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日藝術誌 Vol.007

Page 1

YIRI ARTS | YIRIARTS.COM.TW

Vol. 007 2015 Oct. 27

Y R G P

COVER STORY 喧嘩與騷動 -1-

Venice Biennale 威尼斯雙年展 -3 -

PARK INFORMATION 遊園須知 -9-


YIRI ARTS | The Sound and the Fury

喧嘩與騷動

撰文/ 吳思薇

The Sound and the Fury 本次伊日藝術策展引述威廉.福克納經典意識流作品《喧嘩與騷動》一書,主要展出四位台灣當代藝術家陳雲、 賴威宇、李瀚卿及邱承宏。《喧嘩與騷動》書名取自莎士比亞悲劇《馬克白》中的臺詞:「人生如癡人說夢,充滿 著喧嘩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Life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A23

1│02-2786-3866

伊日藝術 │

樓 4之

2015.10.30 - 11.2

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展覽大樓一館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2015.10.29 - 11.29

伊日藝術台北空間

號 5

而錄像/雕塑藝術家邱承宏的錄像作品「觀音」,將其大理石粉形塑的台灣原生種水鹿形象,以觀音的佛刻石雕場 做為場景,進行物質與精神性、人性與佛性的對話,猶如故鄉野史般的敘事,深刻而動人。而對照福克納於第四 部的相對寫實,關照出其小說世界的側寫觀察,讓主角之面貌輪廓浮現,本次策展則以寫實藝術家李瀚卿作為對 應,李瀚卿描繪他本身收藏之物件,以攝影淺景深的表現手法,將其傳達其所繪物與創作者之間的情感,物件與 人的連結。

巷 768

《喧嘩與騷動》一書由三男一女,四部獨白築構而成。本次伊日藝術為映襯主題,邀請三位男性藝術家與一位女性 藝術家共同演繹。陳雲創作主體即著重在意識及記憶的描繪,運用如同蒙太奇的剪接手法,以組件式的表現手法 創作,其呈現如詩般的絮語。而賴威宇的創作,社會議題的色彩濃厚,「羅曼小史」黑白速寫系列作品中,描寫 人於社會活動中的形象,猶如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的共通經驗,與羅曼史系列平行的彩色系列中,則時常出現過 大或過小的人物,進而演繹社會現實環境與個體的不平衡關係,更是以賴威宇的作品呼應到福克納一書中「騷動 (Fury) 」的主題。

台北市八德路四段

福克納在《喧嘩與騷動》一書中採用多角度觀點,亦即沒有主詞的台詞、對白,及上句不延續下句的描述,呈現 出主角人物複雜且細膩的情感狀態。《喧嘩與騷動》共分為四個部分,為三男一女的獨白。當中三部分是主角人 物的內心意識流的書寫,時間軸前後交叉飄移,非線性書寫。而第四部份則為旁觀者相對較為寫實的描述,觀者 閱讀到書本末尾,才能夠獲得其書清楚的輪廓,並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次展出聚焦於台灣當代藝術家,以《喧嘩與騷動》為題希望藉此能讓觀者,一探台灣當代藝術的複雜深刻又富 有原創性的精彩表現。 Inspired by William Faulkner’s classic work exploring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Sound and Fury”, this exhibition showcases four Taiwanese artists ‒ CHEN Yun, LAI Wei-Yu, LEE Han-Ching, and CHIU Chen-Hong. The title of the book, “Sound and Fury” comes from Shakespeare’s classic tragedy, Macbeth, “Life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In the book, Faulkner tells the story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without subject, dialogue, and descriptive sentences that do not follow one another, portraying the protagonist’s complicated and delicate emotional state. It is divided into four monologues, three male and one female. Three of those capture the main character’s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with the timeline drifting around in non-linear fashion. The fourth 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 observer, in a relatively realistic depiction. It isn’t until the end of the book that the reader arrives upon the book’s clear outline, but it undoubtedly leaves a strong impression. The book is constructed from four monologues, three male and one female. In this context, YIRI ARTS has invited four artists ‒ three male and one female, interpreting the theme together. CHEN Yun’s creative theme focuses on consciousness and memory, utilizing montage-like splicing to combine pieces together, like poetic whispers. LAI Wei-Yu’s creations are deeply intertwined with social issues, and the “Romance History” black and white sketch series depicts imagery of people involved in social movements, much like the shared experience of socialization. In parallel with color works of the Petit Romance series, characters that appear are oftentimes too large or small, leaving open further interpretation regarding inequality within society and between individuals. LAI’s works are those that echo the theme of “Fury” in this exhibition. In CHIU Chen-Hong’s video work “Guanyin”, he utilizes leftover marble powder to sculpt native Taiwanese deer. With the Buddhist sculpture of Guanyin as the setting, he sets up the stage for dialogue between the physical and spiritual, human and Buddha, like an unofficial countryside narrative, profound and moving. Finally, to juxtapose with the relative realism found in part four of Faulkner’s work, this exhibition has chosen realist artist LEE Han-Ching’s works to draws attention to observations of the book, bringing the appearance of the protagonist into view. By drawing his own collections, utilizing shallow depth of field in photography as a method of expression, he expresses the emotions between the artist and his paintings, and the link between people and objects. By focusing o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artists, “Sound and Fury” hopes to help viewers explore the complicated world of modern Taiwanese art, full of brilliance and creativity.

-1-

喧嘩與騷動 THE SOUND AND THE FURY 是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的第四部小說 和成名作,出版於 1929 年,書名出 自莎士比亞戲劇《馬克白》中第五幕 第五場麥克白的著名獨白。該書採用 意識流的方法,講述了美國南方破落 戶康普生一家的生活,是美國文學史 上的經典之作,受詹姆斯.喬伊斯和 維吉尼亞.伍爾夫等人的影響。 該書原題《黃昏》,現在的題目是取 材於莎士比亞《馬克白》中的台詞。 該書以馬克白的敗亡、絕望與虛無, 來映照就南方解體後大家族子弟的 心境。這部小說是福克納最喜愛的 作品,他將它看做自己「最美好的失 敗」、「最勇敢的失敗」、「最輝煌的失 敗」,正是這部結構複雜、大膽實驗 的作品為他贏得了世界聲譽。


YIRI ARTS | The Sound and the Fury

陳雲 CHEN YUN 2013 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 2010 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 1988 出生於臺灣宜蘭

HONOR

2012 臺北美術獎—優選,臺北,臺灣 2011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卓越獎,臺北,臺灣 2009 財團法人龍顏基金會第四屆藝術創作獎,臺北,臺灣

SOLO EXHIBITION

2015 塵語私絮,伊日藝術,高雄,臺灣 2013 跨越。在地平線的兩端,槩藝術,臺北,臺灣 2012 打開顎骨的兩種方式 - 陳雲、張書毓雙個展,南海藝廊,臺北,臺灣

1.

PUBLIC COLLECTIONS

2015 龍美術館,上海,中國

李瀚卿 LEE HAN-CHING 2014 畢業於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教育與創作碩士班 2005 畢業於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 1983 出生於臺灣臺北

HONOR 2008 青年藝術家遊學計畫 獲獎 2007 54 屆中部美展 油畫類 第一名 2005 第八屆聯邦美術新人獎 首獎

SOLO EXHIBITION

2015 純真年代,大葉高島屋,臺北,臺灣 2014 收.藏之間 - 李瀚卿個展,毓繡藝術空間,新竹,臺灣

2.

3.

賴威宇 LAI WEI-YU 2012 就讀於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研究所 2012 畢業於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 1989 出生於臺灣臺北

SOLO EXHIBITION

2014 準星學家 - 賴威宇、裴靈雙個展,索卡藝術中心,臺南,臺灣 2013 日常難過,一票人票畫空間,臺北,臺灣 2012 慘了慘了要被( )了!,伊日藝術,臺北,臺灣

PUBLIC COLLECTIONS

2013 吸吐吸吐,國立臺灣美術館,臺灣

邱承宏 CHIU CHEN-HONG 2008 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 2005 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 1983 出生於臺灣花蓮

SOLO EXHIBITION

2015 九色鹿,關渡美術館,臺北,臺灣 2014 觀音,打開 - 當代藝術工作站,臺北,臺灣 2012 告解室,巴黎國際西帖藝術村,巴黎,法國 2011 蓋亞計畫 - 優雅的巨人,打開 - 當代藝術工作站,臺北,臺灣 2010 親愛的你們 - 邱承宏個展,打開 - 當代藝術工作站,臺北,臺灣

RESIDENCIES

2015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臺北,臺灣 2012 文化部第 12 屆視覺與表演藝術人才出國駐村及交流計畫 法國巴黎「西帖國際藝術中心」,巴黎,法國

1. 陳雲|箋。贈與妳一束被時間輕拂的詩 65×65, 65×45, 65×65cm|2015|壓克力彩、畫布 2. 李瀚卿|XXIV|162×112cm|2014|油彩、畫布 3. 賴威宇│羅曼小史│40F│2014│炭筆、畫布 4. 邱承宏│大理石鹿六號│130×95×160cm│2015│大理石、鐵、玻璃纖維

4.

-2-


YIRI ARTS | La Biennale di Venezia

威尼斯雙年展

圖文/ 莊志維

La Biennale di Venezia 高樓、小屋,而後田野,坐著火車看窗外陸地的景象不斷地 消逝,列車彷如漂浮在海上游行般,漸漸地 Venezia Santa Lucia 車站出現在眼前。威尼斯由 118 個島組成, 從西元 452 年建城後,因為城市快速的發展,不斷的超抽地下水, 讓城市持續的下沉, 有專家預言西元 2050 年將沉沒在水 底。威尼斯仿若是世界的縮影般,隨人類的慾望擴張而逐漸 消逝。而今年威尼斯雙年展中似乎也恰巧呼應眼前的景象, 以「全世界的未來」(All the World’s Futures) 為主題,反 思從工業社會到後工業社會,人類不斷的快速發展,所帶來 的環境災變與時代焦慮。

威尼斯的發展與雙年展 Venice’s Development and Biennale

威尼斯位在亞德裡亞海頂端, 過往因地理位置特殊的緣故, 與拜 占庭帝國及伊斯蘭國家進行廣泛的貿易活動, 並同時擁有絕佳的 戰略地位, 在十三世紀末時, 已經發展成全歐洲最繁榮的都市, 吸引了無數的上流家庭來這建造最華美的建築, 也帶起了藝術文 化的發展。直至 1893 年,由當時的市長里卡多·塞瓦提可 (Riccardo Selvatico) 發起威尼斯雙年展,數數至今已有 120 年歷史,除了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曾經中斷過, 這項活動已漸漸地成為兩年 一次藝術界的盛事, 也替威尼斯找到了另一個與世界文化發展上 重要的定位, 並與德國卡塞爾文獻展 (Kassel Documenta)、巴西 聖保羅雙年展 (Sao Paulo Art Biennial) 並稱為世界三大藝術展。 威尼斯雙年展主要展覽的是當代藝術, 展區分為國家館、主題館 與平行館。國家館與主題館座落於特別規劃的雙年展區, 而平行 展則散落在威尼斯的各個角落。每屆的雙年展中都會有一個策展 主題,而今年便是以「全世界的未來」(All the World’s Futures) 為 概念, 各國藝術家便以此回應, 同時大會也選出一名最高榮譽的

「金獅獎」藝術家。

1.

金獅獎 Leone d’oro

如果站在威尼斯的聖馬可廣場向著大運河看去,便可以在天際線上看見兩根擎天柱,柱上分 別有兩名守護神,一個是聖托達洛 San Todaro,另一個則是聖馬可的飛獅,也是威尼斯的象 徵。在威尼斯雙年展中,便以此為最高榮譽,每年選出金獅獎。而今年最佳主題展金獅獎的 選出的是派普 (Adrian Piper),得獎的是一件參與式的觀念作品,名為《可能的信賴登記:遊 戲規則》(The Probable Trust Registry: The Rules of the Game)。來到位在軍械庫主題展場時 會見到三個櫃台,櫃檯後的牆上分別寫了三段文字「我會永遠心口合一」(I Will Always Mean What I Say)、「任何事物都無法收買我」(I Will Always Be Too Expensive To Buy)、「我總會說 到做到」(I Will Always Do What I Say) 在這作品中,民眾必須在三個櫃台之中做出選擇,並 已登記和簽約的方式信守承諾。 藝術家表示在展場中簽訂契約的 人, 都可以收到一份和自己做出 相同選擇的人員名單, 彼此可以 透過藝術家的基金會聯繫對方, 已採取相同理念的方式一起合作 做事。透過這種行為, 藝術家本 身、觀眾以及大眾都成為了作品 運作中的一部分。 派普 ( Adrian Piper ) 是第一代的 觀念藝術家, 同時也是一名哲學 家,1948 年生於紐約,目前生活 於柏林。除了得獎的《可能的信 賴登記:遊戲規則》這個系列外, 在另一個主題展館中也展出其 2003 年 的 攝 影 作 品, 他 將 照 片 印出來後, 用砂紙快速的磨去照 片中人的臉孔, 再以模糊的痕跡 上印上 Everything will be taken away,作品不斷的在社會與政治 中探索個人身份問題。

-3-

2.


YIRI ARTS | La Biennale di Venezia 日本館 Japan Pavilion

走進日本館中,首先會被眼前的畫面給震懾住。 策展人中野仁志 (Hitoshi Nakano) 邀請了藝術家 塩田千春 (Chiharu Shiota) 進行創作, 展出新作 《手中的鑰匙》(The Key in the Hand), 在整個 展場中,藝術家用了紅線做創作的主要媒材,另 外找了 5 萬支老舊廢棄的鑰匙,懸掛於空中或者 丟棄在兩艘舊船裡。鹽田千春延續了過往對於個 人記憶的創作概念,這次以鑰匙作為人們對於歷 史的探究。 「雖然鑰匙的外型都很相似, 卻是非常珍貴的物 品。」塩田千春

挪威館 Norway Pavilion

另一個在各國展館中印象深刻的擇是挪威館,主 題展的是名為《狂喜》(Rapture)的聲音裝置。 走進挪威場館中,先見到的沿著建築物周圍全部 被震碎的玻璃,在展場中則簡潔的從天而降放置 麥克風,耳邊不時傳來低沈的呢喃聲。根據資料 上說明, 創作的理念是來自 18 世紀時的一個發 明,利用玻璃和水的摩擦成為玻璃琴,琴聲可以 發出動人的聲音, 卻也可以產生令人迷眩的音 調,甚至能夠震碎玻璃。藝術家試圖透過不同的 感官,來探討快感與傷害,在看似自然舒服的挪 威館中,隱藏令人戰慄的矛盾聲響。

法國館 French Pavilion

在雙年展中最感到有趣的則是法國館,法國館找 來的藝術家 Celeste Bousier-Mougenot 提出了藝 術計劃《革命》(Rêvolu-tions),藝術家在現場設 置了許多連根拔起的大型松樹,在根部底下其實 偷偷隱藏了機械,讓植物不斷的在土地上移動。 無疑的這件作品成為在眾多展館中讓人產生會心 一笑與放鬆的一個區域,以詩意的語言呈現了大 自然的美好。

台灣在威尼斯雙年展 Taiwan at the Venice Biennale

台灣這次由台北美術館推出藝術家吳天章《別說 再見》。雖然沒有進入到國家主題館展區, 但因 為展館普里奇歐尼宮位在聖馬可波羅廣場旁,也 是前往主題展覽館中必經的道路上的平行展館。 而這次的創作主題剛好在過往曾是監獄的普里奇 歐尼宮,其旁邊有一條嘆息橋,是從前死刑犯行 走的一條道路,場地的歷史與氛圍巧妙的呼應作 品談的「Never Say Goodbye」,訴說盤旋在每個 人心中難以揮別的過往記憶與往日情懷,如同流 連在監獄中的鬼魅,因執戀人世間的愛恨情仇, 不肯離去。作品展出了新作《再見春秋閣》與《難 忘的愛人》、《心所愛的人》, 還有過去的兩件燈 箱攝影代表作《永協同心》、《瞎子摸巷》, 在華 麗的威尼斯中展現如魔術的奇幻秀。

3.

1. 日本館│塩田千春│手中的鑰匙 2. Adrian Piper│The Probable Trust Registry: The Rules of the Game 3. 威尼斯雙年展專刊 4. 法國館│Celeste Bousier-Mougenot│Rêvolu-tions 5. 挪威館│狂喜 Rapture 6. 台灣館│吳天章│別說再見

5. 7.

4.

6.

-4-


離情散記

YIRI ARTS | Sorry to Leave

Sorry to Leave

撰文/ 何柏儒

1.

2015.11.7 - 12.6 離情散記│林宜姵個展

伊日藝術台中空間│台中市精誠五街2號│04-2327-4361│13:00-19:00│週一休館

類似愛情的繚騷 Hinting at love

“The mighty desert is burning for the love of a blade of grass who shakes her head and laughs and flies away. ” [1] 對於情感上的觸動, 用火熱的愛情, 追求一 片 綠 葉, 生 命 中 我 們 都 無 法 逃 脫 情 感 的 枷 鎖, 當一個人在沈寂的夜裡, 微光, 眼前唯 有一道長長的影子, 繚亂的思緒, 讓我們無 法安穩入眠, 有時的喜悅反倒讓我們慌張, 不相信真實的美好, 也害怕這樣的喜悅稍縱 即逝。林宜姵透過生命中的情感經驗, 用畫 筆記錄下這最曖昧也令人難以捉摸玩味的色 彩, 用髮絲帶動了紛亂的千千思緒。巴黎的 憂鬱歌詞唱出對於情感的疑惑「你會喜歡我 嗎?如果沒有他。你沒有說話, 假設的問題 是 有 點 難 回 答。 如 果 沒 有 他, 你 會 喜 歡 我 嗎?你可以說謊, 好讓我開心一下下…」或 許吧!我們都在情感的迷宮裡, 尋找屬於每 個人想要的出路。

夢中片段的記憶 Scattered Memories of a Dream

「你,仰望在那兒,兩眼望著天空。 蜘蛛人逮住了你,交織纏繞著他們的小腳銬, 他們的賄賂──如此眾多的綢衣。 」[2]

日有所思, 夜有所夢, 在夢境中常常出現的場景、現 實生活中不認識的陌生人, 許多隱喻的符號, 都猜想 著是否是對於未來的某種預言?想要釐清到底是怎麼 一回事,《周公解夢》中對於種種的夢境有著統計學般 的解釋, 怎麼樣的事件、什麼樣的現象顯示出什麼心 理狀況。往往在最迷惘的時候我們尋求心靈的慰藉, 透過求籤、塔羅牌、生命靈數…就由各種方式想要找 到一點點對於困惑解套的線索。林宜姵在夢境中常常 出現重複的數字、不明掉落在眼前的物體, 是否都預 言著什麼?總是對於神秘的事情充滿好奇心, 不斷地 自問自答, 即將發生的事情的好壞, 一種殘酷的溫柔 命運, 隱隱的騷動了那最敏感的神經。林宜姵習慣用 古典技法繪畫, 在畫面上游移, 琢磨著一個又一個小 小的區塊, 好比沈落在十乘十的方框內不停的墜落, 一層又一層的抽絲剝繭,想要找到那關於未知的謎底。 -5-

渺渺的親密關係 Indistinct affinity

「從來都沒有跌倒,只是幸運。 跌倒後能再爬起來繼續前進, 那才是實力。」[3] 跌倒後,也要勇敢的站起來,然後更勇敢的去面對曾 經的恐懼。林宜姵在繪畫的過程, 從刻畫完整的細 節到漸漸地退到畫面的外面, 想是鏡頭的對焦到景 深,讓觀者可以自己去觀察出畫面想要說的話。物換 星移很多事情都不是我們可以去預設,情感上的經驗 也很難被抹滅,但也漸漸地成為了我們成長的養分, 跟著時間的推移,抽離之後更能釐清自己的盲點,如 夢初醒般的清晰,或許片段的記憶依然濃烈,學習如 何放下,如何在慾望跟現實之間取得平衡。畫面中的 獨角仙,並不是在一開始就存在於畫面中,在完成的 場景後,透過描圖紙在畫面上游移,找到一個最適合 的位子,然後透過拓印的方式將獨角仙定位,也讓畫 面中有種畫龍點睛的小巧思。林宜姵對於昆蟲的恐懼 偏執,在畫面中營造出詭譎的氛圍,默默地設下的陷 阱,也讓自己在繪畫的過程中克服對於昆蟲的恐懼。


YIRI ARTS | Sorry to Leave

2013 就讀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繪畫組 2013 畢業於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系中西繪畫組 1991 出生於臺灣屏東

EDUCATION

2015 焦慮的閒情專家,地下美術館,台北 的世代,彰化縣立美術館,彰化 2015 / :這個 OO 顯 隱 2014 文化部藝術新秀成果聯展,華山文創園區,台北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台北 2013 蛤. the clam ,嘉義 2012 - 人聯展, Mmimico Café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雙

GROUP EXHIBITION

-6-

HONOR

3.

ART FAIR

[1] Stray Birds,《漂鳥集》(Rabindranath Tagore )。陸晉德 譯,志文出版社,2007 [2] Sylvia Plath,《精靈》( The Restored Edition )。陳黎、張芬齡 譯,麥田出版,2013 [3] 阿飛 a-fei,《只要過好日子》,悅知文化,2015 [4] Leonard Koren,《wabi-Sabi 給設計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 蔡美淑 譯,行人文化實驗室,2013

2014 文化部﹁藝術新秀創作表補助計畫﹂視覺藝術類 2012 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系期末共同評審,油畫類優選

在生活中,我們都在學習磨合自己跟社會之間的關係;在情感上,我們 也在學習磨合人與人之間,如何保護自己也要讓對方不受傷。林宜姵轉 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透過畫面中的景、人與甲蟲形象去親密書寫過去 的一段關係或發生的事件,主宰者跟操控者之間的關係,不先預設立場 的讓畫面元素在思考中完成,然後在創作過程中進行淘汰、刪減、調 整,漸漸地完成畫面雛形,所以在作品還沒完成的最後一刻前,一切都 還是未知數,層層的堆疊,讓畫面也富有觀看的深度。感情上的脆弱與 不安全感也在創作的過程中一再地跟自己對話,用最柔軟的筆觸姿態, 用曖昧韻味的色彩,讓人墜落進林宜姵的創作裡。

SOLO EXHIBITION

「曾經鋒利的刀刃呈現出柔和黯淡的白光。 曾經堅固的物質變得如海綿一般的柔軟。 曾經明亮飽和的顏色褪成黯淡的泥土色, 或破曉黎明與薄暮黃昏時那種氤氳的朦朧煙色。」[4]

2015 台中藝術博覽會,日月千禧酒店,台中 ,大阪,日本 000 大阪藝術博覽會, Hotel Granvia Osaka ,大阪,日本 2014 大阪藝術博覽會, Hotel Granvia Osaka 000 台北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晶華酒店,台北

陰翳裡的光芒 Light from shadow

林宜姵 LIN YI PEI 2015 離情散記,伊日藝術,台中 2014 在盎然邊緣,伊日藝術,台北

迷圖風景| 50×50cm | 2015 |壓克力彩、畫布 虛空中凋零 | | 2015 |壓克⼒彩、畫布 黯流| 50×60cm | 2015 |壓克力彩、畫布 1. -1 70×70×3cm 2. 3.

2.

ARTIST CV


大地藝術祭 越後妻有

YIRI ARTS | Echigo-Tsumari Art Field 就在爬上充滿溼滑爛泥小路的拐彎處緩緩探出頭。 彩色的屋或者任何無法預期的地景、裝置及雕塑, 雨水濡濕裙襬,泥土沾黏足底,

Echigo-Tsumari Art Field

在距離東京車程三個小時的越後妻有,是我從沒 設想過會來到的日本區域。從東京車站至越後湯 澤站,我們在越後湯澤待一晚,隔日再換乘六日 町線穿越數個山洞至松代町,小型的車站後面緊 傍著山麓豎起暗綠的長毛,不用出站即能看到農 舞台和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巨大變型花朵的雕塑 「花開妻有」,還有棚田上散佈著的金屬剪紙式農 夫耕作雕塑,村落的空氣宜人濕涼和著淡淡的人 氣,分散的獨立農舍、民宅和圓拱長柱型倉庫, 立即的觸覺及視覺抓取讓我們滑溜的進入這個 場域。

我 們 住 宿 在 距 離 車 站 十 分 鐘 外 的 民 宿「 山 ノ 家」, 它是由昭和三十年左右的木構民屋改造, 空間不大但俱全。第一晚我們在它複合式的咖啡 廳吃晚餐,晚餐女主人的自家製料理,咖哩飯是 由草菇拌豆子南瓜泥醬,搭上新瀉飽滿黏嘴的米 飯,蕎麥麵的醬汁帶檸檬酸,食物原味乍滿。而 食物也是這個藝術季很重要的一環,雪水在暖天 融化成為稻米的甘露,米飯確實特別香甜!隔日 早餐在嚐完有機花茶和雜糧粗馬芬,開始在大地 藝術祭的踩踏。

圖 文/王冠蓁、孫培懋

大地藝術祭三年展 (Echigo-Tsumari Art Field) 由 北川フラム (Fram Katagawa, 北川富朗 ) 的團 隊策劃,以越後妻有為基地,從 1996 年開始規 劃,並與居民溝通協調,漸進的才讓這些社區瞭 解及共同參與。以農作為主要產業的新瀉越後妻 有,留不住青年人口,農村人口外移造成高齡化 與社會經濟人文的衰弱,人口結構的改變也導致 學校招人不足而廢棄、空屋增加的問題。於是家 屋、空屋與學校的再生、農田與產業道路的活化

1.

-7-

與青年人口回流變成政府與民間盼處理的問題。

「它們大概是沒有再用作原來的用途了,但是把 它們的物理形式保存下來是很重要的,關鍵是用 積極的方式保存它們。」北川富朗表示。三年一 度的大地藝術季中的作品由西元 2000 年累積到 2015 年, 累積許多件的常設作品。策展團隊邀 請了不僅日本藝術家,亦邀請許多國外創作者到 當地與居民、環境互動與對談,再共同創作在森 林、農田、空屋、廢棄校舍等空間裡。 有許多觀覽方式,我們選擇了地區周遊巴士,它 搭配了一本作品護照冊,可以不用在各展覽點再 購票,車站的志工有很詳盡的解說。我們從十日 町站搭乘了周遊ㄧ和三的路線,在松代站搭乘周 遊七號線, 車子開離火車站周邊, 往雲霧繚繞 的村路駛去。每個點在到達前司機都會用日文介 紹,很可惜沒辦法聽得懂,司機是當地人,偶而 在我們下車後也會跟館員聊天。 一條路線會經過十幾個作品,每次停留的時間都 不一定,有些點因為路很小,必須把乘客們放在 山路口,我們再爬坡上去,甚至是充滿泥巴的小 路上面, 有些因為地景寬闊, 很遠就可以看到 那個雕塑或裝置。 其中有一件作品讓我們印象很深刻,不只因為作 品本身,更因為斜放的指示牌,引導我們爬上分 岔的山路,巨大的杉木林包附在小路的兩側,因 為有前例所以我們不疑有他的不斷往山裡面走 去,直到同車的一位日本男子喘吁吁到頂端後, 跟我們擺手,才知道我們走岔了,但這趟山路是 一場極幽默的遊戲和體驗。


YIRI ARTS | Echigo-Tsumari Art Field 作品被安置在另一側一個非常隱密的山裡小徑, 印度藝術家 Shilpa Gupta 的作品也讓人印象深刻 一開始很不明白為何要將作品放在如此偏遠山路 中, 但當我們了解其中的意義的時候被一股突如 其來並且強而有力的力量所震懾。作品的名稱叫 做「消失的道路」是由柏油路的碎塊所拼裝而成 的巨大球體, 有點像是小堡壘又有點像紀念碑, 看起來相當古怪。那是因 為這條小徑的終點住著一 位年約八十的高齡老翁, 因為時代變遷村裡年輕人 都逐漸離開了,這位老翁 知道自己即將是最後一位 知道這條小徑存在的人因 而為家鄉的將來感到憂 傷。藝術家因此做了這件 作品以向眾人訴說這條小 路故事並且藉由作品來紀 念這條產業道路,一條有 2. 人不想它被遺忘的路。 另外一個有趣的作品分布點是一座於 2009 年閉 校的小學, 因為大地藝術祭的展開而搖身變成特 色美術館──土之美術館。這座美術館裡面有大 約十至十五間的教室, 每一間教室都是一個獨立 的展間, 而每一位受邀的藝術家都能夠自由的運 用他們所分配的空間而進行創作。藝術家為了讓 人們反思與土地的聯繫與關係, 因此他們的作品 多半以「土」來做為最主要的創作媒材。許多藝 術家將當地的土堆砌成特別的形狀來製作雕塑作 品, 有些則將土燒製成壁磚, 並且鑲嵌在牆上。 有一位藝術家的作品製作方式相當特別, 是日本 藝術家 Kaori Sato, 她利用不同種類的泥土之間 的色彩差異在校舍的樓梯間繪製的一幅巨大的泥 土繪畫, 近看時有點類似礦物顏料畫在麻布上的

周一和周三線最後一站都會到十日町的「越後妻 有里山當代美術館」,是座造型簡約有著日本建築 特色的清水模建築,並且為當地最大 的一座建築地標。當大家搭著公車從 山間田野進入里山當代美術館時感覺 就像是走進時空隧道一樣,大型的策 展團隊與國際性的規格讓參與活動的 我們彷彿在時空中穿梭,是一種很特 別的經驗 。 《蓬萊山》是這次展覽的命名, 藝術 家蔡國強在美術館中央的大廣場構築 了 一 座 高 度 約 莫 三 層 樓 的 半 面 山, 山上還種滿了各種植披,在山腰間會 散 出 像 是 山 嵐 一 樣 的 乾 冰, 看 起 來 煙 霧 飄 緲。 而 中 庭 的 周 圍 懸 掛 著 與 當地居民合作使用稻草編製而成的航空母艦、戰 鬥機和直升機, 恰巧像是一條龍盤繞在空中, 傳 說秦始皇曾派徐福到東海尋找蓬萊仙島, 但行程 延誤歸國恐遭殺身之禍再加上當地環境優美因此 留了下來, 於是有了日本。而這系列作品的製作 又恰逢太平洋戰爭 70 周年, 隱約透露著東亞國 家之間島嶼歸屬的問題, 提醒人們反思和平的重 要性。 周七由松代駅的農舞台出發, 巴士往山上去, 在 爬了半長的單行山路, 沿路很多像龍貓裡面小月 小梅小煤炭和爸爸住的木造房子, 松代山區除了 藝作品, 它的自然景觀也值得體驗, 司機用地圖 跟我們說了這個區域的路徑, 其中一條是通往星

峠的棚田, 因為氣候, 他們的稻正成熟, 值得去 看看, 我們沿著指標往山上走, 起初兩旁都有零 星屋舍和樹叢遮掩, 直到幾乎頂端, 豁然開朗, 滿目金色的稻浪, 落落的梯田綿延山谷, 像一張 綠線和黃色方格的起伏大毛毯! 我們抵達越後妻有的前後幾天正好都下著綿綿細 雨。 幾 天 下 來 我 們 似 乎 沒 有 見 到 幾 回 直 射 的 陽 光, 而水氣似乎籠罩著整個新瀉, 這雨停歇不到 幾分鐘又開始下了, 柏油路和山間的狹小產業道 路都積滿著雨水。到了山坡的泥濘小路變得更是 溼滑和窒礙難行, 有好幾回前往作品地點的途中 雙腳原地打滑, 必須要靠手纏扶地面才能繼續往 前移動。一天還沒結束, 鞋子的邊緣就附著著一 層厚厚的泥巴了。但這件事似乎與大地藝術祭的 主題產生幽默的連結, 我們這些來自世界各地沾 滿泥巴, 溼了又乾乾了又濕的鞋子在大家腳下活 像是參展大地藝術祭藝術家的裝置作品, 在走完 一整天的行程後作品也差不多可以宣告完成了。 直到參與了大地藝術祭後才發現行成這項活動 背 後 的 深 沉 的 因 素, 這 些 來 自 世 界 各 地 的 藝 術 家 對 當 地 文 化 與 歷 史 的 深 入 了 解, 使 得 每 件 作 品 的 形 成 都 具 有 其 完 整 的 原 因 與 意 義, 而 這 些 作品甚至可以被理解成另一種在地居民的聲 音。 人、 自 然 環 境 與 藝 術 真 正 的 舒 服 的 攏 在 一 起, 將 裡 面 和 外 面 的 人 用 閱 讀 藝 術 聯 結。 大 地 藝 術 祭 也 有 夏 季 冬 季 有 著 截 然 不 同 的 風 情, 這 次 的 旅 程 待 的 時 間 不 夠 長, 沒 有 看 到 表 演 藝 術 和 參 與 祭 典, 希 望 有 了 這 次 的 經 驗, 能 再 一探。 行前文章參閱,台北村落之聲《歷史、文化、環境共生的大型文 化活動 -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上)(下) /丘如華》

4.

風環元「球體 │

6.

-8-

」 01

5.

蔡 蓬萊山 │ 越後妻有里山當代美術館 1.國強 │ 2. Shilpa Gupta 消 │失的道路 土之美術館 │ 售票亭, Takuto Hiki 設計、 Hiroaki Wago 茅草屋頂編制工藝創作的茅小屋,它的 3. 造型是根據越後地區曾存在的雪室設施,是在冬天保存雪到夏季能存放蔬菜

土之美術館 │ 入口, Takuto Hiki+Takumi Honda泥土球入口 4. 土之美術館 │ 一旁的廢棄泳池,圖片右後方為 Kazumasa Ohira 的作品 5. 通往原子之路 6. Kaori Sato│

3.

質地在並且更為厚重, 遠看時則像是一片充滿原 始風格的大型圖騰毛毯, 視覺張力極為強烈, 土 壤的不同顏色保存了不同動植物的生命氣息, 紀 錄著他們在這水源豐沛的土地上經歷的時光。


PARK INFORMATION

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 世之篤論謂山水有可行者,

倉庫 C9

陳立穎、吳承翰、孫培懋 三人聯展 │

2015.11.14 - 12.6

遊園須知

駁 │二藝術特區大義倉庫群 週一休館 07-521-5783│13:00-19:00│

伊日藝術駁二空間

遊園須知

YIRI ARTS | PARK INFORMATION

駁 二 空 間 此 次 展 覽, 由 三 位 藝 術 家:孫培懋、陳立穎、吳承翰共同 策畫及展出。三人各自有著不同的 創作背景及脈絡,而對身處的地景 文化看法也不盡相同,在這樣的差 異 之 中, 找 到 了 與 彼 此 對 話 的 可 能性。 「 世 之 篤 論 謂 山 水 有 可 行 者, 有 可 望 者, 有 可 游 者, 有 可 居 者 ......」,《山水訓》中曾提到對於 繪畫及造園中「可觀、可遊」的重 要性,於是將展覽命名為「遊園」, 而恰巧這三位創作者都將自己的思 考及嗜好投射在山水繪畫空間之 中, 因此這次便透過「遊」的過程 來讓作品與遊人產生互動與連結。

孫培懋/靈獸園 SUN Pai-Mao/ Lingshoutu

在藝術家孫培懋的經驗中,畫畫就好像 是使用一台暗藏在袖口裡的針孔攝影 機,記錄著生活中所遇見那一幕幕荒謬 情景一樣, 有鬧劇、有喜劇, 也有悲 劇。而作品中則包含著人與社會或者人 與鳥獸的互動場景,有些充滿生活的真 實感,有些則不然,作品多是以藝術家 本身的生活經驗與想像所交疊出來的 景觀。 喜歡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 1943- )作品中那些發生在社會公寓裡 的怪誕故事情節和會冒妖氣的愛情故 事,像是《金閣寺》和《千羽鶴》。 人們往往在失落的情緒中抑或是情慾的 世界裡失去理智並且舉止異常,而這樣 的異常,似乎更貼近人們內心深處,並 且道出許多不可觸碰的真實情緒。怪 異且真實的場景除了在電影和生活事件 中,有些特別的老公園也同樣散發著一 股詭異氣息,例如苗栗的秋茂園、台南 的代天府。這類型的公園裡充滿著各式 台灣五、六零年代的水泥塑像,甚至包 括水泥雕塑建築的奇觀,例如「鑽龍虎 喉」, 人們可以從一隻巨大蟠龍造型的 建築物口進入,再從一隻巨大老虎造型 的建築物走出來,進入室內時則可以看 見各式各樣天堂與地獄的浮雕,深刻描 繪地獄十八層的酷刑以勸百姓向善,這 樣的雕塑公園在台灣不勝枚舉,並且讓 人回憶起與同伴嬉遊的童年。

1.

-9-


YIRI ARTS | PARK INFORMATION

2. 1. 孫培懋|靈獸圖|200×80cm×2pcs|2015|壓克力彩、畫布 2. 吳承翰|大爆炸|80×200cm|2015|壓克力彩、畫布 3 .陳立穎|疏洪道旁白色的廟|110×93|2015|壓克力彩、畫布

吳承翰/偽古畫 WU Chen-Han/Pseudo Old Paintings

藉著顏料堆疊的厚度、色彩樣貌、表面質地、題材內容等,使我們觀看一 件平面作品時, 會以既有之視覺經驗歸屬其類型, 如油畫、水墨、版畫 等,原因是每一類畫種都有其龐大歷史脈絡,並各具獨特面貌。 但時至今日,在全球化的浪潮裡,各種資訊快速流動使身體感受經驗不再 只有垂直面向,觀看經驗在此同時亦漸趨一致,我們接收到的訊息和其他 國家相去不遠,藝術面向越來越難以區分。藝術家吳承翰認為這種現象的 產生,使他走進各個藝術博覽會現場時,多數作品無法令他久留,唯有一 種例外,具有強烈特殊性,反映出藝術家身處環境和歷史脈絡的作品,能 使他停下腳步。 希望以自身學習、熟悉的媒材,重新建構出傳統水墨新風貌,形式是用壓 克力顏料和畫布模擬水墨效果,希冀觀者從遠觀時因為畫面質感、氛圍、 題材、符號而判別作品為水墨類別,但近看時又啟人疑竇,產生材質上歸 類的困難。希望以此反差,說明水墨感不必然倚賴於媒材體現,而在其他 面向成立。可能是某些特徵,例如線條表現方式,墨色運用,芥子園畫譜 傳統符號的挪用,因時間而泛黃的色彩,山水或花鳥蟲魚題材意象等。

陳立穎/ 電子叢林 CHEN Li-Ying/Electronic Jungle

藝術家陳立穎熱衷於閱讀古典繪畫,認為感受其中的莊嚴、神聖的召喚是 一種諾大的情緒和主體, 並能將我們攬至其中。但藝術家在畫布上創作 時,卻極盡所能地克制自身體感之展現,取以代之則是重複地平塗所組成 的模件、擁有銳利的切邊,而後模件的拼裝所形成之新個體,依然是被龐 大的主體所延攬。只是這種召喚已經無法由象徵的方式尋回,而藝術家以 為象徵的方式再也行不通,認為這世界太過快速,當你首次遇上一件陌生 物件當下,它可能正準備轉移,再也追不上。 藝術家更在乎繪畫作為一種平面媒材的特質,勝過於繪畫性之於繪畫的關 係,在他所認知的繪畫問題已然是平面問題,而平面問題在當下很可能就 指的是介面問題? 一開始並非有意為之,那是無意識的狀態,藝術家僅僅是將介面感知忠實 地傳達給畫面,其產生的就是沒有空氣感之繪畫。追尋對象已經不再是三 度空間的現實世界, 而是無拓樸空間:平面展開的世界。以平面模擬平 面,以平面探索平面。這些正是陳立穎持續思索問題以及回應它的方式。

3.

-10-


LEE Han-Ching 李瀚卿

| 97×162cm | 2014 |油彩、畫布 XX-1

YIRI ARTS COPY RIGHT © 2015



YIRI ARTS | Dear Sniper 我想我們都渴望著 I Think We Are All Eager to

『有些情歌的開頭就跟你的信一樣:「我是如此深愛著你…」。 當現今一切仍在耳際迴響,過去的時光就像節慶的尾聲一樣 的傷感。燈滅了,獨自一個人看著情侶對對離開,走進昏暗 的街道。』[1]

撰文/ 何柏儒

多久沒有提起筆寫信了, 現代社會的生活資訊爆炸, 讓我們的生活步調也跟著改 變,過去的書信往來,等待與期待的過程,時間與空間之間的距離感,隨著科技媒 體的發達,Twitter、Facebook、Whatsapp、Line 等等通訊軟體發達, 讓我們的訊 息接收越來越沒有時間差。我們漸漸習慣這樣的快速步調,卻忘了放慢,一種夢醒 時分的不真實,造成了我們對於生活的焦慮。江家維創造的人物,大大的眼睛裡, 有時空洞有時卻有點邪惡, 置身在一個不明確的時空裡, 眼球上寫著「YOU」象徵 著即使在這樣快速的步調生活中,外在世界的嘈雜紛亂,內心裡還是渴望尋找到有 個值得關注的那個他跟她。

當你感到迷茫時 When You Feel Lost

“When you’re feeling in the doubt And your sky is grey And the people that you love Well they have nothing lovely to say ” [2]

親愛的,狙擊手 1.

茫然的時候,是否都渴望有所依靠?期待生命中的他跟她出現,期待那個人可以帶 著你一起遠離寂寞,一起遠離空虛。江家維筆下的男孩與女孩,男孩像是對自己的 投射,是個對於世界充滿好奇心也充滿抱負的大男孩,女孩則是沒有特定對象的描 繪,有可能是她也有可能是另一個她。有點像你,也有點像我,好像要我們重新尋 找那個已漸漸被時間消磨,淡淡遺忘最初的那個純真的赤子之心。江家維的人物有 一種未完成的狀態, 保留一種對於人的觀察溫度, 可能對於對象的女孩還不夠熟 悉。存在一個曖昧不明的狀態。或許哪天更瞭解她了,就可更加仔細地細膩描繪她。

江家維個展 Dear Sniper

為什麼一定要乖乖 Why Should Be Obedient

「上個世紀是免疫防衛的時代,是個裡面與外面,朋友與敵人,或是自身 (Eigenem) 與外來者 (Fremdem) 之間有著清楚界線的時期,甚至冷戰時期也是依循著這樣免疫 防衛的思維模式在進行。」[3] 過動、焦慮、沒有最終目標的去對抗大社會的環境,現代人很習慣對別的人事物上 貼標籤,但是卻忽略了每個人的個人特質,不用畫地自限,以多元的方式去嘗試更 多的可能性。在每個人的舒適圈內不願意被侵犯,但是也扼殺了很多吸收外在能量 的機會,深入瞭解自己,其實就不用害怕外在環境的變遷,不用隨波逐流,一種個 人獨特魅力的態度。江家維在創作上, 有著自己的堅持, 看到很多社會事件的亂 象,穿著自己的防護衣,縱使眼前迷霧塵塵,依然可以看到那一道最純淨的光。壞 壞的男孩和壞壞的女孩形象,或許想是刺蝟的武裝,穿戴著擁有防護功能的鋼盔, 但是他們依舊擁有一顆柔軟的心,不斷挑戰自己可以負荷的最大極限,尋找到純淨 的那個目標。

2. 1. Rusty-前進20%│100×100cm│2015│壓克力彩、畫布 2. Rusty-前進40%│67×105cm│2015│壓克力彩、木板

叛逆的愛情信仰 Rebellious Love Religion

「他是一個經常遠眺遠方的人。那雙眼睛總是清澈的,那是我至今所見過最漂亮的眼 睛。可能是因為情人眼裡出西施吧!」[4] 有時候我們適時的抽離生活中的角色,從又高又遠的視角觀察生活,一個狙擊手的 視角,觀察著人來人往的行人,就這樣靜靜的觀察著,等到哪天讓自己心裡悸動的 那個人,或許從狙擊手轉身成為了愛神邱比特,射出手上那愛的箭。現代人的愛情 觀或許速食,但是也希望可以有一段可以涓涓細流慢慢的愛情,也不忘要有一點叛 逆,猶如香奈兒的男朋友 Boy Capel,對於愛情信仰的堅篤,勇於突破傳統的愛情價 值觀,猶如江家維期許自己可以突破對於藝術創作上的信仰,真誠的叛逆。回歸到 自我的愛情史觀,用最直白也最真切的創作方式,讓大家坐上時光機,找回心中的 那個男孩與女孩心。 [1] Marcelle Sauvageot《留下我一個人:愛的剖析》(Laissez ‒ moi Commentaire )。歐陽瑞聰 譯,自由 之丘,2015 [2] Angus & Julia Stone, “Take you away” 1.Byung-Chul Ham《倦怠社會》。莊雅慈、管中琪 譯,大塊文化,2015 [3] [4] 岩井俊二《情書》。王曉玲、張苓 譯,新經典文化,2012

-13-

2015.12.19 - 2016.1.17 親愛的,狙擊手│江家維個展

伊日藝術台中空間│台中市精誠五街2號 04-2327-4361│13:00-19:00│週一休館

2016.1.23 - 2.28 陳彥智個展

2016.3.5 - 4.3 鄭子祺個展

‧展覽訊息若有所更動,皆以伊日藝術網站公布為準


YIRI ARTS | Skinned Imagery

駁二藝術特區大義 │

大和田良個展 │

2015.12.12 - 2016.1.17

剝製圖

伊日藝術駁二空間

倉庫 C9

剝製圖

大和田良個展 Skinned Imagery

撰文/ 張聖坤

週一休館 │07-521-5783│13:00-19:00│

1.

離岡山機場約一小時車程的距離,位在津山市的「津山自然不思議館」成立於 1963 年,以自然史料博物館之姿, 展出各式珍奇動物。以廢棄高中校園改建的館舍座落於津山城史蹟南方,在這佔地約 450 坪的日式傳統木造建築 中,展出超過兩萬件的超大量藏品,包含稀有動物標本、昆蟲、貝類、人體臟器、礦物、化石等藏品,震撼程度是觀眾 在踏入博物館那窄小的入口前,難以想像的。

2016.2.27 - 3.27

)

-14-

林士強個展

1. Malayan Tapirr 津山自然奇觀博物館 つ(やま自然のふしぎ館 2.

2.

2016.1.16 - 2.21

當觀眾實際走入「津山自然不思議館」時即可發現,映入眼簾的除了館藏的標本,亦包含那些仿造自然景色,卻絕不自 然的鮮明壁畫背景。「剝製圖」系列作品,皆以金箔作為背景畫面,與原先館內展示方式不同。透過大和田的觀景窗, 呈現出每一座標本最純粹的原貌,在抽離風景壁畫後,以金箔輕微反射主體的特性,重新映照出館內的柔焦氛圍,就像 一見鍾情時,那樣目無旁人、心無旁鶩。

蕭聖健個展

在「剝製圖」系列中,大和田拍攝下藏品的不同視角,並以裁切、重新拼貼等手法完成作品。這個技法在 2011 年,埼玉 市大宮盆栽美術館中發表的大和田良個展「FORM」盆栽系列中首次登場。賞玩松樹盆栽是極具東洋風情的一種活動,自 不同角度鑑賞松的針葉、曲枝,都具有不同的特色。而大和田的拼貼形式,呼應賞玩盆栽時,平面攝影無法完整表現的 立體概念。而「剝製圖」系列作,也沿襲「FORM」系列作品中,其美術館「展出空間」與珍奇「藏品」間的相互關係。

展覽訊息若有所更動,皆以伊日藝術網站公布為準 ‧

而「津山自然不思議館」的遊訪經驗,是大和田在創作「剝製圖」系列作品前的重要契機。與大部分藉由齊列的展示邏 輯強調學術及教育目的之科學博物館不同,「津山自然不思議館」的館藏風格乃至展出形式,明顯注入創辦人森本慶三對 於珍品的熱情與執著。若將藏品視為「剝製圖」系列作當中的「肉」,那麼館長珍視藏品之心,便是大和田透過攝影機, 所捕捉下的「靈」。


YIRI ARTS | Dear Reader

致親愛 的讀者 Dear Reader 撰文/ 劉耀中

2015.12.11 - 12.13

親愛的讀者,你正閱讀著手上的伊日 藝術誌,沒由來地出現藝術家劉耀中 的創作自述,再看看同一頁裡的作品 圖。你輕蔑的笑了兩聲旋即翻頁,或 者你感到好奇,於是期待著接下來的 文字能夠提供近一步理解…

高雄藝術博覽會│伊日藝術

駁二藝術特區│劉耀中個展│Booth: P2-10 城市商旅展區│Room: 251、253

劉耀中|水星七號|120×120cm|2015|壓克力彩、畫布

上半部 Upper

「總而言之…」每當我們試圖要說些什麼或者要對特定的事件做出評論時,總是會這樣開頭。這意味著當面對物件、事 情時,我們直覺的將感知轉換成語言試圖進行溝通。就像美鈔上寫著「我們信任上帝」(in god we trust),在這個例子 裡,語言即是上帝,而文字是祂的天使。我們每天每天地不斷地轉換,從感覺到文字,從文字到概念…反之亦行,最 終成為文學的雛型。 對我而言,創作就像是一種廣義的書寫,書寫某種日記或者短文般。有時僅僅是某種思考軌跡的速寫,有時則像是使 用一些諸如類比、譬喻、對仗等等的基本寫作技巧。作品則像是尋找一種物件與概念之間的最佳組合方式,就像書籍 中的圖像對照文字, 或者電影裡的影格搭配字幕。而所有的內容則源自於我日常生活, 從遇到的人事、所閱讀的書 籍、聆聽的音樂或者觀看的電視、電影等等,甚至是在上網瀏覽的所有無用資訊。藝術創作幫助我統整這些不同來源 的資訊將其分類,或者從中發掘出相似與相異的結構,開展新的閱讀路徑,讓文本能夠從當下的範疇跳脫,連結到不 同的領域之中。 總而言之,我的創作就是運用自身的直覺與幽默感,在記憶、經驗中不同來源的知識、資訊之間行走,透過不同的形 式玩遊戲。

下半部 Lower

2015.12.11 - 13

高雄藝術博覽會│伊日藝術

‧駁二藝術特區│Booth: P2-10│劉耀中 個展 ‧城市商旅展區│Room: 251、253│ 陳立穎、林宜姵、孫培懋、王冠蓁 蕭聖健、邱懷萱、陳漢聲

所以,上半部就像一份完整的陳述,作者標準的對其創作特質進行描述。然而,下半部就像是換句話說 (on the other hand),說著上半部的敘述方法近乎是在宣告作品本身無法為自己辯護,而需要到處標上註記,如閱讀喬伊斯的尤里西 斯,總是不時的在下方標出行文內的所有指涉,無意識的打斷閱讀的節奏。 另一個角度而言,創作又是完全不同的事情,無法加諸任何語言於其上。更接近被拋在一個陌生之地,白晝時沒有太 陽,入夜後沒有星辰指引,所圍繞著的盡是虛無感與不確定性。 2.

…必須要找到方位!所以,睜大雙眼,緊盯著週遭的一切,看著世界所給予的線索開始演繹! -15-


YIRI ARTS | Column

撰文/ 盧怡安

Column: Daily joy of a naughty boy

皮小孩 的日常樂趣 小孩子皮,不是病,但皮起來一定很要媽媽的命。 愛玩與幽默感,似乎有點與生俱來,而且難以約束, 想要培養或製作一個面板控制頑皮的程度,讓它恰到好處,實在太難了。 要嘛,就是讓皮小孩火力全開的玩到大吧。 一個很皮的孩子,時永駿,辛苦了媽媽; 但在他的畫裡,許多人得到了莞爾的樂趣。 時永駿|香港×台北.D - 美勞課│227×182 cm│2015│壓克力彩、蠟筆、畫布

好笑,對時永駿來說,是一種讚美。 他就是有一種獨特的幽默感。即使全天下有幾百 位、幾千位藝術家,用類似的技巧、類似的色調、 類似的日常片段與小東西來作畫, 他筆下的幽默 感,大概就是只有他有。 印象很深刻的, 是他畫一個小朋友, 被側面挖了 洞、裝上透明塑膠片的蛋糕盒, 結結實實的套住 頭,於是擠壓出一張很冏的臉。或是另一件作品: 時永駿穿著浴袍, 煞有介事的舉著槍, 想打飯店 房間牆上裝飾的一排銅鳥。又或者, 人躲在衣櫥 裡掛著的一堆衣服後面, 卻露出了腳, 像是被抓 到時, 只好把寵物狗狗的臉, 代替自己的臉伸了 出來……。 大概不是很爆炸性的,讓人看了立刻捧腹大笑。也 不會笑到眼淚流出來。但就是定睛一看了以後,在 心裡有一種「哈!」 「竟然!」或者, 「你很煩ㄟ」( 想 要邊笑邊搥打他 ) 的樂趣。 在近兩年來,五百八十檔名稱裡有「日常」的展覽 中 ( 對不起,我誇飾。我沒有數過 ),這樣的日常, 令人眼睛一亮,嘴角上揚。 無論是像《蛋糕盒》那樣,帶著一點捉弄般的肢體 玩笑;或是像《台北 × 土耳其 .C - 射擊飯店房間

牆上的 3 隻銅雕鳥》那樣,很愛自己發明平凡生活 物件的新用途、新角色,他的幽默感,讓我很想指 著他的鼻子說:「小時候一定很皮吧!」 啊,真的很皮,而且很認真的皮。他說小學二年級 的時候, 愛跟高年級的玩, 高年級的故意把很大 一個、攀在上面可以轉的球體,推得速度很快、很 快,想要讓低年級的嚇得鬆手,嘲笑他們害怕的樣 子。那個很不信邪,速度已經快到人都像面旗子一 樣變成橫著張開來的時候,還玩得很高興的人,就 是時永駿。下場終究是飛出去,然後在他下巴留下 一道縫過的永遠的疤。但這人瘋到甚麼程度呢? 就是以後那幾位高年級的看到他, 都嚇得不敢跟 他玩。 如果我是這個小孩的媽媽,差不多把他禁足到十五 歲算是剛好吧?但,也許得不到家裡其他長輩的認 同,時媽媽卻讓他保持這樣的玩心,這樣的皮,一 直到最近。 對,一直到最近。比較特別的是,時永駿最近筆下 那些令人莞爾的畫面, 都不是在腦海中拼湊出來 的。而是現實生活中,真的在他與朋友笑鬧之間拍 下的;或者,他會很故意的讓這些無厘頭的劇情, 在生活中發生,然後拍下來畫。 到底有多愛玩?在《香港 × 台北 .D - 美勞課》的

-16-

大教室裡, 那匹黃色的跳跳馬, 宛如一起穿上制 服,和黃色運動服的小朋友一起上課的情景,還真 的是他拎著跳跳馬,跑進上課中的教室,讓它跟小 朋友一起聽課。這在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真實畫面, 光想到都覺得好好玩。 我深深相信,他是先懂得如何在生活中找到趣味, 玩得很樂,然後才開始創作繪畫的。於是這種日常 的厚度,相對讓人覺得很有趣。 對於喜愛微帶一點點黑色幽默的藝術粉絲來說,真 的感謝時媽媽讓一個令人頭痛的小孩帶著他的頑皮 長大,然後帶給我們無可取代的生活歡樂。


YIRI ARTS | One Piece Club

藝術收藏的分享力量 One Piece Club:Sharing of Art Collections

撰文/ 顏華志

One Piece Club 是一個以藝術收藏為主題的社團, 關注年輕藝術家用創作回應時代的能量,以及藝術品被收藏之後的延伸故事。 我們群聚於此,一同關注當代藝術現場。將藝術收藏進生活,繼續當個有故事的人。 歡迎加入 One Piece Club,一起發現藝術已經在生活裡。

藉影像書寫屬於明日的過往/林育如 Chronicling tomorrow’s history on film

參與一座城市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短暫歡快的旅行、朝夕與 共的生活,或是身體力行的參與,以自己最擅長的方式將文化 風華提取而出,以土地為譜,奏出與時俱進的動人篇章。

1.

由三十年前與一群熱愛攝影的藝術工作者共同成立的「捕光人 攝影群」開始,現任「串門出版」負責人、「有酒窩的 lulu 貓 雜貨鋪」主人之一的林育如小姐,不僅見證高雄地區藝文生態的轉變,更是親身參與現場的 實踐者!身兼藝術家、藝術組織經營者、講師、收藏家等多重身分的她認為,藝術收藏應由 與切身經驗相關、題材熟悉的作品開始接觸,隨著經驗產生收藏知識和理性分析的能力,並 藉由旅行增進自己的感知能力、不斷地更新對世界的看法,以自身體驗到的世界觀回望藝術 作品,就能發現視野不再受到侷限。 林育如收藏許多攝影作品,她認為老照片乘載過去的記憶,是人類共同的資產。而在繪 畫、版畫和雕塑等種類繁多的收藏經驗中,她最在意的是藝術作品的原創性和持續性, 「藝術家必須要有原創的語彙,面對新的議題或是媒材皆能以自己的方式表現。穩定 性指的是長期以來的變化,是否能在隨時序推進的創作中仍保有最初的創作核心。」 陳庭詩是位集合版畫、鐵雕、彩墨等多項才能的前輩藝術家。許多年前陳庭詩老師經 常造訪高雄的拆船廠尋找創作材料,時常聚在串門空間談論藝術。她和我們分享有一 年過年時藝術家特別提筆饋贈書法「福」字,那象徵老一輩畫家對朋友或收藏家聯繫 感情的方式。對她而言這件作品代表著親密的友誼與祝福,也是一件意義深刻的收藏 品,是永遠不會轉讓的傳家之寶。 收藏藝術品將近三十年的時間,林育如給予目前收入不高、有意願收藏藝術品的年輕 人的建議是,鼓勵他們儘早投入藝術收藏行列!「可以從門檻較低的版畫作品、小 件畫作開始,前十年依據自己的喜好進行收藏,隨著投入的時間越長、接觸更 多的藝術知識後,將能培養出自己挑選藝術品的眼光。多年之後,不僅可以 擁有滿屋子的回憶,也能將增值的作品易手,將獲利的收入再投入支持當 代的年輕藝術家,讓藝術收藏能夠永續。」她是一位生活與藝術密不可 分的收藏者,對於藝術環境充滿了熱情與關懷。

瀏覽與分享收藏故事 歡迎搜尋臉書社團:ONE PIECE CLUB www.facebook.com/groups/opc.tw/ onepiececlubtaiwan@gmail.com

2.

1. 林育如收藏│陳庭詩書法作品 2. 林育如收藏│徐式禎木雕作品

-17-


YIRI ARTS | Collector's Psychology

2.

1.

3.

1. 賴威宇|戰士|90×72cm|2013|壓克力彩、炭筆、畫布 2. 賴威宇|車車|100×72cm|2013|壓克力、炭筆、畫布 3.賴威宇|搭火車|165×60cm|2013|壓克力、炭筆、畫布

你會選哪一張?

Collector's Psychology: Which would you pick?

天,在某個飯店型藝術博覽會的現場,一位 氣質典雅的中年女士,在年輕藝術家賴威宇 的三幅作品前佇立了許久、靜靜地欣賞著。 其實我本來是不想打擾她、深怕破壞了這個美好的 時刻,可是禁不住好奇心的驅使,終於忍不住湊了 上去,和她聊了起來。 收藏經驗豐富的她,非常喜歡賴威宇的作品、也非 常看好他。不過因為是年輕藝術家的緣故,所以已 經持續關注了他一兩年、也看他好幾次的展覽。 除了認真地聽著我的敘述和補充,她同時也分享了 許多有趣的視角、觀點與收藏心得。 聊了好一會兒, 只見她指著牆上左側的作品:「我 覺得這一張作品非常大器、又充滿細節,是我看過 他畫得最好的作品!」 沒想到下一秒, 她的手指突然轉向下方:「可是, 我最喜歡的是那一張!它的氣質和氛圍比較能打動 了我……」

撰文/ 黃禹銘

不過,讓人感到更意外的是,十秒鐘後,她仰起了 頭, 指向掛在最上的那件作品, 語氣堅定地對我 說:「不過,我今天決定要買它!」

「因為這張作品的主題、色調最符合市場喜好, 如 果有一天我想割愛的話,應該很容易就可以找到下 一個藏家!」 她面帶微笑、優雅地對我說。 經營畫廊三年多,遇到的收藏家也越來越多。對於 《收藏家心理學》這堂課, 似乎越來越理解、卻也 越來越不理解! 我能理解,對你來說,未來的投資獲利,可能是你 經常出入畫廊、藝術博覽會的最大動力。但是我不 能理解的是,如果你對藝術真的一點感覺也沒有, 為什麼不選擇投資獲利機會更大的其他標的?變現 的速度,應該都比藝術品來得更快! 我能理解,奈良美智、草間彌生的原作價格驚人, 對一般人來說高不可攀,於是他們的版畫價格也跟

-18-

著洛陽紙貴、不斷飆漲。但是我不能理解的是,收 藏版畫作品前,是不是應該要做一些功課,瞭解甚 麼是版畫?甚麼是數位輸出?甚麼是版數?甚麼是 無限量的海報? 我能理解, 昨日的水墨、今天的抽象、明天的寫 實,跟著老師與名嘴的推薦買,你可能會比較有安 全感。但是我不能理解的是,如果你真的如我想像 的一樣,真心喜歡藝術的話,你是不是應該聆聽自 己內在的聲音, 試著建立起自己的收藏脈絡與系 統? 我能理解, 年輕藝術家的未來發展充滿了不確定 性、投資風險絕對比年過半百的藝術家來得高。但 是我不能理解的是,如果你的收藏實力雄厚,藝術 品倉庫裡已經堆滿了資深藝術家的作品,為什麼不 能留一塊小角落,給自己喜歡、充滿潛力、有機會 成為明日大師的年輕藝術家們一點點機會? 如果這裡有三張畫。一張畫的最好;一張你最喜歡; 一張最有市場性。我很好奇,如果是你,你會選哪 一張呢?


YIRI ARTS | Cloud Prints

1.

撰文/ 楊庭鑒

版上的 雲 Cloud Prints

擅長透過人物來描繪時代精神的司馬遼太 郎, 其筆下的歷史人物鮮活而有生命力, 既承接舊有傳統, 同時也抱持對未來的想 望;小說《坂上之雲》意指「順著斜坡路 上升的雲」,筆下背景書寫了明治時期,一 個百廢待舉但大步邁向新世界的時期。山 坡上方的雲依然耀眼, 我們如同登山者, 追隨雲的方向,一路往上攀升。 伊日藝術以此發想, 邀請四位以版畫為創 作媒材的藝術家, 或是耳邊暖語、或是與 自我展開對話、或是遊走於心靈之境的風 格中, 檢視了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每一 刻的幸福、每一段的失意;作品中散發的 點點微光, 引領觀者前往每一個生命經驗 的轉折。

自家「踏上旅程」 Starting the journey from home

木刻版畫的創作程序,對李屏宜來說,像是一種緩慢的修行,每一個落刀的痕跡、每一道油墨調製的 濃稠控制、每一次滾筒的滾動節奏等。而作品中的用色與傳統木刻版畫明亮強烈的色調大為不同,畫 面寧靜而清透;擷取自個人記憶與生活中的陪伴,經過藝術家將固有形象的改變,嫁接了現實生活中 不能輕易組成的物種,感受一種新的視覺意象與意義建構的可能性。「人們通常必須遠離家裡數百哩 甚至數千哩之遙,才有資格宣稱『踏上旅程』。為什麼不從自家展開旅途呢?難道非得長途跋涉或傾 力留神,才能發現新穎事物?」 李屏宜的創作因生活而起,品味日常中的理所當然,從而記錄每篇生 命章節。

心島 Island of the heart

「每個人都會有沉入自己回憶裡的時 刻,不論是悲傷難過的,或是幸福快樂 的。」記憶與生命經驗的片段,挾帶個 人情感與社會事件,轉化而成李彥蓁細 微而真摯的畫面中,透過反覆描繪、蝕 刻與印刷的過程,沉澱與紀錄每個生活 時刻。旅行途中的移動、異地生活的體 驗與個人空間的經驗, 三者之間透過 「島」的連結, 在作品畫面中呈現飄渺 而靜置的時刻,幾何造型的外框,除了 跳脫傳統版畫整齊的四邊,也如同鏡子 的碎片般,將島嶼強烈的意象映照在李 彥蓁的心靈版圖,而那些令人焦慮,極 欲逃離的日常,或許暫時還無法實現; 而我們能了解,旅程上撿拾的碎片,將 會繼續拼組成每個人生重要的階段。

-19-

2.


YIRI ARTS | Cloud Prints

WHAT IS PRINT? 版畫是用版來當作媒介物所製作的繪畫, 而 不 是 直 接 描 繪、 速 寫 等 的「 間 接 藝 術」,也是「複數的藝術」,藉由基本的凸 凹平孔四種方法,將形象構築於版上,再 轉印至於紙張或者其他媒材。

凸版 Relief Printing

3.

林義隆的創作來自對於日常生活的觀察與生命經驗的組構而成。 生命之中不經意的偶遇未曾流逝,而永恆的停留在一個遙遠的境 地, 逕自閃耀。「這是我的一個秘密, 再簡單不過的秘密:一個 人只有用心去看,才能看到真實。事情的真相只用眼睛是看不見 的。」 林義隆的作品中搭建了由記憶而成的空間, 當中的個體 參照某些事件的想像與觸摸後重塑而成,投射出奇幻而感性的痕 跡,標示了一個起點至未知的遠方,企圖從無法預期的世界尋找 美好。

越過一幀肖像,一面鏡,一扇窗 Vaulting over a portrait, a mirror, a window

畫面中的人物占據了大部分的版面,凝視著觀者,也像是觀者凝 視著鏡中的自己;看似合宜的服裝、手勢,搭配了裝飾性極強的 符號,透露著畫中人物某些躊躇的困惑,這是蔡禮安的自畫 像《Dandy》系列。「一天中最先見面和最後道別的都是 鏡中的自己。」以藝術形式重新構築的自己,或許是 種療癒,或許想要解決什麼問題,然而故事並沒有 結局,這些自我觀照紀念著心中難解的糾結牽 扯。非自畫像系列延伸了自畫像系列,著重 在獨立放大心靈層面的線索, 與自畫像 系列相望又彼此獨立發展,提供了一 種觀看上的趣味性。

李屏宜|奶油咪咪| 56×38 cm×2pcs | 2015 |油印木刻 1. 李彥蓁|マツバギク紅通通| 59.5×59.5cm | 2014 |銅板、一版多色、膠紙法 2. 林義隆|捕夢島 森-| 30×60cm | 2015 |銅版腐蝕 3. 蔡禮安| Dandy| | 2015 |染料、絲綢 4. II 109×109cm

深藏太陽系邊緣 Hidden at the edge of the solar system

凹版一詞來自義大利,係指在金屬版面從事雕 刻、剔除或酸水腐蝕的過程。油墨填入雕刻的 凹線或酸水浸蝕過的窪痕內,然後將表面多餘 的顏料拭淨,當浸溼過的紙張與版通過凹版壓 印機時,壓筒的壓力會將凹陷部分圖像的油墨 吸附於紙面即得。生活中最常使用的「鈔票」 即是凹版製品。

平版 Lithographic

平版畫是指使用油脂材料塗繪在石版或金屬版 ( 鋁、鋅 ) 表面, 富含酸的阿拉伯膠液腐蝕版 面後,使有圖形區接受油墨,無圖形區排斥油 墨。這是因為油脂能吸油排水,而平版版面之 均勻細孔能預存阿拉伯膠而其親水排油性,所 形成油水相斥之物理變化所致。新藝術大師慕 夏的作品就屬平版畫,平常翻閱的書籍亦是使 用平版印製而成。

孔版是運用「遮擋與露空」的原理,製版藉用 型紙模板黏貼 ( 西元十八世紀中國開始使用 ), 水油性塗料填塞、反轉成感光乳劑沖曬 (1914 年美國發明 ) 等方法,造成網面鏤空的圖形, 印刷時網上的顏料經由橡皮刮刀之擠壓,穿透 網孔下達被印物表面,絹印的優點有:可同時 上墨與印刷、圖像無左右顛倒之顧慮、操作方 便、被印物無大小限制、墨膜濃厚色彩鮮艷、 覆蓋力大、創作上深具寬潤之塑造性與適應 力,最常被應用在印製衣服的造型圖案。

併用版 Composite Printing

2015.12.5 - 2016.1.3

版上的雲│李屏宜、李彥蓁、林義隆、蔡禮安 四人聯展 伊日藝術台北空間│台北市八德路四段768巷5號4樓之1 02-2786-3866│13:00-19:00 週一休館

相似Parallel│蓮輪友子個展

凹版 Intaglio Printing

孔版(網版) Screen Printing

4.

2016.1.9 - 2.4

凸版是指在木板、橡膠等版面上,以刻刀、圓 鑿將無圖像 ( 陰面 ) 部位刻除,有圖像 ( 陽面 ) 且需著色部位保留,再以顏料塗刷或以油墨滾 敷版面,最後經拓擦或壓印於紙表上即得之畫 面。木版畫是發展最早、歷史最久的版種,除 可以木板或橡膠板為之外,另有剪貼、浮凸、 金屬凸版等,「印章」即是凸版的概念應用。

2016.2.20 - 3.20 閑原個展

‧展覽訊息若有所更動,皆以伊日藝術網站公布為準

-20-

併用版係指同一版種內不同技法之表現,如 : 直刻+蝕刻, 或是不同版種的技法併合、混 用,如:凸版+凹版,以及採用更多樣性、複 雜化的媒材與形式表現於版畫原有創作範圍以 外的領域 ( 如: 單刷、影印、電腦、複製、複 合、立體版畫等…。) 基本上, 併用版種的範 疇應包括混合技法與非單一性技法表現,並且 沒有任何特殊條件的限制。


YIRI ARTS | Column

一句話惹毛 XXX大賽 Column: Contest:Piss off XXX with one phrase

撰文/ 王若鈞

前一陣子臉書上掀起一股「一句話惹毛 XXX 大賽」風潮,更新速度狂飆之外,連被惹毛的主題也 無止盡地擴張。起初較常見到與科系、職業相關的網頁,如一句話惹毛醫護人員、代理商、保險 業務、房仲、工程師、護理師、記者、部落客大賽,以及一句話惹毛中文系、社會系、哲學系、 政治系、電機系、獸醫系大賽。後來開始出現一些關於人物、外貌特徵、興趣喜愛等話題,如一 句話惹毛母親大賽、一句話惹毛大隻女大賽、一句話惹毛動漫迷大賽、一句話惹毛文青大賽…。 而這一種族繁不及備載的概念,到後來甚至發展出「一句話惹毛十二星座大賽」,意思是只要是個 人,基本上都可以參加!

靠杯,真的不能講! What the hell, you can�t say that!

私心覺得較為經典並持續關注的,多為藝文產業相 關的「靠杯文」,包括設計師、藝術行政、插畫家、 導演、音樂家等專頁。這些和「創作」脫不了干係 的職業,迅速累積了龐雜的怨言,我想這其中大概 有三個可能:一是創作很難搞,二是搞創作的人很 難搞,三則是接受創作服務的人,通常也很難搞! 最明顯的例子,當屬「一句話惹毛藝術行政大賽」

[1]。藝文團體規模大多走迷你路線

,「行政」一職 涵蓋的瑣碎程度, 約略是行政+企劃+業務+會 計+總務+掃地阿婆的概念, 其中又以劇團、舞 團的行政人員最為辛苦, 往往一個人要處理團裡 上上下下、舞臺前前後後的所有事情, 正如 CW 在「Qbo 表演藝術論壇」所發表的文章所言:「藝 術行政被迫成為十八般武藝樣樣都會(但未必樣 樣 精 通 ) 的 才 人。[2]」, 行 筆 至 此 都 不 由 得 肅 然 起敬! 然而,文中同樣也指出,超長的工時並未帶來等值 的薪資:「一個藝術行政可能上午寫完企畫書, 下 午談贊助行銷,晚上又得跟著看排,睡覺之外的生 活就是奉獻給藝術了。」除此之外,還得滿足出資 者、導演或總監、藝術家、表演者、技術人員等天 馬行空的「創意作為」。更慘的是, 和親朋好友聚 會的頻率和牛郎織女有得拼,甚至身邊沒幾個人清 楚藝術行政到底在做什麼,只能憑著一股雖千萬人 吾往矣的衝勁,享受這個只有理想卻沒有掌聲的偉 大工作。

同樣高質量的「一句話惹毛設計師大賽」, 也是讓 人又生氣又好笑的活動專頁,網路平台「創業幼幼 班」甚至整理、歸納出所有重點,拍成近五分鐘的 精華短片,並請到全聯先生來詮釋業主一角 [3],毫 不誇張的情境與天然派的演技,真實到讓平面設計 師們想不握緊拳頭都難!

為什麼還是要講? Why would you still say it?

八月的一個下午, 我收到來自藝術家友人莊東橋 「一句話惹毛藝術家大賽」的邀請, 瞬間拋下手邊 工作,不僅看圈內好友怎麼互訴心酸,同時也馬上 轉發給相關領域的朋友,短短一個小時參與人數已 經破千(那一個小時應該沒人在認真工作)。而當 我得到一種「不繼續扒文就會死掉」的病,甚至還 想著是否該來舉辦「一句話惹毛文字工作者大賽」 或「一句話惹毛策展人大賽」之時,突然發現那轟 動武林的活動頁面竟然消失了! 「怎麼會?!」內心波濤洶湧地吶喊, 覺得腎上腺 素都瞬間委靡了。沒多久東橋在他的個人頁面發 文, 表示請各位注意發言, 請勿人身攻擊或是造 謠:「這活動只是希望能讓大家知道對藝術家的刻 板印象、職業上的辛酸, 或是常聽到的不尊重專 業語言,大家講出來笑笑舒壓就好,希望大家玩得 開心。」 當搏君一笑變成靠杯專頁,活動顯然有些失控了。 然而, 無論是開心或動怒, 活動能引起這麼大的 共鳴,正是因為在這些專業領域之中,有太多大眾 -21-

賴威宇│打巴掌|32×41cm|2013|壓克力彩、炭筆、畫布

不了解的工作內容,抱怨或酸文只是表面,告訴我 們這些刻板印象和誤解並沒有隨著知識普及與資訊 爆炸而逐漸減少,若能透過一句話惹毛大賽或是類 似的活動,讓大眾更加認識(哪怕只是稍微的多一 點)創作相關領域的苦辣酸甜,或許才算打了場有 意義的筆戰。 不能否認的是,相關行業太多人因為客觀條件無法 改善,只能選擇離開,於是有熱情的人沒有經驗, 有經驗的人已沒有體力, 甚至是沒有財力, 在青 春、熱忱、存款都消耗殆盡之後,設計師、藝術行 政等課題就算浮至檯面, 仍處於不顯眼的討論位 置, 整體產業的工作環境亦在無止境的惡性循環 中。專業的態度、經驗的累積、整體環境的發展, 才是我們叨叨絮絮、重重複複、講了又講的重要課 題! 最後還是忍不住想說,可惜活動短命,不然「一句 話惹惱藝術家大賽」的冠軍非嚴爵莫屬, 一首名為 「現代藝術 Contemporary Art」的歌曲,還沒開口 唱,就讓整個藝術圈都震怒了!

[1] 一句話惹毛藝術行政大賽,活動頁面 https://goo.gl/2VVGVE [2] 完整文章 http://goo.gl/vZLTka [3] 完整短片 https://goo.gl/0cyL3j


YIRI ARTS | Art News 弗吉尼亞當代藝術博物館 Virginia MoCA

既 光 怪 陸 離、 也 充 滿 挑 釁,Trenton Doyle Hancock 巡迴個展呈現出 Hancock 創作中重要的元 素─「癖」,從童年時期就有的「癖」在這幾十載 中與時俱進。1974 年出生於奧克拉荷馬的藝術家 Trenton Doyle Hancock, 擅長透過線、圖騰、顏 色創造既黑暗卻又不失趣味的全新角色與生物,揭 露不為人知的悲劇故事。此檔展出全面且深度地攤 開 Hancock 從 1998 年到 2014 年之間 超過兩百件 的創作。

Skin & Bones, 20 Years of Drawing: Trenton Doyle Hancock D / 2015.9.11 - 12.31 P / Virginia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VA W / www.virginiamoca.org

澳洲雪梨當代美術館 MCA Australia

本次展出 ALEKS DANKO 近五十年職業生涯的創

梵谷博物館 Van Gogh Museum

象的聲音、語言具體化,並參雜黑色幽默來詮釋對 語言的意識,讓觀賞者細細玩味。

本次展出具有劃時代性的兩位名家文森.威廉.梵 谷 (1853-1890) 以及愛德華.孟克 (1863-1944) 的 作品。這次展覽仔細比較兩位畫家相像細節之處。 他們的作品都是如此激進、充滿張力、且令人印象 深刻而且他們對於生活及藝術的態度是非常相像 的, 因此常常被比較。有趣的是, 他們未曾見過 彼此。將展出包含《隆河上的星夜》及《吶喊》等 畫作,讓觀賞者發掘兩位盛名畫家的相似之處。

MY FELLOW AUS-TRA-ALIENS ALEKS DANKO D / 2015.7.30 - 10.18 P / MCA Australia, Australia W / www.mca.com.au

Exhibition Munch: Van Gogh D / 2015.9.25 - 1.17 P / Van Gogh Museum, Amsterdam W / vangoghmuseum.nl

作。Danko 的 作 品 多 數 是 互 動 性 作 品, 希 望 觀 賞者可以透過大聲地朗誦來參與。生長於澳洲的

Danko,雖然以英文為第二語言,但因雙親為烏克

蘭人,加上二戰後的移民背景,所以遊走於英語與 俄語兩種語言的多元文化之間。Danko 擅長將抽

《當代 2:誰詮釋了這個世界?》探究著當代藝術 家如何扎根不同文化並看待大世界運轉下的小社 區。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社會價值及歷史觀點,能否 因為現今社會中流動性的情感而有新的意義,將取 決於如何詮釋。本此展覽呈現日本各地區藝術的多 元發展,也著重於生活日常的微小事物。本展呈現 同一個時代下的不同地點、不同時區的人們對這個 世界的不同詮釋。

The Contemporary 2: who interprets the world? D / 2015.9.19 - 12.13 P / 21st Century MCA, Japan W / kanazawa21.jp

編 譯/葉柏昇

金沢21世紀美術館 21st Century MCA, Kanazawa

藝術新聞

Art News 2015伊斯坦堡藝術博覽會 Contemporary Istanbul 2015

英國倫敦雀森海爾畫廊 Chisenhale Gallery

今年將邁入十周年的伊斯坦堡藝術博覽會將在十一 月舉辦。伊斯坦堡藝術博覽會是中東歐首要的藝 術 博 覽 會 之 一, 從 2006 年 只 有 49 家 藝 廊 以 及 37000 名訪客的參與, 到 2014 年有 108 家畫廊超 過 80000 名訪客的參與, 可見當代藝術在伊斯坦 堡的大幅成長以及國際參與的熱絡。為了紀念十周 年,本次博覽會還邀請了德黑蘭現代藝術博物館以 及伊斯坦堡數位多媒體首要的藝術學院參與。

首次在英國舉辦個展, 具柏林與耶路撒冷背景的 Jumana Manna,此次展出 2015 年的長篇電影《A magical substance flows into me》 ,探索無數居住 在耶路撒冷及周邊不同的音樂傳統, 藉由對 1930 年代的東方音樂研究, 提供了 Manna 對於家鄉複 雜而零亂的歷史一個探索的方法。空間中並展示與 電影一系列的雕塑作品, 藉此延長於影片中的矛 盾,顯示生命力與渴望對比的僵局。

Contemporary Istanbul 2015 D / 2015.11.12 - 11.15 P / Contemporary Istanbul 2015, Istanbul W / contemporaryistanbul.com

Jumana Manna D / 2015.9.18 - 2015.12.13 P / Chisenhale Gallery, London W / chisenhale.org.uk

-22-


YIRI ARTS | YIRIARTS.COM.TW

總編輯│黃禹銘 視覺設計│洪振峰 編輯群│張聖坤‧顏華志‧何柏儒‧楊庭鑒‧葉柏昇 專欄作者│王若均‧王冠蓁‧吳思薇‧莊志維‧孫培懋‧劉耀中‧盧怡安

英文翻譯│陳韋彤 創刊日期│2014.11.1 發刊日期│2015.10.27 出版單位│伊日美學生活基金會│台北市南港區八德路四段768巷1弄18號4樓之1 連絡電話│02-2786-3866 Editor-in-chief │Orton HUANG Visual Design│Anderson HONG Editor│CHANG Sheng-Kun, YEN Chih, Poju HO, YANG Ting-Chien, Peter Yeh

Contributors│Regina WANG, WANG Kung-Chung, Szuwei WU, C huang Chih-Wei, SUN Pei-Mao, LU Yao-Chung, LU Yi-An Translator│Steven CHEN Established│Nov. 1, 2014 Publication Date│Oct. 27, 2015 Published by│YIRI ARTS FOUNDATION│4F.-1, No.18, Aly. 1, Ln. 768, Sec. 4, Bade Rd., Nangang Dist., Taipei City 115, Taiwan (R.O.C.) Contact│886-2-2786-3866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5 YIRI Co., Ltd. 著作權所有 © 請勿私自轉載 線上閱讀 issuu.com/yiri.arts

台北│台北市八德路四段768巷5號4樓之1│02-2786-3866 台中│台中市精誠五街2號│04-2327-4361 駁二│駁二藝術特區大義C9倉庫│07-521-5783 伊聖詩私房書櫃│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22巷7-1號│02-2362-1134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