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PER • ART-2017木木藝術紙本作品聯展》

Page 1





紙本是創作中最先接觸的基本媒材,經由不斷的練習,藝術 家從紙本、畫布、複合媒材以至於立體雕塑,發展出各個面 向的藝術呈現,此次的 2017 年紙本作品聯展,共計邀請 11 位 藝術家共同參展,每位藝術家展出至少一個組件之紙本作品, 以各自不同的風格及技法呈現繪畫與繪畫之外的創作,藉由 『紙』本身手感展現藝術家的創作面貌,同時也展現當代藝 術中紙張之維度。

參展藝術家: 中島麦、李姿玲、李政勳、林怡君、高雅婷、 莊東橋、陳奎延、黃至正、溫孟瑜、蔡孟岑、蕭雅心 ( 依姓氏 筆畫排序 )


Series of Traveling for 2h Every Night 中島 麦

Nakajima Mugi

有別於日本當代藝術的卡漫與超寫實風 潮,藝術家中島麦擅長將每天於腦海中不斷 經過的風景與記憶,經過殘留記憶的概念 將珍貴片段描繪出,近年亦以此類型創作 代表日本畫廊前往紐約參加展覽,此次平 面作品主要為於奈義町現代美術館之部分 個展作品。 在這個系列的作品中,中島先生藉由與自 己相處的兩個小時紀錄中獲得許多珍貴片 刻,或者走路,或者駕駛汽車、騎腳踏車, 或者僅是從學校前往工作室,讓自我心靈 藉由沿途風景得到沉澱與療癒,在這個系 列的作品中,中島先生先是運用許多速寫 方式記錄下每日必行的漫步中珍貴畫面, 爾後藉由時間篩檢真正留在心中的美景, 續作畫於畫布上。這樣的每日兩小時模式 自 2012 年起持續至今,對中島先生而言, 旅行的用意並非放逐,而是進而將記憶沉 澱收納,旅人走在旅行的前端方能使旅行 有意義,被日常瑣碎之事困頓的心靈也才 能得到更多慰藉。

藝術家中島麦為日本當代藝術家,1978 年 於長野縣出生,2002 年畢業於京都市立藝 術大學油畫科系。現居住並持續創作於大 阪,除在藝術專門學校教授藝術相關課程 ( 創作理念發展 ) 外,亦舉辦個展於日本畫 廊 ( 東京、大阪、奈良…等 ) 並參與多項 日本美術館展覽創作計畫。



Series of Traveling for 2h Every Night-19 oil pastel, acryl gouache and acrylic on paper / 75 x 75 cm / 2012

Series of Traveling for 2h Every Night-20 oil pastel, acryl gouache and acrylic on paper / 75 x 75 cm / 2012


Series of Traveling for 2h Every Night-23 oil pastel, acryl gouache and acrylic on paper / 75 x 75 cm / 2012

Series of Traveling for 2h Every Night-21 oil pastel, acryl gouache and acrylic on paper / 75c x 75 cm / 2012


生活的重量 The Lightness of Life 李 姿玲 LEE Tzu-Ling

每一個看似卵石的物件實質上的材料是某一個人 一個月分消費的收據 ( 包含發票以及其他各類收 據 )。在現代社會的基礎上,收據在某種層面上, 誠實的揭露了一個人的生活。包括消費的品項和 金額,時間,地點,數量。甚至可以由此在地圖 上畫出某人在某城市的生活軌跡圖。如同石頭誠 實地記錄某個地方的自然史。一顆紙石頭,宣告 著某人一個月份的歷史。紙張何其輕,生活又何 其重,何其不易。或者我們也可能,舉生活之重, 若收據之輕 ?

做為一個有專業科學背景的藝術家,李姿玲的作 品在邏輯之下兼具豐富的感受性,喜歡日常生活 中所有可以反映時代氣息的小塵埃。關注常民如 何被大環境影響,試圖從小歷史中窺探世界,反 省潛伏在瑣碎日常裡的人性。近年也關注科學語 言在現代生活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創作手法善於操做物質媒材,使面目全非直到觀 眾看不出來。解構現成物至材料層次,實驗材料 本身的各種可能性,再重新建構新的形式。透過 重疊現成物本身的社會語彙,以及與藝術家意圖 喚起新連結而創造的形式,共同組織成最終的作 品,企圖利用物質追求理性的詩意。 作品形式以裝置和物件為主,曾經因為 The Arctic Circle Project 抵達北緯 80 度,期待作品可以觸碰 那些言語到不了的地方。作品曾於北師美術館, 台北國際藝術村,海馬迴光畫廊,福利社等地呈 現,亦多次受邀至德國、瑞典、比利時等地展出。




生活的重量 The Lightness of Life 以每人每月消費收據(統一發票)為單位之集合 / 記錄文件 / 隨場地而變 ,584 顆(展台:120 x 120 x 42 cm)/ 2011~ 今


Series of Residue 李 政勳 LI Cheng-Hsun

會開始這一系列的作品,是來自於一個瞬間的驚喜。 在某次準備傾倒顏料時,我突然注意到了在顏料罐的 流出口附近,總是會有一些顏料的殘留,通常都已風 乾,而形狀也都不盡相同,這引起了我的興趣,對我 而言,當顏料就只是顏料時,這些顏料本身所形成的 物體,每一個的造型和顏色的變化都不盡相同,那是 來自於這些顏料本身的濃稠度和我倒顏料的方式所決 定,換句話說,這些都是我創作過程的記錄。所以我 開始收集這些殘渣,也開始把我從一些系列作品上刮 除的顏料塊收集起來。而當我注視這些收集的成果 時,我發現一個一個的殘渣就如同一個一個文字一 樣,嘗試把這些黏貼到紙上時,這些殘渣隨著間距的 變化和本身形狀與顏色的部分,彷彿成為一首可以被 閱讀的詩。 在那之後,我開始寫詩,寫著一首一首微不足道的小 詩,那是我創作過程的風景。

李政勳。畢業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研 究所藝術創作組,運用不同顏色的線條反覆堆疊、錯 置,將繪畫的時間性具體展現於作品中。作品曾獲 GEISAI Taiwan 評審獎,歷年亦獲國立臺灣美術館、 文化部藝術銀行、澳門文化局公眾典藏。




Residue No.1 壓克力、紙本 / 29 x 21 cm / 2017



Residue No.2 壓克力、紙本 / 29 x 21 cm / 2017



字移池 林 怡君 LIN Yi-Chun

#回國小的路上, #喜歡鉛筆在紙上刷來刷去的練習, #皺皺和橡皮擦的味道 #類似一塊塊魚移池的概念, #之後格子裡的符號生長思想,

作品嘗試操作的時間特性,讓媒材在覆蓋與去除動作的 不斷同步中,延展出非物理線性的被啟發時間。那些不 完整明確、無法言說的狀態,時間彷彿具備生命體的活 動代謝,畫面裡條紋與平滑間的參差不齊,讓每道缺口 期待供出其他重新拾獲未來、感官延伸的任何可能。

林怡君。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學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美術系碩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創作理論組博士。 曾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展覽補助,國美館藝術銀行作 品購入計畫,國美館青年藝術家作品購藏計畫。



字移池 I 紙、油性筆 / 7 x 11 cm x 4 件 / 2017



字移池 II 紙、油性筆 / 9 x 14 cm x 12 件 / 2017


無題 高 雅婷 KAO Ya-Ting

在此件無題作品中,大量的色彩與具體的影像 穿插並置,其用鮮豔、甚至螢光的色彩描繪自 然的風景,讓觀者進入一種抽離現實的視覺體 驗之中,色彩繽紛的畫面是線索的鋪陳,也是 內在創作能量的轉化,纖細中隱藏著豐沛的情 感。創作脈絡圍繞著人與大自然之間既吸引又 疏離的關係,並隨之衍生不同子題,不同子題 交叉像是影像的分鏡,敘述著藝術家對於都市 與大自然的觀察。 高雅婷。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 業,目前工作與生活於臺北。作品以多條路徑 描繪出對於自身信仰和歷史認同的想像地圖, 從個人尋找和世代的連結,呈現方式包含平面 繪畫、錄相、裝置和聲音。近年繪畫作品使用 古典圖像、新聞攝影、家庭相片等多元素材, 佐以臨摹做為顯像的手段,定影自身認同的不 確定性。 近期個展《信仰的臨摹》(2015) 與《桃樂絲墜 落》(2013) 皆獲台新藝術獎提名。曾獲美國佛 蒙 特 藝 術 中 心(Vermont Studio Center)2012 亞洲藝術家獎學金,ART TAIPEI 2011 新人推 薦特區展出機會,並為藝術聚落「空場」的創 始成員。


無題 水彩、紙 / 37 x 50 cm / 2007



居所 思緒的落腳處 莊 東橋 CHUANG Tung-Chiao

“這輩子你就離不開海了 島嶼是你的命 寒冬的浪就是你的憂傷 夜裡的燈是你的月 愛你的人仍在南方的浪上等著” 之前因為工作而搬遷到北海岸,之後為了回鄉而搬回南方平原,從濕冷多雨的天 氣到豔陽高照的日子,看過的風景成為碎片降落在我的腦海裡。渴望覓得自己的 居所的意念徘徊不去,在尚未找到它以前,「居所」就落在風景的碎片上。 植物、山形、從半山腰看向遠方的田野、雲、雨、海、行道樹、巷弄的居家與盆栽、 雲。我需要一個鮮明簡約的符號、形狀與空間來展現我的「居所」,於是山、海、 家屋、植物等元素成了幾何和抽象表現形狀,而畫布上的背景大多留白,讓我的 時空可以是流動的,或是不指向一時一地的。 我希望那些與我有相同感受的你們,能在我的作品尋到思緒的落腳處。

莊東橋。2011 年於巴黎賽爾吉國立高等藝術學院(ENSAPC)獲法國國家高等造 形表現文憑(DNSEP)。繪畫創作多以風景為主題,對其而言,風景是思索與表 現「自身和世界的關聯」這個命題的媒介。莊東橋也寫詩,寫詩時試圖用句子指 出畫面,希望這些詞句能被畫面帶到不同的地方。對莊東橋來說,詩是他飛翔時 或飛翔後的低鳴,一如他所說:「幸好有詩,讓秘密都有了翅膀。」


居所 蠟筆、鉛筆、紙 /156 x 44.5 cm / 2017



思緒的落腳處 蠟筆、紙 /191 x 35.5 cm / 2017



無名的壽山 陳 奎延 CHEN Kuei-Yen

作品以東方的壽仙翁為靈感,壽仙翁為居住在深山的世 外仙人,擁有著無限長的生命。但反向思壽仙翁也許不 曾存在,所真正存在的則是遠古的高山。在東方的文化 中,朝山拜山,使山從地點轉為人物,人對山的景仰與 崇高的想像與連結隱藏著不可見壽仙翁的存在。


勞動節 陳 奎延 CHEN Kuei-Yen

作品的概念以中國神話 - 邢天為發展 --- 頭不在,身 體仍在努力,但作品內容則是翻轉此概念 --- 頭仍在 忙,身體在勞動後放空休息。作品為紙漿雕塑,藝術 家先製作紙漿,曬乾後添加白膠、鹽巴與補土混合並 風乾,外層紙漿加壓克力顏料揉合而成,整體風乾後 進而雕刻,續上顏料及保護劑, 最外層上蠟後完成。

陳奎延。畢業於加拿大 Simon Fraser 大學學士學位與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碩士,2005 年回台灣之前 長年住加拿大生活創作,曾獲得 2011 臺灣美術新貌 展-平面創作系列獎 ( 入圍 ) 與 2011 第九屆桃源創作 獎 ( 入圍 ),參與聯展 30 餘次與舉辦 11 檔個展。近 三年的創作「森林」系列繪畫的作品以獨特的厚圖繪 畫技法打破繪畫的平面性,用顏料肌理質感描繪情緒 與人際之間的狀態與關係如何拉扯,心境上的轉變使 日常的人、事、物感受帶入詩意般的奇幻情境,彷彿 踏進內心嚮往已久的桃花源。



勞動節 紙漿、壓克力顏料 / 13 x 14 x 14 cm / 2017



無名的壽山 紙漿、壓克力顏料 / 16 x 8 x 28 cm / 2017


容器 黃 至正 HUANG Chih-Cheng

藝術家重複的堆疊筆墨痕跡,讓試圖形構之物經由運筆的厚 度積累,從畫作上的平面維度伸展至空間場域,在這樣沉吟 式的創作裏頭,除了是破壞自我對繪畫一直以來的習慣,讓 創作當下的能量不假藉其他美學形式,以最原始、純粹的狀 態表現之外,同時是讓虛無的時光變得可視、變得可感知。 對藝術家而言,金箔正是時間與意識流的顯影劑,在重複貼 箔、需要大量專注力的勞動過程當中,讓片段的生命狀態與 心靈活動有跡可循。

黃至正。出生於臺灣苗栗,在高雄成長,畢業於東海大學美 術系碩士班創作組,2016 年榮獲文化部遴選為 Art Taipei「2016 Made In Taiwan- 新人推薦特區」藝術家,亦為 2015 臺南新藝 獎⾸獎得主,曾獲得⾼雄獎(2014)︑第十屆桃源創作獎(2012) ︑新北市創作新人獎(2012、2011)等當代藝壇指標性獎項入 圍肯定,作品榮獲臺南市⽴美術館、國⽴臺灣美術館典藏︒⿈至 正於 2015 年受邀展出「森之晚宴」夏愛華、⿈至正創作聯展, 並有「彼岸遊蕩」和「空氣樂園」個展,同年 12 月至日本茨 城縣筑波美術館「新進藝術家育成展」參與展出︒ 黃至正以影像拼貼、複合媒材的運用,不斷重新解構青少年 時期起,即特別著迷的動物解剖和花草圖鑑,延續書中骨骼、 血管、組織器官,種種對生命的想像,創作圍繞在生命議題 和感情抒發上,透過創作尋找生命循環課題裡另一種可能的 答案。藝術家將創作視為書寫,把自己的心念以圖像為媒介 傳遞出來,並試圖從中尋求自身因應的態度,利用箔在光線 照射下,會反射周遭環境的特性,表現幽微露出的現實空間, 以金箔媒材特有的精神性,傳達神聖和永恆的象徵,亦是作 為另一個世界存在的暗示。 將日常經驗與感知形貌作品,也 因生命許多片刻的交織,得以編織成一個完整的生命地圖, 另一種生命在畫面中重新誕生,同時是紀念與體認生命的一 種方式。



容器 12 紙本、墨水、壓克力、金箔 / 21 x 29.7 cm / 2017


容器 13 紙本、墨水、壓克力、金箔 / 21 x 29.7 cm / 2017


容器 14 紙本、墨水、壓克力、金箔 / 21 x 29.7 cm / 2017


容器 15 紙本、墨水、壓克力、金箔 / 30 x 42 cm / 2017


容器 16 紙本、墨水、壓克力、金箔 / 30 x 42 cm / 2017


容器 17 紙本、墨水、壓克力、金箔 / 42 x 30 cm / 2017


容器 18 紙本、墨水、壓克力、金箔 / 42 x 30cm / 2017


容器 19 紙本、墨水、壓克力、金箔 / 42 x 30cm / 2017


容器 20 紙本、墨水、壓克力、金箔 / 42 x 30cm / 2017


容器 21 紙本、墨水、壓克力、金箔 / 42 x 30cm / 2017


火熱的夏天 Flaming Hot Summer 漫漫長日 A Long Day

溫 孟瑜 WEN Meng-Yu

此次展出的作品,以夏為題,使用絹印 (Screen Printing) 作為主要的表現技法。絹印,在我的作品裡成為創作時 過程的展現,就像共處許久的習慣,它的重複不只在作 品的複數性,也在每次繁複的步驟裡。絹印將畫面的細 節層層疊印在紙張上,隨著顏色的覆蓋,心中的圖像也 逐漸鮮明,爾後便成為在紙上的「火熱的夏天」與「漫 漫長日」。

溫孟瑜。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創作 組,作品風格鮮明,曾受邀展出於吉隆坡、首爾、東京 等地,2016 獲文化部遴選為「MadeIn Taiwan- 新人推薦 特區」藝術家,歷年作品屢獲獎項與入圍: Art Olympia 2017 評審特別獎、 Art Olympia 2015 入賞、臺北美術獎 入選︑桃源創作獎、高雄獎、新北市創作新人獎…等,作 品亦榮獲澳洲白兔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文化部藝 術銀行與龍顏基金會公眾典藏。



火熱的夏天 Flaming Hot Summer 絹印 / 35 x 35 cm( 紙張 ) / 2017


漫漫長日 A Long Day 絹印 / 35 x 35 cm( 紙張 ) / 2017


寶貝計畫 蔡 孟岑 TSAI Meng-Chen

此系列的創作靈感來自於藝術家於學生時期的所飼養的 小狗 ( 以下簡稱小豆 ),在與小豆相處的過程中,藝術家 開始更認真的思考關於自身的存在意義,語言溝通間的 隔閡、時間的無法對等,自由、空間的限制,在種種人 與狗 / 動物的隔閡下,將自己與寵物間既依賴又彼此牽 連的情感延伸為父母對子女的永恆照顧。

蔡孟岑。畢業於東海大學美術學系,揉合東方人文膠彩 溫度的特質,將當代思維繪畫於傳統材質上,巧妙運用 薄塗與推疊技法建立作品的層次與呼吸感,就學期間作 品獲得多項校內獎項肯定,作品於 2017 年獲桃園地方法 院檢察署公眾典藏。




寶貝計畫 天然礦物顏料、紙本 / 35 x 35 cm x6 張 / 2015


之間 In Between 蕭 雅心 HSIAO Ya-Hsin

我對繪畫裡的色彩疊層、組合和結構感興趣。藉由素描中 最基本線條的勾勒,《之間》這件作品使用紙膠帶的拉折 來勾勒,並以帶有透明性的材料及材質輕薄的特性來實驗 繪畫的空感,如描圖紙(tracing paper)和防塵(養生)塑 膠帶(maskqol),企圖藉由幾何抽象的語言去表現繪畫及 個人心理空間感的層次,將原本於一張畫布裡由一層層顏 料的疊加及削減可完成的繪畫,將此動作抽出來一層層剖 析,並探問當代繪畫觀看的技術及可能性。

目前就讀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與理論研究所博士 班,藝術家蕭雅心有著豐富的海外駐村及旅行經歷,擅長 透過油畫的手法表現生活體驗,以及人與環境的聯結。多 次入選各項美展及獎項,2016 年獲世安美學獎創作贊助, 作品曾獲文化部藝術銀行、新竹教育大學與新竹文化局之 公眾典藏,曾駐村創作於美國與土耳其,作品以抽象之色 塊與線條,表現其創作過程之各階段,有像是對話般的, 有似窺探人的,也有紀錄故事的,回想過去的,或是在環 境裡探究「自我」的。


之間 In Between 牛皮紙、紙膠帶、碳、養生膠帶 / 67 x 67 x 7.6 cm( 含框 ) / 2016


》 展 聯 品 作 本 紙 術 藝 木 木 7 01 -2 AR T R PA PE 《 木木藝術 MUMU Gallery

06-2526121

704 台南市北區民德路 90 巷 50 號

art@mumugaller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