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tmanship 全新的体育精神 (简体字版)

Page 1

全新的体育精神

郑政浩 徐重源 著



全新的体育精神 KINGDOM OF GOD PLAYED OUT IN SPORTS

在运动中彰显神的国度

郑政浩 、徐重源 著


Christmanship 全新的体育精神 作者 郑政浩 徐重源 封面设计 Teresa Tan and Petrina Lin

简体字版 电⼦书出刊日期 2020年11月 本书所有圣经引⽂,出自《和合本修订版》(⽹上版), 香港圣经公会。 版权所有,请勿翻印 All Rights Reserved @2020 Christmanship


目录 前⾔ …………………………………………………………1 求胜者精神 …………………………………………………7 那棵树 ………………………………………………9 胜利 …………………………………………………13 荣耀 …………………………………………………21 热情 …………………………………………………25 冠军 …………………………………………………29 运动员精神…………………………………………………35 团队 …………………………………………………37 秘诀 …………………………………………………43 梦想 …………………………………………………47 现实 …………………………………………………51 身份 …………………………………………………55 基督⼈精神…………………………………………………63 道成⾁身 ……………………………………………65 见证 …………………………………………………71 粉丝 …………………………………………………79 压轴戏………………………………………………………87 让比赛开始 …………………………………………89


前⾔ “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在地上, 如同⾏在天上。” ——马太福音6: 10

1


在我还是孩童,懵懵懂懂上主日学的日⼦里,⾼唱有关死后世 界 的⼉童诗歌并不稀奇。内容提到有个美好的地⽅,甚⾄跟耶稣⼀ 同⾛过黄⾦街。我还记得某个星期天,班里有⼀个孩⼦问:“天堂有 没有动物?”老师的回答坚定明确——“当然没有!” 顿时令提问的小孩 满面愁容。我并不是超级动物爱好者,所以这片段对我影响不⼤, 但它确实让我思考有关天堂的问题,不再⽌于黄⾦街和珍珠门。不 久之后,我那稚嫩的脑袋就开始好奇,⼈到了天堂究竟会做些什 么。 我从小就喜欢竞赛运动。⽆论什么运动,只要能呼朋唤友,带 ⼀点较量元素,并涉及球类就可以(因此不难想象,当年我绕着⼀个 勉强能捏成球状的纸团转,把它踢来踢去)。竞赛运动是我那段日⼦ 的⼼头所好,⾄今仍挥之不去。所以,对我来说,跟天堂有关的问 题,并非那里是否还会有动物;我更关⼼的是:“我们在天堂会有体育 运动吗?” 讨论天堂有哪些适合我们的运动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了解⼀ 下 上帝对竞赛运动的看法,以及竞赛运动怎样才能符合神的⼼意。 这里有必要指出,在圣经中没有⼤幅地讨论竞赛运动这概念。除了 保罗在谈论信仰之旅时曾用过运动员做比喻之外,圣经很少讨论这 话题。经⽂没有提到体育赛事、世界纪录、主场或客场作赛,也没 有任何关于竞赛运动的内容。然⽽,圣经确实谈到了输赢——它提 到了竞争和较量的元素,也充满了关于荣耀的讨论。尽管圣经很少 有针对“竞赛运动”的讨论,但仍有许多与此相关的题材。

2


那么,为了更好理解竞赛运动如何切合上帝的总体设计,我希 望把⼤家带回起点——宇宙创造之初,上帝看着祂所造的⼀切宣称 “都非常好”(创世记1:31)。这是上帝的领域,祂的讲坛,祂完美的平 台。这就是上帝的国度——上帝与祂的被造之物同在。 上帝接着创造了夏娃,让她成为亚当的伴侣。在那⼀刻,世界 处于完美和谐的状态——上帝和其创造既完美又和谐,亚当和夏娃 也完美和谐,这是⼀幅呈现完美关系的图画。上帝作为终极权威和 国度之王,向亚当和夏娃发出了祂的指示;内容包括好好打理园⼦, 令其硕果累累,丰盛有加。同时,上帝还发出了禁令:具体来说,他 们不可吃分辨善恶树的果实(这种植物的名称真够长的)。亚当和夏 娃必须遵守祂的诫命;毕竟,上帝是万物的主宰。如果他们真的贯彻 遵⾏,接下来的局面应该会有所不同。 然⽽,我们都知道其后发⽣的⼀切:亚当和夏娃违背了上帝的禁 令,吃了禁果。基督徒称这⼀刻为“堕落”,我认为这很恰当,因为 那确实是堕落的开始。上帝所构建的⼀切——祂的完美领域,完美 关系和完美管治——通通都被这⼀叛逆⾏为所玷污。庆幸的是,事 情并没有就此结束。上帝出于怜悯,最终差派祂的⼉⼦耶稣,来拯 救这个已堕落的世界——已经被毁坏的王国和其中败坏的⼈类。耶 稣基督来到我们中间,给这破碎的世界带来了爱、和平与希望的新 ⽣命,有机会恢复完美的领域、关系和管治。耶稣—上帝完美国度 的体现,将天堂带⼊⼈间,重新建立我们,又使我们与祂重归于 好。

3


本章初引用了《马太福音》六章⼗节,经⽂正是耶稣教导门徒 祷告的部分内容。在这节经⽂中,祂告诉我们应当祈求祂的旨意成 就在地上,如同在天上已经成就的那样。换句话说,作为基督徒, 我们被呼召使⼈间更像天堂。耶稣并不只是要求我们其中⼀部分⼈ 这样祷告⾏事;他的⼼意乃是要求每个⼈都如此⾏,包括像我这样的 竞赛运动员。 我相信竞赛运动正是这堕落世界的⼀个缩影,就如现今的世界 ⽆法反映神的国度完美的关系和管治,运动界也充满了各种破碎, 我将在本书后面进⼀步探讨阐明。如《马太福音》六章⼗节中所呼 召的,基督徒竞赛运动员要让这个破碎的竞赛运动世界变得更像天 堂。 所有这⼀切都促使我思考:圣经清楚表明,即使我还在母腹中, 主已经认识我。《诗篇》⼀百三⼗九章写道:“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 我在母腹中你塑造了我。我要称谢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 为奇妙,这是我⼼深知道的。” 即使在我成形之前,上帝早已认识 我;我相信,在塑造我时,主就把对竞赛运动的热爱注⼊我的⼼中, 让它成为我⽣命的⼀部分。上帝给每个⼈不同的恩赐,让你我自由 运用,好彰显祂的荣耀。我同样相信祂赐给我对竞赛运动的热情和 ⾼⽔平竞赛的天分,让我能尊崇并荣耀祂,又使我通过竞赛运动, 完成祂的旨意。 因此,我认为竞赛运动只是我们追求最终目标的途径,去彰显 上帝的国度。我相信上帝把对竞赛运动的热爱放进我的⼼里,它会

4


化作⼀个平台,⼀个切⼊点,让我跟四周的⼈相连。⽆论我所参加 的比赛⽔平的⾼低(当然随着年龄增长,我可能更多参加较低⽔平的 比赛),竞赛运动只是途径,让我尽可能反映耶稣的特质,并在我的 周遭环境重建上帝的领域、关系和管治。 我最喜欢的“传奇级”属灵⽗亲是埃里克·利迪尔(Eric Liddell),中⽂名叫李爱锐。他总会把尊崇上帝放在第⼀位。李爱 锐出⽣在中国,⽗母是苏格兰传教⼠,他曾代表苏格兰参加榄球 赛,又是⼀九⼆四年巴黎奥运会上取得短跑⾦牌的英国选⼿。翌 年,他回到中国,开始担任传教⼠。⼀九四五年,他在日军占领的 ⼭东集中营中去世。下面是他关于“以恩赐服事上帝”的名⾔:“上帝 为了宣教⼯场塑造我,祂也造我跑得快。我奔跑的时候,可以感受 到上帝的喜悦。我不尽情奔跑就是轻视祂的创造。”我想李爱锐深 知应该如何为了上帝的国度去善用恩赐参加比赛。 我⼀直试图探索:“如何为了上帝的国度,好好运用祂赋予我 对竞赛运动的那份热情?”本书就是我所积累的⼼得。在接下來的 篇幅中,我将向你介绍三个概念:求胜者精神(gamesmanship), 运动员精神(sportsmanship)和基督⼈精神(Christmanship)。你 可能比较熟悉前两个词,后⼀个则很感到陌⽣。随着本书的逐步展 开,我想向你阐明,兼具上帝⼉⼥身份的运动员,应该如何定立个 ⼈目标。其后我也会简略分享自⼰身为基督徒运动员的⼼路历程, 尤其是如何努⼒摆脱那不惜⼀切争取胜利的欲望。最后,我想让⼤ 家知道,竞赛运动是可以将基督精神淋漓尽致地展现于世间的。

5


6


求胜者精神

7


“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 ——约翰⼀书4: 19

8


那棵树 耶和华 神将那⼈安置在伊甸园,使他照顾 维护。 耶和华 神吩咐他说:“园中各样树上 的果⼦,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辨善恶树上 的果⼦,你绝不可吃,因为当你吃了你必定 死。” ——创世记2: 15-17

9


在着⼿探讨求胜者精神、运动员精神和基督⼈精神等观念和实 例之前,我希望清楚指出⼀点:世上第⼀个⼈所犯下的第⼀项“犯 规”⾏为,乃是吃了⼀种果⼦,令他有能⼒评断别⼈。亚当所吃的 果⼦正是来自分辨善恶树的,细读《创世记》⼆章⼗六、⼗七节, 就知道上帝给亚当的命令⼗分清晰:他可以随意吃伊甸园内的⼀ 切,但绝不可吃分辨善恶树的果⼦。这是上帝的国度, 祂掌管⼀ 切。 亚当擅自吃禁果这⼀举动,是越界侵犯了原本仅属上帝的权威 ——判定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换句话说,⼈类僭夺了上帝的 管治和权柄。事实上,分辨善恶从来就不是⼈的本分,⽽是专属上 帝的。判断所有事物和判断⼈的唯⼀权威是上帝,不是我们。 亚当夏娃吃了禁果后的第⼀感受是羞愧,这引⼈深思,他们显 然深感不安——随后就产⽣了逃避被逮住的强烈意欲。不久之后, 我们看到亚当为他的⾏径申辩,试图推卸责任给夏娃以证明自⼰的 清白,夏娃则试图将责任推卸到蛇身上。我们看到亚当和夏娃都尽 其所能去“赢”——或者说,⾄少不会输掉。 在⼈的眼目被打开并开始分辨善恶后不久,我们便开始自⼰判 断事物重不重要,有没有价值,又不惜损害别⼈的福祉去谋取个⼈ 利益,追求虚荣。⼈类堕落后不久,该隐谋杀了自⼰的兄弟亚伯, 只因他禁不住内⼼怒⽕,觉得上帝更欣赏亚伯的献祭。约瑟被众兄 长卖给奴⾪贩⼦,是因为⽗亲的宠爱偏待令兄长充满了嫉妒和怨

10


恨。不过,在这故事中,约瑟也说不上是个⽆辜的受害者,虽然 《创世记》三⼗七章并没有详细记载,但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约瑟是 个颇叫⼈难以忍受的年轻⼈,他似乎以骑在各兄长头上为乐。圣经 连同⼈类历史都充满战争谋杀、背叛欺骗的故事,以及各种卑劣的 ⾏径,⽽这⼀切的根源都是⼈类渴望比别⼈强的⼼理。 我相信⼈对上帝管治的悖逆也深深影响了竞赛运动,以致我们 今天看到⼈们不惜⼀切只求胜出的欲望,以及拼命追求个⼈的胜利 和荣耀。竞赛运动以⾄整个社会,如今似乎只剩下⼀件事:超越别 ⼈。⽽且,仅仅做到自⼰的最好并不⾜够,你必须是众⼈之中最好 的。你是校内跑得最快的孩⼦并不够好,你必须成为所在州份中跑 得最快的⼀个。你不能只满⾜于成为所在地区最好的篮球运动员, 你必须四处寻找机会与⾼⼿比赛,⼀举成为国内最好的球员。更有 甚者,在本国排名第⼀也不够。你最好有富裕的⽗母或得到赞助商 的⼤⼒支持,因为你需要穿梭各国与世界各地⾼⼿比拼。假如你不 是绝对最好的,那么你就算不上什么! 这种激烈拼搏、不惜⼀切的求胜⼼态,不仅在竞赛运动中相当 普遍,⽽且也充斥于商业、音乐、教育的⼏乎所有相关领域。正是 在这情形下,美国著名纳斯卡(NASCAR)赛车⼿戴尔·埃恩哈特 (Dale Earnhardt)等⼈也脱⼝⽽出:“第⼆名就是头号失败者”。 这句话或类似的说法肯定常被世界各地的教练、导师和家长在不同 的场合使用过,用来强调必须较⼈更胜⼀筹的重要性。

11


奥林匹克的座右铭“更快、更⾼、更强”可能真的出自于⼀位牧 师的创意构想,原意也可能是对理想的追求,但它却演变为⼈类不 顾⼀切追求个⼈荣耀。随着多年来运动员间的激烈竞争,这座右铭 似乎可改写成“比他快、比她⾼、比他⼈强;不顾⼀切”。

12


胜利 “胜出不是⼀切,⽽是唯⼀的事。” ——⽂斯·隆巴迪(Vince Lombardi)

13


最近,我的朋友在观看沃特福德(Watford)与⽔晶宫 (Crystal Palace)对战的英超联赛。他跟两支球队都没有切身利 益,也就是说,他不是任何⼀个球会的支持者。他并非在沃特福德 或⽔晶宫附近长⼤,事实上,他根本不在英格兰长⼤。只不过英超 现在是⼤名鼎鼎的世界品牌,全球各地都可以找到英超球会的忠实 支持者。话虽如此,更常见的是阿仙奴,曼联或利物浦等⼤型球队 的国际球迷,⽽不是规模阵容较小,像沃特福德或⽔晶宫球队的支 持者。 然⽽,他就是这样热切观赏沃特福德和⽔晶宫队比赛,在球员 射门失误时连声抱怨,又强烈抗议裁判的判决。从他的反应,你很 可能误把他当成⽔晶宫的忠实球迷。但事实上,他对这球会或这场 比赛感兴趣只是因为扎哈(Wilfried Zaha)——⽔晶宫的快速翼 锋,正效⼒于他迷上的英超联赛球队。 最后,球队在⼀比⼆的战绩中落败,⽽扎哈则射进⼀个安慰 球。对我的朋友来说,更重要的是,扎哈为他的梦幻超级联赛球队 获取了五分!他有可能得分更多,只要沃特福德在比赛最后五分钟 不是花⼼思在浪费时间的诡计上,⽽是认认真真踢⾜球的话。其中 ⼀个片段尤其难忘:赛事只剩下约三分钟,沃特福德决定换⼈。旁 证举起电⼦板,显示被替换的球员号码,原来是沃特福德队长特洛 伊·迪尼(Troy Deeney),他肌⾁发达,外形不像⾜球员,他更像 是⼀名美式⾜球的线卫。迪尼看到是自⼰的号码亮起,就向球场上 距离边线最远的队友挥⼿致意,然后,迪尼⼀丝不苟地把队长臂章

14


扣放在那队友身上,他的举⽌令⼈联想到牙医小⼼翼翼地将麻醉剂 注射⼊患者牙龈时的情景。在把队长臂章完好地别在队友⼿臂上 后,迪尼半跑半⾛,徐徐地回到场边,让替补他的队员进⼊球场。 整个操作过程可能持续了近两分钟,⽽这也吞噬了余下赛事的⼤部 分时间。 任何不偏私的球迷都会同意,这次换⼈跟“良好体育精神”沾不 上边。沃特福德在那⼀刻换⼈,明显跟迪尼疲累与否⽆关,也和教 练认为替补球员上场表现会比迪尼更出⾊⽆关。迪尼选择替代队长 的考虑因素,则主要是队友于球场上的位置,⽽非其领导能⼒;他 其实也毫不关⼼臂章是否妥帖地挂在队友⼿臂上;他本可以迅速地 离开球场,步伐必然可以比当时更轻快,⽽绝不会像从空瓶底倒出 的糖浆那样缓慢。 我提起这事件,并非因为我认为沃特福德做了任何违法⾏为, 或者做了其他英超球会(或任何有相当⽔平的球会)都不会做的 事。我不认为迪恩是⼀个坏队长;事实上,总体看来,他是个优秀 的队长:以身作则、不畏强敌和困境、吼斥对⽅球员、不时鞭策队 友加把劲。各评论⼈颇为宽容地指该⾏径是惯常及明智的做法,如 果我是沃特福德支持者,也会对那些评论鼓掌,并且支持球员想尽 办法争取胜利,即使赛事最后⼏分钟的这⼀幕非常丑陋。 你们或许认为,我评点球赛最后⼏分钟故意拖延时间的举动, 表明了笔者天真的想法。也许我太理想主义,竟会指望在⼀场九⼗

15


分钟的球赛中,我们应该有真正专属⾜球的九⼗分钟。也许就如在 情场和战场上⼀样,在⾼⽔平的职业⾜球赛中,只要不犯规就可以 视为公平比赛——只要裁判没有吹哨。⽽在某些情况下,就算真的 做了不被允许的事,但只要我们最后赢了,⼀切就都值得。这实实 在在是⼤多数球会和球员都认同的,⽽我们也很难责怪他们。现 今,竞赛运动是⼀门⼤⽣意,⼤家普遍以胜负论英雄。 让我们回顾⾜球史上的另⼀事件。⼀九⼋六年,阿根廷队当时 在墨西哥世界杯⼋强决赛中跟英格兰队对阵。马拉多纳(Diego Maradona)当日为阿根廷队射⼊两个球,协助国家队以⼆比⼀领 先,但他的第⼀个⼊球却极具争议——后来证实是他用⼿得分(按 规则,除了守门员外,⾜球员绝不允许用⼿触碰⾜球)。尽管英格 兰守门员彼德·希尔顿(Peter Shilton)清楚目睹马拉多纳犯规,在 他激愤带头下,各队员提出强烈抗议,但裁判却⽆动于衷,判⼊球 有效。马拉多纳事后表示,他这⼀⼊球全赖“⼀点点马拉多纳的头 以及⼀点点上帝之⼿”。不难理解英格兰队⼤感泄⽓,很快又失掉 ⼀球,继⽽就被淘汰出世界杯赛。 这场比赛依然历历在目,记得当时我在低分辨率的老式电视机 上看了⼀遍又⼀遍的回放,始终模棱两可、举棋不定:他是用头? 还是用⼿?仅凭单⼀拍摄角度的粗微粒影像(毕竟那是⼀九⼋六 年)是难以判断的。事实上,全世界为此陷⼊不明朗状况好⼏天, 直⾄⼀名当日坐在场边的摄像师公开⼿上的照片,才捕捉到貌似堂 皇但令⼈不齿的所谓“上帝之⼿”。事实证明,马拉多纳的⼊球跟他

16


的头完全⽆关,所用的百分百是他的⼿。当然,到了那时,这场比 赛已成定局,⽽英格兰队也只能说:“看,我早就说了!” 似乎历史⼀直都在宽待马拉多纳和阿根廷。阿根廷在⼀九⼋六 年不配得到世界杯似乎已成公论,但不少⼈仍认为马拉多纳是有史 以来最伟⼤的⾜球员。事实上,他同场的第⼆个⼊球,就表现出了 超卓的技巧。在世界杯的主办组织国际⾜联⼆○○⼆年的民意调查 中,它就被公众评选为“世纪⼊球”。⽆可否认的是,马拉多纳在这 场对战英格兰的比赛中,以不正当⼿法取得他第⼀个⼊球,又侥幸 地蒙混过关。 科技的⾼速发展和⾼清摄像机的普及,令类似情况⼏乎不可能 再发⽣。对年轻读者来说,体育馆内外如果没有⼏⼗个摄像头全⽅ 位实时向全球发送影像,那是难以想象的远古时代。你可能会说, 马拉多纳在⼀九⼋六年不用承受他的求胜者精神带来的后果,纯属 侥幸,现今,他⽆法再故技重施。从某⽅面⽽⾔,这说法没错,然 ⽽⼆○⼀○年距今不过数年,当届世界杯⾜球赛又出现另⼀次公然 用⼿⼲扰赛果的场面——只是这⼀次却被⼤众实时目睹,然后被电 视机旁边的观众从不同角度以慢镜头再三证实。求胜者精神再次露 出令⼈不堪的面目,让违规者不公正地在竞赛中获益。 ⼆○⼀○年,南非举办世界杯。乌拉圭队在⼋强决赛中碰上加 纳队,九⼗分钟比赛后,双⽅⼀比⼀未分胜负,两队随即开始了半 小时的加时赛。在接下来⼤约⼆⼗九分钟内,球场没有出现特别值

17


得注意的画面。各球员的⼤腿早已疲惫不堪,⼼思可能已放在稍后 要互射⼗⼆码球上,认为唯有这样才可以打破僵局。然⽽就在加时 赛即将结束之际,加纳获得了⼀个自由球,⾜球长传直⼊乌拉圭禁 区,随之在龙门前上演了疯狂的争夺战。混战之中,乌拉圭队的守 门员被引开,加纳的替补前锋多米尼克·阿迪亚(Dominic Adiyiah)把握到为国赢取显赫胜仗的机会,以强有⼒的头球攻向乌 拉圭队的球门,但⼀名叫路易斯·苏亚雷斯(Luis Suarez)的球员令 他功亏⼀篑。 苏亚雷斯是乌拉圭队的前锋,曾经是并且现在仍是非常有天赋 的⾜球员。当阿迪亚的头球飞经他时,他正站在球门前竭⼒保卫乌 拉圭队的龙门。众所周知,只有守门员才可以用⼿接触⾜球,苏亚 雷斯不是守门员,但胜败悬于⼀线,他用⼿挡住了阿迪亚必进的头 球。毫⽆疑问,苏亚雷斯犯规了,球证也出示红牌,将他逐出球 场。由于他的⼿球妨碍了阿迪亚得分,加纳队将得到⼀次⼗⼆码罚 球。从统计学上讲,这给了加纳队⼀个极⼤的机会,赢回他们当之 ⽆愧的胜利⼊球,不幸的是,虽然加纳队的阿萨莫阿·吉安 (Asamoah Gyan)整晚都为祖国英勇作战,却射失了这个关键的 ⼗⼆码罚球。结果,这场比赛必须以互射⼗⼆码球分胜负。乌拉圭 队最终在互射⼗⼆码球中击败加纳队,并晋级半决赛。 这场比赛有好些地⽅让观众感到不安。毫⽆疑问,苏亚雷斯违 反了⾜球规则,然⽽,却有许多⼈赞同他只是在追求胜利时尽其所 能;更准确地说,在这事件中,他是为了避免落败。没错,苏亚雷

18


斯后来因此被逐离场,这是他犯规⾏为的部分后果,加纳队也得到 射⼗⼆码罚球的补偿。你或许会说,他犯了错,也付出了代价,⽽ 加纳队未能从⼗⼆码罚球得分,并不是他的过错或问题。还有⼀些 ⼈则认为,在那种情况下,自⼰也会做同样的事。假如你⼀直竭尽 全⼒比赛,眼看快进⼊世界杯半决赛,你难道不会不惜⼀切代价抓 住这个机会吗? 我完全理解这观点,假如我身处苏亚雷斯的位置,也许我也会 用⼿挡住进球(苏亚雷斯后来声称该动作是出于本能反应)。不 过,阿迪亚的头球原本不仅可以为加纳队带来胜利,甚⾄还会替整 个非洲⼤陆带来⾜球史上的巅峰时刻,因为那会是首次有非洲国家 晋身世界杯半决赛。但路易斯·苏亚雷斯的⼿球令非洲失去了创造历 史性时刻的机会。当吉安射失随后的⼗⼆码罚球,苏亚雷斯像疯⼦ 般庆祝的样⼦,只会加深许多⼈⼤感不公的愤慨。 有⼈认为迪尼、马拉多纳和苏亚雷斯是三名英雄,有⼈则认为 他们是三个坏蛋,众说不⼀。他们违规的严重程度不同,涉及在灰 ⾊地带的不同操作,但他们三⼈都竭尽全⼒确保他们的团队获得胜 利,根本不把规则当回事。

19


20


荣耀 “⾼尚的输家所展现出的只是功败垂成 的⼀面。” ——纽特·罗克尼(Knute Rockne)

21


《韦⽒字典》(Merriam-Webster)将求胜者精神定义为:“以 不正当但又不违规的取巧⽅式在竞赛中取胜的⼿段或⾏径”。其第 ⼆定义则是:“以⽋缺良知的⽅法达到目标”。在前⼀章中提过迪尼 的⾏为似乎更贴近第⼀个定义,⽽马拉多纳和苏亚雷斯的⼿球则可 能与第⼆定义更吻合。 我对求胜者精神的理解,除了《韦⽒字典》的定义,还会补充 ⼏点。求胜者精神的本质是“⼀切以我为中⼼”。它试图将所有焦点 都转向 “我”:我的胜利、我的荣耀和我的奖章。求胜者精神关注的 是极度渴求赢得胜利,它会不择⼿段以达到目标——即使作弊。这 份赢得胜利的欲望压倒⼀切,所以只要胜出,任何做法都变得合 理。 求胜者精神源自于“自我”的冲动,包括“我配得”的想法。我相 信每位运动员在某种程度上都会这样想:我们渴望获胜,我们梦想 品尝胜利的滋味。更重要的是,既然我们如此刻苦训练,我们就理 应获胜——或者⾄少,我们应该尽最⼤努⼒去追求胜利。如果你不 想获奖,那么如此努⼒付出、如此刻苦训练又有什么意思呢? 在我看来,这里面还隐含着⼀种“伪灵性特质”。我会对自⼰ 说,假如我是获胜者,就可以加倍荣耀上帝!我总想赢,因为不仅 可以品尝胜利带来的满⾜,还可以成为更有“说服⼒”的见证⼈,不 是吗?在比赛结束后,电视记者采访运动员,被采访的通常都是胜 出者。

22


“我要感谢我的上帝,所有的荣耀都归于祂。”你不时会听到被 采访的基督徒运动员说出以上或类似的话。蒂姆·蒂博(Tim Tebow)和林书豪(Jeremy Lin)等著名基督徒运动员常常在接受访 问⼀开始,就感谢并敬拜上帝。塞雷娜·威廉姆斯(Serena Williams)是位常胜⽹球运动员,也是上帝的见证⼈。她经常以感 谢上帝作为访问的开始。在我参与橄榄球比赛后,并不是每次都有 成群记者采访,但我⼼底的信念是,我必须赢得胜利,这样才能使 我说的话对队友的⽣命更有影响⼒。 过往每当我打橄榄球,都非常想赢,以致在赛前我会在双⼿涂 满“深层热⼒(Deep Heat)”膏。 “深层热⼒”与“奔肌(Bengay)”或 “虎标(Tiger Balm)”相似,都是能缓解肌⾁酸软疼痛的乳霜,带 有樟脑和薄荷醇的独特⽓味。我将过量“深层热⼒”膏涂在⼿上,除 了希望舒缓疼痛外,还因为它具有引起疼痛、烧灼感的副作用,尤 其是把它擦⼊眼睛的时候。所以,橄榄球比赛⼀开始,我就会用这 双布满“深层热⼒”膏的⼿去涂抹对⼿的眼或脸。 我这“深层热⼒”膏的⼿段对各场比赛的结果有何影响?我不确 定。坦白地说,我还用过其他求胜的⼿段。我对胜利的渴望导致我 经常“不小⼼”踩到对⼿,又或者“⽆⼼地”捅了对⼿的眼睛。假如我 是被踩到或被戳到的⼀⽅,我就会装出痛不欲⽣的受伤表情,演技 直逼奥斯卡奖影帝,试图让裁判严惩对⼿。 很显然,这些⼿段当中没有⼀样可以说是光彩的。回想起来,

23


我当然不会为以上⾏为感到自豪,但我实在太渴望胜出了。我是球 队的队长之⼀,我认定把“赢”带回来是我的责任。在我看来,任何 有助获胜的事都要全⼒去做,因为我相信,只要我能够带来胜利, 那么在赛后跟队友谈论基督时就会更有感染⼒。 假如你能停下来想⼀想,就会发现我潜在的意识是:上帝需要 我!上帝需要我来为祂做公关。福音信息本身并不⾜够,我要助祂 ⼀臂之⼒。 ⼀切都离不了我!我!我!我!

24


热情 “说胜利并非⼀切的⼈,其实从未赢过 什么。” ——米娅·哈姆(Mia Hamm)

25


你可能听说过蓝斯·阿姆斯特朗(Lance Armstrong)这个⼈。 阿姆斯特朗是位退役单车⼿,也是⼀名癌症幸存者。⼀九九六年, 阿姆斯特朗当时⼆⼗五岁,被诊断患有晚期转移睾丸癌。虽然他最 终康复,但他曾濒临死亡,这使他后来的成就显得更了不起。⼀九 九九年,距阿姆斯特朗第三期癌症确诊和治疗未满三年,他再⼀次 赢得环法单车赛冠军。 环法单车赛是世界最⾼⽔平的单车比赛。如果你不是单车爱好 者,你得知道这绝不仅仅是⼀场简单的单车比赛。环法单车赛持续 ⼆⼗三天,单车⼿要骑⾏三千五百公里,穿越比利⽜斯⼭脉 (Pyrenees)和阿尔卑斯⼭脉。若你觉得这难度不算什么,那么, 你要知道比赛是在艰苦的七月酷暑中进⾏的。 那正是癌症幸存者阿姆斯特朗在⼀九九九年胜出的比赛。实际 上,阿姆斯特朗在九九⾄零五年期间,连续七次赢得环法单车赛, 他由此展现的实⼒、勇⽓和毅⼒是⽆⼈能及的。他的故事如此惊⼈ 又震撼⼈⼼,从⽽还诞⽣了⼀场运动。⼀九九七年,阿姆斯特朗成 立了阿姆斯特朗基⾦会,借此增加社会对癌症的关注,并筹集了数 亿美元帮助癌症幸存者。多年来,不少⼈的⼿腕上都带着有“Livestrong”字样的亮丽黄⾊橡胶⼿带。 不幸的是,事实破灭了阿姆斯特朗那震撼⽽传奇的故事。多年 来,阿姆斯特朗⼀直要面对“服用药物增强表现” 的指控;同样地, 多年来他也断然否认这些指控——直到美国反禁药组织

26


(USADA)调查后得出结论:阿姆斯特朗在其单车⽣涯中确实使 用了违禁药品。⼆○⼀⼆年,当局剥夺了他自九⼋年起的成就,其 中包括七次环法单车赛冠军。阿姆斯特朗后来承认部分指控的确属 实。 如果你用⼏分钟仔细回想阿姆斯特朗的⾏为,可能会感慨万 千。我对他的所为既不赞同,也不全盘否定。只是有⼈为争取胜利 ⽽拼命到这种程度,真让⼈难以置信。他为战胜癌症⽽奋⽃,作为 ⼀名抗癌单车⼿也同样竭尽全⼒,在面对指控之初,他不顾⼀切捍 卫他的辉煌成就。 阿姆斯特朗本⼈就曾用“恐怖”这个词形容自⼰的⾏为和⼼态。 在⼆○⼀三年,他在奥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的节目上剖 白及解释⼀切。真相确实可怕:在欺诈作弊的过程中,他竟然会那 么厚颜⽆耻、傲慢跋扈。他试图诋毁、欺凌和铲除周围的⼈——那 些曾经是他的朋友。⽽他却⼀⼼只求捍卫自⼰的名声。他是如此恶 毒,可怕得像是魔鬼的化身。 有⼈会认为丧失理智的⼈才能⾏事如此卑劣。我也有同感,但 我总觉得自⼰能理解他背后的⼼态,当然这听上去有点荒诞。我要 声明,我从未跟阿姆斯特朗见过面。我在这里所说有关他的⼀切, 都只是出于⽹络资源和个⼈猜测,但不难想象他内⼼残留⼀份骄 傲,认为自⼰配得所有曾经获得过的赞誉。“是的,我曾经作弊并 服用了禁药,但其他⼈不都这样做吗?我不是仍然艰苦训练吗?我

27


不是要骑单车翻⼭越岭吗?我不是战胜了癌症吗?我还切除了⼀边 睾丸呢!”在各⽅指控冒起之时,这些反驳的想法会⼀直在阿姆斯 特朗的脑海里盘旋吗?我想⼤概是的。 假如你我此刻真诚⽆伪,我相信我们都得承认,相似的念头也 时常在我们的脑海中涌现;我们都认同“不顾⼀切”、“以我为⼤”之 类的求胜者精神。在⼿上涂满“深层热⼒”膏,跟服用⼈类⽣长激素 和睾丸激素是否是同等的作弊呢?也许不尽然。但这背后的扭曲意 念——“我必须这样做,因为我⼀定要赢”,是否源于同样的求胜者 精神呢?我想是的。 我必须承认,阿姆斯特朗道出了⼀个事实:他确实由头⾄尾都 竭尽所能。他毫⽆顾忌,不惜⼀切追求胜利;不惜⼀切追求荣耀; 不惜⼀切为癌症幸存者提供资⾦;又不惜⼀切捍卫个⼈的名声。在 所有事情上不惜⼀切,⽽这都是惊⼈的、令⼈难忘的。直⾄四周的 保护墙完全崩塌后,他才愿意坦诚剖白⼀切。 你可知道,还有其他⼈为追求胜利⽽舍身忘死、勇往直前吗? 有的,那就是耶稣基督。

28


冠军 “神爱世⼈,甚⾄将他的独⽣⼦赐给他们, 叫⼀切信他的,不⾄灭亡,反得永⽣。” ——约翰福音3: 16

29


耶稣基督曾经是,并且现在仍然是终极的参赛者和赢家。祂是 历世历代⽆可争议的冠军。在谈论有哪些⼈曾撼⼈⼼魂、不惜⼀切 追求胜利时,耶稣基督必定是那公认的冠军。祂只在⼈间度过了三 ⼗三年,但在那段日⼦里,祂为⼈类所付出和成就的,比过去或将 来的任何⼈都要多。祂为自⼰每⼀个孩⼦的灵魂作战,付出了自⼰ 的⼀切。祂不惜以最痛苦的⽅式献出自⼰的⽣命,好让我们的⽣命 得救赎。 耶稣为这份追求历尽艰辛,令⼈难以置信。平⼼⽽论,我们的 灵魂是如此的平庸,但却成了祂的奖品。先知以赛亚传神地捕捉了 耶稣在其追求上的执着。他写道: “他为我们的悖逆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他受的刑罚, 我们得平安;因他受的创伤,我们得医治。我们都如⽺⾛迷;各⼈ 偏离⼰路,但耶和华使我们众⼈的罪孽都归在他身上。” ——以赛亚书53:5-6 请容许我就上面《以赛亚书》的经⽂做多⼀些解读,耶稣历尽 辛劳所得的回报,竟只是⼀群误⼊歧途的愚昧羔⽺。直到今天,我 们仍然是迷途中四处流浪的⽺,依然偏⾏⼰路!我们不配被当作 “超级奖品”,也没有什么值得奋⼒争取的。经⽂清楚表明,我们只 是失去光泽的次品。

30


保罗在《罗马书》五章⼋节写下:“惟有基督在我们还做罪⼈ 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显明了。”即使在我们仍然是罪⼈ 的时候,祂已⼀⼼追寻我们,愿意为我们⽽死;⽽我们却像⼀群愚 昧⽆知的⽺,四处流荡。 这件事还有⼀点让⼈难以理解:耶稣究竟是怎样坚持到底的? “坚持到底”(going the distance)这个词英⽂中通常用于体育运动, 描述运动员终于完成赛事。我们可以想象拳击⼿撑完⼗⼆回合,或 者包办整个棒球赛的投球⼿,自始⾄终都⽆⼈进场替代稍歇。然 ⽽,耶稣并不只是全情投⼊⼗⼆回合或九局,祂以自⼰的⽣命为代 价,⼀直坚持到终点。祂不是平平安安地死去,⽽是在残忍的暴⼒ 和羞辱之下离世。 当然,当今没⼈曾亲眼目睹两千多年前的这宗事件,但福音书 的作者们那时却在现场。从他们的详细描述中,我们得知耶稣在⼗ 字架上忍受的⾁体折磨。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四年拍 摄的电影《受难曲》,片中耶稣被钉⼗字架的可怕场景,很可能真 实地还原了祂当日遭遇的情景。⽏庸置疑,耶稣基督确实坚持到底 了! 你能想象有⼈——任何⼈——会如此不惜⼀切不计后果追求某 种胜利吗?有什么比赛的奖杯看上去如此不堪,但胜出的唯⼀⽅法 是赔上自⼰的性命,有谁还会参加这样的赛事呢?

31


这就是耶稣基督成为终极参赛者和赢家的原因了。耶稣切切追 寻我们,并非赢得我们的灵魂,就可获得荣耀、⾦钱利益或赞助商 支持。祂⼀意寻找我们,并不是我们可以为上帝提供任何“价值”。 祂追寻我们,仅仅是因为祂爱我们。尽管祂要“赢取”的东西是破损 不堪的,但祂仍不惜⼀切、不计后果,放弃所有,只为亲近我们。 由于耶稣如此追寻我们、这样为我们受苦,破损了的我们得到救 赎。整件事美好之处正在此,⼀如先知以赛亚昔日所写的:“因他 受的创伤,我们得医治”。 因为祂所做的事,我们这些暗淡⽆光的“奖品”才可能得以更 新。祂极度痛苦的死亡和埋葬已是可歌可泣,感⼈⾄深,但故事并 没有就此结束。令它升华到史诗般地位的是三天后,耶稣胜过了死 亡并复活,又激发新⽣命,让我们在这破碎世界中,体验祂完美的 国度。《哥林多后书》五章⼗七节表示:“因此,若有⼈在基督 里,他就是新造的⼈”。 我希望在此表明⼀点,任何慈爱的⽗母都会愿意为自⼰的孩⼦ 死。耶稣基督是上帝,我们的天⽗,因此祂的所为完全是顺理成章 的。然⽽,⽆论⽗母多么爱⼦⼥,没有⼀种为孩⼦所作的牺牲⾜以 成就永恒的胜利。耶稣基督在⼗字架上的死,正表现出祂对世间⼦ ⼥那份超世绝伦、不惜⼀切、不计后果的爱。祂之后的复活和逆转 死亡,则意味着世界从此可以拥有永⽣,并获准进⼊神的国度。耶 稣的复活确立了祂超然的地位,成为永恒的冠军。

32


使徒保罗在《以弗所书》⼆章四⾄五节写下:“然⽽神有丰富 的怜悯,因他爱我们的⼤爱,当我们死在过犯中的时候,叫我们与 基督⼀同活过来——你们得救是本乎恩”。这⼤爱的⾏动表明我们 现在可以与耶稣直接建立关系,领受上帝国度的完美。我们可以借 悔改被更新和救赎。耶稣亲⼝传道指出我们所需要的:“ 悔改吧, 天国近了。”(《马太福音》四章⼗七节 ) ⼈回归上帝的国度就意味着恢复祂完美的时空、完美的关系和 完美的管治。那位初始的亚当所犯的错误终于由⼀位末后的亚当完 全赎清。我因此有⼀份难以⾔状的满⾜,感触尤深。在《哥林多前 书》⼗五章四⼗五节,保罗写道:“经上也是这样记着:’首先的⼈ 亚当成了有灵的活⼈。’末后的亚当成了赐⽣命的灵。” 当然,保罗所谈到的末后亚当,指的是耶稣基督。这里的对比 再明显不过:由于亚当没有顺从上帝,导致了⼈类的堕落;然⽽, 因着耶稣——这位末后的亚当——完全顺从,我们可以借着祂的爱 与天⽗复合。 耶稣基督是终极⽽永恒的冠军,祂的不懈追求让我们获益良 多。祂是那样不惜⼀切,不计后果,甚⾄看上去超乎常理。然⽽这 恰恰表明,为了真正有价值的事业我们必须全⼒以赴。

33


更衣室时刻 用⼀点时间沉淀反思。 1. 对你来说,什么是求胜者精神? 2. 耶稣⽆条件的爱此刻如何触动你?影响你?

34


运动员精神 “你的民就是我的民,你的神就是我的神。” ——路得记 1: 16

35


36


团队 “我认为运动员精神是明白这不过是⼀场竞 赛,我们的对⼿也同样优秀;不论赢输,都 全⼒以赴。” ——苏·维克斯(Sue Wicks)

37


任何从小参与运动的⼈,都听过运动员精神。我们⼤多数⼈都 知道,比赛结束后要与对⼿握⼿,我的孩⼦们非常熟悉这礼节。多 年来,很多教练⼀直将这观念深深刻印在他们⼼里,不管谁胜谁 负,都要跟对⼿握⼿说:“难得的比赛啊!”师长也⼀直教导我们: “不要做输不起的输家,要做有⽓度的赢家。”这种精神也在奥运会 中体现。除了前⽂提过的“更快、更⾼、更强”外,奥运会有⼀个出 自国际奥委会创始⼈皮埃尔·德·顾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的非 正式⼝号:“参与比胜负更重要”。 我们经常在最⾼⽔平的竞赛运动中发现这种运动员精神。不管 你观看的是奥运会、世界杯、超级杯、欧洲冠军联赛,还是其他顶 级竞赛运动,你都会见到这种运动员精神。⾜球员会在比赛结束 后,跟对⽅握⼿并交换球衣;榄球员组成仪仗队,夹道鼓掌欢送对 ⼿先离场;⽹球员则在⽹前与对⼿握⼿;即使是综合格⽃⼿和拳击 ⼿,刚在⼏轮比赛中挥拳相向、重创对⽅,但在激⽃结束后,也会 向台角的对⼿及其经理⼈致意。 传统的运动员精神,遵循了求胜者精神中追求胜利的基本原 则,但摒弃了其中的“不顾⼀切”。运动员精神不容许作弊,它建基 于规则,促使运动员尽⼰所能去取胜,却不会纵容犯规⾏为。所以 比赛结束时,要保持彼此尊重并向对⼿致意。即使输了⼀场,你知 道那只是因为对⼿当天表现得比你好,你输得⼼服⼝服。这就是为 何在运动竞赛后,我们会看到握⼿、拥抱,并轻声鼓励等举动。

38


运动员精神建基于优胜劣汰的理念。它建基在“愿最出⾊的⼈ 取胜”这原则上。它假定竞赛者都处于公平竞争环境,⽽在这框架 内,众参与者都坚守相同规则,⽽胜出者将会获得奖项和荣誉。 在本书中,我认同上述运动员精神的所有理念,但也有自⼰的 演绎。在我看来,运动员精神应聚焦于“竞赛团队”。它注重互相扶 持,为共同目标⽽拼搏。在我思考运动员精神时,经常会想到家庭 和社群,因为健全的家庭和社群会互助互惠。运动员精神的核⼼应 该是⼤家同⼼协⼒,争取胜利。⼤家分⼯合作,各尽其能。当中容 不下以自我为中⼼或只顾个⼈的目标。你可能会问,运动员精神⼀ 定离不开团队吗?事实上,即使是通常视为个⼈运动的,如⽹球或 ⾼尔夫球,也都需要他⼈辅助,比如教练、球童、顾问、经理、训 练员和厨师等等,他们必须通⼒合作,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 许多跟我讨论过相关话题的⼈表示,⼀支成功的美式⾜球队, 正是展现运动员精神概念的绝佳例⼦。美式⾜球队中有这么多成员 ——进攻小队、防守小队和特殊小队、数不过来的教练,还有练习 组中的数⼗名球员。事实上,有这么多⼈参与其中,如果⼀支球队 没有浓厚的运动员精神,是不可能赢得“超级碗”——美式⾜球的终 极奖项,当你要与这么多⼈合作,却没有“团队⾄上”的⼼态和⽂ 化,就不可能取得胜利。 我个⼈认为榄球队可能是个更有说服⼒的例⼦。榄球队是名副 其实的团队,进攻和防守是同⼀批⼗五名球员。他们必须全程合作

39


⼋⼗分钟,没有暂停,也没有商业⼴告中断。球员通常不会在球衣 背面绣上自⼰的名字。实际上,他们是⽆名字、⽆面孔的齿轮,同 ⼼协⼒,只求像机器⼀样不停运转。 新西兰国家榄球队——更⼴为⼈知的名字是⿊衫军(All Blacks)——是个尤其有趣的案例。即使不太关⼼体育的⼈可能对 ⿊衫军也有所耳闻, 他们可能有印象,看过⼀部⼆○⼀九年由摩根· 弗里曼(Morgan Freeman)和马特·达蒙(Matt Damon)主演的电 影《成事在⼈》(Invictus)。这部电影是基于⼀九九五年榄球世界 杯赛前和比赛期间在南非发⽣的真实故事。电影记述南非榄球队排 除万难,在最后⼀场赛事击败了新西兰队,但这样的赛果在历史上 很少出现。在过去数⼗年,在橄榄球比赛中,新西兰队⼀直是⽆可 争议的佼佼者。⿊衫军曾击败所有的对⼿,它是唯⼀拥有这辉煌战 绩的国际球队。 在过往三国赛(Tri-Nations)(新西兰,澳⼤利亚和南非)的 赛事中,⿊衫军是常胜之师。⿊衫军赢过⼗次三国赛冠军;南非和 澳⼤利亚两国各只胜三次。自⼆○⼀⼆年阿根廷参加比赛以来(这 使三国赛只能毫⽆创意地改名为榄球锦标赛Rugby Championship),七届冠军中⿊衫军就独占了六个。⿊衫军更三次 赢得了橄榄球世界杯。事实上,除了⼆○○七年,在⼋强决赛中受 挫于东道主法国外,⿊衫军在每次世界杯比赛都晋身四强。自⼆ ○○三年引⼊榄球世界排名后,新西兰排名第⼀的次数比其他所有 国家加起来还要多。

40


最让⼈难以置信的是,这个⼈⼝只有五百万的国家——面积与 墨尔本差不多,竟然能够持久如⼀、经历数代,培养出世界级的榄 球队。这⼀切都令⼈不禁提出⼀个问题: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显⽽易见,其中存在⽆可争辩的遗传因素。(你可见过那些新 西兰⼈?他们是庞然健硕的⼈种!简直是难以置信的强壮!)但其 它国家也未必在这⽅面先天不⾜!过去近⼆⼗年,榄球在全球普及 已吸引了更多优秀⼈才、更多资⾦、更专业的训练和护理,以致今 天⼤多数国家榄球队员看上去更像小货车⽽非⼈类。 新西兰榄球总会肯定非常重视这项运动,可能还得到政府的充 ⾜资助和支持。但我确信其他国家的榄球管理机构也同样支持自⼰ 国家的榄球运动,⾄少在这项运动⼴为普及的国家中是如此。 我想榄球运动之所以很容易吸引到新西兰的优秀运动⼈才,是 因为榄球在该国有很重要的地位。有美国朋友向我表示,假如美国 具有美式⾜球天赋的运动员,组成⼀支梦幻橄榄球队,严加训练, 它将会战⽆不胜。也许这说法有点夸张,但也有⼀定的道理。如果 贾斯汀·詹姆斯·瓦特(J. J. Watt)或安东尼奥· 布朗(Antonio Brown)等国家美式⾜球联盟球员参与榄球运动,他们绝对会“ 造 成威胁”。但即使如此,在仅有五百万⼈⼝中培养出来的⿊衫军, 他们给⼈的深刻印象却丝毫不会减退。 那么,秘诀究竟是什么?

41


42


秘诀 “我们为控球⽽对阵、为达阵⽽奔跑、为球 队⽽流⾎、为比赛⽽活。” ——佚名

43


⿊衫军的“公开秘诀”是他们建立的⽂化。他们成功灌输了⼀个 深刻的理念,就是 “集体”比起 “个体的总和” 更强⼤。每个⿊衫军 成员都有⼀份真正的归属感。他们深信,当自⼰穿上新西兰球衣 时,就是那强⼤群体的⼀分⼦。 吉百列·依诺卡(Gilbert Enoka)是新西兰国家榄球队的⼼理辅 导专家。正如体能教练针对运动员的肌⾁训练,确保他们处于最佳 身体状态,⼼理教练集中改善运动员的⼼态和抗压强度。 在依诺卡谈到⿊衫军队员的特质时,首先针对品格元素。具体 来说,身为⿊衫军队员意味着将团队放在第⼀位,并要克制自我。 不少机构都在⼤⼒推⼴这⼀理念,有的用精美的电脑演示,有的印 制⼀目了然的宣传单张,不过,我很少遇到能够像新西兰榄球队那 样身体⼒⾏的团体。对⼀名男性⽽⾔,⿊衫军每位成员似乎都深感 骄傲能够成为其中的⼀员。在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每⼀代新西 兰国家榄球运动员都拥有“鲁迪运动员”的⼼态。如果你看过电影 《追梦赤⼦⼼》(Rudy)就知道故事主⼈翁鲁迪,他是个在⼤学校 园中身材矮小、总被看不起的美式⾜球员。他经历了⽆数难关,誓 要挤⼊⼤学球队。当他克服所有挑战、最终达成⼼愿时,他乐疯 了,并且永远为此感恩。这就是我想象中的⿊衫军:⼀群乐疯了的 运动员,为有机会穿上这件球衣⽽⼼存感恩,就像鲁迪⼀样。但有 ⼀点不同的是,鲁迪个⼦矮小,⽽⿊衫军队员都是体型庞⼤的壮 汉,并且拥有优秀的战绩。

44


依诺卡强调的另⼀点是身份,⿊衫军培养出独特的身份和归属 感。每名新西兰榄球运动员都明白,每个⼈都是群组的⼀员,任何 个⼈成就离不开整个团队的成功。这些理念当然并非他们原创。许 多组织都标榜以上理念:它们会在墙上挂起标语,写着“团队的拼 法里没有’我’ ”(There is no ‘I’ in ‘TEAM’);它们会强调整体⼤于部分 的总和——就如1 + 1=3。然⽽,我对⿊衫军的融会贯通⼗分惊 讶。这些理念在这群运动员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就像他们真的以此 ⽣活和呼吸⼀样。 阿迪达斯(Adidas)数码内容中⼼旗下的“竞赛⽅略A” (GamePlan A)曾采访依诺卡。期间,他分享了⼀则趣闻,那就是 ⿊衫军严格遵守“严禁妄自尊⼤”的政策(“knucklehead”原意近似“蠢 蛋”,实际用词听上去更加粗鄙,但其捕捉住⿊衫军极⼒避免的⼤ 忌。)他把 “knucklehead” 定义为自以为是、归功于⼰的⼈。 “严禁 妄自尊⼤”的做法在日常⽣活中不⼀定⼴为适用,但这样的筛除机 制绝对是不容忽略的。 事实上,⿊衫军也秉持以下座右铭:“如果你不能改变⼈,就 改变⼈选”。这表明,如果有⼈我⾏我素,那么,解决⽅案就是把 他换掉。这⼀切听起来都很好也很明智,显然它对新西兰榄球计划 ⼗分有效。 不过,让我们退⼀步,再细⼼反思这做法的含义:假如有⼈不 接受团队的主流⽂化,假如某⼈并未跟其他队员拥有全然⼀致的团

45


队目标,假如有⼈不愿意在游戏沙盒内按规矩玩,那么,就让我们 把他赶出去。平⼼⽽论,这听起来有点排斥异⼰,自命不凡。 这里也可以看出真正的运动员精神的致命缺陷。表面上,⼀切 都很公平,都是基于战绩,都旨在鼓励团队通⼒合作等等,都在道 德上⽆可非议。然⽽,运动员精神仍然⼒求借着某种做事⽅式达到 既定目标——追求胜利。更确切地说,真正运动员精神的含义并不 是通过任何⼿段(这是求胜者精神采用的⽅法)追求胜利,⽽是以 非常精确规定和独特的⽅式进⾏。它追求胜利的⽅式可能看起来健 全、公平和⾼尚,但是骨⼦里包含⼀丝丝教条式的笃信,容许我⼤胆 说⼀句:有⼀点点傲慢。从根本上说,运动员精神要求个⼈为了团 体利益⽽克制自我。不幸的是,当自我被彻底磨平后,结果是否就 意味着集体意识⾄上,以⾄若有⼈不配合,他就不再受欢迎与被接 纳呢? 在此,我必须澄清:我绝⽆意以任何⽅式或角度暗示⿊衫军所 培养的⽂化本质不良或应受谴责。相反,我认为他们建立的⽂化, 球队品牌,以及聚焦集体⽽非个⼈的理念,都非常值得称许和尊 敬。事实上,⿊衫军及他们的成就令我深受启发,给我树立榜样, 去打造自⼰所参与的榄球队的⽂化及身份。这⼀点,我在下面章节 中会提到。 尽管我尝试描述真正的运动员精神是如此难能可贵,功勋卓 越,难以企及。但对于基督徒运动员来说,终极的目标并不在此。

46


梦想 “我们是来自铜锣湾的男⼦汉,我们会喝⼲ 你的啤酒红酒。” ——佚名 (来自香港铜锣湾榄球会的胜利之歌)

47


每逢香港榄球赛季,我⼏乎每个星期六都代表多数为业余球员 组成的球队参加联赛。我参加的是铜锣湾榄球会(Causeway Bay RFC)。香港榄球联赛的其他队伍⼤多都得到资⾦雄厚的球会 或发展成熟的组织支持,并且主要由健硕的外籍球员代表作赛,但 铜锣湾榄球会却并非如此。我们主要是⼀群亚洲蓝领⼯⼈,当中只 有⼀两个属投资银⾏经理级别,⽽⼤多数⼈都过着平实的日⼦。我 们当中的⼀些⼈在建筑地盘⼯作,有些驾驶公共汽车,还有⼏个在 校的年轻球员。然⽽,我们都团结⼀致,试图与“⼤男孩”竞争甚⾄ 击败他们,⽽这些“⼤男孩”正是来自前面提过资⾦雄厚的球会和发 展成熟的组织。 遗憾但也不出所料的是,铜锣湾队不曾赢过太多比赛。我们曾 努⼒尝试,但当对⼿比自⼰更强⼤,更有经验时(有时我们的对⼿ 甚⾄夸⼝有退役的职业球员加盟)赛事就变得相当严峻。不过有时 候我们这支蓝领⼯⼈和年轻学⽣的团队也会胜出,这通常是在七⼈ 赛,因为它比较适合我们身型矮小的队员发挥肢体灵活、善于奔跑 的优点。在比赛结束的哨声响起时,球队中的每个⼈,包括替补队 员和球队经理,都会聚集球场上,⼀起唱出我们的胜利之歌,⼀首 张⼤喉咙、粗着嗓⼦⾼唱的歌,⽽其中的内容真的没多⼤意义。 “我们是来自铜锣湾的男⼦汉,”我们会⾼喊:“我们会喝⼲你的 啤酒红酒。”在⼀起⾼歌的时候,我们会流着汗⽔紧紧地拥抱对 ⽅。对于⼀些华⼈队友来说,这首歌是他们英语的极限;对他们来 说,他们所能理解的仅是歌曲中那些特定的脏话、粗⼝炸弹。(不

48


用说,本章开头的两⾏歌词,是这首歌中仅有的适合出现在基督教 书籍中的内容)。 赛后,整个团队便会前往当地的酒吧——也就是铜锣湾队的主 要赞助商——喝⼀杯庆祝。我们⽆论输赢都会庆祝⼀番。在周六每 场比赛之后,整个球队的⼈都会现身,包括男⼥球队以及跟球会有 关的所有⼈。⼤家⽆论输赢都会聚首酒吧。对我来说,单是这份合 ⼀、紧密团结的关系,已是⼀份莫⼤的快乐。身为球会的领导和队 长之⼀,我⼀直努⼒灌输运动员精神这独特的⽂化。在经历⼏个赛 季后,我可以真⼼诚意地说:铜锣湾榄球队具备了这种⽂化,我们 已成为了⼀个真正独特的群体。 我们不单单是队友,我们是⼀个群体。我们之间有⼀份真正的 情谊。没有⼈认为自⼰比别⼈优越,更没有⼈自负自⼤。我们中间 有⼀份真正的团队合作精神。不用多说,我们不是世界级的劲旅 ——我们甚⾄不是⼀个超重磅,外援为主⼒的团队,但我们绝对是 ⼀支真正的团队。这份特质比我所参与过的任何球会更浓厚。⼀周 复⼀周,团队聚集在⼀起认真训练和比赛。每多⼀次训练、每多完 成⼀次赛,我都感到团队更加紧密地连结在⼀起。 或者⾄少,那是我所认为的。

49


50


现实 “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座城和⼀座 塔,塔顶通诸天,可以扬名立姓,免得我们 分散在全地上。’” ——创世记 11:4

51


香港每年都会举⾏七⼈榄球赛,近年这已逐渐变成⼀项举世瞩 目的体坛盛事。有⼀年,我在观看斐济榄球比赛时,突然留意到他 们的球衣前面印着“腓4:13”。那指的是《腓立比书》的经⽂章节, 强调借着加能⼒给我们的耶稣,你我可以做成⼀切的事。由此,我 便萌⽣了⼀个想法。 假如我们榄球队的球衣上也印上圣经经⽂,那不是很好吗?那 将是对主明确的尊崇,还有什么更好的⽅式传扬祂呢?⼀群全⼒以 赴、同⼼合⼒的队友,以身上球衣的经⽂章节,⼀起宣传圣经、⼀ 起传扬耶稣,那该多好啊! 当时,我已成为铜锣湾榄球会的主席。因此,我比以前拥有更 ⼤的影响⼒和决策权。我向队中的基督徒朋友提出这想法,他们⼀ 致认为这是个好主意。于是,在接下来的赛季中,铜锣湾榄球队的 球衣前面出现了“约3:16”的字样。为了清晰地传递信息,避免观看 者对我们推⼴的信息产⽣疑问,我还在球衣不同地⽅绣上“道路”,“真 理”和“⽣命”的字样。 我们在这个赛季的成绩,跟过往⼤部分赛季差不多,也就是 说,我们输的场数很多,但是,我还是很⾼兴很满⾜。我知道整件 事并不单单在于获胜,当然,我很想赢,但我正在建立⼀些更重要 的东西。我在建立⼀种队友互助、忘我投⼊和同⼼协⼒的⽂化;我 在建立⼀种真实地体现运动员精神的⽂化,⼀种以正确⽅式⾏事的 ⽂化。将“深层热⼒”膏揉满双⼿,故意踩踏对⼿的日⼦已经过去

52


了。⽽且,我相信假如我能建立这种⽂化,其他⼀切——包括连场 胜仗,都会随之自动发⽣,那感觉就像进到电影《梦幻之地》 (Field of Dreams)中著名的⼀幕,凯⽂·科斯特纳(Kevin Costner)扮演的角⾊听到⼀个声音:“如果你将它建造好,他就会 来”。这驱使他在⽟米田中央打造了⼀个正规的钻⽯型棒球场。同 样地,我相信假如我能将自⼰所理解的完美运动员精神刻印在铜锣 湾榄球会上,那么完美领域、完美关系和完美管治就自然会到来。 可悲的是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随着败绩累积,裂缝便开始形 成,指责的⼿指开始寻找对象——也就是我。有⼈开始投诉我不当 地使用球会资⾦,我被指责推动个⼈理念,没有尽⼒争取榄球会的 最⼤利益。“利益冲突!”他们部分⼈抱怨道。 裂缝逐步演变成全面的分裂,我深受伤害。令我震惊的是:这 些⼈、我的队友、与我⼀起奋⼒拼搏的球员,竟会指责我存有私 ⼼,妄顾他们的利益。难道他们不明白我这样做是因为我爱他们 吗?他们竟看不出我想要的只是让他们更了解耶稣是谁?祂在⼗字 架上为我们做了什么?他们竟然认为在球衣前面印上圣经章节是挪 用资⾦? 我开始感到被孤立,⽽且这感觉日渐加深;这种感受不仅来自 铜锣湾队的成员,更来自上帝。我完全⽆法理解问题出在哪⼉?我 为上帝的荣耀做了⼀切,祂竟然没有为我站出来。

53


最终我离开了铜锣湾榄球会。当时,我被神召唤,前往蒙古宣 教数年。我如释重负,因为不需要再处理铜锣湾队的内⽃了。然 ⽽,这并没有令我释怀,在很久以后,我内⼼仍然纠结于为何我所 打造的“完美”⽂化竟成了我的对立面。虽然当时我没有意识到,但 这深层的伤害影响了我与亲⼈、同事和其他朋友的关系。随着时间 的推移,我内⼼深处的苦涩和空虚越来越严重,我过去的喜悦似乎 都已经消失,我对自⼰身⼼所经历的⼀切感到异常困惑。 我唯⼀能做的就是向耶稣呼喊求助。 ⼏年后,在我思考《创世记》有关巴别塔(也就是本章初引用 的经⽂内容)的段落时,圣灵让我明白到自⼰在铜锣湾榄球会所尝 试建立的完美⽂化,实际上并不是为了上帝的荣耀,我曾经以为 是,但实际上我深陷于忙碌和筹划之中、被创造完美运动团队这使 命所奴役,以致我忘记了我是为了谁去做这⼀切。简⽽⾔之,这项 建立正确⽂化的抱负⼏乎成了我存在的理由、我的偶像,⽽在它面 前我只是个奴⾪。我的身份已经与铜锣湾榄球会错误地交织在⼀ 起,我将呼召我的神和自⼰应召从事的⼯作混为⼀谈。 主向我显明,我没有意识到自⼰之前所做的实际上是试图打造 个⼈版本的完美领域、完美关系和完美管治。但⽆论我们多努⼒, ⽆论出发点多好,⼈类自⼰所能构建的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是完美 的。

54


身份 “你们所受的不是奴仆的灵,仍旧害怕, 所受的乃是⼉⼦的灵,凭此我们呼叫 ‘阿爸,⽗’。” ——罗马书 8: 15

55


有⼀点⼗分值得我们注意——耶稣在世上开始事⼯时,祂做的 第⼀件事就是接受洗礼,就如我们今天受洗⼀样,耶稣领洗是祂公 开宣告自⼰与上帝的关系和身份。《马可福音》⼀章⼗⾄⼗⼀节上 记载,耶稣从⽔里出来,圣灵像鸽⼦般降临在祂身上,⽽⽗神则表 达了自⼰对祂⼉⼦的爱和喜悦。 耶稣基督是完美的上帝之⼦(祂自⼰实质就是上帝),祂向世 ⼈展示我们应该怎样活出神国⼦民的身份,且在日常⽣活中追寻祂 的榜样。 那时候,我试图仿照⿊衫军的运动员精神打造铜锣湾榄球会。 在它没出问题之前⼀切都⼗分美好,由于我把个⼈身份建基于我所 建立的球会及团队上,当它们瓦解时,我自⼰也变得支离破碎。 我想起保罗写给帖撒罗尼迦⼈的第⼀封书信,在五章⼗六节, 他嘱咐他们“要常常喜乐”。我们可能以为保罗只是随⼿写上这句 话,也许他那天过得很不错。但在《腓立比书》四章四节中,保罗 写了类似的内容,并且敦促腓立比⼈:“你们要喜乐!” 保罗写信给腓立比⼈时他正身处狱中!然⽽他仍能劝勉弟兄姊 妹保持喜乐。他随后甚⾄告诉他们不要为任何事情忧虑,在任何处 境中都要感谢上帝,这些都是保罗在监狱中写的。 我们由此可见,保罗深知自⼰在基督里的身份,因为只有把自

56


⼰的身份深深植根于基督之中的⼈,才能够⽆论景况如何,仍然欢 喜快乐。 圣经中还有另⼀个类似的例⼦,⼤卫王是另⼀个把身份深植于 上帝之中的⼈。即使⼤卫在最⿊暗的时刻,他依然能够赞美上帝, 并在《诗篇》⼆⼗三篇宣称自⼰不怕任何邪恶⼒量,因为他知道上 帝——善良的牧⽺⼈会跟自⼰在⼀起。 对于信主已久的基督徒来说,以上提到的经⽂可能并不陌⽣。 说实话,这些对我来说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少,那对我的头脑 ⽽⾔并不陌⽣。但是,我逐渐明白,对这⼀切真正掌握却是另⼀回 事。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弄明白这⼀点。在许多⽅面,我现在仍在摸 索将身份植根于基督之中的真实含义,⽽要持守信⼼充分活出这⼀ 切,更是不容易。 但我知道:⾄关重要的是,在基督里我究竟是谁。 在求索的路上,我的信⼼在增长,我在基督里的身份也愈加清 晰。与此同时,我领略过保罗所说的喜乐,经历过坎坷,也像⼤卫 那样⽆所畏惧。这个过程很漫长,⾄今仍未完结,但圣灵⼀直温柔 ⽽耐⼼地陪伴着我,引导我信靠祂,在耶稣里确信自⼰的身份是获 得⼼灵自由的唯⼀途径。随着我开始信靠祂,便能够慢慢摆脱⽣命 中的创伤和负面情绪。我正踏上通往超自然疗愈的道路,我重拾以 为已经消失的喜乐,衷⼼渴望见到神的领域、关系和管治再现于 世。

57


我与铜锣湾榄球会重建关系,这给我带来颇⼤的满⾜感。从蒙 古回到香港后,我跟铜锣湾榄球会的前队友和董事会成员会面,我 们多次倾谈,坦诚分享,临别还互相拥抱。这让我感到彼此关系重 归于好,其乐融融。原来,当我认清自⼰在上帝眼中的位置就能够 摆脱过往经历的深层伤害和被背叛的感觉。此外,我甚⾄能够跟早 前极为怨愤的对象和解,并真诚地以爱相待。⼀些不是榄球队的亲 友曾经变得冰冷疏远,但我们的关系也同样得到修复。前美国职业 棒球⼤联盟投⼿维克多·布莱克(Victor Black)总结得很精彩: “我并不是说世间的财物邪恶。我说的是,你我的关注重点应 该放在送礼者身上。假如你我尊崇⽗神,我们就会得到喜乐,也就 是源于耶稣的牺牲和上帝之信实的喜乐。” 身为基督的跟随者,我的身份必须根植在基督内。我所做的⼀ 切也必须百分之⼀百地植根基督内。 在《歌罗西书》⼆章六⾄七节中,保罗写道:“你们既然接受 了基督耶稣为主,就当继续在他里面活着;在他里面⽣根建造,信 ⼼坚固,正如你们所学的,常存着感恩的⼼。”因此,身为基督徒 运动员,我的最终目标不是成为球场上的赢家,也不是打造真正的 运动员精神这神话般的团队⽂化,或以公平公正的⽅式夺标。 身为基督徒运动员,我的使命首先是要在基督里认识自⼰身为 上帝⼉⼥的身份。随之⽽来的是参与祂国度事⼯的殊荣。以这些为 出发点,我要尽⼰所能,令自⼰⽣活的世界更像天堂。只有这样,

58


你和我才能在⼈间逐渐看到上帝的完美领域、完美关系和完美管 治。在《加拉太书》三章⼆⼗六节中,保罗写道:“所以你们因 信,在基督耶稣里,都是神的⼉⼦。” 他又在四章七节接着说:“可见,从此以后,你不是奴仆,乃 是⼉⼦了;既是⼉⼦,也就借着神成为后嗣。” 当我们领受基督毫⽆保留的爱、⽽悔改并信靠耶稣时,你我的 ⼈⽣就成为神的国度的⼀部分。与此同时,我们自⼰的身份也改变 了,你我究竟是谁呢?——我们不再是奴⾪,成为神的⼉⼥进⼊完 美的神的国度,你我都从困境中解脱,不再被世俗的忧虑所束缚, 不再随时间的潮流⽽沉浮。上帝完美的国度反过来要逐渐把你我周 遭的环境转化成祂完美的领域、关系和管治,由此彰显祂的荣耀。 若我们再回想⼀下新西兰国家榄球队,就得承认他们多年的努 ⼒的确取得了巨⼤的成就。⿊衫军在榄球界中出类拔萃。他们构建 了⼀种追求卓越的体育⽂化,数⼗年⽽不衰。我想,⼤多数⼈都会 预⾔这仍会延续下去。不过,可会有⼈保证⿊衫军的⽂化会能经受 得起时间的长期考验——比如两千年之久呢? 我所能想到最叫⼈惊讶的组织——按其⽂化、队⼯和持续⼒⽽ ⾔,是《使徒⾏传》中的早期教会。在耶稣升天之后,祂的门徒和 跟随者聚集⼀起成为了我们今天所认识的教会的基础。

59


在《使徒⾏传》四章三⼗三⾄三⼗五节中,路加写道:“使徒 以⼤能见证主耶稣复活,众⼈也都蒙⼤恩。当中没有⼀个⼈缺乏, 因为有产业的⼈将田产房屋都卖了,把所卖的钱拿来放在众使徒脚 前;照各⼈所需用的,将钱分给各⼈。”假如我们花点时间思考这 现象,就不能不为此感到兴奋。这些⼈被圣灵充满,意味着基督 ——神完美国度的彰显——掌管了当中每个⼈的⽣命。他们都有同 ⼀个愿景,每个⼈都联结⼀起,意见⼀致。他们各⼈在神的国度里 都活出身为⼉⼥的身份,每个⼈都各自展示出对团体⽆私的付出, 实属千古绝唱,在早期教会中许多门徒和长执甚⾄牺牲了⽣命,⽽ 他们当时为之出⽣⼊死的追求,⼀直延续两千年,⾄今仍以现代教 会的形式存在。 对我来说,《使徒⾏传》中的早期教会是强⼤⽂化的终极示 范,也最明确地阐明了若非以神的国度为中⼼去建立的⽂化就绝不 可能长存,也不可能完美的。

60


更衣室时刻 用⼀点时间沉淀反思。 1. 你可曾出现了身份危机? 2. 上帝的⼉⼥的身份会怎样影响你的⽣活⽅式呢?

61


62


基督⼈精神

63


“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稣。” ——使徒⾏传 9: 5

64


道成⾁身 “道成了⾁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 有恩典有真理。我们见过他的荣光,正是⽗ 独⽣⼦的荣光。” ——约翰福音 1: 14

65


⼆○⼀六年⼗⼀月,亚洲基督教学校的教师在香港举⾏会议。 期间,我首次接触到基督⼈精神这个概念。当时,我放下基督教国 际神召会(International Christian Assembly)执⾏牧师的职务⼀ 年,进到⼀所基督教学校担任校牧。近千名教师参加了这次会议, 各讲者则就教学⽅法、课堂参与、课程发展等教育课题发表研究⼼ 得。⼤会的主要环节,由多位主题讲员轮流负责,之后则有分组会 议,让部分讲员更深⼊地分享各自的专题项目,其中⼀个分组就以 体育课为研讨主题。虽然当时我并非体育老师,但内⼼的“运动员” 却禁不住被这特别会议所吸引。所以,我就加⼊了这个分组会议, 细听讲员论述我们要如何设计体育活动,才能更有效地将基督教价 值观灌输给学⽣。那是个⽣动有趣的演讲,我确实学到了⼀些实用 技巧,通过竞赛活动中的学习体验向学⽣传递⼀些圣经原则。 然⽽,在我⾛出那个分组会议时,内⼼却有⼀份不满⾜挥之不 去。那并不是深层的不满,它更像是⼀种隔靴搔痒的难受。当我仔 细反思讲者分享的内容,我发现自⼰并没有⼼悦诚服,更准确地 说,我认为身为体育领域的基督徒应该有更多贡献,⽽基督徒运动 员的影响⼒也不⽌于⼏段妙语名⾔或实用教学法。在我看来,基督 徒必定有更好的⽅式,借体育竞赛呈现上帝的话语、分享那奇妙的 福音信息。 差不多同⼀时间,我教会的主任牧师张联强(Edmound Teo) 开始了以神的国度为主题的⼀系列讲道。这后来成为国度运动的基 础,以此重新定位我们教会的召命。简⽽⾔之,这系列讲道的中⼼

66


是:神的国度就在此时此处。祂的国度不是个遥不可及的地⽅,不 是我们死后才能进⼊的;它可以出现在此时此处、就在眼前。⽽正 当我浮想连翩,设想神的国度与竞赛体育活动如何相互联系时,⼀ 节经⽂出现在我脑海中:“因为神国的印证不在乎空谈,乃在乎权 能”(哥林多前书4:20)。它催使我进⼀步反思:我认识的老师或体 育教练,没有⼀个会花⼤量时间解释理论或球状体移动的物理原 理。通常来说,孩⼦被分派⼀个球,⼀个球拍或其他所需的运动器 材,然后就被鼓励去试试。当然,期间会有些教学、解说和指导, 但都是在实际参与游戏中进⾏。事实上,据我所知,这已成为教授 所有科目的趋势好⼀段时间了。学⽣很少或不再单凭阅读或聆听老 师照本宣科地去学习。现在到处都是“体验式学习”。不论学科是体 育、数学、英语还是历史,我们的学⽣都是边做边学。他们不单用 头脑参与,还得让所有的感官投⼊其中。 我禁不住思考,神的话语是否也应如此传递,让我们所有感官 都投⼊参与呢?我后来再深⼊探究圣经教导,惊讶地发现这正是耶 稣教导我们的⽅式。 让我们细读本章开头引述的那节经⽂。约翰指出:“道成了⾁ 身,住在我们中间”。换句话说,耶稣来到世间,跟祂的⼦民⼀起 共度时间——若你把医治病患,喂养成千上万的⼈和⾏奇事神迹等 情况称为共度岁月的话。祂以⾎⾁之躯跟⼈们在⼀起,与门徒⼀同 ⽣活作息,并且牧养成千上万追寻希望的⼈。你可以想象,祂的临 在必定极其震撼吸引众⼈。耶稣那样深爱祂的⼦民,并向他们显明

67


道路、真理和⽣命,触动⼼灵,发⼈深省。 我们必须谨记以下的事实,圣经并不是单单印刷在书页上的⽂ 字或古卷上的遗墨,⽽是活灵活现在耶稣的⽣命之中,祂和⼈们⼀ 起吃喝饮食、⼀起欢呼、⼀起落泪。祂的所作所为,犹如慈⽗恩待 孩⼦⼀般。 在耶稣传道的三年间,祂与众⼈同在,让当时的⼈能够体验⼀ 切。假如你想想我们的主的全能神性,就会明白祂只需⼀弹指,便 能完成祂的事⼯、成就所有的神迹,但他并没有这样做。 在《马太福音》⼗四章⼗三⾄⼆⼗⼀节中,我们看到耶稣喂饱 五千男性的经⽂(如果你把妇⼥和⼉童计算在内就更多)。如果祂 想,祂本可以轻易让食物魔法般地出现在⼈们面前,祂本可以让每 个⼈的饥饿都立即消失!但祂没有那样做。 在《约翰福音》⼗⼀章,当拉撒路病了,耶稣可以很轻易地消 灭这种疾病。或者,如果祂只是想证明自⼰超自然的能⼒,祂可以 不费周折,立即让拉撒路复活,但祂并没有这样做。在⼗⼀章三⼗ 五节中,我们看到“耶稣哭了”,然后才叫拉撒路从死里复活。耶稣 与我们⼀起经历⼈世的平凡,也让我们目睹祂的超⼈能⼒。 显然,祂道成了⾁身,住在我们中间,与我们共度岁月,与我 们朝⼣相处,这对祂来说⼗分重要。祂让你我体验祂的⼀切,感同

68


身受,浸润⼼灵。我们得⼒于祂的临在,享受与祂亲密的关系,神 的国度在⾎⾁之躯当中真实临在。 当我反思这⼀切,很快就清楚认识到,对我⽽⾔身为运动员又 是基督追随者,重要的不是不惜⼀切赢得胜利,也不是以公平正确 的⽅式获胜,又或者加⼊⼀支优秀的团队,这些并非⽆关紧要,但 它们不应该成为焦点或主要目标。保罗在《提摩太前书》四章⼋节 中写道:“操练身体,益处还少,惟独敬虔,凡事都有益处,因有 今⽣和来⽣的应许。” 同样地,⽆论我的意图多么⾼尚或属灵,身为基督徒运动员所 真正关⼼的,并不是争取或创造我的领域、我的关系或我的管治。 说起来可能很老套,但身为基督徒运动员,⼀切应该以基督为 本。多年以来,我⼀直学习和摸索,试图去了解上帝,认清自⼰在 祂的国度中的身份,并且实实在在地建立自⼰与基督的关系。我由 此发现,上帝把对运动的热情和恩赐加给我,好让我可以尽自⼰所 能,凭借与祂的这份强⼤⽽独特的关系,向世⼈展现神国度的⼤能 ⼤⼒,这就是我所说的基督⼈精神了。

69


70


见证 “我们知道爱 ,是由于主为我们舍命 ,因此 我们也当为弟兄舍命。” ——约翰⼀书 3: 16

71


在我离开铜锣湾榄球会四年后,上帝仁慈地重建我,让我修复 与球会的关系。我渴望再次参与香港本地榄球比赛活动,到了⼈⽣ 的这阶段,我参赛的黄⾦日⼦显然已经过去了,但我仍然希望能够 为自⼰⽣命中如此热爱的运动出⼀份⼒。当我与香港榄球总会讨论 后,他们表示⼿上有⼀个项目正在寻找领头⼈,总会在香港的使命 之⼀是在基层推动榄球比赛,这是总会最重视的使命,⽽刚刚提及 的项目正是其中之⼀。 该项目要在⼀小群⼗多岁的男孩身上下⼯夫,他们⼀直归属于 另⼀个榄球会,如今则要他们创建新的独立球会,其中要处理⾏政 ⼯作,包括从零开始建立榄球会的基础设施,还要着⼿寻找和招募 本地⼈才,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球员,能够与“⼤男孩”拼⼀拼。这是 ⼀项长远的开创⼯程,需要投⼊⼤量的时间和精⼒,但前景却令⼈ 兴奋。 难题之⼀是该项目将以⼀个名为天⽔围的地区为基地。我可以 保证,当时假如你问⼀个⼟⽣⼟长的香港⼈天⽔围在哪里,他可能 没有任何头绪。事实上,天⽔围⼗分靠近香港和中国的边界。当我 的朋友——他在香港⼟⽣⼟长,首次来到天⽔围(自然要依靠⾕歌 地图引路),就被⼀个路标吓了⼀跳。因为上面写着“此线前往中 国”。实际上,天⽔围与中国如此接近,以致驾驶者可能⼀不小⼼ 就误⼊中国境内(或误闯边境管制区)。 我要强调⼀点,香港本身面积不⼤,如果说香港的⼀个地区靠

72


近中国边境,那意味着它离市中⼼⼤约有⼀小时车程。我知道在⼀ 些国家,居民每天要开⼏个小时的车程去上班。然⽽,对许多香港 ⼈(包括我的朋友)来说,在⾼速公路上开车⼀小时,就好像去到 了世界尽头。 总⽽⾔之,天⽔围是个相当偏僻的地⽅,以致很多香港⼈都觉 得太远了,不想涉⾜。但对我来说,天⽔围项目正是我想要的,在 寻求上帝的指引时,我内⼼感到全然平安,让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和 太太,三个孩⼦从便利的市中⼼迁到偏远的市郊。 作为球会的创始⼈之⼀,我身兼多职。我要指导和委派职员, 处理球会的⾏政事务;我是球队的主教练,我也尽⼒牧养球员和周 边社区的⼈。数年后,随着越来越多的球员加⼊球队,我们成立了 正规的管理委员会和必要的章程,并且选定熊猫作为团队官⽅吉祥 物,由此成功让天⽔围榄球会成为⼀个正式的香港榄球会。然⽽, 尽管我积极与球员和当地社区建立关系,但我们之间的日常对话仍 主要集中在球会后勤和球队每周比赛表现上。由于我和球员的关系 只停留在双⽅球会角⾊的层面上,因此我虽身为教练或管理者,但 在教牧关怀⽅面所为甚少。 这不⼤理想的互动情况,直到我遇到⼭姆牧师才出现转机。他 喜欢榄球,并且希望加⼊球会。⼭姆最初只是社区居民,与队友和 其他球会成员相处久了,自然就熟悉起来。由于他身上没挂着教练 或球会创立⼈的“头衔”,天⽔围球员反⽽能够更轻松地向他敞开⼼

73


扉。他进⽽开始关顾牧养他们,不带任何特定目的或附加条件。他 平易近⼈,以信取⼈。⼏年之后,球员开始向⼭姆畅所欲⾔,真诚 分享个⼈问题、家庭问题,并寻求他的建议。我们的球会成员即使 不是基督徒,也能感受到他真诚的爱与关怀,会请求他为他们的个 ⼈⽣活、伤员痛楚以及⽣活中各种事情祷告。不久之后,他们更邀 请⼭姆去他们家作客。 日往月来,⼭姆和我在天⽔围的关爱牧养开始出现奇迹般的突 破。天⽔围榄球会的主席刘思航特立独⾏,当时并不是基督徒,事 实上,说他不是基督徒,已经算是客⽓了。他最初对基督教以⾄所 有宗教都⼗分抵触和抗拒。但是,跟⼭姆和我相处了⼀段时间后, 思航决定将⽣命献给基督。我们并没有试图把福音硬塞进他的嘴 里,也没有施展所谓的“圣经攻势”。我们所做的就只是以耶稣爱祂 ⼦民的⽅式去爱他。 新的⼈⽣体验使思航深感触动,他决定要尽快领洗,他觉得在 教堂内接受洗礼还不够,因为对思航来说,榄球会才是他遇见耶稣 的地⽅,所以必须在他喜爱的社群面前、在榄球场中,公开宣称他 的信仰和他与基督的关系。因此,在⼀场榄球赛后,我们找来⼀个 通常用作冰桶的⼤型绿⾊垃圾桶,注满⽔后,我们便在他的社群面 前为这位天⽔围榄球会主席施洗。这洗礼没有任何⼀个环节依照传 统;反⽽周遭又湿又滑,围观的⼈⼤多是非基督徒,⽽且那时不少 ⼈已经开始⼤⼝地喝赛后啤酒。那绝不是我们今天想象中教会举⾏ 洗礼的画面,⽽且我得承认,我自⼰也从未见过这样的洗礼场景。

74


然⽽,这不就是耶稣昔日所做的事吗?当耶稣深⼊民间时,祂 并没有只专注于与宗教领袖或自⼰的门徒交流。相反地,祂刻意腾 出时间与税吏、妓⼥、痲疯病⼈和当时的边缘⼈群密切接触。在天 ⽔围的日⼦,在朋友的介绍下⼭姆和我认识了英国和澳⼤利亚的康 体牧养事⼯。在他们的引导下,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将牧养带⼊康体 的价值。我们不应将特意关照个⼈的安宁康乐与其他使命混为⼀ 谈,也不应让它削弱及扰乱其他的事⼯和职能。此外,在康体牧养 培训中,我们学会了五项原理:王⼦(prince)、临在 (presence)、祭司(priest)、牧师(pastor)和先知 (prophet)。简⽽⾔之,我们必须以“王⼦”或“⽗王之⼦”作为身份 的基⽯,明白自⼰在社群中的定位。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成 为祭司(代祷者)、牧师(关顾者)和先知(上帝真理的发声 者)。 我从⼼底知道自⼰渴望成为发声者和关顾者,能够向天⽔围榄 球会成员传递上帝鼓励的话和真理——事实上,当我在铜锣湾球会 时已经有些启发,但唯有在我认定自⼰是祂的孩⼦、祂的王⼦,以 及立定⼼意向我的社群开放时,才可能激活上帝赐给我的礼物,好 好宣讲祂充满知识、劝勉和医治的话语。我向球员开放自⼰并不是 为了令他们在榄球比赛中表现更出⾊或教会他们各自位置上的技 能,又或向他们灌输团队合作和运动员精神的价值观,好让我们在 榄球场上取得胜利荣耀。我是⼒图让他们建立纯真的关系与他们相 处与共,用⼼体验他们,又让他们充分体验我。

75


当⼭姆和我继续在天⽔围实践这些原则时,就蒙福目睹神的国 度降临在我们的社区。在最近⼀次圣诞派对中,球会管理层要求⼭ 姆和我分享⼏分钟。毕竟,那是圣诞佳节,⽽球会的⼈都知道我们 是基督徒。由于这是由榄球会筹办的派对,所以酒精饮品自然随处 皆是。事实上,到我们分享时,房间内许多⼈已接近醉酒的极限, 但⼭姆和我还是上台简要分享了圣诞节真正含义的信息。随后,我 们感到被圣灵充满,可以为⼈祈求医治。我们邀请正感到疼痛或受 伤痛困扰的⼈上前,表示可以为他们得医治⽽祈祷。此时,球员⼀ 个接⼀个⾛近我们,有的表示自⼰膝盖受了伤,有的透露仍因先前 的脑震荡⽽头疼;我们按他们的需要以祷告服事。我⽆法确定那个 晚上是否有⼈得到医治。也许有,他们可能喝醉了,⽆法表达出 来。⽆论如何,能够以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式彰显上帝的爱,的 确让我们感受到蒙福和充满喜乐。 另⼀次类似的情况,发⽣在球会⼀名非常出⾊的球员身上。那 是举⾏联赛的日⼦,他却⽆法参加比赛。当其他队员都在热身,为 比赛做准备时,他却戴着太阳眼镜站在场边。我问他为何不换制 服,他告诉我他的眼睛被感染了,他摘下太阳眼镜,我可以看到他 右眼和周围出现皮疹,我就趁机问他可否让我为他的眼睛祈祷,他 有点吃惊,但最终同意了,我便开⼝祷告。那天晚上,我收到了他 的短讯:皮疹消失了,双眼的情况好转了! 赞美神! 突破和奇迹的故事还有很多。凭借上帝的恩典,天⽔围队的成

76


员都可以感受到基督的爱,如同强⼤的光芒,充满我们的周围并照 耀我们每个⼈。好些队员过去从未关注过耶稣,但现在却征询我们 的意见,分享自⼰祈祷的需要。其中⼀些新晋领受救恩的球会成 员,更自发担起培训未信队友的责任。这⼀切都没有预先计划安 排,我们没有特定目的或效绩指标。以上每个突破都来自上帝,荣 耀归给上帝。 我们不需要在球衣上印⼀节经⽂去宣传福音,我不需要使用 “深层热⼒”膏去取巧获胜。我们不需要向球员长篇⼤论,为加强团 队精神⽽去压抑自我。我们所做就只是保持开放,并让神的国度自 由地在我们这个群体中呈现出来,我们所做的只是尽⼒贯彻基督⼈ 精神。 为免我所说的不够清楚引起误解,我必须在此强调,天⽔围球 队曾经是,现在仍是榄球会。因此,榄球在我们的社群中占有非常 重要的地位——这也理所当然,并且我们每个⼈都努⼒练习,为比 赛做好充分的准备,又⼒求在球场上取胜。当然,有⼈的地⽅就有 内⽃,所以天⽔围球会也不能幸免。然⽽,与铜锣湾球会不同的 是,这次我能够放弃依赖自⼰的⼒量、自⼰的经验、自⼰的才能, 更彻底地顺服上帝。扪⼼自问时时刻刻依靠耶稣并非易事,我仍不 时要与自⼰属⾎⽓的性情搏⽃。不过,在不断提醒自⼰耶稣是谁, 在祂里面我是谁之后,如今我也逐渐能够先寻求祂的⼼意。正如耶 稣在《马太福音》六章三⼗三节中教导我们的:“你们要先求祂的 国和祂的义,这⼀切东西也会给你们了。”

77


78


粉丝 “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 ⼒,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 亚,直到地极,为我作见证。” ——使徒⾏传 1: 8

79


我由衷欣赏那些热爱自⼰球队的粉丝团,尤其是粉丝所⼒挺的 球队背负着连场败绩时,这份支持就更感⼈了。在美国,有⼏支球 队的粉丝以忠⼼闻名,⽽我马上就想到美式⾜球队⽔⽜城比尔 (Buffalo Bills)的粉丝。这些比尔队员从未赢过“超级碗”,⽽且这 个城市和专属体育场每年很早就冰冻刺骨,但粉丝的支持却始终如 ⼀。 在美国多个主要体育竞赛项目上,克利夫兰(Cleveland)民众 也以⼒挺其地⽅团队⽽闻名,即使克利夫兰长年累月都只有败绩 ——⾄少克利夫兰自⼀九六四年起,在任何体育项目中都未尝夺标 滋味;直到⼆○⼀六年,在勒布朗·詹姆斯(LeBron James)领军下 取得美国国家篮球协会(NBA)⼤赛总冠军才首度改变这宿命。 在英格兰,每个⼈都清楚知道,只有不计⾈车劳顿观看球队客 场作赛的才是该球会的忠实粉丝。任何⼈都可以在主场购票观看他 的球队比赛,但真正忠实的粉丝才会将来之不易的收⼊花在机票、 ⽕车票、汽车燃油上,前往对⽅球队主场的体育场。这些⼈不畏恶 劣天⽓,忍受主场球迷——通常是观众席⼤多数⼈的嘲讽;即使旷 ⼯也会抽时间观看球队比赛。鉴于他们支持的队伍不在家乡作赛, 这些粉丝克服以上种种阻⼒后,很⼤机会也只能够见证球队落败。 这些粉丝——我称之为“铁杆粉丝”——真的值得他们所支持的球队 给予⼀份认可! 所以说,体育迷很明显是非理性⽣物。为何要经历种种麻烦, 花上额外费用,只为了亲眼见证你的团队失败呢?这绝对是⼀个明

80


智的⼈会提出的合理问题。然⽽,身为某些球队的非理性粉丝,我 完全可以理解这些“铁杆粉丝”的⾏为。亲身见证你的团队作赛是别 具意义的,不论你的团队是输是赢,跟朋友说你就在现场目击及体 验所发⽣的⼀切,向不在场的⼈分享所见所闻,你會感到非常荣 幸!这样的粉丝不仅仅是粉丝——他甚⾄理当被指定为团队的⼤ 使! 其中⼀些“铁杆粉丝”甚⾄声称,他们愿意为所支持的球队⽽ 死。我确实曾听过很多粉丝表示,在自⼰支持的球队夺得⼏乎可望 不可求的锦标后,他们已死⽽⽆憾,当然这还没到为自⼰支持的球 队⽽死的地步。在⽆数的故事中,有⼈——特别是那些年纪⼤的 ——在目睹他的团队终于赢得最终胜利后哭成泪⼈,宣称自⼰可以 立即安⼼死去了。我确信克利夫兰市内这类“铁杆粉丝”的比例远比 其他地区⾼。这份热⼼支持、这种忠诚,很值得拍掌称誉。但是, 这些粉丝坚守这种“⾄忠精神”,他们是为了满⾜自⼰的快乐“舍命”, 他们是为了个⼈的满⾜感“舍命”。他们是为了⼀个渺茫的机会“舍 命”——希望支持团队赢得终极⼤奖后,可以自豪地表示自⼰曾经 在场、曾经为他们加油打⽓。很有可能,他们并非真的愿意为所支 持的团队放弃自⼰的性命,当然那也⽆可厚非。然⽽,在思考何谓 真正的“铁杆粉丝”时,我就不禁想到基督的使徒。 使徒同样是粉丝。为了成为见证⼈,他们跋⼭涉⽔,既要忍受 当地⼈的嘲讽,又要放下谋⽣⼯作。然后,他们向所有愿意倾听的 ⼈,细述自⼰所经历和目睹的事实。此外,就我们所知道的,这批

81


⼈⼏乎全都奉基督之名,为神的国度舍命。见证⼈的这种尽忠职守 确实不⼀般! 我们必须明白,对使徒来说,为见证耶稣⽽死是既理性又合理 的敬虔。使徒与耶稣有亲密的关系,他们经历过祂,又接受了祂的 爱。他们亲眼目睹耶稣为他们牺牲。既然毫⽆疑问主耶稣是为他们 坚持到底,以⾄面对死亡,那他们甘愿以同样的⾏为回报主,难道 不合理吗?假如各使徒没有这种感觉,我反⽽会认为有点不合理和 非理性!同样地,考虑到没有⼀支运动团队或职业球队曾为粉丝⽽ 牺牲,甚⾄也没有为他们做过任何称得上有牺牲精神的事,那就难 怪很少有“忠⼼”体育迷愿意为所支持的团队献上⽣命了。为了消除 任何疑问,我想明确指出:各使徒并非努⼒求死,他们的理想或目 标也不是为神的国度⽽死。《罗马书》⼗四章⼗七节说:“因为神 的国,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义、和平和圣灵中的喜乐。” 保罗在这里所要说明的是:当神的国度在我们里面,又被圣灵 激活时,在我们里面就会释放出超自然的平安和喜乐——即使我们 面对死亡,也能以圣灵带来的平安和喜乐面对,⽽神的公义将会战 胜⼀切。 路加在《使徒⾏传》⼀章⼋节指出,成为耶稣的追随者意味着 我们同时也被召去成为祂的见证⼈。在我们刚提到的早期教会中, 这些见证⼈⼤多数沦为殉道者。事实上,martyr(殉道者)这个词 来自希腊语martur,最初就被翻译为“见证”。因此,当基督要求我

82


们成为祂的见证,基本上就表明我们将要成为祂的殉道者。 这样的话,有⼈可能会问,“这是否意味着我也需要死?追随 耶稣是否必须死?”我斩钉截铁地回答:“是的!”圣经有很多关于个 ⼈死亡的章节。耶稣亲⼝在《路加福音》九章⼆⼗三⾄⼆⼗四节中 说过:“若有⼈要跟从我,必须放下自我,天天背起他的⼗字架来 跟从我。因为凡要救自⼰⽣命的,必失去⽣命;凡为我丧失⽣命 的,必得着⽣命。” 保罗给加拉太⼈的信(⼆章⼆⼗节)中写道:“我已经与基督 同钉⼗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所 以我如今在这身体所活出的是因神⼉⼦的信实⽽活,他是爱我,为 我舍⼰。”他还在《腓立比书》⼀章⼆⼗⼀节写下:“就我⽽⾔,活 着就是基督,死了就有益处。” 这里明确⽆误突显了关乎死亡的主题,特别是以我们个⼈的死 亡,荣耀耶稣基督。章伯斯(Oswald Chambers)说得⼀针见⾎: 我们常在个⼈经历中寻找奇迹,又往往将英雄式表现错当成真英雄 看待。华丽地经历⼀场危机是⼀回事;在没⼈看见、没有镁光灯, 甚⾄没⼈注意的情况下,用尽每天去荣耀上帝又是另⼀回事。即使 我们不刻意追求光环,但也难免希望有些许成果让⼈赞叹:“他是 多么神奇的代祷勇⼠!”,或者“她是多么崇⾼敬虔的⼥⼠!”假如你 真的委身于主耶稣,你会达到⼀个别⼈看不到的⾼度。⼈们只见上 帝的⼒量透过你⽽显现且⽣⽣不息。

83


我们希望能够说出:“噢,我刚从上帝那里领受了⼀个奇妙的 召命!”但是,要彰显上帝的荣耀,即使所做的是最细微的任务, 也需要那位道成⾁身的全能神在我们里面动⼯才⾏。要完全不被⼈ 注意,就需要上帝的灵在你我里面,使我们的⼈性绝对归属祂。圣 徒⽣命的标准不是⼈们眼中的成功,⽽是他的忠诚。我们往往将事 ⼯上的成功设定为自⼰的目标,但我们真正的目的应该是在⼈⽣中 彰显上帝的荣耀,在我们日常的⼯作⽣活中过着“与基督⼀同藏在 神里面”的⽣活(参阅《歌罗西书》三章三节)。我们的⼈际关系 应该被用来展现上帝的理想⼈⽣。 章伯斯所谈论的死亡,是我们向自⼰、向个⼈自我⽽死。我们 这些以自我为中⼼的⼈觉得必须经常上传自⼰所吃过食物的照片, 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自⼰日常的活动,对我们来说,向自⼰死绝非易 事。不过,我们必须这样做,我们必须放下自⼰、谦卑自⼰,好能 彰显上帝的⼒量,唯独显示祂的⼒量。 我希望在这里说清楚,虽然我相信向自⼰死是⽏庸置疑的召 命,但在⼈⽣旅程中,我们⽆可避免要面对自⼰⾁身的死亡,就像 众使徒当年为了祂的义所做的那样。耶稣在《马太福音》五章⼗节 对我们说:“为义受逼迫的⼈有福了,因为天国是属于他们的。”那 是叫⼈深思自省的信息;正如本书早前已提过的,对于真有价值的 事业,我们必须全⼒以赴、不惜⼀切。

84


更衣室时刻 用⼀点时间沉淀反思。 1. 你对“铁杆粉丝”有什么看法? 2. 基督⼈精神在你身上会展现怎样的⽣活模式?

85


86


压轴戏

87


“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 证, 然后末日才来到。” ——马太福音 24: 14

88


让比赛开始 “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尽性、尽意, 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条,也 是最⼤的。 其次的也相仿:就是要爱⼈ 如⼰。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切 道理的依归。’” ——马太福音 22: 37-40

89


在神的国度讲道系列中,我们教会的张联强牧师曾分享过以下 信息:“救恩是今日天堂在我里面,明日我在天堂里面。与其说它 关乎死后的⽣命,倒不如说它更着重此时此处的⽣活。” 张牧师其后解释道,我们自⼰为上帝的荣耀所能做什么并不是 重点,关键是因着耶稣为我们所成就的,我们禁不住献上我们的⼀ 切,并由此荣耀上帝。 是的,到了审判日,终极和完美的神的国度将永久地建立起 来。然⽽,当我们承认和忏悔过去的⽣活⽅式,并接受耶稣基督为 主和救主时,神国度的丰盛就会在此时此地激活。⼀旦神的国度在 我们里面被激活,基督⼈精神就会贯穿我们⾔⾏,引领我们的未 来。 我相信,你我在天堂将看到的,在世间是可以见证的——关系 可以修复;病⼈可以得到医治;破碎可以复原;你我可以在圣灵里 体验到没有污秽的喜乐、平安和公义。 我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基督徒运动员开始领悟和崇尚基督⼈ 精神,我们会见证到所属的体育社群以强⽽有⼒的⽅式与耶稣—— 神的国度的化身——相遇。 我⽆法确知上帝在我后半⽣要如何使用我和我的家⼈,但有⼀ 点我可以确定:我百分百会竭⼒贯彻基督⼈精神。我希望亲眼目睹

90


祂国度的极致⼤能。我希望让基督在我里面激活祂的国度。不论耶 和华要我们前往何处,不论是耶路撒冷、犹太、撒玛利亚,还是地 的四极,我要在⼈间经历并体验神的国度! 那么,我们将会在天堂玩竞赛运动吗?我不知道。我内⼼的运 动员猜测:耶稣会喜欢⼼⾎来潮时踢⼀会⼉⾜球、打⼀下篮球。我 再预想,当我最终去到天堂,与我的上帝面对面时,我若邀请祂来 ⼀局篮球赛(反正在永恒之中时间是不成问题的),他也不会感到 不⾼兴。更⼤胆些想象,我们或许能召集⼀群属天弟兄,寻找⼀处 开阔空间,同⼼敬拜耶稣——透过体育运动尊崇敬拜祂。 不过,即使以上⼀切真的发⽣,我也非常肯定⼀点,天堂中的 体育竞赛跟你我认知的将不同。 竞赛运动将不涉及胜负输赢,因为上帝早已取得了胜利。 那不会关乎个⼈荣誉,因为⼀切的荣耀都属于耶稣。 那不会在乎谁更快、更强或更出⾊,因为这些对宇宙的创造者 来说都不重要。我真的不知道那将会是怎样的,但我知道⼀件事: 就是当你我在此时此地活出《主祷⽂》,我们⼀定会在⼈世间瞥见 天堂的美好! 让祂的国降临,让祂的旨意成就!

91


92


93


94


Christmanship 旨在于将上帝的国度,超越康体社团的范围, 透过我们日常⽣活成为强⽽有⼒的见证。郑政浩借由本书分享 他个⼈身为耶稣的跟随者以及作为⼀名运动员是如何在他的⽣ 命中体现神的国度的⼼路历程。

95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