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志 - 第45期 | Jan & Feb 2015

Page 29

27

潘詩韻

e 的角度出發,去切入這件事。」

會 找 到 新 的 元 素, 再 回 到 文 字, 會 幫 助 你 找 到 角 色。」李穎蕾說。而李頊珩則覺得形體的探索令自

形體是幫助演員說話的一個方式 採訪進行前,演員們正在討論自己的角色為何

己變得敏感,不僅是對角色的理解,還有集中的狀 態以及對空間的敏感度。

會做出這樣的動作與反應,這是他們從十一月就開 始做的形體工作坊,也是這四位從未合作過的演員

以聲音療愈我們看不見的東西

一起做的第一件事。潘詩韻坦言,每次她在一旁觀

有趣的是,除了形體上的探索,潘詩韻亦讓聲

察,都會發現,透過形體去呈現演員的關係張力很

音成為演出重要的一部分。她邀請曾文通為演出做

神奇。「傳統戲劇最先做的可能是大家坐下讀劇本,

佈景設計,同時在現場以頌缽演出,做聲音導引。

身體是沒有接觸的,而我們做的第一件事是要先習

問及要如何理解「現場聲音導引」,潘詩韻笑言不

慣身體與身體之間的關係,或者隔膜。其實動一動,

需要執著於這個詞彙,可以將它看成代表一種聲音,

你就會知道每個人的性格,或者我會發現他有某個

一種療愈,是無形的,存在於周邊,或者大自然之

質地,而這個質地是可以用到他的角色裡面的。」

中,我們忽略它,或者與它沒有連結,但聲音會間

林俊浩解釋。

中加入評論,提醒兄妹。「曾文通做了很多聲音療

問三位演員在形體探索中有何感受,畢竟如林

愈的研究,也有幫人做療愈,我在思考,現在的醫

俊浩所說,形體很特別,身體要做了,才知道那件

療,除了西醫,就是中醫,但自然療愈給我很多啟

事情是存在的。扮演二妹的譚玉婷認為語言可以幫

發和提升。我想除了我們見到的病人身體、器官的

助我們表達,但有時會變成慣性的負擔:「如果用

病痛,是不是有些看不到東西也病了?自然療愈就

身體,沒有語言的包袱,會更容易進入對方的世界。

是對應這些東西。」潘詩韻如此說。

從事文字、戲劇及媒體工作多 年, 獲 2009/10 年 度 亞 洲 文 化協會利希慎基金獎助金赴美 國研究戲劇文學及新文本發 展,2013/14 年獲英國外交及 聯邦事務部頒發志奮領留英獎 學金,赴倫敦皇家中央語言及 戲劇學院修讀編劇碩士課程。 她是香港戲劇創作室創辦人及 藝術總監、前進進戲劇工作坊 「新文本工作室」創立成員之 一,致力推動華文戲劇文本創 作、跨領域及跨文化劇場創 作,以及國際戲劇文化交流。 潘氏曾創立香港戲劇史上首個 戲劇文學部,並活躍於香港文 化界,主職包括編劇、導演及 策劃等;又曾編導演多台獨腳 戲,並與香港多個主要劇團創 作演出,其原創劇本曾於紐 約及倫敦展演,並受邀參與 2013 年紐約世界劇場日「環 球編劇劇本創作」項目。其作 品《房間》獲選為紐約專業女 性劇場工作者聯盟三十週年紀 念藝術節節目之一,作品《漂 流》榮獲第六屆香港小劇場獎 四項大獎。

在工作坊中要以身體去回應其他人的台詞,也會發 現自己平時以文字表達忽略的東西。」潘詩韻強調 這並非形體劇場,形體只是演出的一個切入點,是 幫助演員說話的一個方式,而這些對於身體節奏、 身體與空間關係的探索,在演出中都會有所呈現。 對此,飾演大妹的李穎蕾和大哥的扮演者李頊珩亦 有同感。「從身體出發去發現角色的轉變和起伏,

香港戲劇創作室《一念間》 日期: 16-18/1/2015(20:00) 17-18/1/2015(15:00) 地點: 葵青劇院黑盒劇場 票價: HK$160

e

潘詩韻今次會以更多形 體的方法去處理演出, 演員從十一月就開始參與形體 工作坊,探索身體的節奏,以 及與空間的關係。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