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號

Page 1


發刊詞 ▼

摸索了一段時間,「跨時」找到方向了。

「跨時」本是書店的附屬雜誌,欠缺實在的方向。經過幾番反省後,決定進行資源改組, 並會脫離書店,成為一本雙月出版的評論刊物。現時希望能夠以推廣各種左翼思想為主, 撇掉過往那種立場不定的作風,不去迎合批判哲學理論潮流。但它亦不是一本打正旗號的 這是法國漫畫家雅克 • 塔迪(Jacques Tardi)根據讓 • 伏脫冷(Jean Vautrin)同名關 於巴黎公社的小說改編而成的四部漫畫《人民的呼號》第一部,《3月18日的大炮》 的封面。塔迪被譽爲法國漫畫界的新現實主義之父,是法國當代最重要的藝術家之 一。深受祖父和父親戰爭經驗影響的塔迪,以高度寫實和充滿批判意識的反戰作品 馳名。他這方面的代表作,有關於一戰的《那就是塹壕戰》(C'était la guerre des tranchées)和根據父親的二戰戰俘體驗創作的《我,雷 • 塔迪,德國II-B戰俘營的俘 虜》(Moi, René Tardi, prisonnier de guerre au Stalag II-B)。塔迪爲了抗衡漫畫 界的男性沙文主義,創作了《阿黛拉的非凡冒險》(Les Aventures extraordinaires d’Adèle Blanc-Sec)。在2013年1月2日,塔迪拒絕法國政府頒贈的榮譽軍團騎士勳 位,稱“我要繼續做一個自由的人,拒絕成爲任何權力的人質。”

「戰線」刊物,而是要保有一定程度的評論特質。以文藝/政治/歷史/思想引介的方向 走,參考的主要是以前的《人間》。 我回想起,自己是讀藝術和文學出身的。初時接觸(自以為的)世界時,是要尋求特殊的 經驗。我以前是專拍攝那種全片只有三個鏡頭,片長三小時,看看物件有甚麼變化那種錄 像……然後,開始接觸到一些新派左翼理論,彷彿獲得到某種較為普遍的認同感,例如甚麼 「受壓迫的」、「邊緣的」、「反抗的」、「革命的」、「獨立的」,所謂的反對資本主 義關鍵詞。再到後來,投入社會工作,更近距離泛覽社會運動中的各種輿論;面對更多的 政治衝擊,尤其是以自由派作主導的本土抗爭論述,方察覺很多以往自己看到的反抗其實 狹隘的很,並且切割於自身的歷史,甚至將歷史或現實列為保守的概念。才促進了自己與 該理念劃分開來。


08年的金融海嘯席捲全球過後,林林總總的抗爭

隨龐大的無產階級。像香港這樣,表面上和生産無

當然,在一個以本土、族群、分離、個人、自利作

據說,三文魚逆流而上,並不都必然順利通往終

論述躍然紙上,有人說馬克思回過魂來;有人說要

關的消費社會,其實是大陸工業生産的冰山一角。

為政治霸權的年代,要建立起這種又老套又遙遠的

點。遇到劣勢往往會在中途進退失據,失去行動

以本土身分來對抗全球霸權;有人要取消一切權力

也許差利電影中的勞役已在我們的視線中消失,但

共感可謂不容易,因此,中、港、台以至東亞其他

力,有些更寂寥地死去。但他們卻會化為養分,為

秩序,以人情味恢復人類生活;甚至有人說《資本

是,以多元工種構成的勞動階層同樣受著資本剝

地區有相似思想傾向的連結乃是必需。

周遭的動植物提供繼續前行的動力。理想社會總不

論》一時成為華爾街的大熱讀本……「階級分析」

削,身處於工時長、工資低,利益得不到保障的處

浮現各處。可是,這種批判工具若只局限於本地社

境,在實際上更是大陸工人階級的延伸,共同支撐

改革開放後,中國內地工人地位每下愈況,成為低

處於寂靜,但某些在躁動之外默默進行的散播定能

會政治框架之內,其實好易形成理念上的短路,並

起兩地的經濟體系。所以,這種只解決本地民生的

收入階層,更是被企業主和國企官僚任意驅使的一

助益將來的實踐。這就是歷跨世紀的進步歷史至今

與理想的初衷相違背。

進路,團結「本地共同體」對抗資本主義的思路必

群,社會上除了出現蔑視體力勞動的狀態,工人在

的延業。

然面臨短路。

收入分配上亦沒有任何發言權,致使工人運動接連

在激進社會運動中,不時響起有關「誰是群眾」的

會無緣無故發生在明天,運動總是因為種種時勢而

發動;就港台連結而言,兩地經歷的殖民化、工業

「跨時」不屬於任何官方,只有三數人的協力。目

討論,並常膠著在「甚麼是底層」、「甚麼是勞苦

本地社會運動的另一局限,就是大部分議題進擊

化、金融化、公民社會建立的過程各有異同,這對

標就是說出各種早被排除出主流的政治理想和左翼

大眾」、「行動」的激進性的詮釋當中。左翼不知

都會被包攬在「泛民」對「建制」;或是「港」

各自的左翼或社會運動的形成有關鍵性作用,值得

觀點,讓香港的年輕人獲得更多資源去判斷形勢。

該往哪裡走或幹甚麼的感覺很強烈。左傾運動比較

或「中」的政治框架之內,彷彿所有問題,要不是

多對照交流。經歷日治的資源掠奪,針對左翼的白

一個人的階級並不能透過主觀意願輕易改變,但他

激進的數十人裡,甚至對「工人」這類概念感到模

符合國際標準的普及選舉;就是阿爺話事的國族政

色恐怖、民主化繼而產業轉移和政黨輪替,左翼的

的政治思想卻不必然受限於其階級,反能隨著對現

糊得很,容易得出:「所有人都是受壓迫的,都

治便能解決。工人罷工、警權、民生、經濟發展、

路在台灣一路難走。過去,香港的殖民地功能主要

實環境建立起同情感而進步起來。從前台灣有一本

是反抗的主體,所以所有人都應該團結起來行動

文化創造、教育、法制,或對未來的種種展望,總

落在中轉商貿和軍事外交,到50年代華資興起,曾

雜誌名叫《人間》,以深切關懷勞動生命的取向行

(我是人,我反x?)」。而另一邊廂,如果以傳

是用這兩種力量作為衡量價值。當中,受壓迫的一

經是東南亞的工業重鎮,但隨著政治局勢和經濟轉

走,先在社會運動之外找到現實的面貌,再以紀實

統的生產工人來理解工人的主導性,在香港我們幾

大群於是投閒置散或被消音。政治、政客惹人生厭

型北移大陸,往後亦發展成以金融作為城市生活和

的攝影、文學、報導和評論耐心地展示屬於勞動者

乎可以放棄團結運動。若只以香港區域理解,狹義

就是因此而起。我以為,將運動「政治化」起來正

市民思想的虛擬資本主義社會。隨著經貿關係日益

的歷史。我清楚知道,以現時的資源發刊,實在難

的工人階級──生産綫產業工人幾乎銷聲匿跡,確

正是要超越這種政制角力,讓社會上的普羅勞動階

頻繁,三地的政治經濟秩序,根本一脈相成。一點

以承繼那種力量、難以盡善盡美。在刊物發表的初

實是妨礙了香港人對階級問題,乃至對工人階級改

級奪回話語權,建立以勞動者主導的政治力量,這

一滴累積起我們的歷史。

期,我們主要以盛載比較具重量的歷史資料和形勢

變社會的強大潛力的認識。階級意識和實際運動的

力量需要統合於中國以至各地的勞動階級;亦需獨

失落,對知識分子的思考是有影響。

立於任何地方,掠奪勞動成果的資產階級。不接受

在殖民地化後,成為英國資產階級運行自由經濟實

夠培養一種更為堅砥的視野,挖掘出深入現實的關

現行政黨操弄,我們需要工人自決的民主,亦尋求

驗的地方,受英式資產階級思想洗禮,時至今天,

懷。詳細探討「重新種植階級意識的種子」的各種

融合和團結去對抗全球資本主義。

左翼的語境在香港幾乎是迥異的。加上在冷戰時期

細節,從對象、論點、文本、形式等等都將要花好

這種關於對象是誰的困局,源自將階級分析的鬥爭 哲學孤獨地套用到普遍且抽象的認同上,而硬要在

分析,期望隨著作者/運動者的網路開始形成,能

是美國散佈反共意識形態的重要基地;台灣亦然,

多心機。首要的,是在緊絀的資源下推動幾地左傾

這種前設下理解,換來的往往是一種對工人階級的

有這樣的思考才能開始明白為何有些號稱左翼的人

造成社會普遍對左翼階級語言厭惡的統識,如果貿

青年的連結和啟發。

文化定型,賦予理想中的「工人生活」某種文化及

會反對自治和獨立運動,絕非出於獨裁或集權,而

然以這種認同進行在地化的團結運動,必定是寸步

道德習性然後追隨,並創造出某種不呼應現實的階

是獨立運動對勞動階級的影響。在香港的左傾知識

難行。要先意識到「本土」的先天問題,才能開始

毛淳宇

級「關懷」。但這種分析框架絕不是馬克思主義的

分子從來不應抱著「革命」明天便會來臨,或「革

理解到當今階級意識低迷的成因和以上提到的有關

2013年春

原意。

命」會在香港發生這種一步登天的想法。建立另

問題。當然,在社會運動和公民社會外確實存在著

類視野,打開「泛民」和「建制」以外的社會主義

另一種現實,很多勞動者認為(至少暗地裡),世

香港在全球資本分工中所充當的是,金融、物流和

思想,善用階級理論在全球,或是東亞毗鄰的現

界不應該是這樣的,老闆確實是頭吸血鬼!只是,

消費中心,表面上再和工廠生產無關,實際上卻是

實性,形成跨地的輿論連結,恐怕比終日只顧解放

沒有可見的另類前景,他們唯有硬食。所謂的左傾

國際資本滲透中國大陸的重要根據地。很多人會認

本地「底下層」市民的選舉權利、強調本土的「現

知識分子有責任去惡補自己和對方的歷史並作出分

為,「工人」已不存在,但實際上,商品經濟越發

實」要負責任得多。

享,將不安聚成意識,從而在統識下打開另類的道

達,就越需要龐大的物質生産支持,背後就必然伴

路。



2013 / 04

主編

目錄

| 毛淳宇

編輯及校對

| 李達寧 陳可樂

設計及排版

| 蘇民康

電郵

| porocity@gmail.com

網頁

| quasi-quasi.com

編輯室: 左翼運動的路從來岐嶇。運動的歷史往往不受重視,而這些悲喜交集的遭遇卻延續至今天,形塑著 這個年代的道路。稍稍回溯過去便知道,白色恐怖、政治鎮壓並不只是「赤化」、官僚的產品。反

10

二十世紀台灣社會主義運動簡史 — 組織史部分

而,二十世紀,各地拿著紅旗前進的社會力量面對著的一大阻力,便是來自以「自由」、「民主」

邱士杰

之名進行擴張的帝國主義。經歷日本和親美國民黨統治的台灣社會主義運動便在反殖、反帝的道 路上遭受暴力肅清。這種形式的反「赤化」,在日本表現為戰後日共所面對的「紅色肅清」(Red Purge)、而在同時期的美國,社會主義甚至成為敏感詞,從事公民權利或工人運動的亦受到類似

20

邁向資訊自由的道路 — Aaron Swartz的思想主張以及左翼的批判

的壓力,史稱「紅色恐慌」(Second Red Scare)。革新版首期跨時選擇去呈現兩段香港青年較

十分鐘

少機會接觸的歷史,希望以沉重撩起對左翼的從新認識。台灣馬克思主義學者邱士杰的《二十世紀 台灣社會主義運動簡史:組織史部分》以三個歷史分段述說當地左翼理想青年在人際網絡上的積 累;趙平復的《黑霧中的掙扎與糾纏》將會從大島渚(1932-2013)的《日本的夜與霧》描繪日

28

黑霧中的掙扎與糾纏 — 《日本的夜與霧》的歷史政治背景及其問題意識 (上)

共在其時的混亂局面和學生運動困境。年初,年輕的Aaron Swartz,因為參與爭取資訊自由的運

趙平復

動、上下載大量學術論文,而面臨最高35年監禁,終於自殺而死。作者十分鐘的《邁向資訊自由 的道路─Aaron Swartz的思想主張以及左翼的批判》將以此事為起點,介紹Swartz的思想,探討 知識產權和資訊自由等問題的左翼觀點。而胡清雅的《去年煙花特別多》則是過去一年中台灣社會

40

去年煙花特別多

事件的小總結,亦包括美國在東亞的軍事部署和「反旺中」事件等的短評。

胡清雅


二十世紀台灣社會主義運動簡史 — 組織史部分

2013年 4月

11


二十世紀台灣社會主義運動簡史 — 組織史部分

二戰以前:台灣社會主義運動第一期 ( 1931年 以 前)

3. 連溫卿因日本左翼少女山口小靜(台灣出生的日本人) 的介紹,結識了日本左翼領袖山川均,並於1924年親自前往拜訪 山川夫婦。雖然許多記載都將連溫卿視為山川的台灣代理人,但 連溫卿的思想其實非常複雜,不完全與山川有關。請參見邱士杰 (2009a、b)的研究。 4. 12

跨時 第一期

比方翁澤生、蔡孝乾、潘欽信、謝玉葉。

八十年代夏潮封面 2013年 4月

13


二十世紀台灣社會主義運動簡史 — 組織史部分

二戰以後:台灣社會主義運動第二期 (1945-1949)與第三期(1970-)

國民黨所繳獲中共台灣省工委內部文件

台灣大眾時報封面(左轉後新文協的機關刊 物)

14

跨時 第一期

新台灣大眾時報封面 (台共奪取領導權後的新文協機關刊物)

2013年 4月

15


16

跨時 第一期



邁向資訊自由的道路 — Aaron Swartz的思想主張以及左翼的批判

邁向資訊自由的道路—

Aaron Swartz的思想主張以及左翼的批判

十分鐘

美國程式設計師、資訊自由的活動家Aaron Swar tz於2013年1月11日上吊身亡,終年 26歲,沒有留下任何遺書。他生前因為上下載大量JSTOR的學術論文,而被控電腦詐騙 等罪名,面臨最高35年的監禁。原本再過幾星期就開審。他積極參與爭取資訊自由的運 動,包括反對「禁止網絡盜版法案」(SOPA)、參與維基百科的編輯等等。除此之外, 他早就是個才華橫溢的程式設計師,14歲時就參與了RSS(一種格式規範,使用於時常 更新的網站,如部落格)的發展,其後共同擁有互動資訊網站Reddit,用戶數以百萬 計。本文將會簡述JSTOR事件的來龍去脈、介紹Aaron Swartz本人的思想主張,以及分 析知識產權批判的左翼根源。

JSTOR是一個網絡文庫,收集大量學術期刊和論文。Swartz當時是個哈佛大學的研究員, 所以擁有一個JSTOR帳戶。到訪麻省理工學院(MIT)的人,同樣可以透過MIT的網絡系 統登入JSTOR。政府當局指,2010年底與2011年初之間,Swar tz將筆記型電腦接到MIT 的網絡配線櫃(事發前後也沒有上鎖),從JSTOR下載了480萬份文件。他其後被捕,並 曾經有望法庭外解決事情。只要Swartz不再捲入其他官非,再過一段時間,就可以撤銷控 罪。就連JSTOR也發表聲明,放棄對Swartz的民事訴訟。然而,聯邦的司法系統卻堅持對 付Swartz,控告他電腦詐騙等等的罪名。若果全部罪名成立,Swartz將面臨最高35年的監 禁以及最多100萬美元的罰款。主理檢控的律師Ca rm e n Or tiz如此說:「盜竊就是盜竊, 不管你用的是電腦程式還是撬杠,不管你盜取的是文件、數據還是金錢。無論你把賊贓賣 i

出去還是贈送別人,也對受害人造成同等傷害。 」據波士頓環球報的報導,Swartz最初的 律師A n d y

G o o d 表示:「最令我憤怒的是,我曾經告訴(Stephen)

Heymann(其中

一名主控官),這個孩子有自殺風險。得到該部門的典型回應:『好的,我們會把他鎖起 來。』我不是說他們使Aaron自殺,而是說,他們清楚這個風險,卻無動於衷。」從Good 接手案件的律師Mar ty Weinberg則透露,他幾乎完成了一個Swar tz不用坐牢的認罪協 ii

商,JSTOR同意了,MIT卻拒絕 。一個普通的年青人,只不過是大量讀取了本來是免費的 東西,並無造成任何破壞,也不是為了任何商業目的,卻要面對如此沉重的入獄風險,以 及無止境的訴訟費用,壓力之大,可想而知。Swartz之死,在各地引地抗議聲浪,包括要 求解僱Carmen Ortiz的聯署,以及黑客組織對MIT網站的攻擊。

“Information is power. But like all power, there are those who want to keep it for themselves.” Aaron Swartz

20

跨時 第一期

2013年 4月

21


邁向資訊自由的道路 — Aaron Swartz的思想主張以及左翼的批判

一般公眾要下載論文,費用可以高達幾十美元一份, 當中不少是有時限的。為口奔馳的大眾,確實是被擋 那 麼 , 驅 使 Sw a r t z 以 身 犯 險 , 甚 至 賠 上 性 命 的 , 到

在 知 識 的 殿 堂 外 「 挨 餓 」 。 在 這 種 情 況 下 , Sw a r t z

《 宣 言 》 中 以 下 這 一 段 , 是 了 解 Sw a r t z 的 「 犯 罪 動

底是什麼精神力量呢?他的政治思想,可以從他兩

認為特權者有道德義務分享這些資源,包括使用各種

機」最重要的一段:「不義的法律,並不會帶給我

篇文章略知一二。第一篇是《游擊開放獲取宣言》

手段:跟身邊的人交換密碼、幫助朋友填寫下載請求

們任何正義。是時候挺身而出,在公民抗命(civil

(Guerilla Open Access Manifesto) ,發表於

等等。他批評「盜版」一詞本身的道德意味:「但這

disobedience)的偉大傳統之上,宣佈我們反對這

2008年,主要針對學術和文化資源被壟斷的現狀,提

些行動都是在黑暗中隱蔽地進行的,並且被稱為『偷

種私吞公共文化(private theft of public culture)

出反擊之道。(「開放獲取」泛指讓學術成果在互聯

竊』(stealing)或『盜版』(piracy),猶如說分

的行為。無論資訊被存放在哪裏,我們都需要獲得

網上自由傳播的運動,具體方法包括由學者直接將自

享知識的財富,在道德上,等同洗劫一艘船並把船員

它們,製作拷貝,並與全世界分享;我們要拿取版權

己的論文放到資料庫上,例如收集數理論文的arXiv.

殺掉!(按:『盜版』的英語『Piracy』本來就是指

已經失效的東西,放到資料櫃裏;我們要購買秘密的

org。)第二 篇 比 較 少 人 提 及 的 是 《 通 往 更 強 大 的 左

『海盜行為』。)但分享並非不道德;相反,分享是

數據庫,把它們放到網上;我們要下載科學期刊,放

翼 》 (Toward a Larger Left) ,於2009年發表於

一種最基本的道德情操(moral imperative)。只有

到檔案分享網站上去;我們要為『游擊的開放獲取運

Crooked

那些被貪慾矇蔽了雙眼的人,才會拒絕給朋友一個拷

動』而戰鬥。」他說,世界各地愈來愈多人幹這些事

貝。」他接著把矛頭指向大企業:「大型企業眼前當

的話,不僅傳播了反對「知識私有化」的強烈訊息,

然只有貪慾。在營商規律下,它們必需這樣做,因為

並有望將之終結。從Swartz使用「游擊」這個極具戰

在《宣言》之中,Swartz指出,雖然愈來愈多學術和

任何未榨盡的盈利都會使持股人不耐煩。被買通的政

鬥性的字眼,以及強調「公民抗命」,可見他為了道

文化資源被數碼化送到網上,但它們仍然被一小撮私

客,則透過立法,給這些企業獨享壟斷權,隨他們決

德義務和正義原則,是不惜以身試法的,法律對他來

人公司封鎖著。「想閱讀最有名氣的科學成果相關的

定誰可以製作複製本。」

說,應犯就要去犯;資源,如《宣言》中所說,應拿

iii

iv

Timber網站,展示了他對於政治、經濟的

看法和主張。

論文嗎?就要向如Reed Elsevier一類的出版商付出

就要去拿-MIT的伺服器可以讀到資訊,他就親自把

大量金錢。」他還指出,除非跟相關公司和頂尖學府

手提電腦接上去-他是個說得出做得到的游擊戰士,

攀上關係,否則一般百姓(和「南半球」的小孩),根

並早已預示到「盜版等同殺人放火」。他卻在關鍵時

本無法負擔昂貴的讀取費用。這是「極度荒謬和不可

刻自殺了,或者,他未必預料到,美國司法部門對他

以接受的」,暗示這種資訊壟斷是維持地區不平等的

的迫害,會如此赤裸。

幫兇。他舉例,將一個個圖書館的館藏都上網了,卻 只有小部份Google的人員可以讀取。他也指出大部

《通往更強大的左翼》一文,可以視為Aaron Swartz

份人的氣餒:「我同意啊,但我們可以做什麼?這些

政治思想的槪括。他以自己在史丹福大學選修的人文

公司擁有版權,收取大量讀取費用,是完全合法的,

課程為例,指出美國左派的困境-人數少,聲音被保

根 本 無 法 阻 止 。 」 那 麼 , Sw a r t z 提 出 了 什 麼 反 擊 方

守派及自由主義中間派(liberal centrist)蓋過;

法呢?他認為,能夠讀取這些資源的人,例如學生、

即 使 如 杭 姆 斯 基 ( N oa m C h o m s k y ) 這 類 聲 音 最

圖書館管理員、科學家等等,是擁有「特權」的,

大的左派學者,做到的也只有暴露霸權,而未能推

「 你 們能夠飽嘗豐盛的知識大餐,其他人卻被鎖在外

動一個改變現狀的新方案(new program);而

面。」他一點也沒有誇張,隨手進入一個論文網站,

「社會主義」一詞,則被「洗白」變成指一切在緊縮 開支新自由主義(Austere Neoliberalism)左邊的 主張。Swar tz更指出,現在(2009年)就是提出甚 至實行新方案的極好時機,因為「這次經濟危機對華 盛頓共識(按:即一套新自由主義的理論和政策,針 對東歐、拉美及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轉型,具體表現為 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為首的機構,在這些地區推動市場化、私有化的 舉動)的破壞,比一千篇杭姆斯基的報章評論還要大。」另外,Swartz也論證資訊科技對 左派尋找出路的重要性:大量批判體制、超越兩黨政治的博客和網站湧現;互聯網有了將 百萬人組織起來的能力。

22

跨時 第一期

2013年 4月

23


邁向資訊自由的道路 — Aaron Swartz的思想主張以及左翼的批判

那 麼 , 對 Sw a r t z 來 說 , 新 方 案 到 底 是 什 麼 呢 ? 他 寫 道:「讓我嘗試描述杭姆斯基的解決方法:民主。媒 體的民主,防止人民被胡說八道卻聲量最大的精英所

不能享受任何「合作社」的福利、分紅和民主權利,

誤導;經濟的民主,以推動更佳、更公平的社會財產

而獲得的是倫敦的最低工資。這種不平等待遇引起了

及『必要之惡』之分配;以及政治的民主,讓我們的

2012年7用由世界產業工團(Industrial Workers of

軍隊不被殺人成癮的流氓控制、導致無數的非道德暴

the World)組織的罷工鬥爭 。由此可見,在舊體制

行。」有留言者問及這種「經濟民主」是否就是高稅

之下,任何形式的合作社,還是要接受汰弱留強的考

率 , Sw a r t z 答 道 : 「 高 稅 率 是 手 段 , 經 濟 民 主 是 目

驗,向營商邏輯妥協。這些就是Swartz的「新方案」

的 。 輔 以 稅 收 ( 按 : Sw a r t z 認 為 應 該 包 括 金 融 交 易

考慮不足之處。

v

稅)的收入再分配,當然是其中一部分,但我也主張 推動工人自治(worker self-management)以及

從以上兩篇文章,我們也未能看到Swartz對「知識產

合作社所有權(cooperative ownership)等等的制

權」整個槪念和實踐的系統性看法,他到底是全盤否

度。」他對於民主的願景,跟社會主義者相似,也就

定知識產權?還是認為知識產權制度仍然應該存在,

是,勞動大眾掌握更大的經濟權力,讓一般人也可以

只是現時的實踐過了火,造成壟斷?對於專利權,他

主宰生產,更廣泛地發揮他們的創意。這些都是左派

是否同樣有「公開獲取」的主張?在掌握更多証據之

樂見的。

前,不適宜下定論。不過,左翼傳統有關知識產權的 批判,其實歷史悠久而豐富。

可 是 , Sw a r t z 的 主 張 也 有 不 少 漏 洞 , 例 如 , 他 忽 略 了他所主張的各種「民主」,究竟能夠在怎樣的權力 vi

關係之下實現?在以私有制為主的自由民主制框架之

在《1844年手稿》 裏,馬克思寫道:「甚至當我從事科學之類的活動,即從事一

下,公民運動僅僅透過推動立法,難以達致這三種民

種我只是在很少情況下才能同別人直接交往的時候,我也是社會的,因為我是作為

主。大企業的權力,建基於國家機器以暴力維持的產

人活動的。不僅我的活動所需的材料,甚至思想家用來進行活動的語言本身,都是

權制度,而法律、選舉制度則是這種權力關係的延

作為社會的產品給予我的,而且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會的活動;因此,我從自身所

伸;也就是說,任由壓力團體如何游說議員立法,也

做出的東西,是我從自身為社會做出的,並且意識到我自己是社會存在物。」而無

不能倒過來改變這種權力格局。上述網友其後的留

政府主義者克魯泡特金(Kropotkin)在1892年初版的《麵包與自由》 中,則如

言,正正刺中這個要害:「我想,主張加稅者,並沒

此說:「即便是一種思想,一種發明,無一不是過去和現在所產生的公共財產。那

有掌握這個事情的複雜性,以及富人各種各樣、大

表現人類天才的各種機械的發明,也無一不是由知名的與不知名的,死於貧困之中

多是合法的手段,都能掩藏他們的財富和收入」;「

的千萬發明家所協力完成的……幾千的著作家、詩人、學者,不斷地勞動著來增進

任何有可能通過的『推動工人自治』的法律,我那些

知識,消除謬誤,造成科學思想的空氣。要是沒有了他們的事業,絕對不會有我們

聰明的律師都可以加以利用,變成為金融機構的利

今日這樣可驚的文明進步。即便是這幾千個哲學家、詩人、學者、發明家,他們自

益服務。實際上,對沖基金的營運,觀感上就跟『

己也是靠著過去幾百年間的勞動的幫助,才能成就的,他們在一生中,身心兩方面

工人自治』、『合作社所有權』沒兩樣。」而現實

都受著各種勞動者和工匠的支援與培養,他們的原動力也是從環境中得來的。」

vii

中,在資本主義的大框架之下,這一類工人合作社 (workers’co-operative)不是挨不過競爭,就是

從這些段落可以看出,兩位共產主義的思想家並沒有否定科研、創作這類「腦力勞

隨著規模擴大,而回到跟一般私人公司一樣的運作模

動」的重要性及貢獻,而是加以肯定。西方的專利法,假設了一個新發明是穿越歷

式。例如英國的 John Lewis 百貨公司,擁有8萬多名

史、獨立於社會的,所以讓專利持有人自然而然地獨享排他權

員工,是英國數一數二的高檔零售集團,旗下還有以

者會如此批判:無論是怎樣偉大的天才,他們的貢獻也是建基於歷史、由前人一點

中產階層為顧客群的Waitrose超市。名義上,John

一滴累積而成的;建基於社會、由數千數萬體力勞動者所維持的物質條件成全的。

Lewis所有員工也是「伙伴」(partner),透過員工

這就是左翼對知識產權的批判之中,至為關鍵的一點。「無論任何一種發現,任何

入股共同「擁有」公司。可是,如此一個「合作社」,卻

一種進步,任何一種人類的財富額中的增加,未有不出於過去與現在的心身兩方面

存在「次等公民」:為了節省成本,John Lewis將清

的勤勞。那麼誰有什麼權利來佔有這無量數的財富中的一小部分,而這樣地說:『

潔服務外判,這些隸屬於另一家公司的清潔工,自然

24

跨時 第一期

無政府主義者克魯泡特金(Kropotkin)

viii

。然而,共產主義

ix

這是我的,不是你的』呢? 」

2013年 4月

25


可是,不少人對這種左翼觀點感到疑惑:既然肯定創

所以大部分的發明都只能登記發明証書,發明者可以

作和發明的貢獻,那麼如何不透過版權制度,而又能

根據國家使用該項發明達到的經濟效益,而獲得報

給予這些創作者相應的報酬?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回

酬;而在早期的新中國,專利權的商業用途比蘇聯

答這個問題。首先,現時版權及專利制度的運作,是

的放寛了一些,但有關國防、醫藥等等技術則只能登

否真的讓發明者得益;第二,號稱共產主義的國家,

記發明証書,專利的年限也受到嚴格限制。這些辦法

如何解決或嘗試解決這個問題。

都建基於兩個信念之上:既然創作和發明都是來自社 會,那同樣應該用之社會;腦力勞動者的貢獻也應該

在美國,有一類擁有專利權的公司,它們普遍並不使

獲得回報。在原則上,這些都是超越資本主義的新知

用該項專利,卻常常透過法律向「侵權者」收取費

識產權制度,包括著作權和專利權,可以參考的。

用 而 獲 利 。 這 些 公 司 被 稱 為 「 專 利 流 氓 」 ( Pa t e n t Troll),它們獲得專利權的其中一個渠道,就是向勢

知識產權實行的現狀,已經與自由主義者宣稱的相差

孤力弱的發明者購買:一個人發明了某種可以賺大錢

甚遠。為免更多像Aaron Swartz這樣的悲劇發生,我

的技術,申請了專利,但他自己沒有資本去生產;另

們是時候要重新審視資本主義的知識產權制度。

一方面,一大堆公司隨即採用這項技術,發明者卻沒 有財力去進行訴訟,於是無從透過其發明獲得收入。 專利流氓就看上這些發明者,向他們購買專利,充裕 的資本和律師團隊讓它們「代替」發明者執行專利 x

權,繼而自己賺大錢 。例如,在美國擁有最多專利的 五間公司之一的Intellectual Ventures(IV),便專 門幹這種勾當。IV擁有自己的實驗室,但這個實驗室 研發的專利只大槪有1,000個,購買而來的卻差不多 xi

有30,000個 。另一方面,現時已經登記了的專利, 覆蓋的範圍十分之廣而曖昧,而且當中有不少是重疊 的,例如,據NPR的Alex Blumberg和Laura Sydell xii

的調查 ,同一項可以把電腦連接至網絡服務商,進 行軟件購買、軟件更新、資料備份的技術,卻被登記 成三項專利:「線上備份系統」、「使用多電腦系統 將檔案有效地備份」及「遙距資料儲藏系統裏的資料 鏡像」。更可笑的是,M-Cam(一間為政府、銀行 及企業調查專利的質素的公司)的David Mar tin透 露

xiii

,美國超過30%的專利都是早已被發明了的東

i. The United States Attorney’s Office , District of Massachusetts, 2011 http://www.justice.gov/usao/ma/news/2011/July/SwartzAaronPR.html ii. The Boston Globe, On humanity, a big failure in Aaron Swartz case, JANUARY 15, 2013 http://www.bostonglobe.com/metro/2013/01/15/humanity-deficit/bj8oThPDwzgxBSHQt3tyKI/story.html iii. http://cryptome.org/2013/01/swartz-open-access.htm iv. http://crookedtimber.org/2009/08/04/toward-a-larger-left/ v. Alex Wood, A New Dawn? John Lewis cleaners’ strike, 2012 http://www.redpepper.org.uk/a-new-dawn-john-lewis-cleaners-strike/ vi. http://www.xiachao.org.tw/ccdb/data/Classics/ME/1844/1844EPM/ M3.html vii. http://www.zhlzw.com/z/mbzy/1006.htm viii. Tao-Tai Hsia and Kathryn A. Haun, Laws of the Peoples’Republic of China on Iudustrial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1973 ix. 同vii. x. Alex Blumberg and Laura Sydell, When Patents Attack, NPR, 2011 http://www.npr.org/blogs/money/2011/07/26/138576167/when-patentsattack xi. 同x. xii. 同x. xiii. 同x. xiv. 同x. xv. 同vii.

西,例如2000年取得專利的「使面包再次新鮮的方 法」,其實就是製作吐司。一群軟件工程師向NPR 表示,專利制度損害而不是鼓勵發明,現存的專利之 廣,基本上使所有發明者都在侵權

xiv

。由此可見,專

利制度據稱鼓勵創意,卻變成大公司的生財工具,而 發明者本身就得到個零頭。 而據Tao-Tai Hsia和Kathryn A. Haun的調查,前蘇 聯實行一種制度,讓發明者從專利權以及「發明証 書」二選其一,專利權在蘇聯的商業用途受到限制,

1921年成立的左翼女性解放運動團體「赤瀾會」。是日本首個號稱反帝國主義,以婦女為 主體的社會主義組織。 海報設計:Keisuke Narita, Redeye

26

跨時 第一期


黑霧中的掙扎與糾纏《日本的夜與霧》的歷史政治背景及其問題意識 — 上

黑霧中的 掙扎

與糾纏 《日本的夜與霧》的歷史政治背景及其 問題意識‧上 引論:《日本的夜與霧》在大島渚作品中的特殊意義 日本電影新浪潮代表人物大島渚在2013年1月15日逝世,享年80歲。

趙平復

大島的電影作品,可以粗略地以一九六零年代中為分水嶺,分爲注目在 階級問題和革命運動經驗的「前期」;和目光離開集體運動、轉向人與 人之間心理性慾及其與社會主流的矛盾的「後期」。「前期」的代表作 品,有表現階級矛盾之不可調和的《愛與希望之街》;六十年安保鬥爭 前後失落青年在金錢和性慾中沉溺的《青春殘酷物語》;從大阪貧民窟 底層的絕望人生反映日本經濟起飛黑暗面的《太陽的墓場》;根據大江 健三郎同名小説改編,通過某村村民俘虜、「飼育」和虐殺一名黑人美 此文為一篇關於日共在戰後發展的狀況分析,當時正是日本新左翼運動興起的時候。往後 演化出諸如暴力事件和學生運動最終落入「失敗主義」的局面亦是建基在這段混亂的歷史 之上。大島渚的作品《日本的夜與霧》便是圍繞這一背景下展開,描繪的除了是學運中複 雜的人際關係,更是左翼運動在飽經肅清、打壓和白色恐怖的情緒展現。 而通過電影和當時政治困境的相互對照,在思考理想主義與社會現實之間到底是矛盾、還 是合作定有所啟發。

軍飛行員事件的始末,批判小農狹隘自利意識的《飼育》;講述江戶幕 府初期九州天主教農民武裝起義興亡的《天草四郎時貞》等。而「後 期」,則從1966年的《白晝的惡魔》起,經《日本春歌考》、《絞死 刑》、《新宿小偷日記》、《東京戰爭戰後祕話》、《儀式》、《感官 世界》、《愛之亡靈》、《戰場上的快樂聖誕》、《馬克斯,我的愛》 等等,直到1999年的遺作《御法度》爲止。 在1960年安保鬥爭失敗直後上映的《日本的夜與霧》,既是「前期」 作品的代表作,同時也是大島所有作品之中,最集中、最深入地探討個 人與革命運動關係和政治路綫問題的作品。有關這部作品的多數華語評 論指,此作出自大島參與學運的個人經驗,著重剖釋運動成員之間的各 種人際矛盾和衝突。筆者認爲,這種評論頂多講對了一半。因爲,除非 對它的特定歷史政治背景和所提出的問題有一定的了解,作品之中的人 際衝突,是根本不能解明的。質言之,大島在這部作品中,並不主要是 談論自己的學運體驗,而是通過電影中的不同角色,邀請觀衆和他一起 進入關於日本共產主義革命運動失落的原因和出路的爭論。

28

跨時 第一期

2013年 4月

29


黑霧中的掙扎與糾纏 黑霧中的掙扎與糾纏《日本的夜與霧》的歷史政治背景及其問題意識 — 《日本的夜與霧》的歷史政治背景及其問題意識 —上

1951年9月8日,日本首相吉田茂在三藩市簽署《美日 安保條約》。這是電影描繪的學生武裝鬥爭的背景。

電影背景與角色

領》(即「27年綱領」),規定日 的太田;由玲子帶進60年反安保運

本革命的性質是廢除君主制,以土地

電影以一九五零年代,以非黨員身份

動、在運動失敗前夕「失蹤」的北

革命為中心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參與日本共產黨(日共)領導運動的

見;和50年代被中山指控「釋放警

並將「迅速強行」轉變為社會主義革

新聞記者野澤,和由反對日共的

察間諜」而被開除出黨—在中山和美

命。1931年,日共在共產國際的主

佐子結婚之夜自殺的高尾。

持下制定了《31年綱領》,認爲日

1

「 共產主義者同盟」 (即當時「新 2

左翼」 最大的團體)主導的1960年

本已經是金融資產階級統治的國家,

反安保運動參與者大學生玲子,在安

在討論電影提出的問題之前,讓我們

因此革命性質是包括資產階級民主革

保鬥爭失敗後不久舉行的婚禮為主要

先了解一下日共從成立到電影處理的

命任務在内的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

的「舞台」。主婚人是野澤大學時的

年代之間的路綫歷史。

命,但這個綱領很快就被抛棄。在

老師宇田川教授。

1932年,日共又在共產國際的主持

日本共產黨的創黨路綫 主要人物有:一九五零年代的日共學 1. 共 產 主 義 者 同 盟 ,日本「新左翼」黨派。1958年12月成立。1960年反安保運動失 敗後解體。1966年重建,1970年再解體,分裂成戰旗派、赤軍派、馬列派、全國委員會派等派 系。以上各派除戰旗派和全國委員會派外,先後瓦解或轉向為右翼或環保團體。在2008年,前 者合併成立「共產主義者同盟(統一委員會)」。 2. 「新左翼」,泛指1960年代首先在先進資本主義國家出現的,同社民派和斯大林派 的「舊左翼」相對立的,以青年學生爲主的左翼團體。

30

跨時 第一期

下制定了《32年綱領》,認爲日本 政權是絕對天皇制、大地主土地所有

運領袖、現在日共領導幹部的中山,

日共在1922年7月15日成立,是共

制和壟斷資本主義的結合,因此革命

和曾經是野澤情人的太太美佐子;作

產國際的日本支部。日共建立時,是

性質是有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傾向的

爲非黨員參與50年代運動,現在是

一個主張通過工人階級革命推翻資本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日共在革命性質

記者的東浦;50年代的黨員,現在

主義的革命馬克思主義政黨。1927

根本問題上的混亂,為它成爲群衆性

已退黨的坂卷和宅見;1960年反

年, 日共制 定了 由片山 潛 起草 、布

日共激進學生的代表、被警察 追緝

3

4

哈林 修訂的《關於日本問題的綱

政黨之後的嚴重左搖右擺和最終徹底 轉向,播下了毀滅的種子。

3. 片 山 潛 (1859-1933),日 本共產主義者。日本工人運動先驅,先後 參與創建社會民主黨和日本社會黨。1911 年因組織罷工而被捕入獄,1914年流亡美 國。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之後,片山成爲 共產主義者,參與成立美國和墨西哥共產 黨。1921年前往蘇聯,任共產國際執行委 員會委員,指導日本共產黨的成立和組織 工作。1933年在莫斯科逝世。 4. 布哈林,尼古拉•伊萬諾維奇 (英譯Nikolai Ivanovich Bukharin,1888 -1938)。1906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 黨。1917年二月革命後當選中央委員。 十月革命後任《真理報》主編。1924年 列寧死後,參加斯大林爲首的反托洛茨基 集團。1927年當選中央政治局委員。因 領導「右派反對派」反對工業化和農業集 體化政策,在1929年被撤除《真理報》主 編和政治局委員職務。1934年,斯大林 以列寧格勒黨領導人基洛夫被暗殺為由, 開始大清洗。1937年,布哈林被開除出 黨。1938年,作爲所謂「右派和托洛茨基 聯盟陰謀集團」的首腦被公審,在家人安 全被威脅的情況下,承認自己是帝國主義 間諜、派遣兇手暗殺列寧等黨和國家的領 袖,被判死刑槍決。

2013年 4月

31


黑霧中的掙扎與糾纏 黑霧中的掙扎與糾纏《日本的夜與霧》的歷史政治背景及其問題意識 — 《日本的夜與霧》的歷史政治背景及其問題意識 —上

從1922年建黨到1935年,日共經歷

「解放軍」,是反動的日本政府無法

在戰前遺留的背景下—規定革命運動

政府的六次大鎮壓。從1935年到二

抗衡的強大朋友。日共冀望通過佔領

首先要徹底清除封建殘餘、建立資本

戰結束的十年期間,日共完全不能在

軍的權力,推行各項民主措施,削弱

主義統治(這是十分有問題的説法,

日本從事有組織的活動。

日本統治階級的勢力。日共的任務,

因爲明治以後日本就確立了以天皇制

就是通過社會運動和議會鬥爭配合佔

為頂點的資本主義體制),然後才在

領軍施政。換言之,日共當時的「革命

不確定的未來實行社會主義革命的

觀」,就是依靠美國的武力,通過議會

綱領—當時日共的「和平革命論」

鬥爭去剝奪日本統治階級的政權。

和規定 美 國 佔 領 軍 是 必 須 依 靠 的 主

「佔領下的和平革命」論 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投降。日共

要 「 革命力量」的論述,除了是受

在1945年12月召開第四屆大會,正 式重建。在1946年2月,日共召開

這種「和平革命」的理論,其實並不

到莫斯科的影響之外,或多或少還是

「五大」,通過《大會宣言》,即

是野坂、甚至日共獨有的觀點,而是

對西歐共產黨「和平執政」的幻想和

所謂「佔領下的和平革命」的綱領。

同一時期内接受莫斯科指導的各國共

他們對美國佔領軍的「感恩」思想的

由於《宣言》是由野坂參三起草和在

產黨的共同觀點。在法國和意大利,

反映。

大會上宣讀的,這種思想又被稱爲

反法西斯武裝運動中佔領導地位的共

「野坂理論」。

產黨,在斯大林的指導下,解除自己 的武裝、向以美軍爲首的西方盟軍繳

「和平革命論」的幻滅

《宣言》規定,日共的當前目標是:

械,和資產階級的民主政黨和社會黨

「以和平民主的方法,完成現在進行

組 成 「 人 民戰綫 政府」 ,得 到了 若

在這些錯覺的影響之下,日共只看到

的我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因此,黨

干内閣席位。在綱領上,則將社會主

佔領軍「好的」一面,而無視佔領軍

不主張立即廢除整個資本主義制度而

義革命無限期押後,或宣稱組閣「執

所謂「民主革命」的局限甚至黑暗

實現社會主義制度。」強調「在資產

政」是通往社會主義的必經階段。

面。比方説,改革除去了天皇的

5

「現人神」外衣,但沒有追究他的戰

階級民主革命完成之後……通過和平 與民主的方法,從資本主義制度向更

後來,美蘇走向冷戰的緊張局勢,法

爭責任之餘,還在新憲法中規定他是

高級的社會主義制度、即沒有人剝削

共、意共參與的「人民戰綫政府」先

「國家的象徵」;戰犯審判只限於軍

人的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並指出

後因美國和本國統治階級製造的各種

部的若干上層人物,而完全沒有追究

「當實現這一發展時,黨不使用暴

事件而倒台。但對長期被鎮壓的日共

與軍閥勾結、策劃、推動侵略戰爭並

力,摒棄專政,靠適應日本社會發展

來説,美國佔領軍「解放」了他們,

以此牟取暴利的壟斷資產階級;所謂

的民主人民共和政府,以和平教育的

結束了軍人統治、實現了土地改革、

「解散財閥」,只是表面上解散了財

手段求其實現。」

讓日共可以參選和進入議會,使他們

閥的總部,財閥所屬的企業並沒有被

從戰後重建時只有一千餘名黨員的小

解散,而且在沒有被觸動的壟斷金融

6

野坂在五大報告中也斷言,在日本,

黨 , 發 展 到「赤 色整肅 」 前夕 獲得

資本的協調下,以「企業集團」等的

不論是民主革命、還是隨後的社會主

近300萬選票、擁有35國會議席、十

各種形式被重新組合起來。然而,日

義革命,都可以在美軍佔領之下通過

萬多名黨員的舉重輕重的政治力量—

共不但認爲美軍已經拆除了日帝的國

議會和平進行。日共認爲,美國佔

一下子「實現」了日共戰前25年奮

家機器,還以爲「大壟斷資本的物質

領軍是日本革命的「同盟軍」、是

鬥都不能實現的成果。

基礎幾乎崩潰了。」

宣傳1947年2月1日全國總罷工的工會海報。

1946年4月,要求工會管理生産的遊行隊伍。照片中間的是日立公 司的旗幟。

1947年1月31日全國公營部門工人共同鬥爭委員會委員長、鐵路工 會領袖井伊彌四郎廣播佔領軍勒令中止2·1大罷工的訊息後痛哭。

5. 人民戰綫,源自1935年7、8月期間舉行的共產國際七大提出的「反法西斯人民陣綫」。1933年納粹不費一槍一彈在德 國上台,消滅資本主義國家之中最強大的工人運動,並對蘇聯構成強大威脅。迫於形勢,斯大林領導層將從此前規定社會民主黨為 「社會法西斯主義」、即和納粹不相伯仲的敵人的極左路綫,進行180度的逆轉:要求各國共產黨爲反對法西斯主義,不但需要和 社會民主黨步調一致,還應該爭取和各國的進步/民主資產階級政黨建立政治聯盟。在西班牙革命之中,斯大林派共產黨為鞏固和 自由派和社民派的反法西斯聯盟,而不惜鎮壓工人階級的革命力量。在二次大戰期間,法共、意共同自由派、保守派政黨建立了反 法西斯軍事聯盟,並在戰後解除自己的武裝,參加隨著冷戰來臨而被腰斬的「人民戰綫政府」。 6. 「赤色整肅」(Red Purge)。本文專指美國佔領軍在1948年下半年開始和朝鮮戰爭期間,在日本進行的壓制共產主 義勢力的運動。在同時期,美國政府在美國國内(所謂「第二次紅色恐慌」/Second Red Scare)和西歐也進行了類似的清洗左傾 工運人士、壓制共產黨活動和限制公民權利的政治運動。以本質而言,這是一種密度和強度較落後國家為低的白色恐怖。

32

跨時 第一期

2013年 4月

33


黑霧中的掙扎與糾纏《日本的夜與霧》的歷史政治背景及其問題意識 — 上

佔領初期,佔領軍當局爲了方便自己施政, 削弱日本反動勢力,曾容許日共自由活

7. 麥克阿瑟,道格拉斯( D ou g l a s M a cAr t h ur, 1 8 80 - 19 6 4 ) 。美國陸軍五 星上將,菲律賓陸軍元帥。1930年代人美國陸軍參謀長,二戰期間太平洋戰綫的主要指 揮官。1945年之1951年期間任盟軍駐日最高司令官,佔領軍當局的最高負責人。1950 年7月,任朝鮮戰軍聯合國軍總司令,9月指揮仁川登陸。1951年4月,主張對中國東北 實行核打擊,美國總統杜魯門恐怕蘇聯介入而不同意。麥公開批評白宮政策之後,被解 除一切職務。

動。但隨着以日共為核心的激進工運力量在 1946年中開始,為克服激烈的通貨膨脹、 長期和嚴重的糧食短缺、確保工資價值和反 對裁員,積極推動爭取工人監督生産和打倒 保守政府的罷工抗爭,佔領軍當局開始改變 對日共的態度。在1947年1月31日,麥克 7

阿瑟 勒令禁止原定在2月1日舉行的全國大 罷工。同年秋天,佔領軍當局指示工運内部 反共分子組織「民主化同盟」(民同)分裂 工運。

隨著中國革命走向勝利,佔領軍在1948年開始全面逆 轉政策,全力壓制日共的運動。在1948年8月20日, 佔領軍派出百餘名士兵、裝甲車、坦克車和偵查機, 配合二千餘名日本防暴警察,結束了4月以來—1500 餘名演員和職工為反對資方撕毀集體合同和實施大裁 員—而佔領和自行經營東寳片場的罷工運動。1949年 初,佔領軍當局開始呼籲學校開除親共教員。同年7 月,為瓦解激進工運的核心國鐵工會,佔領軍授意國 鐵推行以左派和工運積極分子為目標的大裁員計劃, 接着發生國鐵總裁離奇死亡的下山事件;左派工會會 8

9

員被誣告暴力破壞造成傷亡的三鷹 和松川事件 。在這 所謂「國鐵三大疑案」之後,國鐵工會的左派領導深 受打擊,工會面對大裁員全無招架之力,民同分子逐 步實現對工會的控制。也是在7月,佔領軍點名攻擊 當 10

時由日共控制的全國大學生組織「全學聯」 。9月,

8. 三鷹事件。1949年7月15日,東京中央本綫三鷹站一輛 無人駕駛的列車突然從車庫衝出,高速衝向車站和傍邊的商店街, 造成6死、20傷的事件。政府指這是日共控制的鐵路工會的陰謀, 起訴十名共產黨員和一名非黨員共謀製造事件。經過多次審判後, 在1955年,全部被控的共產黨員無罪釋放,該名非黨員被判死刑, 在1967年在獄中病死。 9. 松川事件。1949年8月17日,東北本綫福島縣松川站發 生列車翻覆以外,造成司機等三名乘務員死亡。政府再次指控這是 日共和工會的破壞行爲,逮捕起訴20名嫌疑者。案件最後在1963年 審結,全體嫌疑宣佈無罪。 10. 全 學 聯 ,全稱「全日本學生自治會總連合」。在日本共 產黨領導之下於1948年9月成立,當時有260餘校22萬學生參與, 宗旨是「反對法西斯主義殖民地教育」、「擁護學術自由和學生 生活」、「保衛民主主義」、「爭取學生政治活動自由」,主張 和蘇聯陣營的國際學生運動建立連帶。1955年六全協否定武裝鬥 爭路綫,和次年蘇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之後,全學聯開始脫離日 共控制,並在1958年12月結成共產主義者同盟。1960年安保鬥爭 後,共產主義者同盟及其控制的全學聯解體,日共青年組織民主 青年同盟 乘 勢 將 全 國 學 生 自 治 會 的 過 半 組 織 起 來 , 是 為 「 民 青 系 全 學 聯 」 。 1966年,重新組織起來的共產主義者同盟和另外兩個 新左翼黨派重建全學聯,即「三派全學聯」,開始了學運的全共鬥 時期 。 1 9 6 8 年 「 三 派 全 學 聯 」 瓦 解 , 各 黨 派 組 成 各 自 的 「 全 學 聯 」 。 1972年,中核派、革馬派爆發暴力衝突,殺傷對方成員。同 時,赤軍派相繼製造多起暴力事件,以殺害大量同志的内部批鬥和 淺間山莊事件告終。在社會輿論強烈反感的作用下,所有系統的全 學聯都走向了全面衰退。目前,有五個團體使用「全學聯」的名義 活動,其中以日共控制的民青系全學聯為最大。

日本中央政府指令地方開除左派教員,到1950年3 月,已有一千多人被解雇。 1951年「血腥五一節」:防暴警察用手槍和催淚彈鎮壓皇居前廣場抗議排除中蘇的「單獨講和」和美日安保條約。

34

跨時 第一期

2013年 4月

35


黑霧中的掙扎與糾纏《日本的夜與霧》的歷史政治背景及其問題意識 — 上

佔領軍當局,籍朝鮮戰爭爆發的契 機,全面推行已局部進行了一年左右 的「赤色整肅」(Red Purge)。1950 年6月6日,麥克阿瑟下令解散日共 中央委員會,褫奪全部24名委員

11. 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英文簡稱:Cominform)。隨著冷戰 展開,在1947年成立,聯合蘇聯東歐各國的共產黨和工人黨和法國、意大 利共產黨的情報訊息機關,目的是建立歐洲的斯大林主義統一戰綫。1956 年蘇共二十大後解散。

的公權,禁止他們擔任公職和從事

權。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赤

中心任務規定為建立山村根據地和核

旗》因全文刊載了金日成的聲明,被

心自衛隊,展開「自衛武裝鬥爭」。

麥克阿瑟勒令停刊30天,稍後改爲

然而,在1950年下半年的「赤色整 12

無限期停刊。7月28日,在佔領軍當

以德田球一和野坂參三 爲首的部分

肅」,日共領導層亡命北京,日共指

局、日本政府和相關企業管理層的

日共領導人不同意情報局的批評,以

導的工運中心被佔領軍強制解散,

共同策劃之下,在戰略公營和私營企

日共中央的名義發表了《對〈關於日

工運的反共勢力統一成立支持社會黨

業中進一步推行「赤色整肅」—舉

本的形勢〉的感想》一文。而以宮本

的「總評」 之後,日共的工運據點

凡「共產黨員及其同情者」和「損害

顯治和志賀義雄爲首的另一個領導集

基本上被毀滅。而在農村,隨着佔領

企業的安全與和平」的「搗亂分子」

團則表示同意情報局文章的部分内

軍推行的土地改革將曾為農民大多數

(即工會積極分子)一律立即開除、

容。日共中央因此出現了派系對立,

的佃農,轉變為獨立的小地主,共產

由警察押送離開,共計二萬餘人因此

德田、野坂一派稱「所感派」,宮本

黨和社會黨在農村的影響力大幅度消

被政府機關、重要產業和新聞媒體甚

顯治等稱「國際派」。蘇共、中共不

減,農民轉而成爲保守勢力的重要支

至文藝事業清除,他們和他們的近親

久先後發表聲明,支持情報局對日共

持力量。換言之,在工農運動蓬勃興

被列入永遠不被相關機構錄用的黑名

的批評。「所感派」轉而接受情報局

盛,統治階級受到威脅的時候,日共

單。

的批評,但同時加緊壓制「國際派」

採取全面依賴佔領軍的右翼政策;而

幹部,使日共中央處於分裂狀態。

在工農運動衰落,統治階級處於絕對

日共,曾經在綱領上視佔領軍為 「 解放軍」、「革命夥伴」的日共, 基本上處於手足無措的狀態,完全無 力實行有效的反制措施,只是被動地 進行辯解,說自己並不是美軍所指的 顛覆性力量。隨著美蘇對立的加劇和 中國革命的勝利,蘇聯共產黨主導的 11

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 在 沒 有

13

優勢的時候,日共就配合來自蘇共和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佔領軍當

中共的壓力,推行沒有群衆基礎和成

局褫奪日共中央公權和勒令《赤旗》

功可能的極左軍事冒險方針。就在這

停刊之後,「所感派」領導人決定轉

個一般工農不會接受日共武裝鬥爭方

入地下,在9月份不經黨章規定自行

針的情況下,當時被日共控制的全學

委派臨時中央領導,作爲日共的公開

聯所領導的激進大學生,成爲了「武

機關,決意進行武裝鬥爭奪取政權。

裝鬥爭」的主體。電影中「警察間

「國際派」首先反對,要求恢復中央

諜」被禁閉和逃脫、高尾因此被中山

委員會功能,但因蘇共、中共都支

指控和開除出黨等事件,就是在這段

持「所感派」,「國際派」宣佈解

時期發生的。

散接受德田領導。日共中央的分裂 由此進一步加深,它從1947年六大

1952年2月,日共軍事委員會全國會

到1958年的七大之間,長達11年不

議之後,日共通過全學聯,號召各

能召開大會。這就是日共史上的所謂

地大學生和青年勞動者參加武裝鬥

國單獨佔領日本的目的,在於使日本

「1950年問題」。

爭,收集武器和製作燃燒瓶,攻擊警

成爲美國在亞洲的主要軍事基地,指

以學生為主體的「武裝鬥 爭」

察派出所、法庭等國家權力機關。

事前知會日共的情況下,在1950年1 月6日在機關刊物上發表了題爲《關 於日本的形勢》的評論員文章,指美

日共應聯合其他民主力量反對美國, 為日本的獨立、民主和和平而鬥爭, 進而批判「野坂理論」是為美帝佔領 提供民主僞裝的、欺騙日本人民的 理論,「與馬列主義毫無任何共同之 處」,是「反社會主義的理論」。

基地,加快重整軍備的美日安保條

場,被五千多名防暴警察用催淚彈和

關報《赤旗》17名編輯人員的公

1949年期間,佔領軍當局開始鎮壓

講和,並締結使日本成爲美國軍事

他們稱爲「人民廣場」的皇居前廣

格。7日,佔領軍下令褫奪日共機

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國一面單獨

約。當天,約六千名激進示威者衝進

政治活動、罷免他們的國會議員資

日共的「1950年問題」

日本恢復獨立,同時抗議政府排除蘇

手槍鎮壓,結果造成兩名示威者被射 殺,2300多人受傷,一千多人被捕 的流血事件,稱「血腥的五一節」。 電影中的坂卷,就是在五一節之後不 久被捕的。 「血腥的五一節」之後,日共曾誤以 爲全國性的革命形勢一觸即發,繼而 採取了進一步的軍事冒險行動,但除 策劃的日共黨員和極少數支持者參與 這些行動之外,並沒有得到廣大群衆

12. 野坂參三(1892-1993)歷任 日本共產黨主席、共產國際日本代表、日 本共產黨名譽主席等職務。大學期間參加工 人運動,被工會派往英國。1919年加入英 國共產黨,回國後加入日本共產黨。1928 年被捕,保釋後流亡蘇聯,參加共產國際 工作,後被派往美國共產黨。1940年1去延 安,先後組織由日軍俘虜組成的日本工農學 校和日本人民解放聯盟。1946年囘日本, 與德田球一等人重建日本共產黨,主張佔 領下的和平革命,即「野坂理論」。1950 年美軍進行赤色整肅,和德田等人流亡北 京,推行武裝鬥爭路綫。1955年回國, 在六全協上否定了武裝鬥爭,就任第一書 記。1956年至1977年期間連任四屆參議院 議員。1958年至1982年期間任日共中央主 席,此後任名譽主席。1992年被揭發為蘇 聯間諜,在斯大林的大清洗中誣告留蘇日本 同志,使他們被處決,同時也有爲美國從事 間諜的嫌疑,日共中央決定撤銷他的名譽主 席稱號,並開除出黨。

的響應。在電影中,東浦回憶了當時 學生們雖然拚命但最終失敗的情形。 政府乘機在7月推出《破壞活動防止 法》(破防法),成立專門監控左 翼運動的公安調查廳,從事武裝鬥爭 的學生相繼被捕、根據地也陸續被破 獲。到1952年的夏天,日共基本上

13. 總 評 ,全稱日本工會總評議會,曾經是日本最大規模的全國性 工會中心。1950年7月成立時反共色彩濃厚。1953年起成爲支持日本社會 黨的主要力量。1987年與日本工會總聯合會(聯合)合流,1989年正式解 散。「聯合」現在是支持在野民主黨的主要力量。

停止了「武裝鬥爭」。

待續

在1952年的五一勞動節,「總評」 領導的四十萬工人在東京遊行慶祝

在1951年2月,德田主持第四屆全國 協議會(「四全協」),制定「軍事 方針」。10月份,德田又在北京秘 密召開了五全協,提出了新綱領, 主張要效法中共建立軍隊和農村根 據地、並進行城市遊擊戰,將黨的

36

跨時 第一期

2013年 4月

37



去年煙花特別多

多 胡

40

跨時 第一期

2013年 4月

41


去年煙花特別多

東 亞 不 平 靜

明確把中國的軍事動向訂為「擔憂事項」,防衛對象從冷戰時期的蘇聯,轉向中國 與朝鮮半島,部署地域更移往南方、西南方,特別是沖繩與周邊諸島。經過此番調 整,日本自衛隊的防守範圍,於是與戰後美日安保範圍重合了,日本媒體稱此「向 中國轉」,其背後伺機而動者,是戰後以來,以「改憲派」為核心的日本軍國主義 極右翼。南韓方面,李明博新自由主義政權一改前朝友善北韓政策,強化對北韓的 武裝對立,並於2011年啟動濟州島海軍基地工程,計畫2014年完工,以配合美軍於 東北亞30多個軍港的軍事調度。

1972年3月,美國赫斯特報系負責人小赫斯特訪台,

為什麼以說古開場呢?因為這樣的格局,並未隨著冷

當時的外交部長周書楷對他說:「為了國家生存,將

戰的形式終結而鬆動,近期幾波經濟危機,美國經

不惜與魔鬼打交道」。此語,被小赫斯特解讀為中華

濟霸權的衰落,反而鞏固了東亞冷戰線的邊界,「中

南韓濟州島海軍基地、沖繩空軍基地,是東亞島鏈防線上,用來牽制中國海軍、空

民國政府將親蘇聯,以回應美國的棄台論。棋局裡,

國」填補了「魔鬼」的空缺,在後冷戰的語境下,中

軍的兩大要塞。它們的地理位置,就是它們難以和平的原因:濟州島位於中美間導

蔣經國自然撤掉了周書楷,但這番話,卻在1970年代

美對立結構正在形成,而且如此曖昧:改革開放、躋

彈防禦系統戰的中心,也是東北亞軍事調度的核心,用以牽制上海與北京,而沖繩

末期的政治角力間起作用,延續了台灣在冷戰結構下

入資本主義體系的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債主,又提

則位於東亞島鏈的正中心,自二戰以來,一直是美國空軍、海軍在東亞的首要據

的可利用性 — 中美建交、台美斷交,美國一手繼續扶

供最大的消費市場與低廉勞動力。戰後以來,東亞

點。

持國民黨政府的獨台策略,另一手則支持島內本土台

冷戰島鏈就是資本主義陣營的邊防,在美國宣稱「重

獨勢力的發展。

返東亞」後,更晉升為政經、軍事上圍堵中國的前哨

然而,以防禦為名的軍事調度並不直接指向戰爭,開戰與否,還需「東風」引

站。這幾年美、日、南韓三方安保體制強化,軍備競

線。2010年南北韓天安艦事件、北韓核武議題、南海諸島與釣魚台列島的領土爭議

賽增溫,軍事演習的頻率與強度不斷升級,人們不

等等,就是以區域殖民與戰爭的歷史愴痛作為火種、以「恐共、反共」為乾柴,美

難看出,東亞就像一個燒紅的鍋爐,幾乎陷入備戰狀

國為首,聯合東亞右翼政權,把東亞導向戰爭化的潛在因子。瀕臨戰爭的狀態,為

態。

各地政府創造條件,於是加碼了商業利益談判。去年4月,東京市長石原慎太郎在美 國華府宣布將購買釣魚台,日本政府跟進,通過「尖格島國有化」(尖閣列島國有

42

跨時 第一期

東亞不平靜。呼應美國「重返東亞」戰略的,是各地

化)方案,挑動中日衝突,9月達到衝突的至高點。無有不巧,在釣魚台衝突激化之

社會內部潛伏的右翼勢力逐漸復辟,導向政府的右傾

前的8月,韓中正展開FTA談判的第三輪會議,而6月,中日韓才在東京召開自貿區

化,這包括更大規模地放寬自由貿易區域整合,再以

磋商談判。釣魚台、獨島領土爭議一起,相關談判自然延宕了,原本預定於9月召開

軍綁商,強化對美安保體制與多邊軍事同盟,以防堵

的APEC日韓首腦會議也被順延;反觀中韓FTA談判、美韓FTA實行,兩岸ECFA與台

中國。日本政府2010年公布新版《防衛計畫大綱》,

美TIFA等談判,以及美國主推的TPP進程,則在戲局的另一處加溫趕進了。 2013年 4月

43


去年煙花特別多

龍 年 煙 花 多

東亞局勢波瀾,美國對亞洲進行政經、軍事戰略再調

貿整合方案,對於台派而言,危機浮現:台灣壟斷金

團體,就是公民社會內部的多元象徵。2000年政黨輪

看得見的事業是粗暴的。去年煙花特別多,但花幕之

整,台灣最敏感者,大概就是過去完卵於冷戰格局

融資本主要投資在於大陸,若兩岸談判被泛藍勢力主

替之後,民進黨政權進行教科書改版,民主化模式、

後的現實,又是什麼呢?政府期待拿自由貿易談判作

下,倚賴美國支持的台獨本土論者。台灣並未置外於

導,極有可能形成「台資/泛藍/中共」共構的政商

本土化意識型態,於是透過國家機器,進行知識生

為政治籌碼,卻將民眾推到鬥爭的前緣,接踵而來

東亞。去年初爆發美牛、美簽爭議,正是東亞政經結

壟斷結構,而中共是不自由不民主、侵犯人權、落後

產,進入台灣的教育體制,全面修編自日本殖民時期

的農產品檢疫、食品安全、藥品進口、智財保護等問

構的其中一環—兩岸ECFA談判引起美國商會緊張,

的集權,又抱持吞併台灣的野心,萬一中共的政治企

以降的台灣歷史、文化、社會變遷過程,台派學者稱

題,以及降低關稅造成的產業衝擊,將使每個人的日

而在韓美FTA的競爭下,台灣更急於開啟TIFA談判,

圖與泛藍的統一大夢合謀、與資本家利益統合,它將

其為教育「正常化」。短短十年,足以證實「國民教

常生活成為戰場。美牛爭議作為敲響一年的警鐘,去

尤其,以兩岸ECFA作槓桿,台府的算盤,就是用簽訂

透過兩岸政商壟斷結構,入侵台灣政治、侵害台灣民

育」作為意識型態機器,的確相當有效:本土化教育

年的台灣並不平靜,年初的士林王家事件,使得由

TIFA作為進軍TPP的前哨,又以對美的TIFA與TPP、

主果實—此即所謂的「中國因素」。

培養出了新一代的「年輕人」,「台獨」對他們而言

建商利益主導的都更政策浮上檯面,凸顯了新自由主

是現實的政治感覺,而「台灣主體」、「本土意識」

義下,政府放任金融資本湧入城市進行土地再炒作;

兩岸的ECFA,互作談判籌碼。 「中國因素」,以去年中的「反旺中」事件作舞台,

更是基本知識,他們認同「台灣民主」得來不易,是

年中爆發華隆、榮電工人罷工,以及關廠工人連線抗

利用中美矛盾取利的經貿關係,顯示台灣對於大陸的

正式登場了。7月,旺旺集團併購中嘉集團,11月,

台灣公民必須守護的核心價值,他們更認同「民主、

爭,勞資矛盾繼續深化,亦顯示政府護航資本外移,

經濟依賴越來越強,而台獨本土派對於兩岸進一步的

黎智英自台灣撤資,旺中傳聞為壹傳媒背後最大買

自由」的普世先驗性質,並以促進中共民主化,作為

代價轉嫁於工人;高教工會、醫護工會、研究生工會

經貿整合,態度相當曖昧。民進黨最初以反對ECFA、

家。蔡衍明這個以食品業出道的台資,當年不過中小

自己身為世界公民的使命—雖然,他們不一定自知,

與高科技產業工會陸續成立,顯示愈多人意識到白領

保護本土產業作為策略,然而,去年初總統大選前

企業,進軍大陸,二十年間發展成為壟斷資本,又回

這個「民主化」背後所偷渡的,正是經濟領域的

「專業」不過假象,長工時、勞力密集、低勞動條件

夕,幾大台資財團紛紛表態支持國民黨對中政策、國

頭進軍台灣媒體市場,發表親中言論、以媒體作為宣

「自由化」;他們也不一定明白,自己的「民主」想

的資方剝削,勞動彈性化等問題,普遍存在於各個產

民黨勝選之後,民進黨與台派難以再反對兩岸經貿整

傳機器,相當符合台派學者的「擔憂」:壟斷媒體,

像是以美式民主作為唯一模式,而人類為了自由與平

業;而自日本311核災危機之後,反核運動高漲,能

合,轉而強調必須打破現階段被中共與國民黨壟斷的

不正是打壓台灣民主化成果的言論自由嗎?這套論

等而鬥爭的歷史中,早已實踐出了各種遠大於選票政

源政策問題成了討論焦點,亦打開對於台灣戰後國家

談判平台,由代表本土利益的民進黨介入。

述,廣泛響應於青年學生之間。9月1日記者節的遊

治的民主形式;他們更不會敏感到,自己所據稱而延

發展主義的反省空間 — 去年不平靜,預告結構正在鬆

行,以媒體改革團體與新聞產業勞動者為主體、青年

續者,正是冷戰戒嚴體制下,國民黨不惜以白色恐怖

動,人心正在改變。

美國長期扶植的台獨勢力,在1980年代末期成為民進

學生參與,卻被台派學者認為這些團體代言了青年運

壓迫加以鞏固的反共親美意識型態。

黨主體,開啟兩黨模式下的選舉代議政治,直至2000

動,且刻意避談「中國因素」。11月底,「學生」組

年政黨輪替,這是台灣所謂的「民主化」進程,也是

成「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前往行政院、公平會抗

青年的出場,並不是沒有原因,台灣就業市場萎縮、

筆,就是重要的左翼思想者、革命實踐者林書楊先生

美國見證下的民主之路。在這條大道之上,兩黨未見

議,要求政府攔阻旺中併購壹電視一案。台派學者紛

勞動彈性化、學費與物價不斷上漲等因素,使得愈多

於初秋病逝,他將他全部的人生遺留給後輩,是彌足

歧途,無論「獨台」抑或「台獨」皆依美而存,也因

紛響應,更將學生抗議行動,視為新一波學運世代,

學生感受到現實的迫近。對於體制感到憤怒、懷有改

珍貴的實踐、思想資源。這大概是一夜煙花散落餘燼

此兩黨的本質,必定都是親美的新自由主義政黨,這

以「野草莓」為濫觴,更上連到1990年代的野百合學

造現實的熱血青年,是一個社會能否產生變革的內在

之後,鑲在黑幕邊陲的早星吧,它的光亮橙紅而亙

是台灣政黨政治的侷限,更是它註定無效的根源—如

運。輿論造神之下,反媒體壟斷的學生抗議事件,成

動能之一,但這股寶貴的能量,竟被引導向「中國因

古,將為眾人迎來暖暖的早春。

果1970年代的政客,得不時扮演暴走的瘋狗,當前

了自1980年代民主化以來,守護台灣民主果實的世代

素」之類的稻草人,再次顯示了,戰後至今美國在台

的兩黨政客只不過是乖順的叭兒狗,眼裡所見,只有

交棒,是台灣公民社會力量的展現。

灣的文化冷戰,已成功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自由之

四年後能否連任了。而叭兒狗的難堪在於,無論政黨

看不見的事業是崇高的。去年記事中,最為沉重的一

民,作為它在東亞的代言人。圍繞著「中國威脅論」

輪替與否,兩黨都難以反轉對美軍購政策,而兩岸軍

二十多年來,「公民社會」與「民主化」進程,已成

而生的各類爭論,正透露出一個以文化為場域的戰

備競賽不只內在於東亞軍事危機,而就是戰爭化的推

為台灣社會變遷分析的主流架構,此論下,經歷選舉

爭,已於台灣正式展開—當中共政權愈顯示出其新自

手,於是,國民黨的再度執政、資本家表態支持經

政治、政黨輪替的台灣社會,走過民主化、民主鞏固

由主義轉向的痕跡,這場戰爭,不能淪為中美的代言 人之爭。

44

跨時 第一期

2013年 4月

45


膚色的變改能把黑白也顛倒,這叫現實。文字: 邱嘉俞 作品: Joan Cornellà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