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電影創作增潤式資優培訓營與學校放映巡禮 香港-珠三角環保電影展策劃
這是由海洋拾荒者Kitti從海底拾回來的鬼網 (魚網) (已經消毒) 希望你打開它並解救被海洋垃圾傷害的海洋生物
李嘉言 譚偉峰 合編
被海洋垃圾殺死的大藍鯨
出 發 資 鳴
版: 行: 助: 謝:
香港視藝文化教育協會有限公司 CULTaMAP文化地圖 優質教育基金 海洋拾荒者Ki�
被海洋垃圾殺死的大藍鯨
出 發 資 鳴
版: 行: 助: 謝:
香港視藝文化教育協會有限公司 CULTaMAP文化地圖 優質教育基金 海洋拾荒者Ki�
環境公民教育與電影 跨科學習計畫 生態電影創作增潤式資優培訓營與學校放映巡禮 香港-珠三角環保電影展策劃
香港視藝文化教育協會有限公司 (註冊慈善機構) 編訂
環境公民教育與電影跨科學習計畫 生態電影創作增潤式資優培訓營與學校放映巡禮 香港-珠三角環保電影展策劃
資
助 :優質教育基金
出
版 :香港視藝文化教育協會有限公司
發
行 :CULTaMAP 文化地圖
主
編
﹕李嘉言、譚偉峰
實習編輯
﹕莊惠慧
設
計
﹕勞耀男
校
對
﹕莊惠慧、勞耀男
翻
譯
﹕李穎筠
法律顧問
﹕陳淑正
印刷數量
﹕250 冊
版
次
﹕2018 年 2 月
印
刷
﹕新設計印刷有限公司
©香港視藝文化教育協會有限公司 惟本書中劇照乃獲各導演借出刋載,未經許可,切勿翻印或轉載。 ISBN﹕978-988-16479-4-8 歡迎下載此課程以作教學用途,請瀏覽以下網址﹕ http://www.hk-vace.com 香港視藝文化教育協會有限公司 香港九龍大角咀必發道 83 號 7 樓 707 室 網址﹕http://www.hk-vace.com 電郵﹕cultatracy@gmail.com
目
錄
序言
P. 1
全球化下的都市固體廢物處理與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李嘉言、譚偉峰
計畫簡介
P. 7
計畫背景 對計畫需要的分析 計畫對象 計畫目的 計畫的理念架構 計畫的創意 主辦機構香港視藝文化教育協會 生態電影創作增潤式資優培訓營
教學活動(1):環境公民教育 第一節 全球化下的都市固體廢物處理和環境公義(1) 第二節 全球化下的都市固體廢物處理和環境公義(2) 第三節 海洋垃圾與生態公義 第四節 世界公民的力量-改變海洋生態環境和創新
P. 37
教學活動(2):生態電影創作
P. 113
教學活動簡介 第五節 教與學(前線教師和專業導演分享)、拍攝前的預備工作 第六節 實地考察和拍攝 第七節 後期製作和校內放映
計畫花絮
P. 153
計畫行事曆 生態電影創作增潤式資優培訓營(首日) 生態電影創作增潤式資優培訓營(次日) 生態電影公民教育學校巡迴放映 生態電影導演分享會暨學生生態電影創作與欣賞頒獎禮
全港學校生態電影創作與電影欣賞徵文比賽
P. 163
簡介 生態電影創作比賽 生態電影欣賞徵文比賽
生態電影欣賞書寫:《天氣大戰》映後談 譚偉峰
P. 177
生態電影介紹
P. 185
垃圾藝術作品介紹
P. 195
參考資料
P. 213
參考書籍 參考文章和相關資料
顧問與籌委會
P. 217
附件
P. 221
人文學科(藝術/電影/文化方面)資優學生/ 高能力學生行為特質量表
序言
序言
1
序言
全球化下的都市固體廢物處理 與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李嘉言、譚偉峰
「環境公民教育與電影跨科學習計畫-生態電影創作增潤式資優培 訓營與學校放映巡禮」是香港視藝文化教育協會與文化地圖合辦,優 質教育基金資助,偏重「公民教育」與「視覺藝術」的跨科資優培育 計畫。計畫為期 21 個月,主要包括舉行培訓營、學校電影放映巡禮、 生態電影創作與欣賞徵文比賽,以及出版本計畫資料冊。
計畫鎖定「全球化下的都市固體廢物處理與環境-海洋篇」為主題內 容,透過「電影創作」與「電影欣賞」的藝術形式,帶出這比較偏向 嚴肅的環境議題,探討作為世界公民,我們在生活上如何面對公義和 環境議題,積極建立正向價值的同時,以創意即如:藝術與設計,或 社會創新等促使城市在社會、環境和經濟三方面皆可持續發展。
2
序言 資料冊除了有計畫簡介、活動紀錄和活動花絮等之外,我們更集結和 選取了計畫中「生態電影創作增潤式資優培訓營」和「生態電影學校 放映講座」的內容,設計和編寫了 7 課「教學活動」供前線教育工作 者使用,作為本計畫的延伸項目。
《教學活動(1) :環境公民教育》共有 4 節課。第一和第二節課以 「全球化下的都市固體廢物處理和環境公義」為題向學員呈現了現 實中都市固體廢物,如何在全球化下影響,甚至威脅全球公民的生 存環境,並深入反思環境公義。第三節和第四節的設計,是為了安 排學生進行生態電影創作和實地考察而設,因此我們將「全球化下 的都市固體廢物處理」這廣闊的議題,聚焦討論「海洋垃圾」和「環 境保護」之間的關係上,並以世界各地的「藝術創作與社會創新」 例子啟發學員反思,我們,作為世界公民的一份子,能否以個人的 力量創新和改變人類的生存環境。
《教學活動(2) :生態電影創作》共有 3 節課,是偏重親身體驗的 經驗式學習教學活動。前線教育人員需要安排戶外的考察場地,以 及帶領學員前往場地進行考察和拍攝工作。教學活動(1)已就「全
3
序言 球化下的都市固體廢物處理與環境-海洋篇」進行環境公民教育, 以助學員進行考察和生態電影創作。
《教學活動(2):生態電影創作》的課程屬增潤式電影/藝術/人 文學科資優培訓學習。課程內容是根據我們邀請了金馬獎導演周 浩、鮮浪潮導演張明怡、深圳大學傳播學系講師胡劉斌和電影研究 者譚偉峰等在「生態電影創作增潤式資優培訓營」的考察和電影創 作教學,還有學校前線教育人員,天主教培聖中學洪昭隆老師和南 亞路德會沐恩中學王俊文老師在計畫的「教師培訓工作坊」的教學 分享內容所編寫和設計。
由於創作是個人或小組的學習過程,學生各自尋找拍攝的角度和看 事物的視角,因此他們面對的學習問題各有不同,本教學活動的內 容是針對學生經常面對的疑難而編寫。
另外,有見香港在環境藝術教育方面仍有需要填補空白,編者譚偉峰 特別書寫了一篇生態電影《天氣大戰》映後談的生態電影欣賞書寫與 讀者分享和交流。此外, 《生態電影介紹》和《垃圾藝術作品介紹》介
4
序言 紹了世界各地導演/藝術家如何透過創作,引起觀眾對生態/環境的
關注,作為參考資料方便教師或社工選取教材或作議題探索之用。
在此,我們要感謝參與本計畫的學校、教師、家長和資優學生的積極 參與,各校主任和教師不單參與工作坊,更應用本計畫的教學策略或 配件,使本計畫課程得以在學校持續發展。另外還有本計畫籌委會的 成員,以豐富的前線教育人員的教學經驗在設計課程中給予了不少寶 貴的意見。
最後,我們還要衷心感謝為我們創作了那麼好的生態紀錄片和生態藝 術作品的導演與藝術家,讓我們正視城市環境問題的真相,反思環 境、城市可持續發展與個人的關係。
在此引用 Lisa Benton-Short & John Rennie Short (2012)的文字作 結——「人類透過不斷改造自然環境,以切合城市大量人口的生活, 但城市發展卻同時受制於自然環境。」環境問題源於城市,也要在城 市解決。為了下一代的福祉,但願我們繼續努力實踐環保生活,讓城 市可持續發展。
5
序言
6
計畫簡介
計畫簡介
7
計畫簡介
計畫背景 香港的長遠發展 香港特首於施政報告提出推動教育、醫療、檢測和認證、創新科技、 文化及創意、環保六項優勢產業來發展經濟。教育、文化及創意、環 保三方面在發展香港的經濟中舉足輕重,要配合政府政策,香港有逼 切需要透過教育提升學生的創意和環境保育的意識。
環保與創意有賴「公民教育」與「創意教育」兩者共同推動 環境公民教育方面,教育局推行的「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是全 人教育的重要元素,學校應通過各學習領域/學科課程的學與教,以 及其他相關的學習經歷,培育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幫助他們在 成長路上遇到難題時也懂得基於價值觀,作出客觀分析和判斷,並付 諸實踐,以面對生活上的各種挑戰。 「可持續發展教育」,包括「環 境教育」,納入其當中作為跨學科價值教育範疇,為學生提供全面的 學習經歷,以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 8
計畫簡介 此方面學校雖有從校園生活中,推動環保生活的實踐,但不少學校表 示,學生對傳統講課式或說教式綠色教育,漸失學習興趣。相反,多 元藝術形式的教學,更能令學生投入學習,樂於學習。
藝術,正是體現創造力的集中地,電影藝術是大眾化的藝術形式,對 學生有一種親和性。新高中學制設有其他學習經驗,其中藝術教育即 為加強學生的跨科學習能力、明辦性思維和創造力的重要元素。另一 方面,學校的綠色公民教育與創意教育,將有助香港未來成為綠色的 國際城市。
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等種種環境問題,是全球各地的重要議題,佔 全球人口有五分之一的中國,更面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空前的 生態危機。香港作為全中國最發達的城市,在推動中國環保工作上, 我們是責無旁貸。
9
計畫簡介
對計畫需要的分析 為使計畫能滿足參與學校的需要,本計畫預先向多間中學發出邀請, 有意參加學校眾多,令人鼓舞。首先,我們通過電話與各學校教師作 初步徵詢對計畫的意見。之後從中再找出願意投入資源的學校,再與 教師作詳細訪談。最後,本會再就學校的參與程度、教師任教的學科 或範疇、期望深化的學與教內容、教學語言(EMI/CMI)及學校成績 組別作配對,選出其中共7間參與本計畫(其他再在計畫開始後,向 全港學校招收)。7間學校的教師均表示對計畫以生態電影藝術作為 人文學科跨科學習的教學策略,能支援或補充他們校本課程的不足。 訪談內容撮要如下: I. 中學一,負責教師是通識科主任和學校校園電台負責老師 A. 校本課程發展關注事項:將通識科中「環境教育」在地化,同 時透過學生創作的「生態電影」作為前線教育人員的教材,在 學校透過校園電視台播放,令更多學生深入了解環境議題。
10
計畫簡介 B. 訪談內容:通識科主任表示「環境教育」包含在通識科學科「全 球化、能源科技、公共衛生與環境」的課程單元內。此方面的 教材,坊間都偏重政策層面討論,學生只能「離地」了解此單 元內容,難提起學習興趣。我們會找一些有關環保的錄像教材 給學生觀看。但環境存在生活中,是可接觸的現實,學生可在 地的觀察與體驗作認知,甚至在此之上互相討論,以深入反思 此議題,是更好的教育模式。
他舉例談到「水源污染」的議題,如果學生可以親眼看到,感 受到水污染是甚麼一回事,那比他們單靠書本的知識傳遞,更 「在地」的認知環境問題與個人的切身關係。這樣的「田野考 察」,是能讓學生從「真實個案」中更加了解當中受訪者的處 境,反思事件的實際情況,提升明辨性思維。但是,「田野考 察」的參加學生有限,學校教師工作相當繁忙,很不容易才可 安排一次的考察活動。如果考察活動可以紀錄下來,作為學生 的回饋,並作為「範式轉移」在學校其他課堂/校園電視台作 為前線教育人員的教材,與其他未能參加活動的同學分享,表 達他們所思所想。他們所拍攝的影片加上他們的分享,將能更
11
計畫簡介 有說服力,向其他同學呈現「水源污染」的議題,牽引在校師 生有更多對水污染的經驗交流和討論。
教師希望與學校校園電台負責老師,一同參加計畫,期望接受 專業的「生態紀錄片」導演的培訓,提升教師的學與教水平, 學生能有效以影像發揮創造力。一方面,能豐富學校的「環境 教育」教材資源,另一方面可以把「環境公民教育與電影」發 展成校本的跨科學習教學策略。 II. 中學二,負責教師是通識科主任 A. 校本課程發展關注事項:通識科專題研習教與學,照顧學生 的不同學習需要,使學生樂於學習。 B. 訪談內容:通識科獨立專題探究報告(IES)鼓勵的實地考察, 能使學生得到親身的體驗,作為分析的參考。但傳統考察訪 問,重覆填寫觀察表格,未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對 於學校語文能力稍遜的學生,IES需要大量文字表達,他們難 於尋求學習的滿足感。如果教師能提供「多媒體作實地考察」 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使用錄像拍攝創作作為IES的另一學習形 式,將能照顧校內學生的不同學習需要,讓他們以錄像代替
12
計畫簡介 大量的文字書寫。 III. 中學三,負責教師是資優教育隊統籌和國情與國際文化學會負責 教師。在其教學工作而言,校本課程發展關注事項是要照顧資優 生的不同學習需要,為校本人文學科資優培育發展增潤式課程。
IV. 中學四,負責教師是公民教育和校園電視台負責教師 A. 校本課程發展關注事項:配合學校年度的「環境公民教育」 專題,培訓「校園電視台」的學生拍攝「生態紀錄片」回饋 學校。 B. 訪談內容:「環境教育」是學校本年度公民教育專題。公民
教育著重教學應與學生生活經驗的連接,使知識概念具體 化。因此,學校主張學生多在社區作田野考察,並引導學生 親自拍攝考察的過程,創作成有趣的紀錄片,在學校的校園 電視台播放,令未能到達社區田野考察的同學,也可以透過 影片,有如置身社區現場,透過影像和影片創作同學的分享, 深入了解相關的環境議題。本校教師雖掌握基本的紀錄片拍攝 技巧,若該計畫能由有豐富經驗的「生態電影」導演主教實在 是難能可貴的學習機會,希望我們從他們身上獲得啟發,增強 教學能力,讓學生製作比較高水平的紀錄片作為學校的教材。
13
計畫簡介 V. 中學五,負責教師是校園電視台負責教師 A. 校本課程發展關注事項:支援校園電視台的多元學習發展。 B. 訪談內容:教師表示有興趣電影拍攝的學生在加入校園電視 台,已掌握基本的拍攝技巧,學生不滿足於錄像拍攝作為紀 錄校園生活,學習動機減弱。但組織有規模的校外電影藝術 創作計畫,學校欠缺資源為之。坊間雖有不少電影拍攝培訓 班,但多偏重技術訓練,但學生更需要的,是校外實地拍攝 的學習經驗和創造力的提升。計畫請來專業生態紀錄片導 演,將能協助學生無論在實地拍攝、拍攝技術或內容方面也 可提升。 VI. 中學六,負責教師是校園電視台負責教師和通識科教師 A. 校本課程發展關注事項:「文化保育」是學校的年度主題, 學生製作的環境紀錄片,可作為校園電視台「綠色校園文化」 或通識科/德育及公民教育等的多元學習發展。 B. 訪談內容:本校在學生電影創作方面已有相當的經驗,技術 日趨成熟,唯題材發掘和拍攝手法,有待專業而且有個人風 格的紀錄片導演和電影教育人員指導教學方法。
14
計畫簡介 VII. 中學七,負責教師是通識科教師 A. 校本課程發展關注事項:通識科專題研習教與學,照顧學生 的不同學習需要,使學生樂於學習。 B. 訪談內容:通識科獨立專題探究報告(IES)鼓勵的實地考察, 需要大量文字表達,對於學校語文能力稍遜的學生難於尋求 學習的滿足感。「多媒體作實地考察」的教學方式,讓學生 若可使用錄像拍攝創作代替大量文字書寫作為IES另一學習形 式,那將能照顧校內學生的不同學習需要。
15
計畫簡介
計畫對象 計畫對象是中三至中六人文學科(藝術/電影/文化方面)資優學 生。學校教師可依據附件《人文學科(藝術/電影/文化方面)資優 學生/高能力學生行為特質量表》,搜集學生資料以推薦學生參加此 計畫。教師可為初步獲甄選的學生填寫行為特質量表,用「」選出 其中一格最適當描述該學生的行為特徵(極少、有時、時常、總是、 不適用),然後比較各學生在表格「時常」及「總是」兩欄取得多少 個「」。在這兩欄中取得最多「」的學生,表示在藝術、評賞、 電影或人文學科方面具備優良潛質,應獲推薦參加。
*請參考附件《人文學科(藝術/電影/文化方面)資優學生/高能 力學生行為特質量表》供教師影印使用。
16
計畫簡介
計畫目的 長遠目的 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計畫鎖定「全球化下的都市固體廢物處理與環 境-海洋篇」為主題內容,電影藝術為載體,針對學校多元學習的要 求,為學校提供經驗式的教學策略和配件,以豐富學校的公民教育/ 通識教育/資優教育和多元學習課程發展。教師透過計畫掌握「環境 公民教育與電影」的跨科教學法,並能編寫校本課程自行執教,以發 展相關的教學策略。計畫透過生態電影創作和欣賞,一方面增強學生 的多元發展,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明辦思維,對自身、社會、世界作 出反思,建立個人正面的世界觀,在全球化城市發展的當下,成為高 質素,有承擔的世界公民,長遠因關心社會未來,以人文關懷的心, 在知情、理性和負責任的,積極以行動回應全球生態環境危機,對居 住地產生歸屬感,最終提升人文素養。
17
計畫簡介 目的 I. 豐富學校多元課程發展的教學資源; II. 促進學校教師間的跨科教學經驗的交流; III. 啟發教師應用「環境公民教育與電影」作為跨科教學方式,進行 或設計德育與公民教育課/通識科/校園電視台/人文學科資優 教育/其他學習經驗課,以提升教學水平; IV. 計畫以校本抽離式與增潤式培育不同學校有共同特質的人文學科 學生,照顧學生的不同學習需要,引發潛能和提升藝術創作水平; V. 讓學生獲得真實個案經驗,從中反思和建立個人價值觀,認識世 界公民的權責,同時提升對環境保育的意識以致實踐的行動力; VI. 使學生掌握個人的興趣、性格、能力。
18
計畫簡介
計畫的理念架構
計畫的理念背景 計畫將從「世界公民教育」和「生態電影教育」的脈絡下,運用香港 的城市的生態環境為學習素材,作體驗式學習,以反思個人的身分認 同、世界觀,以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計畫將應用電影教學法,透過 「生態電影創作與欣賞」作為教學策略,提升學生的世界公民意識, 以確立正向的價值觀,成為對地球村有承擔的世界公民,願意為世界 的社會公義和環境保育作出貢獻。
19
計畫簡介 計畫理念 公民教育,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是生活的實踐」。公民教育也著重 學生的學習,應與生活經驗連接,從而把學到的知識概念具體化,因 此體驗式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模式是其主張的學習模式。 「世界公民教育」和「生態電影教育」兩者有不少共同理念。世界公 民教育分為「信念和意願」、「知識」和「能力」三大範疇(見下表), 當中涉及不少「電影藝術教育」的教學元素。兩者皆重視參與和充權 的學習、與社會建立連繫、用明辨性思維方式審視世界,著重以行動 回應社會。 世界公民教育1 1.信念和意願
尊重人的價值和
2.知識
自主
3.能力
多角度了解與世界發
明辨思維、自我反思
生相關的重要概念
聆聽他人、表達自己
多角度探討社會不公
能設身處地,以同理
同理心
對社會公義有承
平的成因、影響和解
心理解他人能將意
擔
決方法
念轉化成行動
認識自我、個人身分和
協作和解難
個人的世界觀
將意念轉化成行動
相信個人能令世 界變得更好/更
壞
計畫中的「生態電影教育」包括「生態電影創作」 (生態電影創作增
1
陳玉蘭(2012)《戲中探貧窮》香港:樂施會,P. 18。
20
計畫簡介 潤式資優培訓營)和「生態電影欣賞」 (生態電影公民教育學校巡迴 放映等)兩部分。 生態電影(Ecocinema)屬科普電影類,意指具生態意識(ecological consciousness)的電影。它直接回應或反思了社會、歷史、環境或文 化上的迫切議題,並以非人類為宇宙中心的觀點看人類與生態環境的 關係,「最終它是關於生命(life)本身,並喚起觀眾關注環境與生 態問題的電影」。2因此,可作為良好的公民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 生命教育的教材。
「生態電影教育」是體驗式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體驗式學習 是指個人直接透過經驗,建構知識,從而獲得技能和提升自我價值。美 國教育家John Dewey提出「直接、具體的實際經驗才是真正學習的過 程」 ,強調做中學習(Learning by doing) ,倡議「Experience plus reflection equals learning.」(經驗+反思=學習)(麥淑華、鄧淑英,2006)3。 透過真實的情境,經由個人或團隊互動的學習,以增強個人成長和組織 的互動運作和應變能力,才能學習得以吸收和內化。
「生態電影創作」方面,環境生態是生活的一部分,學員走出課室, 2
Sheldon H. Lu (2009), Chinese Ecocinema In the Age of Environmental Challenge,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3
麥淑華、鄧淑英(2006), 《成長經驗 Debriefing》,香港突破出版社。
21
計畫簡介 拍攝生態電影本身就是一種體驗式學習。當學生進入社區作「田野考 察」時,透過攝影鏡頭從生活觀察「真實個案」,了解當中的人和事, 與拍攝對象的直接溝通,學生將能以同理心,設身處地體驗受訪對象 的現實情況,在現場能更立體的了解事件,反思自身與環境之間的關 係。拍攝和剪輯生態電影的過程,其實也是學生進行明辨性思維的過 程。學生透過生態影像,呈現和表達了他們的思考過程,以及個人對 事件的觀點。
生態電影創作,以「做中學習」帶來的體驗和過程,使創作者經歷電 影創作行動帶來的力量,以回應當時生態問題,參與改變世界的充權 行動,將讓學員對居住地產生歸屬感。
本計畫將以「紀錄片」作為「生態電影創作」部份的形式,也是「生態 電影欣賞」的主要載體。紀錄片不單具藝術的美學價值,John Grierson 認為紀錄片是一種「對真實具創造力的處理」(creative treatment of actuality)--「將真實的素材(事件)作創作性的處理與詮釋(再現), 是呈現一種看事物的方式,衡量人性的價值,激發觀眾情感去參與、去 思考、去判斷。作者藉由影像傳達觀念、思想、主張和展現生活的方式」 。 22
計畫簡介 紀錄片具教育作用,王玉燕(2006)認為紀錄片為不斷變動的真實世 界提供一種穩定性,將影像凍結在鏡頭的景框內可供作教育用途。紀 錄片涉及社會文化議題、或其觀點、訴求,促使觀眾關注周遭的事物, 提升社會關懷。另外,她認為「具有社會訴求的紀錄片甚至能夠凝聚 民眾的共識和力量,促進社會改革。…甚至更進一步激勵潛在參與者 投入實際的參與行動。」4
電影是較受學生歡迎的藝術形式,計畫除「生態電影創作」外,也引 入「生態電影公民教育學校巡迴放映」,讓未有參加「生態電影創作」 的學生以「生態電影欣賞」,透過導演的鏡頭,代入「個案現場」的 不同時空或視點,經驗導演如何以影像回應當前的生態問題。電影中 的受訪對象和社會情境,能為學生提供多元角度了解世界,開拓視野 以審視議題,進而作出個人對事件的多角度反思,認識綠色永續發展 的人文價值。在伙伴學校放映該校學生創作的「生態電影」更是十分 有意義的「範式轉移」,透過觀影經驗,學生可運用個人的聯想力, 投入電影角色,聆聽他人的聲音,將培養學員的人文關懷,用同理心 尊重和理解他人的價值觀,加上明辨性思維,以反思生態環境議題與 4
引自王玉燕(2006):《紀錄片作為社會運動的載具:【貢寮,你好嗎?】的書寫策略》
23
計畫簡介 個人和社會的關係、尋求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可能。及培養人文關懷和 對社會承擔的態度。
根據以上提及理念框架,將結合專題內容,轉化成一有機體,作為跨 學習領域的學習主題。如把主題融入以下各項範疇推動跨科學習的教 育理念,提供更多元的學習發展。*「培訓營」本會將到其中6所學校 觀察訪問和支援教師在教學上進行跨科教學。
24
計畫簡介 德育
此範疇包括「可持續發展」概念的「環境教育」,概念指出平衡城市環
及公
境、經濟及社會三個範疇發展的重要性。5計畫從世界公民層面,運用「生
民教
態電影教育」,進行生態電影創作或欣賞,在計畫主題「都市固體廢物
育
處理與環境」作體驗式學習,反思城市在急速發展下,能否達至環境、 經濟及社會三方面的可持續發展。 資優教育採用多元智能的概念,「著重啟發學生思考、培育創造力及個 人與社交的能力」6。計畫的「生態電影創作增潤式資優培訓營」,是承 接課程發展署資優教育組「透過電影評賞提升資優/高能力學生高層次思 維能力」校本人文學範疇資優培育計畫 (中學)7,為學習程度與一般學
資優 生有差異的資優學生而設的「增潤式課程」,能滿足具人文學科/電影 教育 方面有潛質,並已掌握一定拍攝或電影評論經驗的資優學生的不同學習 需要,讓學生透過經驗式的電影藝術創作,啟發學生思考、培育創造力。 學生透過團隊合作拍攝電影或在校放映活動中的分享,將能提升個人和 社交的能力,達成資優教育三大目標。
5
課程發展處 (2008):《新修訂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架構》,香港,政府印務局。
6
香港資優教育政策的理念及原則: http://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major-level-of-edu/gifted/index.html
7
課程發展署資優教育組「透過電影評賞提升資優/高能力學生高層次思維能力」校本人文學範疇資優培育計畫 (中學) http://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development/major-level-of-edu/gifted/pdp/PDP%20tc%202014-2015/ 12-12-2014.pdf
25
計畫簡介 新高中通識科獨立專題探究的主要目標,除了嘗試孕育學生多角度和跨 學科地建構知識,還希望提供學習經歷,讓學生成為自主的學習者: 「為 自己的學習訂立目標、擬定計劃、落實計劃和解決問題;反思和評估學 習進度;成為一個具學習動機和負責任的學習者。」8 通識科獨立專題探究要「照顧不同學生的興趣和性向」。計畫中的「生 通識 教育
態電影創作」可作為通識科獨立專題探究報告(IES)實地考察的另一學 習形式,照顧校內學生的不同學習需要,特別對於語文能力稍遜的學 生,更是鼓勵他們「自主學習」。教學內容方面,學生在「全球化下的 都市固體廢物處理與環境」主題下拍攝的生態紀錄片,教師和導師將從 旁協助學生思考和給予想像的空間以建構知識。學生的學習成果最後回 饋學校,一方面可和其他同學分享學習成果,另一方面將可豐富教師在 校本課程單元「全球化、能源科技、公共衛生與環境」下的教材。
8
課程發展議會 (2002):《新高中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通識教育科) 》,香港,政府印務局。
26
計畫簡介
計畫的創意 首個以「生態電影」切入「公民教育」作為中學跨科學習的教學策略 與配件。 I.
計畫針對支援教師跨科教學和多元學習需要,以發揮學生的創意 潛能。當中涉及創新概念的知識輸入和輸出。輸入:以「世界公 民生態電影教育」的模式學習,脫離書本教學的單向輸入方式。 通過進入社區「實地考察」 ,拍攝「生態電影」 ,用創作深入反思, 表達觀點。最後學生拍攝的「生態電影」,能作「範式轉移」透 過學校放映,成為學校跨科學習的教材,與其他不在考察現場的 師生分享經驗,進行多角度高階思考學習過程,能引發更多學生 投入情境作明辨性思維。學習過程能引起學生主動觀察身邊的人 生百態,逐步積累知識基礎,建立主動的學習態度,轉化成學習 動力。
II. 輸出階段:學生可以應用紀錄片創作與電影欣賞書寫作反思工 具,提升明辨性思維、表達能力和創造力。可預期,通過實施本 27
計畫簡介 計畫,受訓的教師或學生均能各取所需,獲得教學能力和學習能 力的提高。學生創作的「生態電影」,將回饋學校,成為學校的 教材,加強了學習動力。教師也從計畫中豐富了教學能力,能惠 及更多學生,兩者均使計畫得以在學校可持續發展。 III. 學習模式方面,計畫將「世界公民教育」與「生態電影教育」相 結合,運用中港的社區環境為學習素材,作為新高中學制推動的 多元學習,提供了跨科學習的嶄新經驗式教學策略,最終更提升 人文素養。 IV. 促進交流方面,本計畫各項活動均邀請全港學校參加, 「培訓營」 和「導演分享會」中更促進學校間的交流。更難得的,是師生可 藉專業導演的第一身分享了解導演的工作,有助學生培養興趣, 及生涯規劃。
28
計畫簡介
主辦機構香港視藝文化教育協會 機構宗旨與目標 本會前身是 CultaZine Ltd.,2011 年起另外成立註冊慈善機構香港視藝 文化教育協會有限公司,擁有獨立的董事會,並保有 CultaZine Ltd.顧 問團,以保持專業營運經驗。機構旨在透過電影與媒體教育和視覺藝 術的教育,以跨科學習的教學方式協助大專和中小學,提高學生的評 鑑力和創造力。機構的董事會、顧問團和會員均來自中港教育界、藝 術與文化界和商界,期望透過藝術展覽與導賞、工作坊、放映會、分 享會和講座等,推動本土創意教育,提升市民的藝術水平和人文素養。
營運與管理經驗 I. 電影教學的豐富經驗 A. 本會四年持續舉辦電影藝術與通識教育項目「仲夏藝贊」。在
2011 至 2013 年,由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委託本會舉辦校本人文學 科資優培育計畫,旨在通過「多角度電影藝術評賞」發展中小 29
計畫簡介 學人文學科資優生的高階思維技巧和創造力。3 年為教育局策劃、 設計、編寫校本人文學科資優培育計畫/項目的經驗,獲教育局高 度評價。2011 年學員問卷調查顯示 96%學員覺得提升了個人的分 析及批判能力,擴闊了眼界;100%學員表示工作坊能提高溝通能 力。至 2013 年,計畫已成功擴展至中小學的資優教育中應用。
2012-2013 年,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委託策劃《獨立電影藝術與思 維校本抽離式人文學科資優培育計畫》,並編寫及出版了同名 的中小學課程資料冊,見: 小學版: https://issuu.com/cultacultamap/docs/__________7b0fea8becde6b
中學版: 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development/ major-level-of-edu/gifted/resources_and_support/ge_resource_ba nk/files/TeachingLearning/A/Hum/FilmPulllOut.pdf B. 由教育局優質教育基金資助的創意藝術與文化教育計畫:「創 意動畫藝術評賞與通識培訓工作坊及學校放映巡禮-當代中國 文化篇」(2011/0277)不但經基金秘書處視察後在探訪/晤談 報告中對本會營運該計畫有相當正面的評價。計畫深受學校歡 迎,數目比預期多出 120%,且成功作為了跨科學習的教學策略。
30
計畫簡介
生態電影創作增潤式資優培訓營
I.
「生態電影創作增潤式資優培訓營」是兩週六共16小時,事前教 師需參加另一教師工作坊(2小時),了解如何應用計畫的「生 態電影教育」作為教學策略,以便應用於培訓營中,有效引導學 生反思議題。
II. 「培訓營」的重點:為教師提供培訓,以實際的田野考察,掌握 拍攝技巧,教師在導師引導下,應用「生態電影教育」作教學策 略,引導該校學生進行體驗式學習,作出反思。 III. 「培訓營」後,教師需與學生回校,在校本課程中完成一部15-30 分鐘的生態紀錄片。參加學校分成「伙伴學校」和「一般參加學 校」。 IV. 對象:中小學教師和中三至中六資優生 V. 目標 A. 讓教師經驗和掌握「環境公民教育與電影」的跨科教學方式;
31
計畫簡介 B. 促進學校和師生間的教學經驗交流; C. 透過拍攝技術提升,加強學生的洞察力和表達能力,明辨思 維、協作、解難和共通能力以及創意; D. 提升學生個人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公民意識。 VI. 進行方式 「伙伴學校」必需派出2名教師與學生一同參加教師工作坊和兩 周六的密集式培訓,並需提名6位人文學資優生,提交《人文學 科(藝術/電影/文化方面)資優學生/高能力學生行為特質量表》 (附件)予大會。再由大會經面試選拔每校最多3位資優生參加。 為照顧不同學校學生的學習差異,教師需與本會導師按學生程 度,共同設計課程內容,以切合校本課程發展,並協助跟進學生 在校的延伸學習發展,並於指定日期內,遞交學生完成的生態紀 錄片作品。
「一般參加學校」可參加教師工作坊和首周六的講課部分。參加「全 港學生生態電影徵集」的教師和中學生可優先參加。學生需由學校 以《人文學科(藝術/電影/文化方面)資優學生/高能力學生行
為特質量表》評核學生並交予大會。
32
計畫簡介 整個訓練營的分組討論時段和社區考察部分,教師必須與該校學 生在同一分組與導師合作參與教學,認知教學方法,使教學工作 可在校內由教師持續深化發展。 VII. 課程內容 「生態電影創作增潤式資優培訓營」是「獨立專題探究」課程, 要讓學生經歷自主學習,教師的角色需要由直接的教授者相應改 變,轉化為學生學習過程的促進者(facilitator)。而教師與工作 坊導師「在幫助學生進行獨立專題探究時,須尊重學生的選擇和 決定,並給予學生思考和想像的空間」 。 課程單位
時間
課程內容 i.
「生態電影創作增潤式資優培訓營」介紹;
ii.
簡介教師在「培訓營」如何擔當學生學習過程的 「促進者」的學與教角色;
iii.
生態紀錄短片欣賞;
iv.
分組討論:引導教師就剛觀賞過的生態短片作出
入營前的 教 師 培 訓 2 小時
討論,介紹如何引導學生反思; v.
工作坊
介紹引導學生透過電影創作技巧,作為「真實個 案」觀察和理性分析的方法,表達學生對個案的 意見或提出的問題;
vi.
前線教師經驗分享:如何掌握「環境公民教育與 電影」作為教學策略培訓學生透過明辦性思維作 出反思,以電影創作表達個人的觀點。
33
計畫簡介 i.
主題內容:「全球化下的都市固體廢物處理與環 境-海洋篇」;
生 態 電 影 2.5 講座(2 課 小時 節)
X1 班
ii.
生態紀錄短片欣賞;
iii.
分組活動:導師引導參加學校的教師和學生,就 剛觀賞過的生態短片作出反思,並以書寫作紀 錄;
iv.
鏡頭之眼:學員如何透過拍攝生態電影,「真實 個案」觀察和理性分析,再透過電影創作技巧, 表達學生對個案的觀點或提出問題。
錄像創作 (6 課節)
5.5 小 時 X1 班
i.
導演分享如何以「真實個案」創作生態錄像;
ii.
拍攝器材的基本使用方法;
iii.
剪接技巧;
iv.
如何透過鏡頭表達觀點和個人風格。
i.
實地社區田野考察與拍攝訓練(4 小時);
讓鏡頭之 眼細看社 區與環境 (4 課節)
*此部分為實習課,有需要以小班形式在社區內分 8 小時
組進行 12 師生 X4 小組 ii.
放映和互評(2 小時);
iii.
教師和學生分享教學和學習經驗與討論(2 小 時)。
34
計畫簡介 VIII.
匯報
35
計畫簡介
36
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1) 環境公民教育
37
教學活動
第一節 全球化下的都市固體廢物處理 和環境公義(1) 1. 教學目標 透過欣賞環境紀錄片,了解都市固體廢物引起的環境問題; 認識都市的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概念; 了解都市固體廢物對都市的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認識環境公義的概念,提升學員的公民意識。
2. 錄像教學材料 齊柏林《看見台灣》,片長93分鐘。可從 01:07:50-01:12:00選播約5分鐘。借用影片 作教育用途,可聯絡本會(Tel:3487 5279)。
38
教學活動 3. 教學策略/程序 教學時數:1 課堂共 45 分鐘 教學活動:電影欣賞、分組討論、講解 活動說明 引起動機 教師提問 答案:香港。香 港人均家居廢物 量比台北和首爾 都要高。固體廢物中佔約四成是廚餘,兩成是塑膠。
2011 年香港堆填區固體廢物的分類與每日平均數比例圖
甚麼是固體廢物?(學生可能回答:「無用」的固體東 西。)教師可繼續提問:但,事實是怎樣的?我們丟 掉的都是「無用」的固體東西嗎?即棄的塑膠餐具, 用完一次便「無用」?
39
教學活動 教師講解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定義,固體廢物 (Solid Waste Management)即沒有使用價值,或有毒、 含水量低的廢物,主要包括廚餘、工商業廢物、污泥、 農業及禽畜廢物,以及來自建築和採礦的廢物等 (OECD, 2003),當中都市固體廢物即由城市收集和 處理的固體廢物,其來源包括家居、工廠、建築物、 商 店 、 企 業 、 公 園 乃 至 街 道 清 潔 等 ( World Bank, 2012)。
40
教學活動 固體廢物處理 成為全球不少 城市的難題 OECD 指 出 , 2009 年全球各 地的城市共產生了 6 億 5 千萬噸固體廢物,至 2011 年, 全球城市產生的固體廢物量已增至 13 億噸 (World Bank, 2012)。生活的各種需求日增,令固體廢物的產 生也愈來愈多,現時世界各地政府均面對如何處理和 棄置這些廢物的問題。 電影欣賞 齊柏林導演的《看見台灣》,(可從 01:07:50-01:12:00 選播約 5 分鐘)影片以鳥瞰角度呈現台 灣固體垃圾之多及其對環境污染的震 撼。影像震撼之外,齊柏林導演書寫的 旁白,值得大家注意。 之後,教師可以問問同學覺得哪一幕或哪一段旁白(由 已故導演齊柏林親自執筆撰寫)的印象最深刻。之後
41
教學活動 教師可參考下面從影片選取的內容與學生分享,以帶 出「都市固體廢物處理與環境」的議題繼續講解。
42
教學活動
教師講解 台灣與香港無論在地理位置,或是生活文化上,十分 相近。從齊柏林導演的《看見台灣》看到,如果城市 沒有恰當的固體廢物處理,會嚴重損害自然環境。
固體廢物會污染水和空氣,減少 可用的資源,影響我們的健康, 廢物產生的惡臭也會損害我們 的生活質素。因此,除滿足生活
43
教學活動 中的物質需求外,我們亦應顧及環境和社會要素,將 人與環境的健康放在首位,致力減少和有效處理固體 廢物。
全球各地很多城市皆為處理愈來愈多固體廢物而頭痛, 9 月 15 日是世界環境清潔日(Let’s Do It World
Cleanup Day),全球超過 100 個國家會動員市民在自 己的社區撿拾垃圾,清潔環境。
固體廢物處理也對有限的土地構成壓力。另一方面, 固體廢物的剩餘資源應盡量再利用,減低耗盡地球資 源的壓力。因此,我們在顧及自身的生活需求時,亦 需要減少固體廢物,並有效地處理固體廢物,固體廢 物管理的概念亦應運而生。政府在推行固體廢物管理
44
教學活動 措施時應兼顧環境和經濟要素,既重視環境保護,亦 顧及現今人們生活和發展的需求。 在香港, 1998 年起,政府推行《減少廢物綱要計劃》, 從 2005 年起,政府更推行全港家居廢物源頭分類計劃, 在全港設置三色廢物分類回收桶,回收金屬(以往只 收鋁罐)、塑膠樽和廢紙。
自 2003 年起,環保署與不同的社會團體推行電器回收 重用計劃,於九龍灣設置綜合回收中心,回收市民交 送的家用電器及電子產品,經註冊技工的維修及檢查 後,再轉贈有需要的人士,以減少社區廢物的數量。
塑膠廢物是海洋環境的第一號殺手,但政府推行的徵 費減廢計劃涵蓋面較小,現階段只有徵收膠袋稅一項, 未能培養出減少製造塑膠廢物的習慣,提高大眾的環 保意識。 在固體廢物管理與環境公義方面,所有群體都有權利 享有良好和沒有廢物的環境,並確保不會有人被剝奪 此權利。
45
教學活動 我們應該作出選擇,減少過度消費和產生固體廢物, 以消耗最少地球資源為原則,確保自然環境的健康。 ( First National People of Color Environmental Leadership Summit, 1991) 另外,已發展國家和地區不應只求自身免受影響,將 自己產生的廢物傾倒或運往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應該 保障他們有良好環境的權利,並顧及固體廢物對這些 地方的影響。 分組討論 為確保學生能應用「無用」概念和可持續發展環境公義的 概念作事件分析,建議教師可利用下頁的工作紙讓學生進 行分組討論約十分鐘。答案見下面。
46
教學活動
47
教學活動 教師提問 你試過家中不倒垃圾兩三天嗎?感受如何?(很臭) 住在將軍澳垃圾堆填區的居民,例如:日出康城的住 戶,他們鄰近堆填區,常可嗅到發臭的垃圾味。 現在教師引導學生易地而處用同理心,再想想如果你 是受堆填區影響生活的居民的感受:如果你是將軍澳 堆填區附近的居民,全港來自不同地區的生活廢物, 天天都一車一車的垃圾車運送到你的居住地,你有何 感想?(為甚麼垃圾偏偏要湧進將軍澳,不是其他地 方?好不公平。) 世界公民的特質,是講求公義,相信人人有平等的權 利,在基本應有的生活條件下生存。既然其他區域的 城市垃圾堆到將軍澳堆填區,會影響當區居民的生活, 我們作為世界公民,不會視而不見。我們其實可以積 極面對和改善環境情況。
48
教學活動
舉例:由世界各地飄來(主要從內地飄來)的海洋垃 圾曾經影響南丫島居民的生活。有一群義工便用自己 的假期時間協助當區清理海洋垃圾。
此外,人人一起實踐「惜物減廢」的生活方式,是更 積極回應垃圾圍城的問題。
49
教學活動 4. 工作紙 姓名︰__________
班別︰_________
學號︰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
50
教學活動
第二節 全球化下的都市固體廢物處理 和環境公義(2)
1. 教學目標 透過欣賞環境紀錄片,進一步了解都市固體廢物處理是全球 化的環境問題; 藉欣賞環境紀錄片,基於環境公義的概念,反思作為世界公 民應有的人文素質和責任; 介紹「惜物減廢」的價值觀; 提升學員的環保公民意識,並鼓勵學生拍攝環境紀錄片或其 他創作,作為充權的方式。
51
教學活動 2. 錄像教學材料 《塑料王國》(王久良 / 中國 / 2017 / 普通話 / 中英文字 幕 / 28 分鐘短片版)版權所有,不得轉載。人類在享受物質 消費時,留下的是垃圾和污染。王久良導演通過拍攝垃圾, 來解讀繁榮背後的中國。《塑料王國》呈現的是全世界範圍 內的塑膠垃圾在中國處理的情況,但到達中國的垃圾不僅僅 是塑膠。當國外的人們在享受著「中國製造」所帶來的便利 時,是否想像到,他們的生活是建立在另一個國家所付出的 巨大發展代價之上的?借用影片作教育用途,可聯絡本會(Tel: 3487 5279)。 《自己地球自己救》的預告片,2 分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8hxY8TRYek
52
教學活動 3. 教學策略/程序 教學時數:1 課堂共 45 分鐘 教學活動:電影欣賞、分組討論、講解 活動說明 教師提問引起學習動機 同學可以數算出身上最少 3 種塑膠製成物用品嗎?(學 生很容易發現身上很多塑膠製品,例如:校服上的鈕 扣、眼鏡、原子筆、塑膠瓶等等)塑膠好像生活必需 品似的,它帶給我們很多的方便。例如:即棄塑膠袋、 塑膠餐具、飲管、塑膠樽飲品等,價錢便宜,用完即 棄,我們也漸漸培養出一種文化,叫「方便文化」 (Convenience Culture)。 你猜香港每天使用多少噸即棄塑膠餐具?
圗片來源:香港 01
53
教學活動 塑膠垃圾難於分解,它可以存留在地球上幾十年,甚 至千年才分解。因此塑膠垃圾處理已成為各國的頭痛 問題。
同學會想,我們有回收三色桶,塑膠用品可以回收後 循環再造。究竟回收的塑膠樽往哪裡回收?如何循環 再造?其實大部分回收的塑膠垃圾,最終只是送到堆 填區,沒有循環再造。 其他城市回收的塑膠往哪裡回收?如何循環再造?
54
教學活動 教師引入議題:全球化下的都市固體廢物處理與環境公義 都市廢物處理是個全球化的議題,也和環境公義有關。 原來中國不單是「世界工廠」,更是「世界垃圾場」。 全球大量的消費品在中國生產,「輸出」外地。消費 者丟棄的產品,原來有很多會再以垃圾的形式,「輸 入」中國處理。
王久良拍攝的《塑料王國》就是一部紀錄了中國的城 鄉,如何接收世界各地而來的「世界垃圾」進行處理。 同學觀賞影片,可看到垃圾處理對人和環境的影響, 也同時運用第一節課聽過的環境公義概念,想想這樣 處理垃圾為甚麼與公義有關?觀影後我們有 10 分鐘 分組討論的時間。
55
教學活動 觀賞影片:《塑料王國》(短片版)(28 分鐘) 分組討論(10 分鐘) 建議教師可提供工作紙協助學員討論。 教師講解
鎮內居民除了用手為塑膠垃圾作精密細分,更用打火 機燃燒塑膠,之後工人用鼻子嗅出不同種類塑膠的氣 味,以辨別其成份的不同,再製造成次等塑膠粒,成 為工業原料。
燃燒塑膠會產生有毒氣體,工人,由童工到年老的工 人,他們在家庭式的山寨廠,從早到晚,長期吸入有 毒氣體將損害他們的健康。
000540
000550
56
教學活動
000717
影片已呈現這樣的垃圾處理嚴重污染環境,空氣、潔 淨水和糧食皆是人賴以為生的資源卻全受污染,以至 影響那裡的居民的生活甚至威脅生命。
空氣:廢塑膠燃燒時不僅會產生濃煙和惡臭,還會產 生二噁英等有毒有害氣體,天天在損害村民的身體。
潔淨水:原來的地下水是長年積存地底的潔淨水源, 鎮內的地下水已全受污染不能飲用。地下水原是免費 的潔淨水,但現在居民都是購買潔淨水來飲用。潔淨 水是人類賴以為生的資源,人人有飲用的權利。
糧食:水源受污染破壞整個食物鏈,但居民依然食用 污染河流中的海產,用污水灌溉農作物,飼養的牲畜
57
教學活動 都在垃圾堆中找食物。如王久良導演說: 「羊吃垃圾, 人吃羊。」吃了「垃圾羊,垃圾魚」,人怎會健康?
惡劣的衛生環境:嬰兒的臉上佈滿蒼蠅,少不更事的 孩子拿著高污染的醫療垃圾,如:用過的針筒和醫療 手套當玩具玩耍。
002339
000413
000654
000937
000750
000838
58
教學活動 外國廢物運到中國,如此處理塑膠廢物有何不當? 首先,已發展國在人道立場上不應該把不潔淨的塑膠 垃圾輸出到發展中的國家,由其他人,沒有消費過這 些物品的地方居民,承受處理塑膠廢物帶來的巨大損 害。輸出含各種病菌的醫療垃圾,這極度污染的廢棄 物,更是最不要得的。在香港的醫療垃圾便要送到垃 圾堆填區的特設區域作特別處理的。
第二,發展中的國家應該關顧國民的健康,愛惜國民 和國家的環境與資源,拒絕接收任何沒有經恰當處理 的垃圾進入境內。
發展中國家的貧窮人口相對多,教育程度較遜色。為 了生存,人民可能只有無奈地做著這種高危的厭惡性 工作:回收再造塑膠垃圾。
更大的責任應在已發展國之上,從發展中國家「輸入」 價廉物美的產品,消費過後,將自己不願意處理的污
59
教學活動 染塑膠,再「輸出」回到發展中國家,是對發展中國 家的人和環境的「雙重剝削」。
於生態系統而言,從發展中國家獲取地球資源/產品, 使用後再把用過的,覺得已沒用,變成垃圾的廢棄物, 丟回到發展中國家,引起生態不平衡。諷刺的是「垃 圾」在那裡依然有經濟價值,村中很多人以處理污染 的塑膠為生,但其實是在人人平等的普世價值之下是 一種扭曲別人生存狀態的「不公義」。
生態公義(eco-justice)講求人人有基本的生存環境。 每個人應該有權獲得基本的潔淨水、潔淨的食物和棲身 的居所。這是最基本為人的條件,而身為人也應當活得 有尊嚴。然而垃圾往往向無力發聲的弱勢社群傾倒。
60
教學活動 不平等消費 Unequal Consumption
貧窮源於不公平,與地球資源配置不均有關。全球最 富有人口(20%)佔總消費約 77%,相反,全球最貧 窮人口(20%)卻只佔總消費約 1.5%。總消費量最多, 最富有人口無可避免是製造最多垃圾的一群。但垃圾 堆填區往往位於低收入地區,由消費最少的人承受環 境污染的問題。但碳排放增加造成氣候變化,貧窮人 口往往是最脆弱,無力應對的一群。
61
教學活動 生態公義 生態公義講求生態保育與社會公義並重,關注地球資 源配置不均、貧富懸殊及物種生存權益等涉及社會公 義、人道和人權等課題。
生態公義建基於「非人類為宇宙中心」的觀點看人類 與生態環境的關係。人類並非地球各種生物的主宰, 萬物的生命都當受到尊重,且有平等生存的權利。
環境破壞和經濟不公義兩相攜手影響地球物種的生 存狀況。生態公義倫理的價值取向更多是基於人類與 地球其他物種處於對等的地位。至於人類生活方面, 無論何階層的人,都當受到尊重,也應享有生活必須 的條件和環境,都應當活得有尊嚴。
62
教學活動
香港沒有足夠的塑膠回收機構處理回收回來的塑膠 「垃圾」。之前香港把塑膠垃圾輸出到深圳,但深圳 早年已實施「綠籬行動」,自此香港不能再向深圳出 口塑膠垃圾。內地執法部門在 2013 年 2 月開展「綠 籬行動」,按照國家現行的廢物進出口管制法規,在 全國的口岸加強堵截所有有可能污染環境的違規進 口廢料,並加緊查驗進出口的可回收再用物料,嚴格 執行相關的國家標準。 現在香港的塑膠就算是潔淨回收的,結果也要白費大 家的心機,也浪費不少清潔塑膠用的潔淨水,因為極 大部分是運往堆填區掩埋,沒有循環再造。
63
教學活動 大部分塑膠垃圾的分解時間以年計,相當之長(教師 可用上圖解釋分解時間有多長)。別再以為塑膠可循 環再用,不如減廢更實際。同學瞭解香港現行回收塑 膠的情況,鼓勵同學在校園不再購買樽裝飲品和不使 用即棄塑膠餐具,以減少垃圾量。
我們世界公民可以做甚麼? 世界公民的充權(empowerment)。世界各地不少國家、 城市,還有很多的個人,意識到垃圾為患,用個人的力 量力圖改善環境問題。可能大家都有不同的出發點,用 不同的方式,力求減塑、減垃圾、減碳,甚至零廢棄生 活,以保護環境或者為社會上弱勢群體發聲。
64
教學活動 王久良導演便利用影像,拍攝《垃圾圍城》和《塑料 王國》告訴全世界中國的垃圾問題,如何影響所有居 住者。《塑料王國》公映不久,中國已立法禁止洋垃 圾進口。
環境影片《自己地球自己救》的主角一家。 預告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8hxY8TRYek
紐約女孩 Lauren Singer 用兩年實踐「零廢棄」的生活, 只產生了一小罐垃圾而聞名 全球。她不僅讓這一理念走進 了大眾視野,更是掀起一股零 廢棄風潮,讓更多的人加入到「零廢棄」的道路上。
65
教學活動 香港環保人士大便妹,利用每天在 facebook 寫日記影 響社交網絡的朋友。上述都是從個人做起,卻沒有地 域分界的影響社會以至全球的環保行動。 「惜物減廢」是一種價值觀 消費社會充斥大量消費品,
每件商品的誕生過程 均涉及不少材料和資 源,這些往往都被人 忽略。例如,生產一個飲 品塑膠瓶,便要用到大量的 能源、物料、水及其他資源。
當我們棄置飲品塑膠瓶時,我們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道德價值
忽視了它在生產和運輸過
依然相當重要,在高消費的
程中產生的大量廢物和排
香港,要達至可持續發展,
放,以及其物料提取和製造
我們須透過 「惜物、減廢」
過程中的其他廢物。
的節儉態度,調整著 重消費的生活方式。 66
教學活動
67
教學活動 4.
工作紙
姓名︰__________
班別︰_________
學號︰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
I.
有人說「垃圾是錯置的資源」Garbage is a misplaced resource. 如何定義垃圾(廢物)? 一、
沒有經濟價值的東西
二、
沒有_____________價值的東西
三、
有價值,但被__________的東西
四、
沒有被_________的東西
II. 如果「垃圾是錯置的資源」,即是我們錯把資源當成垃圾丟掉。 香港固體廢物中佔約四分之一是廚餘,社會浪費食物情況嚴重。 你認為是甚麼因素造成這樣的資源浪費?
III. 試舉一個人,如何用個人的力量力圖改善環境問題。
68
教學活動
第三節 海洋垃圾與生態公義 *第三、四節的課堂是為了進行第二部分,到垃圾海灘進行實地考察 和環境電影拍攝的教學活動而設計,內容將聚焦在海洋垃圾、海洋保 育與生態公義,教師也可把這兩課獨立成為環境/公民教育課。*
圖片來源:香港環保人士大便妹
1. 教學目標 了解塑膠垃圾對環境的破壞,特別是對海洋的威脅; 用「同理心」看塑膠垃圾污染環境,反思「生態公義」; 提升學員對「自然保育」和「惜物減廢」的公民/環保意識。 69
教學活動 2. 錄像教學材料 李冬卉、許韻思、林振軍的動畫《黛子小姐》(2010),片長 7 分鐘。無對白,無字幕。影片可聯絡「文化地圖」外借,電 話:3487 5279。 影片簡介:黛子小姐是一隻普普通通的塑膠袋。自從來到了 這個世上,她便得到人類的寵愛,食品、用品甚至金魚,全 部都用她來裝,雖然匆忙,可是黛子小姐樂此不疲,感覺自 己受到了重用。在此期間,她還結識了速食店的即棄飲料 杯…… 柯金源的《海》(剪輯版) (2015),片長 8 分鐘。普通話對 白,無字幕。 電影簡介:開發海岸土地,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理由與表徵, 人類的不斷侵蝕自然環境,自然海岸不斷流失,物種陸續絕 滅,取而代之的是垃圾,從海岸、水面、海床上滾動的,滿 滿都是人類的嫌惡與遺棄。影片可聯絡「文化地圖」外借, 電話:3487 5279。
70
教學活動 COASTS, Sea Turtle with Straw up its Nostril - "NO" TO PLASTIC STRAWS (2015), 8mins. Synopsis: This video shows why plastic trash is detrimental to marine life and why especially plastic straws are one of the most superfluous items made out of plastic, especially if they end up as plastic trash in our oceans. The research team around Christine Figgener (Texas A&M University) found a male Olive Ridley sea turtle during a in-water research trip in Costa Rica. He had a 10-12 cm PLASTIC STRAW lodged in his nostril, they removed i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wH878t78bw Trash It (2015), James David Phenicie, 1min. Synopsis: Trash It highlights the ever growing problem with people not picking up trash and disposing it properly. https://vimeo.com/117226693
71
教學活動 3. 教學策略/程序 教學時數:1 課堂共 45 分鐘 教學活動:電影欣賞、分組討論、講解 活動說明 課前準備:如果學校計畫進行第二部 分海洋環境電影的拍攝,課堂建議在 6 至 10 月期間進行,教師可與學生到 海灘垃圾多的海灘,例如:稔樹灣沙 灘、屯門龍鼓灘、南丫島石排灣、大埔沙欄的沙灘、汀角 的沙灘等,參加清理海灘垃圾活動,感受海灘垃圾對海岸 環境的影響。如情況不許可,也可建議學生回家與家人做 一小實驗作體驗,就是把家中兩天不丟棄的垃圾放當眼處, 讓學生感受垃圾有多厭惡。 引起動機 教師講解和提問 住在將軍澳垃圾堆填區的居 民,例如:日出康城的住戶, 他們鄰近堆填區,常可嗅到發臭的垃圾味。
72
教學活動 如果你是將軍澳堆填區附近的居民,全港來自不同地 區的生活廢物,天天都一車一車的垃圾車運送到你的 居住地,你有何感想?(為甚麼垃圾偏偏要湧進將軍 澳,不是其他地方?好不公平。)
教師講解:無人喜見垃圾,但生活垃圾卻愈來愈多。 家居垃圾中,塑膠垃圾佔當中重大比例。
教師提問:猜一猜,香港每年多少塑膠袋被棄置在堆 填區?
教師講解:2005 年的堆填區的調查顯示,每年有超過 80 億個塑膠購物袋被棄置在堆填區,即每人每日平均 棄置多於三個塑膠購物袋,數目明顯超出生活所需。
無人喜歡見到垃圾,但生活垃圾卻愈來愈多。
73
教學活動 家居垃圾中,塑膠垃圾佔當中重大比例。濫用塑膠購 物袋是香港其中一個主要和明顯的環境問題。為甚麼 濫用塑膠購物袋是香港其中一個主要的環境問題? 且看看《黛子小姐》。 觀賞動畫
《黛子小姐》雖沒有對白,但內容容易明白。建議教師 先不作講解,讓學生看動畫一次,然後教師再提問。看 完動畫一次後,教師可派發工作紙並向學生講解。
教師可提醒學生留意觀察電影中的背景和背景色調, 如何襯托出杯子先生和黛子小姐兩位主角的喜與悲。 至於主題反思,可放在課堂下半部分引入。 教師講解和提問 黛 子小 姐為甚 麼死 不 了?
74
教學活動 塑膠袋需要極長 時間才會分解, 如果我們繼續濫 用塑膠袋,當然 令大量垃圾堆積 在地球,造成生態危機。所以政府也實施膠袋收費。 全港何時推行膠袋收費? 如何收費? (五毫子) 反塑膠運動健將諾曼.梅勒在 1983 年的《哈佛雜誌》 就寫道:「有時候我覺得宇宙有一股邪惡的力量,好 比社會的惡性腫瘤,那就是塑膠。塑膠無孔不入、不 斷轉移生長,深入生活的每一個面相。」要知道,我 們可以把塑膠切碎、打破、掩埋、焚燒,但就是不能 讓其死亡、分解。這正是膠袋可怕之處。(資料來源: 朱漢強(2005)《塑膠:必要之惡?! 》) 難道我 們非用塑膠不可? 其實早在 90 年代初,印度旅遊地點拉達克的婦女組織 Ladakh Women Alliance,便成功爭取在區內禁用膠袋, 並把每年的 5 月初,定為 「無膠袋日」( Plastic Ban Day ) 。
75
教學活動 2002 年起反對塑膠袋的行動日益普遍,已變成一種全 球性運動。(資料來源:朱漢強(2005)《塑膠:必 要之惡?!》)
法國國會議員一致投票通過,於 2010 年前明令禁止 使用不可分解的塑膠袋。意大利也通過類似的法案, 從 2010 年起禁用塑膠袋。
76
教學活動
台灣世界垃圾場丨蘋果日報 inv.appledaily.com.tw
還記得上堂提到中國已禁止洋垃圾進口嗎?那麼洋 垃圾往哪裡去?2017 年 12 月 31 日中國政府下令禁止 洋垃圾再進口中國,2018 年中,外電稱英國輸出廢塑 膠到台灣 的數量劇 增十倍。 垃圾沒有 減少,垃 圾向全球沒有份兒消費的地方輸出,由當地人承受垃 圾污染的惡果是不公平的。
77
教學活動 如果你打算游泳,到了海灘看見佈滿垃圾會怎樣? (那麼髒當然不游泳)海洋垃圾中數量最多也是塑膠 垃圾。 如果你是海洋生物,人類天天把垃圾丟進海中,你有 何感受?(覺得人類很過份, 無公德心,甚麼垃圾都丟進 海)人類還可以為自己發聲, 爭取公民權益,但動物不會 說話,不能爭取動物應有的生存權利。 塑膠垃圾的分解時間比其他垃圾長。同學可能問,我 們很少去海灘進行海上活動,哪裡來海洋垃圾? 觀賞短片:James David Phenicie (2015), Trash It, 1min. 教師講解和提問
78
教學活動 現在塑膠垃圾正嚴重影響海洋生態,這情況與市民沒 有恰當處理垃圾息息相關,並影響了海洋生態。教師 可讓學生先觀看短片再講解。 觀賞短片 柯金源《海》(剪輯版)(2015),片長 8 分鐘。 COASTS (2015), 8mins, Sea Turtle with Straw up its Nostril –SAY "NO" TO PLASTIC STRAWS 教師講解和提問 另一案例,德國海岸突然出現「13 隻暴斃的抹香鯨」 讓眾人看傻了眼,解剖後才發現牠們的死因很不單 純… 新聞來源:https://www.bomb01.com/article/2542 著:Bomb01
79
教學活動
「海洋魚類常有不少被浪沖上淺灘而死亡的案例,但今 年年初,在靠近德國北部謄寧(Toenning)鎮的海岸旁, 卻一口氣發現了 13 隻抹香鯨的屍體, 專家們懷疑這些 抹香鯨是「餓死的」,因為近年來許多海洋魚類都被迫 吞食了很多人類丟棄的海洋垃圾,在肚子被垃圾撐滿後, 就無法再進食,很容易因此活活餓死。
80
教學活動 在這 13 隻抹香鯨被解剖後,專家們發現牠們胃裡的 確有許多垃圾。其中 4 隻抹香鯨胃裡塞滿了塑膠碎片 跟汽車零件,專家找到了汽車的引擎蓋、漁網跟塑膠 水桶的殘骸。
該地的環 境局長沉 痛地表示 這就是我 們「塑膠取 向」的環境造成的後果,而鯨豚保育協會(WDC)的 人員也指出,大型塑膠碎片常會阻塞海洋生物的腸道, 「但小型塑膠碎片的風險更是不可忽視,尤其是對於 那些以吸入方式進行的鯨豚。」
不過維也納醫藥大學(University of Veterinary Medicine)解剖這些抹香鯨後,結論是牠們死於「心
81
教學活動 臟衰竭」。研判應該是這些抹香鯨為了捕食烏賊,不 小心游到較淺的海域;而這群平均 10-15 歲的公鯨魚 在淺海無法支撐身體的重量,內臟就因此崩潰了。
雖然最後的死因並不是餓死,但這群鯨魚會游到淺海 覓食或許也跟海洋垃圾污染有關係。除此之外,專家 們還在這些鯨魚身上發現了許多被漁網或利器劃出 的可怕傷痕,厚實的鯨魚皮也被割到皮開肉綻,讓人 看了覺得怵目驚心。
除了這次在肚裡發現塑膠碎片的抹香鯨外,過去也曾 有不少鯨魚被解剖出滿肚子垃圾的案例。由於人類丟 棄的廢物有 80%都會流入大海裡,這些海洋生物的生 存環境也越來越嚴苛,或許有一天牠們就會因此消失 在地球上了…
82
教學活動 在人類經濟環境的高速發展下,諷刺的是,世界上卻 有越來越多動物面臨滅絕的危機,不知道在未來的 100 年後,又有多少物種會因此而消失呢?」 重溫「生態公義」的概念 生態公義講求生態保育與社會公義並重,關注地球資 源配置不均、貧富懸殊及物種生存權益等涉及社會公 義、人道和人權等課題。
生態公義建基於「非人類為宇宙中心」的觀點看人類 與生態環境的關係。人類並非地球各種生物的主宰, 萬物的生命都當受到尊重,且有平等生存的權利。
環境破壞和經濟不公義兩相攜手影響地球物種的生 存狀況。生態公義倫理的價值取向更多是基於人類與 地球其他物種處於對等的地位。
83
教學活動 我們的生活垃圾愈來愈多,Mason Cooley 認為皆因「人 類社會以轉化自然為垃圾來生存」。垃圾不會離我們 而去,我們 要恰當的 處理垃圾, 否則將釀 成環境問題。同學對此情況有何解決方案? 此時教師可引導同學根據環保 4R 的理念分析討論, 完成工作紙的第 3 條問題。
分組匯報:完成工作紙後,同學可匯報討論。環保 4R 之 中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抵抗(resist)使用。同學們可能想 了 很 多 減 少 使 用 (reduce) 、 重 用 (reuse) 、 循 環 再 用 (recycle) 的既有方法,教師可藉播放以下一部短片,鼓勵
84
教學活動 更多新一代用創意解決環境問題。畢竟,人類所製造的環 境破壞,仍需要我們自行解決。然而,建議教師最後仍向 同學強調抵抗(resist)使用的重要性。同學在校園可自備水 樽和飲水器最有效,校園內的自動販賣飲品機,盼望教師 在你們的能力範圍內減少學生對自動販賣飲品機的倚賴, 甚至停止使用。這是有可能的事,台灣新北市已立例禁止 校園販賣樽裝飲品。 力推環保救地球 這些國家都禁用塑膠袋 美國加州州長布朗(Jerry Brown)2014 年 9 月 30 日 簽署禁止使用一次性塑膠袋的法案,使加州成為全美 首個禁止使用一次性塑膠袋的州。
加州的雜貨店與藥局將從 2015 年 7 月 1 日起停止使 用一次性塑膠袋,接著自 2016 年 7 月 1 日起從便利 商店和酒類專賣店消失。
加州的這個法案允許店家向索取紙袋或環保購物袋 的消費者收取 10 美分。
85
教學活動 法國巴黎 2014 年也打算禁用塑膠袋。根據記者觀察, 居住在小型城市的人,習慣在週六開車到大賣場一次購 足一週所需食物和用品,多半不需使用塑膠袋;但在巴 黎這樣的大城市,臨時、少量購買的人很多,他們並未 養成隨身自備購物袋的習慣,多數仍會花上 10 分到 50 分歐元(約新台幣 4 到 20 元)向櫃台購買袋子。
巴黎超市或大賣場購物,大多不提供免費塑膠袋,但 仍有少數主動提供材質輕薄的塑膠袋,若顧客需要大 一點或耐用一點的,要另外付費。巴黎市長希達哥 (Anne Hidalgo)曾表示,打算改進這樣的狀況,不 過會有一段過渡期。
荷蘭 2015 年 2 月計劃,從 2016 年元旦開始全面禁用塑 膠袋,除非是為了確保食物安全,或是確保食物乾淨、 整潔等功能性使用。根據荷蘭環境部 2015 年 2 月 27 日 向國會提出的簡報指出,77%的受訪荷蘭民眾願意自備 購物袋上街購物,或是付費購買塑膠袋。
86
教學活動 中國大陸限塑 6 年 吉林省第一個實施。中國大陸在 2008 年 6 月起實施限塑令,即商家不得免費提供塑膠 購物袋。不過,吉林在 2015 年才成為第一個正式實 施的省份。
吉林的限塑令在 2015 年元旦實施,如果賣家提供不 可分解的塑膠袋與塑料餐具,將得處罰人民幣 1000 元至 3 萬元。長春市許多商家直接貼出通知,請客人 自備購物袋,商店只提供收費不織布購物袋。(上文 摘取自中央通訊社 2015/03/15,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50315500 6-1.aspx)
87
教學活動 4. 工作紙 姓名:__________
班別:__________
學號: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
I.
為甚麼黛子小姐經過一千年時間也死不了?這與她的身體組成成份有 關嗎?
II. 從《黛子小姐》可見,人類如何使用塑膠購物袋?
III. 香港環保署指出:濫用塑膠購物袋是香港其中一個主要和明顯的環境問 題。2005 年的堆填區的調查顯示,每年有超過八十億個塑膠購物袋被 棄置在堆填區,即每人每日平均棄置多於三個塑膠購物袋,數目明顯超 出生活所需。(撮錄自環保署網頁:http://www.epd.gov.hk)
88
教學活動 從下圖可見,由 2008 年至 2012 年,香港回收物料的出口量,以塑膠回 收物高居首位。
資料來源: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 2013 年 7 月 26 日的討論文件。
「按環保署的統計數字,2012 年香港進口的塑膠廢料有約三百二十萬 噸,大多來自美國、英國、日本、德國和澳洲。由於香港《廢物處置 條例》規定,所有進口廢物,無論受污染與否,一律禁止棄置在本港 的堆填區,而香港只有很小數量的塑料再造商,幾百萬噸進口塑膠廢 料其實絕大部分會轉口至內地,其餘也會運至台灣、韓國等…內地海 關在 2013 年 2 月展開「綠籬行動」,收緊廢物進口檢測標準,所有可 能污染環境的舊衣物、電子垃圾及塑膠廢料等廢物均不得進口,因此 有大量由香港出口及轉口的廢物滯留本港。」(節錄自明報 OL 網《通 識導賞﹕香港……廢膠港?》)
89
教學活動 以上資料顯示,中國內地接收了全球不少的洋垃圾(即:日常生活廢 物),其次是香港。而香港更扮演了轉口港,把洋垃圾轉口到第三世 界的國家的角色。由第一世界消費,然後由第三世界的人民承受事後 的廢物。你覺得公平嗎?試與組員為此情況想想辦法。 從個人開始做起的辦法:
與家人一起做的辦法:
與學校老師或同學一起實行的辦法:
90
教學活動
第四節 世界公民的力量 改變海洋生態環境和創新
1. 教學目標 了解海洋垃圾對海洋生態和食物鏈的威脅; 透過觀看影片,鼓勵學員以創新思維改善環境; 提升學員對「自然保育」和「惜物減廢」 的環保/公民意識。 2. 錄像教學材料 The Garbage Patch In The Pacific Ocean Is Now Three Times The Size of France (2018), 1mi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7gdYwrtA9M 91
教學活動 太平洋海洋垃圾帶現有三個法國那麼大,含有 1.8 億萬件塑 膠,當中大部分是硬膠,46%是被丟棄的魚網所造成的垃圾污 染海洋。海洋垃圾帶已成為海洋生物的巨大威脅,塑膠魚網 糾纏著海洋生物,不少因此而死,也有海洋生物因誤把塑膠 當食物,吃了不能消化而身亡。垃圾帶附近被捕獲的海龜之 中有 74%身體含有塑膠,而塑膠垃圾表面通常含有毒素威脅 整個生態鏈,人類吃了含有毒素的海產,健康同樣受影響。 Addicted to Plastic(塑膠上癮/塑料成癮)(2008), Ian Connacher, 1hr25mins. 影片簡介:歷時三年,橫跨五大洲十二個國家,本片導演深 入訪查太平洋中心,堆積塑料廢棄物的海域,娓娓道來過去 一個世紀以來塑膠走過的歷程,展現出塑膠生產帶來的環境 與社會變遷。這是一段環遊世界的旅程,除了見證生態與人 類怵目驚心的浩劫發展,也帶領我們以全新的視野認識那些 投身於改變現況的男男女女,他們從手工業、中小企業、機 械革新等各領域層面,試圖為這個以塑膠打造的工業社會開 創一條新的出路。*影片為西班牙國際環境影展最佳國際紀錄
92
教學活動 片*可選播 00:00:00-00:24:20 了解,塑膠對海洋生態和食物鏈 的影響。
https://www.facebook.com/WeNeedThisbyattn/videos/292756911337977/
Man Saves Distressed Dolphin From being trapped on a "Seaweed" Sand Bar. (2014) , 8min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9l-2QTfpEk
Bottlenose Dolphin Rescue (2013), 3min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gvgkHSyKFE Sea Turtle Wrapped In Trash Freed by Divers | The Dodo WORLD TURTLE DAY (2018), 3min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VCGA5CfAkQ
93
教學活動 TVB J2 冷知識大搜查 - 海洋垃圾(2012),片長 4 分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QMxCehXO8Y Mette Menting, 2010, Trash Vortex: A Short Animation about the Phenomenon of Plastic Pollution in the Pacific Ocean, 3mins. https://vimeo.com/15188552 Synopsis: The phenomenon ‘Trash vortex’, or some people call it ‘plastic soup’, will be explained by an animation about a road trip over the Great Pacific by a little rubber duck. This short animation is made to make people aware of what plastic pollution can do and where it finally will end up. 香港電台《鏗鏘集:近看海洋》(2014),片長 22 分鐘。 影片簡介:海洋乃萬物之源,但人類卻將它視為廢物池。海洋 垃圾是全球要面對的問題,特別是難以分解的塑膠垃圾,長期 影響海洋生態。香港擁有超過一千公里海岸線,在享受海洋賦 予的資源和樂趣之餘,讓我們亦正視海洋垃圾帶來的破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qkgEp4_dBo
TEDxDelft (2015) , How the Oceans can Clean Themselves, Boyan Slat, 12mins. 影片簡介:19 歲的荷蘭 Boyan Slat 發明並實踐「海洋吸塵器」 (Ocean Cleanup Array),可清除 725 萬噸塑料。19 歲的 94
教學活動 Boyan Slat 認為透過陣列方式將可以清理更多範圍的海洋,因 此在 2012 年的時候宣布建立一個海洋清理陣列設備,預計可 以在世界海洋清除 725 萬噸的塑料垃圾。他認為如果海洋可 以朝你而來,何必要自己去追逐海洋,所以這個設計是一個 會自己隨著洋流和海浪移動、使用太陽能發電板來清理海底 的船,形狀像蝠魟,透過循環洋流,清潔人員不再需要主動 追著海洋跑,蒐集到的浮游生物和小塑膠片是透過離心力來 分離,這設備不但可以節省人力、還可以省下大筆資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zwsId6SFBk Olipretty(2015), Upcycling Plastic Bottle, 2mins.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5d-Aq8s4j7ZR0NUTTRoZ0F1e GM/view
95
教學活動 3. 教學策略/程序 教學時數:1 課堂共 45 分鐘 教學活動:電影欣賞、分組討論、講解 活動說明 課前準備:建議學生可先完成工作紙的第 1 和第 2 條。資 料搜集:何謂海洋垃圾?全球有甚麼年青人用甚麼方法力 圖解決海洋垃圾的問題?試舉一例。 教師講解 提問
(答案是 D. 煙蒂。抽煙族每年亂丟 84.5 萬公噸煙蒂。) 隨地亂丟的煙屁股中所含的金屬污染物可能污染海洋, 甚至進入食物鏈損害生物,包括人類的健康。
96
教學活動 還記得上一堂說過海 上垃圾的由來嗎?除 了船隻丟棄或掉落的 貨物,海洋垃圾最大宗, 其實是大家規規矩矩 丟進垃圾箱的陸上垃圾。 接上堂請同學完成資料搜集,何謂海洋垃圾?(建議教 師選兩位同學就此作匯報後再講解)。人類創造的廢物, 故意或無意成為漂浮在一個湖、大海或水道上的大型 漂流物,海洋碎片往往積累在該中心的環流和海岸線, 經常堆積在海灘,被稱為海灘垃圾。 那麼海洋垃圾對海洋生物的影響?隨著最近塑料越來 越廣泛被人類使用,這個問題越來越嚴重。因為許多 類型的塑料無法分解,嚴重威脅海洋生物的生存,同 時影響我們的食物鏈。讓我們先從影片中了解。 影片欣賞(教師可按課堂時間和學習進度選播) The Garbage Patch In The Pacific Ocean Is Now Three Times The Size of France (2018), 1min.
97
教學活動 Addicted to Plastic (塑膠上癮/塑料成癮)(2008), Ian Connacher, 1 小時 25 分鐘。選播 00:00:00-00:24:20 或 /和香港電台(2014)《鏗鏘集:近看海洋》,片長 22 分鐘,以了解塑膠對海洋生態和食物鏈的影響。 Trash Vortex: A Short Animation about the Phenomenon of Plastic Pollution in the Pacific Ocean (2010), Mette Menting, 3mins. 學生匯報 教師可選幾位同學分享他們的資料搜集和自我反思。 教師可選出 2-3 位學生匯報上述題目,之後講解何謂海洋 垃圾。 教師講解 《塑膠上癮》/《鏗鏘集:近看海洋》都說到塑膠垃圾對 海洋生態的傷害。
98
教學活動 各類型的廢棄物 各種各樣的人為廢棄物都可以成為海洋碎片,塑料袋、氣 球、浮標、繩子、醫療廢棄物玻璃瓶、塑料瓶、打火機、 飲料罐、發泡膠、漁線、漁網,以及各種廢棄物的遊船和 石油鑽井平台是其中常見的海上垃圾。 塑膠垃圾危害海洋生物的原因
漂流的廢棄漁網,有時會發現魚、海豚、海龜、鯊魚、 海鳥、螃蟹和其他生物死在網中。這些廢棄漁網限制活 動,造成海洋動物無法覓食而飢餓、裂傷和感染,有些 動物是需要返回水面呼吸的,便會導致窒息死亡。
海洋動物吞下體積較大的塑膠後無法順利通過的消 化道,堆積在胃中佔去相當的空間,他們會無法攝取 足夠的營養。 塑膠粒被稱為美人 魚的眼淚,直徑在 五毫米左右,是一 個海洋廢棄物的主 要組成部分。它們
99
教學活動 被用來作為製造塑料的原料看起來像是動物魚卵,常 常讓動物誤食。
塑膠垃圾已經飄至每一個海洋。估計每年大約有 10 萬頭海龜及海洋哺乳類動物,以及 100 萬頭海洋生物 因此受害。塑料購物袋如果被吞下,可能會阻塞消化 道,並可能導致飢餓的動物以為它的胃已滿。 有的塑膠會吸收並濃縮環境污染物,隨著攝食進入動 物體內,也容易在脂肪組織中累積,及具有致癌性。
網路科學期刊 《公共科學圖書 館》 (PLOS One) 研究指出,科學 家在 2007 年到 100
教學活動 2013 年間 24 次(海洋)田野調查,蒐集太平洋、大 西洋、印度洋、地中海、澳洲外海等 1,571 處位置的 海水樣本分析估算,我們的海洋漂浮著至少 5 兆 2,500 億個塑膠碎片,累計重量約 26 萬 8,940 噸,碎片小至 肉眼不見的 0.0033 公分,大到 20 公分以上。這些撿 不到或撿不起來的塑膠垃圾,無所不在地飄散各大洋, 無法輕易分解,表面附著的化學成分,則可毒害海洋 環境與生物。
101
教學活動
102
教學活動 之後建議教師引導同學以世界公民關心世界事的視野,看 太平洋垃圾帶 The Pacific Garbage Patch,以了解海洋垃圾 污染海洋是無分地域的全球化環境問題。
地球上的海洋有多個大型「垃圾帶」。中東太平洋垃圾帶 是位於阿拉斯加和夏威夷之間的環流。它的面積相當於德 州(約 700,000 平方公里 - 參考,香港大約 1,100 平方公 里,即 60 多個香港的大小)。這是美國環保主義者查理· 摩爾偶爾發現的。 喬治亞大學環境工程 學教授賈貝克( Jenna Jambeck)研究 團隊,利用世界銀行
摘取自 http://www.secretchina.com
數據,計算出 192 個海岸國家 2010 年垃圾量為 2.75 億公 噸,再依各國人口與垃圾處理方式,推估約 480 萬至 1,270 萬公噸塑膠垃圾流入海,平均值約 800 萬公噸。
103
教學活動
摘取自萍果日報 http://apple.nextmedia.tw
此報告發表在最新《科學》期刊。報告列出的全球前 20 名海洋塑膠垃圾製造國,其中 13 個在亞洲。中國排第 1, 每年處理不當塑膠垃圾 882 萬公噸,佔總量近 3 成,其中 約 132 萬至 353 萬公噸流入海,第 2 及第 3 名為印尼及菲 律賓;美國第 20 名佔總量 1%,是榜上唯一工業化西方國 家。但若前 20 大垃圾製造國把處理不當塑膠垃圾量減半, 總量可減少 41%。賈貝克說:「人類須覺醒並正視海洋塑 膠垃圾。」 「上榜國家大多是經濟快速成長的中收入國家, 產生大量的處理不當垃圾,但基礎設施卻趕不上處理腳 步。」
104
教學活動 回到本地,香港的 海洋垃圾調查環 保促進會公布 2015 年十大海洋 垃圾,發泡膠碎片、 塑膠碎片及玻璃 碎片仍穩佔首三位,垃圾總數有近五成屬於塑膠或發泡膠 製品,反映政府對塑膠及發泡膠回收措施及宣傳有待改善; 蠟燭、螢光棒及燈籠等節慶物品於中秋節過後大量遺留在 海灘,可見市民的公民意識仍有待加強。約 60%至 80% 海洋垃圾來自陸上,有效及可持續的廢物管理策略是上策, 政府若能加強執法,防止公眾亂拋垃圾,在解決海洋廢物 問題上才能事半功倍。
105
教學活動 在這樣的情況下,同學們作為公民便有改變現有環境的責 任,同學有解決方案嗎?在上堂資料搜集全球有甚麼年青 人用甚麼方法力圖解決海洋垃圾的問題。(教師可以回應 同學的簡報,可選擇性的引用以下的例子。) 美國科羅拉多的小朋友 Milo Cress 發起餐廳走塑膠飲 管行動。
塑膠飲管多由聚丙烯,也就是石油副產品所造。吸管 是十大海洋垃圾,全球四成的海鳥和兩成的鯨類都曾 攝入飲管塑膠。美國一個環保團體的統計,美國人每 日消耗五億飲管,過去廿五年的海灘清潔活動,他們 共拾得六百多萬枝飲筒。
106
教學活動 Milo 於 9 歲時在餐廳拿到塑膠吸管後開始思考,在很 多不需要吸管的時候他仍然會拿到。為了解決問題, Milo 想到也許餐廳可以在每次餐點送上時不要主動 的發放吸管,於是游說餐廳簽署約章,在每次餐點送 上時不主動給,從而減少浪費。此舉引來大批傳媒追 訪,Milo 變身小名人,進而以自己知名度向議員游說, 最後甚至令到美國全國餐廳協會正式採用約章,其所 居住城市的市長更宣布全市以無飲管為目標,並舉辦 無飲管日。
雖然 Milo 成為無飲管的代表人物,但是他卻表示:「我 不是飲管警察,也並不是要禁止使用飲管。」他只是 希望鼓勵大家作出不同選擇,可以採用重覆使用或者 可以自然分解的飲筒,而這些連孩子都可以做到。香 港也在 2018 年有多間連鎖快餐店在環保團體和輿論 的長期倡議下進行走管行動。 台灣一對年青家長也有感塑膠吸管不環保,而且還有 潛在缺點:有色吸管可能鉛含量超標,遇熱飲有機會 107
教學活動 釋出塑化劑。於是他們想到重新推廣不鏽鋼吸管。 (摘 取自 2016 年明報周刊 2478 期《凍飲走管》BY CHAN MEI MAI) 19 歲荷蘭少年 Boyan Slat 發明 的海洋垃圾清理器。(有時間 可欣賞影片) 一女子為保護猩猩、河馬、大象共生的樂土(森林), 控告棕櫚樹企業獲勝訴,森林幸免一劫。 https://www.bbc.com/news/science-environment-46227763
She said, "I became a conservationist initially because I watched too many BBC Blue Planet [programmes]. I fell in love with the ocean, with the coral reef, when I was quite young and I set in my heart that this was what I was going to do for the rest of my life…Then, when I actually graduated as a marine biologist, I came back to the same patch of reef where I fell in love with the ocean the first time, to see it completely destroyed - all because of climate change - and that really made me 108
教學活動 angry…So, in my naïve mind back then, I thought, maybe I'll try to protect forests. Maybe it's a bit easier, maybe I just need to put a fence around it and it'll be fine… 世界不同的人用自己的方法減塑,有人建玩具圖書館
https://www.facebook.com/WeNeedThisbyattn/videos/ 292756911337977/ 升級再造塑膠樽 Olipretty(2015), Upcycling Plastic Bottle, 2mins.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5d-Aq8s4j7ZR0NUTT RoZ0F1eGM/view
有人直接拯救海洋動物 Man Saves Distressed Dolphin From being trapped on a "Seaweed" Sand Bar. (2014) , 8min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9l-2QTfpEk
109
教學活動 Bottlenose Dolphin Rescue (2013), 3min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gvgkHSyKFE Sea Turtle Wrapped In Trash Freed by Divers | The Dodo - WORLD TURTLE DAY (2018), 3min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VCGA5CfAkQ
110
教學活動
作業 學生完成工作紙上的 第 3 題,鼓勵學生從 生活出發參與環保公 民行動以改善環境。 教師可用 11 ways to use less plastic 作參考。 http://www.australiangeographic.com.au/topics/science-en vironment/2016/04/gallery-11-ways-to-use-less-plastic
111
教學活動 4. 工作紙 姓名:__________
班別:__________
學號: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
I.
資料搜集:何謂海洋垃圾?
II. 資料搜集:全球有哪位年青人用甚麼方法力圖解決海洋垃圾的問 題?試舉一例子。
III. 試想出環保十招以減少使用塑膠垃圾量。(例如:叫餐飲可以向樓 面要求「凍飲走管」)
112
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2) 生態電影創作
113
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簡介 1. 教學對象 本課程為「生態電影創作增潤式資優培訓課程」教學計畫,比較 適合學校中對電影/藝術/人文學科有濃厚興趣,而且在學校已 接受「校本抽離式電影/藝術/人文學科資優培訓課程」,並有 潛質的資優學生而設計。學生則有一定的拍攝經驗為佳。
由於課程主要是透過拍攝影片培訓學生,教師具電影拍攝的教學 經驗為佳,不過,學校也可安排不同學科/學習領域的教師作跨 學科的合作。例如:通識科/地理科老師與校園電視台的負責老 師合作。拍攝影片是小組式的學習活動,有不同的製作崗位/學 習方式,如果有學生未有拍攝經驗,可以參與拍攝電影過程中的 其他工作,例如:資料搜集、拍攝問題設定、建構故事、收音、 燈光、剪接、特別效果、製作中英文字幕等工作,資優生可以各 展所長。
114
教學活動 2. 以下課程設計將參考本計畫已舉行的「生態電影創作增潤式資優 培訓營」教師工作坊和兩天的培訓營中,前線教師和參與培訓營 的專業導演分享的教學內容,以及學員在當中的學習過程而編寫 和設計。相關影片可瀏覽以下連結。 「教師工作坊」當日天主教培聖中學洪昭隆老師 分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Ly1PYZE-fM 「培訓營」首日電影研究專業譚偉峰講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3rAuQ_x_ig
以藝術家的作品舉例,簡介全球化下的生態 環境; 導演/藝術家如何透過創作生態電影/攝影表達個人觀 點,包括中外著名生態電影導演和藝術家的作品介紹; 構思創作生態電影的方法; 紀錄片的類型介紹。 「培訓營」首日「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 強講解塑膠垃圾如何影響海洋生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ANNEQ87YSM
115
教學活動
「培訓營」首日南亞路德會沐恩中學王俊文老師分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JH2ip7m-e4 參與「培訓營」兩天的教學的專業導演分享片段: 國內紀錄片導演周浩(以紀錄 片《棉花》和《大同》先後榮 獲第 51 和 52 屆金馬獎最佳紀 錄片,2015 日舞影展評審委員 會特別獎);
香港張明怡導演(曾獲鮮浪潮 2011 特別表揚獎);
國內紀錄片導演胡劉斌(深圳大 學傳播學系講師,影片曾獲多個 影展獎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pw5_ObU9rY
116
教學活動 參與「生態電影創作」的學生優秀短片: 最佳影片及榮譽獎《往下白泥》 東華三院盧幹庭紀念中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Kw8G39pkFU
最佳影片及榮譽獎《源頭減廢》 保良局李城璧中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HtIXgIUnI0
學校大獎及優異獎《旅遊·天堂…》 長洲官立中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xYva45FvBk
榮譽獎 《守拙歸園田》佛教黃允畋中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NDWRTIJaJc
獲獎的「生態電影創作增潤式資優培訓營」學生 導演在頒獎禮的分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nofwwcWuRA
117
教學活動 3. 為更具體說明教學過程,以下教學內容將加入「生態電影創作增 潤式資優培訓營」到過的考察場地:屯門龍鼓灘和深圳紅樹林公 園及附近的垃圾海灘的教學經驗為例說明。
118
教學活動
第五節 教與學(前線教師和專業導演分享)、 拍攝前的預備工作 1. 教學目標 透過欣賞環境藝術、攝影和電影,明白創作可以作為世界公 民的表達方式或對世界的願景; 引導學生拍攝前作好預備工作,以提升拍攝影片的水平; 拍攝前的預備工作是學習過程,將加強學生協作能力、社交 能力和溝通能力; 透過現場考察和前期預備拍攝對相關議題的資料搜集和交流 討論作反思,提升學員的高階思維。
119
教學活動 2. 錄像教學材料 《WASTE - 浪费 - Chinese》(2013),7mins. 由世界自然基金會德國分會/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出品,斯德 哥爾摩國際水資源研究所與國際糧食組織參與創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dn7aliwRl0 紀錄片《天天有衣食》,天主教培聖中學學生拍攝的紀錄片 (2015),14min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ed9diXDlPE 獲第九屆 DV 頭青年社會觀察行動「社區.人情.味」短片比 賽冠軍。 紀錄片《無名英雄-「鐵塔零暈」(輸電架空電纜維修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UtR58P6FKU 獲《香港國家地理頻道紀錄片大賽 2013》最佳紀錄片和 最佳攝影,以及《第八屆香港學界電影節最佳電影(非劇情)》 金獎。
影片簡介:香港街頭人人手持智能手機,每到夏天家家戶戶 更開著空調,到了夜幕低垂之時,香港到處亮起燈火。由此 可見,生活中無論是工作、娛樂和滿足基本需要時,都耗用
120
教學活動 了不少電力。然而隨着香港的急促發展,港人的耗電量更是 有增無減,但當我們在享用電力之時,有誰又曾感謝過給予 我們穩定電力供應的一群人?
曾有人問:「電塔也要維修的嗎?」從此可見,港人對我們 擁有龐大而穩定電力供應的因由並不了解。原來我們日常所 見竪立在山上的一個個電塔,必須要靠著一群輸電架空電纜 維修員定期的檢查和維修,才能讓香港有穩定電力輸送網絡。 雖然我們從來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但他們卻為了我們承擔起 這份高危工作的使命。香港有著東方之珠的美譽,某程度上 也少不了這一班無名英雄的貢獻罷! 3. 教學策略/程序 教學時數:2 課堂共 1 小時至 1 小時 15 分鐘 教學活動:電影欣賞、講解、分組討論 關於教學,前線教師的分享:本計畫邀請了天主教培聖中學 公民教育統籌洪昭隆老師和南亞路德會沐恩中學校園電視台 負責的老師王俊文分享他們的教學經驗。
121
教學活動 體驗式社區學習:教師在課室以授課形式教授社區/社會 議題,對學生來說還是有相當的距離,不容易感到與自身 生活有關。相反,由學生親身走到社區拍攝紀錄片,是兩 回事。他們有了親身的體驗再投入現實中,便較容易明白 議題,以及與他們的關係在哪裡。 校本公民教育包括了環境教育,學校負責公民教育教師可 考慮一年舉行一至兩次的體驗式社區拍攝的學習(舉例考 察和拍攝社區的剩食情況為題),而拍攝環境記錄片是一 個適合的學習方式。學生能親身經驗、學習和探索社區議 題,能直接開拓學生的視野。 通識科而言,通識課程鼓勵學生多作田野考察,因此教師 可以把握機會,透過田野考察的活動拍攝紀錄片,讓學生 進行有深度的社區課題探索。 避免考察只是一次性的學習活動,最好就一個社區議題持 續的關注。如果同學能持續關注一個議題,同學會有更多 自己的想法,甚至在拍攝影片之後有跟進行動以關心事件 或受拍攝者,是另一種角度/層次的學習。例如:天主教 培聖中學的學生製作完影片《天天有衣食》,了解了社區
122
教學活動 剩食的問題後,高年級的學生帶領低年級的學生,自發在 校內進行剩食回收,回饋當區。公民教育說的是正向的價 值培育,需要一定的時間,透過學習活動的實踐,以至內 化成學生個人的價值觀。 學生拍攝的紀錄片在製作後,又能作為學校的學習成果回 饋學校,在學校放映加上由參與拍攝的學生分享經驗,是 進一步能加深他們的學習,同時能把學習經驗傳遞給其他 校內的學生。 活動說明 教師講解:可參考「培訓營」首日電影研究專業譚偉峰講解
以藝術家的作品舉例,簡介全球化下的生態環境;
中外生態電影導演/藝術家作為世界公民,如何透過創 作生態電影/藝術作品表達個人觀點或喚起觀眾的環 保意識,包括中外著名生態電影導演和生態藝術家的作 品介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3rAuQ_x_ig
123
教學活動
"Gyre" 2009. 8 feet x 12 feet, in 3 panels. From Running the Numbers II: Portraits of Global Mass Culture. “Gyre” is a recreation of Japanese artist Katsushika Hokusai’s renowned “Great Wave off Kanagawa,” matched with a powerful explanation. Depicts 2.4 million pieces of plastic, equal to the estimated number of pounds of plastic pollution that enter the world's oceans every hour. All of the plastic in this image was collected from the Pacific Ocean. Left: the full artwork. Right: detail. Chris Jordan, "As a photographer, I wanted to go to the place where all our garbage ends up. I wanted to stand in front of the Mount Everest of trash and take photos. But of course, there is no such place. The best I could ever do was to get one drop in the river of our trash. I vividly remember photographing a two-story-high pile of garbage in Seattle. A giant machine came, picked up the entire pile, and put it into a rail car. I asked the guy, ‘ Where is that train going? ’It turned out that a mile-long train of garbage runs out of Seattle every day, and all we could see was one drop in that river. That was the genesis of my desire to illustrate these otherwise incomprehensible effects." http://www.dailygood.org/story/493/an-abiding-ocean-of-love-a-conver sation-with-chris-jordan/
124
教學活動
"Cell phones #2," Atlanta 2005. 44" x 90." From Intolerable Beauty: Portraits of American Mass Consumption.
Jordan often clever twists on familiar images (like the above take on a famous Seurat, made out of a mosaic of 106,000 aluminum cans — the number used in the U.S. every thirty seconds), Jordan’s photographs deal with pressing social concerns: criminal justice, prescription drug abuse, gun crimes, and overflowing landfills. https://grist.org/article/pictures-worth-a-bazillion-words/ *更多作品介紹可參考資料冊中《垃圾藝術作品介紹》。
125
教學活動 創作生態電影的方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主題; 拍攝風格; 社會文化脈絡。 紀錄片的特點 非劇情影片,沒有事先虛構的劇情內容; 紀錄片比較有經濟效益、不用預先編寫劇本、劇本中 的角色設計、聲音效果、特別效果等的事前功夫。 紀錄片的拍攝手法 直接評述的傳統 採訪模式的直接評述是新聞報道常用的拍攝方式,例如: 影片直接拍攝全景式環境污染的影像,再加上數據証明, 之後有畫外音作為權威式的旁白一敍述事件始未。例子 有:《鏗鏘集》、《看見台灣》、《WASTE - 浪费 Chinese》。
直接電影 香港代表導演有張虹,作品有《平安米》和《中學》。 影像沒有旁白,也沒有導演對事件的直接表達。
126
教學活動 混合模式 上面形式的混合,看似一個行為藝術介入事件,又有 數據,有採訪,又有導演的主觀意見。例如:美國導 演 Michael Moore 的紀錄片。 大中華生態電影介紹 《看見台灣》; 《可可西里》; 《三峽好人》; 《垃圾圍城》; 《塑料王國》等。 教師引導學生做好拍攝前的預備 分組:教師可協助同學分成 2-4 人一組的拍攝小組,並分 配工作,如:資料搜集、攝影、收音、音效、燈光、剪接、 拍攝問題設定、建構故事、特別效果、製作中英文字幕等, 資優生可以各展所長。 最好先定了主題(建議老師鼓勵學校學生參加拍攝比賽, 因為比賽很多時候有特定主題去創作,也是創作的誘因和 動力),之後教師可鼓勵學生,自行設計拍攝和考察的框
127
教學活動 架和內容。在籌備的過程中,他們會學習到不同的事物, 也會更深思熟慮各項事情的處理方法,包括:資料搜集、 拍攝方式,以剪接來表達意思等。 審題:定了題目,同學可以拋出想拍攝的題材、對象和拍 攝手法。教師可引導學生討論,得出最後的拍攝方案。 資料搜集 互聯網有很多相關資料,讓學生多角度了解議題。 龍鼓灘附近有碼 頭、第 38 區填料 庫、環保園、屯門 紹榮鋼鐵廠、青洲 英坭廠。兩條長年 排放白煙、高聳入
在資料搜集後,學生可協商選定拍攝的切入點、拍攝 的對象和拍攝手法。 同學必須先做好資料搜集,對考察地的情況和議題有 所了解,以預備一些問題才去拍攝。當同學在考察地
雲的青山發電廠 大煙囪。
(例如:屯門龍鼓灘)遇到拍攝對象,可能是居民, 也可能是遊人,打算向他們進行拍攝時,同學卻沒有 充足的背景資料,對當地環境一無所知是很難在有限 時間找著話題,跟受拍攝者進行深入交流,亦難以知 道太多事情來編輯有吸引力的故事。
128
教學活動 提酲同學善用現場場景作攝影構圖,以表達故事內容 當同學在龍鼓灘現場視 察場景,例如:有同學 看到龍鼓灘的對岸有兩 個大煙囪。這場景可能 是一個適合的構圖以幫助拍攝者說故事。 教師協助和引導學員進行聯絡工作。拍攝可能涉及某些機 構/人物/場地,需要聯絡工作。此時教師有可能需要介 入,協助同學聯絡校外機構/人士。校友其實是很好的人 脈資源,教師可協助聯絡相關校友。(例如:學生打算拍 攝電力公司的工作人員,可能教師知道哪位畢業生現職電 力公司,而這位畢業生還有和學校或教師有來往的,教師 可考慮協助同學聯絡此位校友)。校友的參與,對學校發 展是好的,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也會增加。
教師可盡量由學生直接聯絡工作,例如:找尋和致電有關 機構的代表或受拍攝對象,包括書寫邀請函。過程可能很 繁瑣,但有助提升學生的溝通能力。
129
教學活動 聯絡工作做好,確定受訪對象和拍攝場地後,便可構思故事。
視察拍攝場地 教師在考察前應基於學生的安全,先到拍攝場地視察 環境是否適合作考察。 社區現場的環境很多時候會非常混亂,教師亦都需要 有心理預備處理突發的事情。 拍攝器材預備 器材運用,按拍攝對象/場地/拍攝手法選定器材。 同學往往忽視器材的事前預備。譬如:戶外拍攝即使 使用手提式攝錄機,最好用上三腳架,以確保影像的 穩定性。
還有,所有器材的電池,必須事先充電。要預備足夠 的電池和後備電池作整天拍攝使用。
預先抹乾淨鏡頭,以免影響拍攝的影像質素。 收音器材(包括去除雜音的收音器材),同學別忘記 攜帶。很多時候現場是非常嘈吵,「培訓營」的導演
130
教學活動 提醒學生,應該預備一套收音的方法,譬如用收音咪, 建議夾在受訪者近嘴巴的位置,把它隱藏在衣服內。 因為紀錄片很難有重拍的機會,盡可能在拍攝前預先 測試收音,並聽聽效果。 拍攝手法:直接電影與真實電影 直接電影,是拍攝者作為旁觀者的角度旁觀事件的發 生而不介入事件之中(代表導演有張虹)。但是鏡頭 本身沒可能 360 度完全呈現事件,同學還是要作出篩 選以表達一個意思,過程已介入同學如何思考事件, 也同時令他們深入去思考事情。 真實電影,是拍攝者直接介入事件。建議教師鼓勵同 學介入事件,因為一個中學生如果只以一個旁觀者的 角度觀看事件,很容易會覺得事件與自己沒有密切的 關係而產生一種疏離感。但當同學覺得這件事與他們 有關,他們會更投入,甚至發掘更多新的角度看事物。 真實電影拍攝時拍攝者介入現場,但要小心就是別要 過分投入,以免把事件扭曲,又或者疏忽或看不到事 件的整體性。
131
教學活動 拍攝與探索之間 避免為議題前設立場,學生應抱探索好奇或/和尋找 真相的態度進行學習。 避免學習只是一次性的活動。對初學者而言,拍攝有 必要投放一定的時間方能深入了解事件。拍攝最好就 一個社區議題持續的關注,如果同學最後能持續關注, 同學會有自己的想法,在拍攝影片之後有跟進行動以 關心事件,是另一種角度/層次的學習。例如:天主 教培聖中學的學生製作完影片《天天有衣食》,了解 了社區剩食的問題後,高年級的學生帶領低年級的學 生,自發在校內進行剩食回收,回饋當區。 拍攝過程中同學有即場的討論是十分重要的。另外, 尋找有趣的畫面或有趣的素材,令影片不會悶場也是 十分重要的。
132
教學活動
第六節 實地考察和拍攝
133
教學活動 1. 教學目標 透過現場考察和首次的前期拍攝,對相關議題的現實情況作 初步了解; 為下次的前期拍攝作預備,增強學員的觀察力和分析力,學 習尋找拍攝題材的切入點(例如:拍攝對象、拍攝角度、拍 攝手法等),提升學生的高階思維和創造力; 透過實地考察和拍攝過程,學習以同理心易地而處了解事件, 培養學生關心社會的世界公民責任和特質; 透過現場拍攝,提升學員的社交能力和溝通能力。 2. 錄像教學材料 教師或/和學生可參考,參與「培訓營」中專業導演與學員 交流分享的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pw5_ObU9rY 國內紀錄片導演周浩(以紀錄片《棉花》和《大同》先後 榮獲第 51 和 52 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2015 日舞影展評 審委員會特別獎); 香港張明怡導演(曾獲鮮浪潮 2011 特別表揚獎);
134
教學活動 國內紀錄片導演胡劉斌(深圳大學傳播學系講師,影片曾 獲多個影展獎項)。 3. 教學策略/程序 教學時數:2 課堂共 1 小時至 1 小時 15 分鐘 教學活動:影像拍攝、分組討論、匯報、講解 *建議課堂的上半堂考察現場後,同學先集合、分享交流,教 師引導尋找拍攝題材、拍攝對象、拍攝角度、拍攝手法等以組 織故事內容。之後再進行拍攝,然後各拍攝小組分享拍攝片段 互評,最後教師給予改善意見以預備下次的拍攝活動。
下堂的拍攝活動主要是按學生的學習情況,調節和重覆本課 堂的內容,故不另作編寫。
建議教師循「培訓營」中專業導演紀錄片導演/導師經驗之 談(見下,有需要可參考上面「錄像教學材料」),按同學 實際情況加以引導。
135
教學活動 活動說明 考察現場舉例:在有垃圾海灘之稱的龍鼓灘,教師首先讓 學生觀察和獨步現場,先感受現場的環境。 之後進行器材測試(見上一課)。有可能的話,學生應預 先測試收音效果才開始拍攝工作。 拍攝是尋真過程。首先,學生觀察和獨步現場,先感受現場 的情況。如一位導演在龍鼓灘現場跟同學說: 「先觀察事件, 譬如:拍攝海灘的垃圾污染情況,不要先前設這是海洋污染 的問題,先用你的心和眼睛看事實,之後再作評價。」
「有時候當大家仔細看,看到的事實是十分複雜的,事件 並不是對與錯那麼簡單的,那同學便要追尋發現的問題, 或者朝同學想探索的議題的答案,這才是重要的。」 同學需要追尋和/或發現問題,之後有邏輯的,情理兼備 的,去思考和探索議題的答案,這才是重要的,並不是簡 單的評價這件事件的對與錯。 分組活動(15 分鐘) 教師可讓同學在現場用録影或攝影方式,拍攝尋找拍攝題 材、拍攝對象、拍攝場景和拍攝角度作熱身。
136
教學活動 分享交流和互評(15-20 分鐘) 每組成員就上述方向交流和互評。 教師之後再就以下幾方面引導學生創作,然後讓同學作分 組拍攝活動(15-20 分鐘)。
下一堂教師讓同學根據拍攝素材,選出可編輯成的故事內 容作匯報。教師之後再就以下幾方面引導學生創作,然後 再讓同學作分組活動(15-20 分鐘)。 拍攝與剪接。教師可以在學生有了最初的意念的時候,和 他們一起討論拍攝的手法,應該如何拍攝才能表達他們想 表達的內容。所以在事前預備工作的時候,也同時會想到 拍攝的方式。例如:旁述?還是直接用受訪者的聲音?同 學要根據素材和表達的方式決定。例如:
137
教學活動 鏡頭
目的
第一鏡 遠景拍攝人物的全身鏡頭 交待環境與人物之間的關係 第二鏡 被拍攝者半身
與被拍攝者進行深入對話
第三鏡 被拍攝者特寫鏡頭
表達他所說的話和他流露的情緒
第四鏡 被拍攝者的動作
吸引觀眾看下去
*組員要按鏡頭設計和題材,尋找合適拍攝景點,攝影師要擺好腳架預備鏡頭。
拍攝手法(紀錄片導演/導師經驗之談) 從拍攝的畫面帶給同學的感受 「同學可直接從感性出發問問自己,拍攝的畫面帶給 同學什麼的感受,然後盡量再次用鏡頭表達你所感所 想。我們要學習的是把自己的感受透過畫面表達出來: 以拍攝的鏡頭,代替了筆墨,就要用影像代替文字表 達你對事件的感受。」用鏡頭「說話」,這是拍攝電 影者當做的事。 如果自己有一個觀點想表達出來,最好不要用語言描 述,因為電影是用電影語言,即是影像和聲音來表達 你的意念的,所以請盡量避免用嘴巴說話。
138
教學活動 「張力」在一部電影中尤為重要,「張力」指的是電 影的渲染,或者說是內裡描述方式的一種「對比」, 可以是顏色的「對比」,例如:黑色跟白色形成「對 比」,也可以是質感上的「對比」,例如:我們看到 海灘上柔柔的水,對比堅硬的礁石。 同學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多觀察和聆聽,周圍的影像和 聲音,來訓練自己有一種視覺和聽覺上的「敏感度」, 這樣在拍攝時便能比較容易,運用張力表達和強化故 事內容。 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場景本身也能製造張力。「培訓 營」當天在深圳紅樹林公園裡,有樹有水有天空好像 很自然很美的事。但再細看,其實有飛機劃破長空, 水面有船經過,地的一邊有高速公路,還有岸上有人 在進行道教的儀式。整個畫面把自然與人造的事物, 形成了一種反差和對比。 一部好的紀錄片不僅僅提供資訊,還要提出問題或者 提出思考。這拍攝的素材實例,製造了一個反差,正
139
教學活動 正可用來提出環境議題的思考,比單單提出資訊的影 像更有深度。 盡量貼近真實進行拍攝,方法是花時間與被拍攝者交 流。有時候受訪者會帶著目的接受訪問,以獲得媒體 曝光的機會。這樣有可能距離真實很遠,所以導演建 議少用訪問的形式來拍攝紀錄片。最好的方法,就是 拍攝之前,先花時間與拍攝對象交流,大家建立了信 任,便會自然地把相對真實的一面說出來。 收音 提醒同學拍攝完一個對象或一個環境之後,不要立即 停止錄影。因為我們還要收音,以作剪接時,把兩段 時間前後不一的影片,用聲音過場,把它圓滑地連結 在一起,令觀眾看/聽得舒服。 鏡頭運用(紀錄片導演/導師經驗之談) 紀錄片導演/導師認為「好的攝影在一部紀錄片中是 十分重要的。避免用推拉鏡頭(zoom in and out), 這樣會令到影像很不平穩。拍攝盡量用乾淨的手法表
140
教學活動 達,即是用最簡單的拍攝方法,不要太花巧。用簡單 的鏡頭運用拍攝,把故事說清楚便可以。」 學生要「避免在昏暗的光線下拍攝,因為當影像放大 在螢光幕的時候,像素未必足夠,拍攝效果未必好。 除非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否則不建議(同學)在昏 暗的光線下拍攝影像或推拉鏡頭。」 現場尋找拍攝的素材(紀錄片導演/導師經驗之談) 「培訓營」當天的實例:物件 1 大家都看見龍鼓灘的沙是黑色的。*為什麼沙是黑色的? 沒有人知道,不過這將會是一個題材,同學可以訪問現場 不同的遊人,他們的回答可能已經說明了問題的所在。
*有同學在培訓當天,真的朝「為什麼沙是黑色的?」 去找尋答案。結果被他發現,有人在遠處把一大油桶 的黑色化學原料,傾倒到沙灘。另一邊廂,有人用挖 沙機把染黑的沙翻到沙灘的底部,又把白色未被污染 的沙翻到沙灘的表面以掩蓋事件。
141
教學活動 「培訓營」當天的實例:物件 2 學生在龍鼓灘海灘上發現不少塑膠垃圾,當中塑膠鞋 子特別多,那麼到底為什麼人會把穿在脚上的鞋子丟 到海中?這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同學接著可嘗試想 出不同的問題。例如:為什麼鞋子使用塑膠做的?塑 膠有什麼好處?或者不好處?塑膠對於海洋環境的破 壞是怎樣的…… 「培訓營」當天的同學聯想到鞋子和購物狂有關係。 為什麼鞋子是完好的沒有破爛的,卻要丟掉?是否與 人的「貪新忘舊」有關?未穿破鞋子就已經買另一對 新的了。……就是這樣想出很多不同的問題,之後看 看如何把這些問題連貫起來成為一個故事,再計畫如 何拍攝。
避免拍攝一些很大的題目/題材。如果是決定拍攝海 洋垃圾這一個題材,塑膠垃圾只不過是物件,是比較 難吸引觀眾去觀看影片的。建議還是加入人物,因為 人物永遠是最吸引觀眾觀看的。
142
教學活動 「培訓營」當天的實例:人物 同學訪問了龍鼓灘的居民,他天天都會到沙灘。同學 問他知不知道為什麼這裡的沙是黑色的?而他說不知 道的話,也反映了他可能對這裡的環境並不關心,這 可能已經足夠成為一部短片。
「在現場環境你也會能夠尋找到合適的拍攝對象,例 如:在龍鼓灘那對捕魚的老夫婦,同學可以先和他們 混熟交談。你們可以問問他今天的漁獲怎樣作開始, 那漁夫便回答了漁獲不太理想,現在漁獲已經不及以 前。很容易,漁夫便打開漁網讓我們看,內裡只有幾 隻小螃蟹,那已經可以反映一些情況了。」
143
教學活動 人物拍攝(紀錄片導演/導師經驗之談) 同學,特別 是參加校園 電視台拍攝 的同學,常 習慣把人物 拍攝等同於
人物拍攝不一定以「一問一答」的訪問方式進行,被 拍攝者不一定是受訪者。一般而言,新聞節目的採訪 才會常把被拍攝者當成訪問對象。但這種拍攝方式直 來直去,很容易令人感到像一份差事,多過兩者之間
人物專訪。
的溝通交流,拍攝者和被拍攝者之間,可能難以建立 深入的交流。
培訓營中有同學因為害羞,現場偷拍對象。
拍攝者必須在拍攝前獲得被拍攝者的允許,方可進行 拍攝,否則那是一種對被拍者的侵犯。 拍攝者與被拍攝者需要有充分的溝通,教師需要讓同 學了解和實際學習與被拍攝者溝通交流。拍攝者若與 被拍攝者有事前的溝通和交流,關係良好而且獲得被 拍攝者的信任,很可能有喜出望外的真摰的回應。 人與人的交流和溝通在社區考察中是非常重要的,那 裡會有很多突發的事情發生。當學生與受訪者溝通的 時候,應該儘量令雙方都處於一個舒服交談的狀態, 有可能的時候,為被拍攝者作出回饋。例如:紀錄片 製作完成之後,可以給他們觀看,讓他們感到受尊重。
144
教學活動 「臉孔是一個人最重要的特徵,曝光與拍攝的人物要 清楚交代人物的臉孔,拍攝個人樣子是要有比較恰當 的曝光,樣子外的其他地方若有些模糊,就必須要取 捨的了。」 「多拍攝被拍攝者的動作,被拍攝者的動作能夠吸引 觀眾。」 「如果拍攝對像已經在鏡頭前表現得緊張,同學就別 再繼續勸他/她別緊張,那只會令他/她更緊張。」 「拍攝對象若是幼兒/小孩/有一定閱歷的人作為 被拍攝者,他們在鏡頭前的表現會相對自然。」 「攝影師和導演要用盡所有的方法和被拍攝者混熟。 舉例:放下你的拍攝器材,先花時間和他聊天,大家 同學在翻看 拍攝的影像 時,往往用說
變得熟絡了,才進行拍攝。如果受訪者拒絕拍攝,那 就要終止拍攝了。」
話解釋給大 家知道他 (們)在拍攝 甚麼,或者解 釋為甚麼拍
拍攝水準的要求,紀錄片導演/導師認為「電影拍攝是一件 很殘酷的事情。雖然你在拍攝的時候會遇到很多困難和突發 事情,影響了拍攝效果。但觀眾不會明白你的困難的,你要
攝不到應有 的效果。
145
教學活動 明白觀眾只會評價你的影片好與不好。因此,你拍攝時應該
要求自己拍攝出最好的水平,給觀眾看最好的電影。」 拍攝小組的討論 學員對看到的事件也可能有不同的觀點,值得大家討 論從而洞察事件的來龍去脈。拍攝過程中同學的即場 討論是十分重要的。過程中即時尋找有趣的畫面或有 趣的素材(也是一種應變能力和創造力的訓練),令 影片不會悶場也是十分重要。 真實電影拍攝方式,是拍攝者介入現場,但要小心就 是學生別要過分投入,疏忽了事件的整體性。 有需要時,教師要提醒學生避免為議題前設立場。學 生應抱探索好奇的心理,以考察和拍攝,尋找事實真 相的態度進行學習。
146
教學活動
第七節 後期製作和校內放映 1. 教學目標 透過短片的後期製作增強學員的視覺分析力和表達能力,以 培育學生的高階思維和創造力; 通過後期製作的協作和聯絡工作,提升學生的社交能力和溝 通能力; 透過在校內放映同學的作品和分享學習經驗,増強學生的自 信心和表達能力,培養學生成為關心社會的公民; 透過在校內放映同學的作品和分享學習經驗作模範,校內學 生不單深入了解社會議題,更明白世界公民關心社會和透過 拍攝短片改善現實的力量。
147
教學活動 2. 錄像教學材料 參與「生態電影創作」的學生優秀短片: 最佳影片及榮譽獎《往下白泥》 東華三院盧幹庭紀念中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Kw8G39pkFU
最佳影片及榮譽獎《源頭減廢》 保良局李城璧中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HtIXgIUnI0
學校大獎及優異獎《旅遊·天堂…》 長洲官立中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xYva45FvBk
榮譽獎 《守拙歸園田》佛教黃允畋中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NDWRTIJaJc
148
教學活動 3. 教學策略/程序 教學時數:2 課堂共 1 小時至 1 小時 15 分鐘 教學活動:電影欣賞、匯報、講解 活動說明 學生匯報(5 分鐘一組) 同學根據拍攝素材,選出可編輯成的故事內容作匯報。之 後教師和同學可根據以下方面作評價:
拍攝素材的取材和題材的切入點是否引起觀眾 興趣? 拍攝手法、 鏡頭運用、 人與物拍攝、 取景、 燈光、 收音, 故事內容和結構等。
149
教學活動 教師繼續的引導 雖然上一課堂教師可能已提過一些拍攝問題或建議,同學 一般因經驗不足,拍攝會再次出現頖似的問題。教師可參 考上一課的教學內容,以及本課引導學生完成作品。在無 可避免的情況下,學生有可能需要補拍一些鏡頭。 教師講解後期製作 剪接和表達手法 篩選影片作剪接是很重要的。一般拍攝對象說話時, 是沒有預先的,有系統組織的去接受拍攝,受訪內容 中不少是不重要的說話。
同學剪接初時,可嘗試把訪問內容剪得零碎一點,省去 不必要的說話,並且應該常常回到根本的初衷,想想其 實想拍攝甚麼,表達甚麼,要拍攝一部怎樣的紀錄片。
選用適當後期製作,例如:影片、調色、過場、濾鏡、 特別效果等,也要仔細考量。
150
教學活動 可考慮原創音樂。購買商業音樂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同學不如考慮在學校,邀請音樂方面的資優學生作曲 作為影片的原創音樂。有些同學是可以根據影片的節 奏和情節作曲的,這樣也強化了學生對學校活動的參 與度,對學校的歸屬感。
中英文字幕,可以找語文科資優生一同參與,語文科教 師檢視。英文字幕部分可以找學校裡以英語為母語的英 語教師(NET Native-speaking English Teacher)檢視。字 幕修正其實會花上很多時間的,需預留時間完成。
整部影片最後可由第三者檢視(例如:從事電影專業 的校友,不同學科的教師),得到評語後作微調。 校內放映 建議教師安排一早會堂,在校內放映同學的短片作品和分 享學習經驗作模範,校內學生不單能更有生活感的了解社 會議題,更明白世界公民關心社會和透過拍攝短片改善現 實的力量。
151
教學活動
152
計畫花絮
計畫花絮
153
計畫花絮
計畫花絮 計畫行事曆 舉行活動的
活動名稱 1
2
3
日期及時間
生態電影創作增潤式資優培訓營
8 / 10 / 2016
-教師培訓工作坊
10:30am - 12:30nn
生態電影創作增潤式資優培訓營(首日)
生態電影創作增潤式資優培訓營(次日)
舉行活動的場地 市建局旺角多用途室
15 / 10 / 2016
油麻地長盛中心 9 樓;
10am - 7pm
屯門龍鼓灘
29 / 10 / 2016
深圳西鄉紅樹林及周邊
9am - 6pm 4
生態電影公民教育學校巡迴放映 15 / 5 - 17 / 11 / 2017
(*10 間中小學見下表)
香港各區學校
生態電影導演分享會暨學生生態電影創作 5
21 / 10 / 2017
與欣賞頒獎禮
香港城市大學
12:30am - 1pm
-生態電影欣賞徵文比賽頒獎禮 生態電影導演分享會暨學生生態電影創作 6
8 / 12 / 2017
與欣賞頒獎禮 -生態電影創作比賽頒獎禮
7
香港城市大學
8:45 - 9:30pm 5 / 5 / 2018
教學策略簡介會
大角咀必發道 83 號 SOLO
10am - 12nn 8
生態電影創作增潤式資優培訓營 12 / 2017 - 4 / 2018
-伙伴學校學生校內放映和經驗分享
154
各夥伴學校
計畫花絮 1. 生態電影創作增潤式資優培訓營(首日) 日期:2016 年 10 月 15 日
155
計畫花絮
2. 生態電影創作增潤式資優培訓營(次日) 日期:2016 年 10 月 29 日
156
計畫花絮
157
計畫花絮 3. 生態電影公民教育學校巡迴放映 放映場數
參與學校
1
聖公會曾肇添中學
2
官立嘉道理爵士中學(西九龍)
3
沙田官立中學學校
4
中華基督教會元朗真光小學
5
東華三院李嘉誠中學
6
天主教石鐘山紀念小學
7
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
8
樂道中學
9
白田天主教小學
10
聖公會何澤芸小學
158
計畫花絮 4. 生態電影導演分享會暨學生生態電影創作與欣賞頒獎禮 生態電影欣賞徵文比賽頒獎禮 日期:2017 年 10 月 21 日
頒獎禮當日嘉賓「350 香港」召集人、香港著名科普作家李偉才 博士,及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助理教授文志華先生,為得獎 同學頒獎。
159
計畫花絮 生態電影創作比賽頒獎禮 日期:2017 年 12 月 8 日
160
計畫花絮
頒獎禮當日嘉賓香港環保電影展主席譚偉峰先生及香港環保電影展總策劃李嘉言女士為得獎 同學頒獎,之後得獎同學分享他們由學習至製作生態電影的經驗和感受,參加者反映熱烈。
161
計畫花絮
162
全港學校生態電影創作與電影欣賞徵文比賽
全港學校生態電影創作 與電影欣賞徵文比賽
163
全港學校生態電影創作與電影欣賞徵文比賽
簡介 「全港學校生態電影創作與電影欣賞徵文比賽」分為「生態電影創 作比賽」和「生態電欣賞徵文比賽」 ,比賽分別於 2016 年 11 月至 2017 年 2 月,以及 2017 年 6 月至 11 月,分段向全港學校公開徵 集環保錄像短片(15 分鐘內)和生態電影映後感書寫(不限字數)。 參加學校 23 間,學生人數共 296 人, (比預期 100 人,超出 196%) 。 每份參賽作品都經過大會評審評分,平均分數得到 70 分或以上可 獲頒「優異獎」,80 分或以上可獲頒「傑出獎」,90 分或以上的獲 頒「榮譽獎」 。
164
全港學校生態電影創作與電影欣賞徵文比賽
生態電影創作比賽 1. 頒獎禮日期:2017 年 12 月 8 日晚上 8:45 至 9:30 2. 頒獎禮地點:香港城市大學學術樓(一)四樓 LT-11 室 3. 評審團名單(按筆劃順序排列) 文志華先生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助理教授
李洛文先生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講師、媒體藝術家
胡劉斌先生
深圳大學傳播學系講師、導演
4. 頒獎禮出席嘉賓(按筆劃順序排列) 李嘉言女士
文化地圖項目總監
譚偉峰先生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兼任講師
5. 得獎名單 最佳影片(兩部作品同分) 學校
得獎作品
東華三院盧幹庭紀念中學
《往下白泥》
保良局李城璧中學
《源頭減廢》
165
全港學校生態電影創作與電影欣賞徵文比賽 學校大獎 學校 長洲官立中學
榮譽獎(90 分或以上組別,排名不分先後) 學校
得獎作品
佛教黃允畋中學
《守拙歸園田》
東華三院盧幹庭紀念中學
《往下白泥》
保良局李城璧中學
《源頭減廢》
傑出獎(80 分或以上組別,排名不分先後) 學校
得獎作品
天主教培聖中學
《做個公民科學家》
港大同學會書院
《骯髒的繁華》
優異獎(70 分或以上組別,排名不分先後) 學校
得獎作品
中華聖潔會靈風中學
《微膠粒危機》
長洲官立中學
《旅遊·天堂···》
南亞路德會沐恩中學
《Garbage》
*篇幅所限,頒獎照片請於 http://goo.gl/FFpsz5 下載 *要欣賞得獎作品,可瀏覽 http://goo.gl/xBohax
166
全港學校生態電影創作與電影欣賞徵文比賽 6. 得獎學生導演分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nofwwcWuRA 7. 頒獎禮當日情況
頒獎禮當日嘉賓和得獎學校大合照(上)。東華三院盧幹庭紀念中學的同學(左下) ,保良局 李城璧中學的同學(右下)分享他們由學習至製作生態電影的經驗和感受,參加者反映熱烈。
167
全港學校生態電影創作與電影欣賞徵文比賽
生態電影欣賞徵文比賽 1. 頒獎禮日期:2017 年 10 月 21 日中午 12:30 至下午 1:00 2. 頒獎禮地點:香港城市大學邵逸夫創意媒體中心 M5050 室 3. 評審團名單(按筆劃順序排列) 文志華先生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助理教授
李嘉言女士
文化地圖項目總監
譚偉峰先生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兼任講師
4. 頒獎禮出席嘉賓(按筆劃順序排列) 文志華先生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助理教授
李偉才博士
「350 香港」召集人、香港著名科普作家
李嘉言女士
文化地圖項目總監
168
全港學校生態電影創作與電影欣賞徵文比賽 5. 得獎名單 榮譽獎得獎名單(90 分或以上組別,排名不分先後) 學校
學生
香島中學(正校)
徐巧恩 柳逢生
風采中學(教育評議會主辦)
鄧淑嫻 蔡靜宜
仁濟醫院林百欣中學
張卓禮
聖公會曾肇添中學
馬嘉保
傑出獎得獎名單(80 分或以上組別,排名不分先後) 學校
學生
香島中學(正校)
江富軒 張慧琳 張馨文 楊雨青
風采中學(教育評議會主辦)
孫珮嘉
中華基金中學
楊凱晴 譚睿康
香港真光書院
廖朗茹 吳潔盈
港大同學會書院
歐怡 陳梓均 謝曉銦 鄧遊
保良局姚連生中學
陳文心 169
全港學校生態電影創作與電影欣賞徵文比賽 優異獎得獎名單(70 分或以上組別,排名不分先後)
學校
學生
黃埔宣道小學
吳凱恩 邱悅芯 周暉皓
香島中學(正校)
廖文慧 林凱婷 許煥珍
風采中學(教育評議會主辦)
魏嘉怡 陳慧珊
中華基金中學
李嘉穎 李佩恩 趙淳樂
港大同學會書院
蔡汶珊 林頌朗 邵可晴 譚爾樂 譚靜怡
聖公會曾肇添中學
楊建楠 袁凱正
救世軍韋理夫人紀念學校
盧朗彥 張綽祐
170
全港學校生態電影創作與電影欣賞徵文比賽 6. 頒獎禮當日情況
*更多照片請瀏覽 hk-vace.com*
7. 部分學生優秀作品 由於篇幅所限,部分學生作品只能節錄其具示範作用的內容,連同評 審評語(見橙色字) 供讀者參考,學校教師亦可印發給學生,以作學 習或分析、評鑑之用。
171
全港學校生態電影創作與電影欣賞徵文比賽 風采中學(教育評議會主辦)(中四)鄧淑嫻作品 《<天氣大戰>觀後評賞》 《天氣大戰》主要是反映人類渴望征服大自然,而且以藝術形式來表達,能讓人 思考及反思氣候的變化及保護環境。這齣電影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 講述兩個男人(評語:他們是知名的當代藝術家。)試圖改變龍捲風的方向。第 二部分則主要講述氣候轉變的影響,而片中主要以孟加拉作背景說明環境轉變的 後果。此外,還有在片中加插一些歷史的事跡和數據,以增加內容的可信性。 首先,在第一部分方面。片中主要講述兩個男人製造了一部機器,聲稱可以改變 龍捲風的方向,並一直在嘗試找龍捲風的位置,嘗試改變大自然。及至第一部分 尾段,他們乘著車跟蹤著龍捲風的位置,即使雷雨交加也一直向前駛,過程中曾 發現龍捲風改變了方向,他們也倒回頭。發現龍捲風即將到達時,便迅速安裝機 器,便駕著車離開。後來,當鏡頭主要集中在其中一個男人(評語:藝術家。) 身上時,可發現車外的情況有多危險,大雨如注。從此可見,他們的實驗並沒有 成功。此外,在第一部分的片中還加插了幾個人類控制氣候的例子:在奧運會的 開幕禮及閉幕禮時防止下雨、利用風向把毒氣吹到敵軍軍隊及把敵方的船沖走, 以獲取勝利。從這一部分可反映出人類的自私,強行改變大自然,渴望控制一些 自己不可能控制的事情。 在第二部分,片中主要以孟加拉為背景,反映出人類破壞大自然的後果。孟加拉 是一個欠發達的國家。因此,每一次受到災害的影響,損失也會十分慘重。除了 造成人命傷亡和財物損失外,也會令回憶抹去,變得陌生。其實,孟加拉人並沒 有做一些嚴重破壞大自然的事情,但為何受影響的總是他們呢?主要原因是因為 較富有的國家不重視環保,只著重社會和經濟,只顧利益。當中的經濟活動可能 會影響到大自然,令氣候不斷轉變,引致孟加拉的地方逐漸被海洋包圍,令城市 也出現貧民窟。此外,氣候轉變令傳染病增加,例如:登革熱,令孟加拉有更多 市民死亡。 最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片中曾出現「有誰可以控制天氣」這八個字。其實, 沒有人可以控制天氣,大自然的威力是十分強大及不可預測的,所以人類不可能 征服大自然。此外,片中也曾提及「天氣其實一直轉變,只是人們也隨之適應, 而忽視了氣候轉變的嚴重性。」這句是最令我反思的。生活上,一直在調查、報 172
全港學校生態電影創作與電影欣賞徵文比賽 告指出「全球暖化」等環保議題,其實,我們也能察覺天氣比以往的熱,但我們 只是適應它,並沒有真正瞭解氣候轉變的原因。假如持續忽視這個問題,我們的 未來將會變得如何?(評語:從日常作反思。)
香島中學(中四)徐巧恩作品《迎來新食代?》 對於你來說,食肉是習慣嗎?肉是必不可缺的嗎?食肉是理所當然的嗎?在看 「何以為食」這部電影之前,我的答案全都是Yes。但在21世紀,也許一個新食 代正悄悄走來。 「何以為食」顛覆了我對肉食的傳統觀念。我們一直視有肉食為生活水準提高的 指標誌,就如戲中所說:「現在的人覺得沒有肉就不是一頓豐盛的飯。」就因為 這種觀念,中國人以肉為主(評語:還是以素食為主?)。但停下來想一想,食 素就不好嗎?我們不斷提倡綠色生活,素食也是一種綠色生活吧!我們吃一頓 飯,也習慣了有一碟青菜呀,這樣看來,蔬菜也是必不可少的。為什麼要把肉設 定為鮮花,而蔬菜只是綠葉呢?在看完這部電影後,我意識到其實素食與肉食是 可以平起平坐的,甚至就如電影中的幾位受訪市民一樣,成為素食者。 這部電影亦提醒我們新食代的到來。我不是一位素食者,也沒有關注素食的訊 息。看了這部電影後我才知道,原來在北京已經出現素食餐廳,而且越來越多顧 客,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對於我這是非常新鮮的,一直以為素食只是口頭一直 倡議,並沒有實踐,沒想到在北京竟有專門的素食餐廳(評語:香港也有不少。)。 而在大陸,最近也出現素食自助餐,也許在香港還沒有這種實體店的趨勢(評語: 香港也有啊…),但在大陸興起,確實有趣。素食在國內已經成為一種新食代、 新趨勢。但電影中亦提出一個疑問:這個趨勢會只是潮流嗎?會一直持續下去 嗎?我想是會的。因為大部分人越來越注重身體健康,或許有些人已經厭倦吃太 多肉。很簡單,在過年後,我爸媽一直吵著要吃菜不吃肉,因為過年吃太多肉。 可見,近代人還未至於「被肉所迷」。(評語:切身經驗描寫。)而這部戲的推 出和巡迴播出,想必可以引起更多人對素食的關注與回應,新食代的步伐想必會 加快。 這部電影更加帶給我反省。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影片中豬被趕上前往屠宰場的車 的片段,一陣陣慘叫聲,撕裂著,呻吟著,就像在做最後卻無力的掙紮。這是我 173
全港學校生態電影創作與電影欣賞徵文比賽 第一次看見!我沒想過整個過程是如此不人道!他們被踢著、被大鐵勾拉著,最 後擠著,一齊前往結束它們生命的地方,甚至有豬試圖跳車,最後慘死在路上! 也許你會說:「豬,難道不是生來就是被人類吃的嗎?」那我也想問一句,為什 麼它們生來就要被這樣對待?它們不是生命嗎?我們口口聲聲說人道主義,努力 地廢除槍斃,又努力地保護各種動物,避免他們被獵殺,對於這種種情況,我們 的出發點總是人道主義。但為什麼對於豬,我們隻字不提呢?人道主義不應該是 針對某些動物才說,我們應一視同仁,尊重每一個生命吧!(評語:嘗試引申至 生態公義的討論。)這部電影主要是說豬肉,但無論是什麼肉,都是一條生命, 人是高等動物沒有錯,並不代表可以侵蝕其他動物的生命吧!我才發現,這一口 口的肉,是多少條生命。戲中大量的近寫鏡頭,都令我提心吊膽。 影片並不長,上下集總共只有一個小時。也沒有太多拍攝技巧,就只是簡簡單單 地拍出最真實的一面,從收音到最後心理訪談,氣氛都很沈重。而我是慚愧的, 自問現在的我沒有辦法做到素食,我知道食肉有多麼的不健康,我也知道食肉有 多麼地不人道,但食肉已經成為我生活的習慣,我很難受,看到豬隻被毫無人性 地對待。 我可以做什麼呢?也許踏出第一步很重要吧!減少吃肉,減低每一餐 肉的比例,減少對肉的依賴。 而在香港,耕地是極少的,香港人也很少機會接觸真正農家菜,自然對於素食較 為陌生。若他們可以瞭解到蔬菜的有機種植過程,相信會更放心地食用。但現在 香港的有機蔬菜普遍價格較高,主要是成本高,地少產量少,所以普通人難以接 受。所以政府可以選擇資助有機農場的經營,也可以與大學的農業系合作,推出 有機產品系列,讓蔬菜在社會上佔更大比例,然後推及到素食。或者可以與酒店 合作推出素食自助餐,希望可以在香港形成一股素食潮流,起碼先引起廣泛關 注,才會有更深層的發展吧!(評語:不錯的建議。) 最後,我衷心感謝「何以為食」這一套電影,從新鮮的角度提出發人深省的食肉 問題,民以食為天,但沒有說食以肉為天,將來的我們何以為食?去看看這部電 影吧,看完後你會有答案的。我期待著新食代的到來,期待著社會瀰漫著健康飲 食的氣息。
174
全港學校生態電影創作與電影欣賞徵文比賽 香島中學(中四)柳逢生作品《<何以為食>觀後有感》 我們餓了,張口來食,直至精神上覺得飽了,生理上覺得飽了,便暫時地停止了。 我們每天都重複一套動作,可從來都沒思考過我們維生的技巧和背後的意義,何 以為食。也從未思考現時生活裏隨意一口素葷之食,對我們未來的影響孰小孰 大。觀簡導演的記錄片以來,我無不注意我的飲食習慣。目的在於承擔一份責任, 是微小至生活的一件事,或是重大至對生命的承擔。 在古代,肉食者權貴;在現今,肉食者百姓。這看似是一種社會的進步,焉不知 肉食背後的悲哀。人類抽打著豬並趕上車,擠在囚籠裏,攝影師正面拍攝豬一臉 茫然驚恐的神情。當時在場的人在這一幕都笑了,笑它是「豬」,笑它被人類統 治著,笑它的懶惰最後是要被人吃掉的。我反而覺得那是一種生命層次的悲哀, 這不禁讓我想起最近網絡上看到的一組插畫,標題是人類和動物的角色互換。可 當時直觀下豬的神情,給我的震撼力更大,是一種沒有裝飾過而微小生命體對更 高智慧的生命體的質問。(評語:有趣的聯想。)我還不能像簡導演或是素食者 的卡夫卡直視動物的眼睛,並對它說:「我不會傷害你。」這是往昔的罪疚。 影片中無論是養殖豬被拽上車時的嘶啞聲,或是貨車囚籠的污水順著金屬的框架 流往下層,最後到養豬場裡的污水日復日地匯入沒有生氣綠「「幽幽」的小溪, 這是簡導演所帶給我們最直接的警告。然而我們卻被這個其中的利益所蒙蔽,甚 至埋藏,否認這個事實。這個肉食主義與速食文化的洪流下,素食主義如逆流小 舟。當大風大雨一次又一次來臨,我們才醒覺是時候我們該「環保」了。可這一 路走來實驗了所有的環保科技,卻忽略了現世所提倡的肉食主義,速食文化需要 被「改革」了。 最後的一部影片中提到了養豬戶減少,而大型企業養殖場壟斷了提供肉食市場的 趨勢。然而能改變今後世界現狀的決定成了一種非常私人化,短暫的選擇,那便 是我們如何選擇每一次所食進肚裡的食物。選擇的目的很短淺,可是未來的路很 長,後代的人類還是要住在地球裏的。 評語:1) 建議增加影片內容的描述;2) 建議可具體的簡單表述工廠式畜牧業 業對環境和人類未來生活的影響。
175
全港學校生態電影創作與電影欣賞徵文比賽
176
生態電影欣賞書寫
生態電影欣賞書寫
177
生態電影欣賞書寫
生態電影欣賞書寫 《天氣大戰》映後談
譚偉峰 香港-珠三角環保電影展議會主席
電影,除了包括人們一般所理解的荷里活式英雄片或主流劇 情片外,透過兩位瑞典獨立導演所拍攝關於天氣現象的探索,原 來也可讓我們進一步了解人與大自然的複雜關係。 《天氣大戰》的影像豐富,涉及的環境議題很廣,內容包羅 萬有。不論是片中各國科學家的訪問,或各地人民在天氣影響下 的生活,都反映了人類社會的每個細節和層面皆受到大自然的影 響。其中最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當然不得不提主角追龍捲風的 片段。當主角一邊駕車一邊追風時,天色突變,鏡頭記錄冰雹拍 打車廂的畫面,這都讓觀眾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特別是電 影中主觀鏡的近距離記錄,配以緊張的音樂和音效,都大大增加 了觀眾的投入感,與一般科普課本的客觀大自然描述十分不同。
178
生態電影欣賞書寫 主角親歷其境的經歷,令人開始意識到,原來天氣的問題不單只 是科學課本的考試題目,更可以是影響生死一刻的重要關鍵。而 大自然與颱風的威力,在片中最後的一幕也可充分顯示出來。電 影記錄小鎮經歷了天災後,整個地區一片頹垣敗瓦,所有房屋都 被颱風吹毀。主角們在探訪災區時,無意間聽到瓦礫中小猫的慘 叫聲,幸而他們最後都成功拯救小猫,令觀眾大為感動,可見在 電影中,人和動物以及大自然的關係,並非是遙不可及,而是互 相緊扣息息相關的。 宏觀與微觀的視點 透過電影中各種豐富的記錄及訪問片段,簡單來說,我們可 以大致歸納到兩個重要層面,一是主角們主觀的視點,另一個是 宏觀的世界層面。前者包括有主角們在追風過程中的個人長征探 索及冒險,是屬於微觀的角度,後者則是與之緊扣的全球化宏觀 現象。 而微觀的好處是可讓觀眾更容易代入主角的內心,隨他們去 發掘不同的新經驗和進行改變天氣的目的。例如片中主角們參考 俄羅斯科學家的建議,製成了一個巨型的科學裝置,嘗試以電極 去改變和瓦解龍捲風的風向,當中過程驚險萬分,作為觀眾的我 179
生態電影欣賞書寫 們都很容易被主角們的「瘋狂」行為所吸引,有別於欣賞其他比 較嚴肅紀錄片時的經驗。因為大部分主流嚴肅或官方的紀錄片多 傾向以教科書式或一把「上帝的聲音」作宏觀的敘事,相反,片 中主角的主觀和微觀角度是更容易令觀眾投入。 表面上,全片雖然包含著各種不同的資料、觀點和論述,但 除了微觀角度外,電影更重視其與第二個主軸—全球化的宏觀視 點之間的關係。宏觀的視點包括有:(1)中國官方透過發射火箭 去改變天氣的例子,如片中記錄中國人除了希望透過科技去改善 或防止天災外,在舉辦奧運會開幕式期間,他們也採取火箭發射 的方式去影響天氣,好讓煙火表演可更順利進行。(2)意大利人 嘗試以炮火影響降雨量,增加農作物收成的例子。(3)孟加拉婦 女在低窪沿岸搬沙的例子,她們嘗試提高河堤,以防止河水泛濫 破壞內陸的農耕地。以上這些宏觀的例子都顯示不同的國家和人, 嘗試以一己或一國之力,去改變天氣。 當然,在微觀故事與宏觀例子之間,導演還在片中也加入了 很多不同的文字和美術影像作穿插扣連。這些文字全皆是充滿特 別意思的史例。例如當講述二次大戰時,盟軍以火藥改變天氣方
180
生態電影欣賞書寫 便戰機升降的史例,作者便刻意以火藥的藝術影像和裝置補助歷 史文字的記錄,以增加電影的歷史深度。 對《天氣大戰》的幾點反思 因此,從以上電影中三組的內容結構分析,或許我們可找到 幾點重要的反思。首先是,究竟什麼是文明?人類的文明與天氣 的關係又如何?從片中看到,原來人類的文明,不論是遠古的神 話,或近代的戰爭,無不與天氣有著密切的關係。例如在原始時 期,古人以為激怒了天空中的神明,才會引起各種天災,所以會 以不同祭祀的方式祈求天神保佑。至古希臘時期,很多關於太陽 神、雷神和雨神等的神話,也是源於當時人對大自然的未知而出 現,並慢慢演變為人類文化的開端。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論 是戰爭或各種文化的興衰,天氣與人類歷史的發展有很密切的關 係。例如片中敘述到,如果在當時蒙古大軍攻打日本時,海上沒 有出現一股威力強大的「神風」,可能蒙古軍不會全軍覆沒,日 本的歷史可能會重新改寫。另外,在二戰時期,如果當時沒有氣 象分析員的幫助,盟軍也可能不會成功登陸諾曼第,歷史上重要 的「D-Day」也可能同樣需改寫。可見文明和歷史的發展並不只可
181
生態電影欣賞書寫 依靠人力的因素,更大程度上要配合天時地利人和的環境,才可 以得以成功。 但這裡我們可進一步問,究竟這種人類文明的價值,是屬於 正面或負面?無疑,文明的確為人類帶來很多的好處。例如現代 人可享受到各種的電力供應、燈光照明、空調、科技資訊或電影 娛樂等,都是現代文明對人類帶來的方便。但與此同時,除了現 代化的好處外,電影中涉及到的環境問題,也可能反映了現代化 背後存在的各種弊端。如片中採訪孟加拉環境專家的片段可見, 天氣問題對第一世界的人民彷似是遙不可及的事情,好像生活在 富裕地區的我們,可以很隨便的大量使用能源、或隨便棄置膠樽 垃圾,環境問題對我們好像沒太大影響。但從電影慢慢可以看到, 原來我們微小的生活習慣正在影響宏觀世界的發展。這裡牽涉到 一個重要的概念,即是—「環境公義」(Environmental Justice) 或「環境種族主義」(Environmental Racism)。意思是指在不同 的族裔中,白人或富人的世界,他/她們可很隨便的虛耗環境資源, 但對第三世界的窮人來說,他/她們正面臨巨大的環境衝擊。如片 中提到在孟加拉的沿海低窪地區上,全球暖化令海岸線每上升一
182
生態電影欣賞書寫 釐米的水,便足以淹沒沿海大量的農地,令三千萬的人流離失所, 被迫遷往內陸都市的環境惡劣的貧民窟居住。 這些例子令我們反思到,身處香港富裕社會的我們,往往多 只關注自身的方便,鮮有從宏觀的角度理解環境問題。即使是一 些細微如棄置膠樽廢物、吃漢堡包等行為,都會對第三世界帶來 一定的環境衝擊。例如快餐店為了生產大量漢堡包,往往需要斬 伐大量熱帶森林的樹木來進行牛隻放牧和飼養,影響原有的生態 系統。而面對日新月異的電子科技潮流,我們同樣製造了大量充 滿有毒化學元素的電子廢物,並集中棄置於貧窮地區—特別是中 國的廣東貴嶼,對當地環境造成影響。可見最受環保問題影響的, 正是一眾第三世界或貧困地區生活的族裔和弱勢社群。 最後,《天氣大戰》也讓我們進一步反思到人與大自然的關 係。從片中不同的例子和史例看到,不同時代的人都希望「人定 勝天」。不論是主角們的科技裝置或不同科學家的理論實踐,他/ 她們皆嘗試以人的智慧或科技去改變天氣。但問題是究竟人是否 真的可以「勝天」?當然,電影既沒有提供一個單一的答案,也 沒有以教科書式的方法去「指導」人們應採什麼步驟去進行環境 保育。反而,透過不同的訪問和觀點論述,電影採取了一個比較 183
生態電影欣賞書寫 開放式的角度去處理「人定勝天」的核心問題,給予人們空間去 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對我來說,雖然全片沒有明確表明人是否 能真的改變天氣,但從各種例子中,我特別認同最後訪問那位經 歷過天災市民提到的一句話—「人類往往很努力去控制一些不可 控制的事」。雖然人類十分聰明,但他/她們對天氣的控制往往是 充滿未知和不確定性。即使人們今天能改變到少部份的天氣現象, 但最後的生態系統也可能會以不可預見的方式作回饋和回應,帶 來更不可預測的結果。那麼究竟人應該要去征服大自然或持著謙 卑的心去尊重和保育大自然?相信電影並沒有提供單一的答案, 但至少透過全片不同的史例訪問片段,可讓觀眾深深了解到人類 能力的有限性和大自然的浩瀚和巨大威力,我相信這都是全片最 珍貴的地方。
184
生態電影介紹
生態電影介紹
185
生態電影介紹
生態電影介紹 在資料冊的《教學活動(1)和(2) 》我們已為讀者編寫了不少環 境電影供讀者參考。另外, 「2016-2017 香港—珠三角環保電影展」 的選片組選出年度環境電影,在香港和國內珠三角地區放映,以 促進社區的環境保護運動。選片也適合學校作公民教育/環境教 育/通識科/地理科/視覺藝術科教學之用。
1. *開幕電影《何以為食?》1&2 簡藝/中國/2009&15/60 分鐘/普通話/中英字幕 中國首部關於工廠密集式畜牧業的環境電影 本片以獨特的視角展現了中國快速增長 的肉類消費和越來越普遍的工業化養殖 現狀。通過與來自中國社會不同領域人 士的交流,影片考察了食品生產消費結 構的巨大變化給可持續發展、公眾健康、 食品安全、氣候變化和動物福利帶來的 衝擊。
186
生態電影介紹 2. 《淹沒》 李一凡/中國/2005/143 分鐘/普通話/中文字幕 獲德國慕尼克國際紀錄片電影節首獎 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大獎 本片記錄了 2002 年為保證三峽水庫第一 次蓄水成功,在水位上漲前,奉節老縣城 搬遷毀滅的全過程。記錄了一位開苦力旅 店的志願軍老人即將失去生活依靠的無 奈;一座基督教教堂為搬遷的利益而喪失 信仰的過程;及一群移民幹部和一群城市 貧民在搬遷、拆除舊城過程中種種無法迴 避的矛盾糾葛和痛苦的內心掙扎。
3. 《蜂狂》 鄉有人/台灣/2014/60 分鐘/普通話/中文字幕 2015 年人道獎「優異獎」 全球現有三分之一的農業仰賴蜜蜂授粉。 自 2006 年開始,蜂群崩壞症候群(CCD) 在歐美開始蔓延,蜜蜂族群面臨大量崩解, 不單是農業生產受影響,跟我們人類也息 息相關。農藥的過度使用便是其中的殺手 之一。現今全球生態受到農藥不同程度的 污染,我們若不警覺蜜蜂發出的警報,接 下來人類就須面對自己的存亡。
187
生態電影介紹 4. 《永續餐桌》 赫吉茲/美國/2006/52 分鐘/英語/中文字幕 2006 年墨西哥查米薩影展最佳紀錄片 工業革命後,全球人口爆炸性成長, 糧食短缺問題日益嚴重,人類想盡辦 法增加農作物產量,然而你不知道的 是,在產量增加的背後,使用了多少 化學藥劑、基因改造,或是其他根本 不環保、對人體也有害的科學辦法, 生態受到破壞,大自然得以循環生息 的食物鏈出現斷層,照這樣下去,人類將再也沒有東西可吃!超過 9 個月的採訪拍攝, 橫跨美國西部大糧倉,採訪各界學者專家,永續食物生態的重要性,將是全球人類不 容忽視的課題!
5. 《悲兮魔獸》 趙亮/中國、法國/2015/95分鐘/國語/中文字幕 2015年威尼斯電影節唯一入圍華語電影 透過蒙古民工採礦的故事,揭露中國 過度開發造成嚴重環境破壞,但鐵礦 運到其他城市起樓最後卻變成了一 座座鬼城。本片紀錄了內蒙古能源產 業鏈中一系列工人的勞動和鄂爾多 斯的泡沫經濟縮影,折射出中國經濟 高速發展帶來的矛盾問題,展現人類 行為的荒誕。導演以純粹的視覺影像, 凝視開發泡沫化所遺留下的空盪鬼城、患塵肺惡疾的工人,以及悲愴的苦難大地。
188
生態電影介紹 6. 《犴達罕》 顧桃/中國/2013/98分鐘/國語/中文字幕 2013第二屆《鳳凰網》紀錄片大獎「最佳紀錄長片獎」 犴達罕是大興安嶺森林裡面體態最大 的動物,威武、敏感、擁有威嚴。由 於生態被破壞,偷獵者增多,犴達罕 也愈來愈稀少。具有犴一樣孤獨氣質 的鄂溫克獵人維加在禁獵後失落悲傷, 經常酒後用詩和畫懷念逝去的狩獵時 代。春天來了,維加和夥伴進入原始 森林,尋找犴達罕的足跡……
7. 《最後的藍海》 彼得•楊/新西蘭/2013/88分鐘/英語/中文字幕 美國加洲Real to Reel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 全片透過頂尖的海洋生物及漁業生物 學者現身說法,在高畫質影像的引領 之下,讓觀者倘佯在雪白蔚藍的壯觀 美景裡,隨著鏡頭從空中鳥瞰、從陸 上環視、或從海底欣賞許多珍貴的景 觀,如臨其境的體驗大自然最原始純 粹的美景,亦讓觀眾體認到,捍衛「最 後的藍海」不只是生態學家與保育人 士的責任,更是每個人都必須關注與行動的議題。
189
生態電影介紹 8. 《小豬的教室》 前田哲/日本/2009/109 分鐘/日語/中文字幕 第 21 回東京國際電影節「最受觀眾歡迎獎」 「TOYOTA Earth Grand Prix 評審團獎」 6 年 2 班的新任教師星老師,向教室 帶來了 1 隻小豬。以「養大後吃掉」 為前提向學生們提議到畢業為止的 1 年時間,輪流照料這只小豬。 對星老師「吃活的東西這樣的事的意 義,希望能親身體會」這樣的考慮, 教頭仁科老師躊躇著。可是,高原校 長認可星老師的熱情和精神,許可在 學校養豬。 吃嗎?不吃嗎?1 年半的飼養,在孩子們即將畢業之際,展開了如何處置小 P 的大爭論。 到底,26 個孩子們和星老師會作出怎樣的決斷呢?
9. 《社區的力量 古巴如何度過石油危機》 費絲•摩根/美國/2006/60 分鐘/英語/中文字幕 1990 年代早期,古巴失去了由蘇聯輸 入的石油後,整個國家立即面臨了嚴 峻的危機-餵養人民,以及接踵而來 的挑戰:重新創造一個低耗能的社會 系統,利用 Permaculture 的原則把食 物生產系統帶入都市,讓食物跟人更 接近,減少食物運送所消耗的能源。 影片透過古巴人的語言,陳述他們面對的困境。透過合作與節約,其展現的集體智慧, 足以敲醒沉溺在石油中的世界。片中清楚表達了許多古巴人的信念:生活在充滿自然 限制的島嶼上,必須意識自然資源極其有限。
190
生態電影介紹 10. 《天氣大戰》 馬茨•比格特、拉斯•伯格斯特朗/瑞典/2012/58分鐘/英語/ 英文字幕 影片通過兩位藝術家製作的一隻試 圖改變龍捲風的裝備,並將其帶到美 國龍捲風頻繁的地區,將設備投入使 用的一連串行為,將大地藝術,行為 藝術,雕塑以及紀錄片結合一體,探 索人與自然關係中聯繫最緊密的天 氣問題。 在龍捲風設備投入使用的過程中,兩位藝術家以大量帶有個人觀點和普遍認識的方式 深入研究人類對自然干預的努力,在關係人類命運的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將這種努 力帶入有關自然與人,科技與藝術,氣象學與社會,道德倫理和強國政治相結合的種 種考量中。
11. 《小雪熊流浪記》 阿當、莎拉/美國/2008/85分鐘/英語/中英字幕 獲題名英國布里斯托爾自然銀幕(Wildscreen)電影節「熊貓獎」 在地球的最北面,一層層厚冰覆蓋的 冰雪帝國裡,小北極熊小白(Nanu)及 小海象舒兒(Seela)正開始牠們人生的 旅程,學習如何在冰天雪地裡生存。 因為全球暖化,北極的冰塊越來越薄, 並以驚人的速度融化,專家估計,未 來北極的冰海面積將每年遞減10%,預 期2040年的夏天,北極將再沒有冰海。這樣不單嚴重影響北極的生態系統,亦影響小 白及舒兒的生存。因為北極熊需要以厚冰作為掩護,突襲躲藏在厚冰下的海豹作為食 物,而且由於春天提早來臨,令牠們的狩獵時間因而縮短,找不夠食物維生;海象則 需要大塊的厚冰作為休憩的地方,牠們需要努力適應環境的急劇變化,否則將會面對 絕種的危機。
191
生態電影介紹 12. 《擁抱綠能未來》 Kim Yoon-jung/韓國/2014/56分鐘/英語/中英字幕 全球暖化的嚴重性,已經擴大到全球 經濟與人類存亡密切相關。放任氣候 變遷導致的經濟災難等同於全球GDP 的5到20%!京都議定書是碳交易的 歷史起源,列在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 公約下,目標是降低碳排放量,無法 降低碳排放量的已開發國家,可以向 別國購買碳排放權。現在碳排放量已然成為商品,迅速成長的國際碳市場!
13. 《海底交易 — 魚從哪裡來》 戴梓橋/香港/2013/22分鐘/粵語/中文字幕 地球四分三的面積是被海洋覆蓋,儘 管海洋生物資源非常豐富,但是隨著 人類對海洋的苛索越來越大,過度捕 撈,甚至是大量捕殺產卵群體和幼體 的情況,已導致部份物種面臨絕種威 脅或嚴重傷害,而反過來,亦令到漁 業資源嚴重衰退,漁民生計受到破壞。 「海底交易」帶你看人類對海洋生物和生態造成的連串影響。
14. 《海》短片集 柯金源/台灣/2015/8分鐘/普通話/無字幕 2016 金鐘獎 非戲劇類節目導演獎 開發海岸土地,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 理由與表徵,人類不斷侵蝕自然環境, 自然海岸不斷流失,物種陸續絕滅, 從海岸、水面、海床上滾動的,滿滿 都是人類的嫌惡與遺棄。 「海」 紀錄片, 以最質樸、純粹的紀錄影像與舖陳, 簡單而直接的凝視,呈現海洋的生命 樣貌,以及人類從海洋擷取各種養分的方式,乃至於海洋反撲的力道。
192
生態電影介紹 15. 《訪問馬屎埔村農夫智豪》 田邊記錄/香港/2013/20分鐘/粵語/中文字幕 在大家眼中,香港是璀璨的「東方之珠」, 國際大都會。但這部短片,會讓你聽到 不一樣的聲音,看到不一樣的畫面,認 識到不一樣的香港。在香港繁華的背後, 少眾的聲音難免會被忽視,希望藉此短 片讓社會大眾聽見更多非主流的聲音。
16. 《塑膠成癮》 Ian Connacher/加拿大/2009/85分鐘/英語/英文字幕 西班牙Mostra de Ciencia e Cinema青年獎 現在還有什麼東西不用塑膠做?塑膠 在任何家庭中都已經成為最普通的物 品﹕它便宜,用途多樣而且耐用。然 而塑膠是不可分解的,並且雖然它看 起來容易丟棄,許多種塑膠並不容易 回收,所以大多數塑膠物品註定將永 遠成為垃圾。更糟的是,塑膠加工經 常產生有毒廢物,處理廢品塑膠產品 的方式是隱藏問題——大規模的陸地堆填和海洋傾倒。
193
生態電影介紹 17. 《熟男減碳日記》 露拉•吉伯特/美國/2009/93分鐘/英語/中文字幕 2009美國辛丹斯電影節特選作品 在這個氣候暖化愈趨嚴重的世代,熟 男柯林決定要在全世界最繁華的城 市--紐約,與家人展開為期一年的環 保生活,替地球盡一份心力。 主角柯林.貝文為了即將出版的新書, 擬定一份「零碳計畫」 ,要與妻子和 一歲半的小女兒一起實踐:只吃曼哈 頓本地生產的農畜產品、出門以步行或單車代步;廚餘作成肥料以降低垃圾量。計畫 乍看輕鬆,但實際開始執行之後,貝文一家遇到的「麻煩」 ,也接踵而至……
18. 《大水》 董鈞/中國/2008/90分鐘/普通話/中文字幕 中國攝影教育優秀教學獎 入選2008年度香港CNEX紀錄片基金 本片以「水」作為重要的影像符號, 藉由遠古大禹治水的故事,引導出一 段段顛沛流離的遷徙人生。治水一直 是中國歷代領導人的政績體現,然而, 隨著愈來愈多的水利工程相繼而來, 領導者是否看得見隱藏在經濟發展底 下的危機?三門峽大壩工程儘管造成 數不清的流亡與移民,卻阻擋不了人 民懷鄉的渴望與夢想。
194
垃圾藝術作品介紹
垃圾藝術作品介紹
195
垃圾藝術作品介紹
垃圾藝術作品介紹 垃圾藝術(Trash Art)早在 80 年代在歐美盛行一時。近年因為全 球環境議題引起了公共的輿論,一群關注環境問題的藝術家,也 專以垃圾或垃圾相關議題創作,以引起公眾關注。以下將介紹幾 位藝術家以垃圾創作藝術。
1. Chris Jordan Chris Jordan 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有關垃圾和 過度消費有關的創作。細看他的作品會發現 當中使用的物料都多是被丟棄日常用品為 主,以展示美國人盲目的過度消費。他希望 借藝術創作來提醒大家的日常生活習慣對 大自然的影響。
196
垃圾藝術作品介紹 「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我擔心大家還沒有體認到這一股風 氣,因為美國現正處於麻木的時刻,現在文化上所產生的轉變、 國家裡發生的事情,都無法激起我們的憤慨、憤怒和悲痛,儘 管這些暴行已經使我們的聲譽受損,但情緒都不見了,感情也 都消失了。 ……
當我們嘗試建立這種觀點,並嘗試教育自己去了解我們的文化 有多腐化,我們必須消化的資訊是天文數字:動輒上百萬、上 億、 數十億,現在則以兆來計算。總統的新預算是以兆來計算, 而這些數字是我們的大腦無力去理解的,在這些巨大的統計數 字中,我們找不到任何意義,所以我想嘗試用我的作品,把這 些數字、這些統計數據,從原始的資料具體化,轉化為一般人 可以感受到的視覺語言。因我的信念是,如果我們能感受到這 些問題,如果我們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這些東西,我們就會比 現在更重視這些問題。 ……
197
垃圾藝術作品介紹 我的信念是,你不必讓自己不愉快地去看待這些問題,我也不是 在指責美國政府,我只是簡單地呈現出我們現在的樣貌。如果我 們不喜歡我們文化裡的某些東西,那麼我們有一個選擇,當我們 面對問題,質疑自己該如何改變時,我們所展現出來的正直勇氣, 就決定了我們所能改變的深度。這是在我們成為人民、組成國家 時就決定的了,未來還會繼續延續下去。它將深刻地影響未來即 將要繼承我們決策的數十億人的社會福祉,以及生活品質。我不 是在說抽象的事情,我所說的是在座每一個人的現狀,就是現在 這一刻的樣貌。」
198
垃圾藝術作品介紹
Midway: Message from the Gyre
摘取自 http://www.midwayfilm.com/
作品簡介:位於太平洋中間的中途島(Midway Islands)與世隔絕, 是世界上最遙遠的地方之一,也是海洋動物的棲息地,每年有無 數的信天翁在此繁衍後代。可是這裡卻發生煉獄般的景象,成千 上萬的信天翁雛鳥因為誤把太平洋上漂流的垃圾當成食物而死於 非命,島上佈滿信天翁雛鳥的屍體—屍體內藏大量打火機、瓶蓋、 牙刷等塑膠垃圾。
199
垃圾藝術作品介紹
Camel Gastrolith 系列
作品簡介:這是在阿拉伯沙漠中死亡的駱駝胃內發現的垃圾—五 千多個膠袋、金屬、玻璃等。駱駝一生吃那麼多由人類製造的垃 圾,我希望透過這個作品為它默哀。我更關注沙漠污染這個大環 保議題,因為這正正反映出我們這個不可理喻的即棄文化。
200
垃圾藝術作品介紹
Running the Numbers II : Portraits of the global mass culture 系列 Blue,60x70”
作品簡介:這 78,000 個膠樽,相等於地球上沒有得到安全食水的 一萬分之一的人數。如果要用實質數量的膠樽來展示質況,就需 要 10,000 幅以上的作品,而作品會是 10 英里的長度。
201
垃圾藝術作品介紹
Intolerable Beauty : Portraits of American Mass Consumption 系列 Circuit Boards, Atlanta
作品簡介:我對這些場景感到震驚,但也捲入其中的敬畏和魅力。 我們的消費的規模巨大得令人感到荒涼,恐怖,反諷,甚至有種 黑暗美;對我來說它的又驚人又複雜。我希望這些照片可以作為 一種文化的自我探究。它反映的可能不是人類感到最舒適的狀態, 但當我們還有自我意識去反省時,至少會知道我們仍然清醒的。 Chris Jordan 作品的參考的連結 http://www.chrisjordan.com/gallery/camel/#gastrolith Chris Jordan 在 TED (2008)說他的創作 https://www.ted.com/talks/chris_jordan_pictures_some_shocking_stats/transcri pt?language=zh-tw
202
垃圾藝術作品介紹 2. Liina Klauss
Broken Dreams
在德國環保藝術家 Liina Klauss 眼中,只要巧施妙手就能讓廢物重 生,這些東西都能變成作品原材料,同時警示大眾正視垃圾氾濫 的問題。
有天她露營時發現沙灘上散滿垃圾,想出利用廢物設計成裝置藝 術。她其中一件作品叫「破碎的夢」(Broken Dreams),就是由 不同顏色的垃圾砌成。 Liina 的作品還摻雜了蝴蝶翅膀、貝殼、果實等自然垃圾,「這些 203
垃圾藝術作品介紹 自然垃圾本來不應與家居垃圾混在一起的,但人類偏偏把家居廢 物帶到大自然。我這樣做,是希望人們正視這個問題,反省一下 大家可以做些甚麼」。
曾居香港的 Liina 為了創造垃圾裝置作品,不時往海灘執垃圾,她 不介意別人奇異目光,甚至笑她是「垃圾婆」,反而希望香港所 有人都能擁有「垃圾婆」的價值觀,珍重生活中的每一件物品, 少製造垃圾,更切勿隨處丟棄。
204
垃圾藝術作品介紹 3. Wim Delvoye 比利時的藝術家 Wim Delvoye 對廢舊輪胎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 他的精心設計和高超技藝之下,這些廢舊的輪胎重新煥發了生命 力,成為了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
205
垃圾藝術作品介紹 4. Nicolás García Uriburu
Nicolás García Uriburu 在威尼斯大運河的行為藝術
以藝術推動環保的著名阿根廷藝術家 Nicolás García Uriburu 在 1968 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上,將一種無害的熒光顏料潑進威尼斯大 運河,顏料通過水中微生物合成後會變成鮮明的熒光綠。作品目 的在提高人們對水污染的環保意識。後來到巴黎、德國萊茵河重 覆上演,希望以藝術展現瀕危物種及其棲息地喪失的現象。
206
垃圾藝術作品介紹 5. Jason Mecier 美國三藩市 Jason Mecier 早前聯絡部份名人,要求他們將家中的垃 圾郵寄到他在教會區的住所,之後他就用這些垃圾「砌」出各個 名人的樣貌,然後拍攝成不同相片,命名為 Celebrities Trash。
207
垃圾藝術作品介紹 6. Gregory Kloehn Gregory Kloehn 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位藝術家,也許在一些人 的眼中藝術就是垃圾,但是最近這位藝術家利用藝術將垃圾變成 了避難所,給了許多無家可歸的人一個家。
一位受益者向 Kloehn 表達自己的感謝
208
垃圾藝術作品介紹 7. Ptolemy Elrington Ptolemy Elrington 英國藝術家和設計師,創造了驚人的藝術作品, 所有作品由回收/廢棄材料製成。他的工作室位於布萊頓。這位藝 術家及設計師使用各種各樣的輪轂罩表現他的理念。由於優良的 加工完成,他更喜歡寶馬和賓士汽車的部件來組裝。精密工具對 他的工作十分重要。托勒密 Elrington 的汽車作品是一種新形式的 生物再生的藝術。
209
垃圾藝術作品介紹 8. Francisco de Pajaro Francisco de Pajaro 認為「Art is Trash」 (藝術即垃圾) ,因此他開始 在各大城市,尋找沒人要的垃圾,並把它做成裝置藝術,藉以諷 刺人類的過度消費。
他認為,這些垃圾代表著這個社會過度消費的副產品,賦予這些 垃圾藝術的身分,同時也是在對人類的鋪張浪費作一種諷刺性的 讚頌。
對他而言,這些他所創造出來的藝術垃圾,象徵消費主義死去的 屍體重新活過來。
210
垃圾藝術作品介紹 9. Yuken Teruya 只要加一點創意,就能把「垃圾」變成藝術。當 Yuken Teruya 慢慢 從紙筒把樹枝和葉子剪出來時,它們會很神奇地把自己撐起來, 就像是 Yuken Teruya 喚醒了它。
Corner Forest 系列 衛生紙筒在牆上「發芽」創造一片森林
從書中生出樹
從 The New York Times 誕生的幼苗
211
垃圾藝術作品介紹
212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213
參考資料
參考書籍 陳曉蕾(2011),《剩食》,香港:三聯 彼德‧葛來克(2012),《瓶裝水的真相》,台灣:山岳 伊莉沙白‧羅緹(2009),《別喝瓶裝水》,台灣:商周 夏北成、許志樺、李燕怡(2011),《讓城市更清潔
垃圾發電的發展與政
策》,香港:三聯 李嘉言、譚偉峰(2013),《獨立電影藝術評賞與思維校本抽離式人文學科 資優培育計劃》,香港: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資優教育組
參考文章和相關資料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2012) First National People of Color Environmental Leadership Summit (1991): Principle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http://www.ejnet.org/ej/principles.html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2006): The Future of Sustainability: Re-thinking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http://cmsdata.iucn.org/downloads/iucn_future_of_sustanability.pdf Monitoring of Solid Waste in Hong Kong (Hong Ko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t., (2001) OECD (2003), Solid Waste, Glossary of Statistical Term. http://stats.oecd.org/glossary/detail.asp?ID=2508 OECD (2008), OECD Key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http://www.oecd-ilibrary.org/economics/oecd-factbook_18147364
214
參考資料 OECD (2011), OECD Factbook 2011-2012: Economic,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Statistics. http://www.oecd-ilibrary.org/economics/oecd-factbook_18147364 Princen, Thomas, Michael Maniates, Ken Conca (eds), Confronting Consumption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2002) Sustainable Waste Management Policies and Practices (Hong Kong: Hong Kong Institution of Engineers, 2009)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nowledge Platform of United Nations https://sustainabledevelopment.un.org United Nations (1987), Our Common Future: Report of the World Commission of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http://www.un-documents.net/ocf-02.htm#I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2005), Solid Waste Management (Vol.I). http://www.unep.or.jp/ietc/publications/spc/solid_waste_management/Vol_I/Bi nder1.pdf Waste Reduction and Recovery Factsheet No.1, Recovery and Recycling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in Hong Kong. https://www.wastereduction.gov.hk/sites/default/files/wr_msw.pdf 朱漢強(2005),《塑膠:必要之惡?! 》 https://www.inmediahk.net/node/24371 獨立媒體 環保署(2015),香港海上垃圾的源頭及去向調查 http://www.epd.gov.hk/epd/clean_shorelines/sites/default/files/common2015/ MarineRefuseStudyReport_CHI_Final.pdf 《台塑越鋼污染越南海域賠 5 億美元 全民跟著倒楣》 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513 信傳媒
215
參考資料 鄒頌華(2015),《香港觀察:塑料袋徵費會減少垃圾嗎?》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hong_kong_review/2015/03/150331_hkre view_plastic_bags Bomb01(2016), 《德國海岸突然出現「13 隻暴斃的抹香鯨」讓眾人看傻了 眼,解剖後才發現牠們的死因很不單純...》 https://www.bomb01.com/article/25424 土地正義聯盟(2016),《鄉郊不是洋垃圾收容所 不要電子垃圾山(打鼔嶺 坪輋篇)》 https://www.facebook.com/landjusticehk/photos/a.194932803911096/1197398 050331228 CHAN MEI MAI(2016),《明報周刊》2478 期《凍飲走管》 http://chanmeimai.com/wp/archives/2875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2013),《港人衣物 消費網上調查》 https://www.wwf.org.hk/?9980/WWF-releases-Hong-Kong-Ecological-Fo otprint-Report-2013-If-everyone-in-the-world-lived-a-Hong-Kong-lifestyl e-26-Earths-is-needed-to-fulfil-our-needs 香港特區政府環保局「香港資源循環藍圖 2013-2022」 https://www.enb.gov.hk/tc/files/WastePlan-C.pdf 《明報讀書網》,《別喝瓶裝水!?》 文章日期:2009 年 09 月 06 日 http://reading.mingpao.com/cfm/BookSharingPromote.cfm?mode=details&iid=299
216
顧問與籌委會
顧問與籌委會
217
顧問與籌委會 1.
計畫顧問 黃煥忠教授
計畫可持續發展教育顧問 香港浸會大學珠三角環境應用研究中心主任 香港有機資源中心的中心主任
朱耀偉教授
計畫文化研究教育顧問 香港大學現代語言與文化學院教授
舒
琪先生
計畫電影教育顧問 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前院長
梁美萍博士
計畫藝術教育顧問 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教授
周
浩導演
計畫紀錄片電影教育顧問 著名紀錄片導演,兩度蟬聯獲台灣 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2.
計畫籌委會 譚偉峰先生(主席)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兼任講師 「香港—珠三角環保電影展」主席
文志華先生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助理教授 「香港—珠三角環保電影展」副主席 計畫藝術教育總監
胡劉斌先生
深圳大學傳播學系講師、導演 「香港—珠三角環保電影展」副主席
林健雄先生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高級講師
楊秀卓老師
前中學視覺藝術科教師
李洛文先生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講師
218
顧問與籌委會 鄭廣泉先生
動畫製作專業
梁敏琪女士
動畫家
趙
羅定邦中學通識科教師
磊老師
李坤儀老師
李惠利中學視覺藝術科教師
李嘉言女士
計畫項目總監
劉敬楠先生
計畫項目統籌
3.
本書編輯: 李嘉言、譚偉峰
4.
課程設計/導師履歷 周浩 中國紀錄片導演、21 世紀影像工作室導演。先後在新華社、《南方週 末》,《21 世紀經濟報導報》任攝影記者。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
李洛文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電影、電視與數碼媒體藝術碩士,現為香港知 專設計學院講師。
李嘉言 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純藝術文學士, 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兼任講師,文化地圖項目總監。
張明怡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電影、電視與數碼媒體藝術碩士,導演,獲鮮 浪潮 2011 特別表揚獎。
楊秀卓 香港大學文學士,曾獲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藝術教育),現為藝術 家,兼任藝術教師,於不同機構任教藝術。
219
顧問與籌委會 梁敏琪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電影、電視與數碼媒體藝術碩士,現於本港大 學工作,同時從事獨立動畫創作,曾參與多個香港電台《8 花齊放》 的動畫創作計畫。
鄭廣泉 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純藝術碩士,現為資深動畫製作專業,動畫 創作兼任教師,曾參與《麥兜故事》系列的製作。
胡劉斌 北京電影學院碩士(導演系),現為深圳大學傳播系講師,導演,作 品曾於多個影展放映。
譚偉峰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哲學碩士,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兼任講師,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高級研究助理。
5.
資助機構:優質教育基金
6.
主辦機構「香港視藝文化教育協會」 「香港視藝文化教育協會」成立於 2010 年的慈善團體。成員包括一 群學界學者、教師和大專學生、藝術家、導演、音樂家與企業行政等 熱愛藝術者。旨在團結社會各界,共同透過持續舉辦教師和學生培訓 工作坊、藝術導賞、社區電影放映巡禮、藝術創作比賽和藝術展覽等 藝術教育項目,推動香港藝術與藝術教育持續發展。
7.
協作機構: 文化地圖
8.
鳴謝機構: 安樂影片有限公司
9.
鳴謝個人: 王久良導演
220
附件
附件
221
附件
人文學科(藝術/電影/文化方面) 資優學生/高能力學生行為特質量表 1. 使用說明 這份行為特質量表羅列人文學科,特別是在藝術/電影/文化方 面的資優學生/高能力學生的共通行為特質,供教師辨識學生 潛質及搜集學生資料,以作推薦學生參加此抽離式人文學科資 優培育計畫。 教師可為初步獲甄選的學生填寫下表,用「」選出其中一格 最適當描述該學生的行為特徵(極少、有時、時常、總是、不 適用) ,然後比較各學生在表格「時常」及「總是」兩欄取得 多少個「」 。在這兩欄中取得最多個「」的學生,表示他/ 她在藝術、評賞、電影、人文學科方面具備優良潛質,應獲推 薦參加。
222
附件 這份行為特質量表只是其中一項甄別資優學生/高能力學生的 工具,教師宜按學校的情况,採取多元化的甄別工具及經多渠 道去辨識資優生,例如參考面試、家長/朋輩/自我推薦表、學 習歷程檔案、學生獲獎紀錄和實作評量(如學生的影音作品或 評論文章)作甄別。 教師如欲進一步了解鑑別及甄選資優學生/高能力學生的程序 和甄選工具,可瀏覧教育局資優教育組網頁 (http://www.edb.gov.hk/cd/ge)載於「資優教育資源庫」角《校 本資優教育課程指引》。
223
附件 2. 人文學科(藝術/電影/文化方面)資優學生/高能力學生行為 特質量表 姓 名: 填表人:
班別: (請圈適用者: 班主任/科任教師/其他
)
(1) 學習特質 項目 1.
極少
有時
時常
總是
不適用
極少
有時
時常
總是
不適用
喜愛觀看不同種類電影(例如:小品式、史詩式、科 幻、懸疑或喜劇電影等) ,並於觀賞後,常會因劇情 或電影引發深入思考,甚至用不同途徑繼續為思考的 問題尋找答案。
2.
喜愛參與藝術/電影/戲劇/文學/文化相關活動,例如 參觀展覽/参與電影節/電影分享會/文化評論。
3.
在人文學科、語文科、文學科、通識科或視覺藝術等 科目的學習表現(包括課堂、測考和實作評量,如撰 寫評論文章、視覺藝術作品)優秀的學生。(教師需 特別留意:甄選學生時,不宜偏重學科成績而忽略對 本計畫具濃厚興趣和潛質的學生。研究指出,一個具 挑戰性的增益課程可以逆轉潛能未展或學科成績欠 佳的資優生的學習問題。)
4.
能輕易地回憶某種畫面,具備優異的視覺記憶能力。
5.
觀察力強,在觀影過程中往往能對一些沒有明確語言 表述的影像細節特別留意/提出疑問/推測。他們的語 文科成績,甚或寫作、口語能力未必出眾,但是,他 們或會對某特定鏡頭運用/影音效果具強烈興趣而深 入思考。
6.
喜歡透過閱讀、考察或蒐集資料增進知識。
7.
對社會事件具敏銳觸覺和判斷力,能洞悉當中的道德 和倫理問題,對相關因果理論感興趣。
8.
對需要運用高階思考和解難能力的活動或學習感興 趣。
(2) 學習態度 項目 1.
能在藝術/電影/戲劇/文字/文學創作過程中維持高度 興趣和專注,能夠忍受創作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 224
附件 2.
存懷疑精神,能提出具啟發性或挑戰性的問題。
3.
在探討問題時能暫緩判斷,能包容不同的觀點和解。
4.
愛探究與分析問題,並找出問題的核心,針對問題提 出判斷和獨特見解。
(3) 創意 項目 1.
極少
有時
時常
總是
不適用
極少
有時
時常
總是
不適用
極少
有時
時常
總是
不適用
喜愛錄像創作或攝影,具鏡頭觸覺,能提出獨特的意 念或喜歡進行突破常規的創作。
2.
能欣賞語言/對白或文字中語帶相關的幽默感及慧。
3.
對人文學科/社會議題記憶特別深刻細緻,能將其中 的議題整合和看見不尋常的關連。
(4) 語文能力 項目 1.
喜愛對談、聆聽,並喜愛透過交談與別人溝通。
2.
掌握廣泛詞彙,並準確而適當地運用
3.
喜歡閱讀或撰寫評論文章。
(5) 其他 項目 1.
曾經長期參加影音製作或創作,表現投入認真。
2.
曾經在本港或國際獲取相關藝術/電影/戲劇/文學/文 化獎項者,應該獲得優先考慮。
参考資料: 1. 郭靜姿、胡純、吳淑敏、蔡明富及蘇芳柳(2003)《特殊需求學 生特質檢核表》,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 Purdue Academic Rating Scale: Social Studies. Feldhusen, J.F., Hoover, S.M.H., & Sayler, M.F. (1991). Identifying and Educating Gifted Students at the Secondary Level. Hawker Brownlow Education. 3. Renzulli, J.S., & Reis, S. M. (1997). The Schoolwide Enrichment Model: A How-to-Guide for Educational Excellence. Mansfield Centre, CT: Creative Learning Press.
225
© 香港視藝文化教育協會有限公司 http://www.hk-va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