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發起人簡介
平地學生電影節
平地映社
學生哥的定義係,
重點是學習交流,
2014 年秋分成立,
發達四肢,海綿頭腦,
而不是入到影展就自命名導或在海報加幾粒花。
發起人唔係電影教育工作者就係獨立電影導演、
對世界有諸多幻想,鐘意發表創作,
放映和延伸討論唔少得,
仲有幾件攪藝術的朋友搭單。
唔是昨天,唔是明天,係今日,
簡單黎講就係學完仲會生啲野出黎 。
也想做到讓「學生電影」進入公眾視野,
虛名背後,藏著一窮二白嘅靈魂,
我地要用應有嘅影像生活態度,去取代現有嘅金碧輝煌,
走走糴糴,將週邊智識吸吸吸,頭頂仲有枝梭角。
展示商業電影或廣告本位的微電影以外,
窮得只剩下浪漫,也叫做勉強俾得起青春。
一切純為商業建制服務唔該到此為止。
趁仲未變成電影老屎忽 s,
映社做嘅野唔算偉大,都只係要變成一個資源平台,
不如同學生平地一聲雷,重新探討映畫嘅力量。
無論本土或國際,大師經典定學生作品,
平地映社不是大白象,而是回應現世的產物。
影像作為一種創作媒介嘅多元想像。 唔會俾面個老土社會, 唔啱就屌,啱就學少少,思潮處於流動可變嘅狀態 。
趁學生電影節這個朵仲未俾各大院校騎劫當成攞威項目前, 平地映社倒不如先造成嘅定現實,將個名號納左番黎先。
只要夠正,我地都會攞去推廣、教育、評論、交流,
唔信可以睇下每年各大電影學系嘅畢業展,
就算未能將電影節變成每年學界好玩事,
影像藝術本身係一種滋養生命嘅手作仔。
延伸佢地嘅藝術和文化價值,進而探問影像和電影經驗。
夠膽講係百花齊放。
都盼望學生進入工業之前,
可惜黎到今日,已經俾龐大嘅商業社會綁架左,
於現代社會脈絡下如何突破觀與映的二元關係,
展現一代年輕創作者的想法和視野,
立於平地,遠眺近觀, 碰撞更多可能。
淪落為鼓吹血併嘅廣告,假大空嘅微電影。
尋找更多可能。
但無奈是曇花一現。
色相背後,只係一堆可供消費和客體化嘅商品。
因為創意熱情將隨著畢業、搵工、投身工業而蒸發。
影像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和文化象徵,早就被強姦得爆了菊。
能夠克服生計頂硬上,持續帶著作者意識進行創作的, 每年只得野貓三四。
2
立於平地,遠眺近觀, 重新凝視影像為何。
一個組織,從不會無緣無故的成立。 特別是市面上已經有為數不少的電影機構,
平地映社成員
平地學生電影節的存在,就是作為一個聚腳點,
電影機構、電影節、電影活動時,
何梓埼 林森 黃飛鵬 黃瑋納 葉文希 盧鎮業
讓不同背景不同學院不同風格的同學切磋切磋。
如果建立沒有理由,只會變成一種地球垃圾。 3
選片就是放下 平地映社最初收到百多份學生短片投件時,既驚又喜。
但有資歷的專業人士,一般會有其品味及愛好,
得以重新呈現於本地觀眾的焦點之內,
驚是怕看不完投件人的心血,喜是見到學生的熱情。
有時也要為到自己的名聲而可能傾向保守慎言。
讓厭倦了主流電影價值的觀眾,
少不免會將一些另類、學生關注的題材排除在外,
可以重新發掘電影的可能性。
日以繼夜再繼日,
而評審出來的結果也很容易成為某種指標,
挑選了約四十部值得討論的學生短片進入次圈,
觀眾卻是被動的去接受。
從五湖四海招募了二十幾位選片義工,
無視權威,素人評審, 這種做法會遭跟風或吐棄?
用了差不多十四小時,共同觀看及討論次圈的影片,
開放平台,讓義工一同參與選片過程,
最後選了十六套本地學生電影作品作為最終的放映作品。
邀請不同背景的人共同參與選片,
未來是過去的答案,就讓我們見證。
雖然花費的時間相對較長, 平地映社初次籌備「平地學生電影節」,
選出的作品也未盡是映社成員杯茶,
抱著把電影回歸大眾的信念,
但這個學習聆聽,嘗試放下自己的過程,卻絕對值得回帶。
膽粗粗放棄邀請電影業界或有學術地位的前輩做選片評審。 無論是電影發燒友、上班族、中學生都能夠平起平坐圍起 這個決定並不容易,一班素人評審,會否不能服眾?
來討論電影、互相分享感受,將電影的可能性,
因為我們深知每一個投件的人,
從觀賞伸展到更闊的討論空間之外一同建構。
總希望比賽是最公平最公正。
4
既然選片並沒有科學的準則,
放映以外,我們希望能與觀眾共同建立觀影習慣,
我們最帶頭盔的做法是,
醞釀討論氣氛,
交給有權威的人去操縱影片的生殺大權。
令更多學生作品值得討論之處, 5
節目一
時速 24 公里的革命 Ridevolution 菠蘿冰 Iced Pineapple 牽牛花 Yeung Yeung with Cows 港漂 The drifter 不在家 Away from Home
【院校線】
3/13
(五)
19:00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視藝大樓 1 樓 104 室 *
香港浸會大學新影人幹事會邀請場
【社區線】
3/21
(六)
碧街 18 號 *
14:30
同場擺檔 道具地攤
導演將出席映後討論會
6
7
五部「空間與夢想」短片
家明 影評人,Twitter: kaming
看了平地學生電影節的「節目一」的五部短片,絕對的喜
港上中學,天天兩地奔波。礙於香港對內地人歧視,她一
經可以充滿張力。兩部短片的故事,無時無刻在我們身邊
出望外!
直不敢公開自己的身分。偏偏造物弄人,口齒伶俐的她被
發生。當下中港矛盾愈演愈烈,這兩部短片提醒我們,「身
老師安排參加辯論比賽(女主角演得真好啊!),要反對
分」從來不是一刀切;仔細看看,每個人都有苦衷。
最後還有唐智贇、蘇莎朗及鄧志朗的《菠蘿冰》。哈,他
題材不同,各有千秋,在在回應香港的當下。沒問過策展
香港政府容許內地人來港定居。母女感情寫及演得細膩,
人,但看完後的第一感覺,這可以是個關於「空間與夢想」
手法非常工整。本片何止關心「身分危機」,其矛頭直指
2014 年的雨傘運動教曉我們很多,其中之一是重新想想道
關於足球的,敘事頗見心思(先賣關子)。球場這個空間,
的影片組合。
教條式的辯論比賽以至偽善教育制度。獎狀與良知之間如
路的可能性。李昊的《時速 24 公里的革命》以城市騎單車
連接多少代人,承載過多少夢想(片首引胡適說:「人生
何決擇?我們讀書,朝思暮想的,到底希望自己變成一個
為題,訪問「慢騎主義」的朋友 Man,強調「自主生活」,
應該有夢」)?《菠蘿冰》的 side cast 厲害啊,講波真的
怎樣的人?
打破我們長久被地鐵(即大型商場)構建的城市想像,用
找來了「鍾仔」,還有杜小喬飾演球場士多小姐,最後還
單車靜靜起革命。走路太慢,坐車太快,騎單車探索城市
訪問了李健和及歐偉倫。片末的勵志歌曲動聽,學生短片 已具備運動電影的基本雛型了。
最喜歡《牽牛花》及《港漂》。黃勺嫚導演《牽牛花》是 紀錄片,拍上水丙岡村獨自養牛的洋洋,不辭勞苦。流浪
們拍攝時一定很愉快,氣氛透過作品感染觀眾了。影片是
牛遠離危機四伏的馬路,得到尊重及愛護,各賦予可愛的
鍾婕文導演的《不在家》跟《港漂》有些異曲同工,戲說
最好,「慢騎」不獨可以減排、做運動,還有地方掌故、
名字;一隻叫嗲嗲的受重傷了,洋洋設法把牠治好,讓人
可以作為《港》的「後傳」。女孩跟母親來港了,丈夫卻
說說地區故事。《時速》後半段,製作人還試圖從沙田騎
唏噓不已。《牽牛花》不徐不疾,沒有多餘的配樂、旁白
已撒手塵寰。母親曾對先夫許諾留港,於是母女在公屋相
單車到西灣河(兩個他成長的地區),踩了七個小時,過
感恩!很好的短片觀影體驗,感激促成「平地學生電影節」
或字幕;皓月高掛,寧謐、出世,這是個只聽見天籟與佛
依 為 命, 直 至 十 多 年 後 母 親 結 識 了 新 男 友( 她 的 中 學 同
程頗多波折。說也是的,香港的「車權」太大,「單車徑」
的朋友!
經的平和國度。洋洋最後一翻話教人感慨萬分,她的渴求
學),生活才起變化。斗室突然多了個陌生男人,女兒一
規範了我們的行縱。單車總是跟「郊遊」扯上關係,達不
(夢想)多麼卑微!剪接與聲音的配搭太有詩意了。唉,
下接受不到,經常借故逃逸。初看以為她發小姐脾氣,細
到真正「代步」的目標,《時速》於是想撥亂反正。當然
我們社會的所謂迅猛發展,伴隨著「文明」的侵佔剝奪,
看才知另有內情(留意片末字幕,讀著窩心)。由《港漂》
一切很初步,但愈來愈多人效法,難保一天美夢成真,香
背裡一共有幾多不為人知的犧牲?
到《不在家》,我們窺見新移民的苦況,兩地奔波固不好受,
港像台北一樣 bicycle-friendly,我們在市內自由騁馳。早陣
落葉歸根也有煩惱,因為香港生活空間實在擠逼。不用加
子 看 過 一 隻 叫《Cycling Shorts》 的 DVD, 結 集 美 國 廿 多 部
鹽加醋,電影人只管從現實取材,一個平凡不已的居所已
有關單車的趣味短片。真好,現在香港都有《時速 24 公里
黃天城導演《港漂》似乎也是「北區物語」。大陸女生來 8
的革命》。
9
時速 24 公里的革命 Ridevolution
時速 24 公里的革命 李昊
Ridevolution
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修新聞及傳播學系 2014 |紀錄|彩色| 18'10" |廣東話對白,中英文字幕
短評 「拍攝手法雖不夠專業,但欣賞導演抗衡傳統交通模式 的意念。影片具層次,先有導演個人觀察,再有訪問, 最後更親身體驗。」梁希婷
「當方便成為一種習慣,給了你甚麼,又從你身上奪去 甚麼。」 這是一部關於單車的紀錄片。 導演的話 當我們的生活瘋狂加速,變得規律化、規範化,上班上 學消費遊玩休息的路線和行為習慣都被計算好,充滿故 事、感情的人事物被強暴,換成沒有靈魂,亦不會變老
李昊,寂寂無名。 單純相信影像的影響力大得足以改變全世界。 電郵:steveli_2004@hotmail.com
的現代化建築物,到底我們還剩下甚麼可以經歷、可以 填塞官能感受? 由 於 世 界 變 得 這 樣 瘋 狂, 所 以 我 要 以 瘋 狂 的 手 法 作 回 應。在沒有保護裝備底下,踏單車跨越港九新界(當然 單車的規格和裝備必須符合交通守則)。
11
菠蘿冰 Iced Pineapple
菠蘿冰
Iced Pineapple
應智贇 蘇莎朗 鄧志朗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
短評 「故事橋段有點老套,但充滿青春的感覺,某些情節看 出導演有花心思設計。」譚兆聰
2014 |劇情|彩色| 31' |廣東話對白,中英文字幕
「充斥青春的味道,但對白過份設計,未免有點刻意, 劉川峰代表學校出征第二十九次足球比賽,足球飛往草
在尾段已不再風趣搞笑,且劇情進展平鋪直敍 , 令觀眾早
叢的那記十二碼,結束了他五年的學界生涯。另一邊廂,
已猜到故事的進展。動作場面製作用心,能感受到青春
上海理髮師父,人稱光頭伯伯的光叔,卻因為兒子出國
時的自己,令人回味!但文戲卻顯疏忽,人物關係未見
的昂貴費用而分神。作為川峰最後的一個暑假,他希望
親密關連。」杜震謙
能夠和隊友們打破沒有獎盃的宿命,而光叔亦重遇昔日 老朋友,二人同時為了不同的因由參加了「賴地硬足球 比賽」,誓要在這次比賽中稱王稱霸,到底小伙子隊和 老伯伯隊能否順利打進決賽,在足球場上一決高下?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畢業作品展(2014)
導演的話 「拍足球?邊有人睇㗎!」
應智贇
蘇莎朗
鄧志朗
川峰與隊長因足球走在一起。我們因電影走在一起。 電 郵:euro2004ballack@gmail.com / wenplus712@hotmail.com / christ08e@gmail.com
13
牽牛花 Yeung Yeung with Cows
牽牛花 黃勺嫚
Yeung Yeung with Cows
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 2013 |紀錄|彩色| 25'05" |廣東話對白,中英文字幕
導演的話 《牽牛花》說的是洋洋—這名收養了一百多隻流浪牛的 女子。她的生活方式和一群牛在一起的日子。她的竭斯 底里,她的困難,她的願望,她的遺憾。儘管,這是一 部紀錄片,但終究也是我們所看到的洋洋,紀存我們正
走到村口,行過幾條小路,聽過黑狗吠叫,繼續走,聽
在觀照的香港,還有這個世界。感謝電影,感謝生活。
到牛叫聲,看到一名女子,還有一百多隻牛。黑牛鬥氣,
短評 「把洋洋、洋洋與牛、洋洋與人的關係解釋得清楚、暖
老牛休息,小牛亂走。地上的泥土,天上的月亮。她的 願望,她的遺憾。
心,能引導我們反思,卻不煽情。」鍾敏然 第六屆華語紀錄片節 (香港,2013) 第十九屆 ifva 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比賽 (香港,2014) 公開組銀獎 第九屆螺絲起子國際學生短片創作影展 (台灣,2014) 螺絲起子影展首獎 第五屆兩岸三地電影學校電影節 (北京,2014) 「漫音 . 漫步 .」藝術節 (香港,2014)
黃勺嫚,現就讀於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 從不知該如何簡介。 電郵:ikillhotmail@gmail.com
15
港漂 The drifter
港漂
The drifter
黃天城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電影及電視系 2014 |劇情|彩色| 22' |廣東話、普通話對白,中英文字幕
短評 「故事細膩,表達力強,帶出了活在中港矛盾下的少年 的無奈與無力,終究是環境的問題,還是人的問題?」 Mika Chung
中港矛盾熾烈,少女夾在其間,對自身身份感到困惑無
「從劇本到製作都很完整,演員拿掐到位,發展流暢,
比。 林 思 敏 隨 母 親 居 於 深 圳, 每 天 跨 境 來 港 念 書, 害
主線清晰。辯論場是一個只有絕對正反的地方,如我們
怕遭同學歧視,隱瞞「單非」身份。老師卻安排她參加
不願見的社會。也許大家也要好好談論,沒有偏見,嘗
辯論賽,要她雄辯滔滔,自我抵觸,力陳港府不應允許
試生活在一起。」鍾敏然
內地人來港定居的理據的同時,母親卻打算舉家來港定 居,令她更感煩惱。 鮮浪潮最佳劇本(學生組,2014)
導演的話 作為一種媒介,電影把角色及情節紀錄並呈現給觀眾。 作為一位編導演,我則有責任篩選出有價值的題材並創
黃天城,香港知專設計學院電影及電視系畢業學生,現正繼續 修讀有關電影課程,以創作出令人動容的電影為目標。 電郵:tswong0831@gmail.com
作出能與觀眾對話的電影。故我亦期待著與各位觀眾交 流觀後感及按著相關議題作出分享。
17
不在家 Away from Home
不在家 鍾婕雯
Away from Home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數碼圖像傳播系
短評 「 非 常 完 整 的 作 品, 影 片 有 許 多 細 節 位 置 叫 人 回 心 微 笑。」羅曉思
2014 |劇情|彩色| 31'40" |廣東話對白,中英文字幕
鍾卓文從小和母親(李雪儀)相依為命,生活平凡但温 馨 。 有一天,儀突然宣佈她和一個來自內地的男人(陳志榮) 戀愛了。 榮入住了她們家,亦撞入了文的世界。文和儀、榮漸漸 產生隔膜…… 香港浸會大學數碼圖像傳播畢業展(2014)
鍾婕雯,2014 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傳理系數碼圖像傳播主修, 平凡不過的一個學生,從小受著填鴨式的香港教育,唯獨光影 世界令我感到興趣。 電郵:chimichung@gmail.com
導演的話 這是一個有關我自己的一個故事,把它拍下來作為我自 己第一部的作品,覺得很有意義。也許它是一個平凡的 故事,但我相信它總會打動某些人,這就足夠了,電影, 本 來 就 是 很 個 人 的 東 西, 所 有 的 感 悟 都 取 決 你 和 它 的 緣份。
19
節目二
太平山下 Under the Victoria Peak 城市與我 City and Me 香港人不知道的 The aqueous truth 庇里牛斯山的城堡 The Castle in the Pyrenees 阿吉的故事 Aggot's story 汕尾沒有三文治 A Walk 20
【院校線】
3/19
(四)
19:00
香港城市大學學術樓(一)四樓 LT-2 【社區線】
3/15
(日)
Hidden Agenda *
18:00
平地映社 X Sunday Agenda 特別放映
**
同場擺檔 道具地攤
導演將出席映後討論會
21
學生電影有乜特別?
馮美華 獨立藝術文化工作者、非弁利慈善藝術文化組織【藝鵠】主席
從我今次看到的六部短片中,有兩部是香港浸會大學電影
少深層的感知,因她那過份雕啄淹沒了這短片該有的情感,
人用了實物動畫和紀錄片來描述主人和狗兒的感情。雖在
學院的碩士作品,一部是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的碩
雖然有視覺美感。
手法上有新嘗試,但製作較為粗疏和像是初學者,幸好那
士作品,而剩下來的三部短片皆是高中學生作品。這並不
真摯情感還給保留下來。
意味碩士生作品和高中生作品相比,在質素上必然相距甚
至於《香港人不知道的》又如何?它是一部「偽實錄」紀
遠。當然碩士生在研習電影語言和美學上,自然較高中生
錄片。它有趣的地方是那些訪問看來是真實而証據確鑿,
剩下來的《汕尾沒有三文治》是唯一的一部真正的紀錄片。
深入和複雜很多,不可同日而言。但在人生路途上,碩士
使人不期然走進這關於食水陰謀的霧霾中。最終,它不是
讀高中的少年(即導演)和祖父母回鄉看一棟建成在即的
生亦比高中生所經歷更多、更廣、更闊。
証明或指控香港政府真的在食水中加了藥物而使市民變成
房子,他不願見兩老回鄉居住,因他是由他們帶大,他不
順民,它在探求「真相」的過程中,讓我們重新思索香港
願與他們分離。整部紀錄片充滿生活小節、情感真實自然
和中國的關係,和香港人跟香港政府的關係。
而不矯情,使人感動。這創作少年的電影感相當強,作品
因此,三部碩士生的作品真的較高中生的短片來得結構性 較強和謹慎。
算得上是完整悅目。 那邊廂的中學生電影又如何?
《太平山下》是一部「偽紀錄劇情」片,它雖然是較具結構,
總而言之,非常表面去界定什麼是學生電影就是電影是由
用不同人物的訪問作為故事發展的剪接點,但短片富有幽
《庇里牛斯山的城堡》裏那對愛情和情慾的描寫,不像是
學生去拍的,他們可能是讀電影,亦可沒有。深層地看這
默感、真性情和一些有創意人物設計和橋段,使觀者有興
一個中學生能涉獵。但事實如此,創作人那非常個人的影
六部短片,它們並不困囿於校園內的人和事,題材多樣化,
趣看下去,只是藝術性不太強。
像建構容許他的意識流緩慢地、晦暗地滲透著電影。雖然
和非學生的作品相比,沒有兩樣。若真的要把它們分別出
短片有點點兒站在沉溺的邊緣,但它同時散發著微微的詩
來,或許就是在創作和製作時,可能有老師的督導、影響
意,使人不能輕率對待,而它亦是在敘事格式中最具創意。
或協助,而這就只能相信作者們的創作誠信了。
《城市與我》在節奏上則呈韻律,它不論在文本和影像上 均採用重疊模式。它雖然有其規格,但創作人並不能期望 那些絮語式的文本和城市空間重疊的影像,能賦予觀者多 22
至於《亞吉的故事》則是較接近少年人的感知。兩個創作 23
太平山下 Under the Victoria Peak
太平山下 鄒橋
Under the Victoria Peak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 2014 |劇情|彩色| 16'32" |廣東話對白,中英文字幕
一位香港本土作家幫助北姑擺脫黑社會古惑仔追殺的 故事。
鄒橋,電影學生,還在學習之中。 電郵:alan.zou1992@hotmail.com
導演的話 每個人愛一座城市都是有各種特殊的原因。對我而言, 愛香港除了因為陪我成長的電影,還有就是一群為這座 城市的文化默默奉獻的文人和精神。 短評 「有趣,鏡頭運用不俗;惟當中的文學元素似乎跟故事 主題沒有關連。」陳子健
25
城市與我 City and Me
城市與我 陳心怡
City and Me
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
短評 「《城市與我》表現人在城市困局的無盡等待裡,靈魂 出竅的狂想,想一看再看。」鍾曉陽
2014 |實驗|彩色| 2'10" |英語對白、中英文字幕
一位少女在黑夜中自言自語,抱怨着生活中的煩心事。 不 知 不 覺 她 的 影 子 慢 慢 脫 離 她 的 身 體, 遊 蕩 於 城 市 四 處,不受拘束,最後逃離城市奔向了一處島國仙境。正 當影子她在仙境中肆意玩耍時,不小心被地上的石頭絆 倒。醒來後,少女發現自己躺在街道上,影子所發生的 一切只不過是南柯一夢,她依然受困於城市當中。
陳心怡,Leslie Chen,8 月 8 日出生,動畫專業學生。 電郵:Leslichen2-c@my.cityu.edu.hk
* 作品讀白來自 MARINA ABRAMOVIC 'The Onion'
導演的話 這部短片其實並沒有具體的情節發展,我只想通過一些 影像來表現出我對我與城市間關係的思考。一種想逃離 但又依附的關係。這是我的第一部影像短片作品,也是 一次新的嘗試。
27
香港人不知道的 The aqueous truth
香港人不知道的 陳梓桓
The aqueous truth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 2013 |紀錄|彩色| 30' |廣東話、英語對白, 中英文字幕
短評 「題材吸引,偽造數據逼真,不知不覺地營造出嚴肅氣 氛,最後得知是虛構時才鬆一口氣。成功讓我反省生活 中看似真實的資訊。」黃殷婷
一群「社會記錄媒體」的紀錄片工作者和獨立記者,無
「技法純熟、以水作為意象引伸到對渴望自由、質疑權
意中發現了一件香港人一直不知道,而卻又每天影響著
威及守護媒體等議題,令人反思很多。」鍾曉陽
他們的重大事件。他們拿起攝影機,展開調查的過程。 當他們越來越接近水一般的真相時,危險原來卻漸漸迫 近。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畢業作品展(2013) 第十九屆 ifva 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比賽(香港,2013)公開組入圍 香港獨立電影節 2014 - 第二部 Official Selection SoCal CIFF 2014 (USA)
陳梓桓,畢業於城大政策及行政學系,其後於浸大修讀電影電 視及數碼媒體碩士,畢業後參與不同的影像創作。 電郵:chantzewoon@gmail.com
導演的話 這不是單單由我個人完成的紀錄片,我是希望觀眾能在 觀影過程中,把這短片完成。回歸前後,香港人被一種 政治不安感與懷疑所籠罩,我嘗試用紀錄片的模式,試 圖挑釁和玩味這種感覺。
29
庇里牛斯山的城堡 The Castle in the Pyrenees
庇里牛斯山的城堡
The Castle in the Pyrenees
羅昊培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2014 |實驗|彩色| 28'55" |廣東話對白,中英文字幕
他們游離在孤獨的邊緣外,摸索別人記憶的溫度。或許 他做夢窒息後醒來,才察覺這城已飄浮在海上。他們走 到那座城堡,做愛嗎,彷彿沒人迷路。但最後的夢是怎 樣的呢?他仍然等待著,直到有人帶他離開。
短評 「最深刻的作品,畫面很美。喜歡那有點病態的身體和 手指、男人抱著柱子磨蹭的姿態、兩個年輕人互相撫慰 與吸吮、男生在地上自慰時起伏的胸膛和肋骨,這些原 始的慾望就這樣直接而不帶修飾地呈現,很美好。同性 戀、性取向、性與身體的慾望,差異所帶來的迷惑、不 安與壓抑,那想要解放的飢渴,都在影像裡感受到……」 鍾敏然 「無論在畫面處理或敘事方式上,這部作品令我知道電 影的更多可能性。」潘衍光
第二十屆 ifva 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比賽(香港,2014)青少年組入圍
導演的話 一直尋找感覺,耗盡孤獨的瞬間,擁抱鏡頭,卻只看著 他呼出煙霧。過度迷茫的靈魂 , 不存在的自我,每個人 都悲傷,失落在鏡頭外。有時電影是一種解放,至少有
羅昊培,Seeking in arts 電郵:mattlawhp@gmail.com
希望留下,至少曾經在鏡頭吻過他,不會完結。
31
阿吉的故事 Aggot's story
阿吉的故事
Aggot's story
馬曼清 梁國鵬 元朗商會中學
2014 |動畫|彩色| 6'12" |廣東話對白,中英文字幕
導演的話 從前有些東西,一直在旁;從前有些東西,一去不再。 今天你聽到的,被説 過 無數遍。 從前那樣東西,以為必然。從前那樣東西,失去以後。 今天我經歷的,被刻在心骨間。
這只是一個普通的主人與狗的故事。
失而復得、得而復失的感覺,還是少一點會更好。
「它」叫做阿吉。 而「他」是它的主人。
短評 「模型建構的電影場景,小孩聲音的旁白,饒有趣味。
從前,阿吉等他、逗他、伴他。 如今,主人等它、想它、記它。 「它」叫做阿吉。有一天,「它」出走了。
作品以真實片段作結,令我印象深刻。」梁希婷
「他」是誰不重要。這一天,「他」明白了。 「他」開始尋找阿吉,最後「他」找到了, 「他」早就該找到的東西。 你呢?你找到了嗎? 第二十屆 ifva 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比賽(香港,2014)青少年組入圍作品 香港浸大電影學院種子計劃短片創作比賽(2014)最佳導演、最佳攝影
馬曼清 梁國鵬 Stop-motion? 我細細個就聽過呢個名啦!除左錄影之外,影相 都可以好似我咁拍片架!我都有幾個作品,每部我認為相對成 功嘅作品都係以真人真事作藍本創作,今次唔例外。我認為一 個短片唔只係為搏君一笑,而係要係背後帶出深層嘅意思。我 希望我嘅作品係可以有影響力,用影像同聲音教人道理、分享 信念、發人深省。電郵:vvv97215@yahoo.com.hk
33
汕尾沒有三文治 A Walk
汕尾沒有三文治 莊世圖
A Walk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斷斷續續,還是拍了一年多。每每剪接時看見他們蒼老 的臉,總會想起往日那無微不至的照顧、又想到終將有 天他們會離我遠去。一不小心便雙眼朦朧。拍攝汕尾沒 有三文治,使我好好梳理了這些終將要面對的事。
2014 |紀錄|彩色| 29' 廣東話、客家話、普通話對白,中英文字幕
謹於此, 感謝電影,能讓我好好記住兩老的臉容。
二零一三年九月二十三日,二十級颱風天兔吹襲汕尾。
感謝兩老,他們成就了這部紀錄片。
家鄉的祖屋倒塌了。
短評 「婆婆與孫兒的對話自然而真情流露,完全能感受到婆
家裡的人都知道兩老的心願是重建祖屋。 爸爸錢不多,沒能力幫上忙,
孫之間的疼愛。最欣賞那在香港家中拍的長鏡頭,看著
姑姐只好取消置業計劃,把錢都拿去建屋。
整個過程,很能投入三人的感情變化,無比動人。」黃
爺爺嫲嫲知道後很開心,
殷婷
每天都在倒數什麼時候能把屋建好。 直至有一次,他們說要帶我回鄉看看祖屋建成怎樣。
「以生活的紀錄道出老一輩對『根』和『生死』的看法,
沒想到在回鄉前一晚,我發現了他們之間的秘密……
同時流露出家人之間的愛。」司徒潔瑩
導演的話 小時說過要給他們買樓,一起住。那時無知,不知樓價 原來是天文數字。開了空頭支票,現在只好送他們一部 電影作補償。
莊世圖,十八歲男生。 現在,讀詩寫詩、看電影拍電影。 未來,前路茫茫,未知去向。 電郵:saito960328@gmail.com
35
節目三
仨 THREE as ONE Grand 巴打 Grandpa Online 我的家庭 My Family 236 ml 花婆婆 The Flower
【院校線】
3/20
(五)
19:00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VIP 室 【社區線】
3/14
(六)
KUC Space
14:30
導演將出席映後討論會
36
37
批判的學生作品
馬智恆 從事電影及錄像藝術教育工作近十年,樂於與年輕朋友一起研習電影藝術, 探討學問。教與學,看來永無止境。希望把學習散落社區,人人得以享受。
學生作品,貴在赤誠,更難得具批判眼光,關懷社會。《仨》
花婆婆大半生與花為伴,晚年再執起畫筆畫花,這自得其
揶揄考試的荒謬?描寫考試的壓力與想像的衝突?年青人
年青人拍電影,如對生活世界沒有想像,這是受消費主義
和《花婆婆》都展現了這種面向。《仨》以中港婚姻為題,
樂的心境怎不叫人不動容?《花婆婆》的好,在於尊重和
的放任與義無反顧?究竟想刻劃的是青春的什麼面貌?懷
荼毒,還是受教育制度拑制?這點值得深思。
描寫基層家庭中父、母、子三者的破碎關係。此作難度高,
敬愛,沒有嘩眾取寵,大做文章。作者不欲消費主人公的
舊是消費,還是要回應當下社會、目下人生?看著看著,
推進劇情的同時,需刻劃三人複雜的內心反應,但又得互
故事,而是踏實地呈現花婆婆的生活,她的人生、足跡,
有點似音樂錄像,又有點似廣告,食之無味。
相呼應,把家庭的躁動、不安、瓦解、整合,整個過程拍
暗嘆社區城市的變遷,人情不再,拍來寫實自然,惟音樂
得隱晦而不著跡。作者側寫不少社會議題,如反國教等,
過多,有點蓋過影像。
但這些議題未經深化,把社會問題寫成父子缺裂的原因,
攝影技巧也相對複雜,推軌、搖鏡、特寫、燈光設計、調
處理略嫌簡單。幸好攝影機刻意與故事人物保持一段距離,
《我的家庭》紀錄患腦退化症外婆的生活,題材極好,可
色均用心處理,演員也十分賣力,但這些只反映技術「專
未至於渲染煽情。三人的生活焦躁,老父尋花問柳,母親
惜作者未能抽身,從一定距離觀察婆婆和自己的關係,仍
業」。電影最忌虛假無力,故事不能說服觀眾。導演把爺
吞雲吐霧,兒子愁眉不展,誰也不欠誰。最令人動容的是
顯得自憐自傷。訪問只能直述,概談照顧病人的苦況,捕
孫代溝化約為科技鴻溝,已是敗筆,老人家學電腦,上高
一段父子關係,老父形象固然面目可憎,古惑、鹹濕、頑固,
捉婆婆的片言隻語,故仍流於表面。作者如能少用訪問片
登,早不是什麼奇聞迭事,如導演能拋開這種社會偏見,
但兒子仍對父親難捨難離,最終仍得把老父送進老人院,
段,更仔細用攝影機觀察,探入生活細節,集中探索婆婆
兩代關係便能開拓更多想像空間。可惜,故事依舊沉溺在
對大學畢業的年青人來說,這似乎也是最能盡孝的無奈選
的生命,或病後的心境變化,作品或許來得更有穿透力,
高登論壇,內容乏善可陳,全都反映導演不具批判意識,
擇。那邊廂,母親坐火車回鄉淡然自在,得脫苦海。結局
能把層次提昇,把看不到的拍出來。
對電影媒介缺乏看法。一般人或許不以為然,觀乎網上微
教人唏噓、也教人釋懷。
38
《Grand 巴 打 》 以 濶 銀 幕(2.35:1) 取 景, 看 似 富 電 影 感,
電影大行其道,就是這種堆砌之作,借電影賣廣告,全無 其餘兩套影片,均缺乏批判意識,縱然技術高超,但內容
作者(主體)的價值取向,對人性缺乏關懷。學生作品,
學生紀錄片真摯,常有驚喜,甚至比起許多虛情假意的紀
空 洞, 表 達 軟 弱。《236 ml》 以 青 春 為 題, 在 牛 奶 盒 上 大
最怕的就是對於主流媒體,毫無批判地照單全收,甚或仿
錄片,實在得多。至少年青人拿起攝影機,捕捉生活真象,
造文章,愐懷高考生活鎖事,可惜看不到導演有什麼關注。
效而不自知。
總好過模仿類型大片,極視聽之娛,陳腔濫調而膚淺空洞。
以答題技巧般的行文方式,堆砌對白,表達含糊。想借此 39
仨 THREE as ONE
仨
THREE as ONE
馮德權
的陌生人,以為他們不了解自己的同時,自己又何曾到
2014 |劇情|彩色| 60' |廣東話對白,中英文字幕
化,但也是我一直所相信的。
「要怎樣才算一個家?」 父親永誠、母親麗嫦、兒子耀斌,仨人成家。
短評 「透過鏡頭建構了三個人的空間,以及他們在推拉之間
因為一宗意外,分居多年的母與父子再次同住。
的距離。喜歡帶點無奈的結局,下一代總是這樣逼不得
沒有歡愉與傷痛,平淡中卻掀起各人的矛盾。
已卻又理所當然地承接上一代遺留下來的悲涼。」
到底誰對誰錯?
鍾敏然
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
過他們的世界? 故事結尾,是我對「家人」的一種理解,可能過於理想
「在一個家,我們又要怎樣計算?」 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年度展 2014,並獲選為優秀作品
導演的話 每個家庭蘊藏著不一樣的故事, 也有本別人唸不懂的經。 《仨》講述一個基層家庭,家人如何自處。父母子三個 不同階段的人,各自體驗生活,彼此沒有共同話題。久
馮德權,與許多人一樣,在不同的圈子平衡與遊走,有幸無意 中進入了電影世界,學懂如何以光影說故事。原來只要拍出一 套自己所想,別人又認同,哪怕只得一個,便無憾了。 電郵:kuen11011314@gmail.com
而久之,家不過是個有瓦遮頭的地方,家人也成了面善
41
Grand 巴打 Grandpa Online
Grand 巴打 呂以彬
Grandpa Online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 2014 |劇情|彩色| 23' |廣東話對白,中英文字幕
現在的年輕人也不再依賴和相信上一代的閱歷,因他們 在網絡上有自己的社群如,使他們吸收最新的資訊,建 立 了 自 己 對 社 會 的 看 法。 近 年 社 會 上 的 爭 議 如 雨 傘 革 命,年輕一代立場強硬,不少人因此和家中長輩對立。 這些社會現象啟發我構思這從長者角度看網絡社群的故
Don 是大學劇社成員,跟很多年輕人一樣,會上「高登
事,希望年輕觀眾以另一角度看待世代差異。
討論區」。與他同住的外公是退休報章編輯,年輕時寫 文學,他和外公對文學的看法分岐甚多,關係轉差。外
短評 「題材有趣,令人想到科技到底使人與人的關係更遠,
公 得 悉 Don 愛 上 高 登, 口 硬 心 軟 的 他 為 與 孫 兒 重 修 舊
還是更近?但高登用語太多,對那些未曾接觸過高登的
好,學習接觸網絡,化身「巴打」,開始撰寫網絡小說。
人,恐怕會沒有共鳴。祖父一角表演活潑,演技讓人深
詎料小說叫好叫座,Don 與友人有意改編成舞台劇。「巴
刻,他那極像叮噹的聲線,不禁使人會心微笑。」
打」會面之際,Don 才得悉自己的網友,原來一直就在
劉樂彥
過武俠小說,是 Don 的文學啟蒙老師。自從 Don 修讀
身邊。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畢業作品展(2014)
導演的話 在科技普及的年代,人際間距離看似被拉近,但代溝問 題卻顯嚴重,使不少家庭關係因溝通方式改變而疏遠。
呂以彬,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三年級生。 電郵:ianebola@gmail.com
43
我的家庭 My Family
我的家庭 張洵
My Family
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
短評 「細膩描敘了母女關係,打破我們對患病老人的固有印 象,捕捉他們生動而有性格的一面。」馮安怡
2014 |紀錄|彩色| 10'41" |粵語、客家話,中英文字幕
講述我的母親照顧患有腦退化症的外婆的一些日常點 滴。隨著時間推移,家庭成員間的角色發生了變化:從 前外婆照顧孩童時的我,如今她卻變成了需要被照顧的 「孩童」。照顧患病老人雖然辛苦,但我的母親總是用 樂觀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并懂得用自己的方法去釋放壓 力。 然而時間還是不停地流動著,外婆的情況是會越來 越壞,還是會有好轉的一天? 導演的話 這是我第一份作品,拍攝自己的家庭,或許很簡單,或
張洵 1991 年生,來自深圳。本科就讀中醫學,但在大學的攝影學會 中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和人生目標,於是立志在研究生時期轉 換人生跑道,現就讀香港城市大學媒體文化專業。2014 年,嘗 試了第一次的紀錄片拍攝。 電郵:eugenecheung@foxmail.com
許某程度來說也很難。沒有人是完美的,沒有家是完美 的,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願意去直面自身或家庭中的不完 美。但這次創作讓我嘗試面對自己的家庭,也因此聽到 了從未聽到的心聲,對家人有了更深的了解。回望這份 作品,我慶幸自己踏出了第一步,希望這會是一個好的 開始。
45
236 ml
236 ml
Diuneime Production - 李卓軒 陳泳淇 周德宇 張天熠 陳綺翹
短評 「青春感覺洋溢,內容與對白的比喻頗有感覺,主題曲 也不錯,只是結尾有點奇怪。」楊焯雋
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
2014 |劇情|彩色| 10' |粵語對白,中英文字幕
故事講述三位年青主角在中六時面對未來的迷惘與 疑問。 用無聊抵抗未來,臨近成長的邊緣,無所事事,原來很 美好。 導演的話 這是我們首部執導的作品,背景設定於 2003 年,美術 上需要特別留神。 首先是學校不能是千禧校舍,片中的 道具必須是 2003 年或以前的產物,特別是主角手中飲 料的包裝。
Diuneime production 主修創意媒體,多元化廢青,想要真普選。認為香港應更尊重 創作人,因而得名。不用懷疑讀音。 電郵:l1ch2h3@gmail.com
拍學生片就像經歷二次青春,突然將時間回轉到回不去 的中學年代,劇情是寫故事,也在寫自己。
47
花婆婆 The Flower
花婆婆
The Flower
陳學倫 林瑋鏗 廖子謙 翁婉婷 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
2014 |紀錄|彩色| 15'16" |廣東話對白,中英文字幕
活到老學到老,住在西貢的花婆婆活到八十方開始畫畫 之路,晝夜從不間斷,短短兩年間婆婆已畫出兩千多幅 作品。婆婆憑著大半生與花的相處,愈畫愈精彩,畫出 鮮花更畫出了生活。 導演的話 起初得知花婆婆乃是從報紙上得知,只顧看她的畫,覺
陳學倫 林瑋鏗 廖子謙 翁婉婷 在這段紀錄片裡,實難分清我們四人間誰是導演,我們對婆婆 的 喜 愛 都 影 響 著 這 影 片 的 面 貌。 所 以 也 難 以 一 下 子 簡 介 四 人 了,對於這影片,我們四個便只是很喜歡花婆婆的人。 電郵:tszhimliu@gmail.com
得很漂亮,花畫得很生動。而當我們遇上、結識花婆婆 後,卻發現真正吸引我們的也許實為花婆婆本人。這段 紀錄片,也許是關於花婆婆的,也許又是關於我們四人 對花婆婆的喜愛。 短評 「很喜歡婆婆的爽直個性,更喜歡中段婆婆轉而談及家 人的 twist,那不只是關於繪畫,更是婆婆的生活,讓人 耳目一新。」黃殷婷
49
講座
我讀 _ _ , 但做了導演
3/14
(六)
KUC Space
主持: 蔡嘉儀
19:00
講 者 : 曾翠珊、黃修平
讀電影未必一定做導演,做導演嘅亦冇話一定要名門正宗。
畢業後的生與死
3/21
(六)
碧街 18 號
19:00
主持: 林森、何梓埼
講者: 黃進、郭臻
蔡嘉儀 曾任職香港電台超過十年,2006 年中很想辭職歐遊,回來後成了自由身工作者, 涉獵過不同工作後,她發現在邊緣裡生活和工作才是她人生的最大意義。 2014 年 中, 加 入 許 雅 舒 導 演 的『 隧 道 』 計 劃, 完 成 了 首 個 短 片 習 作《 夜 雨 》A Rainy Night。
黃進 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主修電影藝術。畢業後憑短片《三月六日》 提名台灣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並贏得 IFVA 公開組金獎、高雄電影節媒體評審
曾翠珊
大 獎、 鮮 浪 潮 短 片 節 公 開 組 最 佳 劇 本 等 獎 項; 並 於 法 國 巴 黎 電 影 節、Clermont
常言道:「畢業等於失業。」
2012 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晉導演,曾創作多部不同風格的電影及錄像作品,
Ferrand 國際短片節等國際影展參展。其後為電影《掃毒》編劇,並與黃精甫、鄭
制內修煉完畢,滿懷壯志下山,諗住同個美好社會死過。
於海外多個影展展出。她的作品以敏感細膩的鏡頭,遊走於紀實與虛構之間。首
思傑等七個導演合導《澳門街》短片合集。現正製作首部長片《一念無明》。
意大利電影理論家卡努杜 (Ricciotto Canudo) 稱電影為第七
部短片《寂寞星球》榮獲第十屆 ifva 比賽公開組銀獎。2008 年完成首部長片《戀 人路上》,獲台灣南方影展評為「最佳劇情影片」。2011 年完成第二部長片《大
藝術,因為攝影機的鏡頭裡綜合了建築、音樂、繪畫、雕塑、
新人登場,業界大哥話你知獨立是小眾 fail,剛好片場現在
詩歌、舞蹈之大成。
青黃不接等你埋班,但請你要有捱到七個一皮的覺悟。獨
藍湖》,獲各界贊譽,包括第十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評委會特別獎」 及獲選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年度推薦電影。2014 年完成紀錄長片《河上變村》, 及首部中韓合作的都市愛情故事《香氣》,於 2014 年 8 月全國公映。
立高呼工業失效,要走自己的路。政府教你電影是產業,
郭臻
法國新浪潮之父巴贊 (André Bazin) 亦認為電影穿越文化、政
兌換鈔票才是正經事。一時間,前路迷懵,仲未計學債屋
治、藝術,是向世界敞開的一扇窗戶。
租俾家用。或者你會話:「我都係想拍電影啫」,但世界
2009 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系,勉強算是拍片的自由業者。主要導演作
就是如此紛紛揚揚,見步行步都要知條路係瀝青定碎石。
品有《一天》、《媽媽離家上班去》、《流放地》及 Single Serving Friends 等。
正因我們不能切割地去看待電影,
生於 1985 年,男。
中學畢業於英華書院,諗中文大學藝術系期間到美國愛荷華大學作交換生,開始
做導演唔是學院內學習劇本、剪接、機器等技法就講得完。
幾位仁兄,畢業幾年,於電影之路徘徊踱步,
創作短片,其後多齣作品均在 ifva 中獲獎。2011 年日本 311 海嘯後,他與拍檔製
今日請來三位背景有異又殊途同歸的電影人,
跌撞間略略學懂識行識走。
據真人真事創作了短片《花椒 八角 咖啡豆》,並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系任教媒體
講下點只導演咁簡單。
今次難得聚腳,一起吐吐苦水或甘甜。
林森、何梓埼簡介請看 P.54
作了賑災短片《朋友》,於海嘯一週年在大阪亞洲電影節作特別放映。2012 年根 創作課程。 2013 年完成跳舞電影《狂舞派》,獲邀多國影展放映,於 8 月在香港 正式上畫,影期最終達十二周,創出超過一千三百萬票房佳績。現正籌備長片《愛 的根源》,並計劃開拍《狂舞派》續篇《狂舞派 III》。
*
50
同場加映曾翠珊與黃修平嘅學生作品 51
特備節目 道具地攤
3/15 (日)14:00 3/21 (六)14:00
閉幕派對
Sunday Agenda*
3/22 (日)19:00
碧街 18 號
節目預告 電影文化中心
中學巡迴放映 由 6 月起,平地學生電影節將會移師到中學進行,首屆作 品於多間中學巡迴放映,並邀請導演出席映後討論會,分
閉幕,不等於完結!
享其創作歷程及學習經驗。不論同學是否有志於影像創作,
作為第一次搞的電影節,我們一路走來經歷了好多成功、
或計劃修讀相關課程,期望藉此放映與分享,思考自身前
拍 攝 完 畢, 作 品 面 世, 攪 埋 放 映 攞 埋 獎, 就 功 德 完 滿?
失敗或搞唔清的事,遇過一些人,又被當中嘅作品所感動,
路的種種可能,亦為下屆電影節播下種子,鼓勵更多中學
等等,仲有大量道具與陳設有待處理……唔捨得掉就堆積
留下感受纏繞不斷。
生參與。
就在電影節最後一夜,無論是義工、參展學生和觀眾,誠
我 們 現 正 招 募 中 學 參 與, 有 興 趣 者, 可 電 郵 致
邀你們前來指教,分享有關影展嘅經驗、感受和意見,讓
groundupsff@gmail.com 聯絡我們。
倉底,唔用得就直接堆填。不論學生定主流電影,每年生 產作品數以萬計,加加埋埋,造成幾多浪費? 再看全球有近十億人口長期饑餓,已發展國家卻有人肚滿
學生電影節繼續走下去!
腸肥,物資多到要掉。如果電影是你的生活,食物與道具 同樣是資源,粒粒皆辛苦,絕不能輕易浪費。無論作品有
同場加映多位大師嘅學生作品,由一眾平地映社成員特意
幾批判,請想想製作過程是否又如作品意識同出一徹?
挑選,絕對是驚喜之作!
唔想再資源錯配,平地映社將收集用過的道具、服飾和雜
歡迎自攜食物及酒水到來一同分享。
物,於影展期間擺放地攤,歡迎你自由定價或以物易物, 帶走心水資源。
*
Sunday Agenda: 由 Hidden Agenda 策劃的小型嘉年華,於每月第二個星期日舉行, 節目有手作地攤、展覽、本地音樂演出及獨立電影放映。
52
53
映社成員及義工簡介 平地映社成員
選片義工
何梓埼
黃瑋納
主要成員:
陳頌騫
1986 生於深圳,於土瓜灣、沙田長大。 2008 年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
1986 年 香 港 出 生, 畢 業 於 香 港 城 市 大 學 創 意 媒 體 學 院, 作 品 《Walker》、《彼岸》及《美華》入選中港台及法國等國際影展。
Mika Chung
很喜歡看電影,大學時讀了少少電影研究的課,仍想知更多。很欣 賞會拍電影的人,希望能從他們身上學習。
一直從事藝術行政和策劃工作。
2012 年入選金馬電影學院,擔任編導之一,與台灣、中國及新加 坡等新生代電影人完成作品《小聚離》,於台北金馬影展首映。最 新作品《他們的海》獲鮮浪潮最佳電影及大獎。現為平地映社成員,
90 後,正研讀藝術創意媒體碩士。
Nicole Lau
應屆畢業生,業餘喜歡創作和拍短片。
致力推動年青人創作及展示平台,肯定獨立電影存在的必要性。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讀電視電影二年級學生,唸導演和編劇。在不同 的製作中,主要擔任美指或監製崗位。
黃殷婷
愛電影與植物,希望早日轉行,專注學習一門手藝,然後到老。
林森 生於香港,熱愛電影、音樂及參與社會運動。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 電影電視學院導演系,現職自由錄像工作者。錄像作品包括紀錄 片《人在皇后》 (2007)、《夜以作日》(2009)、畢業作品《暉仔》 (2011)、《空中樓閣》(2012),及鮮浪潮作品《綠洲》(2012)、《仇》 (2014)。工作範疇包括廣告拍攝,紀錄片製作,以及於中、小學、
馮安怡
葉文希 祖籍順德,生於香港,畢業於浸大傳理數碼圖像專業。 美名自由工作實則變相奴隸。 本應不是透過鏡頭,而是在街頭上抗爭。
正就讀中華傳道會安柱中學中五級。
司徒潔瑩 來自廣州的業餘戲劇演員。
黃瑩
杜震謙 唯一影像作品為《飲食法西斯》。
副學士,不怎樣,只認為唯影像能單一貫徹思想來傳播信息。
該是規規矩矩讀書的中學生,因一次機緣下接觸獨立影片,和社會 上較邊緣但是在進行式的事情,因興趣於是膽粗粗開始探索學習, 在影展中幫忙,發表愚見。若有不足之處,還請多指教提點。
盧鎮業
梁希婷
楊焯雋
生於 1986。 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及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 往後日子,跌跌撞撞於獨立電影創作與零散工之間。 2014 一個轉身,有感困惑,決意暫離導演位置,
我是香港城市大學翻譯及傳譯系三年級學生。
假電影系學生,閒時寫寫網誌和小說。
陳子健
潘衍光
新聞工作者。
曾於電影公司工作負責拍攝幕後花絮,現時為自由工作者。
社區中心、團體的拍攝工作坊當導師。
黃飛鵬 屋村長大,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 未知影像是否有用,但做得就做。 希望拍出的電影都能忠於電影本身,自己和觀眾。 過住作品,《流浪犬》、《池之魚》、《寂靜無光的地方》
求問於教育、演出、辦影展,繼續學習。 54
55
支持機構簡介 Hidden Agenda
盧卓殷
譚兆聰
喜歡電影的學生。
多媒體設計學生,也愛好拍片。
劉樂彥
其他成員:
廣告寫手,讀小說,寫劇本,看電影,動詞可轉,缺一不可。
Anna Lee、Zoe Leung、王思薇、袁嘉琪、曹愷怡、廖嘉怡
鍾曉陽 很喜歡看電影的香港中文大學學生。
鍾敏然 理大時裝系學生,喜歡躺在床看書,偶爾寫字,也喜歡自己一個看 電影。夢想是有塊田耕作,吃天然健康的食物。
鄺子峯
有說,香港沒有樂壇。獨立音樂卻信自創自主,想有,就一手一腳, 由無變有。 Hidden Agenda 成立於 2009 年,一直致力提供一個不算最舒適, 但一定是最出色的演出場地給本地及國際樂隊演出。多年來已舉 辦 及 協 辦 超 過 500 場 大 小 型 演 出, 包 括 金 屬、 爵 士、 民 謠、 搖 滾、 英 倫 搖 滾、 歌 唱 比 賽、 私 人 Party、Para Para Sakura、 實 驗 Karaoke……你講得出及講唔出的都有,亦會不定期進行音樂以外 的活動,如寵物領養日及電影放映等。 www.facebook.com/hiddenagendahk
除了為各會員服務,本會亦是會員與電影學院、技術人員、傳理學 院及外界的溝通橋樑,並透過舉行各類型活動,使會員能於未來學 年或職業作好準備,同時提高對本會的歸屬感,更重要的是使新影 人的精神得以傳承。 www.facebook.com/ctvftheyoungdirector
碧街 18 號
KUC Space 透過舉辦不同形式活動及茶座的設立,為社區人士提供 一個有別於囂鬧都市生活的自在空間。茶座膳食主要以有機素食為 主,採用材料及煮調方式均以簡單和環保為原則。KUC Space 亦會 開放給不同(尤其是中小型)基督教團體、外傭團體、藝術團體、 環保團體和關注社會公義的組織舉辦活動,亦設立展覽場地,歡迎 年青藝術家使用,促進宗教、文化及藝術的交流。 kucspacejordan@gmail.com
「碧街 18 號」是一個社區實驗空間,希望打破現有社區空間由上 而下建立的思維模式,透過群眾集資來共同承擔營運一個社區空間 的租金。我們堅決不申請任何由公營或商營機構的資助金,因為社 區空間本來就是民眾和社區的結合,無需政府或商家介入。「碧街 18 號」十分重視「人」。在這個機械化的時代,我們的生活方式、 我們的一切都嚴重缺乏「人」的概念,故此我們十分重視人與人之 間的關係、人與空間的關係以至人與社區的關係。我們認為共識和 溝通是一切的基礎,我們重視交流並希望藉著這空間讓人重拾或重 建互信及互助精神。這裡沒有既定的規矩,唯有溝通。在資本主義 運作的社會下,運作「碧街 18 號」是一個挑戰,但我們仍然選擇 相信這個實驗的方向,期待收到信任的迴響。 www.facebook.com/18pittstreet
香港浸會大學新影人幹事會
電影文化中心(香港)
新影人幹事會為傳理學院電影學院電影及電視主修與電影與媒體藝 術主修(電影專業)之學生工作坊,致力提供有關電影、電視專業 之學習機會予會員,並維繫會員與電影及電視主修的畢業生,及外 界從事電影電視行業人士的關係,以擴闊會員視野。
成於 1999 年,為非牟利藝術團體,傳承了昔日「香港電影文化中 心」的精神,繼續成為香港電影、視像及文化的播種者。電影文化 中心深入不同界別,舉辦放映會、工作坊及研討會,旨在建立開放 的交流平台,提倡多元文化。 www.hkfcc.org
KUC Space
一個讀電影的大學生。
羅曉思 藝術系零年級生。
56
57
節目時間表 節目一 節目二 節目三
時速 24 公里的革命|菠蘿冰|牽牛花|港漂|不在家(128') 太平山下|城市與我|香港人不知道的|庇里牛斯山的城堡|阿吉的故事|汕尾沒有三文治 (112') 仨| Grand 巴打|我的家庭| 236 ml |花婆婆(120')
日期
時間
節目
地點
3/13(五)
19:00
節目一 * 香港浸會大學新影人幹事會邀請場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視藝大樓 1 樓 104 室
3/14(六)
14:30
節目三
KUC Space
19:00
講座【我讀 _ _ ,但做了導演】
九龍佐敦道 2 號
18:00
節目二 * 平地映社 X Sunday Agenda 特別放映 ** 同場擺檔 道具地攤
Hidden Agenda
節目二
香港城市大學學術樓(一)四樓 LT-2
3/15(日) 3/19(四)
19:00
3/20(五)
19:00
3/21(六)
14:30
3/22(日)
策劃
影展視覺及宣傳設計
平地映社
江田雀
支持機構
鳴謝
九龍塘禧福道 5 號
牛頭角大業街 15 - 17 號永富工業大廈 2 樓 A 室
碧街 18 號
資助
九龍塘達之路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VIP 室
查詢
九龍城聯合道 135 號
電郵:groundupsff@gmail.com
節目一
碧街 18 號
Facebook:平地映社
19:00
講座【畢業後的生與死】 * 同場擺檔 道具地攤
油麻地碧街 18 號
19:00
閉幕派對
電影文化中心
。導演將出席映後討論會 58
平地學生電影節
節目三
馬智恆先生 馮美華小姐 馮家明先生 許雅舒小姐 郭臻先生 張高翔小姐 曾翠珊小姐 黃修平先生 黃進先生 蔡浩泉先生 蔡嘉儀小姐 謝琳禧小姐 Sunny Wong 所有義工朋友
影意志 映畫手民 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 香港樹仁大學電影會 香港公開大學電影學會 香港教育學院學生會屬會第十六屆電影學會 - 戲翔 香港大學附屬學院電影學會 HKCC Film Appreciation Society Film Society, HSMCSU, Session 2015-2016
土瓜灣馬頭角道 40 號東南工廠大廈 11 樓 A3 室
。免費入場,歡迎捐獻,收入將作籌備下屆影展之用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