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銳角 2013:當代民間藝術深港巡迴展圖錄
主編
李嘉言
執行編輯
梁焯然 / 陳兆安
美術設計
朱兆豐
校對
嚴勛達
影像紀錄
小豐
承印
e-print
出版
文化地圖 / CultaZine Ltd.
地址
香港九龍深水埗鴨寮街 9-19 號友來大廈 1 樓 H 室
電話
+852 3487 5279
傳真
+852 3487 5251
電郵
info@cultazine.com
網站
www.cultamap.com
出版日期
2013 年 10 月
嗚謝
香港藝術發展局
特別鳴謝
楊阡先生
2
銳角 2013:當代民間藝術深港巡迴展圖錄
銳角 2013:當代民間藝術深港藝術展 2013 圖錄 版權所有 不得翻印 ISBN: 978-988-15462-2-7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 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3
4
目錄頁
版權頁
3
目錄頁
6
序言
8
策展人序
12
評賞文章
22
計劃簡介
30
由長洲太平清醮──飄色巡遊到《花仙子傳說》
38
參展作品圖錄
62
計劃行事曆
92
索引
94
學術顧問與籌委會
96
履歷
100
參與計劃機構
106
5
6
序言
7
序言
在二十一世紀「知識經濟時代」,文化及創意已成為各地城市 社會及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各地政府在整合本土文化資源的 同時,也積極與鄰近地區合作與交流,分享彼此間文化資產和 發展經驗。
「 文 化 地 圖 」 自 2011 年 舉辦《銳角:珠 三角文化交流計 畫》,能持續舉行多元的視藝項目,促進泛珠三角地區的文化 交流。無論是《銳角 2011:珠三角新晉藝術家巡迴展》或是 今年的《銳角 2013:當代民間藝術深港巡迴藝術展》,「文 化地圖」都力求嶄新概念的中港兩地聯展。中港兩地在體制和 地域文化的差異,加上在缺乏資源的情況下執行和統籌整個計 畫,往往遇上不少的困難,然而計畫最終能達成。
8
《銳角 2013:當代民間藝術深港巡迴藝術展》是十多位泛珠 三角藝術家,以中國民間藝術為形式或創作主題的視覺藝術 展。展覽作品的形式多樣,從民間剪紙、長洲飄色,以致由深 水埗老街坊自編自導自演的皮影戲等,均顯示泛珠三角地區 內,創作人從傳統蛻變而來的新轉向,和媒材承傳運用的探 索、對日常生活的禮敬,這是傳統工藝的特質和圓融。
是次展覽旨在提供一互相交流的平台,讓藝術家看到來自泛珠 三角地區不同文化氛圍與創意能互通,挾著源於傳統民間藝術 的本土創造力,迎向未來的承傳文化。
梁美萍博士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助理教授
9
10
策展人序
11
銳角:消費時間。回憶遺忘
消費是城市人日常生活的核心活動。它不只存在於大家的工作與 消閒之間,更是包含工作與消閒的兩種活動,並發生於專制的工 業社會急速的節奏中。消費原是一種生產工作,全球的消費公民 每天都在貨架上純熟地解讀每種產品特性,作出消費決定,從而 生產意義。假日哪裡能好好休息?它就是消費的生產高峰期,此 時,我們要消費得更賣力!
消費是對永恆與狂喜的追求,是不休止地尋找朝生暮死的快樂。 在那裡,我們經歷的事物有許多,但節拍急速,以致個人感觀受 着過度刺激,漠視了事件的內涵與意義。面對很多事,但我們卻 只是一知半解,經歷淺薄得有如孩子般的「天真」。當我們還未 捉得住時間,它已靜悄悄的溜走,我們也日漸衰老。
12
衰老是因為我們欠缺經歷,但回憶是有效的抗衰老妙藥,瞬間 讓人重返青春,在當刻為過去再做意義。那麼,經歷就變得豐 富。外表仍會衰老,但人老心不老,內部的回憶使人如虎添 翼。正因回憶不按理出牌,致使生命中的時間有變奏。節奏的 快與慢,音色的輕與重,高潮就在完結前一刻到達,接著全曲 立即結束。
「回憶」與「過去」不一樣,它能把「過去」帶到「現在」, 用想像把兩個世界連結一起,產生獨特的時間經歷。是實質的 經歷,而且貼近現實。
13
「回憶」是沒完沒了的。它出其不意遊走於不同時空,編織成 繁複交錯的時空使生命精采。當消費是去社會化的個人時間, 回憶早已是孤獨一刻現燦爛。它不能假手於人,也不能與人共 享。它只有對自身才有意義。腦裡的「回憶」不能與人共享, 唯有把它通過物質再現於現實才能與人分享。以過去與現在的 時空,交錯所譜出的新樂曲。
我怕遺忘生活中的「過去」,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 名詞卻像為人文「過去」的生活作盤點清貨,宣告了我們過去 的某些事物步向消失。傳統中國的粵劇、皮影戲、剪紙和香港 特有的「長洲飄色」已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泛珠三角 一群藝術家卻依舊關注民間傳統藝術。他們有的運用民間手藝 形式,轉化成有別於過去的當代藝術作品,也有用新媒介,以 個人經驗再現「過去」。我把泛珠三角藝術家的作品結集成 「銳角」,期望兩地公民能共同編織不同的交響曲。
14
我們的時間是眾數的時間(times),南方的民間藝術就在時間爭 奪的場域發生。
《花仙子傳說》是由深圳藝術家 Dr. Mary Ann O' Donnell 與 香港藝術家譚源興,在專門研究「長洲飄色」的香港資深藝術 家梁美萍博士提供專業意見下合作創作的混合媒體作品,展現 傳統「飄」「色」藝術的新形態。《花仙子傳說》根據深港兩 地的市花顏色和造型創作而成。香港資深藝術家程展緯,以有 如老師傅編織草蜢的手藝方法,利用普通的雙面膠紙,創出的 裝置藝術《民間藝術-曱甴》,以紀念香港的前特首。「曱 甴」幾可亂真,在展場地上難於被辨認出是藝術品,差點被清 潔工當場踩死掃走。
15
兩位中港藝術家不若而同創作看似閒情雅致的高雅藝術品,實 為自身的私人物品重新注入意義。國內藝術家龍雄把平日收藏 的小物件,以複印、轉印、絲網印刷等手工製作書籍的方式, 移印於紙張上作為過去記憶珍而重之收藏。香港新晉藝術家楊 翠儀的《家》,把家中父母買回來的擺設,例如:唐三彩陶瓷 小擺設重新置放,透過攝影,再配合中國掛畫的方式展現,有 如一系列的中國山水畫,表現了藝術家與家庭的關係。另外, 鄧啟耀的《Tree(s)》,以錄像紀錄了,以不同的手法繪畫香港 牛池灣街市的一株樹木寫生過程,細描著城市中個人與自然和 社會的關係。墨在水中融和化,由墨組成的墨人,既剛且柔, 在數碼程式配置下,呈現速度緩慢的肢體動作,是唐詠詩的 《人.墨》的數碼影像裝置作品。
16
中國的地方戲的鑼鼓聲,隨著現代人享受影像娛樂的城市生活 中漸隱。三位中港年青導演以不同的角度,透過錄像探索地方 戲的承傳。深圳導演林淳爽的《楊梅英》,追憶昔日潮劇花 旦,也是她的祖母楊梅英的一生,像是一部家族歷史,也同時 呈現了潮劇在內地鄉鎮的情況。黃婉妍的《梨園道園》以及侯 真和劉靜怡拍攝的《新光》,分別以一個香港青年立志成為粵 劇小生的故事,及粵劇的孕育地新光戲院,關注南方獨有的粵 劇承傳。
剪紙、年曆和縫紉刺繡都是民間手藝。長期專注剪紙藝術創作的 兩地剪紙藝術家:陳用偉和李靜嫻各有各的方式創作地道剪紙。 佛山老剪紙師傅陳用偉,致力「保護民間傳統文化,宏揚佛山剪 紙藝術」。一張張圓形剪紙,根據傳統年畫內容和民間故事創作 了一系列圓形剪紙圖案。另一位香港藝術家李靜嫻,把剪紙繪圖 工序現代化。創作的圖像先利用電腦繪製,再剪出香港人與香港 武打巨星李小龍的一些事。邱煒欣的《十星送壽》的年畫作品, 是她專為長者設計的生活智慧錦囊。設計形式,令使用對象更受 落。 17
《母親的制服》讓觀眾感受到藝術家鄭翠與母親之間的愛。鄭 翠的媽媽愛打扮,穿衣講究。但幹活的酒樓待應工作,令她只 能每天穿著制服上班。女兒小時喜歡穿著媽媽的衣服,打扮像 媽媽。一天,女兒走到母親的酒樓當了一天待應。穿著母親的 制服,學著媽媽當待應的工作,鄭翠感受良多。於是她為媽媽 度身設計,親手縫紉獨一無異的制服,令媽媽無論上班或是下 班都一樣的美。
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國 皮影戲,相傳源於漢代。已有一千多年歷史。中國皮影戲在十 七世紀曾在歐洲盛行一時,影響了今天動畫的發展。走在今天 數碼動畫的時代,當動畫家都忙著在電腦螢幕或電影銀幕上動 著圖像時,皮影戲還能給我們甚麼啟廸?
18
中國皮影戲的題材,普遍而言仍離不開以古代的民間故事為內 容,未能直接反映人類當下的生活經驗。這樣中國皮影戲也只 好成為文化旅遊的懷舊歌曲。然而,皮影偶的製作技術隨時代 而革新,卻引發其他創作的可能性。原本運用牛皮、羊皮或驢 皮雕刻製作而成的影偶,現已能簡化在透明膠片上直接進行彩 繪製作。技術的改進,將傳統藝術「現代化」,也令皮影戲走 向普及的可能提高。皮影戲藝術,對於受社區重建影響的香港 深 水 埗 老街 坊 而言 , 是 「 為 人 民服 務 」 的充 權 (empowerment)表現。
香港藝術團體「影行者(V-Activist)」,致力「把藝術還給人 民,把人民還給藝術」,旨在「展現多元性的基層美學,發掘 及重現本土文化特色」。在「影行者」協助下,深水埗街坊合 力創作和演出了 16 分鐘的皮影戲,並由「影行者」紀錄影像, 製作成大家能欣賞到的「皮影戲影像紀錄式動畫」。
19
由一群原住在深水埗的老街坊親手在膠片上繪畫出自己的樣貌 和形態,然後製成皮影偶,自編自導自演著《離不開‧深水埗‧皮 影戲》,是老街坊「依靠自己的手,說出愛社區的故事」1,述 說著面臨清拆的一家家百年老鋪和一個個基層家庭之間的守望 相助。道出街坊多年經營社區網路的心路歷程與面對重建的問 題,以及對權利的堅持。憑自己的手以小本經營小店為生的一 群香港小市民,他們不是求名,也不在求利,只求獲得原居安 置,繼續過著「開心島」的生活。但他們的夢想唯有在表演中 才可以實現。此外,李鈺山與鄒偉權把Michael Jackson著名的 Moonwalk 融 合 傳 統 與 當 代 的 「 皮 影 動 畫 」 《 皮 影 MJ X Animation》,是皮影傳統到當代的一大步。 李嘉言 「銳角 2013:當代民間藝術深港巡迴展」策展人 「文代地圖」項目總監 漢娜・阿倫特(編)張旭東、王斑(譯),1998。《啓迪 :本雅明文選》香港 : 牛津大學 p.197213 Silverstone, Roger (1999) ‘ Consumption’ in Why Study the Media? London, Thousand Oaks and 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 P.78-8
20
評賞文章
21
傳統民間藝術的記錄、紀念與傳承: 《梨園道遠》、《楊梅英》、《皮影‧離不開‧深水埗》
打從盧米埃兄弟的《火車進站》公映十年後,中國首部影片誕 生於北京丰泰照相館露天廣場,乃著名京劇演員譚鑫培主演的 《定軍山》,距今不過 108 年。這部攝於 1905 年的電影嚴格 而言,僅具紀錄意義,本質為直接呈現現實中另一種藝術形 式,選取了當中數個講究做功的片段,攝錄機立在原地不動, 亦無人工修飾光源,演員就直接在鏡頭前表演動作。縱使紀錄 片的客觀性向來備受質疑,今日導演在處理傳統表演藝術一類 題材時,仍無可迴避得問自己一句——我到底該竭盡可能忠實 重現真實?還是開宗明義暢抒主觀所感?
22
「銳角 2013:當代民間藝術深港巡迴展」中展映了兩部分別由 深圳和香港的新晉導演,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呈現她們對中 國南方的地方戲傳承的關注。香港演藝學院學生黃婉妍的畢業 作品《梨園道遠》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述說一個中學生少傑寧 放棄赴英留學,不顧一切拜粵劇大老倌陸劍輝為師的故事。而 深圳大學傳播系學生林淳爽的畢業作品《楊梅英》,以自己的 祖母已故潮劇名伶洪惠英為藍本,作一番家族及戲劇史鉤沉。 導演所選擇的站立位置、影片類型、學院訓練手法及對畢業作 品的片長要求,無疑皆會影響敘述角度,《梨》屬劇情片,有 著演藝學生作品一貫的純熟鏡頭運用底子功夫,藉重重緊湊情 節,推動故事順暢發展,可能受 23 分 39 秒的片長所限,順敘 手法稍為直白,好處卻在節奏簡扼明快,藍藍白白的月夜獨自 練功場景,帶港式理智思維;《楊》則帶紅彤彤、黃土樸樸的 鄉土味,導演初時欲採取客觀敘述口吻,但在發現行之不易 後,決定坦然面對自我感性內心,以導演身分直接介入,兼且 擔任第一身旁白敘事,實驗製作長約 30 分鐘的劇情片結合紀錄 片。也就是由法國尚.胡許(Jean Rouch)所創,鼓勵導演和
23
被攝者間互動訪談,甚至激起或參與事件的真實電影(Cinema Verite)取態。 動作語言上,《梨》一開場出現男主角少傑的臉部大特寫,自 後台焦灼緊盯著他所仰慕的老倌陸劍輝,眉梢間那掩不住的熱 情,很能迅速緊抓住觀眾心緒。全片共出現多次單向深情注 視,如少傑自門外偷看陸劍輝練功、母親偷察睡夢中的少傑背 上瘀傷,然後是陸劍輝自門外偷看少傑練功,粵劇本就十分重 視關目傳情,把舞台技巧轉換成電影媒介中的大特寫鏡頭,似 乎能從角色臉上讀出,導演自身對粵劇傳承何等「道遠」之熱 切關注神情,特別選取近乎失傳的粵劇秘技「飛椅」連貫劇 情,可見關注點在傳承絕學。而《楊》多借用戲詞交待人物處 境及所感,如洪惠英初作童伶,學戲時唱「苦呀,珠淚紛紛」 切中自身淒涼處境,躍為名角時婉拒財主提親,以一句「春風 踐約到園林」寄意,效果深刻凝練,令人自抽離原文本的唱詞 中,仍能體會潮劇語言優美之處。
24
不得不提的,乃《楊》毫不忌諱的直接介入現身說法,最明顯 莫過於成親一幕被導演突然喊卡,跟觀眾開了個大玩笑。導演 一方面是誠實的,強調自己只是從別人口中,才得知祖母生平 點滴,繼而再現和拼貼出最接近現實的面貌。片中前半部傾向 主觀藝術化描寫,以轉袖過場交待小女孩轉眼長大,巧借鏡頭 語言交待不同時空;後半部緊密穿插多條訪談片段,如旁白用 感性腔調訴說任人擺布之苦,並以人手操控戲偶象徵主角之 後,緊接播放前任潮劇團團長、導演父母的訪問錄像片段,似 意圖沖淡主觀色彩。電影以正面拍攝的洪惠英墳頭實境作結束 鏡頭,正當觀眾快將被這種著力 營造的真實感徹底說服,此 時,導演又跳回到台前解話了:「故事就是故事,並沒甚麼意 義。有意義的,是你怎麼解讀,怎麼講述。」縱明知紀錄片式 訪談段落亦不可能全然客觀,受訪者在相熟訪問團隊面前,仍 無疑流露了較真切自然情感,如導演之母在憶述及自己母親臨 終情況時,幾近潸然淚下。有人或會質疑,親屬有協助導演完 成畢業習作之嫌,但口述歷史本就常強調紀錄者當與受訪者建 立深厚關係,誠如導演所言,不妨把本片純看作主觀感性紀 念,也就無須拘泥於歷史學家式的記錄執著了。 25
此外,「銳角 2013:當代民間藝術深港巡迴展」的深圳展中, 以一部舊式電視播的紀錄片《皮影‧離不開‧深水埗》,是無心插 柳而成的當代民間藝術傳承新嘗試——皮影本身有「電影始祖」 美譽,這次改造延續傳統皮影俚聲俗調特質,而放棄視覺上的精 雕細縷。用近乎沒落的藝術形式介入現實,自編、自導、自演, 再加上私人放映的性質,連觀影對象亦不似傳統戲劇般,難預測 最終為誰而演,戲中的主人公也就是觀眾席上各人,快樂島眾街 坊一一重聚在影窗前,欣賞這齣內有自己卡通造型的皮影戲,本 身已是另一樁「快樂島美談」,你有略聞深水埗重建區事態發展 的話,就會知道故事情節無疑過於理想化,明明知道現實中贏面 不大,卻依舊扮成贏了,就讓留在社區生活的心願在戲裡圓滿實 現。倘若換作另一種藝術形式,例如電腦動畫,街坊可能因無法 駕馭媒介,意志遭藝術家所奪,故影行者強調,只會退居輔助角 色,把主體性(subjectivity)交回街坊,一如該機構英文名字 VArtivist 所言,本地社運紀錄片宜把藝術還給人民。
26
是次皮影表演形式經現代化改良,可於小型場地演出,影偶更經 過簡化,以亞加力膠代替傳統牛皮,讓街坊更易控制。卡通角色 造型確有點稚嫩,演員口白亦有不盡流暢處,但別忘記,臨場發 揮合作正是街坊精神,因心領神會而傳來的觀眾席嘖嘖讚許聲, 證明了演出者與受眾是溝通無礙的。快快樂樂表象之下,旁白不 失辛辣諷刺,描述掌舵人吃至肚皮鼓鼓就想逃遁;生活觸感亦是 表現街坊情的重要道具,如演出開首的車房場景,不知你有否留 意畫面左下角,有一把團團轉動的舊式小型座地風扇?心思取勝 盡搶風頭,撩起你我共有居於小單位的焗悶苦澀回憶。
27
回說現實,粵劇與京劇已先潮劇一步,獲登載於世界遺產名 錄,而由於潮戲式微,不少老裁縫由做戲服轉型至製晚禮服, 林淳爽的祖父是其中一人。現代社會的新興工業,也讓潮繡釘 珠片等民間手藝,暫且得以傳承。《楊》的導演林淳爽現就經 營婚紗攝影公司,與家人合力提供一條龍婚紗婚攝服務;至於 深水埗閣樓上製花牌的黃乃忠師傅,在重建區清場行動中留守 至最後關頭,與貓一起遭執法人員抬走,轉遷上海街活化廳駐 場教授製花牌一段日子後,現又得再面對不獲藝發局續期,未 知何去何從。三齣影片同試著直呈現實大時代裡戲劇的景況, 並以戲劇再現人性與家常瑣事,也許真正的戲味,反而在於那 根本無法完全直呈、不斷迭生,而又更誘人入勝的戲外現實 吧。 林皚文
28
計劃簡介
29
計劃簡介
「銳角2013:當代民間藝術深港巡迴展」是「文化地圖」與 「深圳灣國際藝穗節2012」、「深圳 F518時尚創意園」、「香港故 事館」合辦,「深圳中心書城」協辦,並由「香港藝術發展局」 資助的一系列當代視覺藝術項目。
粵港兩地地域與政治的不同,當中存在不少的文化差異。就文 化差異強調著城市自身的獨特性,坊間就此的討論和項目也此 起彼落。然而,當大家在說「存異」的同時,何不著力於「求 同」,在大家共有的文化脈絡下,共同攜手開拓藝術文化領域的 可能性,讓彼此在共鳴的音韻中譜出認同,互相欣賞?
30
粵港兩地不但地域相近,而且彼此間更有不少共同或互通的習 俗 , 禮 儀 , 傳 統 文 化 , 藝 術 和 價 值 , 曾 經讓 大 家 經 驗 過 的 「美」。我們相信「求同」能引起更多參與者間的共嗚,以致促 進彼此間更深入的文化文流。 是次巡迴藝術展匯聚泛珠三角一群關注傳統民間藝術承傳的藝 術家,他們以民間藝術為載體創作當代的新藝術。此外,計劃 亦設有「香港藝術家駐場計劃」、「駐場藝術家工作坊」、「分享 會」和「導賞團」。
31
計劃目標
1.
藉計劃向外推廣本地優秀的藝術成果;
2.
透過本地藝術家前往深圳參與創作和展覽,擴闊本地藝術工 作者的經驗和視野;
3.
以香港帶動粵港雙邊文化交流的計劃,呈現由香港推動的 「南方藝術」,以建立香港的文化形象;
4.
匯聚泛珠三角視藝精英展示於社區,提升及培養兩地公眾, 尤其是青少年對藝術的興趣、認識和欣賞能力,並開拓新的 觀眾兩地層面,培養整體社會上藝術的氛圍。
32
計劃項目
計畫分別在深圳和香港兩地舉行。 1.
深圳部分為「銳角2013:當代民間藝術深圳展」 一.香港藝術家駐場計劃
日期
:2012 年 10 月 10 日至 11 月 23 日
地點
:深圳南山水灣藝術家工作室
合辦機構
:深圳灣國際藝穗節 2012
駐場藝術家:香港藝術家譚源興 二.駐場藝術家工作坊 日期
:2012 年 10 月 8 日, 11 月 4 及 11 日 2-5pm
地點
:深圳南山水灣藝術家工作室
合辦機構
:深圳灣國際藝穗節 2012
工作坊導師:深圳學者與藝術家 Dr. Mary Ann O' Donnell 計畫的當代藝術顧問,香港藝術家梁美萍博士 香港藝術家譚源興
33
三.分享會 日期
:2013 年 1 月 7 日晚上 7 時至 8 時半
地點
:深圳市福田區深圳中心書城北區台階
協辦機構
:深圳中心書城
主題
:香港長洲飄色-深港文化交流
主持
:計畫策展李嘉言女士
講者
:深圳學者與藝術家 Dr. Mary Ann O' Donnell 計畫的藝術顧問,香港藝術家梁美萍 四.銳角 2013:當代民間藝術深圳展
展覽日期 :2013 年 1 月 10 日至 20 日上午 10 時至下午 6 時 展覽地點 :中國深圳寶安 F518 時尚創意園創展中心地下全層
34
2.
香港部分為「銳角2013:當代民間藝術香港展」 一.銳角 2013:當代民間藝術香港展
展覽日期 :2013 年 10 月 18 日至 30 日上午 11 時至下午 6 時 (星期三休息) 2013 年 10 月 31 日上午 11 時至下午 2 時 展覽地點 :香港故事館(灣仔石水渠街 74 號藍屋地舖) 導賞服務 :展覽設導賞服務, 另有專為學校等團體而設的導賞服務。 二.開幕典禮 日
期 :2013 年 10 月 19 日上午 10 時至上午 11 時半
地
點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活動室 香港灣仔軒尼詩道 15 號溫莎公爵社會服務大廈; 及香港故事館 灣仔石水渠街 74 號藍屋地鋪
35
36
由長洲太平清醮──飄色巡遊 到《花仙子傳說》
37
長洲太平清醮──飄色巡遊
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長洲太平清醮,是一種具 農村社會氣息的祭祀儀式,也是一種民俗活動。一年一度的長 洲太平清醮,其起源雖眾說紛紜,但離不開透過宗教儀式向北 帝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以往農業社會,居民一方面 希望豐收,但不能預側的氣候變化,卻影響著他們的生計,另 一方面,長洲曾於 1890 年左右發生疫症,因此每年的「打 醮」,是農民祈求神靈鎮邪去病保平安,企盼豐年的原始祭神 求福活動。
38
每年農曆四月,香港長洲海陸豐籍居民舉辦的一個太平清醮, 包括有功夫表演、演戲、雜耍、搶包山和飄色巡遊等酬謝神恩 的項目。飄色在廣東一帶已有三百多年歷史,並約在 1930 傳入 長洲。飄色巡遊隊伍以神祇的神龕為首,隨後為飄色車隊,還 加入了土風舞隊和銅管樂隊等。飄色上的小孩會裝扮成古今或 傳說中的人物中的角色,每輛飄色車都有一個獨立的故事主 題。早期的飄色,多取材於神話故事和傳統戲劇。
事移世易,大多的長洲居民也不再務農,而飄色的題材也不再 局限在傳統民間故事。諷刺社會時幣的飄色題材,成為大眾傳 媒每年報導長洲太平清醮的焦點之一,這也令長洲飄色,有別 於其他地方的飄色,而成為其獨特之處。
長洲飄色老師傅,張植芬每年都在興隆街街坊會(下圖),代 表興隆街的街坊製作巡遊的飄色。另一位製作了 46 年飄色的老 師傅,貴叔已 82 歲。可以說長洲飄色已後繼無人。 39
興隆街街坊會(左上)內擺放了飄色配件。圖中的「色櫃」外 寫上興隆街,方便街坊在巡遊中辦認飄色所屬街道的單位。 (右上及下圖)內裡貼有神符,以保障飄色「潔淨」和安 全。「色櫃」內中間插有的長棍,是用來支撐「色櫃」上的 小孩子的重要支架。 40
飄色的結構
色芯 色梗 色櫃
飄色由色櫃、色梗和色芯組合而成。色櫃就是兩位小孩子的表演舞 台。上圖是譚源興在「當代民間藝術深圳展-駐場藝術家工作坊」 上親手製作的飄色骨架。 41
飄色的機關重重。看似懸浮在半空的小孩(色芯),實是半坐半站在色梗上 的。圖為藏於色芯服飾內的色梗坐椅部份,供色芯站得累時,也可稍坐休息。 右圖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畢業生譚源興,依照老師傅所教授,終成功製成的 色梗。
42
圖像提供 Sissy
43
計劃花絮
當代民間藝術深圳展-香港藝術家駐場計劃 1.
前期工作:深港藝術家和藝術顧問的交流與構思 在香港藝術家駐場計劃仍未開始之先,專門研究長洲飄色 的計畫藝術顧問梁美萍博士、深圳學者與藝術家 Dr. Mary Ann O' Donnell、藝術家譚源興和策展已進行多次會面, 共同構思具深港兩地交流意義的飄色作品《花仙子傳說》。
飄色(Piaose)車色柜 (stand) 上站著的色蕊 (heart) 以兩 個小孩為主色,衣飾化妝也以深港兩地市花為造型設計。 色梗(the pole or stick, the load bearing part) 配以其他 道具(如神仙棒),車上有彩虹軟物料的道具,在行走中有 飄蕩的效果。
香港區花
深圳市花
洋紫荊
勒杜鵑
44
為花仙子和青蛙設計的頭飾。
45
飄色花仙子的服飾和青蛙的戲服。
46
2. 前期工作:駐場工作室的設備安排 為讓深圳市民瞭解和分享長洲飄色的製作過程,展覽的飄 色由香港藝術家譚源興從2012年10月10日起,進駐深圳灣 國際藝穗節為他安排的深圳南山水灣藝術家工作室內完 成。然而,空空如也的工作室,須在短時間內安排製作飄 色的設備可不少。大會、譚源興和參與工作坊的大學生, 為此花了不少時間事先在深圳張羅合適的機器和工具進行 製作。
47
3.
實踐期工作: 譚源興既要製作飄色色櫃,也要為當色芯的小孩度身製作 色梗,以支撐身體。
48
49
當代民間藝術深圳展:駐場藝術家工作坊 2012年10月8日, 11月4及11日2-5pm 舉行的三天工作坊,梁美 萍博士向學員講解長洲飄色的由來和發展、Dr. Mary Ann O' Donnell 向學員講解表演技巧、譚源興則向學員講解飄色的製 作原理。
50
51
當代民間藝術深圳展-駐場藝術家工作坊的成果分享 2012年11月24日飄色作品《花仙子傳說》大功告成。梁美萍博 士、Dr. Mary Ann O' Donnell、譚源興和策展李嘉言與學員都 期待《花仙子傳說》的開航。
52
53
54
銳角:當代民間藝術深圳展 兩深港藝術家 Dr. Mary Ann O' Donnell 和譚源興,共同構思 的飄色作品《花仙子傳說》在工作坊學員分享過創作成果後, 便於2013年1月10日至20日,位於深圳寶安 F518時尚創意園創 展中心(地下全層)的《銳角:當代民間藝術深圳展》展出。
蔡志祥(2000),《打醮:香港的節日和地域社會》,香港:三聯書店。 蔡志祥、廖迪生(2001): 《傳統社會生活》,收於廖迪生、張兆和、蔡志祥編:香港歷史、文
化與社會 (一) 教與學篇,頁 77-99,香港: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
55
當代民間藝術深圳展-分享會 2013年1月7日晚上7時至8時半深圳中心書城舉行的分享會,有 Dr. Mary Ann O' Donnell、梁美萍博士和李嘉言的出現,在展 覽前分享計畫理念與將舉行的展覽內容。
56
銳角2013:當代民間藝術深圳展場地草圖
57
銳角2013:當代民間藝術深圳展現場
58
59
60
參展作品圖錄
61
程展緯 Luke CHING --
民間藝術-曱甴 香港 裝置 6cm x 3cm 2006
62
香港是一隻只有消化系統的曱甴,這作品是紀念一個原本計劃在 深圳過退休生活的前特首。
63
李鈺山 LEE Yuk Shan yuk22098@hotmail.com
鄒偉權 Brian CHOW photochow@ymail.com
皮影 MJ X Animation 香港 動態影像 02’06” 2013
64
還記得米高積遜嗎? 我試著用皮影戲模仿關節的律動,將他的霹靂舞重現出來,伴隨 他歌曲的鮮明節奏,彷彿那個活潑的歲月又回來了。
65
陳用偉 CHEN Yong Wei +86 13728558805
佛山剪紙系列 佛山 剪紙 33cm x 33cm” 2013
66
保護民間傳統文化,宏揚佛山剪紙藝術。
67
李靜嫻 Laura LI laura_nogueira@yahoo.com.hk
香港小龍 香港 混合媒體 75 cm x 50 cm 2013
68
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
69
侯真 HOU Zhen sin19zhen@126.com
劉靜怡 LIU Ching Yee mayfleet@163.com
新光 香港 動態影像 18’14” 2012
70
曾幾何時,香港是粵劇重鎮,梨園戲臺上承載了多少人的夢想。而 今,隨著城市現代化的發展,昔日的繁華盛景日漸式微。作為粵劇 大本營的新光戲院,這幾年猶如風中殘燭一般,幾度命懸一線。在 續約與不續約之間,帷幕將落未落。與以往幾次續約風波不同,這 次是經營戲院的聯藝機構主動自行了斷。新光能否迎來自己的「新 光」?一間市民談戲品戲的老劇院,一個關於本土文化夾縫中求生 存的新故事,北角英皇道 423 號,曲終弦斷情未了。
71
黃婉妍 Clara WONG helenko@hkapa.edu
梨園道遠 香港 動態影像 23’39” 2009
72
「臺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粵劇老倌往往是藝到精時鬢已蒼, 不會輕易將一生的絕活白白相授于後輩,加上他們對下一代沒有信 心,故此已絕少收入室徒弟。中學生黃少傑,自小已迷上粵劇,對 大老倌陸劍輝的失傳南派功架「飛椅」更是念念不忘,不顧一切想 去拜他為師。陸劍輝非但沒有答應,還用另一個難度高的功架「鏟 枱」留難他。另一方面,少傑的母親寄望兒子將來成為醫生,逼他 放棄粵劇。究竟「薪火相傳」是否不可能的夢?
73
林淳爽 LIN Chunshuang 170777836@qq.com
楊梅英 深圳 動態影像 30’00" 2011
74
謹以此片獻給已經逝去的歷史,正在逝去的文化,和不知道會不 會逝去的自我。楊梅英,關於一個唱潮劇的女人非凡而平凡的一 生。她在這個社會中掙扎和妥協,矛盾如同被生活碾軋的你我。 太多深刻的的問題無解,只能一邊創作一邊反省,草稿亦是生活 的一部分。
75
唐詠詩 TONG Wing Sze jultws@yahoo.com
人.墨 香港 影像裝置 03’00” 2009
76
嘗試利用當代的媒介,將墨在水中流動、散開的形態保留下來, 創作這個作品。
77
龍雄 LONG Xiong 07xlong@gmail.com
一頁故事 汕頭 書籍設計 27 cm x 23 cm x 1.5 cm” 2009
78
一頁故事,一頁一個故事,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人物 關係,輕輕地,慢慢地,瞬間的感動,漸漸體會中....... 該作品是對書籍設計的一次實驗性嘗試。故事文本是來自于自己平 時積累的小物件、小玩意,這些小物件、小玩意,例如名片、各類 罰單、展覽入場券等等,這些都是作者平時經歷與回憶的小物件, 可是,在它們的背後總是隱藏著一個一個不為人知、卻很有意思的 故事。本書創作的初衷是對過去生活記憶的緬懷,同樣是對未來的 思考。通過複印、轉印、絲網印刷等等手工製作書籍的方式,並且 採用質樸、平凡且極具手感的超薄紙張,通過包背裝的裝訂方式, 使轉印的圖片包裹於其中,這意味著是對過去記憶的一種珍藏,也 同樣是對自己走過之路的一種回望。
79
邱煒欣 Yoris YAU yoris_y@hotmail.com
十星送壽 香港 書籍設計 29.7 cm x 41.9cm
80
十星送壽指十種急救的方法,給長者長壽及祝福。他們大部份也 缺乏急救的正確知識,在這個急救書中會教導他們正確方法。
81
楊翠儀 YEUNG Chui Yee glommy_y@hotmail.com
家 香港 攝影作品 41.9 cm x 86.4 cm 2010 82
這些物件是屬於我父母的,並放置於家中。我的父母十分喜歡於 家中放置擺設。在這小小的家居裡,擺放了屬於他們林林種種的 「美物」。但,這些家居物件彼此溝通不來。所以,我借著重新 擺設,去帶出它們原本的美,成為我心目中的「美物」。
83
鄭翠 Rainbow CHENG rainbow037@gmail.com
母親的制服 香港 混合媒體 160 cm x 245 cm 2011
84
我嘗試感受母親制服的本質。 我嘗試透過制服來探索我和母親的 關係。 最後,我為母親做了一件屬於她的「制服」, 希望能從平凡的 制服中展示獨特的她。
85
鄧啟耀 Frank TANG doyiu@hotmail.com
Tree(s) 香港 動態影像 23’57” 2012
86
鄧啟耀常以錄像探討中國山水畫與繪畫過程之間的關係。 <Tree(s)>挪移了中國山水畫的核心元素 -- 樹。作品包含了臨摹 和寫生兩部分。藝術家以國際標準索書號碼(ISBN)手挪國畫大師的 樹木教學手冊,續一學習。再而,以錄像紀錄藝術家對著生長於 香港牛池灣街市的一株樹木寫生。錄像除了紀錄繪畫的過程,同 時紀錄了樹木、人和當下環境之間的關係。是次展覽只展出後者 的部分,讓觀者集中思考中國山水畫所嚮往的「道」與當代社會 環境的脫離性,而現在「道」可能只存活於藝術家和觀者的思想 當中。
87
深水埗重建關注組及影行者 Shamshuipo Urban Renewal Concern Group and V-Artivist v_artivist@yahoo.com.hk 皮影戲.離不開.深水埗 香港 動態影像 15’50” 2008
88
一班深水埗重建區街坊在復活節當天做了一齣皮影戲,用真摯的情 感告訴全世界,他們相處之中的手足情深,為什麼他們離不開深水 埗這片小天地。 皮影戲裡,上演著他們在這個快樂園地裡發生的點滴和期望——種 花的老伯看著在街上快快樂樂地跳飛機的車房三姊妹長大;小女孩 終於夠十六歲,可以名正言順到遊戲機中心打機,得到老闆的一句 生日快樂之餘,還得到一支汽水作禮物。 只是這些溫馨的社區生活,被一頭叫政府的猛獸所摧毀。一聲賠錢 收地,一切在社區累積的,差點在頃刻間歸於無有。發展是不是硬 道理?街坊潘伯說:「錢不是萬能,也不是每樣東西都買得到,所 以我們都不想搬走。」始終,社區中的人情味不能用金錢來量化和 收購的。而留在社區生活的心願,也在戲裡實現了。
89
上演當天,有一位以往在重建區附近工作過的觀眾說,她在那邊生 活了五年,發現事情慢慢的演變:在舊區中會有看似漂亮的新樓建 起來,與四周的唐舊顯得格格不入;街坊沒理由要被逼接受,卻不 能發表自己的意見。皮影戲上影的時候,重建區的街坊,每晚八時 準時在車房等待與發展局長林鄭月娥一起吃頓家常便飯,向她訴說 在這片小天地生活的點滴,告訴她為什麼他們離不開深水埗,期望 留在社區生活的心願得以成真。
90
計劃行事曆
91
計劃行事曆 計劃目標
「銳角 2013:當代民間藝術深圳展」 香港藝術家駐場計劃
2012 年 10 月 10 日至 11 月 23 日
駐場藝術家工作坊
2012 年 10 月 8 日, 11 月 4 及 11 日 2-5pm
分享會
2013 年 1 月 7 日晚上 7 時至 8 時半
展覽
2013 年 1 月 10 日至 20 日上午 10 時至下午 6 時 「銳角 2013:當代民間藝術香港展」
展覽
2013 年 10 月 18 日至 30 日上午 11 時至下午 6 時 (逢星期三休館) 2013 年 10 月至 31 日上午 11 時至下午 2 時
開幕典禮
2013 年 10 月 19 日上午 10 時至上午 11 時半
92
索引
93
李鈺山
LEE Yuk Shan
--
yuk22098@hotmail.com
p.65
李靜嫻
Laura LI
--
laura_nogueira@yahoo.co
p.69
m.hk 林淳爽
LIN Chunshuang
--
170777836@qq.com
p.75
侯真
HOU Zhen
--
sin19zhen@126.com
p.71
馬立安
Mary Ann
--
mary_ann_odonnell@yaho
p.101
o.com
O’Donnell 唐詠詩
TONG Wing Sze
--
jultws@yahoo.com
p.77
深水埗重
Shamshuipo
--
v_artivist@yahoo.com.hk
p.89
建關注組
Urban Renewal
及影行者
Concern Group and V-Artivist
程展緯
Luke CHING
--
Lukeching.hk@gmail.com
p.63
邱煒欣
Yoris YAU
--
yoris_y@hotmail.com
p.81
黃婉妍
Clara WONG
--
helenko@hkapa.edu (APA)
p.73
楊翠儀
YEUNG Chui Yee
--
glommy_y@hotmail.com
p.83
劉靜怡
LIU Ching Yee
--
mayfleet@163.com
p.71
陳用偉
CHEN Yong Wei
龍雄
LONG Xiong
--
07xlong@gmail.com
p.79
鄒偉權
Brian CHOW
--
photochow@ymail.com
p.65
鄧啟耀
Frank TANG
--
doyiu@hotmail.com
p.87
鄭翠
Rainbow CHENG
--
rainbow037@gmail.com
p.85
譚源興
TAM Yuen Hing
--
yh-tam@hotmail.com
p.103
+86 13728558805
94
--
p.67
學術顧問與籌委會
95
學術顧問
藝術展覽策展顧問
何慶基先生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專業顧問
當代藝術顧問
梁美萍博士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助理教授
中國藝術顧問
管偉邦博士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助理教授
電影媒介顧問
胡劉斌先生 深圳大學傳播學院講師
96
籌委會
譚偉峰先生
文化地圖董事會主席
李嘉言女士
文化地圖項目總監 / 本展覽策展人
楊華慶先生
文化地圖項目統籌
朱恩然女士
計劃助理統籌
梁焯然先生
計劃助理統籌
97
98
撅交風
99
履歷
MARY ANN O’DONNELL 馬立安/參與駐場藝術家工作 坊的深圳藝術家
馬 立 安 ( Mary Ann O ’ Donnell ) 於 美 國 明 德 文 理 學 院 (Middlebury College)漢學系比較文學系獲本科學位,美國 僕達大學(Purdue University)人類學系獲碩士學位,美國來 斯大學(Rice University)文化人類學系獲博士學位,後於美 國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為博士後學者。現為深圳大 學建築學院《世界建築導報》編輯和香港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 究中心榮譽研究員。
自 1995 年起,她開始在深圳開展人類學研究,希冀明晰瞭解中 國歷史最久以及發展最為迅速的經濟特區深圳變動不居的文化 景觀。
100
馬立安現階段的研究著重於後社會主義城市化的文化邏輯,變 動中的城市的創造性文獻,文學翻譯,以及一直處於進行狀態 的,與深圳市胖鳥劇團(Fatbird Theater)的合作項目。2005 年,馬立安開辦了博客「深圳筆記(Shenzhen Noted)」, 直至現在都採用攝影及評論的方式來呈現深圳的建築、城市規 劃以及變化著的文化環境間,2011 年因《深圳筆記》而獲得南 方都市報年度公民獎。2011 年受到深圳香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 展總策展人 Terrance Riley 的委託,她的參展專案為「轟隆! 深圳」,呈現特區的發展歷程。現在,她仍致力於以下一些項 目:著述《修補現代性:深圳和其周圍的烏托邦話語》 (Repairing Modernity: Utopian Discourse in and around Shenzhen),還與黃韻然(Winnie Wong)合作編輯有關當 代深圳研究的期刊。除此之外,馬立安還翻譯了楊阡戲劇合集 《不倫不類的夢想—楊阡戲劇文學五種》,獨立電影人高鳴 (劉高明)的一部創造性的紀錄片《阿松》。她與王玲珍博士 合作翻譯了王安憶的自傳性寫作選集《憂傷年代》。
101
譚源興/參與駐場藝術家工作坊的香港藝術家
譚源興為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藝術學士。曾參加香港賽馬 會點對點社區藝術計劃展覽《Lost & Found》、香港浸會大學 視覺藝術院畫廊展覽《Honey Mood 玻璃藝術展》和香港旺角 行人專用區《飄色巡遊》。
102
李嘉言/展覽策展/飄色服裝設計
李嘉言為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純藝術文學士,雕塑作品由 香港藝術館收藏;後獲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曾獲頒最佳學 術表現獎。李氏現為「文化地圖」項目總監,策劃機構多項視 覺藝術與藝術教育項目,包括分別由民政事務局轄下的青年廣 場和香港教育局委託的《仲夏藝贊 2010-2013》、《香港創意 戲劇節 2011-2013》及《銳角 2011-2013:珠三角文化交流計 畫》。此外也參與教育局課程發展處的人文學科課程的設計工 作,並編寫由教育局出版的《獨立電影藝術與思維校本抽離式 人文學科資優培育計畫》。
103
林皚文/作者
林皚文為珠海書院中國文學學士,《一個人的喪禮》的作者, 現為室內設計刊物編輯。
104
參與計劃機構
105
主辦機構
教育伙伴
合辦機構
場地贊助
鳴謝
資助
(香港藝術發展局全力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106
107
108
109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