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好,池上藝術進行式 2019

Page 1


感謝 復華投信贊助

池上落戶生根,台灣好的池上藝術進行式。


目 錄

序—柯文昌 / 台灣好基金會董事長

01

前言—從池上藝術村到池上穀倉藝術館

05

展覽新視野

11

光影 的 對 話 ─ 蔣 勳 x董 承 濂

賴純純x安聖惠

13

雲 影 天 光 ,我 們 騎 過 池 上 的 綠 與 黃

23

心是最大的樂園─蔡康永˙侯文詠收藏展

29

雲淡風輕─蔣勳私藏展

37

雲門風景─劉振祥攝影展

43

我從山中來─林銓居個展

47

開 幕 展

51

駐村藝術家聯展

藝術家在池上

05 11 01

107

53

駐村藝術家─從生活中感受池上

54

藝術家工作坊─以實作進入藝術之門

77

駐校藝術家─住進校園

87

串聯共好

看見池上

91

「關於池上的幾種想像」─李香誼

93

「喧囂又自信的村子」─劉克襄

97

「池上手札─農民與土地的紀實攝影」─張蒼松

101

藝術走村—在地連結與拓展

107

附件

113

53

113 91


序 2009年 成 立 台 灣 好 基 金 會 , 是 我 一 生 中 最 感 恩 、 最 快 樂 的 一 個 經 歷 。

台灣好基金會的成立是為了協助台灣的小鄉小鎮,找出自己獨特的魅

尤其幸運的是基金會一開始運作就和池上結下了神蹟般的緣分。

力,推動地方創生,讓居民和訪客發現台灣鄉鎮的美好。我們在池上 正是秉持著這樣的理念,與鄉親們共好共榮。凡是參與過台灣社區營

與池上鄉親合作真如一趟奇特、快樂的旅程。記得第一次與池上在地

造與地方創生的人一定知道,一個外部團體要在一個小鄉鎮踏出第一

所有組織、協會的負責人見面時,我提出在台灣好基金會投入人力及

步有多困難,在池上,因為鄉親的包容與勇於嘗試,讓我們順利的在

資 源 前 , 希 望 池 上 全 鄉 一 起 努 力 , 把 池 上 轉 變 成 全 台 灣 最 乾 淨 的 鄉

池上落戶生根。

村,這項請求,立刻得到所有鄉親毫不猶豫、爽快地支持與承諾。隔 幾 周 , 我 再 訪 池 上 , 果 然 乾 淨 整 齊 , 沒 有 一 紙 垃 圾 , 沒 有 一 粒 碎

但是,起點難,永續發展更難,我相信,只有池上鄉親自主參與並且

石子。

能 夠 傳 承 Know - how, 台 灣 好 在 池 上 灑 下 的 種 子 , 才 能 發 芽 茁 壯 。 因 此 ,2 0 1 5 年 , 我 開 始 鼓 勵 池 上 鄉 親 成 立 一 個 新 的 組 織 , 好 讓 池 上 四

在台灣好員工駐村一段時間後,了解池上人非常「自豪」池上原有文

季活動累積下來的能量與方法,成為池上的資產。經過一年的討論,

化藝術的美好底蘊,我想那是周遭美麗的大自然和傳統文化所孕育出

鄉 親 們 在2 016 年 成 立 了 「 池 上 文 化 藝 術 協 會 」 , 由 台 灣 好 基 金 會 與 協

來 的 , 所 以 在 得 到 池 上 鄉 親 的 允 許 後 , 台 灣 好 基 金 會 開 始 策 畫 「 春

會共組工作團隊,攜手主辦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逐步傳承經驗,從

耕 、 夏 耘 、 秋 收 、 冬 藏 」 的 四 季 藝 文 活 動 。 第 一 次 的 秋 收 稻 穗 藝 術

企劃到執行,讓池上文化藝術協會成為池上創生的引擎。

節,陳冠宇在閃爍金光的燦爛稻田中彈鋼琴的照片,被美國《時代雜 誌》選為當周全球最美麗的照片後,池上人有了更強的信心。有位當 地農婦對我感嘆:「從不曉得我們池上原來這樣美麗!」 秋收變成每年池上的盛宴,不只在台灣,連陸、港、日、韓都聲名大 噪,每年售票秒殺,帶來許多國內外的訪客。有次,雲門舞集創辦人 林懷民與我談起他想編一支以稻田為主題的舞作,我立刻主動表明委 託創作的意願,邀請懷民以池上四季稻田不同的風貌為背景,進行創 作。一年後,《稻禾》誕生了。 2013 年 , 《 稻 禾 》 在 池 上 稻 田 搭 起 的 舞 台 上 首 演 , 鄉 下 出 生 長 大 的 我 回想起台灣美麗的農村而今風貌受損,幾乎全場含著淚看完雲門的演 出 。 那 場 金 色 稻 浪 裡 鑲 嵌 著 《 稻 禾 》 的 畫 面 , 隨 著 雲 門 舞 集 世 界 巡 演,登上《紐約時報》藝文版的頭版,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成為國際 矚目的台灣品牌。

01

02


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為池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每次活動全村動員,

整 修 舊 建 物 比 新 建 要 困 難 多 了 。 感 謝 陳 冠 華 老 師 及 同 學 們 的 耐 心 溝

數 百 位 的 志 工 讓 秋 收 辦 得 幾 近 十 全 十 美 。 這 時 候 , 我 想 , 應 該 是 為

通 、 創 意 設 計 , 幫 池 上 拿 下 了 2 019 遠 東 建 築 獎 「 舊 屋 改 造 」 的 首 獎 ,

池 上 成 立 藝 術 村 的 時 候 了 。 池 上 有 不 少 閒 置 的 老 屋 , 基 金 會 承 租 後

獲獎理由寫著池上穀倉藝術館「是一棟在地又充滿前瞻與理想性的建

加 以 整 修 , 作 為 藝 術 家 的 住 所 與畫 室 , 同 時 , 提 供 他 們 在 池 上 生 活

築」。有了這座穀倉藝術館,鄉親及訪客更可隨時體驗「稻米藝術之

以及創作所需的資源,讓受邀前來藝術村的駐村藝術家,不僅可以從

鄉」的魅力。

土地汲取能量,專心創作,同時能夠貼近農村生活,成為池上的藝術 教育資源。

未來,台灣好基金會與鄉親為「池上創生」所累積的成果,仍會一件 一件不停地展現。走在池上沒有一個角落不美,沒有一個人不親切,

我們認養了老房子,開始進行修復。有次,與好友復華投信董事長杜

沒有一樣東西不好吃,池上一定會成為一個全世界所羨慕,所嚮往,

俊雄聊起池上藝術村的計畫,他馬上搶著說:「我是台東人,應該為

最宜人居住的小鄉,而我,也永遠是深愛著池上的榮譽鄉民。

台東做些事,池上藝術村請由我獨家贊助。」我至今仍記得他說話時 純粹堅定的眼神,一個北漂多年的遊子,想為家鄉做點事,那種簡單

感謝池上給台灣好基金會巨大的信心與能量,讓基金會的團隊持續努

不求回報的孺慕之情,至今仍讓我感動不已。

力,一起實現台灣好的願景。

2015年 , 池 上 藝 術 村 在 首 位 駐 村 藝 術 家 , 也 是 藝 術 村 總 顧 問 的 蔣 勳 入 住 後 , 正 式 開 門 , 至 今 已 有18位 藝 術 家 來 到 池 上 藝 術 村 , 擔 任 訪 問 藝術家或駐村藝術家。在這本小冊中,可以讀到所有駐村藝術家對池

台 灣 好 基 金 會 董 事 長

上一致的歌詠讚嘆,相信絕美的池上給了他們泉源不絕的靈感。假以 時日,期望池上藝術村形成聚落效應,吸引更多藝術家來短留長住, 或甚至落戶池上,成為蔣勳口中的「台灣的巴比松」。 幾次在池上長住後,我想找塊地蓋座藝術館,提供展出駐村藝術家作 品的永久園地,以及作為與鄉親對話,舉辦藝文活動,推廣藝術教育

2 0 1 9 年 1 1 月8日

的「平台」。看了兩塊地正思索基金會如何進行設計時,台灣好基金 會 的 池 上 好 友 梁 正 賢 先 生 主 動 表 達 想 提 供 家 傳 的 老 倉 庫 , 整 修 為 藝 術館。 很感謝池上藝術村總顧問蔣勳提議,由台灣好基金會委託元智大學藝 術與設計學系陳冠華主任負責設計,陳冠華老師帶著學生們花了一年 多的時間,進行田野調查,同時舉辦好幾場工作坊,透過與鄉親對話 交流,凝聚大家的共識,決定了保存老穀倉原本的樣貌,留下池上人 對穀倉的生活記憶,再加入明亮、寬敞的現代建築工法,讓六十歲的 老穀倉華麗變身。

03

04



「 池 上 穀 倉 藝 術 館 」於2 0 1 7 年 12 月 開館。由台灣好基金會委託元智大 學藝術與設計學系陳冠華老師負責 設計。陳冠華老師帶著學生透過工 作坊,和池上鄉親一次次的整理老 照片,收集想法及意見、凝聚他們 對老穀倉的回憶,以維持原建物空 間 及 結 構 的 方 式 進 行 改 建 。 期 許 「池上穀倉藝術館」成為一個尊重 過去,凝聚社區共識的「生活」藝 術館。其以簡潔的空間美學,凸顯 的原有穀倉的歷史感,呈現了過去 與 現 代 的 對 話 , 也 帶 出 了 在 地 特 色,為池上在地居民與設計團隊共 同創作的一個屬於地方的藝術館。

讓藝術重拾人與土地的價值 這是台灣第一個居民結合民間資源,由「穀倉」改建而成的藝術館。 美學大師蔣勳受邀擔任「池上藝術村」的總顧問及首位駐村藝術家。

柯文昌董事長說:「池上穀倉藝術館有三項使命:其一是駐村藝術家

2 0 1 4 年 11 月 蔣 勳 老 師 住 進 了 池 上 大 埔 村 藝 術 家 宿 舍 , 開 始 畫 大 幅 的 油

在 池 上 創 作 的 交 流 平 台 ; 其 二 , 藝 術 館 是 在 地 的 藝 術 教 育 資 源 ; 其

畫。做為池上藝術村的總顧問,他的期待是「讓池上藝術村變成台灣

三,藝術館是池上的藝術文化地標。」

的巴比松村」。蔣勳老師期待來到這裡的藝術家、知足生活,創作純 粹,就像米勒「晚禱」的農民,謙卑但篤定,永存希望。 池 上 藝 術 村 開 村 至 今 , 「 駐 村 藝 術 家 」 以 繪 畫 為 主 。 自2015 邀 請 了 油 畫 、 水 墨 、 水 彩 、 膠 彩 、 攝 影 等 共 18 位 藝 術 家 前 來 駐 村 。 他 們 在 池 上 駐 村 創 作 , 也 走 進 社 區 、 部 落 、 農 田 , 與 在 地 密 切 交 流 。 透 過 工 作

2 0 1 9 年 池 上 穀 倉 藝 術 館 獲 得 「 遠 東 建 築 獎 :舊 屋 改 造 特 別 獎 」首 獎 。 評審指出,池上穀倉藝術館與跟池上鄉的連結相當緊密,透過建築連 結社區和在地,以及台灣好基金會,讓老屋看到永續發展的機會、逐 步展現生命力。

坊、分享會的方式和在地居民、學校交流,讓藝術創作自然而然融入 池上居民生活。

以池上穀倉藝術館作為藝術交流與教育的平台 「池上藝術村」開門後,台灣好基金會柯文昌董事長與復華投信杜俊 雄董事長提出了興建「藝術館」的想法。「池上駐村藝術家需要有個 展 示 作 品 , 和 居 民 交 流 , 以 及 推 廣 藝 術 教 育 的 空 間 及 平 台 」。 2 0 0 9 年 台灣好基金會同仁初次來到池上,就熱情展開雙手說:「你們來吧! 我們需要你們!」,並一路作為台灣好基金會的「革命夥伴」的多力 米 公 司 董 事 長 梁 正 賢 先 生 知 道 後 , 主 動 提 供 自 家 六 十 年 歷 史 的 老 穀 倉,並堅持由他負擔改建所需的經費。

07

08



展覽

藝術館前身是座一甲子的老穀倉,是地方農人收成後的富饒堡壘。在 丁酉年的暮冬歲末,被賦予新的使命,轉變成池上新興藝文據點。一 百五十坪的空間小巧且靈活運用,館內大廳陳設美學大師蔣勳油畫作 品《山醒來了》,隨著建築牆面開窗而形成無牆美術館的風景,除了 是一檔單幅作品的館藏常設展外,也是池上日常一隅的美好。

| 光 影 的 對 話 ─ 蔣 勳 X董 承 濂 賴 純 純 X 安 聖 惠 | 雲影天光,我們騎過池上的綠與黃 | 心是最大的樂園─蔡康永.侯文詠收藏展 | 雲淡風輕─蔣勳私藏展

館內所策劃的多檔展覽,都是當季限定的一期一會,帶給遊客不同的 視覺饗宴。駐村藝術家聯展熱鬧豐盛,隨著個別藝術家的獨到眼光, 再次發掘不同角度的池上。駐村藝術家個展用作品來一趟時空旅行, 想像藝術家因不同生命歷程而萃取凝煉成一幅幅的人生故事。邀請展 及收藏展像一扇窗,讓居民及遊客可以窺看大千世界的繽紛精彩,透 過展覽探索地球另一處角落。

| 雲門風景─劉振祥攝影展 | 我從山中來─林銓居個展

午後日照西移,些許虹光透過玻璃門灑落在靜謐的長廊。老穀倉從舊

| 開 幕 展

著走過這片土地的居民。藝術館不僅陳掛畫作,更是校園外的美感教

駐村藝術家聯展

時儲藏米糧,轉為如今以藝術展覽作為精神糧食,以另一種形式滋養 育基地,過去的穀倉乘載記憶,而展覽開啟並創造無限的新故事。

11

新視野

心是最大的樂園—蔡康永˙侯文詠收藏展

12





賴 純 純 , 《 無 量 海 水 》 ,9 1 3 x 2 1 4 c m,3 3 3 組 複 合 媒 材 ,2 0 1 9

安聖惠,《生命記憶的碎形圖

靜 靜 等 待 》 ,2 3 0 x 5 0 0 c m, 自 然 纖 維 、 複 合 媒 材 ,2 0 0 7

無量大數,意思「沒有再大的、不能測量的數」,古印度計數單位中的最大

碎形f ra c ta l概念 是1 97 0年代 學 者提 出來 的 數 學理 論 。看 似 不 規則 零碎 的 局部 ,其 實 是 在 一個 規則 的 結 構裡

數 量 , 隨 佛 教 傳 入 中 國 , 即 :1 0 的 6 8 次 方 。以 3 3 3 顆 透 明 光 亮 藍 色 的 心 , 由 無

不 斷 重複 。由 核 心對 外發 散 的圓 形與 弧 線, 看 似無 秩 序 的局 部, 其 實 緊密 地環 環 相 扣, 記錄 著 母 體 文化與 生

數顆水滴凝露而成,無量藍水。透漏出太平洋水光淋灕無量大,無量包容,

命 經 驗的 史詩 。

如 佛 教 中 《 慈 無 量 心 》3 3 3 無 量 心 色 彩 其 光 影 空 間 , 取 佛 教 《 四 無 量 心 慈 、 悲、喜、捨》,水,藍表《慈無量心》;風,綠表《悲無量心》;火,紅表 《喜無量心》;土,黃表《捨無量心》。

因千禧年新世紀的第一道曙光來到台東海岸的賴純純,將東海岸純淨

近 20 年 定 居 在 台 東 都 蘭 的 安 聖 惠 , 是 屏 東 好 茶 部 落 的 魯 凱 族 人 。 擅 長

的 風 光 景 致 烙 印 在 心 底 。2 0 0 7 年 決 定 為 自 己 創 造 一 個 駐 村 的 機 會 , 並

生活周遭俯拾可得的自然素材,創作常結合雕塑、裝置、地景藝術、

駐足於此直至今日。都蘭多元與邊陲兼具的性格,像浪一般流動、自

光與空間藝術等隨興應用。她早期創作結晶《生命記憶的碎形圖

由、獨立、撞擊的美學特質,也觸發其創作的靈感養分。

靜等待》繼承了魯凱族的編織傳統,又嘗試現代媒材與技法,將椰子

纖維、布、麻繩與棉線編織而成巨幅作品。由核心對外發散的圓形與 弧線,看似無秩序的局部,其實緊密地環環相扣,記錄著母體文化與 近年來賴純純以「仙境」作為創作主軸,作品常見青春、島嶼、海洋 等元素。新作《無量海水》延續《無盡》系列的心形立體裝置,「無 盡」一詞源自佛經,係指無量大數,意思「沒有再大的、不能測量的 數 」。 作 品 由 3 3 3 顆 透 明 光 亮 藍 色 的 心 構 成 , 以 各 種 色 階 藍 色 透 光 壓 克 力 , 彷 彿 被 海 水 包 覆 , 看 見 岸 邊 輕 淺 拍 打 的 浪 花 、 深 海 的 濃 厚 冷 冽,以及陽光碎落海面閃耀的金光,在色彩中感受海洋的不同溫度。

19

生命經驗的史詩。 創作起因於工作室外的椰子樹,因施灑除草劑倒下,開始撿拾作為創 作 素 材 。 作 品 曾 於 高 雄 、 屏 東 、 上 海 、 杭 州 等 地 展 出 , 相 隔 12 年 回 到 創作起源地,如 同作品名稱《生命記憶的碎形圖

靜靜等待》,人生

中各個時期的歷程,看似獨立發生,實則相互牽引、蔓延舒展,織構 成一張綿延的生命地圖。

20




本展再次邀請池上穀倉藝術館的改建

記憶的巧思,「蓮花枯萎池,枯萎的

建築師陳冠華,帶領元智大學藝術與

蓮花比較美」、「他們有金城武樹,

設計學系所策劃駐村藝術家第二次聯

我有我的巴拉拉之樹」,透過這張地

展,透過藝術家的畫筆同遊池上。集

圖模糊了在地日常與遊客旅行的界

結 了 2017 年 暑 期 至 2019年 年 初 於

線,進而產生有趣的對話。

「 池 上 藝 術 村 」計 畫 駐 村 的 8 位 藝 術 家,池上鳳珠、魯漢平、簡翊洪、

展覽透過藝術家作品、實際影像紀

鍾舜文、鹿向夷、陳俊華、蔡鎮澤、

錄、腳踏車的改造與展期間攝影工

吳耿禎,作品類型含括油畫、膠彩、

作坊,重新以不同視角詮釋,找尋

水彩、書法、水墨、剪紙等,從展覽

腳踏車在池上人與土地之間更密切

中可以窺見藝術家創作脈絡中的精華

的連結,也為在地居民與業者尋找

作品,也可以看到他們在池上細細品

對話出口的可能性。

味後的感受。他們走過曙光乍現及暖 陽暈染的天堂路,仔細觀察晨昏四時 的稻田,欣喜於池上黏人的貓與迷人 的光,即使是雨天受困在居處,與 昆蟲們共處一室,也是其所珍藏的 回憶。 展廳內藉由池上最常見的觀光交通工 具—「腳踏車」解構與重新配色改裝 後,讓觀眾想像自身搭乘著腳踏車, 快意地瀏覽田野風光,所經之處皆是 藝術家溫柔雙眼所感受到的池上。 走訪池上熱鬧的大街小巷與田野間的 阡陌縱橫後,將街道紀錄展示在入口 長廊,仔細發現與近兩年前藝術館開 幕的街景有許多改變。大展廳牆面是 元智大學學生創作的手繪地圖,除了 客觀呈現池上地貌,也置入些許個人 (左) 陳 俊 華 , 《 天 堂 路 》 、 《 天 光 》 , 3 0 . 5 x 5 5 c m, 水 彩 、 紙 ,2 0 1 8 (中) 鍾 舜 文 , 《 日 夢 的 貓 》 , 尺 寸 不 一 , 膠 彩 、 紙 ,2 0 1 8 (右) 鍾 舜 文 , 《 惦 惦 的 下 晝 》 , 4 5 . 2 x 4 8 . 5 c m, 膠 彩 、 紙 ,2 0 1 7

25

26


手機拍照是這個時代的全民運動,腳踏車 是池上最日常的移動工具。策展團隊將居 民以「腳踏車」為主角,把熟悉的日常集 結在藝術館長廊,成為到訪藝術館的第一 印象。 而這面牆隨著展覽期間所舉辦的四場「創 意腳踏車—池上手機攝影大賽」工作坊慢 慢增長,策展團隊把往來遊客與在地居民 拍攝池上腳踏車意象後的照片放置在長廊 處,居民帶著照片記憶回到穀倉,自己的 攝影化作展覽的一部分,使這裡成為大家 的藝術館。讓居民與藝術館的互動,不僅 只存在於欣賞藝術家的作品,也藉由這幾 次活動,讓大家感受藝術不再遙遠,而是 生活裡每個美好瞬間的仔細體會。 27

28



文|侯文詠 旅 行 的 時 候 , 我 們 總 是 渴 望 遠

也不肯嘗試不同類型的節目、

方。想像遠方是樂園。我們買了

電影……

機 票 , 裝 箱 行 李 , 搭 乘 交 通 工 具,遠渡高山、大海,換來一段

是 因 為 我 們 相 信 樂 園 只 存 在 遠

迥 然 異 於 平 時 的 生 活 。 我 們 以

方 , 所 以 讓 日 常 生 活 變 成 了 那

為,透過那樣的距離感,我們可

樣。或者,因為我們讓日常生活

以擺脫日常生活的重複與乏味,

變 成 了 那 樣 , 所 以 只 好 渴 望 遠

得 到 恢 復 甚 至 , 感 受 充 電 的 感

方?

覺。可是,真正當我們在遠方住

文|蔡康永

下,或者漸漸習慣了那些差異之

十年前吧,接受某個雜誌訪談,

後,衝擊變得不再是衝擊、距離

被問到:如果給我一張可以到任

也不再是距離。那時候,乏味與

何 地 方 去 的 機 票 。 我 最 想 去 哪

無趣的日常,又鋪天蓋地迎面而

裡?那時候,我竟口而出:我希

來 。 於 是 , 疲 憊 的 我 們 繼 續 工

望可以擁有一張機票,去到人的

作、存錢,然後渴望下一次的旅

內心,見識那些美麗的風景。當

行,更遠的遠方。像極了某種看

然不存在那樣的機票。我開始收

不到盡頭的迴圈,是吧?

藏當代藝術作品,差不多也在那

只要用不到的,就沒辦法硬說是

當代藝術的畫家們所畫的,就是

我的。這是我對於所謂大或小的

各自的心中樂園。有的畫燦爛全

體會。

景、有的畫陰暗角落;有的畫樂

日常生活到底怎麼變得重複又乏

一張自己收藏的作品時,又覺得

園裡的人物、有的畫樂園裡的怪

味的呢?如果我們真心渴望不同

那樣的機票似乎存在。

有人買了一百個房間的城堡,但

物;有的畫綻放的煙火,有的畫

的 刺 激 , 為 什 麼 日 常 生 活 中 ,

自己再怎麼用力住,用得上的房

煙火結束後的廢氣與黑霧;有的

我們總是喜歡待在同溫層共同咒

說的上來的理由,差不多就是這

間也就三到五間。

畫樂園裡的美食,有的畫美食結

罵不同理念的人?為什麼我們寧

樣了。就這樣凝視著,那時候,

可永遠忍受無趣的主流,卻永遠

重複又乏味的不再是日常生活。

束後的穢土。 當我們去了一個遊樂場,玩得到

個時候。詭異的是,凝視著一張

最大的樂園,宛然就在眼前。

的設施,對我們而言才存在。如

看這些畫的時候,我們既好奇、

果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有人放

又欣慰。好奇的是對方為什麼會

了一整晚的煙火,對我們來說,

對這樣的樂園樂此不疲、一畫再

這些煙火未曾放過。

畫 ; 欣 慰 的 是 偶 爾 能 遇 到 我 們 自 己 想 畫 卻 怎 麼 也 畫 不 出 講 不

31

世上一切,無法擁有,只能經歷,

明的東西,卻讓對方替我們畫出

得到體會。

來了。

所以我們的心,才是唯一不離不

希望這些各式各樣的樂園,也能

棄的樂園,而且隨時能夠容納新

夠令你好奇或欣慰。不管是感到

的 設 施 、 隨 時 可 以 綻 放 新 的 煙

神祕或震怖、還是荒誕或甜蜜,

火。是我們能夠想像的、且真正

那都是已逝或未來的、一程一程

能夠享有的、世上最大的樂園。

的人生吧。

32


對於「樂園」的想像是什麼?前衛 的「當代藝術」來到鄉鎮的想像是 什麼?「心是最大的樂園 ─ 蔡康 永˙侯文詠收藏展」顛覆既往對於 農村藝術館的印象,不同於前期數 檔「接地氣」農村土地記憶溫暖風 格 的 作 品,在 2 0 1 9 年 的 炎 夏, 池 上 穀倉藝術館就像小型的藝術博覽 會,集結各種琳瑯滿目不同風格不 同國家的藝術作品,唯一的相似之 處是,它們都很「當代」。 展覽以「樂園」為題,兩位藏家 打開內心世界的門縫,作品是幽 暗房間中所透出的七彩閃爍微 光。樂園中的歡騰與驚嚇,盡在 作品中。當代藝術強調個人自我 感受,放肆而勇敢地大聲說出對 於這個世界的反饋,作品中狂放 的情緒所引起的靈魂共振,與觀 者達成私密獨特的連結。 以樂園為名,以心田為實。不同 時期的收藏陪伴藏家們走過歲歲 年年,見證時光的軌跡以及當下 情緒的流轉。蔡康永與侯文詠除 了慷慨地出借展品,更個別在五 月及六月下旬的周六來到池上穀 倉藝術館,與觀眾面對面分享他 們對於收藏及當代藝術的心得。

33

34



雲淡風輕─蔣勳私藏展 2018.11.16 - 2019.04.30

#駐村藝術家個展

(左) 蔣 勳 , 《 阿 爾 貝 · 卡 繆 》 ,2 7 x 2 4 . 8 c m, 速 寫 紙 本 ,1 9 6 8 (中) 蔣 勳 , 《S . 齊 克 果 》 ,3 8 . 6 x 2 8 . 5 c m, 速 寫 紙 本 ,1 9 6 9

文|蔣勳

(右) 蔣 勳 , 《 羅 伯 特 · 佛 洛 斯 特 》 ,2 9 x 3 1 c m, 速 寫 紙 本 ,1 9 6 9

小時候很愛畫畫,記得最早是畫

坐在輪椅上,安安靜靜用碳粉處

漫畫,葉宏甲的《諸葛四郎》之

理畫面。把小照片放大成可以懸

類。小學數學課本有練習簿,一

掛的大畫,一定安慰了很多失去

頁六格,剛好拿來畫連環圖。自

了長輩的兒孫吧。

己編故事,自己做繪本。初中時 候已經不畫漫畫了,迷上好萊塢

高中時讀很多存在主義,開始寫

電影,就畫了不少明星照片。家

詩,變成文青,也就用同樣寫實

居 附 近 有 一 身 障 人 , 開 一 寫 真

的方法畫卡繆、齊克果,卡夫

館,好像叫「人生」寫真館,用

卡,畫美國詩人佛洛斯特。畫在

碳 精 筆 替 人 畫 像 。 他 寫 真 能 力

筆記本上,用鉛筆、原子筆,隨

好,畫得很真實,許多人死了親

意速寫,也不打格子了。畫完用

人長輩,只有兩吋小照片,就交

膠帶貼在書桌前,日子久了,紙

給他畫成大幅的遺容像,掛在家

都發黃,太破爛陳舊了,就揉了

裡祭拜。我每天跑去看,他坐在

丟在字紙簍。

輪椅上,專心在一張兩吋黑白人 像照片上,打了格子,按照格子 比 例 放 大 , 可 以 畫 成 大 約 兩 個A4 紙大的肖像,和照片一模一樣。 我每天站在旁邊看他畫,如何打

我於繪畫也許只是這樣可有可無 吧,沒有專業科班的技術,只是 覺得想在空白裡留下生命裡遺憾 又留不住的一些嚮往吧?

格子,如何勾輪廓,如何用棉花 擦 陰 影 。 回 到 家 就 找 出 明 星 照 片,照樣打格子,處理陰影。奧 黛麗赫本,費雯麗,洛赫遜都畫 過 。 畫 好 以 後 , 拿 到 照 相 館 翻 拍,把原照片和翻拍畫的照片一 起給同學看,他們分不出來,我 就很得意。

媽媽先祖是遜清貴族家庭,她常 轉述家中長輩說革命時的事。砸 碎 的 官 窯 瓷 器 , 搶 走 的 翡 翠 扁 簪 , 燒 成 灰 的 一 箱 一 箱 的 善 本 書。那些故事都與我無關,但或 許讓我每每看到別人沾沾自喜新 得的一個花梨木紙鎮,也為他高 興 , 卻 也 覺 得 莫 名 的 深 沉 的 悲

(左)蔣 勳 , 《 春 日 在 天 涯 》 ,7 4×2 4 c m, 水 墨 設 色 紙 本 ,1 9 9 4 (右)蔣 勳 , 《 萍 水 相 逢 》 , 畫 心1 6 x 5 0 c m, 水 墨 設 色 紙 本 ,1 9 9 1

37

那 位 身 障 畫 師 是 我 啟 蒙 的 老 師

哀吧?

吧,一直很懷念他,蜷曲的雙腿 38



(左) 蔣 勳 , 《 盛 夏 》, 9 5 x 9 2 c m , 水 墨 設 色 紙 本 , 1 9 9 1 (右) 蔣 勳 ,《 自 畫 像 》 , 1 9 . 5 x 1 4 . 5 c m , 水 墨 設 色 紙 本 , 1 9 9 2

頁則是摺疊成冊,單幅局部可自

生 , 在 學 生 疲 於 創 作 時 交 換 身

成作品,攤開來又是一件完整大

分,停下畫筆變成畫中的主角,

畫,而這樣的審美形式其實是東

蔣勳也將這些學生青春而野性的

方獨有,交代了畫面中故事軸的

生命力記錄下來。

起承轉合。

在課堂上,蔣勳常鼓勵學生畫自

「私藏展」原訂展到二月底,因

畫像,他說:「自畫像是西方傳

參觀人數很多,決定延長至四月

統,表示誠實勇敢的面對自己,

下旬。為了延展的豐富度,蔣勳

如此才能敢做自己,那個自己不

特 意 增 加 十 件 小 風 景 畫 , 是

是偽裝的、不是化妝過的。我們

2012 年 夏 天 , 和 雲 門 在 奧 地 利

的文化沒有鼓勵人在鏡子裡『解

演出時,趁空檔時搭乘火車往西

剖』自己,用解剖,是傳達一種

行前去瑞士巴塞爾,沿途風景如

凝視,想看到更內在的自我、這

夢如幻。他隨身帶了一冊日本買

個地球上有沒有我的差別何在?

的康熙綴線裝筆記本,用針筆仔

當進入哲學性思辨時,自畫像的

細畫下十六張窗外的小畫。回台

意義會非常不一樣。」這次展覽

灣後用水墨稍加渲染,後想裱成

中,也展出了他少見的自畫像,

冊頁收存。但因裱褙不易且不適

是1992 年 蔣 勳 於 英 國 倫 敦 看 林 布

合展出,僅跟少數朋友展玩過,

蘭自畫像展後的創作。在林布蘭

後又致贈友人,剩餘十件,在立

「有時候覺得,風景其實是一種

在接受天下雜誌的訪問時蔣勳談

長 達4 0年 的 歲 月 裡 , 畫 了 約 2 0 0

春後跟大家分享,私藏展就更有

心事。走遍天涯海角,我為什麼

到,「繪畫是種表達方式,有時

張 自 畫 像 , 從 第 一 張 23 歲 , 到 最

個人私密的意義了。

總是記得島嶼東岸那樣的海和那

候我們把藝術的意義,限定在美

後 一 張 63 歲 去 世 前 的 樣 貌 。 他 的

樣 的 山 。 」 美 學 大 師 蔣 勳 曾 在

術館內,其實它可能在生活的各

作 品 中 , 有 23 歲 的 意 氣 風 發 , 也

2016 年 於 台 東 美 術 館 舉 辦 展 覽

處都有意義。當畫作能安慰人、

有 破 產 潦 倒 、 布 滿 皺 紋 時 刻 。

跡、留在身邊不忍割捨的私藏,

時留下這樣的文字。駐村池上的

帶來溫暖的回憶,就是偉大的藝

看 完 畫 展 , 蔣 勳 一 個 人 回 到 旅

在池上穀倉藝術館與觀眾分享。

期間,蔣勳總時時刻刻感嘆著天

術。」只用原子筆慢慢塗抹勾勒

館 , 對 著 鏡 子 看 著 自 己 , 畫 了

展覽中,可以看見他年少時期藝

地間瞬變的美。他寫道:「我記

出的西方當代哲人素描,回過頭

一 張 自 畫 像 , 以 寥 寥 數 筆 描 繪

術 的 啟 蒙 、 青 年 時 對 哲 學 的 追

憶著色彩裡的繽紛絢爛,記憶著

看也是陪伴自己走過孤單的年少

出自己當下情緒。

尋,成年後創作是天邊風光的凝

一片一片繁華瞬間轉換的變滅,

歲月。

本 次 展 覽 蔣 勳 帶 著 見 證 生 活 軌

結 , 或 是 與 朋 友 往 來 的 紀 念 戳 在蔣勳的創作脈絡中,近年來他

領悟著色相與空幻的關係─色相

41

間 總 有 些 特 別 親 近 有 緣 分 的 學

章 , 身 旁 親 友 隨 著 時 光 洪 流 而

成空,空又再生出色相。我好像

蔣 勳 自 身 沒 有 受 過 學 院 派 的 訓

認為藝術的分野不再侷限於媒材

逝,作品成了思念的載體。這些

只想畫一張畫,畫裡重疊著縱谷

練,大部分的作品大抵是自己好

或地域,除了西畫油畫的創作,

作品不僅是蔣勳不同時期回憶的

不同季節的景象,春夏秋冬,空

玩亂畫。在擔任東海大學美術系

他持續試驗東方元素的長卷與冊

片刻,更是他多年來對美學思辨

白的畫布一次一次改換,彷彿想

系 主 任 時 , 很 羨 慕 學 生 , 他 笑

頁創作。長卷前有引首,後有跋

的感悟。

留 住 時 間 和 歲 月 。 」 相 隔 兩 年

稱:「簡直嫉妒他們。」可是選

尾,手卷古代稱作把玩,拿在手

後,蔣勳的作品又回到池上,那

擇讀美術系的學生,當畫畫都變

上一捲一放,右手等於時間的過

個他念念不忘的鄉鎮。

成作業,反而不喜歡了。在校期

去,左手等於時間的未來。而冊

42


雲門風景─劉振祥攝影展 2018.10.01 - 2018.11.10

#邀請展

十月深秋,雲門舞集為了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十週年而重返池上。 位於市街中的池上穀倉藝術館,同時展出劉振祥拍攝雲門歷年精選 舞作照片,觀者享受戶外演出一眼瞬間的震撼,也能在館內細細品 嘗靜態視覺,互為各類感官記憶的延伸參照。

43

44


劉振祥,《流浪者之歌

舞者/王榮裕》,

1994

劉振祥,《池上登上紐約時報》,

2013

享 有 「 台 灣 的 名 片 」 之 譽 的 林 懷 民 , 在19 73 年 創 辦 雲 門 舞 集 , 四 十 五 年 來深入臺灣城鄉,成為臺灣社會兩三代人摯愛的共同記憶。雲門長年海 外巡演,以獨特的創意,精湛的舞技,獲得世界各地觀眾與舞評家的熱 烈讚賞,紐約時報更是讚嘆:「一個舞團把一個國家呈現給全世界。」 劉 振 祥 1 9 8 7 年 受 邀 幫 忙 拍 攝「 雲 門 1 5 週 年 的 巡 迴 公 演 」, 進 而 開 啟 了 與 雲門三十多年密切合作的緣分。展覽宛若走進時光隧道,細覽雲門一路 走來的舞跡。劉振祥用相機定格了舞蹈的燦爛片刻,也捕捉到許多觀眾 在劇院裡看不到的雲門。台前悠揚起舞的自信與專注,台下十年磨一劍 的汗水淚水、從逆境意外中重生,每幀作品宛若切片標本,使觀者由片 段感受雲門這棵蔥鬱巨樹。

45

46


我從山中來—林銓居個展 2018.07.07 - 2018.09.25

#駐村藝術家個展

林銓居,《大海》,尺寸不一, 彩 墨 炭 筆 紙 本 ,2 0 1 7

47

2018

48


我從山中來,煉藝雲深處

文 ∣ 張 禮 豪(策 展 人) 從 萬 里 一 介 農 家 子 弟 的 身 分 出 發,投身致力於文學與藝術創作 之中,林銓居總期許自己亦能夠 一如沃土般,隨著四時節氣的變 化,順勢生長出豐碩而多樣的稻 穀蔬果來;也因此縱然遊走於水 墨、繪畫、錄像與裝置等不同創 作媒材與形式,其創作始終圍繞 在內在精神質地之養成與自然造 化之間的緊密連結與關懷,進而 展現出與時下一味追求速成淺薄 全然背道而馳,靜緩且迷人的生 (左)藝 術 家 林 銓 居 ,(右)策 展 人 張 禮 豪

命情調。 從萬里來到池上,正是林銓居又 一次貼近土地的具體實踐。在獲 得 「 台 灣 好 基 金 會 」 之 邀 而 於

此次「我從山中來」一展除了駐

2 016 年 夏 來 到 池 上 駐 村 長 達 六

村期間所做,亦集結了林銓居或

週的時間內,林銓居取景寫生的

從其自身情感記憶出發,或走訪

足跡遍及鄰近的海岸山脈、南橫

各地青山大海之經歷而得的多件

山區與龍泉瀑布等地,完成了超

不同類型作品,試圖勾勒出人們

過廿件的紙上與油畫作品。對他

在當代社會所面臨的種種處境,

而言:「在地創作使藝術家有機

非僅與展出空間形成最為貼切的

會可以解放既有的格律,把習氣

呼應,也提供觀者另一種認識土

與功夫暫時忘掉,試著全然接納

地、親近自然的可能。而可以想

擺在眼前、目不暇給、筆墨無法

見的是,從山中而來的林銓居未

形容的豐富的大自然訊息。」因

來仍將走訪一座又一座知名或不

此,從鬱鬱蔥蔥的山林到飄渺虛

知名的山林,繼續於雲深之處採

無的雲嵐,乃至於隨風翻湧的稻

藥煉藝。

浪,俱皆轉化為他取之不竭、用 《仰望舞樂山》, 8 3 x 3 0 c m, 炭 筆 彩 墨 紙 本 ,2 0 1 6

49

之不盡的創作養分。 林 銓 居 , 《 父 親 》 ,3 0 0 X 4 0 0 c m, 稻 草 、 竹 子 , 2 0 1 9 / 稻 草 師 傅:魏 期 富

50


開幕展

駐村藝術家聯展

2017.12.10 - 2018.06.30

#駐村藝術家聯展

2 0 1 7年 歲 末 , 改 建 穀 倉 的 陳 冠

此外藝術家們也帶著自己過往的

華老師帶著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

作品,與來往遊人分享。詩人畫

學系學生,共同策劃老穀倉的開

家 席 慕 蓉 198 6 年 創 作 的 《 霧

幕展。

荷》,讓人想起不遠處大坡池中 的夏至時分朵朵靜謐、或是盛開

入口長廊以池上中山路街景為長

或是含苞的荷花。旅美金工藝術

軸線,向池上居民蒐集近六十年

家董承濂將金屬與磁浮懸原理結

來的照片堆疊成各年份代表,長

合成《美的誕辰》自成天地,在

廊盡頭則是以池上居民的臉孔迎

藝術館的小角落運轉著。

接每位到訪的遊客及居民。 垂掛在小展廳上方多彩斑斕的裝 置藝術,是學生們從新武呂溪撿 拾的樹枝,繪製成各色繽紛的圖 騰,象徵池上客家、閩南、原 民、戰後移民、新移民等多元族 群融合,也是他們送給池上的禮 物。另外展廳內也投影播放池上

「池上的穀倉,大家的藝術館」 由穀倉華麗轉身的藝術館,開幕 展結合居民及藝術家好友們,共 同為這棟坐落在東部鄉鎮的藝術 館喝采。在純樸開闊的土地汲取 養分,用藝術回饋大地,讓美好 事物在兩山之間的縱谷綿延。

老照片、中山路店家訪談及穀倉 改建成藝術館的點點滴滴,使來 客更能跨越時空地認識池上的古 今往昔。 大 展 廳 中 則 展 出 2 0 14 年 至 2 0 17年 「池上藝術村」所暫居的駐村藝 術家作品。藝術家們透過各自的 視角,傳達他們在池上被喚起的 靈 魂 。 美 學 大 師 蔣 勳 《 縱 谷 之 秋》、《金色大地》,總有許多 人在畫前靜靜凝望。出生於池上 的藝術家池上鳳珠《土地公廟》 重回故鄉的懷抱,畫出印證童年 記憶的路邊小廟。水墨藝術家林 銓 居 延 續 與 土 地 親 近 的 創 作 習 慣,進入東岸山林完成《龍泉瀑 布》。東海岸藝術家葉海地《天 堂路上的惑星》畫出颱風天前池 上的火燒雲。在復興商工擔任教 職的連明仁《土地的呼吸》用擅 長的水彩記錄駐村感受。青年藝 術家簡翊洪把夜晚伴讀的壁虎, 創作成小品之作《壁虎伴讀》。 51

52


藝術家

駐村藝術家─從生活中感受池上

| 駐村藝術家─從生活中感受池上 | 藝術家工作坊─以實作進入藝術之門 | 駐校藝術家─住進校園 串聯共好

藝術的真正價值是文化創造力及對生活帶來的啟發。 台灣好基金會透過邀請藝術家到池上生活,沉潛、靜思,感受池上 的土地與人文,進而引發其創作,也讓藝術自然而然融入池上居民 的生活。池上藝術村的駐村空間坐落於池上不同的村落中,讓駐村 藝術家沉浸於池上的文化氛圍,將池上的生活融入藝術創作。 目 前 駐 村 藝 術 家 以 視 覺 藝 術 為 主 ,自 2 0 1 5 年 至 今 , 邀 請 了 油 畫 、 水 墨、水彩、膠彩等創作者前來駐村,包括蔣勳、林銓居、連明仁、 葉海地、鍾舜文、簡翊洪、鹿向夷、池上鳳珠、陳俊華、張蒼松、 牛俊強、吳耿禎等十八位藝術家。他們在池上駐村創作,也走進社 區、部落、農田,與在地密切交流,並提供講座或工作坊讓在地民

53

在池上

眾參與。以下幾篇為邀請藝術家們分享在池上駐村的心情。

54


駐村藝術家─從生活中感受池上

鹿向夷

連明仁

蔣勳

吳曉菁 葉海地

葉仁焜 馬克尼爾森

鍾舜文

吳耿禎

蔡鎮澤

范思琪

陳俊華

牛俊強

張蒼松

林銓居

簡翊洪

池上鳳珠 潘韋如 劉文瑄 55

林希羽

齊小育 余沛宜 56


駐村藝術家─從生活中感受池上

文|吳耿禎 在留有咒雨聲的房間音箱隔窗聽稻苗共振 迷惑是金黃的海濤 踱棋的水鳥 人的形跡 水蒸 相識的時候我忘光了所有的曾經前世如幻如沫 也不期然印證字行間的命測

星子

宮相

宇宙間的航行眠夢 尋找軌跡的鏤 刻空間的空 飛行時刻

扭開頻道

是果實的核與核

狀見瞳底

裸身的器與器

過敏性的生活守則裡 無肌理

無淨重

無效勃起

相擁不語

目盲於色

無聽覺性的

潛鯨

必要之上 不遠處的大坡池蕩漾一池鱸鰻鯽鱔撞擊海岸山脈的斷層凹部 燦破陽光的車廂玻璃

往南方

冷而無機 聲音凍結成塊

/ 吳耿禎

面目潛行著面目 不斷往後拋擲的聲景 肉葉

足枝

臀山

減去髮與髮之間的間隙 背著海迷惑

一大片森林及其根部

吞吐之嵐 萬物抵消引力

漱了口

又開始一個早晨 乘著某一光洞 深掘黑黯的巢

57

58


駐村藝術家─從生活中感受池上

/ 牛俊強 場景

攝影˙文|牛俊強 山

都有棵樹在那,也可以繞著田埂

場景: 鐵皮、檳榔樹、狗。

觀察這些樹的姿態。山水畫中的 樹,為人的代表,在池上駐村的

早上面向中央山脈出門,傍晚回

盼 。 水 和 天 為 時 間 , 為 流 動 之

鐵皮通常是生鏽的,那個黑色、

家 朝 著 海 岸 山 脈 走 。 在 池 上 的

物,而樹、鳥、人,在時間與空

綠色或灰色因著日照水氣和材質

己喜歡的樹,看它們在不同光線

人,每日在這兩個山脈之間生活

間這兩個向度中,以自己的速率

的 變 化 , 鏽 成 不 同 的 層 次 的 色

下的樣子。而每個土地公廟旁,

著。山是手臂,中間的土地是被

存在著。

譜,於是也就無法辨認這些材料

一定會有一棵樹遮蔭著。

土地是肉與肉之間、濕潤柔軟之

六月底為第一期稻作收割,收割

築雙年展的台灣館,應該來使用

狗有各種毛色型態,但黑色的台

處。有起伏跳動,適合被承受、

剩下的稻稈被集中起來燃燒,作

這一些鐵皮當作材料才是,它們

灣土狗最多。離開城市的狗,就

釋放、安置自己。

為下一次耕作的肥料。灰白的煙

便宜、易於組裝,一個臨時性的

不 是 寵 物 了 , 牠 們 可 能 會 吠 會

這段時間,我常去看看一兩棵自

原本的顏色了。我想著威尼斯建

擁抱、環繞的胸口;山是雙腿,

霧從田埂中間升起,中央山脈後

材料,不小心等著等著,又長成

咬,也可能恣意地躺在路旁,享

在 山 前 面 , 所 有 一 切 都 是 變 動

方的陽光,照在白煙上,化成一

另一種樣子。

受陽光而忽略你的經過。

的:人、飛禽、作物、樹、雲、

圈金色光暈,跟著肉眼不可見的

天色,山的不動,對映出無常與

風,消散在光和山的陰影之中。

物 , 是 空 間 , 不 動 與 穩 定 的 力

夜晚山就隱沒了,如同隱沒的神

量,用以表示作畫者的心中的志

而我們就在神裡面休息。

向 、 理 想 , 或 對 身 體 不 老 的 期

檳榔樹總讓我想起南部老家,當 再 往 南 公 路 上 看 見 檳 榔 樹 變 多

永恆。在山水畫中,山為恆常之

59

台 灣 的 農 村 ,有 幾 個 必 備 的 物 件

時,就知道快回家了。池上的檳 榔樹座落田埂之間,還有其他一 些不知名的樹,每個田埂交叉口 60


土地 農業是最古老的文明。在池上的

或 許 現 代 的 我 們 , 把 「 性 」 和

這段時間,我看著稻米的收割、

「自然」兩者分離,過度以道德

休耕,再插新秧,想著處身在當

或窺視的角度在看待前者,產生

代的我們,在這樣的文明裡,會

出不平衡的焦慮需索或匱乏。踏

體驗到什麼?

在剛孕育完的土地上,你會發現 你 本 身 也 是 自 然 的 循 環 , 被 乘

用腳去踩踩休耕時稻田的泥土,

載、被接受、釋放那些身體缺乏

海岸山脈的火山泥,厚實柔軟,

或滿載渴望擁抱與觸摸的慾望。

像是結實的肌肉,從內裡到外部 充滿力量。

除 此 之 外 , 農 業 也 教 會 我 們 等 待。我想像當我們最早的先祖,

時間

印度脈輪中的海底輪位於人體的

開始種下第一顆種子,他心裡面

骨盆底部,是一切能量的根柢。

在想著什麼?或許他不知道什麼

傍晚,村落這端和那端,少女的

失 在 稻 海 之 中 。 土 地 公 廟 旁 的

它掌管了性關於生命力、生殖能

祈禱此起彼落響著,山腳下有燒

樹,蟬鳴的囂張。垃圾車的音樂

會發生,但那個同時,他知道時

力,它是根植大地的能量。當這

稻梗的煙。紫紅色的天空下,一

聲越來越近。

間不在只是白天黑夜,也包含了

個脈輪卡住時,我們會產生不安

太陽的角度、星辰的變化和四季

全感、自我懷疑和恐懼的心理狀

景色的更替。他觀察、等待,是

個穿著粉紅上衣老婦背著手,在 田埂之間緩緩走著。綠的、沈甸

半分鐘後,老婦站了起來,拉了

態。我想很多的都市人都有海底

甸的未收割的稻,一大片一大片

拉褲頭,轉過身又繼續往田埂另

一個最起初的信仰,他升起對自

輪能量卡住的問題。

鋪到黑沉的中央山脈下,日傍晚

一端緩步前進。遠方的狗聲繼續

然的敬意與感謝。

無風,山上的雲也飄的緩慢。

隨著垃圾車靠近持續著。

黑暗 她走著走著,停了下來,掀了掀 衣襬,面朝著山,蹲了下去,消

我喜歡鄉村的夜。因為那是全然

地景在月光下投出來的影子,與

的 黑 暗 。 若 晚 上 走 在 池 上 的 田

日光下的影子也有所不同。十點

埂,或大坡池旁的小徑,會有刺

後就只剩下蟲鳴的聲音。在城市

激害怕(因為很黑,那是非夜行

裡我們眼睛甚至其他五感已經忘

動物的本能)和興奮交雜在一起

記黑暗是什麼了,黑暗是神奧祕

的感受。走著走著也就安靜了,

的 那 一 面 , 我 們 可 以 在 那 裡 休

因 為 會 發 現 黑 暗 其 實 有 好 多 層

息。忘記在黑暗裡的身體感覺,

次,黑暗裡的風景有深藍色、灰

我們就會離神秘越遠。

色、會反光的及不會反光的,而 61

62


駐村藝術家─從生活中感受池上

聊稻米種植的每一個當下。無論

莫怪這裡的毛孩子,即便只是日

原本來自何處,站在山谷間這塊

夢 , 都 睡 得 香 甜 。 秋 天 來 臨 之

盛產稻米的土地上,那種人對於

前 , 我 與 外 子 結 束 了 駐 村 的 生

自身土地的認同與耕作的執著,

活,回到故鄉美濃。每每看著美

不論池上還是美濃,我想,是一

濃的稻田開始收割,就想起那年

樣的。

夏日在池上終日看著的田,風中 的金黃色稻浪一定很美吧!小店

當望著一整片無邊際的稻田,聽

的 朋 友 、 鄰 居 阿 姨、 叔 叔、 農 夫

風 吹 過 稻 禾 的 聲 音 , 心 可 以 很

大 哥 們 ,大 家 都 好 嗎 ?

靜,像是什麼煩惱都可以忘卻,

/ 鍾舜文 文|鍾舜文 來 到 池 上 駐 村 ,是 2 0 17 年 夏 天 。

在 池 上 的 日 子 , 每 一 天 都 是 巧

這裡,視線可以穿透,越過大片

遇。遇見了許多像人一般,站在

的田地直達山腳。田裡種植著稻

田中央的樹、遇見了愜意自在的

米與蔬果,聽得見自己的母語客

毛孩子、遇見了和善開朗的人,

家話,即便腔調有些許不同,這

再由人串起另一個巧遇。

樣的風景與感受,跟中央山脈另 一側的家鄉美濃有些神似。

這裡的人溫暖而熱情,就是初次 見面、吃一頓朝食的時間,都有

63

印象深刻,也最喜愛的,是與一

著彷彿認識許久的溫度感,好似

同駐村的外子在清晨天未光的時

家 人 。 記 得 夏 日 灼 人 的 金 色 陽

候,騎著腳踏車前往天堂路近水

光、終日吹拂的風、午後白龍般

圳的秘密基地,與咖啡師友人一

的 雲 , 記 得 水 圳 裡 緩 緩 流 動 的

起享用著簡單早餐,一邊品著手

水、青柳柳的稻浪,記得外子在

沖咖啡,一邊期待著日出時分的

清晨的稻浪中拉提琴的聲音,也

金色光芒與冉冉上升的雲霧。

記得無數個在田唇跟農夫大哥們

鍾 舜 文 , 《 惦 惦 的 下 晝 》 ,4 5 . 2 × 4 8 . 5 c m, 紙 本 膠 彩 ,2 0 1 7

64


駐村藝術家─從生活中感受池上

文|林銓居 2 0 1 6 年 4 月 6 日 至 5 月 1 8 日, 我 在 池

泡溫泉,眺望大水災之後堆滿石

上駐村六個星期。我住的房子是

礫的溪谷,我在那裡畫了幾張像

萬安村龍仔尾的一間農舍,這裡

是由抽象而自由的音符組成的水

房舍獨立,四周稻田圍繞,院子

墨 速 寫 , 空 靈 、 鬆 透 , 舉 重 若

裡扶桑花鮮紅翠綠、龍眼樹結實

輕,彷彿不是出自我手。

累累,走出屋簷來到曬穀場,東 邊是迤邐的海岸山脈,西望是巍 峨壯美的中央山脈,朝南已經沒 有 別 的 房 子 了 , 放 眼 看 去 是 平 疇 綠 野 , 富 饒 的 縱 谷 、 田 園 與 丘陵。 我在村子裡寫生作畫。我畫大坡 池,畫大埔山和崙天山瀰滿在山 坳 裡 的 春 雲 。 有 一 天 天 剛 暗 下 來,氣候劇變,冷風從北方不斷 地刮下來,在微弱的天光裡我穿 上外套,來到戶外凝望著海岸山 脈,看烏雲籠罩它、追逐它、釋

駐村期間我吃得特別好。碾米廠 送來的紫米和當季的桂竹筍,書 店女主人送來的陳年蘿蔔乾煮放 山雞湯,豆腐店送來切剩的邊角 料做成的涼拌菜,不知名的鄰居 送來掛在門把上的韮菜、菠菜、 青蔥和生菜。大地豐饒,山水俱 好 , 人 情 溫 厚 , 我 讀 書 看 景 作 畫,在這裡渡過了生命中最輕安 而充實的時日。 林 銓 居 2 01 9 年 9月3日 寫 於 義 大 利 Vig olo Vattaro 山 村 旅 次

放它,在黑暗中,我彷彿完整地 看了一張黃賓虹最精彩、最目不

/ 林銓居

暇接的山水畫。隔天我畫了一張 海岸山脈的小畫,炭筆與墨色交 融,甚是自得。其他時間,我開 車到郊區去作畫。龍泉部落有直 落數百尺的瀑布美景,幾公里外 就能看到它。一個阿美族和另一 個布農族的男孩給我指路,我來 到溪水源頭游泳,在一個火龍果 園的蔭影下慢慢地畫了龍泉瀑布 和它背後那冰斗遺跡似的山嶺。 我在初來部落畫舞樂山和它背後 不知名的高山尖山群山。我去了 碧山溫泉,在闃靜無人的懸崖上

65

66


駐村藝術家─從生活中感受池上

簡翊洪,《壁虎伴讀》, 2 1 x 2 1 c m, 紙 本 、 鉛 筆 設 色 ,2 0 1 7

文|簡翊洪 十月初的池上,天氣還很炎熱,

從綠油一片變得金黃。那時有個

我戴著草帽沿著大波池邊散步,

朋友住在鹿野的鸞山部落,我便

看著池裡的蓮花盎然著實還感受

常 從 197 縣 道 一 路 騎 過 去 拜 訪 ,

不到秋季的味道。風吹的池水婆

山 裏 的 公 路 風 景 與 省 道 截 然 不

娑,田間、水面、山脈連空氣、

同,從山間往下看,還能看到農

雲朵貌似都還綠油油的一片。但

人沿著山谷乾枯溪水種植的田園

不過幾天就因卡努颱風與東北季

風景。

風的共伴效應引來雨期而被困在

/ 簡翊洪

龍 仔 尾 的 老 宅 數 日 。 好 在 買 的

這些在池上看過的風景與居住在

書 , 寄 出 的 畫 具 、 行 李 都 收 到

老屋的生靈都帶給我了許多生命

了,我著看書,偶爾畫圖,同時

上的啟發。我以往創作上大多只

也研究著因大水而被迫搬遷的螞

關注著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

蟻們移動入室的方向。看著牠們

但在這次的駐村裡,我開始思索

鍥而不捨的搬入屋內,本來還很

著自己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我與

抵抗的我,突然領悟到在災難、

其他生靈們會有著什麼樣的本質

自 然 面 前 我 們 都 一 樣 脆 弱 。 夜

連結,它們如成為我創作的一部

裡,我在檯燈下寫字、畫圖,壁

分又會是什麼?我對生命的理解

虎在牆壁上爬動,一照光他們就

還 沒 參 透 , 創 作 也 是 , 自 然 更

窸窸窣窣的快速隱沒入黑暗,我

是。而這次的駐村絕對是一次打

可以感覺到牠們總待在牆角陪著

開這些開關的契機,我想是的。

我度過鄉間的一夜一夜。幾日, 暴雨過去了,池上的顏色也轉瞬 67

翊 洪 2 017 年 於 台 東 池 上 龍 仔 尾 68


駐村藝術家─從生活中感受池上

文|劉文瑄 親愛的池上: 很抱歉好幾個月沒有消息,自從

度短暫的交往。即便你從未寫過

四月底離開之後,我就一路狂奔

信給我,我們總是倚靠著沒有邊

般的準備著個展。縱使展覽已結

際的通風口,耳朵望著嘴巴或是

束了一段時間,此刻身在京都卻

嘴巴盼著耳朵,在整個四月裡喋

纏綿病榻的我,不知何故的在內

喋不休。

心中對你念念難忘。還記得那天 我獨自在大坡池裡划著小船,正

假 如 命 中 註 定 我 們 來 日 能 夠 相

午的陽光刺眼到無法看清池子裡

逢,我希望在你對我的記憶消失

倒影著你的面孔。虛幻的你總是

之前,手寫一封信寄給你。就像

變 化 多 端 捉 摸 不 定 , 但 即 便 如

一位出軌的主婦般向你告白,你

此,你還是以你充滿包容力的寂

是 我 今 年 最 奢 侈 也 最 難 忘 的

靜歡迎了我,也撫平著我當時內

依靠。

心的痛苦與孤獨。我也還記得那 晚 , 我 偷 跑 到 龍 仔 尾 後 面 的 田 梗,滿天的星星蔓延在沒有切確 組織的黑暗裡。即便手裡拿著星 圖,我卻也整晚找不到對應的方 向,即便如此,你仍然用白天僅 存的餘溫覆蓋了我,也接納著我

/ 劉文瑄 69

的 任 性 與 莫 名 的 恐 懼 。 如 今 想 來,這像是一段過度深刻卻又過 70


駐村藝術家─從生活中感受池上

池上鳳珠, (左)《 樂 淘 淘 的 稻 穗 》 、 (中) 《 月 光 下 . 光 合 作 用 》 、 (右) 《 金 色 稻 浪 》 作 品 局 部 ,2 0 0 x 6 0 c m, 油 彩 、 畫 布 ,2 0 1 8

文|池上鳳珠 自 2010 年 起, 每 年 春 天 受 邀 在 法

在清晨、黃昏騎著單車,背著畫

國 巴 黎 大 皇 宮「 首 都 藝 術 」展 出 , 2 017 春 天 在 巴 黎 意 外 接 獲 簡 博 襄

具真切地感受當下,看著天空彩

先 生 通 知 ,盼 2 0 18 年 安 排 時 間 回

風迎面而來夾雜著泥土香,正午

池上鄉駐村;曾到過西非洲貝寧

時分短暫微風舞弄楊花授粉,夏

駐村創作,都還沒回自己家鄉來

日金黃稻穗在燠熱風中輕輕搖擺

的 緊 張 與 雀 躍 。 和 A-S U N 帶 著 喜

著飽滿身驅形成稻浪,大型割稻

悅的心情與滿車的創作材料自台

機在田間穿梭好像彩筆留下新的

北開車回到池上已是晚上八時,

筆觸,為大地換上新色彩,白鷺

奇妙的是我不是開車回家,也不

鷥與八哥點綴其中…。

雲翻滾,海岸山脈雲瀑傾瀉,清

是打電話給我爸爸,而是聯絡簡

/ 池上鳳珠

先 生 , 前 往 龍 仔 尾 畫 室 。 15 歲

走訪世界各地還是家鄉的水甜、

便離鄉到台北學藝、求學,在此

稻米香,土地親,真摯、樸實的

之前池上的一切是如此的理所當

情感最觸動遊子的心,感謝台灣

然,而且習以為常;此次回家創

好基金會給予機會,讓我的創作

作 才 近 距 離 湊 上 鼻 子 觀 察 , 稻

足 跡 留 在 池 上 的 田 埂 、 鄉 間 小

田、農夫、氣候,天˙地˙人相

路上。

互間的互動如何譜出和諧生命共 同體。住在龍仔尾畫室期間完成 了 29 幅 大 小 不 一 畫 作 , 如 同 池 上 大地錯落有致的稻田;我時常在

71

72


駐村藝術家─從生活中感受池上

文|鹿向夷 感謝台灣好基金會開創如此友善

二週某日夜晚村長提著木棍與手

藝術創作者的駐村制度:不走政

電筒,到龍仔尾幫忙將爬進屋內

府補助政策路線、採用推薦制而

的蛇趕跑,因為顧著尖叫沒有來

非申請制、一次只邀請一位駐村

得及向村長致謝。後來,也很感

藝術家、足夠的生活條件、賦予

謝 各 方 提 供 面 對 不 同 蛇 類 的 經

藝術家尊嚴的空間、信任藝術家

驗、反應、以及處理方式,再次

的創作模式、重視藝術家特質與

遇到的話應該可以鎮定以對。

地方的關係…,讓膠彩創作者能 夠有適合的駐村機會,為一向冗

池 上 的 田 邊 , 滿 布 著 大 花 咸 豐

長並注重歷史儀式的媒材創作,

草,是此次記錄的題材之一;大

作充分的解說與表達。

花咸豐草對台灣土地在生態學的 概念,是沒有天敵的外來種,它

四月的池上經歷各種不同極端的

滿坑滿谷地長,長久地鑲嵌在百

氣候,極大風、溼冷、艷陽、濃

年來的稻田邊,產生像是鄉愁意

霧、或春光和煦,或春日遲遲,

義的錯覺。外來者、外來種,與

經歷清明與穀雨兩個節氣,與其

當地的關係是什麼呢?也是這段

節氣伴生的動物及植物。街上的

時間從駐村空間行為,同時發展

店家熱心地幫我想著哪裡有非綠

的思考。謝謝各方對我思考的實

色的植物或花朵,費心地幫我指 路。事實上整個 月的田間生活, 也讓我愛上天光下變幻莫測的綠 色 稻 秧 。 植 物 與 風 景 , 包 容 著

/ 鹿向夷

踐反饋了美好具體的建議,分享 給我更深的情感與故事。謝謝徐 璐 姐 讚 美 我 是 池 上 需 要 的 藝 術 家,我想大家共同朝向、繼續做 的,絕對不只我的如此。藝術學

「地方」的榮華和倫理遞嬗的凝

院的學生或創作者,對於藝術駐

視,也擁有文學式的提煉意義,

村的資歷、創作與地方的累積,

是我的創作一貫以此再現地方踏

也 將 因 為 基 金 會 駐 村 制 度 的 開

查經驗的主要原因。

創,有更多層次的合作。制度提 供的駐村條件,足以邀請三十至

鹿向夷 ,《薄暮》 ,46 .5×39 cm, 水 干顏料、礦 物岩料,2019

夢妮髮廊的老闆跟我說,他是第

四十歲以上思想、資源與地方意

一次踏進藝術館聽藝術家演講,

志成熟的藝術創作者,若是真要

當天他跟太太到花蓮找朋友,原

提 供 建 議 , 是 希 望 能 讓 藝 術 家

本兩個夫妻很愛看棒球,是為了

(或 池 上 鄉 親 喜 愛 的 藝 術 家), 在

棒球賽去花蓮,結果想起承諾要

池上進駐一個季節、兩個季節或

來聽我晚上七點的演講,就跟太

是一年,彼此有充足的時間,作

太捨棄棒球賽專程趕回池上:「

藝術資源連結或是人文深度的合

還遲到了五分鐘真對不起。」聽

作。亦有助藝術駐村制度與地方

了眼眶熱熱的。也很謝謝駐村第

自主能動性的可能。 春日遲遲,向夷

73

2018/5/3 74


駐村藝術家─從生活中感受池上

這樣遼闊的視覺感受,很不同於

傍晚雨後的兩道彩虹,深刻地烙

我 所 生 長 的 東 勢 家 鄉「鍋 肚 嵙 」,

印在心裡。

它是坐落在一處地形像似圓形大

/ 吳曉菁 文|吳曉菁 池上雜記

我畫下了在房舍內靜默的磁磚,

的客家農庄,天空不似池上那樣

庭院裡豐盛的果實,也畫山、畫

不受阻礙。老家屋後是一座小山

雲、畫稻田,在緩慢的農村生活

丘,種滿了各種果樹;屋腳下有

步調裡,用著毛筆,慢慢地逐一

溪流經過,從前的野溪很清澈,

描繪出他們的輪廓。我細細地生

是個踩溪水、捕捉小魚蝦的遊戲

活著,豔陽高照也好,細雨濛濛

場所,然而,現在已不復可見。

也好,聆聽蟲鳴鳥叫聲,在簷廊

池上純樸氛圍與慢步調的生活形

下觀雨,看山與雲之間的若即若

態,不約而同的與記憶中的家鄉

離 , 品 嚐 這 只 屬 於 池 上 的 明 媚

相契合。

風光。

池上的景物,隨著時序、天候變

在東晉時期,漁人們穿越那片盛

化 著 。 白 天 , 一 朵 朵 盛 開 的 朱

開而美麗的桃花林,進入了陶淵

槿,點綴著門外一片綠意盎然;

明所欲追求的理想世界裡。我乘

晚上,稀稀落落的燈火,讓夜更

著南迴列車,翻山越嶺,穿過一

顯得沉靜穩重。晴天時,藍天白

座一座的山洞,進入縱谷與一片

雲,清新舒坦;雨天時,烏雲片

一片的稻田裡,那寧靜樸實、恬

片 , 朦 朧 隱 晦 。 五 、 六 月 的 稻

淡清幽的池上,是我心中的那一

田,漸漸從綠油油轉換成黃澄澄

畝桃花源。

的金色稻海,農夫們喜迎豐收,

經過大街小巷、熱鬧的伯朗大道

沒有高聳的大廈,沒有耀眼的霓

鳥兒們紛紛飛來共襄盛舉,而我

路口,再沿著穿越稻田的蜿蜒小

虹,沒有城市的喧囂,只有成片

亦經歷一場大自然的饗宴。

徑與幾幢房屋,小路的盡頭便是

的稻田緊緊相連,和零星房舍參

「龍仔尾一號」我所進行駐村生

差散落於稻田之中。房舍門前高

依然記得在池上的日子,種種美

活的檢樸房舍,門前有一廣大的

空景色一望無際、一覽無遺,成

景映入 眼簾。那蔚藍的天空、皓

稻埕,四周果樹圍繞,有蓮霧、

峰連綿的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遙

白的雲朵、綠色的稻田、金色的

芒果、龍眼、芭樂、波羅蜜、木

遙相望,延伸出一處不見盡頭的

稻 穗 、 橙 色 的 黃 昏 、 紫 色 的 晚

瓜 、 桃 子 等 等 , 是 一 些 我 還 認

彼端,讓視野更為寬闊而深遠。

霞、粉色的晨曦、光芒四射的日

得、覺得親切的果樹種類。

75

鍋子的底部,四周環繞著山與樹

出、漆黑夜裡的滿天星星,還有

76


藝術家工作坊/ 以實作進入藝術之門 除 了 駐 村 藝 術 家 外 ,自 2 0 1 4 年 冬 天 開 始 , 台 灣 好 基 金 會 邀 請 不 同 領 域 的藝術家在池上以訪問藝術家的身分做短期停留,舉辦小型的工作坊 和 池 上 的 居 民 分 享 。 範 圍 涵 蓋 版 畫 、 水 彩 、 書 法 、 攝 影 、 編 織 、 木 工、摺紙、盆景、裱褙、篆刻、馬賽克、自然媒材、藝術講座、新媒 體等,在一個閒致的午後,經歷一趟美的體驗與生活美學的實踐。 學員藉由藝術家的說明,按部就班地執行創作步驟,透過實際操練體 驗藝術從無到有,從有到好的創作過程,理解到藝術的各種可能性, 也激發了學員們的創作靈感,讓藝術與日常生活連結。而藝術家也透 過 分 享 創 作 過 程 , 梳 理 自 身 創 作 脈 絡 , 以 作 品 為 媒 介 , 與 學 員 意 念 相通。 在藝術館成立之前,工作坊的範圍遍布池上鄉不同的角落,從學校到 附近閒置店鋪,隨著藝術館的開放,也將民眾慢慢聚攏,由館外進到 館內。池上穀倉藝術館作為美學教育的基地,也漸漸成為一個集結社 區與居民的藝術平台。

77

78


藝術家工作坊─以實作進入藝術之門

塗畫盆景:長於土壤、融於葉脈

劉文瑄

劉文瑄,《盆景》盆景, 植物、塑膠、黃銅、黑鐵、 壓 克 力 顏 料 ,2 0 1 6

她 提 到 , 一 件 有 意 思 的 盆 景 造

生 長 與 人 工 推 砌 的 繪 畫 支 架 卻

型,不但要關乎於植物的枝葉結

能比想像中來的互相共存,並也

構及層次,並同時也要選擇適當

逐漸形成屬於自己的一道景致。

的支架和承載的盆具,以求達到 造型、空間與意境三者之間協調

在藝術家的分享中,了解她的生

平 衡 的 美 感 。 這 個 念 頭 觸 發 了

命經驗及創作背景。在旅美時擔

M ia 結 合 隨 處 可 見 的 盆 栽 及 塗 畫

任古根漢美術館售票員,引發她

(D r a w i n g) , 試 著 去 創 作 出 可

以 1 2 ,0 0 0 張 門 票 作 為 素 材 的 紙 藝

由 多 重 視 角 觀 賞 的 塗 畫 裝 置

創作;從奶奶遺留下的水墨畫作

作品。

中加入幾何元素的再詮釋;以及 從東方盆景藝術延伸加入人為現

79

課 程 中 ,M i a 把 原 先 支 撐 植 物 的

代色彩,處處可以看到藝術家跳

支架轉換成塗畫的物件,塗上各

脫 自 我 , 不 斷 解 構 及 重 組 的 精

式各樣顏色的支架穿插於葉與葉

神 。 學 員 也 重 新 審 視 自 己 的 植

片之間,嘗試在自然姿勢裡尋找

栽,將盆景與色棒、鐵絲共生在

畢 業 於 紐 約 市 大 學 杭 特 學 院 藝 術 研 究 所 的 劉 文 瑄 M i a,2 0 1 9 年 春 天 來

出一種順應的美感。乍看之下,

植物的自然姿態裡,碰撞出一種

到池上。她擅長以觀察生活周遭作為靈感,創作形式涵蓋空間裝置、

這是違反自然原則所造的盆景,

人造與自然之間獨特的美感。

平面、攝影、錄像、植栽等。

但透過時間的流逝,植物的自然

80


藝術家工作坊─以實作進入藝術之門

紙上的線性瑜珈

范思琪

四月最後一個周日午後,藝術家

得。學員作品依編號排列,所組

范思琪透過簡單的原子筆與美術

成的畫面分別是范思琪在池上所

紙 , 與 學 員 分 享 體 驗 創 作 的

觀察到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的輪

過程。

廓線。

范思琪談到自己過往所受過的美

工作坊結束後,范思琪說到其實

術 訓 練 , 是 依 主 題 進 行 內 容 配

很訝異在短短四十分鐘內,學員

置。所以她逆向思考,面對空白

透過相同的創作動作,體會一輪

紙張沒有主題,僅透過重複的動

她的身體和腦袋所經歷的事,也

作和單純的技法去完成畫面。經

接收到她想傳達的事情。也有學

由規律地運筆配合呼吸去延伸線

員在畫圖的過程雖然不理解所畫

條,除了隨手可得的原子筆,也

的內容,但在完成作品後卻不自

利用刮刀、筷子等生活用品,在

覺地聯想到池上的縱谷風景。像

紙上留下身體移動的痕跡。

是一堂團體瑜珈課程,一致的動

在藝術家的引導下,學員拿起紅 黑二色的原子筆,依循所規範的 方法緩慢地用線條組成圖案填滿

作又有著各自的呼吸韻律,靜靜 地 在 紙 上 進 行 一 場 身 心 靈 的 交流。

畫面,活動進行中全員屏氣凝神 地專注作畫,待停筆後大家互相 分 享 創 作 的 圖 案 跟 過 程 中 的 心

「創作對我來說,是個神秘、難以描述的過程。 創作到底是什麼? 我選擇用線條來尋找答案。」

81

82


藝術家工作坊─以實作進入藝術之門

自然,微小,而美好

林希羽 「

讓美感成為生活中最重要的小事。

戶外炙熱的暑氣被玻璃窗阻隔,

帶了紅龍果花來創作,桌上的乾

最後的拓印階段,不同紙張、墨

僅有漫漫光線鋪蓋在桌面上,像

燥 蓮 蓬 則 吸 引 了 許 多 學 員 動 筆

量的多寡都會讓作品呈現不同的

是一份溫暖的禮物。

畫下。

感覺,經歷了最辛苦的雕刻後,

拓印顯得輕鬆許多,學員們看著 工作桌上擺滿了各樣形狀奇特的

學員們時而拿起物件觀察,時而

手中的成品,此時陽光剛好從厚

乾燥植物,有豆莢、蓮蓬、枯樹

低頭動筆畫草圖,進行到雕刻步

重的雲中灑進館內,光折射到桌

枝等,都是駐校藝術家希羽在東

驟時,希羽不斷提醒大家不要割

上形成彩虹。

岸的時光中所蒐羅的珍寶。由林

到手了,她彎下腰指導學員,並

希羽所帶領的「麻膠板版畫工作

笑說在學校都是這樣子跟小朋友

坊」,創作的主題為「自然裡的

溝通。這是一個需要心無旁騖的

熟悉小物」,有的學員甚至自己

工作,學員各個埋頭苦幹,用刻 刀削下一絲一絲的麻膠板屑。

83

84


藝術家工作坊─以實作進入藝術之門

尋找大地的顏色

吳耿禎

雨水沾濕了紙,黏在玻璃上,等待過年。 ---------------------:這是最好的天氣

:下雨天,為什麼

?

----------------------

-----------------------

---------------------

:大家有沒有忘記今天要來剪紙 ?

:老師,我想要剪出一幅畫!

-----------------------

---------------------

一開始,大家開始討論在池上及

好似都抱持著某種期待而來,希

從個人的即興到團體的即興,是

東部的顏色,從簡短的幾個字的

望有個具象的成果可以帶回家好

困難的。何況一群尚未熟悉甚至

黃、綠、白,延伸出慢慢綿長的

過年。在剪紙之前,我們做了許

從未相識的人。一人的期待變成

細 膩「 詩 」語 。

多打開感官的創作,大家對於剪

團體的共創,可以沒有共識卻一

紙的想像也不再只 停留在原本的

起共創完成驚豔的作品。兩組呈

想像。

現的樣態很不一樣,一組大火快

化開想像,在雨中「詩」意的採 集,那是大地的顏色。不是人造

炒,繽紛熱鬧;一組小火慢煮,

加工顏料的色票,是石頭表面沾

兩人再分一張宣紙,可以有不同

滿雨水敲擊沾印的「黑與泥」、

的樣態,規矩地你一半我一半、

後慢慢綿長的細膩「詩」語,化

是冬季蘿蔔葉的「深綠」,是覆

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亦或

為那幅風景畫,黏在玻璃上,等

土 等 待 腐 爛 的 枯 枝 稻 草 的 「 枯

是如同情侶吵架般的綿密分法。

待過年。

黃 」 , 是 等 待 春 日 遲 遲 綻 放 的

一折、二折、三折,一直折到五

「亮粉紅」杜鵑。一張張濕濕爛

折。一刀、兩刀、三刀、四刀、

爛皺皺的紙,攤在草地上,他們

五刀。大家毫無疑問地剪下去,

在尋找大地的色彩。

而成果又是驚為天人。

卻燉出一班回家列車的風景。最

閉上眼睛,用聽覺尋找感受,將 短短的幾十秒用五分鐘、五種顏 色畫成感受。三小時的時光,沒 有太多多餘的遲疑,直覺與感受 讓創作自然發生。 85

86


齊小育說

:

孩子的世界已學會比較,也習慣 被大人否定。當他們說起天馬行 空的想法時,我喜歡告訴孩子: 「你的想法我很喜歡!」

駐校藝術家/ 住 進 校 園

串聯共好

潘韋如說

:

拿 到 一 個 新 的 材 料 可 以 怎 麼 使 用?藝術除了認識運用不同的材 質創作,發展不同的可能性,也 應該有寄託情緒的能力。 台灣好基金會於池上穀倉藝術館籌備期間,同時與池上全鄉三間 國小校長,研討藝術進入校園深耕的長期計劃。鄉鎮學校常因課 堂 時 數 不 足 導 致 的 低 薪 , 讓 藝 術 老 師 無 法 久 留 。2 0 1 8 年 2 月 由 學 校主動提出需求,基金會補足老師的課堂鐘點費及所有材料費, 並邀請年輕藝術家林希羽、齊小育、潘韋如、余沛宜,每學期維

林希羽說

:

持兩位藝術家住進校園,讓學校及基金會的資源攜手串聯,一同 共好。

我想給孩子一個禮物,一起做一 個大作品,希望在過程中一起體 驗試探,突破,技巧與勇氣。大 尺度的創作,像是一種工具,帶 領創作者看到不同的視野。

余沛宜說

:

在孩子的創作過程裡我總是看到 許多驚喜,想法、色彩、形狀、 線條等等,我刺激他們發想,他 們 也 用 作 品 刺 激 我 的 感 受 與 想法。

87

88


駐校藝術家─住進校園

串聯共好

某次秋收稻穗藝術節的籌備會議結束時,福原國小老師熱切地與基金 會同仁提出藝術師資的需求。池上鄉福原國小校長林宜茂說:「現在 的 學 校 藝 術 師 資 都 十 分 缺 乏 , 怎 麼 藉 由 基 金 會 的 資 源 , 跟 藝 術 家 合 作 , 共 同 去 創 造 一 個 想 像 。」 藝 術 家 住 進 校 園 在 2 0 1 8 年 2 月 展 開 。 一 年後,福原國小成立美術專班。不以術科發展為主軸,而是讓學生一 週 多 一 個 下 午 的 美 術 課 程 , 讓 創 作 養 成 一 種 習 慣 , 對 美 的 視 野 更 為 寬廣。 駐校藝術家計畫透過課程、共享、進駐,達到藝術深耕的方式。在住 進校園一學年後,駐校藝術家林希羽說:「我從有點慌張與不解地面 對小孩的各種狀況,到現在已經可以很從容地與他們交流,聊作品、 聊家庭、聊世界。」

課 程 的 規 劃 可 以 事 先 寫 好 教 案 , 但 現 場 的 教 學 會 因 為 每 位 孩 子 的 個 性,有所不同。老師透過多班多人的經驗,到混齡少子的實驗。基金 會整合全鄉國小課程,將藝術師資缺乏的狀況透過師資共享、資金挹 注,留住藝術家,也創造出更多的可能。 福原國小,是一座無圍牆校園。在林校長的發想下,駐校藝術家林希 羽運用藝術深耕課程中《巨人計劃—鵬程萬里》的草稿圖,將孩子們 的創作轉換成可執行的公共裝置。揭牌那天,暖冬的太陽炙熱。孩子 們爭先恐後地說著校名標誌的故事。 文化是時間的投資,美感的探索像是一趟長途旅行。跳脫每堂課都要 有 成 果 的 才 藝 班 模 式 , 駐 校 藝 術 家 運 用 自 身 經 歷 編 寫 教 案 , 透 過 色 彩、材質、比例、結構。帶領學童在沒有框架的學習中打開創造力, 嘗試在完成與未完成的不同階段,親身體驗創作的過程。

89

90


「關於池上的幾種想像」─李香誼 「喧囂又自信的村子」─劉克襄 「池上手札─農民與土地的紀實攝影」─張蒼松

穀倉改建成藝術館,能為農村小鎮帶來什麼?改變並非一年半載就能 立竿見影。回看穀倉的前半生,陪著池上人走過經濟奇蹟,一車車的 稻米,載出家鄉,蛻變富饒米鄉。池上出生,大學畢業後在德國待了 十 年 的 作 家 李 香 誼 , 受 台 灣 好 基 金 會 之 邀 , 在 她 出 版 二 本 池 上 的 書 後,再次將池上的各種「無名英雄」孵育成文字故事,以平易近人的 視角與對話,讓我們看見不凡的小鎮生活。生態保育工作者、自然觀 察作家劉克襄,以細膩的觀察、直率爽朗的文字,為這喧囂又自信的 村子,寫下一篇篇的動人文章。攝影家、報導文學工作者張蒼松,在 駐村一年半期間紀錄農民工作,發表近百則池上手札,用影像、文字 梳理池上農業脈絡。台灣好基金會除了引進新的藝術視野,讓藝術館 做為藝術村的大門,也透過「看見池上」計畫,挖掘在地,遇見日常 的風景。

91

92


看 見 池 上 #1

「關於池上的幾種想像」

「在 地 方 故 事 中 發 現 普 世 價 值 ,

李香誼

把 鄉 鎮 的 議 題 放 在 鄉 鎮 內 部 思 考 , 和 放 在 世 界 脈 絡 中 思 考 , 思 維 會 很 不 一 樣 」 李香誼

兩年前,藝術館剛開館,台灣好基金會策劃了「看見池上」系列 講 座 , 香 誼 帶 著 旅 居 德 國 柏 林 的 養 分 , 以 「 關 於 池 上 的 幾 種 想 像」 作為分享講題。台灣好基金會邀請香誼以此題目書寫及出版 《關於池上的幾種想像》一書,台東縣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運 用「蔣勳老師藝文基金」,支持作家田野調查及稿費,基金會員 工簡博襄拍攝影像紀錄,王人頡完成書本的編輯及美編出版。

第一線勞動者─清潔工,是小鎮轉動的重要角色。觀光潮與垃圾 量在池上非海岸與小島的地理型態下,彷彿成了一個隱藏卻棘手 的全民課題。「清潔隊員除了面對一樣惡臭的工作環境外,還接 受了居民垃圾被退件的負面情緒。他們在小編制的人數現況下, 堅守岡位的完成使命。」

「 除 了 市 場 , 掩 埋 場 是 鄉 鎮 的 另 一 顆 心 臟 , 前 者 供 給 , 後 者 清 理。兩顆心不斷跳動,維持這個鄉的日常脈動。只要其中一顆停 止運作,整個鄉的機能就會連帶癱瘓。清潔隊員奔向這個鄉的每 個末梢,垃圾車無法爬上的山徑,體型較小的回收車繼續深入。 他們運走廢棄物,好讓人們繼續消費。沒有清潔隊,整個資本主 義社會就無法運轉。但人群每日走向市集,不會留意另一顆心的 持 續 跳 動 。 人 們 想 到 清 潔 隊 , 只 有 當 他 們 的 垃 圾 沒 被 收 走 的 時 候。」 《關於池上的幾種想像》

93

-

巡路者

/ 李香誼

94


在池上這座風光的小鎮一樣也面臨著多數農村的難解課題─高齡化。 樂齡繪畫班與代間學習是池上面對高齡化鄉鎮的方式,透過老人與幼 童的互動課程,讓長者增添更多歡樂的時光。老年的孤獨是漫長且無 助的,曾經佔池上三分之一人口的榮民伯伯,面對戰爭記憶與遺忘、 老年的孤獨、身體的老化,更是一道無解之題。 面對這些鄉鎮的議題,香誼認為培養公共親密感是重要的,人文關懷 是任何地方都需要的,比起那些硬體建設,如何增加公共親密感的軟 體思維更為重要,這也必須搭配實證的數據與精神。

「 鄉 鎮 衰 頹 的 表 面 原 因 是 人 口 減 少 , 更 深 層 的 原 因 是 鄰 里 有 機 性 流 失。有機性由各式各樣的社會節點支撐,那可能是個吸引在地人聚集 的地點,或一位友善喜歡助人的居民。安全的步行環境是孕育鄰里有 機性的關鍵。居民順道贈送或販賣自種的蔬果,保障行動不便的高齡 者最基本的營養與社交需求。每天照固定路線散步的人,不知不覺成 了社區巡邏隊。

李香誼在台東池上出生長大。 於德國柏林唸碩、博班期間從

以青春為雄厚的資本,就足以承受人生的些許失敗。我們擁有充沛的

事都市與區域發展研究,特別

體力去冒險,勇敢追尋自我是因為深知無論如何都還有退路。長者走

關注移民與社區發展議題。好

過我們的青春,但我們對他們的老年陌生。但人到老依舊追尋自由, 一種有別於青春時期的自由,能自由活動的身體,能去任何地點的恣

關於池上的幾種想像

奇理論與社會現實要如何接軌 而回池上定居,持續探索。文

「這本小書刊載四個池上人物

字工作者,社區工作者。著迷

故事:池上清潔隊員陳羿臣、

意,能自主打理生活不需開口拜託誰。他們努力與毛病連連的身體和

於在街頭巷尾揮汗奮鬥的小人

藝術工作者王金生、池上樂齡

諧共處,試著降伏不安的內在,在不斷承受失去與身體退化的沮喪中

物們,著有《看見池上,看見

繪 畫 班 成 員 黃 玉 蘭 , 與 榮 民

仍持續挺進,這是有別於年輕時的另一種生命闖蕩,無關乎遊歷各處 或不凡的歷練,而是走向自身,走向內在,這和青春一樣,都需要無

時代》、《池上二部曲:最美

張 華 福 。 看 見 他 們 所 看 見 的

好的年代》、《關於池上的幾

池 上 , 藉 此 探 尋 日 常 的 深 層

種想像》。

意義。」

比的勇氣。」 《關於池上的幾種想像》— 老的面容 95

/ 李香誼 96



2 0 1 1 年 1 月 2 2 日, 劉 克 襄 回 到 他 喜 愛 的 池 上 演 講 , 分 享 他 在 池 上 生 活 的點滴。講座聽眾中,有位八十九歲的彭先生,特地來聽克襄老師的 講座。其實早在講座之前,他們曾經共同在池上生活,分享生命的過 程。劉克襄在樂活雜誌刊登「最後的日本兵」的文章描寫過他:「彭 老先生矯健地起身,找零算錢,看不出老邁的歲數。沒多久,我們扯 到 了 早 年 當 日 本 兵 的 歲 月 。他 2 0 歲 時 , 太 平 洋 戰 爭 爆 發 , 被 調 派 去 當 軍 伕 。2 4 歲 戰 爭 結 束 才 返 鄉 。 回 來 後 , 主 要 務 農 。 中 途 也 拉 過 保 險 、 賣 過 雜 貨 。 我 問 他 , 當 年 打 戰 時 , 被 日 本 人 調 到 南 洋 的 哪 裡 ? 結 果 他也說不清楚,彷彿那樣的時代已經遠離,不值得再回憶。但他還會 說流利的日本話。每次有日本人來訪,看到他開口說「扣你急哇」, 都肅然起敬。甘於平凡,樂在生活,他已經無所求。老人有老人的生

99

「 池 上 太 豐 富 了 , 讓 我 對 這 個 農 業 發 達 的 小 鎮 , 留 下 不 少 驚 奇 的 見

活 哲 學 , 這 是 他 現 下 看 待 世 間 的 方 式 。 他 覺 得 生 活 夠 了 , 最 後 的 時

聞。很少地方像它,擁有多樣的生活達人,針對現今的農業和休閒產

光,只想快樂,跟人分享美好的水果。且一早,固定來市場報到。在

業,實踐著自己的生活方式,還摸索出前瞻性的觀察。」

形形色色各種人的接觸中,慢慢度過生命的最後。」

100



土方攪拌粗糠,俗稱的「米土」需靜置兩年後,才能運回秧苗場內做「培養土」。

水 稻 生命 的原點

攝影˙文|張蒼松

堆積成丘嶺一般的土壤,遍歷雨露風霜閃 電及極端氣候的淬煉,才能做為秧苗的培 養土,是稻子生命機轉的起點,造育秧苗 適應環境的能量,我視為「胎教」。育苗

1 3

2 4

1 .秧 苗 場 「 浸 種 」 前 置 作 業 。 2 .不 夠 飽 滿 的 榖 種 及 草 屑 , 經 由 「 水 選 」 篩 除 。 3 .播 種 機 在 育 苗 盤 盛 裝 的 培 養 土 上 「 撒 種 」 。 4 .播 種 機 輸 送 帶 , 由1 0 幾 位 工 人 共 同 維 繫 生 產 線 運作流暢。

場購得底土,再運來粗糠,由怪手攪伴這 兩 種 材 料 的 工 時 需 2 至 3 個 月,旋 即 進 到 長 達 兩 年 的 靜 置 期 , 直 到 土 壤 自 然 發 酵 為止。

開設已三十五年的「新興水稻育苗中心」,歷時一個多月,梭巡

農 婦 在 錦 富 段 「 高 雄1 3 9」 壽 司 米 的 採 種田裡,集中眼力辨識摻雜其中的在 來米稻穗,俐落地一一割除。

103

池 上 農 會 每 年 向 「 台 東 改 良 場 」購 得 2 0 公 斤 的 「 繼 轉 原 種 」, 把 D NA 純 正 的 「 原 原 種」交給池上的四家育苗場。再由新興、 永順、池上及新開園等四所育苗場輪流耕 耘 「 原 種 田 」 , 讓 每 一 所 育 苗 場 分 得80 0 台 斤 榖 種,又 可 以 在 各 自 的 「 採 種 田 」 繁 殖 下 去 。池 上1700 甲 的 秧 苗 , 九 成 都 由 這 個育苗體系所供給。還有一成的榖種,由 四所育苗場深入田野找尋最合適的「採種 田」。

田 間 管 理 優 良 的 七 至 八 個 農 戶 的 2 0 甲 水 田,媒 合 下 一 期 稻 作 的 「 採 種 田 」, 將 培 育 2 5 萬 台 斤 的 榖 種 。「 永 順 預 苗 中 心 」 把 準 備 浸種催芽的穀種,浸泡於寬一米見方深達兩米注入防稻熱病製劑 的水槽,再進行四次換水清洗。六天後吊起整袋浸潤後的種子, 在 培 養 土 上 撒 上 榖 種 催 生 白 色 嫩 芽 , 再 運 往 戶 外 廣 達 32 公 頃 的 「 育 苗 綠 化 中 心 」, 1 0 天 後 長 成 1 2 公 分 的 秧 苗 , 這 才 揭 開 農 忙 期 的 序 幕 。 池 上 四 所 育 苗 場 , 每 年 大 約 產 出 二 、 三 百 萬 盤 秧 苗 , 以滿足池上、關山、富里和玉里一帶數千農戶的需求,共同開展 綿延不絕的水稻生命史! 104


5

7

6

8

5 . 撒 種 3 至 4 天 後, 白 色 嫩 芽一探出頭來就要運到 「育苗綠化場」持續地 細心呵護。 6.工 人 按 時 以 不 織 布 調 節 氣溫。秧苗綠化場廣達 3 2 公 頃,規 畫 成 四 個 區 塊,四所育苗場分別向 鄉公所租借,開設前平 均需各自花費 7 百萬元 的整地費用。 7.白 色 嫩 芽 , 只 需 兩 天 已 抽出綠油油的秧苗;中 景 和 遠 景 的 秧 苗 , 則 為「昨日和今日」運到 的 , 仍 露 出 土 壤 的 顏色。 8 . 育 苗 期,大 約 25 天 開 箱 出 苗 , 農 民 陸 續 運 回 捲 成 「 毛 巾 蛋 糕 狀 」 的預購秧苗,好讓厚實 的 根 系 保 護 每 一 棵 新 生命。

105

106


在池上,互相「串門子」是生活

在地連結與拓展

「藝術走村」是台灣好基金會串

的日常,台灣好基金會透過此種

連池上在地店家與藝術家,呈現

生活的步調,連結社區與店家,

出 多 元 藝 術 文 化 能 量 的 長 期 計

了解每個空間的故事及店家經營

劃 。 透 過 合 作 共 好 與 自 主 的 精

的 文 化 特 色 , 秉 持 著 「 合 作 共

神,以池上穀倉藝術館為平台,

好」與「自主」的精神,與各店

連結周邊藝術資源,慢慢建立池

家、藝術家互相討論,交流發展

上 的 藝 術 網 絡 。在 2 0 17 年 池 上 穀

出不同的可能性,慢慢發展建立

倉藝術館開幕期間,以「藝術地

在地文化的連結與形成池上的藝

圖」的方式,進行第一次串連活

術網絡。「池上穀倉藝術館」作

動。在地藝術家彭明通在自己的

為藝術交流平台,讓來到池上穀

4 .5 公 里 工 作 室, 舉 辦 了 創 作

倉藝術館的遊客,可以透過這個

展,將木雕作品布置在空間中,

平台,更深入認識充滿藝術能量

讓日常的角落轉變為展覽場所;

的池上。

走走池上工作室邀請花蓮、澎湖

二十年前池上即開始推動社區營

友 在 後 院 舉 辦 了 小 市 集 及 工 作

造及農村美學,凝聚地方共識,

坊,彼此互相交流創作,夜晚也

成為今日地方發展的基礎。近年

有 露 天 電 影 院 的 播 放 。I S w e l l 工

來池上在地的藝文空間及特色小

作室邀請了纖維藝術家駐店舉辦

店愈來愈多,帶著對這塊土地的

工作坊;米貝果邀請了自己的陶

等手作藝術家以及池上的店家朋

喜愛,以及對理想生活的嚮往,

藝老師,來自台東加路蘭的阿美

在池上的店家們發展出各自的特

族藝術家哈匿來到池上進行手捏

色 , 在 生 活 中 呈 現 出 藝 術 的

阿美陶工作坊。雖然是第一次卻

氣息。

豐富地呈現池上本身的藝術文化 能量。

小安比樂

| 《藍境散步》池上藝術村駐校藝術家林希羽及大坡國小全校、福原國小二年忠班共同創作

走 走 池 上 於2 0 1 7年 舉 辦 「院子裡的小市集」。

107

108


池上星球|移居池上的藝術家王金生,

賴老師的家 Coffee Stay| 賴家古厝整理後,一個小小的藝廊空間

是「池上老處」的經營者。他運用鄉內

與咖啡廳誕生了因為西班牙國寶藝術大師 Juan Garc a

垃圾場資源,將玻璃空瓶再生成街角的

曾到主人家作畫,為了紀念這位藝術大師而以其繪畫風格去設計的空

裝置藝術,每天與路燈同步點亮。

間,其創作作品留在此空間展出。

R i p o l l 's

2 0 1 8 年 暑 假 , 推 出「 藝 術 走 村 」 計 畫 , 拉 長 活 動 的 時 間 軸 ,

因為藝術讓生活有那麼一點的不一樣,讓藝術成為大家的話

延續開幕的串聯模式,以展覽及工作坊為核心,與池上店家

題與生活,由於這些藝文空間、店家及藝術家逐漸以自己的

一同營造藝術氛圍。透過藝文空間的串聯,包含池上穀倉藝術

力量,發展出各自的特色,如移居的藝術家王金生大哥,自

館 、I s w e l l 、 C o f f e e S t a y 、 4 .5 公 里 咖 啡 等 藝 文 空 間 ; 由 店 家

主發起環境整理與美化,與池上居民共同進行牆面的藝術創

自主邀請藝術家朋友,舉辦藝術展覽及工作坊,讓藝術在盛夏

作,讓池上的街角與整體環境能夠更有美感。

中開展於整個鄉鎮中的不同村落。 文化藝術之鄉正一點一滴地正慢慢形塑,讓日常的平凡,也 成了累積不凡的點滴。 109

110


111

05

04

件 。 20 認 2009 證 標 09 台 章 台灣 問 好 灣 世 好基 。 20 基金 2012 金會 12 秋 會第 第一 秋收 一屆 收稻 屆秋 20 稻穗 秋收 2013 穗音 收音 音樂 13 金 音樂 節 樂 樂會 金城 優 節 會在 城武 人 優 在稻 武樹 20 神 人 稻田 樹聲 13 鼓 神 田上 聲名 , 鼓 秋 上舉 名大 伯 , 收 舉辦 大噪 朗 伯 雲 辦。 噪。 大 朗 門 20 。 。 道 大 舞 14 湧 道 集 湧入 台 《 入二 灣 稻 二千 好 禾 千人 基 20 》 人。 金 16 , 。 會 表 池 , 演 上 展 場 鄉 開 地 文 「 20 移 化 池 往 16 藝 上 天 術 樂 藝 堂 協 賞 術 路 會 基 村 。 成 金 」 20 立 會 計 17 , 於 畫 池 共 大 。 上 同 坡 穀 主 池 倉 辦 畔 20 藝 秋 經 18 術 收 營 秋 館 。 音 開 收 樂 館 十 館 , 週 。 20 台 年 19 灣 , 秋 好 雲 收 基 門 十 金 舞 一 會 集 週 經 重 年 營 返 , 管 池 齊 理 上 豫 。 演 x陳 出 《 建 松 年 煙 演 》 出 。 。

20

20

01

00

00

93

20

20

20

19

" 池上仍然是農業小鎮,但是變多元了 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理事長

"

梁正賢

112


| 駐村藝術家 | 訪問藝術家 | 工作坊 | 講座/活動 | 駐校藝術家

113

114


林 銓 居 於 1990 年 畢 業 於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美 術 系 ,1 9 9 1 年 至 北 京 中 國 藝 術 研 究 院 就 讀 美 術 研 究 所 ,2 0 0 3 年 又 獲 得 美 國 G o d d a r d C o lle ge 跨 領 域 藝 術 碩 士 ( M F A - I n t e r -

d i s c i p l i n a r y A r t s )。

他為農村長大的孩子,出生於台北縣萬里

居 駐村 時間

2016 04

鄉的農村,他的創作總帶有土地的溫度。 創作形式橫跨繪畫、地景、行為、動畫與 寫作。以往作品多以鄉村農田為主,在池 上時經常開車走訪附近進行戶外寫生,而 此次駐村他創作了目前為止個人最大幅的 油畫作品。

19 6 5 年 出 生 於 台 北 市 , 畢 業 於 東 海 大 學美術系西畫組,而後在台灣師範大 學美術學系完成了碩士,目前為復興 商工美術科教師、台灣水彩畫會及台 灣國際水彩畫會會員。 投入教育工作的連明仁,創作時間減 少。來到池上藝術村駐村後,讓他能 夠重拾畫筆,在池上駐村的一個月中, 連明仁住常帶著畫具四處寫生,記錄 眼下的風景。

連 明 仁 駐村 時間

2016 07

116


駐 村 藝 術 家

1 9 8 8 年 出 生 的 簡 翊 洪 來 自 宜 蘭 礁 溪,畢 業 於

葉海地出生於香港,後來移民至加拿大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其創作以水墨

多倫多。高中進入藝術學校主修繪畫與 攝 影 , 大 學 就 讀 於 O nt ario

媒 材 為 主 , 作 品 常 以 全 裸 男 性 人 物 作 為 主

C olle g e

角,投射自身的情感經驗。畫面構圖刻意近

of Art & Design 主修繪畫,留學至

似或挪用傳統中國繪畫,以簡約的水墨勾勒

義大利佛羅倫斯,旅居紐約。 豐富多元的成長歷程,開啟她日後十多 年的旅行生活與創作探索。她的創作也 隨 著 到 不 同 地 方 旅 行 , 受 到 了 各 種 啟 發 。2 0 0 6 年 因 為 導 演 林 靖 傑 的 邀 請 來 到 台灣,開始認識這塊土地,深深被東海 岸的自然風景、植物、海洋、人與文化

和 淡 雅 的 設 色 , 勾 勒 出 看 似 平 淡 如 水 、 卻

鋪陳。 近兩年開始,他的主題轉變成生活經驗的探 索。在池上駐村時,他騎著機車到處尋找靈 感與畫面,不管是夜晚的稻田、田埂中的樹 等。過去多以人物情感為主的他,也在大坡

所吸引,後來決定搬到台東定居。在駐

池第一次嘗試風景畫,以他所擅長的線條去

村 的 一 個 月 期 間 , 海 地 離 開 海 線 的 熱

駐 村 時間

駐村 時間

鬧,開始感受縱谷的另一種生活氛圍,

2017

2017

04

11

也發現屬於池上的美。

是 情 慾 洶 湧 的 情 愛 , 並 轉 化 為 理 性 的 繪 畫

勾勒。他提到,「過去畫山水畫都是平面 的,但在池上可以感受到山水在你的面前, 更具立體感。」

1 9 7 9 出 生,現 兼 任 彰 化 師 範 大 學 美 術 系 助 理教授、藝術創作者。鹿向夷的創作為膠 出生高雄美濃的鍾舜文,為客籍作家鍾

彩,透過來自於自然風土的材料,將生活

理和之孫女。畢業於東海大學藝術學碩

與時間凝固在創作當中。

士,主修膠彩畫。

鍾 舜 文

受到祖父的影響,關注農民與土地,這 樣的情感深植於她的血液中。其作品多 藉由細膩的筆調與精密的形態描寫,也 傳達個人與「生活對象」間的親密感。 在池上駐村的期間,喜歡感受土地與人

駐村時 間

的溫度的她,也在此時間認真地觀察、

2017

感受與紀錄池上的自然風景及人情,並 透過自己獨特的觀點,描述池上的風景。

08 117

2 0 1 8年4月 她 來 到 池 上 , 融 入 在 地 生 活 , 觀察池上的農業與地景,並在生活中找尋 創作的題材,她以兩個主題「食農地景」 與「大地符號」去重新看待這個地方。在 日 常 的 生 活 中 與 在 地 人 對 話 , 不 管 是 稻

鹿 向 夷

田、小麥田的耕作、日常的煮食、碰到蛇 的經驗…等,從生活出發,並透過身體的 勞動去體會池上環境的美與溫暖的人情。

駐村 時間

2018 04

118


駐 村 藝 術 家

本 名 張 鳳 珠 ,1 9 7 5 年 生 於 臺 東 池 上 , 現 工 作 生 活 於 台 灣 。1 9 9 7 年 起 從 事 部 落 研 究 , 行 旅 巴布亞新畿內亞西比克河、印尼伊利安島、 亞馬遜叢林、多明尼加與非洲的原始部落進 行 考 察 與 探 索。2 0 0 5 年 旅 居 巴 黎 , 在 巴 黎 藝 術學院研究創作。 池上鳳珠駐村期間經常揹著畫架到處戶外寫 生,也常常與在地居民交流,包括在地藝術 家、鄰居孩童也跑來工作室她一起畫畫。長 年旅居在外,重新回到自己的家鄉土地,帶 給她很多創作的想法。在創作方式上沒有給 自己任何侷限,因此發展出各種不同的媒

1 9 7 8 年 於 桃 園 大 溪 出 生 ,國 立 嘉 義 大 學

池 上 鳳 珠

材,創作出不同的尺寸作品。創作主題來自

視覺藝術研究所創作組畢業,現為藝術

陳 俊 華

她在池上所感受到,在土地本身的養分、天

駐 村 時間

駐村 時間

候、水份等條件下,與作物交織出各種充滿

2018

2018

生命力的畫面。

05

07

創作者,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學系兼 任講師。 陳俊華的創作以風景為主,創作媒材為 水彩。在邀請前來池上駐村前,他自己 有時候會來到東部寫生,但因為工作與 距離的關係,都不能停留很久的時間。 因此這次把握駐村時間,帶著妻小,開 車以池上為中心,深入各美景深處,進 行水彩寫生,蒐集創作資料。

張 蒼 松 出 生 於 1 9 5 4 年,1 9 8 2 年 進 入 東 京 寫 真 專門學校,並受到丹野章、深瀨昌久、森山 大道等日本攝影名家的指導。長期蹲點在各 社 會 角 落 , 透 過 影 像 與 文 字 為 他 們 發 聲 , 包 括 樂 生 療 養 院 、9 2 1 大 地 震 、 同 志 平 權 等 議題。

張 蒼 松

自 2 0 1 8 年 6 月 開 始 ,他 來 到 池 上 駐 村 , 習 慣 長 期蹲點的他,想要配合池上稻作的整個生長 季節變化,紀錄農作與農民的生活。他常常 穿著一雙雨鞋,騎著一台機車,在池上的田 野中,與當地人聊天。來到東部,依然懷抱 著土地與人的關懷。在池上紀錄了各個角落

駐村 時間

2018 06 119

的故事,包括大坡池的改造、農民的生活、

1 9 9 3 年 出 生 於 台 灣 南 投 ,畢 業 於 國 立 清華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班。專長油 彩繪畫,一直關注於人與環境的生活 模式。 蔡鎮澤來到池上,時間與生活變得緩

慢進行,能花上一整天觀察路旁的變 化,用速寫簡化街道成了許多線條, 即使景物不會有所變動,但光線卻戲 劇性地投射在眼前,如果沒有慢下腳 步便錯過這齣表演了。

駐村 時間

2018 12

鎮 澤

不同族群的生活樣貌…他每天寫下「池上手 札」,描述這塊土地上農民的生活與精神。

120


駐 村 藝 術 家

1983 年 生 於 台 灣 桃 園 , 畢 業 於 國 立 台 北 藝 術 吳 耿 禎 ,1 9 7 9 年 出 生 於 太 平 洋 邊 陲 的 小 島,台灣。家鄉在台灣最古老的都市, 台南。亞熱帶的安平漁港,民間廟宇文 化,以及農田風貌,是吳耿禎的童年印 記。吳耿禎的創作奠基於紙材,關注於

傳統民間與當代的交互可能,實驗出個 人特質的演繹。另一方面,一直以來執

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碩士班,曾於新竹、法 國 、 比 利 時 等 地 駐 村 , 現 創 作 和 居 住 於 新 竹 。 創 作 以 隨 手 可 得 的 媒 材 原 子 筆 和 紙 為 主,在探索創作的過程中,以畫筆節奏凝聚 身體及環境的律動。目前藝術進駐為主要的 創作生涯規劃,到各地駐點分享過往駐村經 驗,也藉由環境的回饋來自我成長。

行許多參與式計畫,是來自於生命與社

范思琪一開始來到池上與原本的生活節奏不

會經驗的提問。

同,在逐漸適應後,自己的覺受變得清晰許

大學時期,主修建築,喜愛詩歌。大學

下那張畫了三分之一的寫生,開始騎著腳踏

畢業那年,獲得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獎

車走繞池上,好好看山。在離開池上的前一

駐村 時間

助 , 前 往 中 國 北 方 高 原 , 探 索 民 間 藝

2019

刻 , 在 外 頭 看 著 夕 陽 , 她 說 , 「 就 在 那 一

術 。 爾 後 , 創 作 型 態 不 拘 , 裝 置 、 錄

刻,我和山景連結,突然知道自己想要畫什

駐村 時間

像、行為、亦時常跨足表演藝術合作。

麼了。原來陽光和山一直都在,溫暖地無私

2019

01

多,但仍有一種隱隱的不安感。後來決定放

地 擁 抱 每 一 個 人 , 只 是 自 己 沒 有 感 受 到 而已。」

台灣視覺藝術家,目前於台北創

Mark Nilsson

作 、 生 活。2 0 0 7 年 於 美 國 舊 金 山 藝術學院畢業後,進入紐約市立 大學杭特學院藝術研究所。創作

(D r a w i n g) 在 日 常 生 活 中 找 尋 其開放性與自由,嘗試透過不同 的手法建構再重構。

04

駐村時間

2019

05

形 式 涵 蓋 空 間 裝 置 、 平 面 、 攝 影、錄像、植栽等,以探索塗畫

駐 村 時間

2019 03

文 瑄

Mark

N ilsson 馬 克˙ 尼 爾 森, 2 010 年 自 美 國 紐 約 州

立 大 學 帕 切 思 分 校 取 得 學 士 學 位 。2 0 1 1 年 獲 紐 約 基 金 會 提 供 補 助 赴 歐 洲 參 與 兩 個 藝 術 駐 村 計 畫 。2 0 1 2 年 回 到 美 國 ,開 始 在 紐 約 現 代 美 術 館 附 近 的 西 5 3 街 上 為 人 畫 肖 像 。自 2 0 14 年 起 , 他 開 始 在 歐 洲 、 亞 洲 各 地 旅 行 作畫,自學中文說、寫,目前居住往返於紐約、台灣。

121

122


駐 村 藝 術 家

吳 曉 菁 成 長 於 台 中 客 家 農 庄 東 勢 ,2 0 1 5 東 海 大 學 美術系所藝術碩士畢業。擅長水墨為創作媒材, 並以自然中的花卉植物、昆蟲與生活中的器皿、 桌巾、簾幔等物件作為創作題材;以緩慢的、細 膩的古典技法描繪出簡靜的心靈空間,進而反思 現代社會的匆促、紛擾與繁忙。 吳曉菁說池上遼闊的視覺感受,很不同於自身所 生長的東勢家鄉「鍋肚嵙」,但池上純樸氛圍與 慢步調的生活形態,不約而同的與記憶中的家鄉 相 契 合 。 駐 村 期 間 她 畫 下 了 在 房 舍 內 靜 默 的 磁 磚 , 庭 院 裡 豐 盛 的 果 實 , 也 畫 山 、 畫 雲 、 畫 稻

吳 曉 菁

於 國 立 台 北 藝 術 大 學 美 術 創 作 碩 士 班 水 墨 組,2008年 畢 業 於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美 術 系 。 曾 於 2 0 0 6、2 0 0 8、2 0 1 0 之 連

田,在緩慢的農村生活步調裡,用著毛筆,慢慢 地逐一描繪出他們的輪廓,品嚐只屬於池上的明

駐 村 時間

媚風光。乘著南迴列車,翻山越嶺,穿過一座一

2019

座的山洞,進入縱谷一片一片的稻田裡,那寧靜 樸實、恬淡清幽的池上,是心中那一畝桃花源。

1 9 8 4 年 出 生 於 桃 園 平 鎮 ,2 0 1 1 年 畢 業

續三屆「台北當代水墨雙年展新秀獎」 獲 獎 。 葉 仁 焜 的 作 品 曾 獲 國 立 台 灣 美

術館典藏。現工作、生活於台北。

葉仁焜以神祕的氣質呈現城市邊緣的風

05 景,在水墨、膠彩、紙本、絹布之中, 並經繁複工序處理媒材,由多種元素、

1 9 8 3 年 出 生 於 台 灣 屏 東 ,2 0 0 5 年 畢 業 於 實 踐 大 學 室 內 空 間 設 計 學 系 ,2 0 0 9 年 畢 業 於 國 立 台 北 藝 術 大 學 科 技 藝 術 研 究

筆觸、質地交織出豐富的畫面,卻充盈

駐村 時間

著喧囂後的寂靜,成功捕捉了城市裡每

2019

一個寂寞的心靈,喚醒一段一段被遺忘 的光景。

10

所, 2 0 1 1 年 於 美 國 洛 杉 磯 A r t C e n t e r 擔 任 駐 村 藝 術 家 。 從 事 當 代 藝 術 創 作 。 目 前工作於台北。

駐村時 間

2019 07

123

牛俊強近期作品多以生命經驗出發,並

過 程 中 , 他 探 討 人 與 人 之 間 微 妙 的 牽

且與參與者共寫敘事歷程。在這樣創作 連、不可見的交會、個人到群體的生命 意識。

124


訪 問 藝 術 家 現 居 巴 黎 的 藝 術 家 魏 禎 宏 ,1 9 6 6 年 生 於 台 灣 嘉 義 市 ,1 9 8 9 年 於 自 東 海 大 學 美 術 系 西 畫 組 畢 業 ,1 9 9 1 年 旅 法 至 今 。 其 創 作 多 以 油 畫 為 主 , 而 人 物 是 他 主 要 描 繪

藝術家曾永玲畢業於美國奧瑞岡大學美

的對象。

術與應用美術研究所,主修珠寶設計與 金 屬 創 作 藝 術 碩 士 ( M . F . A .), 現 職 朝

魏 禎 宏 針 對 池 上 國 中 學 生 進 行 版 畫 的 教

陽科技大學工設系專任助理教授,教學

學 , 老 師 學 生 都 熱 烈 參 與 , 他 發 現 相 較

魏禎宏

於 都 市 , 池 上 孩 子 在 肢 體 上 的 自 由 度 與

活動內容:版畫教學

豐 碩 , 池 上 國 中 也 特 別 為 學 生 辦 了 一 個

之外從事金工教學、金屬工藝創作、複 合媒材產品設計。

想 像 都 特 別 豐 富 。 此 次 版 畫 工 作 坊 成 果

訪問時間:2014/11

版 畫 展 覽 。

現任渡渡藝術工作室(Dodo Bird Art

金工體驗營分為兩個部分,一是金工藝

曾永玲

術工作坊,在過程中帶池上居民學習將 固態的錫熔為液態,並製作模型,再將

活動內容:金工

錫做成放飾品的盤子。第二個是創意摺

訪問時間:2016/04

紙藝術花器設計,以水泥雕塑製作出屬

Studio)

於自己的花器,將創作的樂趣與手感的

創 辦 人 巫 雲 鳳 ,1 9 6 9 前 出 生 於 香 港 ,

溫度與大家分享。

1992 年 畢 業 於 東 海 大 學 美 術 系 , 目 前 除 了藝術創作以外,同時也從事幼兒藝術 教育工作。創作媒材以水墨、紙和線材 為主。創作主題內容來自於個人與週遭 女性同胞真實的生活經驗。

巫雲鳳

稻禾手作工作坊以池上的稻米為主題,

活動內容:稻禾藝術、

帶領學生從觀察稻米,認識稻子的結構

魯漢平畢業於東海大學美術系,又獲得

親子版畫、 編織 訪問時間:2015/07 2016/04

日本國立筑波大學藝術研究所藝術學碩 士。其研究專長為書法、篆刻、水墨、

特徵和稻子的美。另外也就地取材,運

素描。

用稻草、稻殼和棉紙,手工製作 「稻禾 紙 」、 「 稻 禾 盆 」、 「 稻 禾 布 娃 」 以 及 相

由 於 書 法 是 池 上 在 地 的 重 要 的 藝 術 傳

關延伸創作,讓孩子從認識稻米材質的

統,因此邀請魯漢平書法藝術家與池上

美感學習材料再生運用的方法。

黑潮書法社的社員進行書法欣賞工作坊

第二次工作坊內容是親子版畫及編織, 以「 我 在 伊 朗 長 大 P e r s e p o l i s 」 、 「 羊

魯漢平

毛 球 」( 1 9 6 8 )、「 鶴 之 羽 」( 1 9 7 7 ) 三 齣

活動內容:書法

動畫欣賞,認識動畫藝術和培養閱讀與

訪問時間:2016/07

的交流,課程透過引導學員從生活中體 會書法的存在價值與美感,從了解傳統 書法藝術,進而思考其時代意義及人文 精神的文化意涵。

討論電影,以 及偶戲動畫的寫實細膩風 格,與了解織物構成的原理,從中讓孩 子學習製作凸版版畫及手工編織的創作 方式。 125

126


訪 問 藝 術 家

施銘成,現居台北的特約攝影、外語領

王亞維自美國波士頓大學電影研究所畢

隊。他的足跡幾乎走遍台灣,擅長拍攝

業,為歷任電視導播、紀錄片導演與製

人文與風景。攝影作品散見於亞洲各航

作人,曾擔任公共電視新聞部紀錄片小

空、寂寞星球等國際和大陸旅遊雜誌。

組召集人、原住民族電視台顧問。現任

2 0 0 9 年 台 灣 「 D I - G I P H O T O」 雜 誌 以

教於政大廣電系。

「他的攝影,讓世界看見台灣」進行文 章專訪。

在影視剪輯工作坊中,分享如何透過手 機拍攝並剪輯成微電影的過程,讓池上

王亞維

居民體驗影視編輯的創作藝術。工作坊 過程中,池上居民也實際自己蒐集池上

活動內容:影視剪輯

的影像材料,並創作出屬於在地的影像。

訪問時間:2016/08

施銘成

施銘成分享商業攝影與生態攝影經驗, 特別是講述他至北海道拍攝丹頂鶴的過

活動內容:攝影講座

程,花了很長的時間追蹤拍攝, 才能拍

訪問時間:2017/04

出 丹 頂 鶴 在 雪 地 中 展 翅 如 同 跳 舞 的 照 片。其生動與專業的講解讓觀眾聽得十 分著迷,蔣勳老師也特地前來參與。

1 9 73年 出 生 於 台 北, 2 002年 畢 業 於 美

L a fin 為 長 濱 長 光 部 落 阿 美 族 藝 術 家 。

國奧瑞岡大學精工與珠寶設計系。畢業

早 年 曾 向 希 巨 蘇 飛 ( S i k i‧S u f i n )、 拉

後 落 腳 於 美 國 奧 克 蘭 ,並 於2 0 13 年 成 立

黑子達立夫和「水哥」陳正瑞等知名藝

s t u d i o D O N G 工 作 室 , 曾 獲 美 國 「4 0

術 家 學 習 木 雕 。在 2 00 9 年, 他 為 了 尋 找

U n d e r 4 0」(4 0 位 4 0 歲 以 下 具 有 潛 力 的

更接近自己所想要的生活步調,離開台

藝術家)殊榮。他的創作重於視覺觀察

北回到家鄉台東,從觸摸開始向師傅學

與心靈美學的視野的思維。創作的形式

董承濂

習技術,從土地的故事開始創作藝術,

沒有特別限定,無論是小型繪畫或大型

並與同為藝術家的太太葉海地成立「實

裝置,所有材質的研發到使用,皆由藝

驗平台」工作室。

術家親手以精湛的工藝完成。 活動內容:藝術講座 訪問時間:2016/12

L a fin木 工 工 作 坊 第 一 次 以 教 學 的 方 式

在池上期間,特別安排與池上國中同學 分享藝術創作歷程,從小學習美術到大

拉飛邵馬

學的啟蒙,國外的創作等,展現他細膩

L af in S a wm ah

思考與大膽創新的創作過程。 活動內容:木工創作 訪問時間:2017/04

127

讓大家去體驗他創作的過程。課程的木 盤是他四處收集不同材質的木頭,先將 作品的粗胚製作完成,現場教導學員專 注地以雕刻刀在木盤上慢慢刻出自己想 要的紋路。

128


訪 問 藝 術 家

俠女工作室成員皆於臺東定居多年,作 品多以生活觀察為主題,傳達生活日常

俠女工作室

的藝術創意,以馬賽克拼貼與鑲嵌玻璃

劉文瑄,台灣視覺藝術家。目前於台北

為主要的創作材料。其創作以台東環境

創作、生活。紐約市大學杭特學院藝術

的感受作為基礎,並用新舊物件混搭的

研究所畢業。作品於各大美術館及藝術

方式,將具有現代感的玻璃媒材及老物

空間展出,包含澳洲雪梨白兔美術館、

件結合,不僅突顯老物專屬的時間感,

台 灣 美 術 館 等 。 創 作 形 式 涵 蓋 空 間 裝

也傳達作者的情感與回憶。

置、平面、攝影、錄像、植栽等。

俠女工作室帶領學員進行鑲嵌玻璃工作 活動內容:馬賽克

坊,透過教學讓池上的居民自己製作彩

訪問時間:2017/05

鑲玻璃的壁燈,學習透過錫箔鑲嵌的技 術,將彩色玻璃拼貼成物件。

劉文瑄 活動內容:紙藝 訪問時間:2017/06

劉文瑄以紙藝藝術創作元素「紙兔」作 為創作內容,與觀眾分享創作的過程進 行塗畫工作坊。透過摺紙與紙膠圖樣排 列組合,讓居民透過實際操作了解紙藝 與塗畫的平面立體概念轉化的過程。

19 84 年 台 北 出 生 , 畢 業 於 東 海 美 術 系,作品包括平面畫作、立體雕塑及 馬賽克鑲嵌畫等。並至義大利馬賽克

身為復興商工教師的張宏彬, 國立台灣

之 都 Ravenna研 習 古 典 鑲 嵌 畫 技 法 ,

師範大學美術系研究所畢業。張宏彬認

馬賽克鑲嵌在國外多用於教堂壁畫與

為創作是一種修行,更是一種自我理想

廣 場 地 面 , 成 為 永 存 的 平 面 藝 術 作

的實現。他喜歡光影變化與時間堆積所

品,其鑲嵌技法本身即為一門藝術。

產生的效果,這使他在畫作中充滿了對

回台後在高雄成立「敲敲馬賽克」工

歲月的眷念與追求質感的渴望。

黃敬中

作室。

活動內容:馬賽克

藝術家與福原國小合作,將福原國小

訪問時間:2017/06

的閒置牆面再利用,並花費兩星期的

水彩藝術家張宏彬帶領「池上樂齡畫畫

張宏彬

時間與四年級同學一同創作,同時也

129

將 馬 賽 克 鑲 嵌 拼 貼 技 術 教 導 給 池 上

活動內容:水彩寫生

居民。

訪問時間:2017/07

班」的成員至大坡池寫生,張宏彬先示 範 印 象 派 的 水 彩 畫 方 式 , 透 過 觀 察 光 影、顏色、水彩層疊與暈染的方式,讓 樂齡畫畫班的老人家們對於水彩的應用 有新的認識。

130


工 作 坊

訪 問 藝 術 家

盧銘世是來自嘉義的環境藝術家,一直 以來推動環境美學與種樹計畫,有豐富 的 社 區 合 作 經 驗 , 持 續 推 動 環 境 美 感 教育。 2 01 0 年 至 2 011 年 曾 於 池 上 帶 領 居 民 一 同 創 作 ,2 0 1 7 年 再 度 邀 請 他 與 居 民 進 行

盧銘世

不同的創作。本次「池上人˙心上人+ 池 上 心 花 朵 朵 開 」 邀 請 了 社 區 居 民 , 小孩畫著自己所喜歡的池上,而年紀大

活動內容:手作 訪問時間:2017/08

的媽媽們則學習刺繡,刺出他們在池上 看到的景物圖案。另外也以馬賽克、自 然材料等,製作出屬於自 己的花,讓藝 術成為這個美好交流互動的成果。這些

展 示照 明設 計與 佈 展實 務

「 我在 池上 天 氣晴 」植 物 染

/ 江佶 洋

/ 鹿向 夷

2018/03/12

2018/04/04

江佶洋,台北大稻埕人,曾任職 於雲門舞集,現任瓦豆製作有限 公司創意總監,為一跨領域燈光 藝術家。作品發表於表演、視覺 藝術,公共藝術,建築與室內照 明規畫設計等多領域。

駐村藝術家鹿向夷運用山梔子、 薑黃做「植物染」,染出池上油 菜花的金黃色。再將染完的布製 作成晴天娃娃,體驗纖維與製作 的藝術連結。

拼貼的花朵後來布置在福文村的一處閒 置牆面。

19 8 2 年 生 , 以 剪 紙 為 主 要 創 作 媒 材 , 用 剪刀開展具有想像空間的詩意圖像,喜 愛剪紙單純質樸的特性及不可修正的驚 喜,也創作故事、繪本和詩。 「剪紙窗花來跳舞」剪紙工作坊是池上 穀倉藝術館開館以來第一場工作坊。配 合即將到來的農曆年,邀請池上在地居

古國萱

民一同剪紙迎春,藝術家分享「用剪刀 和世界相遇」,帶了許多相關的書籍提

活動內容:剪紙

供參考,透過「每天剪一張紙」當作給

訪問時間:2018/02

自 己 的 功 課 , 也 介 紹 了 不 同 的 剪 紙 方

中強光電基金會舉辦「尋光探 影」工作坊,邀請江佶洋老師示 範展示照明與佈展實務。透過光 在藝術館的價值以及講師曾做過 的案例,再請學員以藝術館的燈 光進行實務操作,讓藝術館頓時 從展 覽空間化為燈光教室。

工作坊由彰師大美術系學生學生 分成 兩組進行,分別進行植物染 及製作晴天娃娃,將可愛圖章蓋 印在植物染的胚布上,完成每一 個獨具特色的晴天娃娃。鹿向夷 在這過程中也與居民分享自己的 創作故事及駐村經驗,讓大人小 孩一起擁有一個美好的藝術兒 童節。

式,包括單幅鏡像對稱剪紙、連續對稱 長條型剪紙及軸心對稱剪紙。

131

132


工 作 坊

胚 芽寶 寶塗 鴉

鐵道前 的水彩寫生

橡 膠版 的力 與美

/ 池 上 鳳珠

/ 陳俊華

/ 齊 小育

/ 林希 羽

2018/05/26

2018/08/16

2018/09/22

2018/10/10

駐村藝術家池上鳳珠散步於巴黎 塞納河左岸所創作出來的「胚芽 寶寶」是每個人心裏的一尊彌 勒、一顆 善良的種子總是無形靜 靜的陪伴著我們。

池上鄉樂齡繪畫班由梁錦貞老師 帶 著 30 餘 名 平 均 約 80 歲 的 長 者們學習繪畫,透過藝術的方 式,讓這些長者從畫畫的過程中 增加自信、肯定自我價值,展開 新的社交活動,彼此互助關心。

駐校藝術家齊小育利用教學之外 的時間於藝術館辦理膠板畫工作 坊,讓大家親自體驗對於雕刻刀 的掌握,印製版畫的油墨控制。 不只在於手的力道,到後期印 刷,油墨的濃淡、紙張的吸墨效 果,都是環環相扣的小細節。現 場來參加的民眾發揮自己的創意 構圖,有民宿老闆娘刻上自己的 店名,有媽媽將女兒的塗鴉變成 膠板創作,透過駐校藝術家與居 民互動,讓居民走進藝術館,許 多居民都帶著自己用心的創作十 分滿足,成果豐碩!

駐校藝術家林希羽,在池上駐校教 學期間,也致力於自己的創作,在 這被山圍繞的縱谷裡,她用當地的 大樹修剪下來的木頭刻出每日看見 的山景,因此規劃了這場山形木器 實驗工作坊。她分享了自己的創作 過程與方式,介紹了木刻的工具、 木料的來源以及創作的發想,她提 供自己在池上蒐集的木頭,質地細 密,顏色偏黃就像是池上的顏色, 不同的木料來源,也有不同的紋路 色彩,大家也踴躍表示要提供自己 家的木頭給藝術家使用,讓希羽覺 得收穫很多。之後她與來參加的民 眾開始討論山形的樣貌,對縱谷的 人來說,他們生活在群山之間,心 中的山形各有不同,每個人都透過 自己的雙手在這一個下午用力刻出 心目中的山形木器。

工作坊當天居民一開始有一點怕 怕的,不敢下筆。慢慢地越畫越 自由,越畫越隨心,每位畫出來 的造型都 很有特色,參與的民眾 裡面藏有很多高手!藉由此次工 作坊活動,讓大家敞開心、發揮 創意、找回童趣!運用棉布提 袋、五款 池上鳳珠設計之圖章、 明信片自由運用塗鴉,繪出屬於 自己獨一無二的創意提袋與塗鴉 畫作。

133

「 山 的裡 面 也 外 面」 山 形木 器 實 驗 工作 坊

駐村水彩藝術家陳俊華利用駐村 期間與樂齡繪畫班進行交流,現 場繪製一幅藝術館前平交道的實 景示範,並分享紙材與水彩工具 等專業知識傳授,並透過尋找場 景表現的重點、景物的景深及詮 釋方式。

134


工 作 坊

135

裱褙工 作坊

篆刻工 作坊

手 作速 寫 明信 片

剪 紙工 作坊 尋 找大 地 的顏 色

/ 董信

/ 謝貴文

/ 蔡鎮 澤

/ 吳 耿禎

2018/11/12&11/13

2018/11/25

2018/12/29

2019/01/20

配合《蔣勳私藏展》,特別自台 中邀請過 去在東海美術系教授裱 褙的講師董信,來到池上位黑潮 書法社的成員分享裱褙的工法。 書法是池上淵遠流長的文化傳 統,透過 裱褙的藝術讓書畫能被 好好的觀賞與收藏是非常重要 的。學員們帶著自己的作品前 來,從糨糊 的製作、各種毛刷的 選擇,再到處理紙張,學會小 托、上板、方裁等過程,並練習 裱褙自己的作品。

謝貴文,池上在地藝術家,他的 創作融合 書法、繪畫、篆刻等面 向 , 並 以 40 餘 年 的 生 活 與 學 習 經驗為底蘊,別具一番風味。

你家的風景,是駐村藝術家眼中 的速寫生活。青年駐村藝術家蔡 鎮澤透過駐村生活期間,用速寫 明信片紀錄與他相遇的街屋、店 鋪。那些你家的日常,也成為一 張張獨特的生活風景。來一個藝 術的午後,用油性筆與水彩,畫 出你『家』的風景。

剪紙可以是一個能反映地方性與 地方文化的創作,「剪紙創作不 是只有剪出裝飾性的圖象,而是 要與自己的生活有所關聯。」透 過工作坊的帶領,藝術家吳耿禎 將分享自己的剪紙創作。在他手 裡,紙,是越剪越活,剪去一些 細碎,剪出光影與時間流淌,成 就一種美麗。

東方篆刻史即是一部印章的歷 史。透過池上在地藝術家謝貴 文,一起雕琢篆刻工藝的細緻精 湛。

136


工 作 坊

137

盆 景塗鴉 工作坊

畫線工 作坊

探 索日 常生 活之 美 工作 坊

麻 膠板 版畫 工作 坊

/ 劉文瑄

/ 范 思琪

/ 吳曉 菁

/ 林 希羽

2019/03/30

2019/04/28

2019/06/01

2019/08/13

在 工 作 坊 中,Mia 將 帶 領 大 家 將 盆景做為畫布,學員也重新審自 己的植栽 ,用不同的視角觀看及 對話,讓盆景與色棒、鐵絲共生 共榮,藉由各種塗畫物件的介 入,在植物的自然姿態裡碰撞出 一種人造與自然之間獨特的 美感。

回歸創作初衷,使用隨手可得的 媒材,以 不同的畫線方式來探索 創作自身。這次工作坊,范思琪 將分享她的畫畫方法她用隨手可 得的紙筆為媒材,以畫筆節奏凝 聚身體及環境的律動,邀請大家 來體驗她在創作過程中感受到的 放鬆與專注。原子筆隨著學員的 呼吸吐納,用線條共同創作出池 上縱谷兩旁的中央山脈及海岸 山脈。

在初夏的午後,藝術家吳曉菁從 自身的生命經驗,轉化成恬淡的 色彩與重複性的纏枝花紋。帶領 你透過水墨的創作媒材,關注日 常的細微畫面,反覆的美、對稱 的美、對比的美,探索日常生活 之美。工作坊中,藝術家分享了 她在池上所拍攝的照片作為範例 說明美的形式,另外這次工作坊 特別選用金箋版的媒材結合水墨 顏料,呈現金絲絨般細緻的視覺 美感。藝術家帶領學員創作自己 的日常生活,以自身為出發,發 現生活微小細緻的美。

麻膠板,又稱亞麻油氈板,本身 具備些許細紋質感,適合用來雕 刻自然風格或粗獷肌理的色塊 圖樣。 自然裡的熟悉小物,例如樹枝, 果實,石塊,羽毛,落葉等等, 從觀察身邊熟悉的事物作為探索 世界的開場。工作坊現場提供各 種自然物件作為描繪對象,學員 們也自備許多他們所收集日常美 好,在藝術家林希羽的說明下, 將這些美好刻劃在在麻膠板上, 並印製成數張細緻的版畫。

138


工 作 坊

139

蠟 畫 帆布袋工作 坊

絹印帆 布袋工作坊

蜂 蠟蠟 燭工 作坊

跨 領域 藝術 創作 工 作營

/ 葉仁焜

/ 林希羽

/ 潘 韋如

/ 董 承濂

2019/10/26

2019/10/27

2019/10/28

2019/12/14 & 12/15

池 上 藝 術 村 10 月 駐 村 藝 術 家 葉 仁焜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 術 創 , 在 2008 年 開 始 創 作 一 系 列關於城市記憶的風景圖像創 作。此次邀請他帶領觀眾一起手 繪蠟畫帆布袋,學員們在黑色帆 布袋上用各 色蠟筆畫下色彩濃烈 的心中風 景,如:稻穗、天堂路 或自已的房子,蓋上一層白報紙 後熨燙,就完成屬於自已的帆布 袋,把池上的夜晚隨身帶走。

駐校藝術家林希羽實踐大學建築 設計學系 畢業,擅長以版畫、木 刻創作。受台灣好基金會邀請, 擔任池上鄉內三間國小藝術深耕 的駐校藝術家已邁入第四學期。 此次工作坊希羽以「學校孩童」 為素材靈感,刻劃成版畫,再製 成日曬絹網,轉化成絹印網版, 最後印出池上學童那些專注創作 的時刻。

位在池上大埔村的選物空間 ISWELL, 落 地 池 上 兩 年 多 。 這 次邀請店主韋如,教大家做天然 無黑煙的蜂蠟蠟燭,看見凝視燭 光的安定力量。捲製的立式蠟蠋 紮實樸素,以及韋如特別帶了多 種造型的壓模,壓疊而成的造型 蠟燭,兩種都讓學員愛不釋手, 笑說覺得選擇困難。在戶外享受 著暖陽微風,伴隨著蜂蠟特有的 香氣,即使還未燃燒,都覺得已 經被療育了。

旅美金工藝術家董承濂與電控師 Jeff Rule 及助教陳柏宇隨著展 覽來台,並特意先於池上穀倉藝 術館,帶著花東的學子與在地藝 術工作者,舉行跨領域藝術工作 營 。 運 用 Arduino 微 型 電 腦 、 RGB Led 三 色 光 、 馬 達 、 M p 3 player ... 等 基 礎 組 件 進 行 創 作 。 工 作 營 以Pe塑 膠 為 主 要 創 作 媒材,再帶大家到五金行挑選日 常的物件加入作品元素。引導並 啟發學員的創作潛力,透過共同 合作的創作歷程完成作品在為期 2 日的限時創作挑戰,結合科技 裝置,賦予物件無限的生命力和 活力。

140


〔看見池上系列〕 透過池上在地的文字工作者李香誼作為「看見池上」系列講座的開場,陸續邀請各 領域關注池上的作家、藝術家、媒體人等,以各自的觀點講述他們所認識的池上。

李香誼─

劉克襄 ─

莊 月嬌 ─

「 關 於 池上的幾 種 想像」

「喧囂 又自信的村 子」

「 你所 不知 道的 池 上食 材」

吳 俞萱 x 王 榆鈞 ─ 「暗 夜 行走 ,誰 為 我們 指路 ?」

2018/04/07

2018/05/12

2018/06/15

2018/07/21

李香誼,文字工作者,社區工作 者。在台 東池上出生長大。於德 國柏林唸碩、博班期間從事都市 與區域發展研究,好奇理論與社 會現實要如 何接軌而回到池上定 居,持續 探索。

劉克襄是台 灣自然 生態作家、 解 說員、 插畫家。長 期從事 自然觀 察 、旅行文學 、古道勘察、 鐵道 文化、台灣歷史等多元文字創 作 ,長期影響 台灣各界觀念 。

莊月嬌是從台灣出發,享譽國際 的知名美食家。曾創立『食方 』、南投『私房家宴』,擅長以 不同季節的地方食材創造美味料 理。莊月嬌除了擅用食材之外, 也擅長「擺盤」,增加美食附加 價值。現今退休並移居台東 池上。

曾在池上暫居、著有池上札記 《居無》的吳俞萱與音樂人好友 王榆鈞,在暑假的夜晚交流著彼 此對於生活及日常的看法,運用 語言道出最深層的想望,交替著 美麗的旋律唱出最真實的感受。

李香誼由在地出發,看見普世性 現存的社會議題。短短的一個晚 上,香誼帶著聽眾一起想像,池 上的 議題,世界的案例。透過看 見池上的講 座,居民一起思考如 何讓居住的地方變得更好,也讓 遊客因為看見池上的例子而回去 思考 自己居住的地方。

141

藉由 文字的書 寫流傳,可 以表現 一個城市、鄉鎮、社區的核心價 值。池上一直以來與其他農業大 鎮有著獨特不同的氛圍,其中人 文氣息是池上非常重要的特色。 而劉克襄透過近年來他所蒐集的 台灣各個鄉鎮故事與案例分享, 給予池上新的觀點。

2015 年, 莊月嬌因為池上的食 材很好,而決定移居池上。每天 都有處理不完的食材,重視細節 與美感的她,將常見的池上食 材,打造頂級的美食饗宴。透過 她的看見與生活,為池上居民帶 來另一種認識自己家鄉的角度。

榆鈞彈唱一些生命不同歷程寫下 的歌曲。而俞萱將跟我們分享她 幾年前回到故鄉池上帶領孩子寫 詩、向山野學習、慢慢接生自己 的故事。

142


〔展覽系列〕

143

蔡 康永 ˙侯 文 詠

蔣勳 x 董承濂

「不 要放棄任何一個 學生 」

展覽 座談 會

藝術 家 對 談 分享 會

2018/08/11

2018/12/12

2019/05/25 & 2019/06/22

2019/12/22

駐村林銓居說創作總是源於生 活,因此他說在池上遇到的許多 人事物皆是 他的養分。如和在地 居民一同 完成的作品《父親》, 也提起了童年挑米去米倉存放的 經驗,那樣的身體感會一直存在 於體內。在和當地農民一同堆疊 著稻草的 同時,林銓居說那樣的 身體感又回來了,隨著相互遞疊 稻草的過程,身體裡對於農村和 土地的記憶 又一一地活起來,使 作品本身 擁有了更多的意涵。由 肯亞拉姆島出發,經過北京費家 村,最後回到池上,這些異地風 景皆成了創作路上最豐富的養 分,也給 了此次的聽眾一次最豐 富的饗宴。

「T F T 為 台 灣 而 教 」 創 辦 人 劉 安 婷受到 T each for America 的啟 發 ,2 0 1 3 年 創 辦 了 「 為 台 灣 而 教 」 組 織 。T F T 招 募 具 教 育 使 命 感與領導潛力的各領域人才,為 有需要的小學注入師資,展開兩 年全職教學工作。

配合「心是最大的樂園─蔡康 永‧侯文詠收藏展」展出,台灣 好基金會特別邀請蔡康永與侯文 詠分別在五月及六月下旬的周六 下午舉辦分享講座,與民眾分享 對於當代藝術的看法,以及自己 收藏藝術作品的故事。

在「光影的對話」展覽開幕的周 日,參展藝術家蔣勳與董承濂來 到池上穀倉藝術館進行一場對談 分享會,與池上居民分享創作過 程。蔣勳回顧了與董承濂的 緣分,與在池上所獲得的藝術 體悟。

林銓居─

劉安婷 ─

「 異 地 創作的路 上 風景」

劉安婷分享了自己在國外求學, 到監 獄教受刑人的故事,講述自 己對教學的熱情與理想,以及現 實 所 遭 遇 到 的 狀 況 。「T F T 為 台 灣而教」著重台灣偏鄉教育,用 愛、包容和支持讓孩子學習成 長 。 當 天 現 場 來 了 近 60 位 老 師,也與劉安婷交流分享自己教 職上的感想。

為了本 次展覽,董承濂特地從美 國舊金山回到臺灣,再輾轉來到 池上。他提到,因為受到蔣勳的 啟發,而從這塊土地上去尋找藝 術創作的動力來源。並分享不同 時期的創作,也提到因自身生活 經驗與周遭友人的變故,讓他希 望藉由作品去撫慰修復人的 感情。

144


〔藝術館系列〕

145

鹿 向夷 ─

詹叡棋 ─

駐 村 分享講座

「用鏡 頭拉近與世 界的 距離」

2018/04/29 四月的池上經歷各種不同極端的 氣候,極 大風、濕冷、艷陽、濃 霧或春光和煦,或春日遲遲,經 歷清明與穀雨兩個節氣,與其節 氣伴生的動 物及植物。街上的店 家熱心地 幫我想著哪裡有非綠色 的植物或花朵,費心地幫我指 路。事實上整個月的田間生活, 也讓我愛上 天光下變化莫測的綠 色稻秧。 植物與風景,包容著「 地方」的榮華和倫理遞嬗的凝 視,也擁有文學式的提煉意義, 是我的創作 一貫以此再現地方踏 查經驗的 主要原因。

鐵 花村 臥虎 藏龍 來 池上

藏 物市 集

2019/10/18

2018/08/31

2019/02/08 & 2019/02/09

詹叡棋原本是清大化工系的研究 生,畢業後在工研院及台塑工 作。基於種種契機,他暫停了手 邊的工作留職停薪,開始進行旅 行攝影。一年後決定轉變跑道成 為一位全 職的自由攝影師。講座 中詹叡棋分享了他的旅行足跡與 所見所聞,初接觸異文化的不適 應、想要逃回舒適圈,到轉變心 態、體驗當地日常生活、結交朋 友等過程。當時崩潰沮喪或是驚 奇意外的情緒,現在都已能夠把 這些經歷當作笑談說出,現場觀 眾也對詹叡棋的機遇報以熱烈的 笑聲與好奇。

鐵花村的工作人員,平日裡揮灑 汗水,但其實每一位工作人員, 都身懷絕技,非到緊要關頭,絕 不洩漏真實身分!當脫下工作服 的那一天,也是臥虎藏龍出現的 那 一 天...暑 假 的 最 後 一 天 , 搭 配藝術走村活動邀請鐵花村的夥 伴來池上分享音樂。表演包含客

台灣好基金會於新春年節初四初 五,以當期展覽「私藏」概念延 伸,在池上穀倉藝術館館外草皮 與館內長廊處舉辦「藏物市 集」,邀請東部特色手作小物、 工藝品牌、二手古物前來共襄 盛舉。

語、原民、國語等 6 組精彩演 出。在地鄉親及遊客都非常喜歡 這次表演,期待之後還有不定期 的鐵花村表演可以在池上發生!

146


駐 校 藝 術 家

147

林希羽

齊小育

潘韋如

余沛宜

106 學年 第 2 學期 — 迄今

106 學 年 第 2 學期 — 1 07 學年 第1 學 期

1 07 學年 第 2 學期

108 學年 第 1 學期 — 迄今

福原國小、大坡國小 萬安國小、振興分校

福 原 國小、大坡國小 萬 安國 小、振興分校

大坡國小 萬安國小、振興分校

福原國小

出生於台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 學系畢業 。在大學時期接受建築 與藝術教育。創作核心由建築現 象為出發,以鉛筆製圖作為工 具,連結場所與身體符號,衍生 出各種環境象徵。目前於台北的 工作 室持續創作,並致力於實驗 性的空間裝置與畫作。

復興商工職業學校美術科畢業, 目前就讀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視 覺傳達設計學系。藝術家齊小育 的藝術教學課程規劃,以平面視 覺藝術為主,介紹不同的創作方 式,讓學生對於平面視覺藝術有 更多元的認識。

畢業於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 設計系 ,出生在台北,因為親人 在 池上開店,畢業之後走上手工 藝之路, 創了自己的品牌,也在 池 上落腳,開一間自己的店。她 認為藝術課程除了認識運用不同 的材質創作,發展不同的可能 性,也 應該有寄託情緒的能力。

復興商工職業學校美術科畢業, 曾就讀於文化大學美術系。高中 時開始參與兒童美術,希望引導 孩子發現生活中的美,感受其中 色彩、形狀、線條等至自己與人 和環境之間的關係或連結,使孩 子能夠透過美的視角對自身的生 活擁有不同的看法和更開闊的 視野。

148


台 灣好 , 池上藝術 進行式

出版單位 |

「 台 灣 的 好 從 鄉 鎮 開 始 」

贊助

發行人 | 柯文昌 責任編輯 | 李應平、徐璐、高翊寧 編輯 | 王人 頡、陳祐菁、曹菊苹、簡博襄 (依 姓氏筆畫 排序) 攝影 | 王人 頡、牛俊強、古和純、李明 宜、李香 誼、林 希羽、林 庭宇、 高翊寧 、 符心宜、張蒼松、陳思頻、陳 祐菁、陳 儷方、 楊啟佳、 劉克襄、 劉 振祥、 劉潔、蔡詩凡、盧昱瑞、簡博襄 、羅正傑 (依姓氏筆 畫排序) 校稿 | 余沛宜、陳思頻、楊采樺 (依姓 氏筆畫排 序) 美編 | 盧盈 孜 封 面設計 | 高翊寧、盧盈孜 ISBN 978-986-97838-1-1(平裝) 2019年12月出版 ©

版權所有˙翻印必 究

感 謝 池 上給 台灣好基金會 的信心與能 量, 讓 基 金 會的 團隊持續努力 ,一起實現 台灣 好的 願景 。

台灣 好文化基金會 地址 | 10 4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 段26巷2號6樓 網址 | ww w.lovelytaiwan.org.tw 電話 | 02 -2523-4080

Facebook 池上穀倉藝術館 地 址 | 958 台東縣池上鄉中西三路6號 e-mail | ar tchishang.c@gmail .com 電話 | 089–862–089

X

台 灣 好 , 店 池 上 穀 倉 藝 術 館 | 鐵 花 村 音 樂 聚 落 神 農 計 畫 | 大 潮 ˙ 南 紮 根 計 畫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