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走上街頭:「讓⼈人想靠近⼀一點──介入公共空間」⼯工作坊紀錄(上) ⽂文/梁家綺
走上街頭,練習開始 「你……是我的天菜!」我有點尷尬的看著眼前穿⾼高中制服的男孩,嚥了了⼀一⼝口⼝口⽔水繼續說: 「你是我的理理想型,但我覺得⾃自⼰己可能配不上你。」男孩愣了了⼀一下,意外地對我展開愛情⼩小 學堂:「這不是配不配得上的問題,所謂感情呢,就是要相處過後才能說適不適合不是嗎? 應該多認識之後才能更更了了解彼此。」為了了怕繼續下去我會很想跟他交換IG,我鄭重地向他道 謝與告別,聽著⾃自⼰己砰砰的⼼心跳,繼續在公園裡尋找下⼀一個「天菜」。 「你是我的天菜」(Out of My League)告⽩白練習是「讓⼈人想靠近⼀一點──介入公共空間」 (Compelling Telling, Intervening in Public Places)⼯工作坊中的⼩小⼩小試煉。由加拿⼤大「哺乳動物 潛⽔水反射反應」(Mammalian Diving Reflex,簡寫MDR)劇團藝術總監達倫倫・多奈爾(Darren O’Donnell)帶領為期四天的⼯工作坊,以坐落落於臺南公園的圖書館作為學員的討論與授課空 間,擴及公園內與週邊的⺠民宅、店家進⾏行行介入公共空間的練習與實踐,並在最後⼀一天由各組 與台南公園附近的商家⼀一同合作⼀一個⼩小型展演。 「天菜」練習立基於達倫倫相信⼈人具有慷慨與善意的本質,當你願意揭露出⾃自⼰己脆弱的⼀一⾯面 時,絕⼤大多數的時刻都會被溫柔的反⾝身相待。 在公園的天菜獵殺中,有聽到告⽩白後驚嚇不已瞬間從涼亭⿃鳥獸散的阿伯們、有⼀一邊扭腰⼀一邊 發出看盡⼈人間世的警語「覺得配不上就不要葛葛纏!」順便便開起⾃自我故事分享會的阿姨,和 絕⼤大部分反過來來稱讚告⽩白者跟⾃自⼰己同等值得被愛、同等美麗的溫暖之⼈人;當然,更更多時候, 我們被拒絕、被搖搖⼿手,在轉⾝身前往遇⾒見見下⼀一個⼈人的路路上。 另⼀一個練習則是搭訕⼀一位貌似難以接近的路路⼈人,問各式各樣的問題,發現他的獨特之處。立 基其後的,是相信世界上沒有無聊的⼈人,只有問錯了了的問題──每個⼈人必然有引⼈人入勝的故
1
事,如同這個⼯工作坊的名字「Compelling Telling」具有的雙關性,可以是動態性的「強迫說 話」,也可以是名詞「⼀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 這天下午除了了告⽩白與搭訕,我們還對⼀一⼾戶⺠民宅侵⾨門踏⼾戶。達倫倫帶著⼤大家進入午後靜謐的住宅 區,⼀一間⼀一間的按電鈴,詢問屋主願不願意讓20位陌⽣生⼈人進到家裡參參觀(當然有說明⼯工作坊 的來來由),我⼀一路路搓揉⼿手指,杌隉不安地想著這有可能嗎?⼀一邊覺得⼤大夥兒像極⼀一群街頭無 賴,⼀一邊卻⼜又因為胸⼝口吊著⼀一張「介入公共空間⼯工作坊」的名牌,似乎給了了這個⾏行行為⼀一點正 當性⽽而感到略略微⼼心安。 被拒絕幾次後,我們成功解鎖⼀一間透天厝,因為湧入的⼈人太多了了,最後才塞進房⼦子的我根本 看不到獨居阿嬤的廬⼭山真⾯面⽬目,只在客廳前緣聽到她被層層包圍在廚房傳來來的聲⾳音,問題如 潮來來浪湧,只差沒把家譜翻出來來給⼤大家看。動彈不得的我在客廳窺⾒見見她⽣生活的片⾯面:桌上留留 有午時飯菜,客廳擺放著先⽣生的遺照,玻璃櫃上滿佈兒女照片。啊,她有⼀一個孫⼦子,好可愛 呀!拿起⼿手機拍下來來的瞬間,遠⽅方的問答持續著,我的內⼼心實則充滿罪惡惡、不安與疑惑:這 就是藝術介入嗎?這到底是美其名的介入,還是⼀一種實質的侵入? 為了了將這些練習置於⼯工作坊的整體框架與理理念念⽅方法下參參照,我把這個不安與疑問暫時擱置。 事實上,在⾏行行動之前,達倫倫花了了不少的時間說明⼯工作坊的基本理理念念與⽅方法:其藝術介入的⽬目 標在於透過概念念模組,測試、衍⽣生出⼀一種特殊的⼈人與⼈人的相遇共處,將「社會關係」作為⼀一 種主要的素材,創造出「特定社交」(social-specific)的藝術作品。 其發展⽅方法是透過訪談與⽥田野調查進⾏行行案例例分析/塑造(casing),找到⼀一個具體、清楚的主 軸,並思考如何將這個具獨特性的案例例延伸到⼀一般性的感受。例例如今年年在兩兩廳院「新點⼦子實 驗場」由MDR帶來來⾼高度討論的《我所經歷的性事》(All the Sex I've Ever Had)[1],其起點便便 是來來⾃自⼈人們對老⼈人的狹隘想像,很少⼈人會想到他們(有過)的性⽣生活,進⽽而發展出的作品。 達倫倫強調展演性(performaRvity)及其所帶有的引述⼒力力(在語⾔言上,有些話語除了了描述也同 時具備執⾏行行的效⼒力力,如神⽗父在教堂宣布:「現在,你們成為夫妻。」)。他想做的表演並非 對⼀一個主題進⾏行行戲劇再現,⽽而是在真實互動中發⽣生的社會關係。 既以「社會關係」為素材,便便是使不同的兩兩者產⽣生連結,然⽽而這兩兩者可以是誰、⼜又應該是 誰?以MDR與青少年年⼯工作的作品《兒童美髮師》(Haircuts by Children)為例例,透過教兒童如 何理理髮,在經歷學習後,讓他們成為美髮師,創造兒童與成⼈人的相遇,替觀眾理理髮,所以 《兒童美髮師》強調的不是⼀一齣「關於」兒童權利利的戲,⽽而是它「就是」兒童權利利的實踐。 [2] 另⼀一個案例例《對分歧城市的承諾》(Promises to a Divided City)則是將青少年年移⺠民與藝術表演 觀眾群(預期可能是具⼀一定教育程度、有經濟與時間餘裕的中產階級)並置,現場將所有參參 與者的膚⾊色、族裔、職業、教育程度等資料透過電腦系統做出整理理,所有⼈人依照社經地位由 ⾼高到低⼀一字排開,也真的符應了了原本的預設:⽩白⼈人、表演藝術觀眾屬於社經地位較⾼高的⼀一 2
側,⽽而有⾊色族裔、移⺠民⼆二代則在光譜的另⼀一端。 展演的最後,邀請⾼高社經背景的參參與者在結束後到低社經參參與者所經營的店家進⾏行行消費。先 不論觀眾是否真的做到了了這個不具效⼒力力的承諾,倒是可以想像這種社會位階的顯性排列列⾏行行動 對所有在場的⼈人可能產⽣生的難堪、尷尬與不舒服之感。 這種「不適」,對達倫倫來來說或許是種必要,學過指壓與經絡的他發展出「社會針灸」(Social Acupuncture)理理論。針灸是將對立的陰陽導引後加以調和,對經絡淤積不順之處穿針,疏通 到⾎血氣短少困乏的地⽅方,這個概念念如同社會具有豐⾜足資源卻分佈不均等,社會的⽭矛盾之處正 是促進交流調和的動能,令⼈人不舒服的地⽅方正是必須施壓之處。 如果說按摩是必須對痛點反覆刺刺激才得以推散、重訓是必須達到⼩小規模肌⾁肉損傷才得以獲得 新的⽣生長、智識與認知是必須在混亂中才得重新釐清與穩固,那麼與他⼈人相處或是迫使兩兩群 不同屬性的⼈人相遇,就必然得忍受尷尬、不適,才能夠突破舒適圈,產⽣生與不同的⼈人結盟的 可能,尤其,達倫倫相信⼈人具有慷慨的天性,儘管在不舒適中,每個⼈人都仍會有想照顧他⼈人的 善意存在。 前述的三個入⾨門練習:「走走說說的⽣生物」(The Walking Talking Creatur)、「訪家之旅」 (Home Tours)、「上街找天菜」(Out of My League)都是立基在這樣的理理論概念念下。儘管 練習時確實抱持著許多的困惑,但不可思議的,這個下午的「解放」確實為接下來來幾天在街 頭的游擊實戰開啟了了動能。腦海海中存留留著達倫倫請我們不斷回顧的練習經驗中⼤大部分被照顧、 被尊重的善意,以及在分享交流中得到美好故事的瞬間,於是,與街上商家接觸時不再變得 瞻前顧後或尷尬滿點,甚⾄至帶著想與陌⽣生⼈人說話的慾望,不再因為害怕被拒絕⽽而裹⾜足不前。
模型分析與⼩小組實作 除了了練習,⼯工作坊輔以相當多的理理論與案例例⽀支持⾏行行動。四個整天的⼯工作坊中,⼀一天在介紹理理 論與實踐過的作品、半天街頭練習、⼀一天半在⽥田調與編創測試,最後⼀一天則是半天呈現、半 天檢討並⽤用理理論再驗證。 ⼯工作坊對理理性的分析與直覺性的⾏行行動兩兩者都很重視,在上街發展最終呈現前,達倫倫提出「⾝身 體-概念念-社會⼒力力度模型」,簡稱「PCS模型」(Physical, Conceptual and Social Rigor Model, PCS Model)來來檢視社會參參與類型的藝術作品,以⾝身體性、概念念性、社會性三個向度,並⽤用必 要條件、導演⽅方法、偶發性、現⾏行行價值性與改變世界的潛能五個要點進⾏行行分析。 ⾼高⾝身體性的作品如太陽⾺馬戲團,⾝身體需要接受嚴謹且⾼高強度的訓練,導演的指⽰示與調度必須 是專制且具位階性的,偶發意外是⼤大敵,改變世界的潛能則相對是低的;⾼高概念念性的作品如 杜象(Marcel Duchamp)的《噴泉》(Fountain),將⼩小便便⽃斗當作藝術品,當代價值可能是⾼高 的,但其潛能很可能被商業所吸納;⾼高社會性的作品立基在對在地與社會關係上的深度理理 3
解,其操作需要強勢但充滿彈性,每件事都充滿偶發性,必須時刻保持敞開,以直覺性回應 各種碰撞的機緣,具有社會效益與改變世界的潛能,但卻也因其性質容易易被政府吸納,如在 英國,各種應⽤用戲劇的實踐很容易易因公部⾨門資⾦金金的挹注變成指定服務某個社群的要求,或作 為⼀一種處理理社會問題的⽅方法。 上述的三個⼒力力度指標是達倫倫請學員們在編創的過程中可以提醒⾃自⼰己的三個⾯面向。但⼯工作坊因 時間不⾜足並沒有教編創的⽅方法,最終呈現該是什什麼形式與內容呢?為了了消除我們的焦慮,達 倫倫分享了了幾個曾在不同城市帶領此⼯工作坊的案例例,作為參參考並建構想像:在義⼤大利利,⼀一間⾃自 然療法的老闆在每年年女兒⽣生⽇日時提供⼀一個可以無限使⽤用的髒話,直到髒話最終失去意義,這 名老闆最後在展演中對參參與者進⾏行行提問與評估,送給對⽅方⼀一句句專屬的「義⼤大利利髒話紙條」; 在德國的案例例,訪問葬禮的參參與者所盼望的告別式形貌,並為其舉⾏行行;在英國⼀一條商店⼤大 街,創作者說服店主,只要有⼈人鳴喇喇叭,街上的每⼀一家店主就會推開⾨門,走出來來向⼤大家打招 呼。 聽完這些案例例後我歪著頭想著這些呈現(或稱演出?展演?)該如何歸類、定義或命名?⼜又 該如何評價?疑問在⾏行行動中或許能找到答案,我們走上街頭,以台南公園為中⼼心四處巡街踏 路路,擱置疑問,試圖感受並協調各種張⼒力力。 達倫倫帶我們粗略略的遊走在事先於Google Map上選定的場域範圍,重新走過公園路路,佛具店、 穴道經絡店、中藥店、喜幛⾏行行、模具拋光⾏行行、烘焙坊、理理髮廳,這些半公共空間常常經過, 卻極少接觸。接著以分組游擊的⽅方式與商家⼤大量量對話,找到具潛⼒力力的案例例帶回討論。鎖定幾 個可能發展的案例例後,隔天再次透過在店裡幫忙的過程持續挖掘故事,思考可以做出怎麼樣 的呈現,並與老闆協商⼩小組提案的可⾏行行性。 在⼩小組⾏行行動中,我們⼤大無畏的跟店家接觸,在中藥⾏行行阿嬤頭也不回的揮⼿手叫我們離開後(第 ⼀一天的練習已被訓練到可以好好擁抱每個被拒絕的瞬間)進到喜幛輓聯聯⾏行行,老夫婦意外熱情 的拿出柚⼦子請我們吃,故事在話語間湧現:老闆定居於公園路路都還是籬笆屋的年年代,經營五 ⾦金金雜貨,直到量量販業者鋪天蓋地的淘汰零售業,老闆思考著⾃自⼰己還能如何維持⼀一個家,便便重 拾拾兒時擅長的書法,開起這間為⼈人寫字的店舖。⼩小⼩小的店裡,他攤開⽃斗⼤大的「⾳音容宛在」布 條,淡淡地說現在要字的⼈人少了了,連兒⼦子結婚也不讓他寫喜幛哪。 第⼆二站我們來來到百年年⽊木桶⾏行行,店裡掛著⽂文化局的認證標章。老闆因受過多家媒體採訪,具有 較⾼高的開放性,開放的店⾯面讓他很早就注意到我們這群由外國⼈人帶領、掛著吊牌在街上移動 的⼈人。⽊木桶雖非主流產業,但店裡頗具流動性,這項技藝相較於喜幛店多了了鮮活的氣息。 時間不允許⼩小組進⾏行行更更多店家探索,我提案喜幛⾏行行,希望藉由帶領參參與的觀眾進到因社會變 遷⽽而沒落落的產業場所,促成交流與認識。但卻在⼩小組內受到極⼤大的反對,原因在於年年邁的喜 幛店老闆可能不會理理解什什麼是「藝術介入」,溝通起來來會耗時費⽇日,不利利於最終呈現。相較 之下,組員認為⽊木桶店老闆可以理理解我們的作為,不但在提案協商中給予意⾒見見,還請我們可 以參參考曾電視台拍攝過的採訪腳本,在概念念與參參與上,他會是更更好的個案。
4
最終,我的構想在⼆二比⼀一下被淘汰了了。 我並非因為提案失敗的不⽢甘⽽而占⽤用版⾯面地記錄這個零碎的協商過程,是因為它浮現了了⼀一個藝 術介入或參參與式藝術的挑戰:被選定的群體對於能不能理理解「藝術介入」這個概念念究竟影不 影響最後的作品的理理念念與完成?或者,因參參與者對創作者終極意圖的不夠理理解或理理解的不 同,會不會形成道德、倫倫理理上的傷害?回到我的第⼀一個問題,我們⼀一⾏行行⼈人「參參觀」別⼈人的家 的⾏行行為,是侵入還是介入? 法國評論家尼可拉‧布希歐在《關係美學》(RelaRonal AestheRcs)討論了了當代藝術中以關係 性作為基礎,創造、促成不同群體或個體的相遇合,在過程中彼此交換,推動以⼈人與⼈人的關 係為基礎的藝術作品,但這過程中很可能挑戰了了藝術家與參參與者既有的感受與認知。如同我 的不安,以及我「預設好的」想像。我想起訪家之旅那天,阿嬤最後站在⾨門⼝口送我們離開 (是的,在最後⼀一刻我才⾒見見到她本⼈人),她的臉上掛滿笑容,不斷地揮動著⼿手,直到這群來來 路路不明的⼈人拖拖沓沓的離開巷弄弄。 看到阿嬤開⼼心的模樣,有些撼動我的認知,這個對我來來說是「侵⾨門踏⼾戶」的⾏行行為,如果阿嬤 不覺得冒犯呢?如果這個午後留留下的,是獨居⽣生活突發的對話窗⼝口,是藝術介入實踐最初的 摸索,阿嬤對來來者意圖的不完全理理解並無礙於交流時刻的發⽣生,她沒有拒絕,我也沒有強 迫,會不會,我們誰也沒有竊取誰?
註: [1]⼯工作坊中花了了約三分之⼆二個早晨完整⽽而詳細的介紹《我所經歷的性事》這個製作從發想到 執⾏行行、不斷修正的歷程以及⼯工作⽅方法,本⽂文礙於篇幅,內容僅聚焦於藝術介入空間的理理論、 操作與實踐歷程,關於《性事》的評論可⾒見見「表演藝術評論台」。 [2]關於達倫倫與青少年年⼯工作的細節與諸多案例例可閱讀《PAR表演藝術》第305期由貢幼穎撰⽂文 〈透過創意⾏行行動,培養藝術接班⼈人──達倫倫.多奈爾與「多倫倫多之⼦子」〉(p.90-92)。
5
就走上街頭 :「讓⼈人想靠近⼀一點──介入公共空間」⼯工作坊紀錄(下) ⽂文/梁家綺
與店家共構的⼩小組展演 呈現當天彷彿是個藝術節中的⼩小型藝術節,第⼀一站是傳統麥芽糖冬瓜茶茶店,⼤大冬瓜、製作冬 瓜茶茶的分解步驟看板、麥芽糖的材料整⿑齊擺放在桌上,觀眾體驗性的傳遞重量量⼗十⾜足的冬瓜, 邊聽講解製作經過,邊喝冬瓜茶茶,再洗洗⼿手,跟著老闆娘在餅乾上抹上麥芽。 老闆娘是精⼼心打扮過的模樣,亮麗耀眼、美麗非常,她的兒女與孫⼦子特意陪伴在⾝身邊迎接我 們的到來來。老闆娘最後分享了了她昨天想了了⼀一整夜「這麼年年輕就結婚來來到這裡幫忙夫家事業, 有沒有什什麼遺憾或後悔悔的事?」的提問,她說她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歌星,卻因為很早就為家 庭付出⽽而沒有繼續追求,很遺憾。這個約15分鐘的呈現,我可以感受到老闆娘⾃自體發光的動 ⼈人,兒女為她拍照的驕傲之情,在場作為觀眾的我⾒見見證了了她⼈人⽣生階段性回顧的⾃自我完⾜足。 如果你問我願不願意購票看這樣的演出,我想我會有點抱歉地選擇在家裡看《草地狀狀元》或 《在台灣的故事》,⽽而接下來來的第⼆二站⽊木桶店&包⼦子店與烘焙坊都有類似的狀狀況,前者雖然 試圖創造出橋上橋下/屋裡屋外的⽊木桶/包⼦子店⼀一裡⼀一外卻有著家庭⽣生產的緊密共⽣生,並意 圖透過交換這個概念念扣合兩兩者,但最終並沒有做到兩兩者的連結,致使觀眾被分成兩兩個群體的 分開旅⾏行行失去意義;後者對老闆的⼈人⽣生經歷做了了仔細的分期,針對不同時期進⾏行行提問,這兩兩 者都沒有脫離對⼈人⽣生經歷與專業提問,儘管加入了了尋寶或是拜師學藝的橋段,但並不脫⼀一問 ⼀一答及簡易易⼿手作,有點像在參參觀觀光⼯工廠,也完全可以是⽇日常買賣裡就會出現的對話。 正當我想著「這是藝術作品嗎?」最後兩兩站解答了了我的疑惑。檳榔店與⽑毛⼱巾店則提供了了⼀一個 扭轉⽇日常性的設計框架,使得呈現變得相當有趣且充滿哲思。檳榔店⼩小組為活動命名為「包 檳榔‧嚼‧故事」,很像⼤大地遊戲的跑關關卡,透過向賣檳榔的邱姐打⼯工學做檳榔:在檳榔葉 上抹上⽩白灰,摺成指節長,繞著⼿手指捲起,最後塞入⼀一顆檳榔,當觀眾成功的完成⼀一顆檳 榔,得以點單「菁仔-少女時代」、「包葉-⼈人妻物語」或「雙⼦子星-⾃自由之⾝身」,換取計 時⼀一分鐘的⼈人⽣生故事,透過不同觀眾的打⼯工與點單,順向或逆推地建構起邱姊的⼈人⽣生景況。
6
達倫倫在現場⼀一直趁其他⼈人包檳榔的空檔問邱姊問題:明明檳榔這麼綠,為什什麼吃檳榔的⼈人可 以吐出紅⾊色的汁液?還有為什什麼不吞下去要吐出來來?他⾄至少問了了三次,但邱姊沒有回答他, 對於達倫倫不得其所,⼤大家忍俊不住。因為這裡的規定是:如果你想問問題,就得坐下來來包檳 榔,包⼀一顆給你問⼀一下。各位看官,來來來來來來,歡迎來來到案件計酬的勞動⽣生產現場。 這個作品提供了了⼀一個遊戲機制,模糊⽇日常的邊界,德國的劇作家與⽂文學家席勒勒(Schiller)在 《美育書簡》裡提到⼈人具有遊戲衝動,可以「在意識到⾃自由的同時⼜又感覺到⾃自我的存在,既 感覺⾃自⼰己是物質的同時⼜又是精神的認識。」邱姊在這個設計的框架下⾃自然的扮演起關主,卻 不失她原有的真實⼈人⽣生與⾝身分,⽽而觀眾絕⼤大部分是沒有吃過檳榔的⼈人(如達倫倫所說我們這群 接觸藝術的⼈人 可能就是不會吃檳榔的⼈人,不若若卡⾞車車司機的長時勞動對檳榔刺刺激精神的需 求),這兩兩個距離遙遠的群體在此相遇,達倫倫得真的咬下⼀一顆檳榔,他才會知道原來來必須咬 得夠久,紅⾊色的汁液才會伴唾液散開、隨唇⿒齒蔓延。 呈現沒有在邱姊的檳榔店進⾏行行,⼩小攤⼦子被拉到街對⾯面巷⼦子內的⼩小⼩小廟埕前,因為過去從事乩 ⾝身⼯工作的⺟母親對於我們對她女兒的⼈人⽣生故事問個不停這件事感到相當冒犯,於是我們偷偷摸 摸在廟前(有神佛⾒見見證)進⾏行行⼈人⽣生故事的交易易,如此⿁鬼⿁鬼祟祟、⼩小⼼心翼翼⽽而私密非常,或許 每個⼈人的⼈人⽣生故事分享不應被視為理理所當然,它有可能是極其親密的。少女時代的青澀、⼈人 妻歲⽉月的苦悶與⾃自由之⾝身此時的完滿⾃自在,只能透露⼀一分鐘,不能再多了了,畢竟我們萍⽔水相 逢,但若若你有相⾒見見恨晚之感,歡迎你坐下來來繼續與我包檳榔。 ⽑毛⼱巾店的作品不同於前者具有遊戲性,但它創造了了⼀一個兩兩幕式的反差:我們⾸首先被帶到⽑毛⼱巾 店旁邊的巷⼦子裡,聽⼀一位創作者(或是表演者)以第⼀一⼈人稱的敘事念念著:「我是⽑毛⼱巾⾏行行老闆 娘,我已經賣⽑毛⼱巾賣了了三⼗十年年了了。早上七點到晚上⼗十點,我都在這裡……」這位老闆娘聽起來來 不太快樂,有⼀一位腦性⿇麻痺的⼩小兒⼦子,⼤大兒⼦子被迫世故⽽而早熟,她的⽣生活只在市場與店⾯面來來 回往復,想到要去玩就覺得累,雖然經營⽑毛⼱巾店,但卻對⽑毛⼱巾全然失去熱情,她像是蝸居在 ⼀一個暗無天⽇日的洞洞穴裡。 於此同時,有五個⼈人先被請進去⽑毛⼱巾店裡,在外⾯面的我發現敘事開始重複時便便頻頻閃神,想 著我們這群⼈人會不會打擾了了⼀一個不甚快樂的阿姨呢?輪輪到第⼆二輪輪的我們進去後,創作者請我 們分享⼀一個最快樂/難過/印象深刻的經驗,以此,老闆娘會挑選⼀一條屬於這個故事的⽑毛⼱巾 給觀眾。 出乎意料的,不同於店外哀傷的敘述,店裡的這位阿姨笑臉盈盈,回應我們故事的聲⾳音充滿 能量量,⼩小⼩小的店⾯面被上百種不同材質、⾯面料、花⾊色、圖案的⽑毛⼱巾塔堆滿直直頂上天花板,但 老闆娘卻能在瞬間就能找到與故事內容相符應的⽑毛⼱巾,毫無節拍停頓就舉起專屬與觀眾的⽑毛 ⼱巾,藍藍天、⼤大海海、四葉草、快樂的⼩小蜜蜂被捧在⼿手⼼心展⽰示介紹,她站在⼀一個攤平諸多⽑毛⼱巾塔 的⼤大長桌內側,⾝身後的背景也是竄入⾼高空的⽑毛⼱巾堆疊,直立擺放的⽅方式顯露了了種種圖騰,我 們圍繞在長桌之外,這裡⾃自然的形成了了⼀一個舞台。 離開店⾯面等待下⼀一批⼈人完成時,我恰巧坐在店⾨門⼝口的摩托⾞車車上,向前望去,右⼿手邊是玻璃⾨門 裡充滿精神與笑意的阿姨展⽰示著⽑毛⼱巾,左⼿手邊是⼀一牆之隔外,仍在繼續的悲傷敘事,叨叨絮 7
絮:「嗯,嘿,快樂的事情?欸,想不起來來啦,但是難過的事情很多。喔,我現在……」這個 瞬間產⽣生了了真實的雙重性,觀眾與老闆娘片刻⽽而短暫的歡愉交流是真的,但她漫長⽽而辛勞的 ⼈人⽣生⽇日復⼀一⽇日無⽌止盡綿長的滾動也被提醒著,兩兩者並置形成了了拉扯與對比。這個呈現設定的 框架使⽑毛⼱巾店產⽣生了了⼀一個非⽇日常的買賣,觀眾(無刻意)扮演了了非為⽑毛⼱巾的物質性與效⽤用性 ⽽而來來的顧客,店裡發⽣生的不再是「需求」與「服務這個需求」的關係,共享的是片段故事中 每個⼈人快樂、難過、各種情緒綁縛交織投影在⽑毛⼱巾上的⼈人⽣生百態。 五個呈現在⼀一個光譜各⾃自展開,之所以花了了許多篇幅描述分析檳榔店與⽑毛⼱巾店的作品讓我覺 得具有可看性的因素(當然「好看」帶著⼀一個相當模糊與主觀的評價,所以我才試圖分析其 設計框架與效果),是我認為若若我做為⼀一名觀眾,不理理解這個演出的⼯工作過程,也完全無害 於我對這⼗十五分鐘的喜愛,以及它有可能給我的美學性感受。既因不同⼈人群的相互碰撞產⽣生 社會意義,也同時創造出令⼈人感受深刻的作品。 達倫倫分享他在德國帶領⼀一群⾼高中⽣生以藝術介入公共空間的操作實踐為⽅方法,舉辦了了類似我們 的呈現形式(當然更更加縝密)的⼩小型藝術節,有觀眾來來的售票演出,結合⼿手機App,循線從 ⼀一個點到下⼀一個點。所以若若是我們的實作再持續發展修正,也是有潛⼒力力能持續發展的。
如何評價? ⼀一個以關係美學出發的社會參參與性的、對話性的創作,具有某⽅方⾯面的社會意義,但它在美學 上的成就就必然付之闕如嗎?換個⽅方式說,這類型的作品可能對參參與的⼈人具有意義,甚⾄至如 達倫倫所說這些⾏行行動是有潛⼒力力經由累積推向臨臨界點進⽽而改變整個系統,但如果這是個售票演 出,這好看嗎? 觀眾並不因為倫倫理理上的政治正確⽽而駐⾜足停留留,⽽而是因為這樣的藝術作品創造出了了令⼈人驚豔的 美學⾼高度,所以津津有味的觀賞並參參與,⼯工作坊最終呈現的初坯作品似乎回答了了我的疑惑。 達倫倫本⼈人無意辯駁⾃自⼰己所做的藝術⼯工作是否是好的藝術、或是否是具⾼高藝術價值的作品,他 表⽰示他不在意,也無從知曉答案,他比較在乎的是所做的藝術⼯工作究竟有沒有可能有實質的 意義,因為這難以量量化。 顯⾒見見達倫倫重視藝術的實⽤用性,書寫《⼈人造地獄:參參與式藝術與觀看者政治學》的克萊兒‧畢莎 普(Claire Bishop)批判了了關係美學理理念念的藝術在倫倫理理轉向後所形成的倫倫理理批判取代、壓抑或 限縮了了美學批判,這點似乎應證在在最後問答中學員,問到達倫倫的作品是否得到評論的討 論?他回答其實比較少⼈人對他的作品寫出評論(除了了《我所經歷的性事》獲得了了許多關 注),很少評論者以幾顆星來來給予「是否值得去看」推薦給閱聽⼈人,⼯工作坊期間也與我們⼀一 起⼯工作的澳洲獨立策展⼈人愛麗絲‧佛萊明(Alice Fleming)則回答他們獲得的評論⼤大部分是詳 細的描述計畫過程,⽽而非評價作品的好壞。 達倫倫在最後的論證時似乎比較在意⾃自⼰己藝術⼯工作的社會意義⾯面向,他提出跨學科的理理論來來印 證⾃自⼰己的的藝術參參與/介入或許是「有可能改變世界」的。從社會科學理理論中,社會巨觀的 改變機制在於每⼀一個微⼩小個⼈人改變的累積,巨觀上系統性的運作來來⾃自於微觀中每⼀一個個⼈人與 8
個⼈人間的互動,當所有的累積到達臨臨界點時,就有可能產⽣生階段性的改變;如同物理理學中動 ⼒力力系統的相空間(Phase Space),相空間中有許多⼩小的單擺結構與交織在⼀一起的混段區段, 當每個體系相互作⽤用逐漸變強時,相空間中的混沌區域也逐漸增⼤大,直⾄至最後淹沒了了整個相 空間,如同每個⼈人都像是⼩小⼩小的單擺,在頻率接近間互相影響,進⽽而擴散這個影響⽽而改變⽣生 活的樣態。 ⽣生態界中使⽤用的吸引區域(Basin of A`racRons)與臨臨界點也是如此,當環境條件穩固,狀狀態 就很容易易滯留留於低點,但當穩定與不穩定的系統相互消弭交融的時候,就有可能產⽣生相變。 除了了上述這些,達倫倫還舉了了數學家發明的康威⽣生命棋(Conway's Game of Life)[1]、著有《微 觀動機與宏觀⾏行行為》的諾⾙貝爾經濟學者湯瑪斯‧謝林林的分隔模型(Thomas Schelling's segregaRon model)探討因為種族與社經背景的區隔現象,當出現對他⼈人接受度微⼩小的⼼心理理層 ⾯面改變就可以使隔離不再顯著。 種種跨學科的引證,是達倫倫為⾃自⼰己的實踐找到理理論的背書,以證明透過看似極其微⼩小的改 變、互動、碰撞與相互影響,是有可能漸進改變世界的實踐。 最後⼀一個下午除了了理理論的驗證,達倫倫也帶⼤大家⼀一個⼀一個回頭檢視我們的呈現,⽤用前述的PCS模 型評估三個⾯面向,並同時修正操作上的概念念:例例如這種類型的演出很容易易有不確定因素影響 概念念性(conceptual)⼒力力度上的強弱,冬瓜茶茶店老闆娘經過⼀一夜沉澱後才產⽣生的回答很可能是 個很好的素材、⽊木桶店裡無法預期的客⼈人也產⽣生時間預期上的落落差。 ⽽而所謂⾝身體性/物理理性(physical)⼒力力度並不只是指參參與雙⽅方關乎⾝身體的部分,也同時可能是 呈現的結構與完整度,所以⽊木桶/包⼦子店應讓分開⾏行行走的兩兩隊理理解彼此的意義,或設計框架 給觀眾看不⾒見見場景的線索,如在橋上⽊木桶店對先⽣生問太太的事、在橋下包⼦子店對太太問關於 先⽣生的事,最後透過交換重整⼀一個家的⾯面貌。 烘焙店的⼩小組成員在分享時強調了了老闆在食安上對食材的堅持這⼀一點的說明上,達倫倫則澄清 了了所謂社會性(social)⼒力力度並非指老闆對實質社會的貢獻與意義,⽽而著重在如何導引兩兩群不 同屬性的⼈人相互碰撞的過程(如檳榔與做藝術的⼈人、神秘巷弄弄裡的家庭包⼦子店與不會發現這 樣家庭⽣生產關係的客⼈人)。達倫倫指出檳榔店的⼯工作⼩小組在與邱姊媽媽協商過程的不順利利是重 要的,最後反倒營造了了在秘密場所交換故事的親密;⽽而⽑毛⼱巾店難得的創造了了⼀一個兩兩幕的反差 演出與敘事上的扭轉。 這些建議與討論有的相當實際,但也有抽象的提醒,如達倫倫請我們找到故事動⼈人的吸引⼒力力點 (find the ’’Hook’’),但如何找到、如何精準的抓到有趣之處,則沒有提供解答與⽅方法,或許 受制於時間,或許編導的訓練得⽤用更更長時間、以不同脈絡理理解學習。 ⼯工作坊是⼀一段⼀一起⼯工作、實踐、試驗的歷程,不該以呈現為最後⽬目標、喧鬧地拍⼿手各⾃自解 散,⽽而是在討論與反思、提問中去釐清,⾯面對藝術介入社會/空間在概念念與實踐上有可能⾯面 對的疑惑與困境。 9
在達倫倫富有能量量的帶領下,⼯工作坊在很完整的架構、理理論、實踐、檢視修正中縝密細膩的完 成。這篇記錄並非意在評斷呈現的好壞,⽽而是透過略略顯瑣碎、冗長的⽂文字介紹達倫倫的理理論、 做過的案例例、設計框架、練習實踐,呈現當下的細節與反思辯證,透過書寫將原本僅是⼗十五 個參參與者經歷到歷程的公共化,也透過粗略略的評析最後的呈現,釐清藝術介入公共空間或社 會參參與式藝術有可能的困難,提供如何實踐、如何可能的⽅方法。 所以如果你也想以此理理念念、⽅方法創作,就走上街頭,從找到⼀一個⼈人說:「你是我的天菜!」 開始吧! (本⽂文原載於2018年年台南藝術節官網)
註: 1. 可⾒見見「泛科學」網站中〈電腦裡的⽣生命遊戲,等你挑戰讓⽣生命無限延續!〉的介紹, h`ps://pansci.asia/archives/95148。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