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志 第22期 DeltaZhi vol. 22

Page 16

14

特輯

Special Feature

羅卡 香港著名電影學者、影評人。61 年 -67 年在《中國學生周報》先後 擔任「電影版」編輯以及整份刊物的總編輯。1971 年到意大利遊 學,後返香港在電視界做編導、創作。80 年代中期在香港演藝學 院任教,1991-2000 年任香港國際電影節節目策劃、編輯,20012005 年任職香港電影資料館節目策劃,並從事香港和中國電影歷 史的研究。合著有《香港電影類型論》(1997),Hong Kong CinemaA Cross Cultural View (2004), From Artform to Platform, Hong Kong Plays and Performances 1900-1941(1999);著有《香港電影點與線》 (2006),《黎民偉 -- 人 . 時代 . 電影》(1999),《電影之旅》(1986)等。

陸離 《中國學生周報》編輯群像,左:張浚華、陸離、王篆雅、黃碩儒、 楊啟樵、羅卡(1962 年)

香港著名文化人。畢業於中大前身新亞書院中文系,大學一年班(約 1958 年)已開始參與《中國學生周報》的編輯工作,一待十四年。 後來加入文化雜誌《文林》,亦在《星島日報》專欄「七好文集」 筆耕多年,近年撰寫雜文、劇評、影評。她鍾愛花生漫畫、杜魯福、 艾倫圖靈,故大力推介、翻譯和撰寫有關文章至人人認識。她熱愛 電影,曾自掏腰包讓杜魯福電影有機會在香港上映,參與創辦香港 國際電影節,並大力支持中文「反減邊運動」。

羅:羅卡

去香港大學一個醫學 conference 做採訪,可以想像我是如何『踢

陸:陸離

腳』了,但我終於寫了篇稿來交差。

可否談談當日加入《周報》的原因?當時的工作 情況又是怎樣的?

當時《周報》有幾個版本,有印尼、星馬版本,我當日幫手 編<讀書研究>、<科學版>、也為<電影版>寫短稿。當時電

羅:我加入《周報》時,原沒甚麼抱負,繼續做下去才走出

影版是總編輯黃碩儒編的,我也幫他改稿。我每星期也要出去做

一條路來。我記得我在 1961 年加入友聯(出版社),那時已出

一些採訪,無論用不用也好。在這裡工作了第二年,因為總編輯

版一系列刊物,比如《兒童樂園》、《中國學生周報》、《大學

移民,自 62 年開始,我接替他編<電影版>,然後開始聚集多

生活》,還有一個「友聯研究所」,是一個頗大的文化機構。我

一些人。總之入《周報》工作,對我來說是一件很偶然的事。當

在當中認識一些人,比如是林悅恆,我在崇基唸書時已認識他。

然進去之後,慢慢改變了。

不過我進入《周報》前,還未看過《周報》,可說是很臨時的情

這個機構充滿文化,有很多撰稿人、編輯,都跟大陸的文化

況下找工作,才進去做見習編輯,因我本來打算崇基畢業後去做

人一脈相承,比如陸離就是唐君毅、牟宗三的學生;林悅恆是台

老師,教書卻臨時沒得教,八月底才知,九月卻已經開課了。於

灣殷海光的弟子,還有兩三個都是殷海光的弟子,有些搞邏輯,

是找林悅恆暫時找份工作來做。

有些搞社會學。一班人喜歡講傳統、中國心性哲學,一班人

不比現時,很多後生仔可以揀工作,但我們那時不可能不工

講西方文化、民主自由科學,要將中國文化推進。我比較喜

作,家中居住環境是那樣擠逼,我要為屋企分擔。我於是找跟我

歡科學、哲學等題目,比較接近林悅恆,但卻也去聽唐君毅、牟

亦師亦友的林悅恆,他當時是《大學生活》的社長和主編,他給

宗三講課。很少有一個出版社,這麼有文化氣息,去聽大師的課,

我一張咭片,叫我嘗試去《中國學生周報》見社長胡菊人。當時

做記者卻同時又可去進修。

《大學生活》只得他和另一個人做,《周報》有四五個人,若我

我們也不停看台灣和大陸的出版物,以一個批判性的角度來

進去或可嘗試做見習編輯,兼做記者。我於是帶張咭片去見胡菊

看。比如台灣出版的《自由中國》,發現一樣有冤案冤獄,殷海

人,然後就這樣上班了,第二日已經要出去做採訪。其實我唸數

光、雷震入獄。為了留意台灣的動向,我們也看《文星雜誌》,

理的,只不過那時我喜歡電影,喜歡寫作。當時我第一份差使是

因為友聯也有做代理。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