邊、機⾞⾏、洗衣場等 ⽣活領域發⽣的展演,不僅在⽣活中發動戲劇場景、讓藝術成 為探索社會的⽅式,更因著主動靠近⼈群的過程,深化⼈與⼈ 之間、社群與社群之間的交流可能。 https://par.npac-ntch.org/tw/article/doc-從《未來相談室》思考參與的美感經驗-fw9ewizssy?fbclid=IwAR1uD7bTuWjf2FeDU67YwqkBdnzM7hFwTdPV_jsGchk…

1/8


原型樂園《未來相談室》 2021/1/30 15:30 台北 空總C-LAB聯合餐廳展演空間 You & Now

:⼀對⼀參與,獨享的未來

年伊始,原型樂園的新作品再次與英國藝術家約書亞.沙發兒 (Joshua Sofaer)合作,共同發展《未來相談室》,邀請9位不同的 ⼈⽣預測師,涵括中醫師、物理治療師、職涯規劃顧問、理財專員、 哲學諮商師、家族系統排列師、量⼦信息解讀師、占⼘師、⾼齡社會 研究員,與參與者⼀對⼀相談。 展演進⾏總計6天、兩個週末,⼀天有5五個場次,⽽每場次有5位參 與者,各有10分鐘時間與專家對談「預測未來」。「未來相談」是作 品核⼼,卻不是唯⼀。《未來相談室》實分為三部分,在相談之前, 先由引路⼈帶領參與者在空總進⾏⼩型導覽。導覽重點不在對於空總 歷史通透的認識,⽽是對應該空間於政權轉換與治理移易的轉變,並 帶入當時的⼩⼈物故事——無論是受中美衝突與抗議影響的劇團伶 ⼈,或是被⾖漿燙傷的運飯兵,甚⾄園區中的植栽選擇,都邀請參與 者思考感受個⼈命運與國族發展的相互關聯,藉此提問下⼀階段的 「未來相談」:關於未來,有多少是我們可以⾃⾏決定、主動改變? ⼜有多少只能順應時局,實無能為⼒?⽽在50分鐘的相談之後,則⼜ 進入第三個環節〈說說看〉:該場次的參與者共同圍圈,分享與5位 專家對談的經驗與感受,讓個⼈的體驗有初步的交換迴響。 不希望《未來相談室》只是限定參與的稀缺式展演,創作團隊同時拉 出三層次的觀看可能,擴⼤也加深觀演的影響。除了最直接的5位參 與者,相談現場也設置桌椅,開放群眾在場內遊走或透過鏡頭轉播 「圍觀」。然⽽各相談室的聲⾳未有輸出,作為圍觀群眾只能聽到隻 字片語,主要的經驗來⾃現場氛圍以及視覺的窺探。桌⾯上也設置提 問紙,提供寫下疑惑與好奇,讓專家在直播時間回答。直播即是第三 層次的觀看,在5場演出後,每晚將有半⼩時的網路直播,專家會分 享對當⽇經驗的25名觀眾的觀察,並且回應提問紙的問題。 作為實際參與的觀眾,《未來相談室》實是⼀個美好的體驗。獨享50 分鐘的專屬時間,能直接⾯對5位不同領域的專家,在他們的協助下 以不同⾓度檢視⾃⼰。不如⽂案上寫的「未來預⾔」,就當天的經驗 更像是「當下檢測」,從看不⾒的能量到看得⾒的⾝體、由社會經濟 ⽽⾄家庭⼼理,認識現下的⾃⼰後,再由此想像未來。作為⼀個已經 相對認識⾃⼰、也清楚⽬標的⼈,當天專家的分析其實給予我許多肯 定和⿎勵,即使與每位專家都只有10分鐘的初相會,然因彼此的誠懇 2021

熱⾨⽂章

從《未來相談室》思考參與的美感經驗 | PAR 表演藝術雜誌

2021/3/15

謝盈萱:在鮮花與⼦彈 的交界,思考四⼗ 當我們討論「公共 性」,我們討論的是什 麼?崔廣宇:創作者… 孫平:勇敢⼀點,拋開 「⼀定要成功」的偶包 吧! 「⾃由但快樂」的女孩 ——鋼琴家葉綠娜的年 少回憶 柯智豪:即使放假,也 會找出⼀堆事情塞爆⾃ ⼰

https://par.npac-ntch.org/tw/article/doc-從《未來相談室》思考參與的美感經驗-fw9ewizssy?fbclid=IwAR1uD7bTuWjf2FeDU67YwqkBdnzM7hFwTdPV_jsGchk…

2/8


從《未來相談室》思考參與的美感經驗 | PAR 表演藝術雜誌

2021/3/15

與專注,⽽有真實的交會。縱使參與後對個⼈有很⼤的撫慰與啟發, 然⽽步出相談室的時候,有個的疑問⼀直困擾著我:這,算是⼀個 「演出」嗎? Performativity

:語⾔的述⾏與操演

《未來相談室》直觀上較不同於原型樂園過往的作品,⼀⽅⾯未如 《夜市劇場》(2014)以夜市攤位為概念讓觀眾點單演出、《跟著 垃圾⾞遊台北》(2015)讓表演者跟著垃圾⾞出巡移動,就所穿梭 的城區路線設計演出;⼜或是《機⾞好樂地》(2018)在機⾞⾏中 展開⾳樂會或是邀請機⾞相關職⼈分享。上述作品皆直接進入庶⺠⽣ 活領域,藉由創作放⼤與轉換⽇常的趣味與提供新的觀看體驗。其也 不像《保⼀有保庇》(2019)半帶⾓⾊成為警察體驗保⼀總隊的訓 練與⼯作,並藉由耳機在園區移動思索(編按);《⼩星星》 (2020)邀請觀眾靠近掃描⼀個個裝有QR-code⾳檔的玩具娃娃, 以藝術形式處理⽥調訪談內容。⾄於《未來相談室》,除了現場空間 裝置與影像處理,我著實感受不到其「展演性」何在? 這樣的困惑興許來⾃我作為觀眾對「展演性」的既定想像,然⽽卻也 帶動思考展演性的確切定義為何?是不是我個⼈想像的限縮造成理解 的誤會?為了避免落入與表演( Performane )的混同,回頭爬梳 Performativity 的意涵,尤其參考德國學者麗希特( Erika FischerLichte )的《⾏為表演美學》(Ästhetik des Performativen ),知其 起源為1960年代英國哲學家奧斯汀(J. L. Austin)的⾔說⾏為理論, 強調⽇常語⾔的約束性與⾏動性,如結婚的證詞與新船命名典禮,都 藉由語⾔敘述形成儀式感並建構與深化事件意義。⽽1980年代美國 學者巴特勒(Judith Bulter)更提出⽂化社會對語⾔述⾏的影響,發 表性別操演理論(Gender perfotmativity),再次展現語⾔建構的概 念對⼈們⾝體與⾝分認同的影響。⽽現階段Performativity的展演意 涵,則來⾃⾏為藝術家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 的開展。 就此再連結回創作理念:「《未來相談室》邀請觀眾在不安的社會氛 圍裡,從⾃⼰的『個⼈未來學』研究起:檢視過去(past)和現在 (present),舖展出⼀個連結他⼈的全景未來(panoramic)。設定 的展演基地是承載了多重歷史的空總臺灣當代⽂化實驗場C-LAB。希 望藉空總C-LAB的未來⽂化實驗場定位,回應藝術⼯作者在社會上的 ⾓⾊。」可⾒《未來相談室》試圖由空間場域出發進入⼼理景觀,立 基在語⾔的實驗上,進⼀步拓展⼀場無形的內在展演。這個實驗甚⾄ 可以說在演出消息發布時就發⽣:預測未來、單獨相談,卻⼜被觀 看,種種明⽩⼜充滿想像空間的⽂字敘述,已經影響著參與的意願與 ⾏動——我想要知道多少未來?被觀看的狀態下是否還能真⼼坦⽩? https://par.npac-ntch.org/tw/article/doc-從《未來相談室》思考參與的美感經驗-fw9ewizssy?fbclid=IwAR1uD7bTuWjf2FeDU67YwqkBdnzM7hFwTdPV_jsGchk…

3/8


從《未來相談室》思考參與的美感經驗 | PAR 表演藝術雜誌

2021/3/15

知道未來以後會不會有影響?是否想要這樣⾚裸地被分析?⽽即使下 定決⼼報名參與,當下⼜能交託出多少的⾃⼰,或是有必要交託嗎? 是我決定了未來,還是預⾔決定了我?

(

林育全 攝 原型樂園 提供) En-counter

:相信深刻相遇的影響

當述⾏性結合上參與式展演,參與者將得到更深刻的體驗。然⽽就以 補助為創作主經費的台灣創作者現況與社會公共性思考,此類「參 與」如何從個⼈擴散便甚為重要。因為疫情,2020年的懸宕與未決 難免延續到2021年。在已經不安的社會氛圍中,《未來相談室》的 邀請成為有趣的內在實驗。在被分析預測之後,參與者是否會採取⾏ 動。若有⾏動與改變,當下的選擇將影響「未來」,尤其是所期盼的 未來。⽽若每⼈都採取了⾏動,未來⼜會如何轉變——不過,如果沒 有⼈⾏動呢? 2⽉4⽇,原型樂園在此作的演出地點亦舉辦了⼀場「我們為什麼要參 與?談參與式藝術的社會意義」講座,主創者貢幼穎與約書亞皆為與 談⼈。就約書亞分享⾃2007年開始發展的「命名系列」,選擇當地 尋常⼈物,以霓虹招牌、花圃排字標誌其名,或是為街道、公園與船 舶兩岸命名,讓折射地⽅歷史與演變的個⼈故事在公領域展現,並由 此激發公眾對話與討論。或是⼀對⼀的「Opera Helps」計畫(2012 瑞典、2016英國、2020全球線上進⾏),在參與者對現實處境的提 問申請後,宅配歌劇演唱者到府為其演唱。在私密專屬的時刻,以藝 術承接⽣命。 「Opera Helps 」計畫也令⼈聯想到疫情期間,法國巴黎市立劇院 「熱線諮商詩」計畫( Les consultations poétiques en langues étrangères ),申請的觀眾call in 抒發⽣活感受,⽽劇場演員將為之 https://par.npac-ntch.org/tw/article/doc-從《未來相談室》思考參與的美感經驗-fw9ewizssy?fbclid=IwAR1uD7bTuWjf2FeDU67YwqkBdnzM7hFwTdPV_jsGchk…

4/8


從《未來相談室》思考參與的美感經驗 | PAR 表演藝術雜誌

2021/3/15

朗誦⼀⾸特製詩歌藥籤。然無論是直接進入公領域的計畫,或是以個 ⼈為出發的演出,「看⾒」與「傾聽」皆為其重點。⼀如《未來相談 室》參與者與觀看者的回饋:能有⼀⼈全然、好好地傾聽真好。 從傳統鏡框式的劇場展演,到現今愈來愈多的參與式演出,皆藉由展 演空間創造了⼀個相遇的「場」,當下的凝結、無有罣礙,提供餘裕 投射、共感、思考、整理⾃⾝。麗希特也說到,無論是⾏為藝術或是 劇場,當開啟觀眾的感知與覺察,那改變便已經發⽣。⾏動,可能很 幽微,⽽我們只能相信。 再對照2019年原型樂園與約書亞共同主持的「藝術家與他的家⼈」 ⼯作坊,其藉由不同的創作活動與練習,以及參與家庭間的交流與⽀ 持,共同整理關係的樣貌,經由藝術的距離,重新靠近⽣命中的重要 關係⼈。當關係因著藝術練習有了不同的介入,現實也因⽽有所轉 化。若就此思考,《未來相談室》的「個⼈經驗」便是必須,是對後 續公共性發⽣的投注。如9 位專家與150 位觀眾在此展演後有所變 化,那未來也將擴散出不同的漣漪。 就此,《未來相談室》似乎成為⼀場提問社會與創作的實驗,探問⼈ 性、檢視對彼此的彈性——我們能否接受彼此不同的⽣命樣貌/創作 期待,並為了多元可能共構更好的未來?

(

林育全 攝 原型樂園 提供) Art & Life

:讓美感交織經驗

為了達成深刻的相遇,引動對話,原型樂園的作品皆有巧妙的設計 性。空間上,「旋轉」是重要概念,5個空間交錯拼接成⼀個圓,參 與者流轉輪替進入,直播攝影機也非鎖定單⼀房間拍攝,⽽是依著時 間的刻度轉動拍攝。當在場外圍觀時,亦常感受萬物流轉的意象。如 https://par.npac-ntch.org/tw/article/doc-從《未來相談室》思考參與的美感經驗-fw9ewizssy?fbclid=IwAR1uD7bTuWjf2FeDU67YwqkBdnzM7hFwTdPV_jsGchk…

5/8


2021/3/15

從《未來相談室》思考參與的美感經驗 | PAR 表演藝術雜誌

同⽣命的流動、如同時間無法停滯,無論場內場外,在短暫駐留之 後,只得前⾏、並待⼀定的時機成熟後,視⾓轉換。演出因應著時 間,因此也讓相遇得要有「效率」,這倚靠著專家的能耐,也需要創 作者事前與專家的溝通練習,並因應現場狀況,共同讓現場參與有機 卻⼜不失序。《未來相談室》實以簡單卻⼜不簡單的⽅式,或輕或 重,凝視⾃⾝⽣命,並思考對未來社會發展的責任,對參與者或創作 者皆然。 《社會參與藝術的⼗個關鍵概念》⼀書中,Pablo Helguera以「⾏ 為」作為社會參與藝術的⼀個關鍵概念:「藝術創作所能提供的並不 只在於精準的再現,⽽是讓解讀複雜化,好讓我們有可能發現並重新 提問。只有當我們將⾃⾝置於那些懸⽽未定的位置,並堅持把它們轉 變為具體經驗時,那些間隙才會成為意義之所在。」(註)⽽在意義 尚未被指稱之前,在間隙還是間隙之時,作為評論者或許也需要更多 包容,不急著歸類與化約,讓未知的未來有多⼀點時間醞釀,畢竟經 驗是參與的主體,⽽不同的美感經驗能共振出不同⽣命狀態。尤其對 應著數位現代⽣活帶來的快速與孤寂,當虛擬與線上社群成為常態, 或許藉藝術創造⼀對⼀的相處將是未來參與式展演的⼀⼤重點,也考 驗著我們能多相信⼈與⼈間的⼒量。 約書亞在講座中引⽤Robert Filiou的話語:「藝術是為了讓⽣活比藝 術更有趣。」——這是他的創作起點,翻轉與鬆動藝術與⽇常的框 架。讓⽣活先⾏,於是藝術也有更多可能。或許趣味才能成就更多意 義,⽽原型樂園也與之互相激盪著,建構⾃⼰的遊樂場,期許以藝術 ⾏動探索社會,玩耍地促成不同社群間的交流和理解。⽽劇場確實也 需要這些特異與不同。 編按:該作為「2019 桃園地景藝術節」中「玩地景」系列參與演 出,於藝術節官網定名為《保⼀總動員》。此處則以「原型樂園」團 隊於歷年作品列表裡所⽰之《保⼀有保庇》。 註:Pablo Helguera著,吳岱融、蘇瑤華譯:《社會參與藝術的⼗個 關鍵概念》(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學,2018年),⾴69。

https://par.npac-ntch.org/tw/article/doc-從《未來相談室》思考參與的美感經驗-fw9ewizssy?fbclid=IwAR1uD7bTuWjf2FeDU67YwqkBdnzM7hFwTdPV_jsGchk…

6/8


2021/3/15

(

林育全 攝 原型樂園 提供)

(

林育全 攝 原型樂園 提供)

(

林育全 攝 原型樂園 提供)

從《未來相談室》思考參與的美感經驗 | PAR 表演藝術雜誌

https://par.npac-ntch.org/tw/article/doc-從《未來相談室》思考參與的美感經驗-fw9ewizssy?fbclid=IwAR1uD7bTuWjf2FeDU67YwqkBdnzM7hFwTdPV_jsGchk…

7/8


2021/3/15

從《未來相談室》思考參與的美感經驗 | PAR 表演藝術雜誌

本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03/15 ⾄ 03/28 《PAR表演藝術》 第338期 / 2021年03⽉號

《PAR表演藝術》雜誌 ▪ 338期 / 2021年03⽉號

相關⽂章 從劇場IP改編說起的 扭動在台灣當代舞蹈 ⾝體、敘事與界線 挑戰與困境 的緊箍咒之間 ——雲 ——FOCA福爾摩沙⾺ ⾨舞集《定光》的… 戲團「跨界三部曲…

隱私權條款 | 服務條款 | 聯絡我們 | 無障礙服務 國家表演藝術中⼼ | 國家兩廳院 | 臺中國家歌劇院 | 衛武營國家藝術⽂化中⼼ | 國家交響樂團 國家表演藝術中⼼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 2017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00011 台灣台北市中⼭南路21-1號 |電話:02-33939874 |傳真:0233939879

讀者服務信箱:parmag@mail.npac-ntch.org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https://par.npac-ntch.org/tw/article/doc-從《未來相談室》思考參與的美感經驗-fw9ewizssy?fbclid=IwAR1uD7bTuWjf2FeDU67YwqkBdnzM7hFwTdPV_jsGchk…

8/8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